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学校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2021年7月6日,贵州省体育运动学校共37名党员赴瓮安事件警示教育基地开展了党风廉政警示教育。
在讲解员的引导和解说下,通过观看大量视频、图片、数据和文字介绍,大家了解了瓮安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以及处置的全过程,深刻了解了该事件的深刻教训、社会影响以及后期治理的经验教训等情况。
大家一致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敢于正视错误,汲取教训走正道;二是要防患于未然,及早化解矛盾隐患;三是要居安思危,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四是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自己的岗位,做好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本职工作。
来源:贵州省体育局官网
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
(2019—2035年)
文本
贵州省体育局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规划总则 2
第1条 规划范围 2
第2条 规划期限 2
第3条 规划性质 2
第4条 主要规划依据 2
第二章 规划背景 4
第5条 新时代引领体育旅游新趋势 4
第6条 新需求呼唤体育旅游新供给 4
第7条 强资源夯实体育旅游新领域 5
第8条 新使命赋予体育旅游新意义 6
第三章 总体要求 8
第9条 指导思想 8
第10条 发展理念 8
第11条 总体目标 8
第12条 阶段目标 9
第13条 基本目标 9
第四章 总体空间结构 10
第14条 一核引领 10
第15条 六带串联 10
第16条 多点支撑 11
第五章 产品体系 13
第17条 高标准打造十大山地体育旅游聚集区 13
第18条 高品质建设“30+N”个重点项目 16
第19条 高水平开展系列重大赛事 16
第20条 分类发展体系 21
第21条 分市(州)指引 25
第六章 多产业融合体系 29
第22条 重点融合产业 29
第23条 相关融合产业 32
第七章 配套保障体系 36
第24条 “便捷贵州”交通配套体系 36
第25条 “智慧贵州”管理配套体系 37
第26条 “魅力贵州”生态基础体系 39
第27条 “安全贵州”救援保障体系 40
第28条 “品质贵州”服务配套体系 42
第八章 营销体系 45
第29条 精准营销 45
第30条 事件牵引营销 45
第31条 社会化营销 45
第32条 全媒体营销 45
第33条 联合发展营销 45
第九章 政策保障体系 46
第34条 体制机制 46
第35条 人才建设 47
第36条 资金保障 48
第37条 创新机制 48
第38条 提高市场化水平 49
第39条 国际交流合作 49
第40条 区域开放共享 51
第十章 环境影响评价 53
第41条 环境资源政策保障 53
第42条 体育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53
本规划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为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健康中国战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支持贵州先行先试,创新体旅融合新业态、新空间、新机制,率先在全国探索体育旅游新路的最大规模的体育类综合空间规划。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体育运动资源禀赋良好,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文化灿烂,是体育旅游的天堂;喀斯特地貌突出,高山深谷遍布,激流跌宕纵横,是户外运动的圣地。
随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贵州旅游业面临深度调整。全省旅游业在连续三年井喷式增长后,进入平台期,亟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寻找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能,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满足国内外游客对高品质旅游要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育运动具有经济拉动、城市塑造和全民参与功能,能拓展旅游时间空间,提升旅游规模质量,推进旅游内涵升级、旅游品质提档、经济效益增长,实现旅游更高质量、更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国首个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创建,规划在体系构建、产品创新、链条延伸、产业融合、机制保障等多方面做出多方探索,力求将贵州打造成“东西南北遥相呼应、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山水洞桥互动争辉、体育旅游协调并进”的引领全国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创新型发展的示范区。
本规划也是指导贵州体育旅游相关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范围为贵州省行政辖区,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包括6个地级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1个国家级新区。
本规划期限为2019至2035年,其中近期2019年-2022年,中远期2023-2035年。
本规划以贵州省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为导引,是推动全省体育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指导贵州省体育旅游相关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为促进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实现贵州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21号)、《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旅发〔2016〕172号)、《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体经字〔2019〕13号)、《“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体育赛事管理办法》(体竞字〔2015〕190号)等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并结合贵州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贵州提出的“百姓富、生态美”重要指示要求,是编制好本规划和推动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规划充分衔接《贵州省“十三五”体育发展规划》、《贵州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贵州省“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贵州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贵州省全域山地旅游发展规划(2017-2025年)》、《贵州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新一轮六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贵州省温泉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黔中城市群发展规划》、《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6年)》、《贵州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林湿发〔2017〕150号)、《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贵州)实施方案》、《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贵州省推进“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等相关规划,并与各市(州)重点项目规划有效衔接,力求规划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第二章 规划背景
