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智库报告 | 全民健身进行时,体育旅游能否迎来新机遇?(人民网评《歌手》直播引关注 真唱对决刷新视听体验)

人民智库报告 | 全民健身进行时,体育旅游能否迎来新机遇?(人民网评《歌手》直播引关注 真唱对决刷新视听体验)

facai369 2024-10-09 球员动态 5 次浏览 0个评论

人民智库报告 | 全民健身进行时,体育旅游能否迎来新机遇?(人民网评《歌手》直播引关注 真唱对决刷新视听体验)

人民智库报告 | 全民健身进行时,体育旅游能否迎来新机遇?(人民网评《歌手》直播引关注 真唱对决刷新视听体验)

调查时间:2022年5月20日-22日

调查方式: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电子问卷

调查样本: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336份。

男性受访者占64.04%,女性受访者占35.96%。20岁以下占3.61%,20-29岁占41.99%,30-39岁占35.74%,40-49岁占11.43%,50-59岁以上占6.29%,60岁以上占0.94%。日常居住地为直辖市的占11.43%,省会城市占32.83%,在地级和县级城市的占52.06%,在乡镇村的占3.68%。其中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的占6.55%,2000-5000元的占17.08%,5001-8000元的占35.45%,8001-12000元的占28.68%,12001-15000元的占7.23%,15000元以上的占5.01%。



重要发现

人民智库报告 | 全民健身进行时,体育旅游能否迎来新机遇?(人民网评《歌手》直播引关注 真唱对决刷新视听体验)

◎体育旅游的公众参与率高、用户活跃度强,近八成受访者表示对体育旅游市场发展充满信心

 

◎露营走向大众,发展成为新的社交方式;自然资源(44.65%)和文化类(33.95%)体育旅游项目也实现了创新发展

 

◎公众最为看重体育旅游的健身功能(4.03)、时尚性(3.98)、大众性(3.98)和休闲性(3.98);50到59岁的人群较为看中体育旅游的健身功能;女性群体更看重体育旅游的时尚、娱乐和休闲属性

 

人民智库报告 | 全民健身进行时,体育旅游能否迎来新机遇?(人民网评《歌手》直播引关注 真唱对决刷新视听体验)

◎当前,我国体育旅游普遍面临企业专业化程度低(62.33%)、人才缺失(47.09%)等发展瓶颈;缺乏顶层设计(53.51%)、人才培养机制落后(50.98%)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44.95%)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加快发展体育旅游,应从扩需求、强供给、促融合、抓统筹、求创新、优服务六方面入手,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近年来,以体育资源和设施为依托的体育旅游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露营、飞盘等运动迅速火爆朋友圈,成为大众选择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指出“促进体旅融合”,通过普及推广冰雪、山地户外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完善相关设施,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旨在推动以体育为核心的新兴旅游业态加快发展,进一步强调了体育旅游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作用。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蓬勃发展的体育旅游产业陷入寒冬,以线下场景为主的体育培训和体育赛事等几乎全部叫停。另一方面,疫情的反复也引起了公众对于身体和身心健康的思考,形成新的消费诉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公众对体育旅游的态度如何?体育旅游存在什么样的新机遇?又将如何助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围绕这些问题,人民智库发布了关于“体育旅游”的网络调查问卷,以期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体育旅游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第一

No. 1

体育旅游的公众参与率高、用户活跃度强,近八成受访者表示对体育旅游市场发展充满信心


从“三亿人上冰雪”目标超额完成到“全民健身计划”的扎实推进,群众体育运动在政策扶持下迅速发展,并呈现形式多样性、年龄层次广泛性等特点。体育旅游作为群众体育的主要参与方式,与文化、经济、社会等形成联动效应,满足猎奇娱乐,带来多重享受,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近八成受访者表示参与过体育旅游,其中“经常参与”的人数比例为38.23%,“不经常参与”为38.44%,21.49%的受访者表示虽未参与过体育旅游但“十分希望参与”。通过交叉分析显示,40岁以下的受访者体育旅游的参与率较高, 直辖市居民参与积极性最高。


