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历史回顾
第一届冬奥会由冬季体育运动周变身而来
1921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决定于1924年在法国的夏蒙尼举行“1924国际冬季体育运动周”活动,在这项活动结束两年后,国际奥委会正式确认这届比赛为第一届冬季奥运会。在法国夏蒙尼冬季奥运会上决出的第一个项目是男子500米速度滑冰,来自美国的运动员查尔斯朱特劳获得了这个项目的金牌,这也是冬季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在这届奥运会中,来自芬兰的速滑运动员克拉斯桑伯格夺取了3金1银1铜,成为获得奖牌最多的运动员。来自挪威的运动员托豪格成为越野滑雪比赛的霸主,他在18公里越野滑雪比赛中获得首届冬奥会第一个滑雪冠军,同时还获得50公里滑雪和北欧两项冠军,成为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位获得3枚金牌的运动员。加拿大冰球队以5战全胜,总比分110:3的绝对优势夺取了这届奥运会的冰球比赛金牌。
据说,由于“1924国际冬季体育运动周”的成功举办,1925年国际奥委会布拉格年会正式承认这次比赛的成绩和纪录,并作为第八届奥运会的一部分。但由于秘书人员的疏忽,在会议记录中将“第八届奥林匹亚德体育周”误写为“第一届冬季奥运会”。
第二届冬奥会遭遇天气“作怪”
第二届冬奥会——192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说起圣莫里茨,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旅游胜地。这座小城位于瑞士东南部的格劳宾登州,被山清水秀的恩嘎丁山谷环抱,四周有阿尔卑斯山脉,有冰川水补给莱茵河、波河、和多瑙河。旅游业是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冬季旅游业。
作为一个度假胜地,圣莫里茨的优势之一就是气候稳定,但是,在1928年2月11日至2月19日第二届冬奥会举办期间,天公不作美,这里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导致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天气突然转暖,冰雪开始融化,该届冬奥会的速滑10000米决赛被迫中断,最终,组委会不得不取消这个项目。所以,第二届冬奥会上,速滑比赛只进行了500米、1500米和5000米三个项目的比赛。
雪上项目更是因为反复无常的气候条件大受影响。在50公里越野赛时,当地气温已经达到0℃以上,雪道出现融化现象,第一届夏蒙尼冬奥会上垄断这个项目的挪威队就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最后反而是瑞典队包揽了前三名,但冠军选手的成绩比第一届冠军慢了一个多小时,可见气温和雪道条件对运动员成绩影响之大。同时,由于气温升高,五人座雪车赛原计划的3轮比赛只进行了两轮。
气温升高已经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没想到,在18公里滑雪赛时,圣莫里茨的气温又突然下降,赛场和赛道上出现了冰冻情况,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实力超群的挪威队还是包揽了这个项目的全部奖牌。
曾被冬奥会两度取消这项运动究竟有多“恐怖”
提起圣莫里茨,就不得不说说俯式冰橇,或者说,提起俯式冰橇,就不得不提到圣莫里茨。这个项目如今能成为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很大一部分原因还要归功于圣莫里茨的“锲而不舍”。
俯式冰橇又叫钢架雪车,在1928年的第二届冬奥会上,这个项目首次成为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比赛是在圣莫里茨的自然赛道克里斯伦塔跑道上进行的,因此,这条著名的跑道也被认为是钢架雪车的发源地。克里斯伦塔跑道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自然冰建造的,数十年来每年冬天都要重建。
钢架雪车这项运动,要求运动员头部向下俯卧在雪车上,利用身体操控方向在冰上进行滑降。可以说,这项比赛在所有的冬季项目中属于危险性较高的,赛道能给运动员提供的安全保障也比较有限,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1928年首次亮相之后,钢架雪车就退出了冬奥会,很长一段时间被排除在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之外。直到20年后,1948年,圣莫里茨第二次举办冬奥会时,又把男子钢架雪车列为比赛项目。但在这一届冬奥会之后,钢架雪车再度被排除在冬奥会门外。也就是说,在上个世纪的冬奥会历史上,只有圣莫里茨这个主办地在锲而不舍地推动钢架雪城成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赛道的安全性和选手在比赛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已不可同日而语,直到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钢架雪车终于第三度在冬奥会正式比赛中亮相,之后才慢慢站稳了脚跟。
能让冬奥会两度取消,这个项目究竟有多“恐怖”?在最高140公里的时速之下,以俯卧头部在前的姿势在弯弯曲曲的赛道上疾驰,下巴距离冰面只有10厘米左右……据中国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由于中国钢架雪车队2015年才成立,起步较晚,运动员大都是从其他项目转项而来,“很多运动员第一次上冰道尝试之后都哭了”。中国钢架雪车第一人、从跳远转项的耿文强也说,“那种恐惧感毕生难忘”。
不过,危险系数高,观赏性也高,从事这项运动需要勇气、身体素质、爆发力和反应能力等,对于观众来说,看起来会非常过瘾。如果您还没看过钢架雪车比赛,那就期待在北京冬奥会上大饱眼福吧。
组委会主席捐地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很“缺钱”
1932年第三届冬奥会在美国纽约州的普莱西德湖举行,这是冬奥会首次登陆美洲大陆。
普莱西德湖是美国纽约州的一个小镇,因附近的普莱西德湖而得名,1932年举办冬奥会时人口不足2000人。
这样的一个小镇,自1850年起就被当做避暑胜地,冬季晴朗,气候寒冷干燥,很适合冬季运动。普莱西德湖也因两次举办冬奥会而得名。在1932年之后,普莱西德湖还在1980年举办了第13届冬奥会。
1929年至1933年,一场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也正是因为经济大萧条这个背景,第三届冬奥会的筹办工作受到了很大的经济困扰。为了能够让比赛顺利举办,组委会主席Godfrey Dewey将自己家族的一块地捐出,作为兴建雪橇比赛道之用。
其实,不仅仅是东道主缺钱,由于考虑到旅费和参加比赛的其他费用,该届冬奥会最终只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其中还有一半儿是东道主美国队和“邻居”加拿大队的运动员,欧洲的冰雪运动发达国家只有少数运动员参赛。所以最终,美国队以6金4银2铜总计12枚奖牌,顺理成章地占据了该届冬奥会金牌榜榜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英国代表团派出一名女运动员担任开幕式旗手,这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旗手。
1932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的规则风波
本期“冬奥历史”,我们接着来回顾1932年第三届普莱西德湖冬奥会。那一届冬奥会上有一件不得不说的事儿,就是速度滑冰比赛的“规则风波”。
前两届冬奥会都是在欧洲举行的,速度滑冰采用的是欧洲赛制,即两人一组进行比赛,最终以所有运动员的成绩进行排名。到了1932年的第三届比赛,冬奥会首次登陆美洲大陆。作为东道主,美国人认为同样是竞速比赛,速度滑冰也应该采取田径比赛的竞赛方式,即所有选手先进行预赛,成绩差的选手被淘汰出局,成绩优秀者进入决赛,再经过决赛决出最终的名次。对于东道主提出的这个“美国赛制”,欧洲人坚决反对,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直到开赛前也没能达成共识。
最后,欧洲的一些优秀选手抛出杀手锏,表示如果东道主不修改比赛方法,将退出本届比赛。但东道主方不为所动,仍然坚决使用自己熟悉的比赛方式。最终,美国选手包揽了该届冬奥会速度滑冰4个项目的冠军,约·谢伊获500米、1500米金牌,欧·贾菲获5000米、10000米金牌。而欧洲方面只有挪威两名选手贝·埃文森和伊·巴兰格鲁德各获得1枚银牌。
这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速滑比赛中出现类似田径比赛的赛制,这个“规则风波”也成为冬奥会历史上的一大争议——东道主强行修改规则,并获得了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被很多人嘲讽为“搞小动作”。
此外,在竞赛改革方面,1932年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首次将冰球比赛安排在室内场地进行,这让冰球运动员们可以免受户外比赛的寒冷。不过,在普莱西德湖发生的真正的冰球“大事件”是在48年后——1980年普莱西德湖再次举办冬奥会,当时由一群大学生和业余球员组成的美国冰球队在一场“世纪大战”中战胜前苏联国家队,上演“冰上奇迹”,今天暂且按下不表。
二战前的最后一届冬奥会首次点燃圣火
时间推进到1936年,冬奥会到了德国。再来说说1936年的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