一、 全球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当前全球体育旅游产业呈现增速化、主导化、融合化发展态势。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体育旅游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国际体育旅游产业围绕健身娱乐、赛事活动、体育用品、媒体转播、体育赞助、体育博彩等相关产业衍生发展。世界旅游组织(UNWTO)公布,全球旅游产业年均增速2%—3%,其中体育旅游是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全球体育旅游产业正在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预计2020有望突破410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接近1800亿美元,显示出日趋强劲的发展潜力。
二、 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正逐渐成为消费和投资新热点,以30%-40%的年均速度增长,投资增速近两年高达60%以上,远超其他行业同期投资增速,体育旅游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市场规模。对比全球产业趋势,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旅游市场占比差距较大,2017年中国体育旅游市场占比仅为5%,远低于发达国家25%的占比,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三、 贵州省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贵州体育产业发展整体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对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扩大,2017年贵州省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达到170亿元。
《贵州省“十三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贵州当建设“特色体育强省”,发展山地景观旅游、乡村特色旅游,积极探索健康养生、山地运动、汽车露营、科普探险等新兴业态,把贵州打造成世界著名山地旅游目的地。
借力全域旅游发展新契机,贵州体育产业发展迎来重大突破,在全国走出一条以“山地户外运动”为重点,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新路,打造出一系列精品项目、精品赛事。其中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总数达65项次,并多次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级体育赛事,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一、 国内体育旅游市场需求趋势
2018年中国人均GDP已超9000美元,至2022年人均GDP将达到12600美元,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升级带动国民健康意识全面觉醒。近年来,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体育产业纵深发展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引擎。运动休闲时代的到来,潜在的消费群体与庞大的市场需求,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持久动力。受需求带动,消费大众化、类别多元化、需求专业化成为体育旅游发展新趋势,观赛追赛旅游、时尚运动旅游、体育培训旅游、体育景观旅游等产品成为市场热点,网络互助、线上参与、订制出行等新型参与形态不断涌现。
二、 贵州体育旅游市场研判
贵州体育旅游客群市场以旅游休闲型客群为主,认可度较高。随着全省赛事类型不断丰富,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各类参赛型客群人数也不断增长。2018年全省旅游总人数9.6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0.2%,总收入9471.03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占全省GDP比重11%以上。贵州客源市场地域结构受距离因素影响较低,整体呈现“出行散客化、需求多样化”趋势,广东、重庆、四川等火炉城市及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为贵州体育旅游最大客源地。入境旅游市场呈增长趋势,但总体占比较低,港澳台市场占入境市场一半以上,其他入境客源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欧美市场。
结合现有客源市场基本情况,未来贵州省体育旅游市场当进一步拓展市场维度,发展体育旅游市场热度高、游客专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客群,同时瞄准中高端的专业爱好者客群,向质效提升转变。以市场需求引领产品供给,以优质供给拉动消费需求,全面提高贵州省体育旅游供给和服务质量,推动全省体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 四山八水、得天独厚的自然格局条件
贵州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是世界两大喀斯特区域之一, 平均海拔1100米,全年气温适宜、夏季舒适凉爽。山形地貌丰富多样,拥有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适宜全年龄人群参与体育旅游。神奇秀美的山水自然资源,是贵州体育旅游发展的核心优势,四山八水的独特格局,构建出贵州体育旅游布局的核心骨架。
四大山脉是山地户外运动的重要依托。大娄山、苗岭、乌蒙山、武陵山等山脉,山高谷深,险峰、峡谷、天坑、峰林遍布,众多险峻的世界级峡谷高桥及顶级喀斯特溶洞资源,使贵州拥有“桥梁博物馆”、“洞府迷宫王国”之美誉,具备开展山地体育旅游的绝佳条件。
八大水系是水上户外运动的重要纽带。贵州主要有八大水系,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乌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等,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流域,河流、湖泊、飞瀑、温泉等资源丰富,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地下暗河四通八达,有“显山不露水”之特点,且温泉矿物质含量较高,适宜开展多种类别的水上运动及康体养生运动。
二、 文化千岛、百节之乡的人文资源条件
贵州以多元一体、民族荟萃为主要文化特征,是全国文化最多样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活态保留地。以山水、红色、民族为代表的贵州特色文化,以遗址、佛教、酒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三线、科技、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共筑全域文化版图,提升体育旅游文化深度。
贵州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如苗族的赛龙舟、布依族的丢花包、侗族的抢花炮、彝族的摔跤、水族的赛马、瑶族的打陀螺、土家族的坚旗、仡佬族的打秋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较高的竞技性,还展现出独特民族风情,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贵州体育旅游体验的重要一环。
三、 后发赶超、特色突显的产业发展条件
