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专项规划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围棋叫做GO的原因 和西方传播及日本有联系)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专项规划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围棋叫做GO的原因 和西方传播及日本有联系)

facai369 2024-10-05 体育赛事 4 次浏览 0个评论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1-2035年)

 

 

 

(征求意见稿)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

2021年1月

 


第一章 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与环境 1

一、发展情况回顾 1

二、发展环境研判 10

第二章 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与战略 15

一、指导思想 15

二、基本原则 16

三、总体定位 17

四、发展目标 20

第三章 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布局 23

一、两核 23

二、两线 24

三、两环 24

第四章 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27

一、牢筑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7

二、打造文旅康养精品,深化目的地品牌影响力 28

三、加快基础配套升级,建立高品质服务新体系 34

四、提升产业融合质量,持续放大外部溢出效应 42

五、强化精准营销能力,扩大旅游市场渗透范围 43

六、壮大文旅市场主体,加强大型资本运营能力 44

第五章 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 45

一、强化党政主导,健全管理体制 45

二、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扶持力度 46

三、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服务能力 46

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智慧水平 47

五、重视人才培养,健全培训体系 48

六、开拓融资渠道,优化商业环境 48

附件:《围场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项目库



第一章 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情况回顾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立足生态和民族文化,依托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和塞罕坝等知名旅游品牌,依托《木兰围场可持续发展概念性区域空间规划》、《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总体规划》、《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修编)》、《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了“两核两极、两线一环、九大组团”的产业布局,以 “百个景点、千里绿道、万家客栈”建设为重点,构建全时全季全域旅游格局,全县接待游客1742万人次,综合收入 125.1 亿元。

1、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县持续围绕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打造百个景点、建设千里绿道、发展万家客栈”,推动了我县生态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再创新高,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由2016年的225万人次上升到2020年的395万人次,增长75 %;旅游收入由2016年15.7亿元上升到2020年28.5亿元,增长81%。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全县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健康多元,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加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提升。

2、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十三五”期间,我县在上级旅游部门的支持下,以创建河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实施“厕所革命”,统筹资金1416.2万元,建设A级旅游厕所83座,其中取暖厕所7座,解决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冬季开放问题,并通过公开招标实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市场化管理。建设了扣花营、山水林田湖、木兰秋狝园、猎苑满乡、龙头山驿站、乾隆行围驿站、康熙饮马驿站7处游客服务中心,生态旅游停车场2万余平方米,覆盖全域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备。

3、高端休闲旅游项目落地

“十三五”期间,围场县紧紧抓住承办第三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契机,打造了“塞罕坝”、“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围塞旅游风景线”知名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建设了康熙饮马驿站、乾隆行围驿站、小滦河湿地公园、山水林田湖、雍乾狩猎场、雁鸣湖度假区、追梦坝上草原、君澜度假酒店、木兰民族文化产业园、承德滦河御道(河谷)旅游文化区项目等高端休闲旅游项目,引进御道口国际汽车度假区、塞罕坝东区中央游憩区项目、皇家猎苑小镇等高端休闲旅游项目。

4、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

“十三五”期间,围场县成立万家客栈公司,注册万家客栈乡村旅游品牌,对县域内乡村旅游农户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营销,搭建了我市首个万家客栈乡村旅游电商平台,打造首个万家客栈展示中心、成立首个万家客栈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万家客栈品牌引领作用,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县级乡村旅游示范区4个,万家客栈乡村加盟农户200户,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70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400万元。为推进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作,我县出台了《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政策》创新了“1+1”乡村旅游扶贫模式,鼓励乡村旅游经营户通过贫困农户打工、出售农产品等形式实现旅游增收脱贫,万家客栈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市委周仲民书记批示各县区向万家客栈乡村旅游模式学习,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旅游扶贫入选全国扶贫案例。

5、重点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十三五”期间,我县建设国家级风景区6个,国家4A级风景区1个、国家3A级风景区3个、国家2A级风景区2个,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旅游交通、旅游服务档次都明显提升。

6、文产业融合取得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猎苑文化旅游景区(国家3A级景区)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建设了木兰秋狝展览馆、马铃薯展览馆,将皇家御酒酿酒技艺、满族刺绣、手工编织、萨满舞、大口落子表演等非遗项目引进景区,打造了充满文化风情的二十一号老街,成为来围游客优先选择的文化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承德联玉康养产业园(国家3A级景区),景区坚持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康养体验于一体,建设了游泳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馆,垂钓园、采摘园、老子传统文化教育园、老子文化长廊展、红色文化教育展馆等项目。近年来举办传统文化论坛、文艺骨干培训、传统中医文化知识培训、老子文化国学夏令营等文化活动,文化内涵赋予了景区更强的吸引力,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传承文化的同时带动了旅游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康熙饮马驿站项目,是旅发大会重点项目,是集旅游咨询服务、吃住玩游购娱、公共文化服务于一体仿古满蒙民俗体验街区,旅游季节这里举行民族文化演出、开展康熙巡游、抛绣球招亲等特色文化活动,通过文化体验式游览既吸引了游客又带动当地贫困农户脱贫,年接待10万余人次,为当地农民提供了80多个就业岗位。

7、唱响木兰围场旅游品牌

我县全力整合文化旅游宣传资源,构建了立体化全方位文化旅游宣传促销体系,连续5年举办木兰围场国际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了四届承德市冰上龙舟争霸赛、三届全国雪地摩托车锦标赛、三届环中国国际自行车赛,并推出了京津冀美食文化节、塞罕坝森林音乐节、乡村美食大赛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木兰围场独具特色的皇家文化、满蒙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元素,唱响了“木兰围场 常来常想”文化旅游品牌,使文化在助推县域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取得“1+1>2”的叠加效应,形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增强旅游魅力,以旅游传承文化、促进文化繁荣的良好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生活需要。

8、旅游市场治理更加规范

“十三五”期间,围绕以游客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旅游系统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全面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工作,从景点景区围墙式治安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加快推进“1+3+N”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建设,构建多层级旅游市场监管的创新体系,成立旅游环境秩序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文旅、公安、交警、市场监管、教体、发改、运管、交通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重点开展“打击黑导、野导”、“整治交通安全”、“清理越野车队”、“规范商业摊点”、“查处伪劣产品”等专项行动,旅游环境得到有效净化。同时,为游客提供大数据信息服务,向来围游客提供温馨短信提示服务,提醒游客谨慎选择高危旅游项目;搭建智慧旅游监管平台,及时处理指挥中心、市长热线、12301系统转办的游客投诉,确保投诉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理,有效维护了消费者各项合法权益。

(二)基本经验

1、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是快速发展的关键保障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引领,成立县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文旅、交通、国土、环境、发改等相关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旅游和文化广电局,负责总体协调、调度和反馈。积极召开全域旅游推进工作会议、全域旅游工作调度会、出台《全域旅游实施方案》,编制《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各部门相继出台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专项意见,通过建设旅游大交通网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相关领域项目、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不断整合资源、整合项目,全力为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各级领导的重视、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成为围场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保障。

2、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十三五”期间,围场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最突出的位置,牢固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秉承“塞罕坝精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精准聚焦生态功能定位、自然资源禀赋、民族民俗文化特征,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生态保护工程、旅游环境提升为抓手,扎实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张承坝上地区造林、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积极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围场”建设工作融合发展。在优化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环境的同时,为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与根本前提。

3、坚持项目引领,服务第一是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十三五”期间,全县旅游系统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发展原则,以培育龙头引擎项目、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增强游客满意度为出发点,不断谋划、争取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木兰机场通航,承围高速、国道G510、国道G111、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等旅游道路建设,有效提升域内外旅游交通的可达性,市场腹地不断向纵深化发展;小滦河、伊逊河等生态环境治理及景观带建设有效改善了全县的景观风貌,优化了全域旅游发展环境;塞罕坝森林小镇、御道口飞天小镇、哈里哈猎苑小镇、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陆续建成,重点培育了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冰雪温泉、低空旅游等一批吸引力强的新业态,提升了全县作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围绕这些龙头项目,围场县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问题剖析

1、资本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旅游业效率提升的关键瓶颈

目前国内文化旅游投资已呈现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和国企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投资格局,民间资本投资占比60%,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占40%。“十三五”期间,围场县文化旅游业在景区景点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有投入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民间资本为辅,旅游开发资本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导致项目开发难度增大,龙头项目竞争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品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最终导致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整体较小、综合化经营程度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文化旅游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外部资本引入不够,市场化资金利用不足成为制约围场县文化旅游业效率提升的关键瓶颈。

2、龙头项目缺失成为束缚目的地体系搭建的重要制约

“十三五”期间,县仅有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2A级景区2个,未能在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国字号品牌上有所突破,也未能围绕核心旅游景区构建包括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层次、满足大众旅游市场需求、具有独立功能的立体化旅游综合服务体系。现有景区在内容上仅限于参观游览,缺乏个性化、创新型的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康养类精品产品。且这些景区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服务方面仍与国家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旅游产业要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套等也难以满足现阶段旅游发展的需求,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较弱,对旅游产品体系搭建和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都缺少足够的引领作用。龙头项目和精品景区缺失成为束缚围场县文化旅游康养度假目的地体系搭建的重要制约。

3、公共配套不健全成为阻碍旅游质量提升的主要

“十三五”期间,全县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的规模和水平。但从全域旅游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看,围场县在公共服务配套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主要问题表现在: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尚不够健全,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滞后,外部可进入性较低;内部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集散中心之间的交通衔接不畅通,连接景区之间的道路等级较低,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持续得不到有效解决;景区内环卫设施、电力电讯设施、旅游标识系统建设较为滞后,难以满足现代旅游市场发展的需求。游客集散、咨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较为滞后,整体无法满足大众旅游时代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出游需求,公共配套不健全成为阻碍旅游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

二、发展环境研判

(一)重要机遇

1.宏观环境持续优化,助推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提质发展

“十四五”期间,随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文化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进一步落地实施,以及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将呈现“文旅融合、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的“一融两高”新态势,文化旅游康养市场需求和供给两侧都发生重大变化,文化旅游康养产业进入了品质发展新时代。同时,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京张承办冬奥会等区域战略纵深推进,以及2020年底京承高铁通车运营,"十四五"期间G233国道承克高速围场段将建成投入使用,特别是在河北省委省政府、承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场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将有条件积极融入中央、省、市等各级战略体系,有可能获得更大空间的政策支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将持续优化,助推围场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提速、提质发展。

2.高新信息技术赋能,助力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康养产业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发展的关键期,结合虚拟实境、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突破与交叉应用,正在对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的发展格局和趋势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消费渠道,促进在线文化消费的创意化、丰富化、体验化;另一方面,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激发更多新增需求,形成更多突破发展领域。围场县以文化、生态等资源为基底,传统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难度较大,随着高新技术的利用,这些难以从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的资源将有机会得到全面展示。

3.市场需求趋向多元,驱动县文化旅游康养产品更迭

“十四五”期间,中国旅游市场需求将在保证现有总量持续递增的基础上,在消费结构、行为特征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人本价值、群体价值、利他主义价值、中国传统价值、生态价值等得到提升与重视,大众开始重塑健康生活新理念,回归健康休闲旅游本质的户外游憩、康体养生、乡村休闲、生态度假、自驾体验、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迎来新机遇。围场地域面积广阔,资源类型丰富,具备开展户外运动、健康养生、自驾体验、乡村休闲、研学教育、文创体验等新兴旅游产品的条件,以满足大众旅游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为核心,全面驱动围场文化旅游康养产品更迭,全力打造 “健康围场”、“健康旅游”知名品牌。

4.资本渠道更加丰富,为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注入新动力

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的大规模、大范围的产业调整,不同类型的资本均开始寻求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投资渠道,作为未来的重要消费领域,文化旅游业成为资本投入的重要方向,大量国营资本和民营资本将进入旅游领域。据统计,在目前中国的百强地产商中,有约60%的企业涉足文旅产业,且大概有10家以上的企业专门成立了文旅集团,如融创集团、华侨城、曲江文旅、大连万达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文旅产业作为开启利润新增长点的窗口,外部市场对文化旅游业的纷纷入驻在加快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与产业优化的同时,也为围场县包装大型文化旅游项目、促进文旅产业与康养、度假、休闲等相关产业的结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面临挑战

1、生态环境脆弱限制项目建设和开发强度

“十四五”期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保督察力度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围场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生态公园、国家级沙漠公园等为代表的国家公园众多,生态保护红线广泛,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和项目建设有可能导致围场草原沙化退化、森林破坏、动植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各项生态问题。在大的宏观背景下,文化旅游康养大项目的开发建设极为可能受到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制约。

2、机制体制的问题。

在行政管理职能上塞罕坝机械林场属省林业厅管理、御道口牧场属市政府管理,县域内部分林业旅游资源由木兰林管局管理,属省管单位,因此我县存在着旅游资源开发和行政隶属关系条块分割的问题,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3、冬季旅游产品缺乏的问题。

我县有着丰富的冬季冰雪资源,但于目前高端冬季冰雪项目尚未落地,造成了我县旅游旺季短、旅游经营期更短,旅游投资回收期长等问题。因季节性经营的致约我县旅游旺季只有不足4个月,投资和维护成本高见效慢投资商打造新景点,创建新品牌的积极性不高,招商引资难。

4、智慧旅游建设进展缓慢。

2018年旅发大会我县建设了智慧旅游体系,但后期未能全面运营,对照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我县在智慧旅游建设上仍存在着很大差距。

5、旅游产业链短缺少创新。

县生态旅游品牌已初步形成,但产品不丰富,业态创新不足,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产能和效能未得到提升,景区提档升级慢,旅游商品纪念品研、产、销体系未形成,市场占有率低。

6、行业人才缺乏束缚产业发展和服务质量

长期以来,围场缺乏懂文化、善管理、会经营的应用型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人才缺乏导致产业转型与融合发展受到制约,服务质量提升受到限制。能否引进复合型管理人才,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搭建人才发挥作用平台,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和人才考核制度成为影响围场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文化旅游体育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战略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张承地区和塞罕坝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委、市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文化强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以及推动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全面实施《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全面推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实施意见》《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恢复振兴指导意见》《河北省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人为本、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遵循内循环式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围绕解决“十三五”期间“外部资本引入不够、龙头引擎项目缺失、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等关键问题,通过对生态保护、空间优化、项目培育、产业融合、设施完善、公共配套等手段,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康养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从快速发展向质量效益全面提升转变,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二、基本原则

(一)质量引领,科学统筹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系统化梳理新需求,统筹考虑发展新供给,以质量促发展。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以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先导,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核心,增强文旅康养发展新动能,激发文旅康养市场新活力,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康养产业体系,协同推进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等多元业态高质量发展。

(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生态环境改善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将绿色发展全面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坚持以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生态稳定为基本路径,合理有序开发,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低碳旅游、绿色消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三)文化铸魂,融合发展

深入挖掘围场木兰秋狝文化,做深、做实、做精民俗文化,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人文历史,注重产品、项目与设施的创意创新,提升文化旅游康养产品供给的质量和内涵,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与文化、休闲、康养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水平。

(四)龙头带动,创新驱动

坚持大项目带动和大手笔推进,注重项目创新引领、梯次储备,内涵式发展,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竞争力。通过跨越产业寻找吸引、围绕主题叠加要素、利用场域延展功能等手段,提升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龙头项目在区域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中的联动能力。

三、总体定位

塞罕坝精神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县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调研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大塞罕坝精神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红色培训产业,同时让塞罕坝精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全国知名旅游康养度假目的地

立足中国和河北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大发展的契机,借助地域区位优势,以狩猎体验、实景演艺、自驾自助、温泉养生、文创体验、生态休闲、中医养生、康养度假等新兴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梳理围场县的山、水、林、田、湖、历史、民俗、文化、遗址、景观等资源,通过积极引入外部资本、培育壮大龙头景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措施,力争利用五年时间,努力把围场县建设成为“青山绿水可见、文化丰富多元、服务设施完善、产业高度融合、美好生活体验”的京津冀首席体验式会客厅、全国知名康养度假目的地。

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域国家公园县

以打造全域国家公园县为导向,结合现有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阿鲁布拉克国家沙漠公园、五道沟森林公园、国营御道口牧场、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湿地公园等国家公园集群优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创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长城遗址公园、国家沙棘公园、国家农业公园、国家体育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国家公园产品体系,全面构建木兰围场全域国家公园品牌形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坚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模式,积极推动旅游与生态、农业、牧业、林业、文化、休闲、康养、度假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多元化、综合型的文旅康养产品,将围场县建设成为集生态观光、文化休闲、运动康体、自驾体验、康养度假等多业态于一体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域国家公园县。

全国亚高原全民体育运动健身基地

立足围场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城乡格局,充分利用“亚高原”独特优势,围绕户外休闲和冰雪运动为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向,“项目拉动、赛事带动”为抓手,着力培育一批体育产业重点项目,加快体育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基地建设与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协同发展,加快提升体育产业品牌影响力2025年,基本形成产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布局,提升体育服务水平,实现冰雪产业跨越式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突破发展阶段(2021-2025年):转型升级、培育产业、梳理体系

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县),以高质量发展为支撑,实现旅游产业全域布局、旅游发展全域联动、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环境全域提升、旅游市场全面拓展、旅游成果全民共享,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基本建成,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4A级景区(大清猎苑文化旅游景区小滦河湿地公园)、2个国家3A级景区(塞罕坝科普园、山水林田湖景区)、2个国家级文旅康养特色小镇(围场旅游休闲小镇、皇家猎苑小镇)、新增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哈里哈乡扣花营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哈里哈乡八十三号村)。产品体系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均衡,休闲度假功能明显增强,以互联网为重点的创新驱动对提升文化旅游康养业质量效益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到2025年末,围场县年游客接待量达550万人次,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综合收入达38亿元。文化旅游康养业的综合经济带动能力更强,文化旅游康养业增加值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0%以上,对税收贡献率逐年提高。

(二)全面发展阶段(2026-2030年):跨越提升、铸造品牌、关注质量

2030年,围场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实现突破式、跨越式大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产业与农业、牧业、林业、医疗、体育、工业、商业、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文化旅游康养基地、小镇、产业园等高质量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不断涌现。全县年游客接待量达650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49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2%以上,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成为围场县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完善提升阶段(2030-2035年):跨界融合、质效同增、持续发展

力争到2035年末,建设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域国家公园县,发展成为主题鲜明、吸引力强、综合型的国际化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度假目的地,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成为幸福导向的富民产业,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稳步提升。全县年游客接待量达800万人次,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综合收入达56亿元,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增加值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5%以上。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万人)达 2万以上,旅游就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数量达10%以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布局

“全程一号风景·全域国家公园”为主题定位,以区域内主要交通连线、河流水系、地形地貌走向为基,深度挖掘全县自然、历史、人文、产业等旅游资源特色,以产业融合、产业集聚为路径,对全域旅游的空间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综合部署,在空间格局上形成“两核、两环、两线”的空间布局,全面拉动围场县旅游发展的框架格局。

一、两核

木兰围场中央公园。以围场县城为核心,充分发挥“木兰秋狝”品牌优势,深度挖掘木兰秋狝、满蒙风情、民间曲艺、传说故事、历史民俗等人文资源,以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与综合集散服务区功能为目标导向,重点建设木兰围场旅游城,实施木兰秋狝大典、射雕英雄酒店、木兰秋狝度假区、满蒙美食街、木兰秋狝大道、围场百工坊等旅游体验项目,打造集住宿接待、特色餐饮、民俗体验、文化演艺、主题度假、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户外运动等多元旅游业态于一体的木兰围场中央公园,以促进围场县城旅游的快速崛起,以及旅游核心枢纽的功能锻造。

塞罕坝上生态公园。在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凸显坝上生态风光优势,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核心,全面整合国营御道口牧场、承德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康熙饮马驿站、飞天小镇、红松洼自然保护区等周边优势资源,促进文化旅游康养与生态、林业、牧业、运动、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自驾体验、餐饮住宿、户外运动、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塞罕坝及周边区域生态公园。

二、两线

国家一号风景大道。S301为交通轴线,串联塞罕坝机械林场、国营御道口牧场、御道口乡、老窝铺乡、西龙头乡等区域,全面提升道路等级及基础设施,科学合理配套港湾式停靠站、观景平台、自驾营地等,带动沿线西龙头万亩油菜花海大地景观园、卡伦后沟牧场、五道沟风景区、御道口旅游休闲小镇、飞天小镇、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御道口牧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发展,不断提升优化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品牌影响力

旅游风景大道。国道233、省道S256、S254为依托,以伊逊河为脉胳,串联四道沟、四合永、围场镇、龙头山乡、棋盘山乡、大唤起乡、哈里哈乡、塞罕坝森林公园等区域,以五镇五驿建设为重点,进行主题化道路提升,增设旅游导览标识、乡村主题特色路灯、主题驿站等,带动沿线庙宫景区、四合永湿地公园景区、顺鑫生态农庄、翠丰生态观光采摘庄园、大清猎苑文化景区、钓鱼台湿地公园、木兰秋狝河柳林湿地保护公园、扣花营满蒙民俗小镇、哈里哈田园小镇猎苑小镇景区景点发展,高标准打造塞风景大道。

三、两环

西北坝上区域森林草原自驾体验旅游环。“龙头山镇—棋盘山镇—山湾子乡—姜家店乡—塞罕坝机械林场—御道口牧场—御道口镇—城子镇—牌楼乡—道坝子乡—龙头山镇”线路为依托,打造西北自驾体验旅游环。

东南山水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环线。“四合永镇—庙宫村—四道沟乡—兰旗卡伦乡—钓鱼台水库—腰站镇—四合永镇” 线路为依托,打造东南山水休闲旅游环线。