1931年,国际奥委会巴塞罗那大会上确定由德国柏林主办第11届奥运会。在这次会议上,德国方面宣布,根据当时的国际奥委会章程,他们将行使举办冬奥会的权利。最终,第四届冬奥会定于在德国的两个城市加米施和帕滕基兴举行。
该届冬奥会有28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包括589名男选手和80名女选手,比赛项目共4个大项17个小项,高山滑雪全能赛(速降+回转)首次成为冬奥会竞赛项目,并且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冰壶作为表演项目,首次在冬奥会上亮相。
据国际奥委会官网上的信息显示,1936年的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的开幕式上设有圣火点燃仪式,这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次点燃标志性的圣火。这一届冬奥会的闭幕式也有亮点,东道主安排了焰火表演,这在冬奥历史上也是首次。
在这届冬奥会结束后的几年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战争的影响,四年一届的冬奥会在1940年和1944年都没能举行,就此中断12年。直到1948年,冬奥会才在圣莫里茨得以举行。与夏季奥运会不同的是,冬奥会中断举办后,不影响赛事届数的计算。比如,虽然1916年第六届奥运会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停办,1940年第12届奥运会和1944年第13届奥运会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停办,但上述三届奥运会都计入奥运会的历史序列之中。而冬奥会停办的比赛则不计入历史序列之中,因此虽然时隔12年,194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仍然接棒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成为历史上的第五届冬奥会。
高山滑雪登陆冬奥会引发“职业”争议
1936年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在上一届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由于东道主强行修改速度滑冰比赛规则,很多欧洲名将抵制比赛,美国选手包揽金牌。到了1936年,冬奥会回到欧洲,德国方面立马恢复了之前两人一组比赛、按照成绩排定名次的规则。挪威选手囊括了所有金牌,冬奥会早年最伟大的滑冰选手之一伊瓦尔·巴兰格鲁德在速滑500米、5000米、10000米项目上共斩获3枚金牌,还在1500米项目上收获银牌。而上一届冬奥会包揽速滑金牌的美国选手这次只摘得一枚铜牌。
速滑这边步入正轨,但本届冬奥会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的高山滑雪又起了争议。
从189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以来,为了维护“业余原则”,国际奥委会一直禁止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直到1980年,国际奥委会才终于从《奥林匹克宪章》中删除了有关“业余原则”的规定。1988年汉城奥运会,职业网球选手出现在赛场上,算是开启了奥运会的新篇章。所以,在1936年,冬奥会是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赛的。
在这一届奥运会上,包括高山速降和超级大回转的高山滑雪首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而这个新项目引起的争议,就与职业运动员有关。由于国际奥委会认为滑雪教练属于职业选手,因此否定了其下属的国际滑雪联合会的比赛规则,禁止滑雪教练参加冬奥会。这一决定引起了瑞士和奥地利两国滑雪运动员的不满,他们集体抵制了这一届奥运会的高山滑雪比赛,只有个别奥地利选手代表德国参赛。
关于“职业”“业余”之争也出现在了花样滑冰项目上,此前提到的挪威名将、女子花样滑冰传奇人物索尼娅·海妮在本届冬奥会的女单比赛中实现三连冠。由于她在前两届冬奥会夺冠后名声大振,被邀请拍摄了以冰舞为题材的影片,被质疑已经是职业运动员,没有资格参加冬奥会。挪威方面据理力争,而国际奥委会方面迟迟未加表态,海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参加了本届冬奥会并实现三连冠。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也是海妮参加的最后一届冬奥会,这届比赛之后,她正式成为花样滑冰职业选手,并转向好莱坞发展。
本届冬奥会的冰球赛场上也有风波。英国冰球队在决赛中爆冷击败此前蝉联三届冠军的加拿大队夺冠,后者提出抗议,因为英国队中有8名主力都是加拿大人,他们只是出生在英国,之后移民到了加拿大,但保留了英国护照。最终加拿大的抗议被国际奥委会驳回。
因二战中断12年 冬奥会1948年“重生”
“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宗旨,而当战争爆发时,奥林匹克运动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夏季奥运会在历史上曾因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取消了三届,而冬奥会则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迫中断举办两届。
1936年冬奥会之后,第五届冬奥会原计划于1940年在日本札幌举办。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日本政府在1938年宣布无法举办札幌冬奥会,瑞士的圣莫里茨成为候选城市。但由于对1936年冬奥会上国际奥委会禁止滑雪教练参加高山滑雪比赛颇有意见,瑞士方面也宣布放弃承办权。1939年,德国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上一届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加米施和帕滕基兴可以承办第五届冬奥会。可惜的是,最终第五届冬奥会还是没能在1940年如期举办,几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被战争席卷的六年间,接下来的两届冬奥会均被迫取消。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二战结束后,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举办被提上日程,在这个过程中,1948年夏奥会确定在伦敦举行。国际奥委会曾希望英国同时承办冬奥会,但遭到英国方面拒绝。后来,1948年第五届冬奥会落户瑞士的圣莫里茨。
这是中断12年后,冬奥会再次成功举办,也是圣莫里茨时隔20年后再次举办冬奥会。这一届冬奥会被冠以“重生的冬奥会”。
我们在之前的“冬奥历史”中介绍过,冬奥会与夏奥会不同,因战争而停办的赛事不计算届数,因此,194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仍然接续1936年冬奥会,成为第五届冬奥会。
圣莫里茨是第一个主办了两届冬奥会的城市,由于瑞士在二战中保持中立,同时圣莫里茨在1928年曾经举办过一届冬奥会,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选择圣莫里茨来承办冬奥会,对于国际奥委会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届冬奥会上,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被抵制在奥运大家庭门外。
花样滑冰三周跳的鼻祖就是他
在194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比赛前两天,18岁的美国小伙儿理查德·巴顿第一次成功完成了冰上两周半跳。尽管这个全新的动作尚有许多不稳定因素,但巴顿还是决定在两天后的冬奥会正式比赛中使用这个动作。赛场上,巴顿表现完美,现场9名裁判中有8人给出了最高分,巴顿顺理成章地拿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枚冬奥会金牌。这也是美国在花样滑冰项目上的突破。
二战之后,百废待兴,冬奥会在中断两届后重启。世界格局在这次战争后逐渐变化,冬季运动的很多项目格局也悄然发生了改变,花样滑冰就是其中之一。12年前,欧洲的挪威、奥地利、瑞典都是冬奥会花样滑冰项目上的劲旅,也是金牌的有力竞争者。但到了1948年,这些传统强队竟然全部与花样滑冰项目的金牌无缘,金牌得主都是其他国家的“生面孔”。
除了18岁的巴顿获得男子单人滑金牌之外,女子单人滑的金牌得主来自加拿大渥太华,是20岁的巴尔巴拉·斯科特,她的这枚金牌让渥太华震动不小,还为此赠送给她一辆豪华汽车。欧洲选手中只有比利时的米·拉努瓦/皮·博尼获得双人滑冠军,这对于比利时来说也是头一次。
再说回在1948年冬奥会上首创两周半跳的巴顿,他的顶级花样滑冰选手之路就是从1948年开始的。在1948年至1952年,他连续五年蝉联花样滑冰世锦赛冠军,1952年奥斯陆冬奥会上,他在原本正常发挥就可以卫冕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创新完成了后外结环三周跳夺冠,这个动作是之后一切三周跳动作的鼻祖,在花样滑冰史上可谓意义重大。
除了两周半跳和后外结环三周跳,巴顿还是“跳接燕式旋转”这个动作的创始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包揽花样滑冰所有荣誉的男选手。