贵州地处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基点,同时携手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东盟经贸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为推动产业繁荣,全面提高开放带动能力,贵州省面向世界打开多极市场奠定坚实基础。2018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4806.45亿元,比上年增长9.1%,经济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转型加快、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另一方面,全省通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经济,已形成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等特色优势产业。服务业发展稳中趋快,新兴产业拉动作用增强,成为未来重要经济增长极,也是未来体育产业战略性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四、 面向世界、联动全国的立体交通条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连接华南、华中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与集散地。依托现有“一枢十六支”机场布局与“一环七射”的综合运输通道,全省已形成面向全球,便捷连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株潭、北部湾、滇中等核心城市群的交通网络。
省域内部通过“三横六纵五连”陆路通道网络的建设,形成网格化互联互通,多方向、多通路的对外连通格局,与全省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相适应,覆盖全省所有市(州)首府和县城。交通瓶颈的突破使贵州全面释放活力,有力支撑全域体育旅游发展,具备打造世界目的地的交通条件。
综合研判,贵州省体育旅游业正处在重要的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创新发展的矛盾凸显期。
一、 推动体育旅游业迈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面对充满重大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的转型时代,当以问题及目标为导向,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破除市场壁垒,增强体育旅游发展新动能,激发体育旅游市场新活力,推动全省体育旅游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体育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促进消费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成为稳增长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动山地体育旅游从粗放低效发展向精细高效集约发展转变,从封闭自循环向开放“体育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全面推进体育旅游业迈向高质共融发展新时代。
二、 改善全省经济产业高效率发展新环境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省以山地资源为突破口,深度挖掘山地与民族特色体育资源,开展特色体育产业与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大生态、大健康、大扶贫三大战略的高效融合,使体育旅游成为贵州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点之一。将体育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有利于拉动消费增长,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以户外运动品牌拓展产业链,进一步融合带动第三产业,使山地体育旅游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改善全省经济产业发展环境,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加快转型、跨越提升、高效融合的发展新路。
三、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层次健康新需求
健康是衡量现代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体育旅游是人民高层次、高质量生活的刚需。推进体育旅游发展,落实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有助于推动体育旅游融入生活,进一步营造崇尚运动、高质生活的良好氛围,培育健康绿色生活方式,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效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同时,有利于推动产业市场从满足游客需求到创新引领游客需求跨越升级,有利于推动体育旅游消费从旺盛需求驱动逐渐向优质供给拉动转变,持续增加有效高质供给,以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满足新时代人民体育旅游高层次健康需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围绕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主线,充分挖掘和发挥全省体育旅游资源优势,推进体育和旅游深度融合,培育和壮大体育旅游企业集群,构建体育旅游产业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运动健康生活需求。
创新:开拓体旅融合发展新动能。融合为先,以体育旅游深度融合为驱动,推动产业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深挖旅游资源普查结果,以体育为抓手丰富旅游业态,通过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形成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源动力。
协调:拓展体旅发展新领域。产业为重,加强区域协同与多部门协作,强化拓展体育旅游产业与培训教育、装备制造、健养养生、大数据等贵州优势产业联动发展,构建“建链-延链-强链”产业链图,充分实现区域协同、产业联动、全域布局等协同发展目标。
绿色:树立生态体旅新标准。生态为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生态红线和安全发展底线,倡导绿色标准,树立生态标杆。将绿色发展贯穿到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过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育旅游产业新格局。
开放:搭建体旅交流新窗口。市场为主,把握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重视经济与社会效益,通过筑巢引凤吸引境内境外社会资本投资,导入市场力量以撬动社会资本。深化国内外合作,对外输出中国体育文化、贵州体育特色,打造世界级体育旅游目的地,以体育旅游构建对外交流、经济发展的综合平台。
共享:满足健康生活新需求。民生为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推进全民健身,助力脱贫攻坚,增强人民福祉,把实现健康中国作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实现主客共享、环境共建、成果普惠的共同目标。
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通过体制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把体育旅游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依托丰厚的山地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统领下,以提升山地户外运动品质为着力点,以山地户外运动和水上运动为突破口,以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为吸引力,打造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创建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
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与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相衔接,创新开发高桥极限、洞穴探险、路跑健身、山地骑行、户外拓展、冰雪运动、攀岩徒步、低空运动等山地特色体育旅游新业态,把贵州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为创建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建立标准。
近期(2019-2022年):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到2022年,体育旅游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占比旅游产业总规模达到10%以上。