当受访者被问及“对于推动体育旅游发展,您有哪些突出感受时”,46.40%的受访者表示对体育旅游产业充满信心,认为体育旅游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旅游发展。由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全国建成100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成100家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100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育旅游总人数达到10亿人次,总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第四次消费升级,体育和旅游消费是典型的健康消费和绿色消费,发展空间无比广阔。


20.46%的受访者表示对于体育旅游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近年来,由于体育产业融合经济迅速发展,体育不仅以其健身功能和娱乐性受到大众追捧成为吸引运动爱好者乃至亲子休闲的不二之选,还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携手,实现了品牌驱动力的提升。根据“资产通用性( Asset Homogeneity) ”理论,经济学家认为“在至少不牺牲某项资产本身价值的前提下,该项资产可以直接或者花费较小的转换成本与相关产业的其他资产互补使用或结合使用的程度”。产业融合是体育旅游的基础,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多数受访者表示看好体育旅游的发展。但同时,仍有28.38%的受访者对体育旅游发展充满“担忧”,认为因疫情停摆的体育旅游市场不温不火。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以线下场景为依托的业态按下了“暂停键”,以线下体验和参与互动为主的体育产业也被全面叫停。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7372亿元,增加值为10735亿元。与2019年相比,总产出下降7.2%(未扣除价格因素),增加值下降4.6%。体育产业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二

No. 2

露营走向大众,发展成为新的社交方式;自然资源(44.65%)和文化类(33.95%)体育旅游项目也实现了创新发展


近六成受访者表示会倾向选择“骑游、徒步、露营等低消费的体育旅游资源”。  以露营为例,2021年下半年至今,仅在携程平台,露营产品数量增长将近10倍,2022开年至今露营产品增长率已经达到800%;2022年1-4月上旬,通过携程报名露营游的用户数量是2021全年的5倍以上。露营产品销量的爆炸性增长反映出体育旅游市场新的消费增长点。当问及“露营突然走红的原因”时,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受疫情客观原因,长途旅游受阻”影响着公众对出行方式和旅行地址的选择。疫情传播的不确定性和防疫政策要求使得“短距离”“一日游”“户外游”成了公众休闲的主流选择,无论是公园绿地还是郊区山林,人们越来越倾向以这种小资的方式逃离“钢筋水泥”,投入自然怀抱。另外,公众认为露营是“缓解工作压力的有效方式”(60.83%)和“提供社交功能的有效载体”(39.85%)。周末,平日忙碌的“打工人”们摇身一变成了“农场主”,约三五好友自驾露营,回归山野,仰望繁星,这无疑是让大脑放空的最好机会。“露营热”现象反映出公众的生活态度,折射出产业转型的需求。“山系文化”的露营辐射出公众对于生态自然、休闲放松的选择;而“精致”和“野奢”等标签则反映出公众对装备和消费体验的更高层次追求。以露营为依托的旅游新模式层出不穷,带来消费新体验,形成经济增长新风向。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露营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基础薄弱,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其产生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民智库报告 | 全民健身进行时,体育旅游能否迎来新机遇?(人民网评《歌手》直播引关注 真唱对决刷新视听体验)

图一:“露营热”兴起的有关原因


“漂流、滑雪等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体育旅游资源”成为公众体育旅游的选择(44.65%)。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如约而至,为冰雪资源丰富的北京、张家口等市带来了发展契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仅2020—2021雪季,张家口的游客接待量就达到246.2万人次,带来收入约20.2亿元。同样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滨海城市三亚也迎来了体育旅游的高光时刻,帆船、潜水、冲浪等各类项目满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


近四成受访者倾向“舞龙舞狮、太极等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体育旅游资源”。文化、体育、旅游,三大元素协同发展,游客通过沉浸式观看、互动体验,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能体会到体育的魅力,满足休闲娱乐和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创新旅游新模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旅游城市宣传城市名片,打造优质口碑,增强文化自信。


此外,以“体育赛事型”(29.75%)为主的体育旅游资源也吸引着游客目光。尽管在疫情影响下,国际赛事的举办受到限制,但仍无法阻挡公众对于体育的热情,同时,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也为我国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在北京奥运会期间,6个奥运主、协办城市共接待了175个入境旅游团,旅游人数达6350万人次,奥运签约饭店的入住率高至81.2%。