同时,以两环为依托,整合沿线生态、农业、林业、文化、旅游、康养体育等产业资源,主题化建设功能各异、业态互补的五大产业组团,即南大天生态休闲康养组团、燕格柏乡村休闲度假组团、朝阳湾万亩梯田农业休闲观光组团、半截塔农业产业化研学组团、大唤起生态观光组团。全面推动资源和产业要素的整合,加快旅游产业聚集发展,构建围场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牢筑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河北省、承德市各级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严控文化旅游康养体育产业开发过程中对土地等资源的无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的工作基调。划定并严守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国营御道口牧场、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湿地公园、南大天省级森林公园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控制标准,严禁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地,加大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力度,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扩大绿色植被覆盖范围。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制度,推进草畜平衡超载牲畜核减工作,科学控制年内牲畜饲养量、提升天然草原植被平均覆盖率。着力拆除违规建筑退地还田,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保护农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县域内小滦河、伊逊河、伊码图河、庙宫水库、钓鱼台水库等水体资源,以及狍子、梅花鹿、大鸨、黑鹳、白头鹤、樟子松、水曲柳、黄柏、胡桃楸、刺五加、蒙古黄芪等生物资源。努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确定合理环境容量,降低旅游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为大众旅游市场提供更多、更有吸引力的优质生态旅游产品,在对生态资源和环境进行严格保护的过程中提升围场县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打造文旅康养精品,深化目的地品牌影响力

(一)以赛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做大原有A级景区,促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围场曾是清代皇家猎苑,是全国唯一的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环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塞罕坝精神发源地,以东庙宫为重点,有20处可利用的省级以上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全县生态核心景区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2018年我县成功举办了河北省第三届旅发大会,建设了康熙饮马驿站、乾隆行围驿站、飞天小镇、小滦河湿地公园等精品旅游项目,唱响了“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旅游品牌目前县有国家A级景区8个其中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景区,猎苑文化旅游景区、小滦河湿地公园、钓鱼台湿地公园、塞罕坝生态科普园、联玉生态康养产业园国家3A级景区5个,顺鑫生态康养产业园、紫玉蓝莓庄园国家2A级景区2个。还有红松洼,五道沟、南大天和敖包山四个生态景区。"十四五"期间要重点提升原有景区品质和内涵,到2025年力争创建一个5A级景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2个4A级景区(大清猎苑文化旅游景区、小滦河湿地公园),再新增1个3A级景区。通过各A级景区的提档升级提高旅游产业质量。

(二)发展绿色产业,加快打造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项目。

以五道沟、敖包山和南大天茂密的森林资源为依托,以“森林+康养+旅游”为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完善登山健身步道、森林养生休闲平台、森林自然教育设施、林中户外运动场所、养生餐饮设施、休闲度假设施等,将五道沟、敖包山森林公园、南大天森林公园打造成集生态观光、教育研学、户外运动、康养度假等于一体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三)大力发展蓝色产业,加快打造文旅康养小镇项目。

以文化为引领、旅游为主体、康养为支撑,深度挖掘生态、农业、林业、牧业、体育、温泉等产业资源的健康养生价值,积极丰富运动康体、民宿度假、温泉养生、健康餐饮等新兴业态,持续优化提升围场县旅游休闲小镇、塞罕坝森林小镇、猎苑小镇、山水林田湖小镇,大力建设北方牛镇、扣花营满族风情小镇、哈里哈田园小镇、山湾子温泉康养小镇。

(四)发展皇家文化,加快建设文旅康养休闲基地项目。

深度挖掘木兰秋狝文化、满蒙民俗文化、田园康养文化等,结合围场生态资源优势,融入“文化+旅游+康养+休闲”发展理念,积极打造城南新区中央公园(木兰旅游城)、庙宫文化旅游度假区和木兰围场博物我馆项目。积极策划《木兰秋狝大典》大型文化演艺项目。充分利用木兰秋狝以及塞罕坝精神主题光环,设计“哨鹿行围”、“塞宴盛事”、“最美青春”、“云上围场”四大章回,谱写围场史诗般的历史文化故事。在技术手段方面,通过真人实景演艺结合全息投影技术、声光电等多种技术,打造大型户外移动式实景演艺,吸引人气聚集,将这场秀打造成为围场县核心品牌项目、夜间活动龙头项目,增强“木兰秋狝”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全面做好文物保护开发项目围绕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利用工作,“十三五”期间我们实施了东庙宫、入崖口有作碑、木兰记碑保护开发项目,提高了庙宫区域的旅游品质,"十四五"期间要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做好开发利用工作,重点谋划实施总投资1900万元的半截塔要路沟和骆驼头肄虎碑旅游开发争取中央预算投资项目,深入实施总投资6000万元的省级保护单位燕秦长城保护开发和总投资480万元的国宝单位6通碑保护项目。通过文物保护开发项目的实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五)发展白色产业,培育户外运动康体旅游项目。

以大健康产业需求为导向,促进体育、旅游、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培育以冬季冰雪旅游体验为特色的哈里哈冰雪王国,以沙漠越野为特色的阿鲁布拉克国家沙漠公园,以户外越野休闲、体育赛事为特色的大唤起越野谷,以汽车运动体验为特色的御道口国际汽车文化旅游度假区,以水上运动为重点的御道河谷终极漂流项目。全面打造伊逊河冰上民俗运动带。以伊逊河12道橡胶坝为依托,以冰上龙舟争霸赛为引领,持续打造伊逊河冰上系列活动,持续举办冰上龙舟争霸赛,冰上陀螺、自行车、冰车、冰壶等项目,大力发展户外速度滑冰项目,加强沿岸资源整合,在冰雪季增设花灯、冰灯、文艺表演、冰雪亲子乐园项目,构建吃、住、行、游、玩于一体的伊逊河冰上民俗运动带。开展冰雪冬令营加强与御道口国家训练基地的沟通与联系,以创建冰雪示范校的形式,组织开展越野滑轮、陆地冰壶夏令营,在雪季开展越野滑雪、室外滑冰体验季,让更多青少年和社会健身人群分享冰雪发展成果。发展汽车摩托车户外运动产业。加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和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开展汽车越野赛、自驾运动与汽车露营集结赛、“营地+”休闲运动趣味赛、“老式汽车”文化巡游赛等,举办家庭露营、青少年营地、主题自驾等活动,拉动汽车摩托车运动消费;举办航空文化节,大力发展氢气球、三角翼、动力伞表演和竞赛产业;利用好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举办定向越野、山地自行车、夏季和冬季铁人三项等户外休闲运动。继续举办全国雪地摩托车锦标赛、环中国国际自行车赛,并开展京津冀美食文化节、塞罕坝森林音乐节、组织筹办房车展等系列活动,推介冰雪旅游精品线路。避暑山庄冰场--伊逊河冰上运动带--御道口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塞罕坝林海穿越--塞北雪乡。打造木兰围场国际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木兰围场,重走皇家御道,感受生态之美、体验文化之旅,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促进旅游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使木兰围场真正成为环京津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木兰围场影响力,唱响“木兰围场 常来常想”文化旅游品牌

(六)发展红色产业,围绕塞罕坝精神,加快推进红色旅游线路和景点建设,重点建设塞罕坝党校,使之成为全国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七)积极构建全域国家公园项目体系。

结合围场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现状及创建中的国家公园集群优势,构建全域国家公园项目体系。在大力发展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南大天康养森林公园、阿鲁布拉克国家沙漠公园、五道沟森林公园等基础上,积极推进湖泗汰生态公园、玄武岩台地国家地质公园、岱伊下古长城遗址公园、蓝旗卡伦乡村公园、围场国家沙棘公园、钓鱼台湿地公园、四合永湿地公园、小滦河湿地公园、城子镇湿地公园等国家公园项目申报创建与提升建设。

(八)建设文化旅游康养度假项目。

依托围场县中医药产业优势,继续提升以砖疗窑洞、火炕等中医养生为特色的联玉康养产业园和台湾同仁堂中药大健康养生基地项目。加快建设以中医理疗、康复等为特色的围场县医疗康养中心,以田园康养、养生餐饮等为特色的银里田园康养中心,以苹果产业为核心,以田园怡养、农家康养、运动康体等为特色的二道沟村围场好时光小镇;以生态、康养、休闲、度假、网红打卡为功能定位,积极建设天鑫御园、新泰君越酒店等康养度假项目。

(九)发展精品民宿,全面推进乡村旅游进程。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为重点,坚持一村一品,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着力提升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重点提升与建设四道沟乡庙宫村二道沟村,围场镇吉上村、吉下村,龙头山镇龙头山村、小锥子山村,哈里哈乡三义号村、扣花营村、哈里哈村、八十三号村,大唤起乡56号村,御道口村三复兴地村,西龙头乡西龙头村、东城子村、大院村、甘沟口村,老窝铺乡上窝铺村、下窝铺村,城子镇12号村、19号村,牌楼乡牌楼村,道坝子乡道坝子村,银窝沟乡银里村,兰旗卡伦乡潘家店村、锦善堂村、望道石村,姜家店乡庙子沟村、二道沟村,山湾子乡热水汤村、红葫芦村等30个村积极打造一批康养田园农庄和精品民宿项目。充分发挥围场县作为“京津冀绿色农产品特供基地”的绿色农业产业优势,以打造“有机、生态、绿色、健康”的乡间田园生活体验基地为导向,植入生态有机餐厅、绿色健康餐饮、田园康养民宿、田间康体运动、健康疗愈体验、绿色农产销售等业态项目,全面提升顺鑫生态农庄、紫玉蓝莓庄园、泰和庄园、艳军庄园、帝都雅苑、小雨农家院、榆林子关会农家院、柳塘人家的服务品质积极打造锦绣木兰田园综合体、半截塔田园综合农业产业园、宝元栈田园精品民宿、棋盘山郞都精品民宿等项目。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数并增加旅游从业农民收入。力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御道口镇御道口村争创世界旅游村成功、扣花营村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再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三义号村创建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庙宫村、小锥子山村、83号村、三义号村、棋盘山村)

三、加快基础配套升级,建立高品质服务新体系

以高质量、高标准、高品质为目标,在全县构建“三个围场”优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一)建设“温馨围场”,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一是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强化围场县的外部旅游交通接驳,加强与首都国际机场的合作,开设点对点的直通旅游巴士;积极与铁路、客运部门协调,改造提升围场县火车站、客运站软硬件设施,以京通铁路、承锡铁路、围克铁路等为依托,加强与铁路运输部门合作,开通围场县至主要客源城市的旅游专列;加快推进克承高速、承锡高速、赤呼高速等建设进程,积极做好交通衔接。在提升优化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棋塞线旅游风景大道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以提升改造国道G510、G111为依托的G510-G111泛坝旅游风景大道,以G233提升改造为基础的棋山线泛坝旅游风景大道道,以围场县东南部的国道G111、省道302、县道X502等道路为交通依托的山水休闲旅游道,以县城西环线为道路空间依托秋狝主题乘骑绿道。着力解决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提升、改建10条以县道、乡道和景区内部公路为主体的连接旅游公路,开通围场县县城至主要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公交专线,实现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与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村落等无缝衔接。推动“两线两环”沿途的观景台、游步栈道、廊、亭等休憩游览及观景景观设施的提升、改建、新建等。提升优化现有的观景亭、观景台,以及康熙饮马驿站、乾隆行围驿站、龙头山驿站、二十一号驿站、扣花营驿站、木兰秋弥驿站等服务驿站,沿“两线两环”新建20处观景设施,及山湾子乡温泉驿、朝阳湾镇土豆驿、四合永镇金莲驿、城子镇城子驿等主题服务驿站。以“两线两环”为依托,创新旅游交通产品。全面发展自驾和骑行旅游,将各级公路系统建设与沿线自然风光、文化遗存、田园风情等元素相结合,形成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高品质风景道和绿道。以木兰围场通用机场和御道口飞天小镇为依托,探索发展低空旅游,策划举办空中婚礼、空中摄影、空中跳伞等定制空中游览项目,配套发展航空小镇、航空展馆、航空驾校、航空俱乐部等业态,培育航空旅游综合体。

二是提升旅游厕所建设品质。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根据3A级水冲式标准,以彰显人文关怀、科技生态、特色文化新内涵为方向,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大清猎苑文化旅游景区、庙宫文化旅游度假区、木兰围场中央公园、南大天森林康养基地、皇家猎苑小镇、御道口草原小镇、山湾子温泉康养小镇、北方牛镇、木兰新区、木兰秋狝谷、联玉康养产业园、哈里哈冰雪王国、阿鲁布拉克国家沙漠公园、大唤起越野谷、御道口国际汽车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区域,推动增加母婴专用卫生间、残障人士专用卫生间、第三卫生间等,使用生态环保材料,打造节能环保“生态厕所”。推进旅游厕所管理,完善旅游厕所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厕所智慧智能。力争到2035年末,实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休闲娱乐场所、旅游风景道沿线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使之成为围场县展示文明旅游的窗口和彰显旅游特色的“风景线”。

三是完善旅游集散导览体系。提升优化围场县旅游综合集散中心,扣花营游客中心、龙头山乡游客中心、姜家店乡游客中心、御道口镇游客中心、康熙饮马驿站和乾隆行围驿站,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御道口草原小镇、皇家猎苑小镇、庙宫文化旅游度假区、山湾子温泉康养小镇、北方牛镇等设置旅游集散点。完善全域旅游标识解说系统。实现标识系统在城区、旅游景区、旅游乡村、交通站场等场所全覆盖,完成A级以上景区、乡村旅游点在主要公路沿线标识设置。

四是实施“421”智慧旅游工程。分期推进4个建设核心,即智慧旅游销售服务平台、智慧服务应用群、智慧监控系统群、云数据中心;设计2类智慧化游客体验入口,即网络和APP端入口;落实一批智慧旅游试点。建设集旅游品牌宣传、行业管理、公共服务、商务运营于一体,面向国内外旅游组织和旅游者的多层面全方位的围场县全域智慧旅游体系。以此为依托,把握消费趋势与客户需求,提升旅游的创新能力与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与体验。

五是营造友好型旅游服务氛围。提升旅游行业服务品质。在窗口行业率先开展“温馨围场”服务,积极争做文明旅游的传播者。通过开展导游业务培训、酒店员工礼仪培训、乡村旅游从业者培训等,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实现全县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大提升。完善围场县旅游志愿者工作制度,规范旅游志愿者招募、注册和培训等工作,加强志愿者服务管理,推行旅游志愿者评价和激励制度,建立弹性用人机制和柔性流动机制。加强旅游公益宣传教育,培养全民旅游服务意识。以旅游全民共建共享为抓手,加强旅游公益宣传教育,启动旅游行业全域旅游体验活动,营造“全民推介围场,人人都是导游”的良好氛围,实现旅游软环境的整体提升。

(二)建设“品质围场”,促进旅游要素质量提升

全面提升“食、住、购”等旅游要素产业质量,着力推进质量提升示范工程。

一是提升餐饮品质,实施美食工程。以围场县绿色、环保、安全的特色美食,一品鹿唇、杏仁露煎碗坨、年糕、烙糕、散状、甘沟口粘豆包等为特色,突出围场县本土农产品特色、围场小吃、围场精品菜肴等,开发围场特色美食、健康养生宴、乡村农家餐饮、地方特色小吃等品种、口味多样化的地方特色美食与精品菜肴,满足不同消费阶层的需求。规范完善旅游餐饮行业标准,提升旅游餐饮服务品质。到2035年末,打造3条优质特色美食街区,扶持10家优质特色餐饮企业,培育15家知名优质品牌店。

二是提升住宿品质,实施美宿工程。推进结构优化、品牌打造和服务提升,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住宿品牌,推进住宿企业连锁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各乡镇的发展情况,兴建具有较强主题化、个性化、特色化的住宿接待设施。打造极具围场县地域特色的草原主题、蒙古族风情、草原狩猎、民族民俗、温泉主题、滨水主题、野奢主题等文化主题酒店、特色精品客栈、特色主题民宿。结合自助游,大力推动自驾车、房车、帐篷营地等建设。结合“互联网+”新技术,区块链模式打造智慧酒店、快闪酒店。同时,营造休闲化、特色化的住宿氛围,使接待设施本身成为旅游吸引物,提升游客的体验性、满意度与幸福度。到2035年末,培育10家精品文化主题酒店,打造10个精品民宿示范区,培育15家智慧旅游酒店。

三是提升购物品质,实施美物工程。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意为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全面推进旅游商品开发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各方面资源,加强创新开发,培育旅游商品品牌,丰富旅游商品供给,构建大旅游购物格局。将围场县域特色的农产品,如无公害蔬菜、马铃薯、胡萝卜等进行主题化、创意化包装设计,并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系列品牌化、特色化的地方土特产品;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等文化资源为依托,不断推出融艺术性、装饰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创意文化艺术品;以购物休闲化、娱乐化、文创化为导向,打造创意化、特色化、主题化的原产原销购物基地,如地方土特产展销中心、创意手工坊、文创体验基地等;与线下体验店相结合,进行线上网络销售,游客在购物商品体验店,挑选出自己喜爱的旅游商品,可以通过微店、淘宝网等进行网上购买,规范线上线下旅游购物环境,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安全、优质的服务。到2035年末, A级以上景区、旅游集散中心的旅游商品购物店达到全覆盖,旅游商品销售额占旅游总收入的30%以上。

四是加强质量管理,实施标准示范工程。以服务标准化引领服务品牌化,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为补充,编制《围场县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到2035年末,建立健全涵盖旅游资源开发、产品业态、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旅游安全、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旅游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完善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的旅游质量准入和退出机制。健全旅游标准化管理运行机制,完善旅游标准立项、制定制度体系,强化旅游标准化工作组织保障。强化示范引领,建立健全旅游标准化试点和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机制,打造一批旅游标准化精品示范项目。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优质旅游服务商名录,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品牌,鼓励更多的旅游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严格实行旅行社、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导游员等级标准动态管理制度,推进精细化管理。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强调市场调研监测,开展常态化监测评价,完善反馈与统计机制。

(三)建设“绿色围场”,促进旅游环境质量提升

一是严控生态功能区开发建设。严格执行景区承载量相关规定,实施景区环境容量管理。推进节水节能型景区、酒店和旅游村镇建设。研究出台绿色服务评价办法。加快旅游公共交通领域清洁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发展慢行系统,改善绿色出行条件。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着力培育生态文化载体。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快建设一批以绿色城镇、绿色小镇、绿色社区、绿色村落和绿色企业为主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实现旅游生态可持续。

二是全面推进整体风貌改造。以美丽宜居乡村、特色小镇为抓手,开展“改厨”、“改厕”、“改客房”、“整院落”和景观风貌提升工作;开展“四边三化”环境整治工作,塑造“车窗风景线”品牌工程,围绕旅游体验,让公路建设选线从“以快为主”向“以美为先”转化,选线优化,提升交通沿线生态景观、文化景观、乡村景观的风景质量,让全县旅游道路与美景相伴,充分发挥风景道作为“生态路、景观路、旅游路、文化路、产业路、致富路、共享路”的复合价值。加强全域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河湖及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山地绿化美化品质提升工程、道路景观带提升工程等,打赢“美丽围场”攻坚战。

三是牢固树立安全红线意识。始终把游客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断完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加强旅游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构建县级旅游安全救援指挥调度中心、乡镇级救援工作站、景区景点应急救援点组成的专业化的三级旅游安全救援体系。编制《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及服务规范》,完善旅游安全应急指挥、应急预案编制及演练、信息报告及应急值守等相关制度。搭建围场县旅游安全应急平台,完善科技化监测预警反馈系统,推进旅游景区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实现人流、车辆、位置、环境等关键节点的全域全程全时可视化监控。到2035年末,推动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旅游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全覆盖。

四、提升产业融合质量,持续放大外部溢出效应

围绕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大清猎苑文化旅游景区、庙宫文化旅游度假区、木兰围场中央公园、南大天森林康养基地、皇家猎苑小镇、御道口草原小镇、山湾子温泉康养小镇、北方牛镇、扣花营满族风情小镇、哈里哈田园小镇、木兰秋狝谷、联玉康养产业园、湖泗汰冰雪王国、阿鲁布拉克国家沙漠公园、大唤起越野谷、御道口国际汽车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区域,完善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产业要素,促进景区游览与各产业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放大和提升旅游产业内部要素之间的合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坚持“文化为引领、旅游为主体、康养为支撑”的融合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康养三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推动文化旅游康养产业与农业、牧业、林业、医疗、体育、工业、商业、教育等产业的深层次融合,打造多业态类型的文化旅游康养基地、小镇、产业园等,建成一批高质量的文化旅游和康养融合发展的示范区、示范项目。推动多产业的联动式发展,放大文化旅游康养业的融合促进作用,放大产业发展的外部溢出效应,提升文化旅游康养业的综合效应和带动能力。

强化精准营销能力,扩大旅游市场渗透范围

利用现代科技和大数据分析的技术能力,掌握围场县的客源市场结构、行为方式、消费特征等,确定有效的细分市场,采取针对性营销手段和措施实施精准营销。利用《承德日报》、《河北日报》、《中国旅游报》、《中国国家地理》等报刊和杂志,以及重点客源城市户外广告投放、电视广告等传统媒体营销手段对围场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的重大事件、重点景区进行集中报道。注重对新兴传播媒体的运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度旅游专区等定期发送围场县的文化旅游信息。选择有影响的人物,利用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网红直播等现代化营销方式,制作针对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营销内容,对重点市场群体进行推广和宣传。加强与省内旅行社、知名旅游企业、旅游门户网站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旅游线路,形成区域旅游大环线、大景区,推行区域旅游营销,积极开展旅游互推活动,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创新全媒体营销模式,实现从传统营销向新媒体营销、智慧营销转变,扩大市场渗透范围和能力。

重点宣传推介塞罕坝客厅,理念,不赶路,去感受。夏季主主题,寻梦塞罕坝,漫步御道口。冬季主题,探寻冠军路,体验粉雪乡。承德高铁站500米无缝衔接,氢能公交车直通围场换乘枢纽。五条精品旅游线路,线路一,美丽的高岭--塞罕坝,寻回你的最美青春。线路二,紫禁城的那一头--御道口,在康熙饮马驿站观马术表演,在沙洲野泉体验汽车越野,亚高原漫步小镇体验马拉松,在冬奥冠军小镇体验冰雪运动。线路三,塞罕坝下第一乡,哈里哈,在塞罕坝牛牧场品味塞罕坝牛,在华侨小镇康养度假。线路四,京津冀的北极乡,姜家店,在红松洼北极村看最美高原草甸感受大风车,在热水汤粉雪乡汤泉康养,观热带鱼养殖。线路五,木兰秋狝72围第一围,兰旗卡伦,在钓鱼台水库观华北首个三文鱼养殖。唱响木兰围场旅游品牌