保持全省体育旅游经济中高速增长;推进“多彩贵州”特色产品体系与龙头产品建设基本形成;实现体育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体育旅游人数增长显著,体育旅游消费规模逐步扩大;使贵州省体育旅游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有较大提升。
中远期(2023-2035年):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到2035年,体育旅游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占比旅游产业达到20%以上。
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使体育旅游成为省内支柱产业,对综合经济带动能力显著;全省国际高端体育旅游项目体系及赛事体系成熟;高品质体育旅游环境与服务环境全面实现。
文化目标:探索体育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方式,建设国际化体育旅游文化展示、交流平台,将贵州省打造成为体育精神的实现地、体育文化的集聚区。
生态目标:发展生态体育旅游,做强贵州大生态战略,全面推进贵州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强化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社会目标:对全社会就业带动效应更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开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全民共享体育旅游发展成果。
示范目标:创新引领全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探索一条体育旅游发展新路,总结创建管理模式,为全国输出“贵州经验”。
以体旅融合理念为引领,以自然生态、文化脉络、市场圈层、交通体系、产业布局等为因子,全面推进资源要素跨区域整合,整体构建“一核、六带、多点”的体育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核”为省会综合运动休闲核。以满足入黔游客赛事参与、会议、展览、度假及本地居民运动、休闲等体育旅游需求为导向,紧抓黔中城市群建设战略机遇。以贵阳市及贵安新区为支撑,以特色体育资源、优势产业资源、高端会议资源为依托,以完备配套、人才、经济基础为保障,以协同发展、串联融合、共享共建为路径,建设集高品质国际职业联赛举办、体育会议会展传媒、体育产业峰会、体育直转播中心、体旅大数据产业、体育人才培训、体旅综合集散服务等于一体的全省体育旅游综合运动休闲核心,使贵阳成为全省体育旅游消费主战场、全省体育会议会展基地、全国高品质国际赛事举办地、全国体育旅游大数据服务中心,打造全国体育旅游发展先导区、示范区与引领区。
遵循景观延续性、文化完整性和产业集聚性原则,依托自然、文化等线性廊道,打造擎动全省的六条体育旅游发展带,即喀斯特极限体育旅游带、红色拓展体育旅游带、民族体育旅游带、乌江水上体育旅游带、武陵康养体育旅游带和亚高原避暑冰雪体育旅游带。
“万峰林立,飞跃无限”,包括万峰林核心区域及以其东北部喀斯特地貌部分,涉及黔西南州、黔南州、安顺市3市(州)。以高速、省道及机场为依托,结合世界级喀斯特地貌资源及世界级桥梁资源,加快建设喀斯特山地极限运动风景道。积极推进兴义、平塘、安顺黄果树-龙宫极限运动升级、极限装备产品开发,发展极限运动体验、徒步探险等体育旅游运动,开展溜索、低空跳伞、翼装飞行、滑翔伞、极限攀岩、洞穴探险、徒步穿越等山地极限运动类产品。做好生态保护、石漠化修复、设施配套、产业升级、扶贫富民等重大工程,打造喀斯特极限体育旅游带。
“赤水丹霞,红色娄山”,主要包括遵义市,联动黔东南州、铜仁市及毕节市。依托优美险峻的大娄山自然资源及全国独树一帜的红军长征资源,以遵义为核心,串联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黎平会议旧址、鸡鸣三省会议会址等重要节点,整合“山地户外拓展”和“长征线路”等产品。突出红色娄山、赤水河谷等红色资源特色,开展激流纵渡、徒步越野等体育项目,进一步提升配套公共服务品质,建立协调联动的体育旅游管理体系。强化与湖南、云南、四川、陕西等地合作,合力打造“万里长征”体育旅游品牌IP,着力建成红色体育旅游研学示范区,极限山地户外运动中心。
“民族万象,多彩苗岭”,包括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依托雷公山、都柳江等原生态山水资源及西江苗寨、黎平侗寨等民族村寨资源,积极开展射箭、斗牛、打花棍、滚山珠、侗族摔跤、独竹漂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以及溯溪、喷射快艇、山地自行车等户外休闲类产品,联动榕江、从江、丹寨、三都、独山等地打造贵州民族体育旅游带,展现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同时加强与云南、广西、湖南等周边多民族省份联合发展。
“多元纽带,最美乌江”,以乌江主河道流经的毕节、贵阳、遵义和铜仁市为主。以乌江通航建设为契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乌江水资源、乌江大桥桥梁资源与沿线红色文化、自然生态资源。坚持金沙、余庆、沿河、思南多城分段推进、重点突破,在沿河乌江山峡、余庆大乌江风景名胜区、乌江七峡、乌江源三大连湖、思南温泉等多个节点按照水上运动类、陆上徒步类、低空飞行类等不同类别有序推进滨水体育运动项目。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部署,打造人文特色鲜明的古黔文化展示带、鼓舞人心的红色文化教育带、协作共赢的联动产业发展带,构建休闲旅游新典范。
“梵天净土,康养武陵”,包括贵州东北部的铜仁、遵义两市。依托武陵山优良生态资源,结合梵净山佛教文化与石阡温泉等特色资源,积极培育山地休闲、康体养生、温泉疗养、武术修身等休闲体育项目,促进山地体育旅游向湖南、重庆延展,向贵州腹地深入, 与区域体育发展联动。创建梵净山佛教修身胜地、石阡温泉养生名城和锦江水上龙舟体验基地,强化与环武陵山脉周边三省的合作,全力打造国家武陵康养体育旅游带。
“南国冰雪,消夏乌蒙”,包括六盘水市、毕节市,借助冬奥会契机,以乌蒙山山体资源为核心,结合亚高原独特海拔与气候条件,在六盘水乌蒙大峡谷、毕节阿西里西大草原、百里杜鹃旅游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与休闲避暑体育旅游,强化冰雪运动产业聚集,加快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冰雪运动基地、温泉养生小镇、户外体验基地,形成以六盘水为核心,毕节为支撑的亚高原冰雪、避暑度假目的地,南方冰雪运动休闲区。
发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交通区位优势,树立山地体育运动门户形象,构建多个体育旅游运动集散门户,包括——兴义市、赤水市、盘州市、红花岗区、西秀区、桐梓县、湄潭县、江口县、镇远县、雷山县、龙里县、荔波县、关岭县、紫云县、威宁县、织金县等,根据各地不同的特色和优势,培育多个以县为单位的体育旅游特色区域,形成多点支撑。通过创建贵州体育旅游品牌形象,强化运动门户功能,建设集体育旅游赛事举办、体育装备购物、体育旅游咨询、体育旅游交通保障、体育大数据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体育旅游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体育旅游运动门户的先导作用。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贵州特色,充分挖掘贵州山地优势资源,发挥喀斯特地形地貌优势,创新“10大山地体育旅游聚集区—30+N体育旅游示范项目—25+100项体育旅游赛事”特色山地产品体系,重点发展“3+5+1”的体育旅游运动类别,指引各市(州)体育旅游工作有序推进,通过产品竞争力提升创新带动贵州山地体育旅游前瞻性发展。
依托“世界级自然资源禀赋”,完善“高品质配套设施”,以“三大引领”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七大特色”区域, 打造“世界级品牌影响力”的山地体育旅游聚集区。三大引领核心区包括“万峰林山地户外极限探险体育旅游区、赤水河谷户外体育旅游区、环雷公山民族体育旅游区”,七大特色区域包括“大黄果树极限探险体育旅游区、贵阳—贵安城市体育旅游区、海龙屯军体户外体育旅游区、凉都避暑—冰雪体育旅游区、环梵净山户外康体体育旅游区、百里杜鹃山地休闲体育旅游区、天坑山地户外极限体育旅游区”,整体形成覆盖全省的十大山地体育旅游聚集区,提升贵州体育旅游国际知名度。
1、兴义万峰林山地户外极限探险体育旅游区