近年来,“互联网+”商业模式席卷而来,无数传统行业被颠覆,结合云计算、大数据、5G等科技手段,“互联网+体育资源”(22.77%)孕育而生。电子竞技、智慧场馆、智能穿戴,互联网的多场景运用给体育资源增添了活力。数字模拟体育游戏带来全新体验,如体育娱乐公园运动萌兽(sports monster)就成功的将互联网科技带入用户体验,游客不仅能在公园里畅玩几十种数字化体育项目,还能通过智能手环监测身体情况,上传时时数据到社群。


此外,“俱乐部、博物馆等体育实体景观资源”(12.67%)和“刺激和富有挑战性的体育旅游资源”(5.05%) 也备受年轻人追捧。根据该问卷年龄分层数据显示,选择这两类资源的受访者超九成为“39岁以下”。一方面,玉如意、冰丝带、冰立方相继出圈,成为“新生代”打卡坐标地。另一方面,跳伞、滑翔、翼装飞行等极限运动挑战人们肾上腺素,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


第三

No. 3

公众最看重体育旅游的健身功能(4.03)、时尚性(3.98)、大众性(3.98)和休闲性(3.98);50到59岁的人群仅看中体育旅游的健身功能;女性群体更看重体育旅游的时尚、娱乐和休闲属性


调查结果显示,受众最为看重体育旅游的“健身功能”(4.03)、 “时尚性”(3.98)、“大众性”(3.98)、和“休闲性”(3.98),而“教育功能”(3.96)、“娱乐性”(3.93)和“社交功能”(3.92)得分则相对较低。根据年龄分层和以上选项的交叉分析结果,“50-59岁”的老年群体主要看重体育旅游的“健身功能”(3.84),其他六个功能与属性得分并不高,尤其是“娱乐性”(2.55)和“时尚性”(2.55)。相反,其他年龄层群体(包括59岁以上老年人群)则更关注体育旅游的多元化功能和属性。同时,基于性别分层的交叉分析,女性更关注体育旅游的“时尚性”(4.11)“娱乐性”(4.07)和“休闲性”(4.01),而男性则更关注体育旅游所带来的“健身功能”(4.07)。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显示,不同群体对于体育旅游功能的偏好各不相同,多元化倾向对体育旅游的服务升级提出新的要求产品。因此,推动体育旅游产品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功能尤为重要。例如,针对女性群体推出更加“高颜值”“休闲化”的体育旅游产品;为了吸引男性消费者,可以增加产品的健身功能。

人民智库报告 | 全民健身进行时,体育旅游能否迎来新机遇?(人民网评《歌手》直播引关注 真唱对决刷新视听体验)

图二:公众看重的体育旅游属性(%)


第四

No. 4

当前,我国体育旅游普遍面临企业专业化程度低(62.33%)、人才缺失(47.09%)等发展瓶颈;缺乏顶层设计(53.51%)、人才培养机制落后(50.98%)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44.95%)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本次调查显示,公众认为“企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发展缺乏系统性”为体育旅游行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占比达到62.33%。其次,“专业人才匮乏,运营管理人才缺失”和“特色项目缺乏运营活力”也是该产业目前存在的相对重要的问题,分别占比47.09%和46.36%。根据本研究进一步的调查,以上重点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育旅游综合体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53.51%)、“教育机构对于融合学科人才培养尚未形成系统机制”(50.98%)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旅游产业发展疲软,消费者出行出游受限”(44.95%)这三个主要原因造成的。


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企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发展缺乏系统性”问题突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正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增强而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体育旅游休闲产业快速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同时在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为了体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然而体育旅游在充当这一过程的载体时没有得到预期的规模与效益,产业发展也出现了瓶颈。 