战争和12年的间隔确实对冬奥会的格局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4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成为一届“势均”的冬奥会,奖牌分布非常平衡,在总共9个大项、22个小项的争夺中,只有法国高山滑雪运动员亨利·奥莱勒和瑞典北欧式滑雪运动员马丁·伦德斯特罗姆获得了不止1枚金牌。
他们都想代表美国参加冬奥会,结果……
由于是二战结束之后举办的首届冬奥会,194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不过,除了历史意义之外,这一届冬奥会上也发生了不少趣闻,比如,由于这一届冬奥会没有兴建冬奥村,参赛选手们都是住在赛场附近的旅馆里,因此,这一届奥运会也被戏称为“旅馆奥运会”。再比如,美国派出了两支冰球队参加该届冬奥会,但由于两支队伍都想代表美国,最终美国在冰球比赛中连成绩都没有。
这一届冬奥会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包括592名男子运动员和77名女子运动员。赛事设置了9个大项、22个小项,其中在192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之后就消失在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中的钢架雪车在该届冬奥会上回归。
在该届冬奥会上,美国代表团在多个项目上实现突破,理查德·巴顿为美国赢得首枚冬奥会花样滑冰金牌,高山滑雪运动员格莱钦·弗瑞瑟则为美国赢得首枚冬奥会的滑雪金牌,她的这枚金牌还是在计时系统出现故障,比赛被迫延迟了17分钟的情况下获得的。
不过,美国人也有不如意的事情。
该届冬奥会共有10支冰球队报名参赛,但其中有两支都来自美国。这两支队伍中,一支来自于美国奥委会承认的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另一支则属于美国业余冰球联合会,他们不受美国奥委会管辖,是国际冰球联合会会员。两支队伍都自称代表美国。
开赛前,美国奥委会向东道主方面提出警告,称如果接纳美国业余冰球联合会派出的队伍参赛,美国将退出第五届圣莫里茨冬奥会。国际冰球联合会也毫不示弱,他们向承办国瑞士方面施压,称如果不让美国业余冰球联合会派出的队伍参赛,将撤销对该届冬奥会的财务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冰球联合会的财务支持是该届冬奥会的主要经费来源。因此,瑞士方面不顾美国的警告,同意让美国业余冰球联合会所派的队伍代表美国参赛。
科蒂纳丹佩佐是意大利的一个山间小镇,当时人口仅6千人左右。不过,可别小瞧这个人口不多的小镇,它早已经成为冬季运动爱好者青睐的旅游胜地,从19世纪末开始就举办滑雪等冬季运动比赛,办赛经验丰富,冰雪运动场地、设施以及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也非常成熟。事实上,科蒂纳丹佩佐此前曾两次申办冬奥会,可惜都未能如愿,这一次,国际奥委会在三个候选城市中,终于将承办权交给了科蒂纳丹佩佐。
苏联代表团在这一年首次参加了冬奥会,并且一举夺魁,以7金3银6铜排名奖牌榜第一名,打破了冬奥会原有的格局。奥地利、瑞典分别以11枚和10枚奖牌数位列第二、三名。
在速滑比赛中,苏联选手夺得了四枚金牌中的三枚,而在冰球比赛中,苏联队也打破了加拿大队在这个项目上的统治,力压美国队和加拿大队获得冠军。
“基茨闪电”塞勒的传奇之旅
1956年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上诞生了一位奥地利的民族英雄——在这一届冬奥会上,安顿·塞勒成为首位在单届冬奥会上包揽高山滑雪滑降、回转、大回转三项冠军的运动员。事实上,迄今为止能够达到这一成就的也只有两人,12年后,法国名将基利在1968年冬奥会上追平了塞勒的纪录。
塞勒出生于1935年,他从小就在高山滑雪项目上有着过人的天分。1955年,在瑞士温根举行的比赛中,他夺得了冠军,由于他出生在基茨比厄尔,因此被称为“基茨闪电”。
在1956年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的高山滑雪大回转比赛中,塞勒的同胞莫特勒滑出了3分06秒30的好成绩,就在人们纷纷向莫特勒表示祝贺时,莫特勒却冷静地表示,要等塞勒比赛结束后再庆祝。果然,之后出场的塞勒滑出了3分00秒10,以6秒多的优势夺得最后的冠军,这至今仍是冬奥会高山滑雪大回转决赛中,冠亚军选手之间最大的差距。在大回转比赛之后,塞勒又接连获得了回转和滑降金牌,成为第一位在冬奥会高山滑雪比赛中包揽大回转、回转和滑降金牌的选手。
参加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时,塞勒还不满21岁,一举夺得3枚冬奥会金牌之后,他成了奥地利的英雄。此后,才华横溢的塞勒拍过电影、做过歌手,但是一直没有离开过滑雪运动,曾担任奥地利滑雪协会的首席教练和技术总监,还曾连续20年担任一项滑雪赛事的负责人。1985年,由于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林匹克勋章。1999年,他被评为“奥地利世纪最佳运动员”。2009年8月24日,塞勒离开人世,他的葬礼也是在一条滑雪赛道的终点举行的。
首位女性远动员代表宣誓
在1956年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的开幕式上,东道主意大利安排了一名女性运动员作为运动员代表进行了宣誓,这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由女性运动员作为代表宣读奥林匹克誓言。国际奥委会官网用“历史性的宣誓”记录此事。
这位女运动员名叫茱莉亚·切纳尔·米努佐,是1952年奥斯陆冬奥会速降比赛的铜牌获得者。
宣读运动员誓言是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项固定流程。为了防止弄虚作假、保证公平公正的比赛秩序,“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1913年第五届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提出继承古代奥运会的传统,在每一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让运动员代表进行宣誓的建议。这次大会不仅确立了体育运动是人的身体、精神、道德全面发展的综合手段,通过了把“更快、更高、更强”定为奥林匹克格言的决议,还决定从1916年第六届奥运会起在开幕式上进行运动员宣誓。但原定于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六届奥运会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取消,因此,运动员首次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宣誓是在1920年的第七届安特卫普奥运会上。
在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上,东道主运动员维克托·博因代表运动员进行了宣誓。
奥运会历史上首次由一名女性运动员进行宣誓,就是在1956年的冬奥会上。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进行宣誓的运动员代表也是一位女运动员——乒乓球名将张怡宁。
后来,为了加强裁判员的责任感,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首次将裁判宣誓列入仪式程序当中。冬奥会裁判员宣誓的首次亮相则是在1972年长野冬奥会上。
斯阔谷冬奥会源于一个“异想天开”
1955年,一个叫亚历山大·库辛的人突发奇想,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在加利福尼亚洲内华达山脉间的一块盆地——斯阔谷举办冬奥会。斯阔谷距离旧金山300公里,海拔1900米,当时,亚历山大·库辛是斯阔谷唯一的一位居民,也是整个斯阔谷唯一的房主。也就是说,当时的斯阔谷只有一座房子,甚至没有作为村庄进行过登记,更谈不上什么拥有什么体育场地和设施了。
对于库辛的想法,很多人都觉得异想天开,但他坚持不懈,赢得了美国奥委会和加州政府,甚至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支持。最终,在1955年第51次巴黎全会上,国际奥委会在德国的加米施-帕滕基兴、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瑞士的圣莫里茨和美国的斯阔谷几个申办方之中,选定了斯阔谷承办1960年冬奥会。不过,国际奥委会同时表示,这是“暂时同意”,如果斯阔谷在1956年之前得不到充分的财务保证,1960年冬奥会就交给因斯布鲁克举办。国际奥委会官网用“一切都尚未有着落”来形容当时申办成功的斯阔谷。
最终,1960年冬奥会如期在斯阔谷举办。不过,由于在申办时完全没有任何的运动设施和场馆,在筹办冬奥会的过程中,组委会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雪橇比赛只有九支队伍报名,组委会认为不值得花一大笔钱从无到有地兴建一个雪橇比赛场地,因此取消了本届冬奥会的雪橇比赛,这是雪橇比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冬奥会中缺席。
当然,“从无到有”也有好处,斯阔谷在兴建冬奥设施方面也有不小的成就,为了举办这届奥运会,组委会专门修建了一个奥林匹克村供运动员住宿,这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运动员村。此外,组委会还为花样滑冰比赛安装了一台电子计算机,每个项目结束后,计算机用几分钟时间就可以用英法两种文字公布全部比赛成绩。斯阔谷冬奥会上还有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那就是第一次卖出了电视转播权。
现如今,斯阔谷早已经成为美国最著名的滑雪圣地之一,谁又能想到,现在的一切源于当初的“异想天开”呢?