依托中国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重点发展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万峰林山地极限运动基地、万峰湖水上休闲运动基地和马岭河峡谷低空极限运动基地、生存训练基地、国家队射击训练基地等项目。以“山地极限+跳伞滑翔”为产品特色,面向专业运动爱好者和大众客群,着重发展汽摩越野、飞拉达、探险、顶绳攀岩、登山、露营等山地极限运动,推动空中溜索、热气球、滑翔伞、飞机跳伞、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航空模型等航空运动项目;完善体育教育培训、安全和应急救援体系等配套,在健身指导、运动分析、体质监测、交流互动、赛事参与等方面加强运动服务。借助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平台,提升兴义山地体育运动国际影响力,打造世界级喀斯特山地户外运动区。
2、赤水河谷红色户外体育旅游区
以赤水丹霞、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为核心资源,依托赤水河谷、赤水丹霞旅游景区辐射带动土城古镇、竹海公园、丙安小镇、“麦田守望”智驾生活营、望云峰攀岩运动基地、天鹅堡康养旅游度假区、赤水河大桥等发展体育旅游。以“河谷骑行+红色拓展”为产品特色,面向大众打造全民红色拓展基地,以“四渡赤水”为主题,大力开展研学、团建、亲子游、自驾游等方向的体育旅游产品;打造大众山地户外运动基地,面向大众,开展高品质丛林越野、山地自行车、登山、攀岩等山地户外运动体验项目。面向专类客群打造悬崖上的极限乐园,以悬崖秋千、蹦极、顶绳攀登、钢索滑水等极限运动为主,构建中国红色体育旅游典范。
3、环雷公山民族体育旅游区
借助雷公山等原生态山水和苗族、侗族少数民族体育资源,重点发展千户苗寨、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等项目,以“民族运动+山地休闲”为产品特色,打造民族运动聚落,大力发展龙舟、斗牛、斗鸡、射弩、苗族武术、舞狮、独竹漂、耍龙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加赛事项目体验与培训,传承民族体育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构建多彩山地运动环,以少数民族为特色,面向大众客群开展激流回旋、登山徒步、露营、攀岩、山地自行车、马拉松、越野等山地运动,串联各民俗村,形成雷公山多彩山地运动环,建设集山地体育、民族运动、户外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国际山地民族运动胜地。
1、大黄果树极限探险体育旅游区
依托桥梁资源及溶洞资源,以黄果树瀑布和龙宫两大5A级景区为核心,联动周边坝陵河极限运动体验区、天星桥景区、黄果树湿地公园、龙卷风赛车运动基地,结合乡村振兴打造龙潭村、桃子村等乡村体育旅游资源,打造国际极限探险度假区。发挥“低空探洞+汽摩越野”产品特色,打造国际山地探险新高地,开辟专业探险与体验型探险多重难度线路,以溶洞探险、桥梁极限运动为主要特色,完善低空跳伞、蹦极、野外露营、攀瀑、漂流、登山、自驾等体育营地,增加商业零售和医疗救助服务配套;打造顶级汽摩越野乐园,面向专业和大众群体开展汽车越野、汽车场地越野、房车、卡丁车、摩托车越野、花式摩托车等汽摩越野运动,结合度假开展研学、培训、证书考级等深度体验型体育产品。实现“黄龙屯格”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构建具有世界吸引力的大黄果树极限探险体育旅游区。
2、贵阳—贵安城市体育旅游区
发挥“爽爽贵阳”品牌效应,依托贵阳、贵安新区城市资源,以贵阳奥体中心为核心,联动发展贵州骏驰国际赛车场、清镇四季贵州度假区等城市体育旅游休闲项目,发挥“时尚电竞+场地汽摩”产品特色,大力发展电子竞技、街舞、跑酷、蹦床、滑板、漂移板、瑜伽等新兴时尚运动,以及公路摩托车、场地汽车、汽车漂移、卡丁车等汽摩运动;借力新区大数据产业,建设国际级山地体育直转播中心,做强高端体育商务会展,打造“智慧会展传媒中心”,世界级体育旅游城市。
3、海龙屯军体户外体育旅游区
依托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及洞穴资源,以娄山关海龙屯旅游区、双河洞地质公园为重点,辐射带动拓路士攀绳基地、播州土司城、中国长征园、洪关斗牛、乌江大桥、仙人山景区、碧云峰大健康产业园等发展体育旅游,发挥“军体越野+攀岩探洞”产品特色。依托亚洲第一长洞双河洞及拓路士品牌效应,面向专业及大众客群打造洞穴攀岩教学基地,以室内教学、野外实操演练等形式开展攀岩、洞穴探险等极限运动教学;面向大众客群,打造土司军体文化基地,推进中国南方土司博物馆、土司文化大剧院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以“土司文化”为支撑的军体运动产业,大力以军舞、屯堡穿越、野战模拟、拓展研学等方向的体育旅游及衍生产品,做强世遗文化品牌;打造长征户外运动线路,开展高品质定向徒步、丛林探险、绳攀、岩壁速降等山地户外运动体验项目,做强海龙屯“国际越野探险度假区”的体育旅游品牌目标。
4、凉都避暑—冰雪体育旅游区
充分发挥亚高原黄金运动海拔生态条件及世界第一高桥优势,重点建设野玉海生态体育公园、梅花山旅游景区、乌蒙大草原生态体育公园、牂牁江生态型多梯度户外运动基地等项目,辐射带动北盘江大桥、月照神雕峡攀岩体育公园、北盘江区域开展户外运动项目。以“休闲避暑+南国冰雪”为发展方向,面向专业和大众客群,开展高品质的高山滑雪、越野滑雪、滑冰、冰壶、雪地摩托、雪地卡丁车、雪上飞碟、雪地悠波球、雪地冲锋舟等冰雪运动体验项目,打造国家南方冰雪运动基地;以高桥蹦极跳伞、滑翔、温泉疗养、水上运动、徒步登山、越野跑步、鞭陀等休闲养生运动,打造凉都避暑康养目的地;完善冰雪、足球教育培训、应急救援体系等体育配套,加强人才培养、运动分析、体质监测、赛事参与等方面高端服务。立足“中国凉都”气候优势,打响“中国南方冰雪胜地”品牌,打造世界亚高原避暑冰雪体育旅游目的地。
5、环梵净山户外康体体育旅游区
充分发挥生态山水与佛教文化特色,围绕世遗梵净山、锦江、铜仁三大片区,以龙舟基地、环梵净山国家生态体育公园等体育项目为核心,辐射带动梵净山旅游景区、朱砂古镇、云舍、铜仁古城等区域体育旅游发展,实现“山、水、城”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山地户外康养度假胜地。以“山地休闲+康体养生”为特色,打造国际山地户外运动高地,面向专业和大众群体开展山地自行车、探险、山地越野、露营、滑翔、漂流、激流回旋等山地户外运动,全面发展研学、培训等衍生产品;打造中式养生圣地,积极培育运动康体产业,如武术、太极、气功、龙舟等,结合中西医着重发展运动与康复医学,推广二十四节气全周期养生理念,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山地康养体育旅游目的地。
6、百里杜鹃山地休闲体育旅游区
依托高山草地资源及洞穴暗河资源,以百里杜鹃景区、九洞天景区为核心,联动奢香军营山地公园、织金洞景区、普底休闲小镇、彝山花谷、米底河生态旅游度假区等节点。强化夜郎文化和彝族民族体育文化的挖掘,以“洞漂探险+越野度假”为发展方向,构建百里杜鹃休闲运动系统。面向大众客群,以彝族奢香文化为特色,建设徒步、越野、骑行三大精品体育旅游智道。着重开展越野跑、徒步、山地自行车、滑索、军旅拓展等山地休闲体育项目;打造洞穴休闲运动基地,深度挖掘地下暗河资源,面向大众及专业客群,开展洞穴漂流、洞穴徒步等洞穴休闲运动;打造避暑康体度假胜地,做精花海主题特色,大力发展瑜伽、太极、普拉提等康体休闲运动,结合花卉保健与民族医药丰富度假业态体验,完善度假配套设施,构筑原生态康养休闲体育样板区,打造世界最美山地花海避暑之乡。
7、天坑山地户外极限体育旅游区
依托桥梁资源及喀斯特天坑、天书两大世界级名片,重点发展平塘天坑群风景区,辐射带动平塘特大桥景区、天文小镇集群、天坑群极限运动体验区、生态体育公园等区域体育旅游发展。以“低空极限+天文科普”为发展方向,打造国际天文科普基地,面向大众,突出引领世界科技前沿的天文、科技、地质资源特色的研学、体验之旅;打造天坑低空极限运动圣地,面向专业客群,远离禁飞区发展空中漫步、热气球、高空蹦极、高空秋千、翼装飞行、露营等运动项目。延伸建设科普探险、探天观地、学术交流的体育旅游产业链,打造“世界品质、中国气质”天坑群天文科普体育旅游目的地。
针对贵州丰富山地资源优势,构建“30+N”山地体育旅游重点项目体系,包括争创30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及N个省级重点示范项目,展现贵州山地运动特色,传承体育文化氛围。
整合贵州省各市(州)优质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做优6类30个标杆性体育旅游产品。以全体育要素为核心,结合旅游要素,实现体育旅游化,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体育+旅游”的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国家运动公园、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三类项目体系。同时以国家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乡村旅游区三类原有旅游建设为基础,加入体育软、硬件,实现旅游体育化,以体育赛事与运动体验为核心元素带动“旅游+体育”二次发展。
深挖贵州山地民族特色体育资源,推进全省N个省级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工程,以体育元素加速各项目提档升级,发展徒步、露营、登山、攀岩、探洞、龙舟、独竹漂、皮划艇、山地自行车和汽车越野等休闲型、体验性山地户外运动,有步骤分阶段推动贵州省体育旅游从单一活动向功能复合、产品创新、要素聚集、服务提质并重转变,形成多样活动体验、多种消费拓展、多元业态组合的山地体育旅游示范项目格局,把贵州打造成为山地体育旅游、山地户外运动国内外爱好者向往的目的地。