“体育旅游综合体的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53.51%)是导致目前相关“企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发展缺乏系统性”(62.33%)的重要原因。另外,体育旅游是具有集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属性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融合现象,教育机构对于融合学科人才培养尚未形成系统机制(50.98%)使得目前大多体育旅游人才匮乏、缺失,这严重阻碍了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换句话说,我国同时精通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的人才的稀缺性直接导致了相关企业和组织在技术和管理层面上得不到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提升。究其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当前体育旅游产业对于相关企业和组织来说收入较少,回报率低,短期难以获得收益。资金的缺乏难以吸引该行业的高质量人才,从而也导致其市场规模的发展出现瓶颈。此外,消极的市场反馈传递至社会也可能影响了该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的选择。尤其是目前教育机构对体育旅游产业人才培养尚未形成系统机制,人才的培养方向不够专业,学科的融合不够紧密。在特色项目(冲浪,滑雪和民族传统运动等)的运营上更是将这些原因导致的问题放大化。由此可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所产生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多元性,复杂性,交错性,以及直接和间接并存的。


此外,接近半数问卷受访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旅游业产生重要影响(44.95%)。即使新冠病毒的扩散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各地区防疫政策要求有所不同,这就导致消费者的出行可能受到限制。疫情常态化管控下,群众对于出游消费的心理可能产生变化,近距离出行成为首要选择。


第五

No. 5

未来中国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建议


“扩需求,不断提升体育旅游的需求空间和市场潜力”(58.56%)。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背景下,体育旅游需求短期的积聚以及持续升级的消费需求将使体育旅游产业复苏和振兴呈现出强劲韧性。应进一步了解市场动向,深挖客户需求,及时解决公众喜好与市场方向开发不对等问题,鼓励多种体育旅游业态发展。优化升级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引领体育旅游消费升级,加速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强供给,支持信息技术和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体育旅游产业要素加快发展”(54.45%)。疫情之下,供给端遭受冲击,体育旅游产业面临者资金链断裂、暂停营业等多种问题。一方面,要加大中小型企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降准降息,降低贷款利率,保障市场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要推动信息技术、交通、场馆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以满足需求端的变化和要求。


“促融合,提倡产业融合,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47.9%)。应利用市场融合、业务融合、技术融合重构手段,打造体育旅游新业态。扩大市场范围,寻找营销手段和中介渠道的新突破点;创新管理和组织方式,企业集团兼并重组,探索业务新模式;在总体规划、概念性规划、产业规划、详细规划上实现双方在产业、空间、土地和产品等层次的规划与设计。


“抓统筹,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国家战略加快落地,统筹推进协同发展 ”(44.99%)。利用国家宏观调控,有序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体现出各地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提升资源的价值,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建议继续加大对体育旅游的政策性支持,打造如“京张体育旅游圈”“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长三角体育圈”等精品体育活动带。


“求创新,促进产业互联网化、业态新型化、消费智慧化”(28.85%)。利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加快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体育产业通过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实现智慧化经营,数字化管理,科学化谋略,高质量化服务,转变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从而提高公众参与热情,提升公众消费质量。


“优服务,推动营销精准化、体验个性化、服务便捷化”(13.48%)。增加新服务项目,增加产品附加值。将健身、医疗、康复、养生等多种模式贯穿体育旅游中去,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优化产品服务质量,利用科技,打造便民利民的体育旅游服务产品。

人民智库报告 | 全民健身进行时,体育旅游能否迎来新机遇?(人民网评《歌手》直播引关注 真唱对决刷新视听体验)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刘璇

视觉:刘洁

人民智库报告 | 全民健身进行时,体育旅游能否迎来新机遇?(人民网评《歌手》直播引关注 真唱对决刷新视听体验)

人民智库报告 | 全民健身进行时,体育旅游能否迎来新机遇?(人民网评《歌手》直播引关注 真唱对决刷新视听体验)

人民网评《歌手》直播引关注

最近,《歌手2024》节目采取了一种新颖的直播形式:全开麦、无后期修音、一次性完成演出,这一举措颠覆了以往音乐节目中的常见做法,如声音美化和半真唱现象,使得歌手的真实演唱实力和基本功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参与的歌手坦言,面对直播的压力巨大,甚至导致连续几晚的失眠。节目摒弃了华丽的修饰与包装,在一个充斥着美颜滤镜的时代,这种真实较量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