他将螺栓借给对手对手夺冠了——这就是奥运精神
今天的“冬奥历史”,我们继续来回顾1964年的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今天的主角是一位叫做欧金尼奥·蒙蒂的意大利雪车(有舵雪橇)运动员,他总共参加了三届冬奥会,获得两金两银两铜总共6枚奖牌。不过,与辉煌的战绩相比,蒙蒂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助人为乐的故事。
在该届冬奥会的双人雪车比赛中,英国组合托尼·纳什/罗宾·狄克森赛前发现自己的雪车上缺了一个螺栓,而缺少这么个小东西无疑会影响选手的比赛。关键时刻,蒙蒂将自己的螺栓借给了这对英国组合。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蒙蒂将自己的备用螺栓借给了英国组合,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蒙蒂将自己雪车上的螺栓取下来借给了英国组合。不管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蒙蒂确实帮了英国组合的大忙。最终,英国组合托尼·纳什/罗宾·狄克森获得了这项比赛的金牌,而蒙蒂和他的队友仅摘得铜牌。几天之后,蒙蒂又和队友获得了四人雪车的铜牌。由于在比赛中帮助对手的无私精神,蒙蒂赛后获得了国际奥委会颁发的象征奥运精神的顾拜旦奖章,他也是这个奖项的首位获得者。
故事还没有结束,到了1968年的法国格勒诺布尔冬奥会上,这位四年前帮助对手夺冠的意大利运动员一举夺得双人雪车和四人雪车比赛两枚金牌,可以说是好人有好报。
其实,蒙蒂首次参加冬奥会是在1956年的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上,那一年,他分别获得了双人雪车和四人雪车的银牌。
从格勒诺布尔起,冬奥赛场变成了彩色的
第十届冬奥会于1968年2月6日至18日在法国的格勒诺布尔举行,这是法国第二次举办冬奥会。这一届冬奥会实现了很多历史上的“第一次”。
格勒诺布尔原本就有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为举办冬奥会,他们又花了16个月的时间,建造了一座拥有1.2万个座位的冰场。组委会的“大手笔”还表现在开幕式上,该届冬奥会的开幕式非常隆重热烈,现场约有7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出席。为了营造气氛,组委会安排了直升飞机,从直升飞机上将3万朵色泽艳丽的红玫瑰洒向运动场。需要说明的是,玫瑰在格勒诺布尔有着特别的含义,该座城市的城徽即以三朵红玫瑰作为标志,象征着工业、文化教育、旅游好冬季运动是这个城市的三大特色。
在本届冬奥会上的若干个“第一次”中,有一项可谓造福了不能到现场观赛、坐在电视机前看比赛的冬季运动爱好者。在之前的“冬奥历史”中,我们曾经讲到,1956年的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比赛首次进行了电视转播。到了1960年的斯阔谷,冬奥会历史上首次出售了电视转播权,并且让电视转播商有了探索即时回放技术的想法。 到了1968年,冬奥会的电视转播技术在格勒诺布尔再次有了新的突破——该届冬奥会上首次进行了彩色电视信号转播。冬奥会的赛场也就此进入“彩色”时代。
此外,该届冬奥会还对女性运动员进行了性别测试,对所有运动员进行了兴奋剂检测,这两项测试都是冬奥会历史上的第一次。
格勒诺布尔冬奥会使用软化水结冰打造赛道
与此前的多届冬奥会一样,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也深受赛时天气的影响。
该届冬奥会是在1968年2月6日揭幕的,比赛期间赛地的气温上升明显,最高温差达到了20℃,这对多项赛事造成了影响。由于气温上升赛道阳光照射太充足,该届冬奥会的雪橇比赛不得不一再延期,可是即便组委会将赛场拉长了12天,仍然没有等来“好天气”,最终雪橇比赛未能完赛。雪车比赛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由于气温上升,原定的赛道无法使用,雪车比赛最终改在另一个赛道举行,原定的四轮比赛也只进行了三轮,第四轮取消,最终选手们的排名也是依据前三轮的成绩确定的。
不过,即便是天公不作美,该届冬奥会上也有不少项目的成绩实现了突破。弗拉基米尔·贝鲁索夫(苏联)和伊日·拉斯卡(捷克斯洛伐克)在大台跳台滑雪项目上分列冠、亚军,这是冬奥会历史上跳台滑雪的成绩第一次突破100米大关。另外,伊日·拉斯卡还赢得了跳台滑雪普通台比赛的冠军。
值得一提的还有速滑赛场。1967年,负责格勒诺布尔冬奥会速滑赛道设计的工程师发现,与自来水结冰打造的赛道相比,使用软化水结冰打造赛道能让运动员取得更快的速度,因此,该届冬奥会的速滑赛道使用了软化水结冰,结果有多项世界纪录和奥运会纪录被打破。不过,在男、女速滑项目上一度称雄的苏联队,这次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打击。男子的4项比赛中,联邦德国队、荷兰队、挪威队和瑞典队各获得1枚金牌。苏联老将格里申获得了500米比赛第四名。女子项目方面,蒂托娃夺得500米桂冠为苏联队挽回一些颜面,表现出色的荷兰女队包揽了1000米和3000米金牌。
他因身份争议未能参加1972年札幌冬奥会
接着回顾1972年札幌冬奥会,但故事的主角最终并未能登上札幌冬奥会的赛场,他就是奥地利高山滑雪名将卡尔·施兰茨。在国际奥委会官网上,对于施兰茨的介绍中提到,他“在国际最高水平的滑雪赛场上,有着漫长、成功但又充满争议的职业生涯”。
施兰茨1938年11月18日出生在奥地利西南部蒂罗尔州的圣安东阿尔贝格。1958年,他首次入选奥地利国家队,并在之后参加了1960年、1964年和1968年三届冬奥会。在1964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上,他获得高山滑雪大回转比赛的银牌。1968年,德国滑雪名将让·克洛德·基利在格勒诺布尔奥运会上获得三枚高山滑雪项目金牌后退役,在很多人看来,1972年的札幌冬奥会正是施兰茨大展身手的机会。但可惜的是,施兰茨最终没能出现在札幌冬奥会的赛场上,原因是他的名字和照片出现在了商业广告上,被指不符合业余选手的条件,而施兰茨本人也公开承认自己接受了赞助商的补助。
失去了在1972年札幌冬奥会上一展身手的机会,施兰茨的冬奥会成就只能止步于一枚银牌,不过他在高山滑雪世锦赛上的成就远远高于冬奥会:他曾获得1962年世锦赛男子速降金牌、男子两项全能金牌、男子大回转银牌,1966年世锦赛男子大回转铜牌,1970年世锦赛男子大回转金牌。此外,施兰茨还在高山滑雪世界杯赛上获得过三个总冠军(1966年、1969年、1970年)。1959年、1962年和1970年,施兰茨被评为奥地利年度最佳运动员。1998年,这位滑雪名将被授予奥地利共和国金质勋章。
为了纪念这位三冠王,荷兰人以他的名字给花命名
在荷兰,有一种金番红花被命名为阿德·申克花,这个花名来源于荷兰一位速度滑冰名将,这位名将在1972年札幌冬奥会上包揽了三枚速度滑冰项目的金牌,是第三个在同一届奥运会上取得3枚金牌的男子速滑选手,开创了荷兰男子速滑的黄金时代。
申克于1944年9月16日出生于荷兰保罗娜,他参加了1964年因斯布鲁克、1968年格勒诺布尔以及1972年札幌冬奥会。在1968年的格勒诺布尔冬奥会上,申克获得1500米速滑比赛的银牌,自此走上崛起之路。之后的几年,申克的成绩提高非常快,到1972年时,他已经是速度滑冰1500米、5000米和10000米三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可以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申克在男子速度滑冰领域傲视群雄。
1972年札幌冬奥会,申克在一个暴风雪的天气下,以4.57秒的优势夺得男子5000米速滑项目的金牌。随后的500米比赛并非他的强项,他最终仅仅排名第34位。不过,在之后的男子1500米和10000米速滑比赛中,申克发挥出色再夺下两金。在同一届冬奥会上包揽三枚冬奥会男子速滑金牌,申克成为历史上的第三人。同时,申克在世锦赛上也有傲人的成就,在1972年札幌冬奥会结束两周后,他成为第一位夺取速度滑冰世锦赛全部四个项目金牌的荷兰运动员。