以一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品牌——“多彩贵州”为引擎,面向国际打响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品牌,全省九大市(州)和贵安新区建设若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城市和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集聚区,构建“25+100”的赛事体系。25项精品赛事激情引爆十大体育旅游聚集区,100项特色赛事覆盖贵州各市(州)、新区与重点项目,将体育赛事打造为体旅聚集区新名片,通过赛事国际影响力宣传贵州,加速贵州国际化进程。加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展现贵州山地运动特色,传承民族运动精神,共享体育文化成果。
以“多彩贵州” 赛事品牌为引擎,围绕各大体育旅游聚集区,发挥喀斯特山水资源及人文资源优势,以“桥、洞”资源为抓手,打造具有贵州地域文化特色的体育赛事文化品牌。
以北盘江大桥、坝陵河大桥、乌江大桥、平塘特大桥等高桥举办翱翔贵州高桥跳伞系列赛和双河洞、九洞天、苗厅、织金洞等喀斯特洞穴举办探秘贵州国际洞穴探险大赛为引领,联动全景贵州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多彩贵州自行车联赛、奔跑贵州山地越野赛、舟行水上运动系列赛、悦动贵州大众文体活动等多个分站式系列赛事,以赛事品牌提升地域特色文化竞争,多维度体验展示“多彩贵州”山地魅力。
(一) 贵阳—贵安城市体育旅游区
以FIA世界房车锦标赛、贵阳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全国电子竞技运动大赛等品牌赛事为牵引,以中国汽车漂移锦标赛、息烽滑翔伞挑战赛、全国电子竞技大赛为示范,将贵阳—贵安城市体育旅游区打造为高品质国际运动赛事、会议会展聚集地。
积极申办或联合申办国际高水平运动赛事,举办国际体育旅游发展论坛、体育服装用品发布会等会展活动;以“大数据”全面提高赛事服务水平,着力加强网络订票、赛事直播、运动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数据支持和意见反馈;加强体育用品营销、赛事转播、品牌宣传、传统文化弘扬,吸引全球眼光,提升赛事知名度和民族文化影响力。
(二) 赤水河谷红色户外体育旅游区
提升“四渡赤水”国际激流纵渡挑战赛、中国·赤水河谷国际公路自行车邀请赛、“重走长征路”国际山地徒步越野大赛等品牌赛事国际影响力,加大奥跑中国半程马拉松比赛(国家级)、穿越中国侏罗纪山地自行车爬坡赛(省级)、“水韵贵州”赤水河划骑跑“铁人赛”、北纬28.3森林越野挑战赛等赛事参与度,打响“精品线路串联红色转折之旅,国酒玉液酿造胜利节庆之魂”品牌知名度。
依托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沿线布局高品质骑行驿站、露营地等配套,串联土城古镇、丙安小镇等重要文化节点,打造户外骑行、徒步越野赛事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争取本地知名品牌赞助,如茅台、习酒等企业,提升赛事知名度与影响范围,加强赛事宣传;赛事绑定红色节庆,结合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红色节日举办红色盛典;演绎复古风潮,打造红色文创配套,与国内外艺术大师联名,推出红色文创纪念品,打造红色主题酒店、主题美食等。
(三) 海龙屯军体户外体育旅游区
以“穿越千年”海龙屯万人行军节、贵州·洪关全国“超级牛王”职业联赛、中国·苟江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海龙屯·万人星空徒步露营节为铺垫,重点提升“娄山关·海龙屯”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中国·海龙屯国际甲胄文化擂台公开赛等品牌赛事的国际知名度,按照不同类别,全年、全季、全时有序推进。
增加赛事活动智能性,产品衍生链条化。依托土司文化及长征文化资源,研发出品“我的土司城堡”、“一个人的长征”等系列手游APP ,在参与娱乐的同时了解、学习和传承文化。与《真正男子汉》、《幸存者》、《野生厨房》等野外求生节目合作,通过实地探险等真实体验打造知名户外探险体验地,提升国际知名度;针对探险活动提供攀绳、越野装备的销售,开发军队、屯堡等周边文创产品,发展研学、制造、销售、服务等衍生行业,带动全产业发展。
(四) 凉都避暑—冰雪体育旅游区
打造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世界雪日暨国际儿童滑雪节等品牌赛事,以贵州滑雪季六盘水滑雪系列活动、国际漂流大赛·北盘江站、全国鞭陀大赛、野玉海国际爬走公开赛、全国越野滑雪青少年邀请赛、中国凉都汽车拉力锦标赛为助力,将赛事作为推进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重要载体,树立贵州体育旅游示范新标杆。
国际赛事全年互动,战略合作创新业态。引入国际高水平专业赛事,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实现全年赛事覆盖;争取品牌冠名赞助,重视央视平台宣传,与互联网绑定营销,邀请奥运冰雪运动冠军、马拉松明星包装赛事,影响力跨界叠加;与国内外冰雪地区签订冰雪运动战略合作协议,开展赛事、宣传、交流、研学等多方合作;结合消夏文化节、贵州滑雪季等各节庆假日及圣诞节、冰雪节等趣味节庆,增加雪地飞车、冰雪驯兽、打雪仗、雪雕等创新型冰雪娱乐产品,打造消夏避暑、冬季戏雪等集体育旅游、康体养生、体育培训等于一体的体育产业业态,形成产业闭环。
(五) 大黄果树极限探险体育旅游区
打造黄果树FIA世界拉力锦标赛、坝陵河大桥低空跳伞国际邀请赛等国际级品牌赛事,以黄果树房车锦标赛、黄果树攀瀑大赛、龙宫户外探险挑战赛、黄果树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为补充,实现全年顶级赛事无休,引爆高端运动狂潮。
确保顶级赛事不间断贯穿全年,针对不同年龄段体育旅游度假客群参与的体育项目不同、兴趣爱好的差别,大力发展挑战性的汽摩越野、参与度高的半程马拉松、年轻时尚的低空滑翔等赛事运动;打造环黄果树精品自驾游线路,结合贵州本身自然资源开展房车锦标赛,营造夏季避暑自驾游线,引领全民自驾度假风潮;开拓黄果树喀斯特地貌探险营,联合《荒野求生》、《跟着贝尔去冒险》等知名探险活动,开展组队丛林山地探险、实地取景拍摄、探险赛事比拼等活动,打响黄果树户外探险品牌。
(六) 环梵净山户外康体体育旅游区
打响中国·梵净山世界龙舟锦标赛(国际最高级别的以国家代表队参赛的龙舟比赛)、梵天净土传统武术大会(传统武术嘉年华)、环梵净山国际公路自行车邀请赛等国际赛事品牌,推进梵净山国际风筝会精英选拔赛、梵净山微型马拉松等特色赛事发展,成为环梵净山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引擎。
赛事品牌宣传营销,赛事全客群化。争取品牌冠名赞助,重视央视媒体宣传,与腾讯等知名平台打包实现双IP绑定营销,邀请顶级武术明星包装赛事,通过组织“武术文化周”、“武术交流月”活动传承武术文化,提升景区武术文化影响力;国际赛事联合民族节庆,以公路自行车赛为引爆点,结合毛龙节、炸龙、傩戏等民族传统活动,实现“一赛多节”、 “一月一节”系列贵州文化活动;打造环梵净山精品公路骑行赛事线路,串联大明边城景区、朱砂古镇等一系列历史遗存和乡村旅游景区,带动沿线体育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多元消费服务配套,打造多个露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等,将体育旅游与康养度假、体育培训、文化体验融于一体,全面带动消费。
(七) 百里杜鹃山地休闲体育旅游区
通过百里杜鹃MaXirace国际越野跑、百里杜鹃奢香军旅拓展大赛等品牌赛事引领,以中国·贵州杜鹃花节”国际围棋邀请赛、百里杜鹃国际风筝邀请赛、百里杜鹃情定花海双人情侣跑、百里杜鹃山地自行车大赛为补充,串联火把节、彝族年、彝族民间文艺大赛等丰富民族节庆活动,满足全国多元化、趣味化、高端化休闲度假需求。
燃动全民参与激情,品味花海休闲慢生活。面向大众,大力打造参与度高的精品休闲山地赛事;做精百里杜鹃形象IP,以杜鹃花为母形塑造赛事视觉形象,推出运动系列周边产品,结合杜鹃花宴、杜鹃花SPA精油等旅游产品配套;同时联合《奔跑吧兄弟》等拓展休闲综艺节目进行实地体育运动,通过实景拍摄,互联网运作,展现贵州山地体育资源优势,打响景区品牌。
(八) 环雷公山民族体育旅游区
打造集全国独竹漂邀请赛、民间斗牛争霸赛、雷公山之巅·巴拉河之夏”全国山地自行车爬坡赛、百城百万国际徒步旅游嘉年华等多种山地运动节庆为一体的国际级多彩文化运动盛会,以“多彩贵州·世界民族运动大会、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马拉松挑战赛”、中国凯里龙舟邀请赛等贵州民族特色的国际赛事盛会等特色赛事为牵引,通过传统赛事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交流,共建和谐民族大家庭。