六、壮大文旅市场主体,加强大型资本运营能力

加快培育壮大合格市场主体,着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全面提升经济资本化水平和市场资本运营能力。整合县内国有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企业资源,组建旅游投资建设集团公司,负责对全县重要旅游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重点城市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建立招商引资和安商服务联动机制,吸引更多省内外企业特别是知名大企业参与文化旅游康养产业投资开发与建设。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文化旅游康养产业中的比重,释放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推动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支持大型文化旅游康养企业发展,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寻求与融创集团、华侨城、曲江文旅等重点旅游企业和旅游相关企业的合作,采用股份制、合作制、开发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方式,推动重大文化旅游康养项目和文化旅游康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资本市场的运营能力和水平。

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

一、强化党政主导,健全管理体制

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与协调机构,组建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全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各项工作,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真正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可持续化。在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的组织下,把规划工作纳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目标考评,加强对目标责任、工作进度的跟踪检查和阶段性问责问效;实施县、镇两级督导工作、督导工作双向通报、季度督导工作、督导工作例会、督导工作倒查等督导工作制;建立规划中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立项征求意见制度,实施“多规合一”,强化规划的可实施性。在规划、环评、土地等方面实行联审联批,促进围场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文化旅游康养目的地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项目环评机制和绿色税收政策,出台鼓励发展低碳经济政策。实行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开发建设用地差别化政策,保障文旅康养项目用地需求;鼓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文旅康养企业。制定文旅康养发展奖励政策文件,扩大享受文旅康养项目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范围,通过税收优惠扶持当地特色民宿、文创实体、生态康养等新兴项目门类;简化审批流程和材料,推进政府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和网上审批工作,多方面加大对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三、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与公安、工商、交通、城管等相关部门的联动,加大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打击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黑社、黑车、黑店、黑导等“四黑”非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的行为。健全文旅康养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和失信违规惩戒“黑名单”制度,完善文旅康养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加大曝光力度,完善违法信息“黑名单”共享机制。建立文旅康养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制度,加快“中国旅游天气网”及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建设,发布旅游目的地气象预警,提升文旅康养行业灾害性天气预警防范能力。

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智慧水平

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5G、电子支付、无线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等新兴技术,建设集文旅康养品牌宣传、行业管理、公共服务、商务运营于一体,面向国内外旅游组织和旅游者的多层面全方位的围场县全域智慧旅游体系。建立围场县旅游指挥中心、呼叫中心,整合部门交互信息和客流监测信息。建立城区智慧旅游管理系统以及重点区域视频监控覆盖工程,在木兰新区、秋狝谷、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皇家猎苑小镇、御道口草原小镇、大清猎苑文化旅游景区、联玉生态康养产业园、小滦河湿地公园、庙宫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建设“5G+”数字景区体验中心。加快智慧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乡村等建设,完善游客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立旅游统计系统和旅游安全监控系统,形成全县旅游经济的运行状况、形势判断和趋势预测、政策法规和相关研究报告,为领导决策、企业运营以及社会公众出行提供信息服务。

五、重视人才培养,健全培训体系

出台文旅康养产业人才引进激励措施,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高端综合型人才,建立高端人才库;邀请规划、酒店、旅游管理、康养等各方面的专家,成立文旅康养专家咨询委员会;引入会议会展、艺术设计、知识产权交易、餐饮客房服务、酒店管理等紧缺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进涉旅行业全员培训,建立完善文旅康养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资格认证、技能考核、岗位考核、级别认证等制度,强化对导游等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定期开展旅游行业技能大赛、优秀从业人员评选等活动。

六、开拓融资渠道,优化商业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打破行业、地区壁垒,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参股、合作、兼并等形式参与文旅康养项目开发,推进文旅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政府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加大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并将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基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用于文旅康养项目前期工作、项目规划包装、重点文旅康养项目贷款贴息、文旅康养基础设施建设、文旅康养品牌促销、人才培养、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简化招商投资审批手续,为投资商的经营开发提供良好的服务。

七、培育龙头企业,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重点做大赛罕坝旅游开发公司,林业集团(小滦河湿地公园山水林田湖公园、塞罕坝科普园、木兰秋狝园、四合永湿地公园、阿鲁布拉克沙地公园)华宏集团(康熙饮马驿站乾隆行围驿栈),文旅康养集团(飞天小镇猎苑小镇)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专项规划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围棋叫做GO的原因 和西方传播及日本有联系)

  来源:知中ZHICHINA《宇宙之道,就在围棋》,作者:元美

  2017年5月,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发明的人工智能围棋软件AlphaGo以三局全胜的战绩击败了世界围棋排名第一的中国围棋九段选手柯洁的事件,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此役更是引发了全世界人们对这项源自中国的古老游戏的广泛关注。人们在记住人工智能AlphaGo的同时,也不禁发出疑问——起源于中国的围棋为什么在英语中被称作“Go”,而不是“Weiqi”呢? 围棋又是如何传入西方的呢?

  人工智能围棋手“AlphaGo”俗称“阿尔法狗”,名字中的“Alpha”来自希腊语的首字母,有起源、最初之意,后半部分的“Go”则是围棋的英译名。实际上,围棋的英译名“Go”译自日语。在日语中,围棋叫“囲碁”或者“碁”(在中文里面,碁读qí时,表棋的异体字)读作“いご”(igo)或者“ご”(go),英语正是译自日语中的读音“ご”。从“围棋”到“ご”再到“Go”,围棋在西方的传播与日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围棋”到“ご”

  源自我国的围棋在南北朝时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期,它不仅在民间得到广泛普及,更是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这也推进了围棋由我国本土向外国的传播。南朝刘宋明帝时设立“围棋州邑”,是一个管理组织围棋活动的专业机构,它主要负责各地围棋人才的举荐、考核,以及棋谱的搜集整理工作;梁武帝设立“棋品制”,按棋艺的高低将棋手分为9个“等级”,也是现代围棋段位制的雏形。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专项规划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围棋叫做GO的原因 和西方传播及日本有联系)

  围棋正是在这一时期经由朝鲜传入日本的,并且亦遵循古汉字写法将围棋写作“碁”。据日本天平宝字四年(760)成书的《藤氏家传•大织冠传》记载,日本天武天皇在685年曾召公卿上殿博弈,不仅如此,此书还记载了689年持统天皇下诏禁止围棋活动和701年文武天皇下诏解除这一禁令的史实。而在我国的史书《隋书·倭国传》中也有倭人 “好棋博、握槊、樗蒲之戏”,表明在隋代或更早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围棋活动在日本就已较为流行。

  围棋传入日本之后,受国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本围棋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围棋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16世纪末,在京都寂光寺本因坊修炼的僧人日海,由于棋艺出众,被织田信长称赞为“名人”,之后丰臣秀吉又为其建立棋所,从此,“名人棋所”成为日本棋界第一人的名号。在此名号的吸引下,棋手们为了争夺名人这个棋界至高无上的名衔,更为了争夺棋所的巨大权力,各围棋家元都倾尽心血钻研围棋技术,培养优秀弟子。政府的重视为日本围棋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中国自唐代起,曾在翰林院设立棋待诏一职,不过,它的主要目的是招揽围棋高手陪皇帝下棋,棋手并无具体权力,也未得到政府在资金上或是制度上的大力扶持。至16世纪末的明代,翰林院中已不见棋待诏。可以说,围棋在中国始终是作为一项高雅的娱乐活动而存在,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未给予它应有的重视。

  16世纪末,来华传教的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将其在中国生活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其中一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欧洲历史上关于围棋的最早记录:“中国人有好几种这类的游戏,但他们最认真从事的是玩一种在300多个格的空棋盘上用两百枚黑白棋子下的棋。玩这种棋的目的是要控制多数的空格。每一方都争取把对方的棋子赶到棋盘的中间,这样可以把空格占过来,占据空格多的人就赢了这局棋。官员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棋,常常一玩就是大半天。有时候玩一盘就要一个小时。精于此道的人总有很多的追随者,他肯定会非常出名,尽管这也许是他唯一的专长。事实上,有些人还请他们作指导,特别优待他们,为的是学会玩这种复杂游戏的精确知识。”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专项规划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围棋叫做GO的原因 和西方传播及日本有联系)

  在此之后的1694年,英国东方学家托马斯·海德(Thomas Hyde)在其拉丁语著作《东方局戏》(De Ludis Orientalibus libri duo)中,更为详细和精确地为欧洲读者介绍了中国围棋的知识。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文中还特意附加了几张有中文标示的示意图。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专项规划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围棋叫做GO的原因 和西方传播及日本有联系)

  尽管利玛窦和托马斯的文章开启了17世纪欧洲人对围棋的最初了解,但是,他们并没有为围棋传入西方国家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真正将围棋从东方带到西方,并使其成为西方世界里大众所熟知的游戏,是在此后约260余年的德国人奥斯卡·科歇尔特(Oscar Korschelt,1853-1940),他是欧洲围棋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专项规划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围棋叫做GO的原因 和西方传播及日本有联系)

  从“ご”到“Go”

  1853年,奥斯卡·科歇尔特出生在德国萨克森州的贝尔特尔斯多夫镇。同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为后来的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埋下了伏笔,日本从此结束了锁国时代,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1875年,毕业于德累斯顿工业学院和柏林大学、担任过化学工程师的科歇尔特受邀赴东京大学医学院任教,此后在日本生活的近10年间,成为日本明治政府雇用的德国技术专家之一,从事地质调查相关工作。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专项规划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围棋叫做GO的原因 和西方传播及日本有联系)

  但是刚到日本不久,奥斯卡·科歇尔特就因生病而不得不暂停工作,进入了休养状态中。充裕的休息时间让科歇尔特渐渐萌生了学围棋的想法。后来,他的病情一好转,便开始四处拜师学弈。在朋友的介绍下,科歇尔特先是拜访了当时的“棋院四家”之一、资历最老的十三世井上松本因硕,意欲拜他为师。但井上松本因硕以“毛唐人岂能解此清戏”的傲慢态度当下予以回绝。跟井上松本因硕不同,方圆社首任社长、当时日本最强棋手村濑秀甫(后来的十八岁世本因坊)思想开明,他曾对人说:“逢此文明开化之世,有机会向世界传播国技围棋,幸莫大焉。”科歇尔特随后跑来拜访秀甫,秀甫欣然收他为徒,并亲自传授他技艺。在村濑秀甫的指导下,科歇尔特的棋艺从零开始逐步提高,棋力按当时方圆社的“级位制”来评定,大致相当于“二级初段”。

  在掌握围棋的精髓后,从1880年9月起,科歇尔特开始详细的向欧洲大众的介绍围棋。他首先在德国大型杂志《德国东亚自然与人文学会会刊》(Mitteilungen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für Natur und Völkerkunde Ostasiens)上发表系列围棋文章《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围棋游戏》(Das Japanisch-Chinesische Spiele Go),系统地介绍围棋的历史和基础知识。科歇尔特在介绍围棋的文章里写道:“我深信,为了使围棋在欧洲得到重视,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编写一本阐明围棋战略的完整清晰的教程。我们的国际象棋界将认识到,围棋技巧的独特和深度完全能与象棋媲美,围棋会很快和象棋一样得到人们的热爱。” 1881年,这些文章被整理为单行本《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围棋游戏:国际象棋的竞争对手》(Das Japanisch-Chinesische Spiele Go,Ein Konkurrent des Schach),在日本横滨印刷发行,这是历史上第一本用西方语言(德文)写成的围棋书籍。

  1884年,科歇尔特重返德国,在此之后从事着与围棋并不相关的工作。晚年的科歇尔特棋力衰退,与到访的棋手对弈,均以失败告终。1965年,美国塔托出版公司将前述的单行本整理翻译为英文本《围棋的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O)出版,全书共分为7个章节,涵盖围棋历史(主要为日本围棋历史)、围棋规则、实战范例、收官技巧以及村濑秀甫的围棋理论等,由此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英语受众。该书出版后加印数次,至今仍可以在欧美的书店购买到。

  受科歇尔特著作的影响,欧美出现了一批围棋团体组织和媒体刊物。1909年,专门介绍围棋的刊物《德国围棋》(Deutsche Go-Zeitung)以双月刊的形式开始发行,至今。1949年,以美国国内围棋赛事报道为主,辅以日本围棋信息和全球围棋新闻及赛事报道的《美国围棋杂志》(The American Go Journal)正式问世。此外,日本棋院在1961年至1977年间针对欧美受众发行英文刊物《围棋评论》(GO Review)共计164期,为围棋在欧美推广发挥了巨大作用。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专项规划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围棋叫做GO的原因 和西方传播及日本有联系)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科歇尔特完全是在日本了解和学习的围棋,因此他对围棋的称呼直接来自日语“碁”的罗马字读音“go”。除此之外,他在写作的时候,大量的围棋术语也都直接采取了日语词汇,因此在英文体系中,也都采用了他的用法,例如 “Byo-Yomi”(读秒)、“Kyu”(级)、“Joseki”(定式)等。

  时至今日,世界围棋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围棋自20世纪80年代重新崛起后,势头再次盖过日韩围棋,中、日、韩围棋呈现出势均力敌之态,西方也不再视围棋为日本的专属“国技”。而在西方语言中,“Weiqi”的译名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术专著中,例如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副教授Marc L。 Moskowitz编写的《中国男子气概与中国围棋游戏》(Go Nation: Chinese Masculinities and the Game of Weiqi in China)一书便使用了“Weiqi”。

  日本棋手中山典之五段在20世纪80年代撰写的《围棋世界》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围棋运动在日本棋界先辈的努力下开始进入欧洲并得以逐渐普及。然而,目睹今天中韩两国对海外围棋普及活动的热情,我担忧总有一天,西方语言中围棋的说法‘Go’将被中文的‘Weiqi’或是韩语中的‘Baduk’所替代。” 

根据《中共乌兰察布市委关于编制乌兰察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编制《乌兰察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阐明我市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凝聚全社会共识,把我市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客观审视我市“十三五”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科学洞悉我市发展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在发生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我市阶段性特征所蕴含的战略机遇期新内涵新特征,明晰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

“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令人鼓舞。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6.9亿元左右,年均增速5.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56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成启运,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全国首批建设名单。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南贵北乌·草原云谷”成为城市新名片。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被《人民日报》评为“避暑十大凉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国内首个陆上单体规模最大的600万千瓦平价外送风电基地及“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启动实施,蒙京石墨新材料科技研究院挂牌运营。乌兰察布国家农业科技园通过验收,“中国马铃薯之都”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燕麦之都”“中国草原酸奶之都”成功命名,“乌兰察布燕麦”等10种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三大攻坚战”取得新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累计约29.1万人全部告别了绝对贫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内的国家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完成期内隐性债务化解任务,“十个全覆盖”十项工程和直接相关项目拖欠工程款全部化解。累计化解不良贷款86.86亿元,金融风险得到有序处置。鼠疫、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范。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主要污染排放指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目标以内,地表水国控断面总体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空气质量综合评价全部达标,2020年中心城区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4.8%,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低至22微克/立方米,土壤污染防治和重金属减排力度加大,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乌兰察布机场建成通航,京呼高铁顺利通车,集大原高铁开工建设,大跨步迈进“航空时代”和“高铁时代”。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约占全市总里程的21%,公路路网密度提高到31.2公里/百平方公里,成为全区公路网最密集的盟市之一。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先行布局,建成主备双路直通北京专用光缆,数据中心服务器签约规模达到190万台,被评为“中国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中心城区接入“陕京四线”天然气长输管道。建成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安全饮水工程惠及40多万农牧民。

城乡建设开创新局面。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7%。“一市两区三组团”的中心城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化集宁新区成为重要增长极。城市公用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率均进入全区前列,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面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提升行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100%的嘎查村开通客运班车,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87.3%,“厕所革命”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全部乡镇和行政村实现光纤入户。

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完成国家重点生态工程144.54万亩,重点区域绿化81.79万亩,建设特色经济林30万亩。产业生态化取得积极进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超过6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5%和22%。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基本完成,全面实行河长制。《岱海黄旗海保护条例》《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辉腾锡勒草原保护条例》《乌兰察布市粉尘污染防治条例》和《乌兰察布市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条例》颁布实施,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和中心城区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矿山恢复治理有序推进,工矿企业全面退出自然保护区。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行政审批按时办结率100%。农村牧区改革稳步实施,土地确权、“两区”划定、农垦改革基本结束,嘎查村清产核资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高水平承办中蒙博览会,莫斯科国际物流园建成运营。跻身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七苏木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累计发行中欧班列453列,占全区的41%。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到60%,被评为“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京蒙合作不断深化,呼包鄂乌协同发展,乌大张区域合作取得进展。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成功引进华为、苹果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

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534元和13009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超过8.1万人。教育事业优质发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11个旗县市区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超过全区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稳步发展,管办评分离改革成为全国试点。“健康乌兰察布”建设稳步推进,每千人医疗卫生床位数由2015年的3.7张增加到4.83张,公立医院全部开展按病种付费,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超过70%。城乡居民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保障和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建设全区领先。住房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创造了日签300户的“集宁棚改速度”,累计完成7.7万户棚改任务,被国务院确定为棚改区改造工作激励城市,央视一套《安居中国》专题片集中予以报道,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基本完成。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的基本市情仍然是欠发达地区中的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区排位靠后,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链条短,新兴产业规模小,“四多四少”问题突出,新旧动能转换滞后。

民生保障能力尚显不足。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堵点、难点,人口流动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明显增多。

发展与保护矛盾较为突出。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期,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偏高,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治理在很多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严峻。

发展支撑条件亟待改善。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任务艰巨,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区聚集和吸纳人口、产业的能力相对不足,人力资本数量短缺与配置效率不高并行,资源型与工程型缺水并存。

改革开放红利有待释放。适应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创新发展能力存在明显短板,营商环境尚待优化。开放发展“有平台缺内容”、“有过货缺落地”,对区域经济辐射范围有限,引领带动作用不够。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乌兰察布面临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我国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我市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总体有利环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我市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生态等叠加优势将更加凸显,为我市走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了新机遇,拓展了新空间。国家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等重大任务将更为聚焦和凸显,为我市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明确了方向和重点。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窗口期,随着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确定,自治区范围内能耗双控、碳排放配额等约束性指标越发趋紧,为我市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我市依托清洁能源、发展低碳零碳经济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市在交通物流、大数据等领域具备了一定先发优势。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重点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推动国内产业有序转移等多重政策利好叠加,为生产要素加速向我市集聚,实现赶超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决胜脱贫攻坚和决战鼠疫、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加坚定了全市各族人民谋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决心。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对我区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冲击不容忽视。区域之间竞争更趋激烈,我市在区域竞合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吸引聚集先进生产要素面临较大挑战。生态环境约束日趋刚性,改变传统路径依赖迫在眉睫。思想和行动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营商环境、政府服务效率亟待加强,领导干部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领恐慌,改变传统思维观念任重道远。

综合研判,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市深刻认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增强机遇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既要沉着冷静,善于化危为机,把外部压力、有利条件转化为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更要坚定信心,主动抢抓机遇,在动态变化的内外部发展条件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着眼“十四五”总体要求,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部署,全面开创我市发展新局面。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枢纽经济、区域经济和现代能源经济联动发展,全力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协同推进呼包鄂乌一体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展现乌兰察布担当、贡献乌兰察布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乌兰察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加快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增强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人民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动力,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突出水资源和能源消耗“双控”,着力在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大开放力度,积极构筑内外联通、辐射周边、资源集聚和要素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系统思维,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协调规划、建设、管理,畅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增强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在统筹兼顾中实现协调发展,在扬长补短中提升整体效能。

顺应全市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经过五年不懈努力,推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实现新的更大跃升。

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左右,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产业链迈向中高端,产业竞争优势凸显,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全面夯实,现代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价值链实现新提升,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不断完善。

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社会格局全面形成。新型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以上,增速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好满足。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陆海空联动的跨国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和跨境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形成,口岸腹地功能加快夯实,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战略枢纽地位基本确立。经济开放度明显提升,高标准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进出口贸易规模大幅增加。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建成京呼高铁经济带的重要支点。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现呼包鄂乌一体发展,打造沿黄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深入推进乌大张合作纵深发展,构建起产业合作、设施共建、服务共享、政策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全面优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逐步健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家要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

民生福祉改善迈出关键性步伐。实现充分就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7%左右,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与自治区收入差距大幅缩小。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不断取得新进展。社会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协同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能力更加有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得到有效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彰显,平安乌兰察布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按照党中央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经过持续探索实践,到2035年乌兰察布市将成功走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地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区平均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数字经济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基本实现,地下水位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康养基地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乌兰察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文化强市基本建成,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各民族团结进步达到新水平;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形成,现代化的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开放活力全面释放,全面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参与区域开放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全面确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落实能耗、水耗等硬性指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体化意识,立足水资源承载能力,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水资源,保好水、治差水、增生态用水,在全社会营造爱水护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案,突出水生态安全保护,建设黄河支流大黑河上游水安全保障工程。统一调度管理大黑河乌兰察布段流域水资源,合理分配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推进流域减退灌溉面积和退灌补偿等工程的实施,退还流域生态水量,维系大黑河上游水域面积与流域面积。加大大黑河乌兰察布段流域水土保持力度,采取自然修复、河道治理、河湖连通、清淤疏浚、生态放水等综合措施,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清洁建设。开展境内全流域河道采砂专项整治、河流岸线规划利用专项检查,重点监管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现象,实施大黑河卓资山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大黑河流域源头、支流河口和上游重要水生物栖息地保护,修复受损河段生态空间。积极开展浑河流域治理。