因为在冬奥会和世锦赛上都有突出的表现,申克当时在荷兰拥有非常高的人气,所以荷兰人才把本国的一种美丽的花朵以申克的名字命名。
1976年冬奥会上设置了两个主火炬
1976年2月4日至15日,第12届冬奥会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举行。这是因斯布鲁克继1964年后第二次举办冬奥会,而因斯布鲁克的这第二度举办属于“救火”性质——因为此前确定的主办城市美国丹佛弃权,因斯布鲁克才获得了这次机会。为了纪念时隔12年再度举办冬奥会,因斯布鲁克在该届冬奥会的开幕式上设置了两个主火炬。
原本,美国丹佛、加拿大温哥华、西班牙格拉纳达等城市都提出了申办第12届冬奥会的请求,美国丹佛在竞争中胜出。不过,丹佛所在的科罗拉多州以及丹佛市的市民举行了公投,反对政府发行公债来筹集冬奥会举办资金。最终,丹佛于1972年11月15日宣布放弃第12届冬奥会的承办权。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在1964年举办过第九届冬奥会的奥地利因斯布鲁克随即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愿意接手该届冬奥会。1973年2月4日,国际奥委会做出决定,将1976年第12届冬奥会的承办权授予因斯布鲁克。
已经有办赛经验的因斯布鲁克在筹办冬奥会的过程中显然比其他城市更加得心应手,很多设施甚至文化元素都可以“接着用”,甚至第12届冬奥会的会徽都与第九届非常相像——主体仍然由奥运五环和因河大桥组成,只不过色彩稍有不同,举办时间从1964改为1976。同时,与第九届相比,第12届冬奥会有了自己的吉祥物——一个带着泰洛尔人帽子、有着胡萝卜外形的鼻子的雪人形象。
为了纪念冬奥会第二次来到因斯布鲁克,1976年冬奥会组委会还特地将该届冬奥会的圣火台与1964年冬奥会的圣火台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双圣火台”,设置两个主火炬,在开幕式上由两名运动员分别点燃两个火炬。
他用事实证明:优雅和难度并不矛盾
艺术表现力重要还是难度重要?在现如今的花样滑冰比赛中,这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因为打分系统已经决定了,运动员想要追求好成绩,既要有优雅的艺术表现力,动作也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还是一道选择题,而且大多数裁判会倾向于动作难度。1976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上,故事的主角就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叫约翰·库里。
约翰·库里是一名英国花样滑冰选手,他从小就很喜欢舞蹈,但严格的父亲拒绝了他想要上舞蹈课的请求。后来,库里开始练习滑冰。父亲去世后,库里搬到伦敦,开始跟随教练阿诺德格施维勒练习花样滑冰。1971年,库里赢得了自己第一个全国冠军。也许是因为从小就酷爱舞蹈的缘故,库里的花样滑冰运动理念一直是强调优雅和艺术表现力,而不是一味追求动作难度,但他这样的风格吃了不少亏,因为很多裁判会因为动作难度问题给他打低分,他也因此被冠以“优雅具有艺术性但运动能力一般”的标签。
到了1976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的赛场上,库里将芭蕾舞剧《堂吉诃德》改编为自己的自由滑曲目,比赛过程中, 他将自己天生的优雅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一系列令人惊艳的高难度跳跃动作结合起来,赢得现场观众和裁判的好评。尽管当时有一位苏联裁判和一位加拿大裁判把最高分给了自己国家的选手,但库里还是得到了裁判们的总分最高分,这在当时也是花样滑冰历史上的男子最高总分。国际奥委会官网在讲述库里的故事时,用了“花滑:优雅VS难度”作为主题。
在这次成功的比赛之后,库里创建了自己的巡演团队,成为职业选手。1978年,他还在美国纽约创立了一所滑冰学校。
其实,该届冬奥会的花样滑冰赛场上还有一位运动员值得被记住,美国选手特里·库比卡在比赛中完成了冰上后空翻,成为花样滑冰史上第一个成功完成这一危险动作的人。此外,冰舞在这一年首次成为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俄罗斯选手最终斩获了首枚冰舞的冬奥会金牌。
1980年普莱西德湖 中国的冬奥会初体验
今天的“冬奥历史”专栏,我们来到1980年。首先要说的是,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为在这一届冬奥会上,中国首次派队参赛,这是中国冰雪人的冬奥初体验。
这一年的冬奥会原本由美国普莱西德湖和加拿大温哥华竞争举办权,但温哥华在投票前临阵退出,作为唯一的申办者,普莱西德湖顺理成章地获得举办权,成为继圣莫里茨、因斯布鲁克之后,第三个两次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在1980年之前的冬奥会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举办地气候的影响,有些还因为气温高或者温差大,导致比赛场地出现问题而取消比赛。为了保证所有比赛都能够尽可能在最好的条件下进行,该届赛事组委会投入使用了大量造雪机,这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次使用人造雪。
该届冬奥会在竞赛项目上增加了现代冬季两项10公里个人赛,其余项目与上一届相同,总共有6个大项38个小项。参加该届冬奥会的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1283名运动员,其中包括233名女选手。中国、哥斯达黎加和塞浦路斯都是第一次参加冬奥会。
1979年,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于是在1980年,中国首次派队参加冬奥会。在这一届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总共有28名运动员,参加了滑冰、滑雪、现代冬季两项等18个单项的比赛。但由于当时我国选手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中国代表团在这次冬奥初体验中没有取得什么亮眼的成绩,无一人在比赛中进入前六名。不过,这终归是中国人在冬奥会历史上迈出的第一步,有了这一步,才有之后的砥砺前行乃至飞速发展。
1980年冬奥会的“冰上奇迹”
提到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就不得不提到那一届冬奥会上的一场冰球世纪之战,对阵双方是东道主美国队和前苏联队,年轻的美国队在半决赛中爆冷击败当时坐拥霸主地位的前苏联队,这场胜利被称之为“冰上奇迹”。
当时,前苏联队已经在冰球项目上称霸多年,包揽了从1964年起的所有金牌,至1980年之前,他们连续47战全胜。美国有NHL(冰球大联盟),但是根据奥运会的业余性原则,NHL的职业球员是不允许参加奥运会比赛的。更何况,NHL的职业球队在前苏联队面前也占不到便宜,在奥运会之前,NHL球队曾0比6惨败给前苏联队。
美国出战奥运会冰球比赛的阵容,是一群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与前苏联队相比,他们在实力和经验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队和前苏联队在半决赛中相遇,这场比赛进行得异常激烈,前苏联队三度领先,年轻的美国队顽强地三度追平。在比赛进行到第81分钟时,美国队队长迈克·尤西奥帮助美国队打入了反超的一球!这让整个美国都沸腾了。
“你相信奇迹吗?是的!你应该相信!”该场比赛的解说员这样说。抛去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因素不谈,单单从体育的角度来看,这场比赛确实是励志的典范,它展现了冰球的魅力、竞技体育的魅力,让人们感受到了竞技体育中无处不在的挑战和未知,只要努力,就有希望,只要拼搏,就有可能创造奇迹。