山地运动节庆绑定,打造多彩文化运动盛会。 结合山地公园省建设,打造民族特色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以“体育+旅游+大健康”培育壮大以休闲养生、徒步探险、户外体育等为重点的健康产业,促进大健康产业与体育旅游业深度融合。联动民族村寨,结合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与乡村独特的田园自然风光发展体育盛会旅游, 形成最具民族风情的山地休闲运动体验;联合CCTV5、旅游卫视、腾讯视频等传媒平台推出民族体育旅游节目进行推广,由政府和民间组织牵头,在节假日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通过传媒吸引游客前来参加民俗节日活动。赛事绑定民族节庆,如过苗年、国际芦笙节、长桌宴等,活化民族传统运动;推出民族体育文创产品,联合苗族、侗族等民族艺术家,推出赛事纪念、少数民族节日纪念,打造系列民族体育旅游文创产品,形象打造卡通玩偶、手机壳、明信片等富有贵州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
(九) 天坑山地户外极限体育旅游区
做强“激情贵州”国际翼装飞行邀请赛、平塘特大桥低空飞行拉力赛等赛事活动国际影响力。打造天坑露营嘉年华亲子运动会、中国罗甸・全国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世界滑翔伞锦标赛(FAI)、世界之眼·中国天文科普大赛等特色赛事,推动黔南体育旅游水平提档升级,为全省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助力。
天文科技引领创新平台,低空翱翔挑战苍穹之巅。赛事融入天文科技元素,打造暗夜观星、光影探秘等夜间户外探秘大赛,探索天文和矿坑之谜;沿天坑群在禁飞区外建设低空飞行航道,形成极具挑战性的低空飞行运动体验;引入科普风潮,发展天文文创配套,研发高新科学技术,推出天文文创纪念品,打造天文风情客栈、天文教育园等。
(十) 兴义万峰林山地户外极限探险体育旅游区
全面启动中国·兴义百公里国际极限山地运动挑战赛、中国万峰林国际航空节、兴义万峰林国际山地越野跑公开赛等品牌赛事,打造兴义万峰林国际攀岩大赛、万峰林航空运动大会、环万峰林自行车联赛等特色赛事,提升热气球大赛、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等国际会议影响力,促进赛事常态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为贵州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提供有力支撑。
小众IP引爆大众市场。以专业化、小众化特色飞行、极限体验项目为爆点引领市场,引导大众消费升级,将飞行运动等小众户外运动体育项目推向大众市场,多维度立体空间感受喀斯特地貌,丰富空间体验;发展专业极限户外运动赛事和大众参与型运动赛事,打造四季赛事,实现月月有节、全年无休的户外运动嘉年华;推出山地徒步探险路线、低空极限体验路线,高空飞行体验路线,构建多维度空间运动精品体验路线。
借力国际顶级户外体育赛事长期落户,积极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专业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龙头品牌引领、名人效应宣传、赛事节庆融合、粘性客群培育,创作开发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竞赛表演精品,推进城市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促进体育旅游迭代新动力。
品牌赛事引领,强化自主产权。打造区域影响力强、整合度高的品牌赛事,不断完善赛事体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赛事,支持引进国际重大赛事,引导扶持业余精品赛事,积极培育政策支持赛事,促进体育竞赛与文化表演互动融合等一系列举措,形成国际引领、民族特色联动、大众休闲多层次、专业化的体育活动事件,打响贵州体育旅游赛事品牌战。
丰富赛事活动,健全赛事体系。打造国际先进、特色突出、大众普及的季节性体育活动赛事,形成贵州全年化、专业化、层次化的体育赛事节庆,实现节赛相融、全年无休、全民参与、全面引爆的全周期全客群体育旅游市场氛围。
加大赛事宣传,发挥名人效应。通过广告付费、明星赞助、赛事赞助等赞助渠道,联动官方渠道及社群渠道,加大赛事活动宣传力度;借助名人渠道、媒体渠道、粉丝渠道等口碑效应,推进“百名冠军进贵州”计划,提升品牌影响力。
培育粘性客群,大众深度参与。以专业化体育赛事培育专业爱好者黏性客群,营造体育氛围,培育体育爱好者依赖感和再消费期望值,形成体育旅游目的地“粉丝效应”。带动大众客群深度参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旅游需求,提升全民幸福感及获得感,引领休闲方式提档升级。
针对“竞、健、闲”三类市场人群,重点发展“3+5+1”体育旅游运动分类体系,包括“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民族民间运动”三项重点发展运动、“冰雪、航空、汽摩、健身养生、时尚”五项特色运动、一项竞技体育旅游。
1、山地户外运动
充分发挥贵州省“有山必有洞”的洞穴喀斯特资源优势,重点开展 以“山洞探奇”为主,“山崖极限”、“山地休闲”为辅的多梯度、多类型山地运动项目系列。结合高水准的赛事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层次化的运动需求,打造“多彩贵州”全国山地户外运动大本营。
做强“山地+”系列项目。“山洞探奇”项目系列以贵州省洞穴喀斯特地貌,以及高原、峡谷等特色资源为依托,结合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九洞天景区、织金洞景区、龙宫风景名胜区、黎芝峡山地极限体育区等项目,开展洞穴探险、丛林拓展、峡谷穿越等体验性项目;“山崖极限”项目系列依托天坑、崖壁等资源,结合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公园、平塘天坑极限运动基地等项目,开展崖壁攀岩、滑索、飞拉达、山地速降等专业性强、技巧性高的项目;“山地休闲”项目系列以贵州四大山脉为依托,结合梵净山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现有旅游项目,开展登山、徒步、骑行、定向等适合大众群体参与的健身性休闲项目。
打响龙头赛事品牌。申请全国户外运动大会举办权,树立贵州“山地运动”品牌,多元化“多彩贵州”山地户外品牌系列赛事,主推极具贵州特色的“龙头型”世界知名品牌赛事,打响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知名度。
2、水上运动
围绕省内两大流域多条天然水系,引导漂流溯溪、激流回旋、龙舟、独竹漂等形式多样的特色小众水上运动项目进入大众视野,塑造“矿泉水的漂流”品牌。重点沿乌江、赤水、北盘江等主要河道打造“舟行贵州”水上运动廊道,打造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走廊。
丰富水上运动项目。因地制宜布局一批水上运动项目设施,丰富水上运动产地供给。充分利用都柳江、乌江、红水河、赤水河、六冲河等坡度陡、天然落差大的河流、瀑布区域,开展激流回旋、水上漂流、溯溪、攀瀑等特色型水上运动项目;充分利用万峰湖、支嘎阿鲁湖、千岛湖等流速低、坡度平缓的湖泊等静水水域资源,发展龙舟、独竹漂、洞漂、皮划艇、划船、泛舟、垂钓、摩托艇、水上滑板、滑翔伞等项目。
加强品牌赛事打造。积极与国际奥委会、亚奥委、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等机构组织对接,吸引国际、国内高端水上运动赛事举办,创意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水上运动赛事活动,提升全省水上运动知名度、美誉度。
3、民族民间运动
依托贵州省悠久民族节俗文化与古朴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资源,重点培育观赏性强、参与度高的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开展极具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竞技”项目及具有较强观赏性的“斗赛游戏”、“歌舞杂艺”等民族传统观演活动,与山水资源体验项目形成良性互补。同时举办全国性民族运动大会,创新特色民族体育类型,促进民族特色运动的广泛传播,彰显“多彩贵州”文化内涵。
开展多品类民族活动。“传统竞技”项目系列包括龙舟、摔跤、抵杠、拔腰、马上拉力等赛力类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及射弩、射箭、骑马、打秋千、抢花炮、藤球、打扁担等赛技巧类竞技项目。“斗赛游戏”项目系列以比赛观赏为主要参与形式,包括斗牛、斗羊、斗鸡、斗鸟、斗鱼等,结合各民族独特文化风俗与节庆活动,形成季节性的观演体验。“歌舞杂艺”项目系列包括舞狮、傩戏、踩鼓、跳芦笙等多种形式文艺活动,通过结合礼仪节事,展现少数民族独特的社会风俗。