严格控制生产性用水。坚持节水优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大力发展节水产业技术,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全面推进农牧业节水,实施农牧业生产高效节水行动,调整农牧业种养结构,限制高耗水农作物种植,取缔马铃薯喷灌圈,严格控制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区发展种养业,基本实现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全覆盖。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农业用水监测网络,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农业灌溉用水量稳定控制在3.19亿立方米以内。合理控制工业用水,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准入,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相关工业主要产品用水定额标准,重点在火电、建材、食品等高耗水行业企业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率和工业企业中水使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5立方米以下。实行区域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严控新打水井,关闭“自备井”,加强对地下水取用、计量设施安装运行等督查,地下水实现采补平衡,年开采量控制在4.56亿立方米以内,地下水位力争恢复到21世纪初水平。

加大生活性节水力度。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让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家庭和市民的自觉行动。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减少供水管网漏失,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建立水效标识制度,鼓励一水多用、优水优用、分质利用,推进学校、医院、宾馆、餐饮、洗浴、洗车、滑雪场等重点行业单位的节水技术改造,全面推广节水技术和器具,加强农村牧区生活用水节水管理。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推广普及城市道路、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加强雨水洪水拦蓄利用,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

大力推广再生水利用。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体系,建立再生水利用保障机制,因地制宜建设再生水利用供水系统,在工业生产、城镇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领域大力推行再生水的使用,建立旗县市区间再生水利用交易机制。

强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清洁水体行动,重点管控二道河、饮马河和大黑河水环境区,确保国控断面水质达标。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河道清淤及“四乱”整治,保障入河水质达标。严控工业污水违法排放,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强黑臭水体防控,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系统,加强高风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区域污水防渗处理,严防污染地下水。提倡农牧业生态养殖、环保养殖,科学处理畜牧养殖污水,防治畜禽养殖对地下水的污染。实施浅层地下水环境保护,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牧区转移。

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工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提标改造各类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严格执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双控制度。加快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完善污水截流和收集管网,基本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全利用。

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坚持蓄引提调相结合,有序推进重大引调水和水源工程建设,完成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加快中心城区应急供水工程建设,推进集宁区生活引调水工程,开展黄旗海生态补水等重大引调水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加强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城乡备用水源建设。开展多源增水,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因地制宜实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拓展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人口分散区域重点小型标准化供水设施建设。

坚持源头保护、系统恢复、综合施策相结合,把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赤字向生态盈余转变。

高度重视湿地资源的保护,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通过流域内控制地下水超采、压缩农业用水总量、建设高标准节水农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退耕禁牧还湿、流域河道疏浚、生活节水等措施,稳定现有湿地面积,恢复退化湿地生态,促进湿地水位明显提升,巩固湿地保护与修复成果,构建全域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引排自如、多源互补的河湖湿地体系。加大察汗淖尔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与修复,健全湿地综合治理协调运转机制,加快建设察汗淖尔国家级湿地公园,逐步扭转察汗淖尔生态恶化趋势,实现跨省区市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的共治共享。继续实施岱海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建设,落实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加快应急补水工程建设,推进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现岱海“三水共治”,全面改善岱海水质。提早部署、科学规划、全面启动黄旗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水生态保护及生态建设工程,推进黄旗海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

切实推进退化草原封禁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与修复。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继续实施退牧还草、禁牧轮牧休牧措施,开展沙化、退化、盐碱化草地治理,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草原退化沙化趋势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实施已经批准在建运营的矿山、风电、光伏等项目到期退出行动,开展受损生态系统科学恢复和修复。建设辉腾锡勒国家草原自然公园。

持续推进以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风蚀沙化区为主的生态功能保护与修复。继续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防沙治沙等国家重点林草生态建设工程,实现退耕还草、修复退化沙化草原生态195万亩。建设林草支撑保护体系,加强林草种质资源培育和保护,积极开展退化林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森林修复项目建设,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形成复合型生态防护林。

稳妥推进以阴山南麓黄土丘陵水土流失区为主的生态功能保护与修复。完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加强水土流失和水源涵养区生态综合治理,完成重点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推行林长制,继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坚持因地制宜,乔灌草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主要交通干线、县乡公路两侧、村镇周边等重点区域绿化,增加绿地面积。绿化水库周边库滨带,提升重点区域水源保护和生态涵养功能。在前山水热条件较好区域适度发展经济林,加强林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以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为目标,优化生态服务空间配置,实施生态产品与服务提升工程,加强森林抚育,进一步扩大环境容量。加强城市休闲公园和城市绿圈、绿廊、绿岛、绿心等公共绿地建设,推进绿道、中心城镇公园绿地等城乡生态体系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建设大尺度城市郊野森林公园,打造生态体验精品线路,扩大绿色休闲空间。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类型自然保护地,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康养等服务和产品。适度发展特色经济林产品储存、加工业,利用林草资源发展林下种养业、旅游业,打造一批草原森林康养项目。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快构建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陆生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提升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对区域内大青山等自然保护区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合理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建立疫源疫病监测站,强化重大危险性林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加强草原生态监测,建立和完善森林草原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初步建成自然保护区资源监管网络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实施生态廊道保护与建设,禁止捕杀、捕捞、采摘濒危动植物,提升动物保护能力,建立野生动植物基因库,保护濒危物种,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丧失,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制品非法交易,全市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

统筹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实行新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建设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三同时”制度,全面建立矿山治理修复责任机制、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行动,加大丰镇市废弃无主矿山和察右后旗废弃矿山等地质环境治理,综合治理历史遗留和废弃尾矿、废渣及压占耕地或草场的地质环境问题,取缔非法采矿、严重危害区域生态环境的矿山企业,加快退出矿山和尾矿库复绿,改善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开发矿业遗迹,建设矿山公园,发展光伏发电、设施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实现矿山环境生态化,绿色矿山建设全面达标。

坚持把能耗“双控”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降低能耗的关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摆脱路径依赖,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严格控制能耗增量。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和节能审查标准,严控高耗能、高排放新增项目审批,加强源头管控。对延链补链提高附加值的高耗能项目,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国家标准先进值。制定最严格的能耗“双控”目标,落实属地能耗“双控”主体责任,建立节能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制度,推动用能方式根本转变。

全面实行用能预算管理。建立用能预算管理制度,推行能源合同管理,完善用能预警调控响应机制,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精细化管控,推行用能权初始分配、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用市场化手段优化能耗要素配置,把能耗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作为新上项目的硬性要求。

建立电价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取消高耗能行业优惠电价,扩大阶梯电价和差别电价实施范围,实施高耗能企业电力多边交易与能效水平和产业延伸挂钩政策,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推进重点耗能企业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严格控制工业用电量增长,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完善节能市场化机制,针对能耗“双控”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和重点任务,按照重点用能单位能效和能耗“双控”管理实际需要,实施节能降耗提升行动。开展农业生产节能降耗,推广节能低耗农机装备,降低机电井用电量,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节能降耗。加强工业生产节能降耗,设立节能专项资金,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技改投入,继续挖潜降低火电煤耗,淘汰落后火电机组,加大全密闭矿热炉尾气综合利用,推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强化交通运输节能降耗,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推动大宗货物公路转铁路运输,大力发展新能源公共交通。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提高各类建筑用能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推进老旧建筑节能改造,实行建筑物能效标识认证,推动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发展,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建筑75%、公共建筑65%的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绿色建筑比重达到90%以上。加强商贸流通领域节能降耗,引导大型商业企业进行能效改造,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物流等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加快绿色仓储建设。推进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实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行动,开展能效“领跑者”活动,推广节能技术应用,普及节能设施设备,制定节能评价考核标准。

削减能耗存量。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积极开展节能改造,落实自治区工业节能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重点高耗能行业能效对标提升工程,严格控制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积极引进低能耗高附加值项目,加快节能低碳新技术推广示范和产业化应用,释放更大用能空间。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农牧业投入结构,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自治区新能源倍增计划,争取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奖励政策。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比例,推动高耗能园区使用风光绿电,降低全市能耗总量。

坚持源头防控与末端治理并重、集中治理与强化管理并重,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创新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提高环境治理强度,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初步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加强工农业生产源污染防治。发挥环评作用,保障生产过程达标排放,严格按照国家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要求,取缔不符合国家政策的污染企业,建立重大新(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机制,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城市建成区内污染严重企业。加强VOCs排放控制,降低冶金、化工、能源和养殖业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推进燃煤电厂及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对水泥行业颗粒物排放综合治理,整治“散乱污”企业。管控重点区域污染物排放,推进扬尘污染治理,防治工业企业物料堆场和施工扬尘,控制道路运输扬尘,整治矿山扬尘。

开展生活源大气污染治理。加快散煤燃烧治理和燃煤锅炉淘汰及清洁化改造,推进城区集中供热、清洁取暖工程,严禁秸秆和垃圾露天焚烧。持续治理移动污染源,提高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比重,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公共交通行业清洁能源车辆比例力争达到100%,城市货运车力争达到国IV以上标准。优化大气污染应急预警系统,加强细颗粒物、臭氧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净化产地环境,持续推进控水、控肥、控膜、控药,实施有机肥替代工程,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有效控制农田废弃物污染,加强白色污染治理。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逐年递减,加强养殖生产对周边土壤污染的防治。

分类治理不同土壤环境。实施土壤污染分类分级防治,优先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采取生物措施,修复治理轻中度污染农用地,通过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修复治理污染严重的农用地,以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设施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针对性整治非农用地污染。

加强固废危废处理,建设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废旧装备清洁回收、城镇废弃物回收处理及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园区,推进工业和建筑废弃物等大宗固废无害化处理,加大资源化、减量化利用,提高重点城区建筑废弃物消纳能力,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45%以上。提升危险废弃物处置能力,开展危险废弃物处置应急备用、收集转运、集中处理等项目建设,继续做好电子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及其它城市有害废弃物的分类管理和专业化安全处置,危险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利用率达100%。进一步加强固废危废监管能力建设,完善执法监督链条,严厉打击固废危废非法转移倾倒等违法行为。

完善绿色经济发展政策,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进产业生态化,引导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和产业耦合发展,形成“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工业园区余热余气循环化综合利用,推动察哈尔等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乌兰察布航空产业园开展暂停运行与退役航空器的综合处置、循环利用,打造一批资源和能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的示范企业。扶持一批种养业低碳循环示范园区,建设一批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示范项目,形成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废水、废气、废渣及粉煤灰综合回收利用率,加快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推进城镇生活垃圾生物质发电再利用。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大秸秆、林木废弃物、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均达到85%。加强废旧农膜、滴灌废管等回收利用,年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实现包装物回收再利用,提高传统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加强矿山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推广矿山和建筑废弃物替代传统铺路材料技术。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搭建废弃物回收平台,实施城市矿产工程,打造“无废城市”,完善城镇社区和农村牧区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

全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促进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协同推进,完善低碳产业发展政策,培育和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经济结构,有效控制碳排放。不断增加森林、草原和湿地固碳能力,在集宁区率先开展智慧零碳城市试点示范。落实国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参与国家区域气候协同治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低碳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加强气候变化观测和科学研究,推动气候条件可行性论证,有效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提高农牧业生产和公共卫生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

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健全生态风险防控体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提升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能力,用制度保护生态安全。

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区情市情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加大生态保护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弘扬生态文化,挖掘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健全生态环境领域举报、听证、公示、专家咨询及基层民意调查等制度,扩大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环境权益,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监督,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活动,形成全社会崇尚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新风尚。

推进绿色生产方式转变。发展节能环保新支柱产业,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和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限制产品过度包装,减少生产、运输和消费过程中废弃物产生,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废弃工业产品和包装物责任回收制。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整体管控和精细化管理,完善收储制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清理整顿违法用地,充分、合理、有效利用“四荒地”,依法开展“空心村”整体拆除、土地复垦,严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加快土地流转。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实施新增建设用地与现状低效用地减量挂钩政策,盘活闲置用地,有效管控新区、园区和城镇住宅用地无序扩张,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利用。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广网络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推广使用再生产品,扩大政府采购示范应用,鼓励绿色出行,倡导节俭消费、理性消费。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大力推行文明用餐方式,制止餐饮浪费。开展“限塑”行动,建立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开发应用替代产品,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等消耗强度下降95%。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全民行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清运、分类处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树立绿色、文明的丧葬理念,有效解决占用草原、林地、耕地等破坏生态环境修坟建墓突出问题。

加强环境监管制度的落实,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实行节能评估审查、环评审批和水资源论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线监测覆盖重点污染源,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建立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落实治污属地责任,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监测评价机制。强化执法监督,构建权威统一的资源环境监管执法体系,加强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综合惩治力度,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联动机制,完善环保公益诉讼制度,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健全生态文明安全保障机制,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机制,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目标,将能源消耗、土地和水资源节约、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评体系。落实差异化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增加生态工程项目后期管护抚育专项补贴,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严格考核问责,实行责任终身追责。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草原和林地绿地湿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进资源环境领域管理标准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跨省区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推动察尔湖与河北及北京、大黑河中上游与呼和浩特等跨地区生态补偿实践。

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产业绿色化转型、新型化引领、高端化发展,实现新旧动能有序更替,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2:43:45。

推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水定产、退耕减种、绿色有机、优品提效、种养结合、为养而种,实施农牧业提升工程,推动农牧业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由传统农牧业转向现代农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70%以上。

统筹调整粮经饲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原则,落实优质粮食生产工程,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甜菜、胡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推动粮改经,加快粮改饲,实现“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粮食播种总面积稳定在695万亩,粮经饲比例调整为70:25:5。

持续提升“薯都”优势地位。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促进加工、提质增效为方向,实施“薯都”优势提升工程,统筹种薯、鲜食薯、加工专用薯种植,巩固建设东起兴和县大库联、西至四子王旗东八号,横跨五旗县的马铃薯产业带。加强种薯繁育,依托马铃薯种薯企业,加快实施脱毒种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提高种薯在全国的占有率,打造“马铃薯种薯之都”。优化种植品种结构,通过实施脱毒种薯和加工专用薯补贴政策,推广应用优良品种,脱毒种薯应用比例达到95%以上,原原种生产能力达到30亿粒。扩大优质加工专用薯种植面积和产量,满足加工企业对专用薯原料的需求。加强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推广旱作马铃薯种植,提升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马铃薯总产量达到500万吨。

促进旱作有机农业高品质发展。优化杂粮杂豆种植业布局,实施杂粮杂豆生产基地建设工程。立足“中国燕麦之都”影响力,持续做优燕麦种植,高产优质燕麦达到20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有机旱作杂粮杂豆,创建集中连片的有机旱作种植基地,有机旱作杂粮杂豆种植基地发展到100万亩,打造成全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和发展典范。加强燕麦良种繁育和良种换代,完成杂粮杂豆品种更新,依托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及试验站,建立5个不少于100亩的良种繁育圃。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规模3000亩以上标准化技术示范园2个、规模10000亩的优质燕麦生产示范区5个、绿色标准化杂粮杂豆生产示范基地3个,生产基地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率达到75%以上。

稳定果蔬和甜菜种植面积。按照错位发展、规模化生产原则,优化果蔬布局,重点在水土资源和产业基础好的地区推进蔬菜规模化种植,形成“两带、两园、九基地”的发展格局,建设中国冷凉蔬菜之都。加强夏淡季蔬菜基地建设,发展订单种植,提升种植效益。稳定甜菜种植面积,加强甜菜品种选育,推广甜菜种植节水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甜菜种植密度和含糖量。

提升饲草料生产能力。坚持种养结合,适应养殖业规模扩大的需求,加强饲草料就近保障。实施苜蓿、青贮玉米生产提升行动,积极推进退耕种草,扩大优质人工牧草种植面积,提高产草量。改善青贮饲用玉米品种结构,改进栽培技术,扩大种植规模。推动柠条资源化利用,开发新型饲料。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270万亩,产量达到410万吨。

发展优质肉羊奶羊养殖。坚持“稳数量、提质量”,处理好草原散养放牧与禁牧的关系,稳步推进草原禁牧、轮牧、休牧,扩大舍饲比例,实施肉羊养殖布局优化工程,建设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肉羊养殖示范区。以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为重点,推广赛诺现代草原畜牧业模式,打造“杜蒙”肉羊生产基地。推动四子王旗北部牧区建立戈壁羊纯繁核心群,支持建立当地寒羊纯繁和“杜寒”等经济杂交区。在察右前旗、丰镇建设“戴寒”多羔杂交肉羊区,扩大奶山羊饲养量,建设优质山羊奶源基地。推广适用于舍饲圈养的肉羊品种和羔羊快速育肥技术,扶持企业建设育肥场,形成北繁南育的协作发展格局。肉羊年末存栏量保持在600万只。

做大奶牛肉牛养殖规模。以提高单产、提升品质为核心,推进奶牛肉牛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积极发展家庭牧场。实施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工程,重点建设凉城、商都和察右前旗等万头奶源基地,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场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奶牛存栏发展到20万头,鲜奶产量达到70万吨。以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质品种为重点,加强繁育和推广体系建设,扩大肉牛养殖规模,肉牛发展到70万头,牛肉产量达到8万吨。

适度发展生猪养殖。优化生猪养殖布局,推动生猪养殖向兴和、商都、化德、察右中旗和察右后旗主产区集聚,推进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加强种源建设,推进原种猪、父母代种猪纯繁和配套体系建设。加强非洲猪瘟疫情疫病防控。生猪存栏控制在200万口,猪肉产量达到20万吨。

发展壮大肉(蛋)鸡肉鹅养殖。进一步优化养殖业结构,积极发展耗水较少的家禽养殖。以卓资、商都、凉城等旗县为重点,稳步扩大肉(蛋)鸡规模化养殖,推行工厂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生产,促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引进山东、福建等地大型肉鸡、蛋鸡企业,加强种鸡场建设。以商都为中心,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辐射带动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兴和等旗县发展肉鹅养殖。肉(蛋)鸡达到400万只,肉鹅达到100万羽。

加强耕地保护。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在10个主要粮油生产旗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节水、耐旱、抗逆性强的品种,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到300万亩。扩大土地保护利用面积,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常态化,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全面推进主要农作物合理轮作生产,基本形成生态友好型耕地轮作模式。

提升农牧业机械化水平。鼓励发展高效植保、玉米籽粒直收、产地烘干马铃薯联合收获或分段收获等机械化生产,加快补齐向日葵、甜菜、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及杂粮杂豆机械化收获短板,推进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优质饲草种植、打捆裹包一体化、秸秆转化饲料等机械化作业,大力推广饲料制备、饲喂、饮水、剪毛、药浴、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机械化技术。

大力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牧民,鼓励各旗县开展高素质农牧民整建制示范培育,开展农牧业经理人培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含现代青年农牧场主)、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农牧业产业精准扶贫和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规范提升农牧民合作社,推进创建示范家庭农牧场,重点发展利益联结紧密、带农带牧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的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规范化发展合作社2000个以上、家庭农牧场3000个以上、市级以上示范联合体24家,其中自治区级示范联合体15家。培育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社会化服务主体名录管理制度,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600个以上。

依托乌兰察布国家农业产业园,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目标,集聚创新要素,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示范和集成应用,创建科技型、智慧型、创新型农业园区。推进察右前旗国家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继续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新增国家级园区和自治区级园区1个和4个。以农牧业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农牧业强镇,积极申报争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先导区。

深入实施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以乌兰察布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多层次的农畜产品品牌体系。将乌兰察布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四子王旗杜蒙肉羊”“丰镇月饼”“卓资熏鸡”等区域公用品牌,挖掘各旗县市区具有代表性的农畜产品的品牌价值。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持续开展绿色、有机、地标、气候、名特优新产品认证,新增绿色、有机产品50个,名特优新产品30个,“两品一标”认证达到300个。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全面提升“乌兰察布燕麦”“察右中旗红萝卜”等特色优势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争取“四子王旗杜蒙肉羊”“乌兰察布冷凉蔬菜”认定为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优化产业发展载体,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多元化、低端产业高端化、资源产业增值化,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新能源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为两百亿级产业。

统筹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发展。实施现代能源示范引领工程,把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发展现代能源经济、优化能源结构的关键任务,合理有序开发利用风光资源。建设大型源网荷储、园区直供、风光农牧互补、风光制氢等风光开发基地,因地制宜推进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扩大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建成600万千瓦风电平价基地、源网荷储示范项目,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300万千瓦、光伏装机达到700万千瓦。推进源网荷储研究,建设大容量储能电站,推动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飞轮等多种储能形式在项目中的应用,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示范基地。推动新能源在工业生产、城乡供热、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的推广使用,切实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比例,建设可再生能源综合消纳示范区和绿色用能先行区。稳步推进传统能源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煤电机组超低排放、节能改造,提升机组的灵活性调节能力,火电装机总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

加快发展新能源配套产业。围绕新能源开发利用,大力培育新能源上下游产业。全力推进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建设,大力发展先进主机、电控系统、新能源产品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建设远景零碳产业园,吸引先进储能、零碳装备制造产业入园。壮大风电装备制造,推进察哈尔工业园区及商都、察右中旗等地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打造叶片、塔筒、机舱罩、电机等上下游产品配套的风机装备制造及风机运维机器人全产业链。加大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及上下游配套建设,鼓励发展电子级晶硅,全力构建多晶硅-铸锭-切片-电池及组件生产-光伏电站的完整产业链。重点引进国内氢能装备优秀企业,培育燃料电池膜电极、电堆、燃料电池系统以及空压机、引射器、70MPa氢瓶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应用体系。

加快石墨(烯)新材料开发。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实施石墨新材料发展倍增行动,推动石墨新材料新产品产业化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石墨新材料产业基地。延伸石墨产业链,支持企业研发和规模化生产石墨高端新材料,尽快形成石墨新材料产业集群。开展石墨烯研发攻坚计划,依托蒙京石墨新材料科技研究院、自治区石墨(烯)新材料创新中心,加强与清华大学合作,加快石墨烯电池等应用产品开发。围绕负极材料产业,配套发展隔膜、电解液等产业,构建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逐步建成我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