进入决赛中,美国队已势如破竹,他们再接再厉,4比2战胜芬兰队,拿到了该届冬奥会的冰球比赛金牌。后来,这个历史事件被改编成了电影,名字就叫做《冰上奇迹》。
他是冬奥五冠王,也是自行车名将
速度滑冰比赛有很多名将,有的擅长短距离,有的擅长长距离,但在历史上曾有一位名将,曾包揽单届冬奥会上速度滑冰从500米到10000米全部5个距离的冠军,同时每个项目都刷新了奥运会纪录。他叫做埃里克·海登,在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他完成了这一壮举,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单届奥运会斩获5枚金牌的运动员。
1958年,埃里克·海登出生于美国麦迪逊,他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是在1976年,在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上,未满18岁的他在1500米速滑比赛中名列第七,在5000米速滑比赛中排名第19。对于埃里克来说,这不是一次成功的奥运之旅,但却是一个开端,自此,他开始在速度滑冰这项运动中的腾飞之路。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埃里克迅速成长起来,成绩突飞猛进,包揽了1977年至1979年三届速度滑冰世锦赛男子全部5项赛事的冠军。这样,到了1980年冬奥会上,埃里克的再度包揽似乎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同时刷新了这5个项目的奥运会纪录,彰显了自己在这个项目上的绝对统治力。
在这之后,埃里克似乎已经无法在速滑这个项目上找到挑战的感觉,他转而开始从事自行车运动。1986年,埃里克参加了环法大赛。1999年,埃里克进入美国自行车运动名人堂。再后来,他上了斯坦福大学,还成为美国速滑队的队医。这位传奇运动员用行动证明了那句“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行一行”。
1984年,冬奥会首次由社会主义国家举办
本期“冬奥历史”,我们来到1984年的萨拉热窝冬奥会。
申办该届冬奥会的,除了当时前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之外,还有瑞典的法伦/哥德堡、日本的札幌,萨拉热窝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大多数赞成票,申办成功。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冬奥会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令人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这座举办冬奥会的美丽城市就陷入了战争的火海。本届赛事也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后举行的首届奥运会。
萨拉热窝冬奥会在参赛代表团方面创造了纪录,在1984年之前的各届冬奥会,参赛代表团从未超过40个,而萨拉热窝冬奥会上,这一数字一下子猛增到49个。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冰雪运动在全世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开展。此外,冬奥会自创办以来首次有黑人运动员参赛,这名黑人运动员来自维尔京群岛。
对于中国来说,萨拉热窝冬奥会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奥委会继1980年之后第二次派出代表团参加了该届比赛,包括37名运动员,参加了滑冰、滑雪和现代冬季两项的26个单项比赛。同时,中国台北奥委会也派出了14名运动员参加该届冬奥会,这是海峡两岸中国选手第一次同时参加奥运会。
她是萨拉热窝冬奥会上的明星
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上出现了一位耀眼的明星——芬兰女子越野滑雪选手玛雅·利萨·基维斯涅米。她在运动员生涯中总共参加过6届冬奥会,获得了3枚金牌、4枚铜牌总共7枚奥运奖牌。
玛雅的父亲也是一名冬奥会冠军,在她4岁那年,父亲获得了冬奥会男子越野滑雪50公里金牌。受父亲的影响,玛雅从小就对越野滑雪情有独钟。
玛雅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是在1976年的因斯布鲁克,但直到1984年的萨拉热窝,她才真正开始成为冬奥会赛场上的明星。在萨拉热窝冬奥会的三个女子越野滑雪个人项目上,玛雅都展现了自己的统治力,每个项目都至少赢对手10秒,包揽三枚个人项目金牌。此外,她还与队友合作,在4×7.5公里的接力比赛中斩获铜牌。
4年后,在1988年的卡尔加里冬奥会上,玛雅再次获得一枚铜牌。从1994年起,冬奥会一改此前与夏奥会同年进行的惯例,改为与夏奥会相隔两年交叉举行,因此,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与上一届冬奥会仅相隔两年,在这一届冬奥会上,玛雅再次获得两枚铜牌。这样,她的职业生涯中总共参加了6次冬奥会,获得了7枚冬奥会奖牌。
值得一提的是,玛雅的丈夫也是一名出色的越野滑雪运动员,名叫哈里·基维斯涅米,他连续在5届冬奥运会上获得奖牌。
1989年,玛雅获得了霍尔曼科伦奖章,这是北欧滑雪的最高荣誉之一。
1988年,冬奥会速滑比赛首次进入室内
1988年2月13日至28日,第15届冬奥会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这是冬奥会首次将比赛时间延长至16天,涵盖了三个周末。
卡尔加里曾在1964年和1968年两次申办冬奥会,均铩羽而归,这一次终于申办成功。在为期6年的筹备过程中,卡尔加里方面兴建了许多场馆,更新和添置了很多设施,硬件水平在当时堪称一流,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一届奥运会创造了许多“第一次”。首先,这是冬奥会首次将速滑比赛安排在室内的冰场进行,消除了天气可能给比赛带来的影响,高山滑雪赛道首次使用人工造雪机,可谓解决了冬奥会历史性的“缺雪”难题。
也正是因为进入了室内比赛,避免了很多诸如天气状况等外界因素,该届冬奥会的速滑比赛创造了许多新的纪录。荷兰女选手亨尼普获得速滑女子1500米、3000米和5000米3枚金牌,并打破1500米的奥运会纪录和3000米的世界纪录;美国的布莱尔以39秒10的成绩打破女子500米速滑世界纪录;当时的民主德国选手梅伊以36秒45的成绩创造了男子500米速滑的世界纪录;瑞典的古斯塔夫松以13分48秒20的成绩打破了男子10000米速滑世界纪录,他还与荷兰的菲瑟和肯克斯分别以6分44秒63、6分44秒98和6分45秒92的成绩打破了男子5000米速滑的世界纪录。
该届冬奥会在竞赛项目上也进行了扩充,数量从萨拉热窝冬奥会的39个提升至46个。其中,高山滑雪项目的扩充最为引人关注,超级大回转首次进入冬奥会竞赛项目,从1948年起开始缺席的北欧两项也再次回到冬奥会大家庭。此外,冰壶运动作为展示项目出现在卡尔加里冬奥会上。
中国当时派出了20人的代表团,参加速滑、花样滑冰、越野滑雪三个项目(18枚金牌)的比赛。
她在同一年获得冬、夏季奥运会奖牌
在奥林匹克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其中不乏冬、夏季奥运会的“跨季”选手,也有运动员在冬、夏季奥运会上都获得过奖牌。不过,在同一年斩获冬、夏季奥运会奖牌的选手,迄今为止仅有一人,她就是前东德速度滑冰女运动员克里斯塔·罗森伯格。1988年,她先是在卡尔加里冬奥会上获得速滑比赛的金牌和银牌,7个月后又在首尔夏奥会上获得一枚自行车比赛的银牌。