艺术创作中的美化处理需适度,合理修饰能够增强观赏性,本无可非议。然而,一旦美化过度,尤其是滥用统一风格的滤镜,作品虽然精致却失去个性与真实韵味,艺术的丰富性也随之受损。至于那些抄袭、模仿甚至伪造的作品,只能招致反感。正因如此,人们愈发向往真实,哪怕这份真实略显瑕疵。网络上,很多人表示,相比完美无瑕的假唱,他们更愿意在演唱会上听到有瑕疵的真实声音。人民网评《歌手》直播引关注。

真正触动人心、富有内涵与独到见解的作品,才能赢得持久的关注与喜爱,实现长久的影响力。例如,冬奥会上感动众人的马兰花儿童合唱团,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用真挚的表现赢得了掌声。电视剧《山海情》凭借真实事件改编、现场取景及地方语言演绎,以小见大,成就了荧屏上的经典。无论艺术形态如何变化,技术如何日新月异,文艺创作的核心始终是用心去触碰另一颗心,真诚永远是制胜的关键。

《歌手2024》的舞台上,中国歌手的表现相较于两位外国歌手略显逊色,这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尽管比赛自带情感色彩与对抗性,增加了观赏性,但不必过分解读其中的“对决”。音乐的交流促进文化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共同进步才是最终目标,这是一个追求真实的过程。因此,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享受表演,期待未来的精彩,或许更为恰当。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教育学家陶行知在《手脑相长歌》中,生动阐明了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毛泽东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增强体质、强健体魄既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根本保证,也是个人心智发展、成长成才的必要前提。

从“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寄语到就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的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青少年的健康挂在心头;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一字之差,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关切。在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与会代表聚焦的重点。大会站在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强调体育锻炼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彰显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奔跑、跳跃等项目,做饭、手工等技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功”,也是青少年在身体方面自我完善的“必修课”。当然,劳动本身也是健体的重要方式。所谓健康第一,不仅要磨炼体力、耐力、爆发力等体质指标,也要培育热爱生活、阳光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与劳动,既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情感发育、道德养成、人格完善的载体,是立德成人的题中之义。通过一分一秒、一针一线,既体验到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愉悦,更能练就坚持不懈的意志、团队合作的品质和发明创造的潜力,为科学文化课程的学习助力奠基。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每天一节体育课成为很多学校的“标配”,志愿服务成为中小学生自觉参与的活动,劳育及体育纳入教师考核……锻炼身体、培养技能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智育至上、劳动体育靠边站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学校不断挤压体育课时间,有的老师把劳技课变成“自留地”,有的任凭课间操、眼保健操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把体育与劳动作为惩罚手段……体育与劳动变成低人一头的“副科”,这一现象令人深思。轻视体育、劳动,必然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生活技能下降。长此以往,小眼镜、小胖墩、小笨手等现象将持续蔓延,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心态,铺张浪费、懒惰安逸的习惯,空有知识、拙于实践的倾向就会愈演愈烈,造成不可挽回的“成长病”。

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关键要夯实劳育与体育的基础。首先,硬件设施要过硬,有场地、器械和老师,有安全保障、有评价机制,为课程质量与效果提供了保证;其次,教学方法要更新,从内蒙古开展“万名少年上马背”特色体育课,到广东将划龙舟引进课堂,从借助种植、烹饪习得营养知识,到利用出游活动增长生活技能,让学生发现运动与劳动的乐趣,才能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最后,社会各方要携手,谁也别缺席,如果体育、劳动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那么“健康第一”将停留于口号。老师指导、家长陪伴、社会支持,方能共同构筑起坚实的健康教育体系,让体育与劳动化作终身不渝的习惯。

运动是生命之源,劳动是幸福之源。在不远的未来,青少年将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家庭的脊梁,“读好书就能走遍天下”的逻辑不再适用,只有心灵又手巧、健脑又强身的健康中国人,才能担起家庭的重任,塑造国家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自艾欧小麦体育,本文标题:《人民智库报告 | 全民健身进行时,体育旅游能否迎来新机遇?(人民网评《歌手》直播引关注 真唱对决刷新视听体验)》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