促进传统合金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坚持绿色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开展铁合金改造提升行动,有序推动合金产业优化升级。完成全密闭大型矿热炉改造,有计划淘汰传统合金项目,推动余热余气和冶金渣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合金产业向新材料产业延伸,提高低碳、低磷、低硫、高纯铬系和锰系精炼合金产品以及其它特种合金的比例,支持发展精密铸造,形成合金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绿色合金新材料产业基地。

加大传统化工向新材料产业转化力度。实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在提升传统化工产品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加快空白产品产业化进程,延伸发展下游高端制品,实现传统化工向新材料产业的转变。推动氟化工产业向含氟聚合物、新型制冷剂等高端领域发展,打造萤石-无水氢氟酸-氟精细化工系列产品、氟制冷剂产业链,构建自治区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和高端氟化工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氟化工生产基地。加快氯碱化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严格控制电石、PVC新增产能,重点发展聚氯乙烯糊树脂、CPVC、PVA、合成纤维等产品,实现氯碱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再造。

积极发展建材新材料。推进粉煤灰、脱硫石膏、工业废渣、尾矿、建筑垃圾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纸面石膏板、轻质复合板、岩棉保温板、矿渣棉等多功能新型墙体和节能保温材料。充分利用高岭土、硅石、钾长石等资源,发展适用、绿色、高端陶瓷材料。严格控制水泥新增产能,开发推广适用于装配式建筑水泥基材料及制品。

提高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和增值能力。立足绿色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为支撑,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实施农畜产品加工拓展行动,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建成面向京津冀和呼包鄂城市群的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推动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加快建设以察右前旗国家级马铃薯产业园为核心的加工产业园,支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条和加工企业集群。大力发展杂粮杂豆加工,推进杂粮分等分级与精深加工,开发营养健康、药食同源的功能性产品。提升蔬菜加工能力,巩固发展净菜型、方便型、保健型、精品小包装等加工项目,积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肉类加工的品质,支持养殖企业建设屠宰场,着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不断延伸肉类加工产业链条。推进乳业振兴工程,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民族乳制品特色化发展。顺应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发展大势,发挥丰富的动植物原料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实施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多主体参与、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强镇和加工示范企业,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0%以上。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30家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技术先进、行业集中度高、品牌影响大、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以48家市级龙头企业为重点,打造一批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家。

优化工业园区布局。全面实施园区提质振兴计划,全力提升园区竞争力,把园区打造成为产城融合和工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按照自治区对各园区的功能定位,加快园区整合步伐,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做优做强园区主导产业。推进园区增效提质,重点打造高新技术开发区,支持察哈尔工业园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推动其他二类园区尽快升级为自治区一类园区。园区工业总产值占所在旗县市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加快完善园区各类设施和服务,提高工业园区综合承载力,打造新型产业社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加强水、电、路、讯、气以及集中供热、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废渣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完善技术创新、融资服务、物流配送、技能培训、商务服务等功能。

创新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加强对园区的考核管理,建立以土地产出率、节能减排、项目引资、投资贡献和就业安置为重点的园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亩产论英雄”,建立园区企业退出制度,倒逼园区处置低效用地,提高园区单位容积率、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万元,亩均产值不低于160万元。推动旗县探索异地共建“飞地园区”、京蒙对外合作园区等。引入市场化、专业化工业园区建设管理运营招商团队,建立园区发展激励机制,提升园区运行效率。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发挥大旅游、大物流、大康养的带动作用,实现服务业发展加速、结构优化和效益提高,全力打造服务型经济。

打造旅游平台。以全域旅游为统领,推动旅游发展模式革新,实施旅游发展提质计划,全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打造内蒙古中部旅游门户、环京津文化旅游体育服务基地和中俄蒙国际旅游服务中心,推动旅游由“门票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旅游接待量累计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总收入350亿元以上。

优化旅游发展布局。根据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进一步完善“一心两翼三大境区”旅游空间布局体系,形成特色鲜明、全域合理开发的旅游发展格局。全力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京呼高铁乌兰察布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谋划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项目,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提质发展北部大草原旅游,以察右后旗火山草原、察右中旗和卓资县北部区域辉腾锡勒草原、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集宁北部草原片区为依托,补齐配套设施短板,完善休闲度假和研学教育项目,打造环京津冀草原度假基地和研学教育基地,创建国家级5A旅游景区。加快推进南部山水境区发展,推进苏木山旅游景区、蛮汉山旅游景区、岱海温泉旅游城建设,完善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山水康养休闲度假基地,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按照安全便利的原则,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切实加强景区内部道路建设,完善城乡、城景和景区之间的公路体系,促进客运网络体系与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重点乡村和重要文化遗产点的连接。完善规范主要交通道路、文化旅游吸引物、文化体育场馆的标识引导系统,建设主要旅游通道、风景道的观景台和驿站、营地设施,构建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打造“快进慢游”的自驾服务网络,全面实现“自驾乌兰察布”。加强景区垃圾处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厕所革命,提高A级旅游景区厕所标准。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拓展游客服务中心功能。增加旅游景区体验娱乐功能,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景区娱乐模式。加快建设旅游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实现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及客流预测预警。

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跨界发展。努力实现农文旅相协同,按照“为游而种、为游而养”,将农牧业产业示范园(区)与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相结合,开发观赏型、科普型、采摘型、体验型农牧业旅游项目,发展私人定制田、认领农牧业、共享农牧场,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示范区。探索旅游与培育工业新业态相结合,发展工业观光游、工业科普游、工业体验游等。促进旅游与新业态相交融,结合全域旅游线路设计,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网红打卡地”,带动“网红经济”和“夜间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网红”孵化基地建设。推动传统服务业与旅游相适应,挖掘特色传统美食,推出“乌兰察布味道”,发展旅游特色商贸,培育旅游消费特色商业街(区)和文化休闲商业街(区)。推进文旅体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演艺、文化娱乐、文创产品设计等产业,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充分整合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和推进爱国主义和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按照四季旅游发展的要求,创新发展冬季旅游,推动冰雪旅游发展。全力推进各旗县市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探索实践,力争创建成1-2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5家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建设旅游大品牌。优化宣传营销模式,创新品牌宣介,全面打响“京郊草原·避暑之都”品牌。积极对接京津冀、俄蒙欧,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推进跨区域和跨境合作营销。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信用监管,建立信用评价机制。引进大型企业、品牌旅行社和托管运营商参与旅游开发,统筹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提高服务品质。

加强康养产业顶层设计。加快编制康养产业专项规划,统筹康养产业规划布局,准确定位康养业态,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高质量经营,全力打造一批康养产业精品工程。推进集宁区-察右前旗康养核心区建设,构建对接京津高端康养市场的兴和县主廊道和化德县-商都县副廊道,加快打造环岱海温泉康养产业示范区、林胡古塞-九龙湾森林康养产业示范区、环辉腾锡勒草原避暑康养产业示范区、乌兰哈达火山-格根塔拉草原运动康养产业示范区、隆盛庄田园康养产业示范区,形成“一核两廊五区”的康养产业发展布局,成为京津冀等周边城市避暑养生养老后花园。

培育大康养产业集群。积极构建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康养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满足多层次康养需求。配套完善家政服务业,以乌兰美家政服务为龙头,完善家政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带动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家政服务机构。创新康养基地建设方式,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部门协作、多方参与的机制,加快引进大型康养品牌企业,力争建成区域性大康养基地,康养总床位数达到1.5万张,年接待各类康养人数达到10万人次,康养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建立社区康养服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推进自治区医养一体市场化养老试点工作,依托自治区养老服务产业引导基金和市场化养老融资,重点扶持一批医养一体化养老项目,全面推进“候鸟式”养老中心建设。健全健康保险体系,探索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范围。积极发展以老年休闲度假、老年健康养生、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文化娱乐、老年体育健身、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金融服务等为主的“医养结合”产业,逐步形成全民健康养生、服务养老的大乐园。

统筹谋划物流产业发展。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方向,以构建联通内外的高效现代流通体系为目标,全力推进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按照“一园六区”建设模式,打造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枢纽园区。发展枢纽经济和泛口岸经济,成为畅通循环的战略支点,建成呼包鄂乌、乌二一体发展的物流产业中心、保障京津冀市场供应和大宗商品需求的物流集散中心和服务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物流枢纽中心。物流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2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10%以上。

完善物流园区功能。综合考虑我市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交通基础及现有物流节点情况,以供需匹配、资源集约、功能错位、规划协同为原则,实施物流节点建设行动,通过集中建设集宁现代物流园区等五个综合型物流园区,全力发展乌兰察布综合物流产业园区等五个专业型物流园区,建设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物流节点布局新体系。

加快形成内外联通的物流网络。借助大进大出的区位交通优势,完善国内、国际集疏运体系,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集聚集散。加速融入国家物流大通道,以天津港乌兰察布物流基地、曹妃甸港乌兰察布内陆港为依托,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强与全国其它国家物流枢纽间的业务协同,促进国内物流循环。依托境外园区,全面搭建境外物流网络,强化境外物流节点建设,打造莫斯科、乌兰巴托、乌兰乌德国际物流分拨中心。搭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物流服务体系,以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为载体,加大对全国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建设集铁路干线组织、通关保税、仓储配送、区域分拨、多式联运、交易结算、冷链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多种物流服务平台。

发展壮大枢纽产业。坚持以通道促枢纽,以枢纽聚产业,实施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工程,促进重点产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推动“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变。围绕大宗商品进出口及落地加工,加快完善七苏木中欧班列基地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等配套功能,拓展国际代理采购、国际保险理赔、货物质押等增值服务,吸引加工企业密集落地,做大做强加工贸易。推动蒙西地区、蒙古国焦煤在庙梁物流园区集散,壮大煤炭洗选、混配和深加工产业。大力培育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完善北方陆港“进出口贸易+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和“通道+枢纽+产业”模式,支持北方(乌兰察布)家具产业园建立以“平台+上下游产业+个性化需求”为主的商业模式。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设立采购、区域分拨和配送中心,积极布局物流、电商、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累计培育1家5A级、2家4A级和5家3A级物流企业。

加快冷链物流发展。借助国家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在蔬菜集中种植区,建设一批恒温冷藏库,延长蔬菜的保鲜和销售时间,实现错峰上市。加快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以北方陆港集中连片冷链物流设施为核心,强化全类别冷链产品仓储交易功能,构建自治区中西部地区专业化冷链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提升冷链产品集散能力,积极组织周边地区牛羊肉、冷凉蔬菜等需冷产品在我市集散,引导本地企业加强与东南沿海及东盟国家在水产、果品方面的贸易合作。大力开展对俄蒙欧的国际冷链物流运输,形成网络化组织、通道化辐射、国际化服务的冷链物流组织体系。对接京津冀、呼包鄂两大市场,着力引进3-5家大型“中央厨房”企业,组建“中央厨房”集团,建成即食菜肴、即热菜肴、即烹食料和即配原料生产、配送基地。

提升物流现代化水平。推动标准化物流体系建设,引导重点园区和相关物流企业加快应用行业标准,积极推广物流标准化设施、设备和器具,支持仓储转运设施、运输工具、停靠卸货站点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形成物流环节的全程标准化衔接。加快物流与信息流融合,推动跨境物流信息化合作,积极对接不同区域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增强协同运作能力。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加快供应链创新试点城市和企业建设。

坚持盘活存量,做大增量,继续推进实体零售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零售向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建成一批商贸综合体。巩固基层供销社恢复建设成果,扩大城乡综合服务社覆盖面。加强对已建成便民连锁超市和农村牧区商贸服务中心的后期运营管理,推进便民连锁超市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转型。加快现有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加强跨区域农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益性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网络。优化商业网点布局,鼓励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建设便利店、蔬菜直营店等居民生活配套商业网点。完善城乡消费物流体系,充分利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存量设施,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各旗县市为重要节点的配送网络,推进城市配送网络末端建设和“县、乡、村”三级农村牧区物流网络建设。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牧区,实施“快递进村”试点,实现三级电商网络全覆盖,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

以现代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方向,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体系功能完善,补足提升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工业设计、认证认可、资产评估、信用评估、节能环保、人力资源等中介服务功能。促进会展业专业化、品牌化,启动会展中心建设项目,建立会展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培育专业会展队伍,将薯都马铃薯展洽会、中俄蒙美食文化节、中俄蒙特色商品博览会、集宁国际皮革节,打造成为专业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国际影响力大的品牌展会。

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发挥数据中心规模优势,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全力发展数字经济,全面建设数字乌兰察布。

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努力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云-网-端”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不断优化网络架构,探索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及运营模式,进一步提升网络通信效率和质量。深化“光网城市”建设,提高网络骨干带宽,持续提升宽带接入速率和户均带宽水平。推进千兆宽带入户示范,优先在中心城区、学校、医院、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场所部署千兆宽带接入网络,并逐步拓展覆盖范围,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3200G。提升4G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推动5G网络建设及应用。完善全市大数据产业园区电力、网络等配套服务设施,依托集宁到北京点对点双路由大容量直通光缆重要基础资源,将我市提升为自治区网络核心节点,逐步实现旗县光缆覆盖。围绕提升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改善民生、促进产业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等四个维度,重点建设和完善十大基础信息平台工程。

建立健全市域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支持,减轻电信运营商建设投资和运营压力,支持宽带网络向农村牧区偏远末梢地区延伸,改善网络基础设施条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沿边沿线网络设施建设,推动沿边沿线网络信号全覆盖。行政嘎查村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4G信号覆盖率100%,沿公路主要干道沿线4G覆盖率达到100%。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加快5G基站及相关设施建设,建设5G基站3000个。推动集宁、丰镇、察右前旗率先开展5G网络建设,实现主城区、旗县城关镇、旅游景区5G全覆盖。以行业应用需求为切入点,加快在餐饮、酒店、医疗、购物、教学、文旅、交通等场所部署5G终端设备,开展多场景普及应用计划。

按照基础先行、梯次推进、产用衔接、联动发展的思路,衍生发展大数据相关产业,逐步形成“以数据中心为核心,上下游企业相互促进”的完备产业链条。

坚持规模和质量并重、建设和应用同步、发展目标与资源约束协调,推动数据中心在集宁发展的基础上向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商都和兴和等旗县布局,形成以集宁为核心、多点支撑的数据中心发展格局,建设“草原云谷”和内蒙古国家级大数据综合实验区的核心区。推进大数据产业园扩容,加快二期项目建设,保障在建项目按规划建成运行。引进高质量数据资源,支持关键基础设施保障类、应用导向鲜明和产业带动性强的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面向京津地区的部委、央企以及全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优质的数据中心资源。改造传统数据中心,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动绿色智能服务器、能源智能管控、余热利用、自然冷源、水循环利用、分布式供能、直流供电等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数据中心PUE值降到1.2以下,打造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集聚发展的引领区。推进云计算平台建设,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承接全国范围内的非实时算力需求,打造中国北部算力保障基地,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

实施大数据产业链构筑工程,加快形成数字产业集群,提升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综合服务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发展智能制造,重点推动服务器、机架设备、光存储设备、光缆、光模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打造北方智能制造中心,智能制造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拓展数据存储产业,加快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高并发实时数据存储等产业发展,建设国家级数据灾备基地。大力培育大数据核心产业,引进建设一批数据采集、清洗加工、存储分析挖掘、流通交易等项目,积极推进大数据试验场、无人驾驶试验场、无人机试验场、卫星通信设施等项目建设。持续做好服务外包,大力引进从事系统运行维护、呼叫中心、网络安全、云渲染、软件研发、高精地图编辑等大数据服务企业入驻,建成国家级北方重要服务外包基地,坐席达到3万个以上。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建设国家级网络安全试验室、网络安全服务基地及网络安全产业园。

围绕服务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大大数据企业引进力度。拓展大数据园区创新功能,实施大数据企业孵化工程,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重点培育一批本地化专精特中小型信息化服务企业,力争打造10家左右龙头核心企业,孵化400家企业。加快本地化人才培养,支持集宁师范学院、乌兰察布职业学院设立数字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专业,推动与大数据龙头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技术型、运维型专业人才,每年输出大数据产业人才1500名。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产业转型发展中的赋能引领作用,加快工业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推进农牧业数字化建设,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和电子商务发展,催生数字经济增长新动能。

应用数字技术,增强优势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上云、用数、赋智”,实现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减少排放、安全生产。对工业园区进行智能化改造,依托重点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及回收利用等全环节管理、全过程追溯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加强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力生产和传输通道布局,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能源大数据服务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构建产业链环环相扣,研发生产、质量控制、运行管理和运营服务全面互联的智能化工业园区。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条形码、二维码、RFRD、工业传感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工业物联网、ERP、CAD/CAM/CAE等技术,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运行、运营管理等数据资源。引进并推广使用一大批工业软件,支持工业企业利用工业APP加强对机器设备、业务系统、产品模型等数据的采集,开展数据集成、挖掘、分析、建模,提升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能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制造业关键环节数字化率超过60%。

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加快农牧业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相互融合,以远程监测控制、管理智能化决策、农畜产品质量追溯、远程应急指挥等为重点,全面、有序推进农牧业生产、安全监管、流通销售等领域智慧应用。围绕智慧农业,运用物联网、遥感和地理信息等数字技术,实现农田生态环境、苗情、灾情的可视化、数据化处理,加强土壤及病虫害监测,推进节水灌溉,广泛应用温室大棚智能感知与自动控制系统,提升粮食及蔬菜生产现代化水平。支持适应不同作物和环境的智能农机研发应用。围绕智慧牧场,开展对牲畜、植被保护等相关数据实时监测,加强疫情疫病防治和良种繁育。搭建农村牧区电商平台,让农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农村牧区。全面推行农畜产品二维码、条形码应用,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对马铃薯、甜菜、西兰花、杜蒙羊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促进农牧业生产与消费需求的高效匹配,重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积极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率。发展智慧旅游,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安全、精准的旅游服务信息。发展智慧医养,积极推进全民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依托市中心医院开展 “5G+医疗”试点建设,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发展智慧教育,建设市智慧教育云平台,鼓励重点中小学、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智慧就业社保服务,构建“人社电子档案袋”,建立就业社保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智慧交通体系,统筹建设市交通服务大数据平台,推进交通、公安、气象等跨部门、跨区域交通服务大数据融合应用。发展智慧物流,建设物流园区智慧管理系统和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加快打造智能化国家物流枢纽。发展智慧商贸,打造集智能仓储配送系统、用户门店智慧管理系统、交易支付及结算系统等为一体的智慧商贸平台。发展数字会展,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化场馆和智慧展会。发展智慧金融,促进金融行业业务流程、业务开拓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实现金融产品、风控、获客、服务的智慧化。发展智慧家政,构建家政服务信息追溯系统和信用档案查询管理平台。发展智慧文体,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超高清视频技术在数字博物馆、鉴真防伪、艺术鉴赏等领域的应用,利用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建设一批现代化智慧型体育场馆。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重塑政务信息化管理架构、业务架构、技术架构,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政务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建成高效透明、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的数字政府。

整合市域各类办事服务平台,实现市、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服务平台以及办事窗口的互联互通和服务全覆盖。政务服务事项标准统一、整体联动、业务协同,除法律法规或涉及国家秘密外,全部纳入政务服务平台办理。以“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协同办理”为方式,以“信息共享、证照共用”为支撑,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公共资源,对外统一受理,对内协同审批,实现企业公民办事“一网通办”,推动公共服务高效化,企业公民办事便捷化。网上事项可办率达到100%,网上事项办结率达到95%以上。

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社会信用数据库和电子证照数据库等。建立政务基础信息共享交换机制,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破除信息壁垒,减少信息孤岛。加快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社会保障、城乡建设等领域数据共享集成、深度运用,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完善市、县两级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全面建成政务数据容灾备份体系,有效提升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建设数字综合应急体系,推动与公共卫生、消防、防汛抗旱、地震、气象、交通等相关单位应急资源互联互通,建设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管理平台,满足多业务、多场景、多系统协同调度指挥需求,形成集中统一、上下协调、指挥顺畅的应急指挥体系。

推进社会综治、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生态环保等领域智能化监控能力建设,完善智慧公检法司建设,加快建设政法大数据和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构筑全天候全方位感知、预判、预警、预控、快速处置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管理应用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借助大数据等技术精准掌握市域内人、地、物、事、组织、网络等基础要素,构建贯通市、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四级信息综合、指挥调动、联动处置体系。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以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推动大数据与社会民生深度融合,强化服务数字化供给,加速释放数字惠民红利。

以乌兰察布智能体建设为抓手,以数据驱动为核心,通过统筹规划建设数据全面融合、能力全面连接、服务全面整合的数字底座,建设数据全域共享、能力全域提供的智能中枢,向市、县区提供市域服务,并面向省级及区域提供数据及能力协同。建设城市智能中枢,启动部署视联网系统,通过多形式的网络通信工具,将城市中个人、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信息及数据进行连接、交互、共享及应用,打造全市统一的视频云存储资源池,为重大决策、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社会治安、应急指挥、产业发展等提供智能化支撑服务。支持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建设,推动城市已有数据高度归集,各类平台高度整合,实现跨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综合治理、指挥调度,达到“一图全面感知、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的运营目标,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态势感知、运行监测、决策支撑、联动指挥等场景应用。分步推进智慧应用项目建设,基于5G、AI、IoT等创新技术与城市场景相结合,以优化提升公共服务为导向,在环境监测、综合执法、水务水利、地下管道、消防应急、智能水表、智能电表、智能气表、环卫设施、车位感应等方面实现城市运行实时状态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实施“三网”融合行动,全面推进广电、电信双向进入业务,推动广电、电信、互联网企业及内容服务商的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拓展融合业务领域,持续提升发展水平。促进呼包鄂乌智慧城市一体化发展,做好协调配合、互联互通、共享应用相关工作。