罗森博格出生于1959年,总共参加过四届冬奥会、一届夏奥会,共取得2金2银1铜。她首次参加冬奥会是在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真正成名是在1984年的萨拉热窝冬奥会,在那一届冬奥会上,她赢得女子速滑500米比赛的金牌。在那之后,她又在速滑世界锦标赛上获得了金牌、银牌和铜牌。也就是说,在1988年参加卡尔加里冬奥会之前,她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速滑明星。
除了滑冰,罗森博格还有另一个爱好,就是骑自行车。她起初接触自行车,除了热爱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填补速滑运动进入淡季之后的“空白”,让自己在冰场之外也保持健康和体能。但随着对这项运动不断深入的体验,罗森博格在自行车运动方面的天赋也显露无疑。1986年,她参加了世界自行车锦标赛,并获得一枚金牌。
1988年,冬奥会在卡尔加里进行,夏奥会在首尔举行,罗森博格决定,冬奥会和夏奥会她都要参加。而这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跨季”参赛,意味着两个项目的备战时间都会受到挤压,不过从结果来看,罗森博格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卡尔加里冬奥会上,她表现出色,以0.02秒的微弱差距获得女子速滑500米比赛的银牌。在女子速滑1000米比赛中,她以0.05秒的优势战胜队友卡琳·卡尼亚,一举夺得金牌,并且还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7个月后,罗森博格开始了自己在这一年中的第二项挑战,到首尔夏奥会参加自行车比赛。在首尔,她获得了一枚自行车比赛的银牌。
此后,在1992年,罗森博格继续参加了阿尔贝维尔冬奥会,获得女子速滑500米比赛的铜牌。
由于冬奥会从1994年起一改此前与夏奥会同年进行的惯例,改为与夏奥会相隔两年交叉举行,因此,罗森博格也成为迄今史上唯一在同一年中斩获冬、夏季奥运会奖牌的运动员。
跳台滑雪赛场上“不可战胜的芬兰人”
在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上,滑雪项目表现最突出的选手是来自芬兰的尼凯宁,他包揽了那一届冬奥会男子跳台滑雪比赛的3枚金牌。
尼凯宁出生于1963年,在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上,他以两个近乎完美的跳跃获得大坡度跳台滑雪比赛的金牌,还获得了小坡度跳台滑雪比赛的银牌。到了1988年的卡尔加里冬奥会,凯宁同时获得了大坡度和小坡度两个项目的金牌,同时,在该届冬奥会上,大坡度跳台滑雪团体赛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尼凯宁和队友们合力夺下了这枚金牌。由于在卡尔加里的出色表现,尼凯宁被称为跳台滑雪“不可战胜的芬兰人”,在体育界声名显赫。
在跳台滑雪的历史上,尼凯宁至今保持着一项纪录——包揽了男子跳台滑雪五个最高等级赛事的个人冠军(包括冬奥会、跳台跳跃世锦赛、跳台飞行世锦赛、世界杯以及历史悠久的跳台滑雪殿堂级赛事四山巡回赛),此外,在跳台滑雪的飞行世界纪录榜上,他以5次刷新世界纪录的成就排在第一位。由于这些辉煌的战绩,尼凯宁被普遍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跳台滑雪选手。
不过,“伟大”仅止于赛场,这位“不可战胜的芬兰人”最终却输给了自己。他多次被传出“家暴”妻子的新闻,2009年12月,46岁的尼凯宁因“家暴”被捕,当地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据称,尼凯宁的妻子前额和手臂都受了伤,不得不逃到邻居家避难,有些媒体甚至用了“涉嫌谋杀”的说法。
除了辉煌的运动成绩,酗酒、暴力等负面形象之外,尼凯宁还是一名成绩不错的歌手,他的专辑发行量在芬兰能够达到“金唱片”的标准。他于2019年2月4日去世,当时他正在芬兰国内进行巡回演唱会。
1994年起,冬奥会与夏奥会交替举行
在1994年之前,冬奥会和夏奥会都是在同一年中举办的,也就是说,“奥运年”每四年到来一次。这个规律在1994年被改写,从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开始,冬奥会和夏奥会相隔两年交替进行,人们每隔两年就能迎来一个“奥运年”。这是奥林匹克历史上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
冬奥会与夏奥会在同一年进行,主要的问题就是赛事集中,导致国际奥委会和各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工作相对集中,最主要的是对于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来说,他们对于冬、夏季奥运会的选拔、备战、参赛等工作也过于集中。在1988年国际奥委会第93次卡格利全会上,国际奥委会正式决定冬奥会和夏奥会相隔两年交替进行,也因此,在1992年冬奥会之后,利勒哈默尔时隔两年就举办了第17届冬奥会。
该届冬奥会的竞赛项目为6个大项61个小项,共有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1739名运动员参赛。在1992年取得奖牌“零的突破”之后,中国代表团本届冬奥会选派了27名运动员参赛,取得一银两铜——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中,张艳梅获得亚军;老将叶乔波获得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比赛的铜牌;在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比赛中,陈露获得铜牌,这也是中国花样滑冰的首枚冬奥会奖牌。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两年前在阿尔贝维尔遗憾地与冬奥会冠军擦肩而过,时年30岁的叶乔波带着严重的伤病坚持参加了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在此之前,叶乔波1993年在世界杯、世锦赛以及短距离世锦赛上收割十几枚金牌,但她的膝盖伤病也到了必须做手术的地步,通过手术,叶乔波的膝盖中共取出8块大小不一的碎骨,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坚持站上了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的赛场,并最终咬牙拼下了一枚铜牌。那一年奥运会结束后,叶乔波是坐着轮椅回国的。
1998年,冰球职业选手“准入”冬奥会
1998年,第18届冬奥会在日本长野举行。该届冬奥会共有14个分项,72个小项,最终德国以12枚金牌排名奖牌榜第一,东道主日本获得5枚金牌,中国在该届冬奥会上共获得6银2铜共8枚奖牌,是迄今获得奖牌数最多的一届。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届冬奥会上,冰球职业选手第一次被允许参加冬奥会的冰球比赛。
这是冬奥会时隔26年后再次在日本举行。在该届冬奥会上,单板滑雪首次成为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冰壶则重新成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此外,冰球比赛在冬奥历史上首次向职业选手开放,同时,女子冰球也正式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在这一届冬奥会上,挪威名将比约恩·戴利在北欧两项项目上斩获3枚金牌,其个人奥运奖牌数达到12枚,其中包括8枚金牌,他也成为第一位在冬奥会上赢得8枚金牌的运动员。美国花滑选手塔拉·利平斯基摘得女子单人滑冠军,当年年仅15岁的她成为冬奥会历史上最年轻的个人项目冠军得主。