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体系,实现办事不出村。深入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推动远程教育应用普及,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数字化建设,推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等信息互联共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推动建设全面覆盖农村牧区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系统,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社会保险关系网上转移接续。推进国家信息进村入户,完善集农村牧区信息消费、“三农三牧”政策、农村牧区生活于一体的服务系统,推进移动化、精准化服务模式,构建涉农涉牧信息的普惠服务机制。提升农村牧区数字化管理水平,完善乡村网格化管理,促进农村牧区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鼓励各级领导干部主动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加强视频会议、资源数据共享等远程协同办公的应用普及。开展信息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各部门、各领域对建设“数字乌兰察布”的重视程度,积极宣传推介“数字乌兰察布”建设最新成果,不断扩大示范效应。组织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兼顾好老年人、视障听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举办青少年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打造信息技术宣传培训中心、信息化体验中心,营造全社会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

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全社会R&D经费投入累计达到12亿元,技术市场交易额累计达到8000万元。

聚焦技术创新短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瓶颈约束,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带动支撑作用,促进全产业、全领域创新。

围绕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实施农牧业技术创新攻坚行动,继续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引进示范一批新品种,改良繁育一批新畜种,组织实施马铃薯、苜蓿、燕麦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建设种业研发和马铃薯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创建一批“科技小院”。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在高效种养殖、旱作农业、生态有机肥、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智慧农牧业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力争突破制约农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以高端绿色低碳智能为牵引,以提高资源转化利用水平为目标,围绕新能源、石墨、冶金、化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大数据等产业,实施工业技术创新攻坚行动,加强工艺、装备、产品和管理技术创新,推进技术研发、集成和应用,走出技术“低端锁定”困境,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和服务专业化要求,实施服务业创新攻坚行动,加强现代服务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大物流、大旅游等服务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服务业业态,提升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服务精准度、便利度,逐步构建新技术支撑、新业态引领、新模式广泛应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分享创新发展成果,实施公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攻坚行动,大力发展民生领域科技,集成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增进民众福祉、改善民生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建立公共安全科技体系,加强社会治理科技创新,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社会安全风险防控、减灾防灾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

发挥技术创新在绿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创新攻坚行动,着重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领域关键技术的转化应用和攻关,突破绿色转型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科技支撑。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融通创新,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科技政策保障。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为指引,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覆盖范围。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引导创新资源和创新服务向入库的后备企业倾斜,推动后备企业向国家、自治区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发展。针对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的薄弱环节,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开展针对性帮扶指导,补足申报短板。引导企业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搭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内蒙古石墨(烯)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建设中国马铃薯研究院,建设马铃薯种薯、种羊、种牛等种子研究院,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组建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自治区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达到100家、自治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达到6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达到2-3家、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3-4家,争取建成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园,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加大市级科技经费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根据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进行梯度培育、差异扶持,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支持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在产业园区内创新创业,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途径,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的企业达到50家。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制机制,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牵头组建或加入创新联合体,围绕石墨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特色种养等领域,共同开展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重大工程研究。对接发展重大需求,鼓励企业组建或积极参与跨行业、跨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的积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平台建设、标准制定、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创新投入和奖励机制。保障科技研发经费和科技事业费以合理比例稳定增长,增加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科技项目。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新技术研发,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探索发行科技创新券,推动科技型企业挂牌上市。落实企业研发费用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所得税等减免抵扣和技术开发产品进口、交易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参与标准研制、加强技术改造、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并给予一定奖励。

营造全员创新氛围。建立创新尽职免责机制,给予创新最大的支持和包容。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带动作用,树立一批创新驱动发展领军企业、领军人才(团队)典型,培育创新文化。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工作,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加快科研设施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知识产权宣传等系列专题活动,广泛传播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主动捕捉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高新技术成果,提升创新平台质量效能,健全技术成果转移体系,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实施“一园两院两站三十五中心”提档升级工程。瞄准工业园区主导产业所需共性技术,整合各类技术创新资源,健全开放式的技术研发转化空间及设施。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配备专业通用仪器设备。健全科研成果中试基地,完善产品创制试制设施和模拟应用场景,打造服务于科研成果工程化、工艺化的有效载体。

发挥已有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创业创新培育功能,广泛开展全民创新行动。提升众创空间创业创新服务能力,探索构建“创业投资+特色服务”的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专业化示范众创空间,加快创业创新项目和产业融合,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双创”,打造细分领域垂直孵化生态。拓展众创空间覆盖范围,推进众创空间向农牧业、服务业领域扩张。鼓励和支持乌兰察布籍人员回乡创新创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7家、自治区级达到10家,国家星创天地达到6家、自治区级达到14家。

加快建立多层次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培育发展技术市场,积极搭建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和体系,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工程,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园区成立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对接自治区技术交易大市场,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活动。用好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通过重点项目和转化交易后补助等模式,转化一批先进适用高技术成果。健全技术转移体系,推动技术转移中心实现旗县市区全覆盖,推进“乌兰察布市工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鼓励依托工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及基地,支持启迪研究院、远景新能源研究院、三峡新能源研究院在我市建立国家级新能源研究测试中心。大力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力争打造3家以上自治区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牧区科技创业行动,鼓励科技特派员围绕产业链关键节点和瓶颈环节开展创业,领办、创办、协办经济实体和专业合作组织。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构建与实体经济、技术创新、现代金融协同发展的多层次人力保障体系,人才结构、布局和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本适应,人才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区前列,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均达到4.5万人。

关心关注关爱存量人才。建好企业家队伍,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激发企业和企业家创新创业激情。建好现有科技人才队伍,改革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等制度措施,留住、放活现有科技人才。建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实用技能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及管理水平,培养符合工农牧业生产实际、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实用技能人才。建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干部队伍,多渠道广泛提升广大干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注重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引进先进适用人才。结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草原英才”工程、“鸿雁计划”等国家和自治区人才计划的实施,积极引进院士、博士等高端科技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引进企业高管人才,引进工匠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有效集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依托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扩大青年人才总量。走进全国各类技校,对接各类企业,为文旅康养、加工制造、现代能源等重点产业引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和工匠人才,满足各行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政策,探索实施“周末人才计划”等。

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建立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发广大科研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在加大物质收入激励的基础上,注重发挥精神激励作用,大力表彰创新业绩突出的科研人员。

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自治区率先打造有创新事业、有宜居生活、有服务保障的人才社区。建设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扩大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供给,增强对人才的服务能力。量身定制打造专业化服务载体和平台,助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搭建学术沙龙、报告会、成果发布会等交流平台,形成有利于学术交流、思想碰撞、人才成长的环境。

以资源要素在城乡区域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为重点,推动国土集聚开发和分类保护相适应,加快实施集中转移收缩战略,合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成区域城乡有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结构。

强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及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加快构筑“两带一区”的核心承载地,以京呼高铁、京藏和京新高速、110国道为发展主轴带,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加快推进人口、生产要素重点向沿线的中心城镇集聚和配置,推动呼包鄂乌-京津冀高铁经济带建设,主动融入沿黄生态经济带一体化发展。以集大原高速铁路、二广高速、集二铁路为发展副轴带,构筑服务“一带一路”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经贸大通道,发展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以集宁区和察右前旗为核心,以丰镇为支撑,促进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平台和增长带动极。

以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依据,以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持续优化农牧业内部结构。粮食生产功能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稳定粮食产量。凉城退灌还旱区和商都超采区等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产粮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压缩籽粒玉米等高耗水作物播种面积,压减地下水灌溉规模。在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四子王旗、商都、化德等农牧交错重点区域,实行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适宜种粮食作物的耕地,推广浅埋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不适宜种粮食作物的耕地,大力实施粮改饲,做强农区畜牧业。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严格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专项规划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围棋叫做GO的原因 和西方传播及日本有联系)

以突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为基本导向,强化重要生态区域管控,着力构建“一山、一草、一川”的生态保护格局,实现生态资产保值增值,持续释放生态红利。筑牢阴山生态屏障,推进大青山、灰腾梁、苏木山、蛮汉山等山区生态保育,实施沿山造林绿化工程,构建沿山绿色生态廊道。守护大草原生态屏障系统,以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带和退化草原封禁保护区综合治理为重点,推进草原保护修复治理,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探索草原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机制。构筑滩川生态保护空间,以阴山南麓水土流失黄土丘陵地区为重点,推进荒山荒地、滩川区以及农户房前院后特色经济林建设,在宜林宜草地区实施生态廊道保护与建设。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中心城区大规模集聚人口和要素、其它城镇瘦身健体,加快构建多中心带动、多层级联动、多节点互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建设“集宁都市圈”。以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城市发展胸怀,全面提高中心城区承载力,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源汇集。实施中心城区空间优化行动,以“两轴”“两带”“四片区”为轴带,推动中心城区“东拓、南优、西养、北提”,推进集宁区与察右前旗同城化发展,规划建设乌兰察布高铁站新商圈,形成“一城两区多组团”发展布局,建成“山水相映、产城融合”的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格局。加强旧城补短板与有机更新,增强基础设施配套和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城市颜值、品味、影响,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新型都市圈,建成全市人口和经济核心集聚区。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一体”模式,建设察哈尔工业园区、京蒙合作园区、集宁现代物流园、临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力争达到50万人。

完善县城功能。以县城为重点,推进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持续提升县城人口集聚能力和综合承载功能。立足发展支撑条件、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等,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持续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使县城成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城乡融合发展的结合点和农牧民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规范发展特色小镇。依托各地特色资源,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聚力发展主导产业,完善产业和服务配套,处理好人产城的关系,循序渐进发展“城中镇”“园中镇”“镇中镇”,分担城镇功能,共享城镇服务,与城镇协同发展加工制造、商贸物流、农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继续推进丰镇隆盛庄月饼小镇建设,支持商都巨弘马铃薯小镇、凉城岱海温泉小镇和北方陆港商贸小镇创建自治区级特色小镇。

加快培育新市民。继续挖掘城镇化潜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农牧民进城和市民化问题,引进和吸收外来人口。取消各种名目的落户限制和附加条件,研究畅通农牧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具体办法,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维护进城落户农牧民土地草牧场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解决农牧民进城的后顾之忧。探索有效的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快制定引人政策,针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人员、技能型人才、青年优秀人才、青壮年劳动人口等群体,推出差异化的引人优惠政策,鼓励在校大学生在集宁落户。提高落户便利性,优化市内外转移人口非户籍落户、户口迁移业务办理流程,实现有意愿落户城镇的转移人口应落快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左右。

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优化居住证申请、发放服务,拓宽申领、认证渠道,缩短发证周期。加快推广电子居住证,完善居住证功能,丰富使用场景,提高居住证的安全性、实用性和便捷性。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公共服务享受政策,保障居住证持有者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公共服务。

优化城镇规划。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明确城镇“三区四线”,引导调控城区规模。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镇规划全过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坚持协调发展,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谋划城市发展,促进新老城区空间有机衔接,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分区,构建绿色空间体系,打造现代化城区。县城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和未来人口变化趋势,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土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合理调整城镇规划,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县城集中。

加强城镇建设。实施城镇更新行动,推进城镇功能完善工程,全面提升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优化市政道路网络,加强市政道路建设,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31平方米。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8%。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完善城镇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城镇供气管网配套,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2%。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基本完成5万户2005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因地制宜推进棚户区改造。合理配置城镇停车场,在集宁新区新增2万个停车位。构筑现代化城镇安全体系,大力发展人防工程建设,完成专项治理政策性减免、以收代建的补建工作,建设韧性城镇。持续推进城镇“双修”,推进城镇增植增绿,持续提升园林城市建设水平,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1方米。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建设人文城镇。继续推进智慧城市、节水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无障碍城市建设。完善城镇便民服务设施,加快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围绕社区中心形成20分钟生活圈,完善医院、中学、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围绕邻里中心形成15分钟生活圈,完善小学、社区活动中心、综合商场、便民市场等设施。围绕街坊中心形成10分钟生活圈,完善幼儿园、便利店、街头绿地、文化活动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小型健身场所等设施

提高城镇治理水平。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镇管理和执法重心下移,推广网格化、精细化城镇管理和服务。实行“路长制”,重点加强文明交通、道路设施、美好社区、集贸市场、环境卫生管理,科学管理地摊经济和夜间经济。优化街区店铺匾牌标识设置,鼓励店铺匾牌标识自主设计、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地方特色,避免“千店一面”。加强城镇管理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引进先进物业管理企业,健全多方参与的物业管理机制,推进物业服务法制化、标准化、智能化、精细化。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

将县域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战场,进一步明确各旗县功能定位,推动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优化县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牧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引领,编制县域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引导县域特色发展,立足各旗县市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基础条件,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加强对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力度,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积极发展富民经济,壮大富民产业,开拓生态富民新路径,持续推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全力争取国家支持,推动我市已脱贫旗县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行列。

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起点,确保脱贫人口和摘帽地区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产业、组织和人才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推动扶贫政策的延续与创新,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预警,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完善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及时有针对性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兜底等专项救助,防止出现新的致贫和返贫。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积极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产业支持和就业帮扶,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抓好扶贫资金项目资产管理,持续推进扶贫资产清产核资,优化调整资产管护经营、收益分配等各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扶贫资产收益持续稳定。研究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效机制,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用制度创新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嘎查村“两委”班子队伍建设,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在摆脱绝对贫困的基础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分类推进村庄建设。统筹县城、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顺应农村牧区发展的变化趋势,统筹土地流转、产业规模经营、产权登记等政策,引导人口向中心村镇或较大村镇集聚,稳妥推进中心村建设,继续推进“空心村”治理,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和返乡农牧民安居养老问题。促进城乡融合类村庄与城镇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推进集聚提升型村庄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跟进。加强传统型村落保护,科学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加强四子王旗白音敖包苏木、江岸苏木和脑木更苏木道路、通讯、边境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推动边境旅游、驼产业、草原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

加强乡村建设。把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将乡镇建成服务农牧民的中心。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和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每个旗县打造10个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

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提供优质产品,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农村牧区全面振兴。优化乡村生产功能,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合理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支持生产条件较好的农村牧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特色化发展,加快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完善乡村生活功能,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强化乡村生态功能,加强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丰富乡村旅游休闲功能,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组合,加强乡村景观设计,发展休闲农牧业、农家乐、牧家乐及民俗民居,大力培育乡村康养业,让人民群众更好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加强乡村文化传承功能,保护好农村牧区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活力。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牧区覆盖,健全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牧业农村牧区比例,持续加大政府投资对农牧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

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处理好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关系,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新空间,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做强绿色能源输送通道,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构建系统完备、互通畅联、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加快实施交通强市战略,建设联通国内外重要区域的运输大通道,构筑功能完善的国家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便捷、安全的交通保障。

大力提升公路交通服务能力,完善高速公路交通路网,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我市境内待贯通路段建设,有序推进地方高速公路路网建设,增强全市高速路网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加快国省干道升级改造,实施公路交通畅达工程,全面消除断头路、瓶颈路,实现与周边城市、相邻盟市间的“无障碍”联通。推进沿边公路建设,增强国防交通保障能力。改造国省干道过境城镇路段,实现干线公路与城市干道有效衔接。加强旅游公路建设,构建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加快重点景区与国省干道的连接,推动草原旅游景观公路、景区干线公路、景点连接线建设。畅通微循环道路,优化市区路网结构,提升城市道路承载与通行能力。构建农村牧区骨干路网,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实施建制村通双车道、乡村窄路面拓宽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危桥改造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支撑乡村振兴的“四好农村路”。对农村牧区公路实施差异化管理,完善农村牧区公路管养机制,打造美丽乡村路和平安乡村路。

加快构建铁路运输网络,补齐高速铁路建设短板,推进城际高快速客运铁路建设,全力保障集大原高速铁路建设,实现与呼张高铁的互联互通,加快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构建起联通东西、纵横南北的区域高快速铁路枢纽。加快铁路技术改造,实施铁路提质扩能工程,提高既有铁路运能与效率,完成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集二铁路扩能改造,实施集二线铁路换轮等重大工程。积极开展集宁至赤峰至通辽至长春高速铁路前期研究。推动中心城区连接凉城、四子王旗等旗县市高铁或动车建设前期工作。加强铁路军民一体化建设。适应“公转铁”运输方式转变,建设园区铁路专用线,为工业园区、物流基地、电厂等节点提供高质量的货物运输服务。

拓展航空运输服务市场,实施航空发展重大工程,加快基础设施改扩建,积极推动集宁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空口岸,开辟国际航线,建设国际快件库、边境仓,推动向货运机场转型,构建航空运输协作机制,分担分流呼包鄂地区特别是呼和浩特机场的货运业务。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推动民用空间开放,加快通用机场规划建设,重点建成凉城、化德、四子王旗三个支点性通用机场,推进其它非支点性通航机场建设,初步形成“五主、六辅、多点”的通用航空网络体系,为应急救援、旅游观光、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监测和公务通勤提供保障和服务。

实施交通枢纽水平提升工程,以建设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为支撑,统筹铁路、公路、航空和燃气运输管道等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提升以集宁为核心、辐射内外、联通周边的区域性综合枢纽功能,有效支撑蒙俄及跨区域人员交往、物流中转集散、资源高效配置,实现更高层面的客货供需动态平衡。完善枢纽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客运场站体系建设,推进站城一体化设计和建设,发展空铁联运,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镇村公交“一次出行到乡镇、一次换乘到城区”,构建起市、旗县、苏木乡镇客运场站三级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快速、智能和大容量公共交通,统筹城乡客运服务,补齐农村牧区客运公交港湾站,实现短途客运公交化。规范有序发展网约车,满足公众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的出行需求。完善铁路、公路与航空港和园区连接线基础设施,优化中转设施和集疏运网络,实现货运无缝衔接,保障多式联运协调高效,提升物流交通整体效率。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发挥清洁能源资源优势,合理配比西电东输与就地消纳,提高共享水平,建设清洁低碳、互补互济、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配合实施异步联网项目,提升蒙西与华北电网断面动态稳定能力,提高呼丰断面送电能力,保障全市用电需求。新建一条呼丰断面通道,提升西电东输能力。实施永圣域-丰泉线路改接及配套线路加强工程,提高电网稳定性。全力推进乌兰察布600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配套电力外送工程建设,优化海万送电通道,谋划新的跨省区特高压、超高压电力外送工程项目。

优化地区电网架构。实施输配电网升级改造行动,建成传统能源与新能源高度匹配的坚强智能电网,完善区域内部配套电网,提高新能源在重点用能单位或行业的使用率。提升电网联动水平和带载能力,推进智能微网建设应用,加强区域供电保障能力。优化变电站建设布局与高压输配电线路,全面推动500千伏、22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输配变电工程新(扩)建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架空线入地、老旧小区电网配电设施改造、配网结构优化、装备水平提升等项目。

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着力解决农村牧区“高损线路”“低电压”和“农忙季节性负荷突增”等突出问题,增强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牧区供电保障能力同步提升,提高电网安全健康水平,农村牧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大幅降低,综合电压合格率及户均配变容量显著提升。

推进天然气管网的延伸覆盖,加快天然气管道区域互联,继续推进陕京四线与“呼-延-张”天然气长输管道及配套建设,实施旗县市区输气管道建设工程,建成覆盖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工业园区的燃气管网。完善燃气设施体系,建设液化天然气调峰储备中心,提高区域天然气互济调峰和应急保障能力,构建农村牧区液化天然气供应服务体系,有序发展中小型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

把安全用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水利安全保障建设工程,完善调蓄兼备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增强防洪抗旱减灾防御能力,全面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建立牢固的防洪体系,加强中心城镇防洪防涝与调蓄体系建设,实施城市防洪排涝提升工程,完善防洪应急预案,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开展旗县市中心城镇防洪治理工程,推进霸王河、泉玉岭河、大黑河、饮马河等河道及城区段河道防洪工程综合治理。加强河湖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河道治理、山洪灾害防治,推进重点山洪沟防治工程等项目建设,建立健全主要河流、湖泊和水利工程的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以节水设施农业为突破,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膜下滴灌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力争达到0.6%以上。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农业生产退灌工程,将现有大水漫灌农田面积的50%以上退灌或改为高效节水灌溉。改造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保护基本农田防洪工程,完善农田用水制度,健全管护维修机制,改善田间渠系配套,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效益。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战略部署,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引领性、示范性的改革举措,不断在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重要制度保障,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健全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加快政府投资融资平台转型,强化国有资本的收益功能。积极稳妥推进国有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更加灵活的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推进地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金融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形成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电力、供水、废物处理、污水处理、燃气供应等公用事业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毫不动摇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强化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优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大数据、新能源等引进企业“在地化”,实施“专精特新”和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形成大中小良性互动、互促局面。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等战略,策划公布一批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推介项目。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立完善境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开拓国内国际大市场。设立“企业家日”,每年定期评选业绩优秀企业家,并给予重奖。新增市场主体7万余家,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升到75%以上。

多举措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健全有利于增加劳动者报酬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改善金融服务,拓宽城镇居民财产投资渠道。完善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600元。

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大农村牧区投资力度,引导农牧民优化种养结构,稳定增加家庭经营收入。加大农牧民专业技能培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牧民转移就业能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深化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制度改革,落实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用益物权,多种形式流转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赋予农牧民更多财产性权益,提高农牧民在土地、草牧场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增加财产性收入。稳定各项惠农政策,提高转移支付标准,增加转移支付收入。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00元。

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推动产权保护法制化、制度化,构建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查处机制,加大对专利、注册商标、商业秘密等方面侵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着力解决侵权成本低、企业维权成本高等问题。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切实保护企业家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分领域推进土地、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牧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加速推进土地要素城乡流动。以证券化的资本市场带动全社会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集中闲散资金,拓展产业发展资金来源,鼓励、扶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上市、供应链金融等方式拓宽资本要素获得渠道。加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整合,推进技术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探索数据交易的方式与渠道,推进数据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健全企业家市场,加快劳动力资源整合与人才库建设,推动人才引进政策服务对象从行政事业单位向企业拓展,畅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渠道。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战略,强化标准引领、质量取胜、品牌培育,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扩大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促进内外贸易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强重大战略任务和基层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服务实体经济。

增强财力保障能力。巩固基础财源,培植新兴财源。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发展。建立健全以部门责任为主体的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项目资金机制。积极争取新增债券额度,规范债券资金使用管理,保障资金及时到位。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加大资金统筹力度,落实整合资金措施,盘活存量资金。严控“三公”经费,压缩一般性支出。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顺序安排预算调度财政资金。落实各级政府对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基本民生保障的财政兜底责任,落实对就业创业的财政支持政策。依法强化预算约束,强化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补齐短板,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和部门预算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完成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管理制度改革,重塑预算收支管理模式。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建立健全涵盖绩效事前评估、目标编制、运行监控、评价、结果应用的全流程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模式,完善预决算公开内容,建立规范统一、完整细致、职责明确的预决算公开长效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

完善市本级与旗县市区财政体制。推进市本级与旗县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范围,逐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健全地方税体系、健全直接税体系和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的统一部署,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

强化财政国库管理。落实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推进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提升政府财务报告编制质量,全面、准确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建立健全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全面推进非税收入收缴和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工作,构建规范、高效、安全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系。落实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率。加强财政暂付款管理,大力消化存量暂付款,严格控制新增暂付款,力争在2023年底前完成存量暂付款消化任务,逐步将新增财政暂付款余额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之和的比例控制在5%之内。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不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加强政府采购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全面实现“互联网+政府采购”,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合理控制政府投资项目成本费用,节约政府建设资金。贯彻落实国家会计制度,强化会计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不断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增加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扩大银行业规模,引进光大、中信等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力争实现村镇银行旗县市区全覆盖,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800亿元左右和1050亿元左右。大力发展保险业,鼓励支持各保险公司健全完善涉农保险服务网点、网络,提高保险深度和密度,保费收入达到50亿元。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对拟上市企业培育、辅导,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优秀企业在主板或中小企业板上市,力争扶持3家左右中小企业上市、挂牌。加快马铃薯现货交易中心建设,推动发展期货交易,争取设立马铃薯期货品种和马铃薯交割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建设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营造全区一流的营商环境。

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开展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专项行动,积极推行极简审批。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推进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合并等“多证合一”,持续推动将建设用地审批、城乡规划许可、规划核实、竣工验收和不动产登记等业务整合,推进多测合并、联合测绘、成果共享。

继续加大放权力度。做好国家和自治区取消、下放权力承接,持续压减政府行政权力,减轻市场主体负担。严格执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按照事项法定原则,加强对政府行政权力事项管理,适时调整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清单之外不得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禁止各类变相审批行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第三方评估机制和清单信息公开机制。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持续精简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加快推行电子营业执照。

持续推进政府监管体制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促进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实施公正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行政事项监管全覆盖。持续推进综合监管,推动跨部门联合执法,完善市县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工作机制,提高综合行政执法效能。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和完善信用监管,强化信用监管的支撑保障,不断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方式,促进新经济健康发展。加快推进计量监管一体化。

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制定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规范,各级政务服务场所推行统一的形象标识、办事指南、服务流程、服务平台、监督评价、管理制度等。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等公用企事业单位应向社会主动、全面公开服务标准、资费标准等信息,推进同一事项实行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的要求,全面提升企业获得水、电、气、暖、通讯等生产要素便利度,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推动更多事项集成办理。全面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制度,除涉密事项之外,实现本行政区域所有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统一办理,全面实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服务模式,推进“最多跑一次”事项改革,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

建立健全营商环境评估监管机制,将改善营商环境纳入重点巡察督查范围,强化营商环境工作考核,做好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重要指标,认真梳理分析和研究解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建立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推进以评促改、以评促优。

紧扣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立足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发展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

坚持巩固本地消费与吸引外来消费并重,着力推动消费升级,提升消费能力,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打造区域性特色消费城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推进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开展“品牌乌兰察布”建设行动,以良好的形象、优良的品质、过硬的品牌,提升区域、产业及产品服务影响力和识别度,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集合地理、人文、区位、特色产业等因素,设计城市形象,打造“乌兰察布·北京向西一步”城市新名片。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着力提升产业规模和影响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引导企业增强商标品牌意识,扩大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品牌认证的种类和数量,进一步提升集宁皮革、乌兰察布马铃薯等特色产品品质,保护和发展鸿茅药酒中华老字号品牌,推动卓资山熏鸡、丰镇月饼等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品牌。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做响“乌兰美”服务品牌。创新品牌宣介,改变单点式、硬性宣传的营销思维,利用品牌推介会、节庆活动、展会、互联网平台等多种载体渠道,进行整体性宣传。抓住消费扶贫升级机遇,实施产品和服务进京专项工程,扩大北京市场占有率。

吸引外来人口消费。借助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契机,拓展旅游消费内容,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带动外来人口消费。开展“惠游乌兰察布”活动,鼓励景区、旅行社、酒店等采取产品打包、价格打捆方式推出“优惠套餐”和“大礼包”,促进旅游消费。创新旅游产品设计,丰富旅游消费产品供给。实施针对性的消费引导、激励和优惠政策,吸引京津冀、呼包鄂及其它地区消费群体来我市消费。

促进消费升级。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实施消费升级行动,促进吃穿用等实物消费不断提档升级。引导绿色消费,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流通主体。积极发展信息消费,推广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培育文化旅游体育消费、健康养老家政消费、教育培训托幼消费。

挖掘内部消费潜力。立足活跃自身消费,全面拓展内部市场,提高消费贡献率。优化发展城市商圈,加强和推进万达、维多利、国际皮革城、北方陆港等商圈建设,引进高端商业资源和新型商业元素、商业模式,着力引入一批国际性、全国性或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对接国际时尚潮流、有区域影响力的城市消费地标。推动实体商业创新转型,推动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打造一批兼具现代商业形象展示与城市文化底蕴传承,有品质、有内涵、有颜值、有人气的城市特色商业名片,推动集宁吃街、集宁古城申报国家和自治区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街区。加快发展夜间经济,重点培育霸王河畔、集宁国际皮革城等夜经济消费集聚区,支持在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体娱乐功能区等重点区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夜间消费功能区。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加快培育特色化、集群化的专业贸易市场。推动乡村消费提档升级,健全农村牧区消费渠道,完善农村牧区电商网络,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牧区示范项目。

增强消费后劲。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行动,以进城农牧民、新型职业农牧民、大学毕业生为重点,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消费品质升级和革命。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社会领域产业企业专项债券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建立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完善全过程产品和服务安全防范机制,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适应平台型消费、共享经济等快速发展需要,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打造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社会服务在线对接,发展在线文娱。大力发展“网上菜市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等数字商贸新模式新业态,指导企业创新开展“社区代购+集中配送”“线上下单+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推广云消费模式,开展云直播、云购物、云展会、云剧场、云健身、云体验。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发展高铁经济,服务首都、首府,进一步扩大消费。

稳步提升投资规模,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投资增量与提质并行,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10%左右。

强化重大项目谋划的精度和深度。紧抓国家“两新一重”建设、区域战略向纵深推进的机遇,突出政策导向、短板弱项、思路创新、落地可行,谋划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和有温度的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牧业农村牧区、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争取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创新项目策划方式,邀请第三方项目专业策划团队进行跟踪式策划。

建立“四个一批”重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每年统一编制实施重大建设项目“一本账”,明确形象进度、主要节点、责任单位,推动各方合力破解项目实施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形成谋划吸引一批、前期攻坚一批、建设实施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拓展投融资渠道。解决好“资金从哪来”的问题,谋划一批储备项目录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力争纳入国家、自治区两级投资计划,形成市本级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积极争取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示范试点、先行先试,推动国家、自治区重大项目工程在我市落地。做好地方政府债券项目储备,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创新政府投资方式,合理规范运用PPP等方式,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贯彻落实已出台的各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保障投资权益,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民间投资比重。持续加强政银企合作,搭建银企融资桥梁,积极推介重点项目清单,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优化投资结构。明确资金投向,增强投资的针对性,推动投资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加大综合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投资。推动投资与促转型、强优势、引领未来发展结合,加大特色优势产业投资,推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大数据产业园区、区域大康养基地、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马铃薯产业集群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投资与改善发展基本条件结合,加强察汗淖尔、岱海等重点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资。推动投资与惠民生结合,加大城镇老旧小区和社区改造、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等方面的投资,重视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的投资。推动投资与防风险结合,加强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防灾减灾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投资。推动投资与数字乌兰察布建设结合,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发展和产业数字化改造。

建立项目前期评估筛选机制,加强项目前期研究、评估、筛选等工作,重点对投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开展综合性论证评审,努力发挥政府综合服务作用,实现投资项目投向更合理、运作更规范、效益更突显。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着力强化资金、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保障,推动资源要素向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倾斜,为项目落地提供坚实保障。创新项目用地供给方式,积极开展“标准地+承诺制+最多跑一次”综合改革,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统筹保障在建项目合理资金需求,推动在建项目特别是涉及重大民生的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早日建成发挥效益,避免形成“半拉子”工程,防止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

立足我市在国家开发开放中“东进西出、北上南下”的战略通道、战略枢纽、战略支撑和战略节点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放大区位交通优势,全面、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国开发开放大局,推动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促进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建设自治区开发开放新高地。

发挥中欧班列节点城市的优势,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加强贸易服务,实现“多进多出、优进优出”,推动对外贸易乘势而上和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做大贸易总量。实施外贸促进行动,推动外经贸快速发展。坚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协同发展,扩大现代农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药材、化工产品、轻工产品等出口规模,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等产品出口。加强外贸品牌培育,做大做强新材料、小杂粮、蔬菜、化工产品等出口品牌。丰富进口产品种类,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生产亟需的资源型产品进口。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文化旅游、数字服务、蒙中医药服务等领域特色服务走出去,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推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在巩固挖掘蒙俄市场的基础上,鼓励外贸企业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专业展会。制定境外营销网络建设促进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构建境外营销网络。推动旗县市区组团赴境外参展,重点推介优势产业和品牌商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拓宽进口市场,保障供应链安全。

壮大外贸主体。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构建“外贸孵化器”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一批潜力型、成长型中小外贸企业。支持企业在境外创立自主品牌或收购成熟品牌,开展国际产品认证、专利申请和境外商标注册,促进出口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制定外贸企业入驻标准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质外贸企业在我市注册,提升外贸企业整体水平。加快扩大旗县进出口经营权步伐,消除外贸空白旗县。

积极搭建国际国内双向集货网络。以中欧班列为依托,以物流园为支撑,着力提升我市中蒙俄货物进出口集散中心的地位。提升国内货源归集能力,加强与郑州、天津及环渤海港口等主要货源集散地的货运合作,通过组织城际班列、点对点直达班列等形式,带动京津冀、中原腹地和华中、华东广大地区商品在我市集结分装转运,构建国内货源集结网络。提升境外物流园区货物组织能力,利用好乌兰巴托、乌兰乌德、莫斯科境外物流园区,拓展双向货源组织形式,合理引导部分功能外移,积极推进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产销对接及采购平台建设,将境外园区打造为货物集散、贸易集聚的合作平台。

推动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完善和拓展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功能,进一步带动中欧班列能级跃升。实施运贸一体化策略,鼓励外贸企业开展运贸一体化业务,加强中欧班列与进口商品直营中心、平行进口车直营中心、北方陆港国际物流园区等跨境贸易主体业务合作,培育面向国际、国内客户的进出口商品交易平台。构建中欧班列生态圈,开拓“班列+供应链金融”“班列+贸易”“班列+产业园区”等业务模式,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多元服务。继续开行“五定班列”,促进中欧班列规模化发展,提高中欧班列回程载货量。中欧班列开行量年均增长20%。

全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面向俄蒙欧、融入东北亚、走向全世界、服务全中国,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人文和基础设施领域的交流合作,全力打造成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重要枢纽城市。

建设国内外知名的“乌兰察布通道”。推动我市外联蒙俄、内接港口,加快建设多式联运、陆海统筹、双向互济、内外联动的立体化大通道,助力蒙俄与我国内陆经济腹地以及与东亚、东南亚、东北亚地区联系联通。以我市与二连浩特一体化发展为基础,加快促进基础设施互联畅达,合力推进境内铁路扩能改造,积极推动乌兰察布-二连浩特-乌兰巴托铁路升级改造,配合国家建设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提升欧亚大陆桥铁路通道通达能力。利用好“三乌”通道,联动境内外物流园区,形成我国与俄蒙欧运距最短、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公路新通道。开辟对外空中通道,争取开通乌兰察布机场直达俄蒙欧航线,开展对蒙俄、东欧的货运包机服务,探索开行国际货运“航空班列”,努力建设满足跨洲际、远距离航空货运通道。加大“乌兰察布通道”宣介,完善相关优惠支持政策,探索市场化运作的通道运营新模式。

积极构建口岸服务体系。推动二连浩特口岸功能后移,提升与二连浩特口岸协调联动能力,建立统一的联检区,实现一站式服务,优化简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推行国际贸易事项“单一窗口”办理。争取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设立的内陆一类口岸及粮食、冰鲜、肉类、木材、整车进口指定口岸。加强与中欧班列开行城市和地区通关协作,全面融入全国通关一体化进程,实现检验检疫一体化。

在继续扩大经贸往来的基础上,持续深化与蒙俄、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领域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建立文化交流长效机制和定期会晤工作机制,积极承接中蒙俄“文化那达慕”活动。利用重大外事活动和展会平台,在蒙俄等国家和地区举办文化周、文化日专题专项及系列交流活动,增强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加强教育开放合作,支持集宁师范学院、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和互派教师、留学生等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扩大卫生健康合作,依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蒙俄就医人员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积极与蒙俄开展传染病防治合作交流。促进民间友好往来,加强与乌兰乌德、乌兰巴托、东戈壁省等友好城市联系,拓展与其它国家城市全方位交流合作,发展友好城市。

加快完善对内对外合作机制,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创新中蒙俄经贸合作机制,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做法,推动我市开展中蒙俄自由贸易试点。用好自治区与蒙古国外交部常设协商工作组、中俄地方政府定期会晤机制和地方合作协调委员会等磋商机制,依托中蒙博览会、中俄蒙国际会展和论坛活动,推进三方互设商务代表处,推动建立健全投资合作机制。完善与蒙俄项目共建机制,共同争取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国际性金融组织,支持境外园区升级、与蒙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项目建设。促进运输便利化,加强与蒙俄有关地区政府协商合作,推进跨境运输车辆牌证互认。加快与东部沿海城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发展泛口岸经济,推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七苏木物流基地、北方陆港、临空产业园和境外园区等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共建共享。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我市企业到俄蒙开拓市场,发展境外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和货物服务贸易,支持开展国际仓储物流海外仓建设,提升企业带动地区进出口能力和品牌推广。

以服务国家、自治区区域发展为重点,加强与国内区域的全面战略合作,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深化蒙晋冀合作,积极对接长三角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原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促进我市与周边区域共同发展。

大力提升承接新一轮首都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能力,创新京蒙对口帮扶机制,加强与北京各对口支援区以及科研院所、骨干企业、行业协会的对接。以乌兰察布京蒙合作产业园区、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载体,实施个性化、精准式承接。支持与京津冀地区中小学建立友好合作学校,共建教师培训基地、职业培训机构。推动京津冀地区专科医院在我市设立分院,谋划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引进京津冀创新资源,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大数据产业园,协同推进各类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用好京乌人才协作平台,主动承接北京智力输出,创新柔性引才引智模式,实施“鸿雁行动”计划,支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共同构筑区域绿色生态屏障,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开展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加强生态一体化保护协作。

完善协同发展的推进机制,有效发挥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服务中心作用,切实提高一体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促成常态化合作。强化与呼包鄂产业分工协作,合力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加快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深化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调联动发展。积极推动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城市间断头路。加强区域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能力,搭建区域性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进人才资质互认,强化就业服务一体化,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逐步实现区域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引导等一体化,联手打造呼包鄂乌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完善呼包鄂乌区域环境治理合作机制、生态环境联护联保机制,联合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建立交叉执法核查机制。

积极发挥两市最大优势,共同建立“商贸+物流+落地加工”产销一体的发展模式,乌兰察布要以落地加工为产业定位,打造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助力二连浩特以“口岸+商贸”为产业定位,打造进出口贸易服务和商品交易中心。两市共同以现代物流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以现有“一园六区”(集宁现代物流园区、乌兰察布临空产业园区、乌兰察布市北方陆港国际物流中心、乌兰察布综合物流产业园区、乌兰察布北方家居木材产业园区、二连浩特边境经济合作区产业园)框架为基础,推动中欧班列中通道、“三乌”国际公路通道、国际航空通道降本、提质、增效。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以“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核心,以推动俄蒙欧资源型产品进口和国内工业产品、农产品出口为重点,与二连浩特共建集商贸服务、物流服务、落地加工产业服务为一体的合作园区,打造功能互补、设施集约、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支撑平台,拓展内外双向国际经贸合作。完善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加快成立两市协同发展专门工作机构,推动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等方面统筹部署,保障两市协同发展系统性、高质量推进。

编制《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中长期战略合作规划》,深化区域合作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多样化合作途径,不断增强合作广度深度。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协调推进相关合作协议落实。加强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辟经商都接二连浩特联通俄蒙欧新通道。共同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强化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推动制定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建合作协议,全面开展湿地摸底调查,制定保护方案,细化保护措施,统筹规划察汗淖尔流域湿地、草原、森林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察汗淖尔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深化产业协作,以产业规划相容、产业平台共享、产业优势互补为原则,在现代农牧业、新能源、服务业等方面建设一批飞地产业园区、跨省合作园区,推进大同新荣区-丰镇市共建合作园区,共同组建产业联盟,打造资源集中、要素集聚、政策集成的开放合作平台,形成华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地、数据中心高地。加强三市在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的合作,共同规划旅游线路、谋划建设信息后台服务中心,争取将合作区建成“信息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联合办好大型文化体育会展交流活动,加强冰雪运动等方面协作,共同服务好北京-张家口2022年冬奥会,一市办会、三地协作、区域受益。

密切关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城市群和中心城市资本外溢和产能调整的动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陆海新通道建设水平,畅通跨区域物流供应链,建设我国主要经济区走向俄蒙欧的服务平台,带动我市与亚太地区深度合作。探索与发达地区、港口城市协作联动,发展“飞地经济”,共建进出口加工园区、产业转移园区,促进区域协作共赢。

突出招商引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围绕产业链组织招商项目,建立专门化招商队伍,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多视角掌握先进产业的发展动态,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引领,以延链、补链、强链、建链为方向,逐行业梳理产业链条,逐链条分析企业和上下游市场状况,明确产业链断点堵点,全方位把握企业投资需求。针对产业链缺失薄弱环节谋划重点招商项目,加强项目挖掘评选、策划包装、可研论证、对接洽谈等前期工作,充实开放共享项目库。聚焦产业配套,构建有较大市场规模的产业链体系,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百强等重点企业,根据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定位、旗县市区重点产业布局、产业基地园区发展方向、行业龙头企业需求、落地重点项目配套举办产业链专题招商活动,拓展招商渠道,提升承接能力,引进优势企业、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强势品牌,形成较强的产业集聚能力。

设立招商引资专门化组织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职开展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等经贸活动。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信息报送和上下联动机制,建立涉及重大优质项目市级决策机制,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避免恶性竞争,确保项目落地实施。招聘具有了解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地区产业布局、招商经验丰富的专门人才,组建专业化、精细化招商队伍。强化招商人员专项培训,建立层次丰富、结构优化的招商“尖刀班”。探索实行全民招商与政策奖补挂钩机制,充分调动招商引资积极性。

深入挖掘现有企业潜力,依托现有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增资扩股,以商招商,做足做活现有企业的裂变文章。利用本地稀缺资源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带活、转化或腾退“僵尸企业”所占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深入挖掘园区潜力,发挥园区产业集聚优势,明确招商引资的目标产业、目标区域、目标企业、目标项目。推行“管委会+公司”等模式,引进专业团队建设“园中园”,与国内国际一流园区运营商、投资商共建共管园区。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助推招商引资,发挥股权投资基金作用,选择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用好京蒙协作、对口帮扶单位和现有商会、客商、在外乡贤等资源,广泛收集投资信息。围绕建设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群长制”“链长制”,推行领导干部“包产业、包招商、包推进”制度,健全共享、会商和跟踪推进机制,完善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考核管理办法,为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坚持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守望相助理念,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乌兰牧骑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全市干部群众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行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升。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纲要》,深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十大行动”,汇聚形成向上向善力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由侧重农村牧区向城市社区拓展,建设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媒体服务六大平台,更好地宣传群众、关心群众、凝聚群众。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关爱行动,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数量进入全区前列。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进新型智库建设。

实施精神文明创建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社区(小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实现生活环境美丽整洁、社会秩序规范有序、公共服务便捷高效,有效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力争在2023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深化文明村镇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深入推进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实现嘎查村“一约四会”全覆盖,并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化文明单位创建,着力提高员工素质,涵养职业操守,培育职业精神,完善规章制度,树立行业新风。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提高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治观念,提高校园文化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深化文明社区(小区)创建,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每百户拥有30平方米以上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深化文明家庭创建,积极参与全国、自治区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和内蒙古好人评选活动,选树市级先进典型,开展“好家庭、好家训、好家风”评选活动,使家庭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点。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聚众赌博、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

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参加公共文化活动权益和需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新建市大剧院、美术馆、群众艺术馆,推动旗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全部达标,推动旗县市区美术馆建设。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向乡村倾斜,推动苏木乡镇、嘎查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探索将乡村特色农产品展示销售和乡村旅游咨询等功能整合到文化大院,推动乡村文旅商一体化发展。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和牵引功能,推出“云上文化”行动,构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一站式服务大平台,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抓好重大时代主题,推出一批优秀艺术作品,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原创艺术IP。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作,继续深化导向性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深化推进“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百团千场下基层”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全面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开展新时代乌兰牧骑职能建设工程,推进7个旗县的乌兰牧骑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工作,着力提升乌兰牧骑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完成市图书馆、市档案馆、智慧广电优化升级,实现开放档案信息网上查询共享。