此外,该届冬奥会上还有一个励志故事,在高山滑雪比赛中,奥地利运动员赫尔曼·麦耶在速降比赛中以120公里的时速滑下坡道时,经过一段长达3.5秒的腾空后重重摔倒在赛道上。但他并没有被这次事故打倒,坚持出战了这之后的超级大回转和大回转比赛,并且斩获两枚金牌。
冬奥花滑比赛中出现尴尬的并列冠军
2002年2月9日,第19届冬奥会在美国盐湖城开幕。盐湖城冬奥会在竞赛项目上继续扩张,总共有15个大项、78个小项。钢架雪车重回冬奥会大家庭,女子雪车首次入奥。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摘得金牌,中国和澳大利亚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该届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因裁判问题产生了两对冠军选手。
该届冬奥会上,花样滑冰裁判工作首次引进了实时回放技术,不过焦点事件却出在裁判身上。在花样滑冰双人滑短节目比赛中,加拿大选手杰米·塞尔/戴维·佩尔蒂埃排名第一。在之后的自由滑比赛中,这对加拿大选手也表现得比较完美。但自由滑比赛结束之后,俄罗斯选手叶连娜·别列日纳娅/安东·西哈鲁利泽后来居上夺冠。比赛结束数小时后,国际滑联认定当场比赛的法国裁判古涅打分受到操纵。在这之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国际滑联主席奥塔维奥·辛冠塔召开会议,会上决定解除古涅的职务,理由是她行为不当。同时,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接受了国际滑联的建议,向加拿大组合补发双人滑金牌。
该事件被称为“花滑裁判丑闻”,这件事的发生也暴露了当时花滑裁判打分系统的弊端,推动了花滑裁判打分系统的改革。事件发生后不久,国际滑联就推出了改革方案,内容包括将裁判数量由原来的9人增至14人,由计算机随机抽取7名裁判的打分结果等。
冬奥会视频直播首次实现在手机上观看
2006年2月10日,第20届冬奥会在意大利都灵开幕。本届冬奥会是意大利继1956年科蒂纳丹佩佐之后第二次举办冬奥会。该届冬奥会设15个分项、84个小项,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2508名运动员参赛,共有26个国家和地区有奖牌入账,这在当时都是刷新纪录的数字。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都灵冬奥会在报道和转播方式、规模上较之以往都有了巨大的改变。冬奥会的视频直播历史上第一次可以在手机上观看,当时,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这一届冬奥会进行了视频报道。除了纸媒,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渠道了解冬奥会的有关新闻,冬奥会的比赛成绩成为当时互联网的热门搜索项。都灵冬奥会官网的页面浏览量达到7亿,国际奥委会官网页面浏览量达到3200万次。
在该届冬奥会上,德国选手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成为首位斩获9枚冬奥会奖牌的速滑运动员;赢得超级大回转金牌的挪威选手谢蒂尔·安德烈·奥莫特成为首位在同一个项目上斩获4枚奖牌的高山滑雪运动员,他也是首位冬奥金牌总数达到4枚的高山滑雪运动员。
都灵冬奥会上还有一个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加拿大选手萨拉·莱纳在越野滑雪团体短距离比赛中雪仗折断,挪威队主教练比约尔纳·哈肯斯蒙将自己的一根雪仗借给了莱纳,尽管借来的雪杖比原来的长出了12厘米,但莱纳还是凭借出色的发挥帮助加拿大队斩获银牌,挪威队也因此无缘奖牌,但挪威队主教练的这一善举彰显了公平竞争和体育精神。
此外,2006年都灵冬奥会被视为截至当年兴奋剂检查最严格的一届冬奥会,一共进行了1219次兴奋剂检测。
朝韩代表团在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共同入场
2018年2月9日,第23届冬奥会在韩国平昌郡举行,这是韩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奥会,亚洲国家第三次举办冬奥会。该届冬奥会共设15个分项、102个小项,共有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的2922名运动员参赛。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届冬奥会的开幕式上,朝鲜和韩国体育代表团共同入场,双方还组成了女子冰球联队参赛,这是奥运史上两国首次联合组队参赛。
在开幕式上,朝鲜和韩国代表团最后一个入场,他们身着统一的白色衣服,在民谣《阿里郎》的伴奏下步入会场。在这个方阵的最前面有两名旗手,其中女旗手是来自朝鲜的冰球选手黄忠琴,男旗手是韩国的雪车选手元润钟,他们共同高举着朝鲜半岛旗入场。这是朝韩继2007年在中国长春举行的亚冬会开幕式之后,时隔11年再次在国际大型体育赛场上共同入场。
除了开幕式上共同入场之外,冬奥历史上首支女子冰球联队——朝韩联队也在该届冬奥会上赚足了眼球,这支球队不管是训练、热身还是比赛都会吸引媒体的关注,同时观众席上也是场场爆满。
2018年2月25日晚,平昌冬奥会落下帷幕,挪威和德国都获得了14枚金牌,挪威在奖牌总数方面以39枚胜出,排名金牌榜第一。东道主韩国排名第七,中国代表团以1金6银2铜排名第16位。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1、幼儿一幼儿一日活动安日活动安排及教师工作职责排及教师工作职责 集体教学活动(上课)合格的幼儿教师? 幼儿园课程四大板块幼儿园课程四大板块 :l生活活动l户外体育活动l区域游戏活动 l集体教育活动入园、晨检及晨间活动入园、晨检及晨间活动7 308 10早餐早餐8:209:00早操早操9:009:20集体教育活动集体教育活动9:209:50盥洗解便喝水盥洗解便喝水9:5010:10区域游戏区域游戏10:2010:40体育游戏体育游戏10:4011:10餐前活动餐前活动11:1011:30午餐午餐11:3012:00午睡午睡12:0014:40起床整理起床整理14:4015:10午间操午间操15:1015:30午点、喝水午点、喝水15:3016:00集体教育活动(或游戏活动)集体教育活动(或游戏活动)16:0016:30离园离园16:30 课程一、生活活动课程一、生活活动(一)晨间活动(一)晨间活动l1、热情接待、礼貌用语;(三个一:微笑、问候、拥抱)l2、和家长进行简单的交流,指导幼儿将自己的物品放在指定地方l3、认真做好晨间检查(危险品、零食、情绪)l4、服药登记l5、指导值日生工作l6
2、、安静晨间活动 课程一、生活活动课程一、生活活动(二)盥洗、饮水(二)盥洗、饮水l解便:饭前、外出、入睡前统一组织,其他时间按需要解便;注意腹部保暖;l洗手:饭前、便后、手脏时按正确程序和方法洗手;l饮水:统一组织和按需取水相结合;保证饮水量;安全接水; 课程一、生活活动课程一、生活活动洗洗手步骤儿歌手步骤儿歌流水洗手要记清,淋湿手后关龙头,轻轻抹抹小肥皂。手心手心搓搓搓,手心手背搓搓搓,十指交叉搓指缝。握住拇指转一转,弯曲手指搓指尖,围着手腕转一转,小手再把龙头抹。冲冲冲,细菌流入水池中,捧捧捧,龙头干净笑脸迎,甩甩甩,多余水珠甩池中;擦擦擦,小手干净我爱它。小朋友,讲卫生,人见人爱大家夸。 课程一、生活活动课程一、生活活动(三)进餐(三)进餐1、餐前:组织安静活动、介绍饭菜;2、餐中:l有序、取放餐具和食品l幼儿食欲、进食量l进餐习惯:姿势:脚放前面,一手扶碗,一手拿汤匙;“五不”(不讲话、不挑食、不贪玩(专心)、不乱跑、不剩饭);三净(尽量不掉饭粒,桌面净、地面净、个人卫生净),纠正偏食、挑食行为;l关注体弱儿。3、餐后:指导提醒漱口、插嘴;组织安静游戏。 课程一、生活活动课程一
《一日生活安排和教师职责培训107》由会员枫**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日生活安排和教师职责培训107》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