力争锡拉木伦庙、集宁路古城、察汗不浪古城等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裕民遗址、红格尔图战役遗址等成功申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环岱海考古遗址群申报自治区考古遗址公园。抓住国家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机遇,争取将明长城二边马场沟段、十二沟段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统筹革命文物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配合自治区完善市域内黄河流域文物资源信息库,做好黄河流域不可移动文物遗址的保护工作。加快市博物馆(新馆)搬迁和陈展,完善旗县市区博物馆基础设施,鼓励发展各种类型博物馆,推动博物馆集群式发展。全面推行基本建设项目文物区域评估制度、地方政府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制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乌兰察布市文物故事。推动蒙古族唐卡(布斯吉如格)艺术、阿斯尔、蒙古族金银器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蒙古画、察哈尔骨牌游戏、传统榨油技艺等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察哈尔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引导、扶植察哈尔文化生态保护区列入自治区文化生态保护区行列。创新非遗传承传播模式,制作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建设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展非遗传承人“五进”服务活动。探索建设鸿茅非遗小镇、集宁区大十号民俗特色村、民族服装服饰非遗体验工坊等,使非遗成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培育一批非公有资本龙头文化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争取扶持20个以上文化旅游骨干企业,培育3-5个综合实力强、带动效益好、知名度高的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推动察哈尔民族文化陶瓷、元青花瓷器、蒙古族金银器皿、丰镇传统手工艺铜制品、民族服装服饰等手工艺品的市场化和商品化,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培育10个左右区域性文化商品品牌。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向高端跃升,扶持创意设计、动漫、网游、现代会展业、电子(数字)商务等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影游漫文教联动,积极探索移动电竞、互联网影视等新热点,力争建成一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电竞产业基地。促进特色文化元素、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逐步形成自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IP,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建设一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园区和示范基地。打造1-2个国家级、3-5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或示范基地,力争形成察哈尔和四子部落文化产业带。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探索建设市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统筹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健身馆、社区健身中心、游泳馆、滑冰馆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实现乡村苏木嘎查小型健身广场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推动亚高原综合训练基地、滑雪场、马术公园等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冰雪运动、网球运动和马术运动场地设施。深化体教融合,探索推进“冰雪进校园”“网球进校园”。积极承办国家、自治区级锦标赛,做好“十五运”备战工作。加强竞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学校体育人才培养功能,鼓励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进一步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推动传统民族竞技体育项目和优势项目发展,全面提高我市足球运动水平和足球人才输送能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探索打造全市社区运动会,推进“互联网+健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城乡人数比例达到91%以上。促进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鼓励集宁区、凉城县申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打造10个以上体旅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建设竞赛表演产业基地和户外运动基地,推进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完善卫生健康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把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减负、稳岗、扩面并举,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并重。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劳动者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就业新业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重点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及返乡人员等群体就业创业工作。

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就业吸纳能力。增加街道社区保洁、保绿、家政等服务性岗位,补充基层交通协管员、城管协理员、公路养护员、护河员等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退役军人和随军未就业军属优先就业。实施促就业创业八大行动,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发挥“乌兰美”带动作用,助力更多劳动力增收致富。引导社会资本、市场资源投向就业创业领域,打造“双创”升级版。利用电商、微商、直播、呼叫中心等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就业,降低个体经营者线上就业创业成本,提供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促进劳动力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有序流动和适配,提升就业岗位的匹配度和精准度。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加强幼儿园建设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增加优质普惠性幼儿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总量和覆盖率,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以上。

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两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健全农村牧区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大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旗县市区比例超过36.36%。

支持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立足各学校条件、师资、管理等差异,通过调整规模、打造名校、凸显特色、多样发展的策略,努力提升普通高中的竞争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实施优质高中建设工程,采取政策保障、经费支持、人才引进等措施,打造3-5所自治区一流高中,留住优质生源,提升本科上线率。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工程,鼓励旗县办出有特色的教育,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成长、成才拓宽路径和通道。

全面落实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国家统编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在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建立过渡期辅导员制度、过渡期双语教师补充机制,实施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优质师资储备计划。实施民族教育管理提升工程,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稳步提升教育质量。

加强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提供人才支持。构建以乌兰察布职业技术学院和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中心、卓资职中和商都职中为两翼、其它旗县职业高中骨干专业为补充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做好“3+2”中高职衔接、“3+4”中职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培养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文化旅游、现代农牧业等当地紧缺的应用型人才,巩固乌兰察布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成果,争创全市第二产业公共实训基地,打造自治区“世界技能大赛”项目集训基地。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原则,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采取内联外引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现就学和实训双向互动、同向发力。至少建成2个双师基地,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超过60%,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年以上。以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乌兰美”为依托,建设家教、护工、月嫂等培训基地,打造全区乃至全国的培训品牌,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年以上。

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证教育用地、校园安全、教师编制、教师待遇。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加强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平均受教育年限。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超过95%,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到100%,蒙古语教师接受培训比例超过80%。完善奖学奖教制度,激发师生积极性。推动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科学管理、健康发展。支持集宁师范学院升格为集宁师范大学,乌兰察布职业学院、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本科。鼓励各高校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中心、智库中心。

大力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沟通,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建立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实现四级办学体系全覆盖。建立起支撑终身学习的远程教育数字化资源和在线学习服务平台,积极开发特色课程资源。组织全民学习周、全民读书月活动,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推进市民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终身化、学习体系社会化,建设10个市级社、1个自治区级社区教育试验区。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开展健康乌兰察布行动,落实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实施卫生健康事业基础设施提质工程,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新冠肺炎、鼠疫、布鲁氏杆菌病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设突发急性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在旗县市区建立传染病医院或者配齐“负压病房”。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建设,完善市精神康复医院基础设施,在规划期内完成乌兰察布市精神卫生康复中心(市第五人民医院)建设并投入运营。在市中心医院建立心理、精神康复救治中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引进华大基因检测等先进技术,在规划期内将市第二医院、丰镇市医院、商都县医院、四子王旗医院建成三级综合医院。倡导分级诊疗协作,实现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医疗服务设施达标,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发展社区医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搭建急救信息联动系统,依托市中心医院建成全市首家互联网医院。建立健全紧急医学救援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加强对公立医院建设和考核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开办特色专科医院。培养高素质的医师队伍,稳定基层疾控队伍,提升基层全科医生占比。提高乡村医生待遇,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退出问题。

大力发展蒙中医药事业,完善蒙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改革蒙中医院管理体制,探索蒙中医药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的保健、治疗、康复服务平台,发挥“治未病”的主导作用。制定出台蒙中医药能力提升、学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系列政策,配套专项资金支持蒙中医院制剂、专科专病、标准化建设和学术继承,打造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专科,充实蒙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指南、病种临床路径,继续推动形成更多种类的蒙中医药标准。建立蒙中医药人才常态化培育机制,持续加强蒙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强化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做实基本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市级统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健全稳健可持续的筹资运行机制,确保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健全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创新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加强医保基金监管能力建设,依法追究欺诈骗保行为责任。优化医疗保障公共管理服务,推进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建立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完善药品分类采购制度,实行分类采购动态调整,保障价格回归合理水平。促进药品及医用耗材合理使用,推行处方点评制度,明确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规定的可单独收费耗材使用范围,控制高值医用耗材不合理使用。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持续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结构,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促进医疗技术创新发展和临床应用。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扩面提质、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应保尽保,注重机会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社会保障水平。

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优化住房供需结构,稳步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更好保障“住有宜居”。因地施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继续做好城镇中等偏下及以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工作,加大对新就业无房职工、城镇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保障力度,多渠道筹集公租房房源,满足不同住房困难群体的多样化居住需求,建设保障性住房4000套。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适度扩大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规模,健全保障性住房投资运营和准入退出管理机制。

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待遇水平。以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增企业单位为重点,推进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做好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和提标工作,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并轨制度,推进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探索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补充养老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作用,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按照全区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和缴费标准,及时调整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等待遇。

完善统筹城乡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形成社会救助保障制度政策网。建立健全主动发现、部门协同、信息共享、慈善衔接机制,综合运用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和急难社会救助等政策,推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分层分类的救助网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均等化。设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完善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困难帮扶援助制度,鼓励动员全社会优待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实施军休所、军供站、光荣院提质改造工程。健全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形成家庭尽责、政府主导、全民关爱、标本兼治的关爱保护机制。进一步规范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流程,强化对救助管理机构和托养服务机构监管,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社会福利制度,推动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补贴标准。开展农村牧区留守老年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关爱工作,扎实推进高龄老人及儿童福利补贴发放工作,落实落细关爱服务和保障措施,在符合条件的旗县市区建设一批儿童福利院。

完善慈善工作体制机制。规范慈善事业发展,壮大慈善组织数量,加强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推动慈善事业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建立全市慈善救助信息平台,培育一批联合型、行业性的品牌慈善组织,探索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有效途径,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慈善产品和服务。设立“乌兰察布慈善奖”,树立一批知名慈善榜样,营造慈善社会氛围。

稳步推进殡葬改革。加快健全基本殡葬服务设施,多渠道增加殡葬服务供给,每个旗县市区建成一所功能完善的殡仪馆和殡葬服务中心。加大公益性公墓、集中安葬点的建设,推动军人公墓规划建设,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修缮维护管理。

加强统筹谋划,努力实现人口自身均衡发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人口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

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全面落实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常住人口稳定在170万人左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5岁。多途径加强出生缺陷干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完善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奖励扶助政策,引导群众逐步消除性别偏好。完善妇幼生殖健康体系建设,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婴幼儿死亡率降低至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至9.2/10万。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实施养老事业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改革,民办养老机构达到35家以上,综合床位数达到500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55%。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推动单纯照料性养老服务机构向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转变,90%以上的养老院以多种形式设立医疗卫生机构。完善农村牧区特困人员供养设施建设,提升敬老院失能、半失能照护能力,满足长期照护需求,探索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能力达到60%。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保障妇女平等获得教育、创业就业、婚姻家庭和参与决策与管理等权利和机会,保障农村牧区妇女土地权益。优化妇女发展环境,促进妇女就业创业,加强妇女安全、社会福利、健康服务、家庭教育、法律援助等工作。推进性别平等进程,完善性别统计制度。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妇女、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障未成年人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覆盖城乡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制机制,提升儿童早期教育和发展水平。健全社区未成年人保护与服务体系,培养青少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良好品质,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引导,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市本级和有条件的旗县市区,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爱心公益、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等活动。

深化残疾人保障体制改革,提升残联组织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水平。解决残疾人相对贫困问题,加快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做好残疾人福利工作,确保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精准发放、应保尽保。配合民政托养工作,增加资金投入,增强对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能力。加大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救助标准。加强残疾人无障碍环境体系建设,在市旗两级图书馆设立盲人数字图书服务专区,在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为视力、听力残疾人等提供特需文化服务。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继续加大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四子王旗和凉城县残疾人托养中心。

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市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建设平安乌兰察布。

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强化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完善与相邻省、相邻盟市之间区域警务协作机制,重点加强与环京“护城河”地区协调配合,确保安全隐患因素不流入首都。健全强边固防机制,推进党政军警民同守共建、守边固边,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及时处置涉及我市网络负面舆情,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着力解决大数据产业安全问题,加快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容灾备份等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农畜产品供给安全。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系,加强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强化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积极化解政府存量债务,严控政府隐性债务。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财务监管和风险预警,持续治理非法集资、不良贷款等金融乱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开展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质量安全旗县创建和标准化乡镇监管站建设工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应急救援能力。建强做精消防综合救援专业队,实现由“单一灾种”向“全灾种”转型。推进气象现代化,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能力。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推进“一标三实”等工作,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雪亮工程”建设,推动技防新装备向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老旧小区延伸,持续开展“零命案”旗县市区创建活动。完善“草原110”军警民联防联控体系。市、县、乡三级全面建成平安建设协调机制,组织开展平安交通、平安医院、平安校园、平安乡村等平安创建活动。推进苏木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平安办一体化建设。深化社区警务战略,加强社区(驻村)警务室建设,“一社区(村)一警(辅警)”100%覆盖,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超过96%。

坚持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深入开展社会治理九大行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社会治理和服务合力。

理顺纵向架构、完善横向体制,健全开放共享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治理服务平台,构建党委揽全局、市级抓统筹、旗县负主责、乡镇强执行的联动治理体系,突出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前线指挥部”,把重大矛盾风险化解在市域。切实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着力打造社会治理智慧工程。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能人乡贤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坚持“五化协同、大抓基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突出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前沿战斗堡垒”,把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施农村牧区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嘎查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推行嘎查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嘎查村民委员会主任和嘎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五到位、三规范、一推进”模式,实现市、县、乡、村、网格五级治理体系全覆盖。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进一步健全领导接访和信访包案工作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发展,所有村(居)委会下设人民调解委员会。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市、县两级心理人才库,苏木乡镇(街道)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建立率达到100%。创新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人才培养、资金支持机制,县、乡两级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和活动场所覆盖率不低于50%。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低于全市户籍人口的1‰。每个乡镇(街道)设有志愿服务站,拥有至少1个志愿服务团队。健全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搭建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

全面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政务诚信评价制度,强化政务失信治理。完善信用信息系统,依托“信用乌兰察布”平台,规范信息的采集、管理和运用。在政务服务事项中建立信用承诺制度,开展信用核查、拓展信用报告运用领域。落实各部门各领域“红黑名单”认定制度,健全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联动机制。探索建立个人及企业信用评价相关制度,加强对守信者的奖励和激励,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推进“信易+”系列信用应用落地实施。大力推动现代征信市场建设,培育、引进合法的信用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创新征信服务。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切实保障失信主体合法权益。加大各行业各领域的信用宣传力度,普及诚信教育,切实增强社会各界诚信意识,构建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信用体系。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依法治市步伐,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严格对照法律条文开展执法检查,对重点监督项目采取“解剖麻雀”式调研、听取和审议专项报告、专题询问、审议意见跟踪督促等形式进行监督。建设法治政府,围绕法治政府要求,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重视利用政协协商平台,丰富协商内容,创新协商形式,进一步拓展协商空间,建立具有政协特色的应用型智库和参政议政人才库,提高协商专业化水平。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民主渠道,完善嘎查村(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部行政村重大事项决策实现“四议两公开”。健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落实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残联、社科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强党对依法治市的领导,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乌兰察布、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和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优化行政复议资源配置,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有效落实司法救助,促进公正司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提升法律服务质量。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开展法治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全民守法。加快法律人才培养,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教育。认真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境旗县发展。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蒙汉兼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大力培育命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主题活动,新建民族团结广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展厅。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推进建立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着力抓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科技教育卫生事业,新建全区第十届民族运动会赛马场地,改造修缮市体育场比赛设施,高质量承办“全区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五年乃至较长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实现我市宏伟发展蓝图,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规划实施机制,提高统筹调控能力,通过规划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和调控社会资源,保障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抓好科学决策,走好群众路线,坚持厉行法治,带好干部队伍,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将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发挥市、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各级党委(党组)领导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障。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效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及相关的各项工作措施列入年度政治监督台账,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进行有效监督。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增强防范风险意识,提高治理腐败效能,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以严格的执纪执法增强制度刚性,推动形成不断完备的制度体系、严格有效的监督体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继续健全制度、完善体系,使监督体系契合党的领导体制,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要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原则,进一步完善规划落实的管理机制,有效推进规划的分类实施、责任落实和监督评估,形成实施规划的强大合力和制度保障。

建立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旗县市区、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组织编制实施一批重点专项规划,明确各领域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对发展规划的有力支撑。加强规划间纵向与横向衔接,在约束性指标、重大生产力布局、生态环保、区域城乡与民生福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按照自治区相关要求,加强与京津冀、呼包鄂以及大同、张家口等城市的规划对接,推动建立跨地区规划协同机制。

明确任务分工,市政府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市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做好规划实施的协调落实。各部门对牵头负责事项,要细化时间表和路线图。各旗县市区要把实施“十四五”规划列入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要强化刚性约束,完善政策举措,确保如期完成。将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计划行动和重大改革任务落实到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并纳入政府和部门政绩考核体系,以此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依据,切实增强规划实施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加强第三方独立评估,听取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的主要发展目标、约束性指标、主要预期性指标年度进展情况和重大任务年度完成情况,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年度监督检查。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市政府组织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根据中期评估等情况,需要进行修订时,由市政府提出意见,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

广泛深入开展规划的宣传普及,通过采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卡通动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展现形式,对“十四五”规划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解读,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让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人心,有效组织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集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共同落实好规划。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团结一致、砥砺前行,奋力谱写我市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新篇章!

1.生态环境“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我国以预防为主的环保政策的重要体现,即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水资源、能源“双控”。是指对水资源、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实行控制。

3.蔬菜种植布局。“两带”即察右前旗平地泉至玫瑰营设施果蔬产业带、凉城县岱海沿岸瓜果观光产业带;“两园”即丰镇市巨宝庄“三桃(萄)”产业园、察右后旗以香菇为主菌类产业园;九大冷凉蔬菜基地即察右中旗红萝卜、化德大白菜、集宁甘蓝、卓资西兰花、商都西芹、兴和菠菜、凉城鲜食玉米、四子王旗南瓜、察右前旗设施蔬菜。

4.一园六区:一园即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枢纽园区。包括六个功能区:铁路物流功能区,暨集宁现代物流园区(七苏木中欧班列枢纽物流基地),主导产业为中欧班列进出口铁路货运服务及配套落地加工关联产业;航空物流功能区,暨乌兰察布临空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为跨境电商及国际航空物流服务;公路物流功能区,暨乌兰察布市北方陆港国际物流中心,主导产业为进出口产品交易集群及国际公路货运服务;海铁联运内陆港功能区,暨乌兰察布综合物流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为进口矿石产品落地加工及海铁联运服务;进口产品落地加工区,暨乌兰察布北方家居木材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为木材等进口产品落地加工及关联产业集群服务;口岸服务功能区,暨二连浩特边境经济合作区产业园,主导产业为口岸贸易与口岸服务。

5.五个综合型物流园区。集宁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业与商贸业融合发展的综合型物流园区;七苏木中欧班列枢纽物流基地,建设以中欧班列运营为核心的综合型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建设临空产业与航空物流融合发展的综合型物流园区;北方陆港物流园区,建设保税仓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国内外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物流园区;万益物流园区,建设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综合型物流园区。

6.五个专业型物流园区。乌兰察布综合物流产业园区,打造提供煤炭、矿石等大宗商品综合物流服务的专业型物流园区;银盾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以服务木材产业为主的专业型物流园区;尚钦铁合金物流园区,建设以服务铁合金产业、氟化工产业为主的专业型物流园区;贲红物流园区,建设以服务电石、化工、煤炭、原木、矿石储运及加工产业为主的专业型物流园区;卓资县泰达物流园区,建设以服务氯碱化工产业、建材产业为主的专业型物流园区。

7.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英语: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或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th-Generation,简称5G或5G技术)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是继4G(LTE-A、WiMax)、3G(UMTS、LTE)和2G(GSM)系统之后的延伸。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8.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一种结果。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通过开放的、全球化的工业级网络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和融合起来,高效共享工业经济中的各种要素资源,从而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帮助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

9.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10.城市大脑。是为城市生活打造的一个数字化界面,市民凭借它触摸城市脉搏、感受城市温度、享受城市服务,城市管理者通过它配置公共资源、作出科学决策、提高治理效能。

11.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12.建设和完善十大基础信息平台工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社会综合治理平台、医疗卫生和疫情防控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大数据平台、能源大数据平台。

13.5G多场景普及应用计划。智能制造—工业传感器、物流、库存监控等;无线医疗—远程诊断、远程手术、联网救护车等;无人机—高清媒体、智慧物流配送、专业巡检和安防等;无线家庭娱乐—超高清8K视频和云游戏等;家庭监控;社交网络—超高清/全景直播;个人Al辅助—Al辅助智能头盔;可穿戴设备—超高清穿戴摄像机;全息投影—全景餐厅、全景音乐会/舞台等;智慧城市—垃圾桶、停车位、路灯、交通灯、仪表等。

14.PUE。能源使用效率(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指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消耗的能源之比。PUE值越接近1,表示一个数据中心绿色化程度越高。

15.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16.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Administration),是一个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或管理的应用系统,包括采购、销售、库存、客户、财务等模块,用来进行企业资源优化,使管理效益最大化。

17.CAD/CAM/CAE。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指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型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指利用计算机辅助完成从生产准备到产品制造整个过程的活动。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指利用计算机辅助求解分析发展工程和产品的力学性能,以及优化结构性能等。

18.一园两院两站三十五中心提档升级工程。一园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两院即2家技术研究院,两站即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三十五中心即5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0个自治区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19.中心城区空间优化行动。“两轴”指沿解放大街、工农北路和工农南路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沿察哈尔西大街、察哈尔东大街向东跨霸王河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两带”指沿霸王河、泉玉林河的西北-东南向城市滨水景观带。“四片”分别为老城片区、新城片区、河东片区和高铁片区。“一城两区多组团”即中心城区由集宁区和察右前旗新区组成,多组团即城区、察哈尔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机场临空产业园区”。

20.促就业创业八大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行动、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专项治理行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行动、退役军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外乌兰察布籍人士雁归行动、京蒙劳务协作三年行动(第二期)、技工教育援助计划。

21.“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多渠道、重实践、聚全力,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成才环境。

22.“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在互联网可以到达的苏木乡镇建立一级数字加油站,在互联网无法到达的嘎查村建立移动数字加油站,农牧民通过智能手机,就能浏览下载观看蒙汉双语数字文化资源。

23.“一约四会”。“一约”是指村规民约,“四会”是指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

24.“两免两补”。统一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统一实施寄宿生住宿费补助政策。

25.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之后,“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

26.五到位、三规范、一推进。网格设置到位、人员配备到位、待遇保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实体运行到位;规范职责、规范制度、规范联动共治;推进智能化建设。

27.四议两公开。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28.社会治理九大行动。党建引领融合行动、智能化应用加速行动、便民服务创新行动、网络风险防范行动、普法用法效能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完善行动、社会组织培育孵化行动、专业化人才素质提升行动。

转载请注明来自艾欧小麦体育,本文标题:《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专项规划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围棋叫做GO的原因 和西方传播及日本有联系)》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