扩大民族运动参与度。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运动大会,开展民族节庆活动,普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进全国各族同胞凝聚力;丰富创新民族民间运动类型,提高大众参与度,促进多彩民族民间运动的广泛传播,传播少数民族文化魅力。
1、航空运动
(1)山地航空运动
依托贵州省喀斯特地貌条件,开展热气球、动力滑翔、翼装飞行航空极限运动体验项目,做大做强航空运动赛事体系。传承三线文化精神,整合通用、民用、军用机场资源,加强航空运动基础设施建设与供给,提升航空运动产业发展水平。
拓展航空体验项目类型。利用天坑、峡谷等高落差开阔空间腹地,在兴义、平塘、六盘水等地开展跳伞、滑翔伞、动力滑翔、翼装飞行、运动飞机、飞行翼等水平高、专业性强的航空运动项目;结合热门景区,在百里杜鹃、茂兰等地创新开展热气球、空中漫步、高空秋千等难度适宜,大众参与度高的网红体验项目。
开展航空模型运动。鼓励高校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无人驾驶航空器(无人机、航空模型、航天模型)相关课程、活动;通过举办航空模型比赛,加强航模运动的普及推广,为国家储备航空航天人才后备军。
(2)桥梁航空运动
以标志性桥梁为开发重点,在科学评价桥梁体育旅游开发价值基础上,综合考虑游客流量、开发限制因素、自身生态环境、周边核心旅游景区、城镇村寨等因素,培育优势运动项目,做强覆盖全省的专项赛事品牌,凸显贵州“桥梁博物馆”的特色标签,积极创新桥梁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区。
培育标志性桥梁体旅产品。开发高桥赛事项目,充分发挥“贵州桥”质高、量多、型美的资源优势,在北盘江大桥、坝陵河大桥等开展蹦极、低空跳伞、热气球等空中极限运动项目,修建桥梁博物馆、赛事观景台,举办低空跳伞国际邀请赛等国际顶级赛事;加强周边景区联动,以桥梁为山水纽带,在平塘特大桥、乌江大桥、鸭池河大桥等建设集桥梁、服务区和山地体育公园为一体的体育旅游综合体,扩大观赛视野范围、连接体育旅游项目。
创新桥梁开发模式。沿精品游线结合斜拉桥、悬索桥、拱桥、梁桥等多类别桥梁结构类型,采取标志性桥梁独立开发、桥梁+景区组合联动、桥梁+景区+服务区协同发展等模式,植入蹦极、低空跳伞等空中极限运动项目,多维度构建山水节点空间,打造覆盖全省的专项赛事品牌。
2、冰雪运动
变“冷资源”为“热效应”,结合黔西独特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合理发展冰雪运动项目,加快冰雪产业发展,打造适合大众冰雪休闲项目,加强冰雪运动宣传与赛事竞演活动举办,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冰雪运动竞技水平。
冰雪项目多元化发展。普及大众冰雪项目,依托贵州西部六盘水市、毕节市高海拔地域优势,以青少年为重点普及对象,以高山滑雪等为重点,支持有群众基础的冰雪健身项目发展;推广特色趣味项目,依托彝族、苗族等民族资源及南方气温优势,发展适合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民俗冰雪项目,开展特色冰雪活动。
赛事打响南方冰雪品牌。打造以“世界雪日暨国际儿童滑雪节”为代表的群众性品牌冰雪赛事,培育“比基尼滑雪邀请赛”等观赏性强的冰雪运动品牌赛事,打稳南方冰雪运动长远发展的基础;积极推动运动健身、场馆服务、培训教育、体育旅游等冰雪体育旅游业态发展。
3、汽摩运动
大力培育汽车文化,提高汽车运动项目认知度,完善汽车运动管理体制,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培育高水平比赛。塑造汽车运动明星,提高本土自主品牌的参与度。形成本土汽车工业与汽车运动的良性互动,大力培养汽车运动专业技术人才。
丰富赛事活动类型。结合骏驰国际赛车场、龙卷风赛车运动基地等城市赛车场地在规定封闭场地中开展高品质的汽车场地对抗赛事、表演活动,包括方程式赛、轿车赛、运动汽车赛、GT耐力赛、短道拉力赛、场地越野赛、直线竞速赛等;结合全省丰富山地地形,在晴隆24道拐国际汽车运动基地、阿西里西·韭菜坪景区等开展一系列汽摩拉力赛、越野赛及登山赛、沙滩赛、泥地赛等非场地赛事。
实现品牌本土化。通过地区间的适度错位,充分利用地区独特地理环境,建立特色赛道,打造自身特色品牌;对接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争取国际级赛事活动,以明星项目和车手为引擎,扩大贵州本土汽摩比赛影响力。
4、健康养生运动
依托贵州省丰富的温泉地热资源、中医药与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武术、太极剑、气功等养生休闲运动项目;有效利用各市州体育场馆设施,开展体育舞蹈、健美操、羽毛球、游泳、棋牌等适合全民参与的文体活动;推动乒乓球、龙舟、羽毛球等体育项目业余等级评定,把群众体育爱好者特长量化,全面普及全民健身运动。
5、时尚运动
结合贵州大数据产业优势,结合贵阳市体育中心等场地资源,举办全省电子竞技公开赛,着力发展电子竞技等新兴运动,全面发展赞助、赛事、直播、线下活动、电竞教育及俱乐部经济等整个电竞产业链;以满足大众对生活品质需求提升为基础,结合清镇、平坝、三都等山地及场地资源,开展马术、棒球、台球等时尚运动,丰富群众体育生活,促进体育时尚化发展。
充分发挥亚高原海拔训练条件优势基础,高效利用体育场馆及国家级训练基地,举办职业拳王争霸赛、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网球大奖赛等盈利性赛事,加强竞技体育与体育旅游深度融合,打造赛、食、宿、购复合业态体育综合体,以竞技赛事促进体育旅游经济增加,塑造体育旅游形象,更新城市体育旅游空间。
发展竞技体育观赛游。举办积分赛、巡回赛、常规赛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以职业体育俱乐部为主导的职业体育赛事,促进外来游客人数和消费增加;开展如大奖赛、大师杯赛、公开赛等集资源发掘、策划包装、经营实施于一体的商业性体育赛事,发挥体育明星带动作用,提升城市体育旅游知名度。
普及大众休闲游。举办诸如马拉松、太极拳等竞技类、气功保健类、传统趣味类、休闲类、社交类等满足在社会成员中广泛开展和自愿参与的社会体育竞赛,推动赛场成为体育旅游集散地;开展全运会、民族运动会等大型综合运动大会;组建高端运动俱乐部,提供场地、器材及技术指导人员,参与各类运动项目培训,增加游客体育旅游体验。
丰富竞技体育周边游。依托俱乐部、会所等开发赛场助威工具、运动装备、日常用品、礼赠品等周边衍生产品,烘托体育文化气息,扩大宣传影响;在赛场周边、赛事举办地发行如衣服、帽子、水杯、毛绒公仔等带有赛事元素的球迷用品。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各地特色体育资源和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重点,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推动不同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体育旅游“关联度高、带动力强、覆盖面广”的黏合作用,助推全省经济提档升级。
总体定位:打造以时尚电竞、场地汽摩等新兴城市体育运动为特色,以体育旅游产业高峰论坛、体育大数据、职业联赛举办、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要功能的国际体育旅游知名城市。
工作重点:依托省会经济、文化、社会中心地位,充分发挥“空、铁、路”交通优势与乌江风景道、苗岭风景道与茶马古道的品牌效应,以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为特色,创建贵州山地体育品牌。全市重点推进“1+3+11”三级示范项目,以市区为核心联动贵安新区形成贵阳—贵安城市体育旅游区;升级和建设3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包括国家陆上训练基地、红枫湖水上训练基地、骏驰国际赛车场);推进11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项目创建。做强国际体育会议会展与文化交流平台,办好世界体育旅游产业峰会、国际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交流大会等一系列会议,充分发挥门户窗口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运动制造企业,给予政策性补助与税收红利,合理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体育旅游市场。进一步完善旅游集散与服务配套功能,打造支撑全省体育旅游发展的综合服务核心,成为贵州体育旅游示范区的重要引擎。
总体定位:以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和天娄山、乌江为核心吸引力,以“军体拓展、探洞骑行”为特色,结合红色品牌IP,打造辐射全国的户外极限拓展基地。
工作重点:充分发挥赤水丹霞、海龙屯、娄山关等世遗与红色资源优势,中部创建红色体育研学示范基地,东部打造生态禅茶养生示范区,西部构建赤水河谷大众体育旅游示范区,北部建设民族体育旅游名城。全市重点推进“2+4+14”三级示范项目,以赤水河谷、赤水丹霞旅游区和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为核心资源,辐射带动周边节点,构建赤水河谷红色户外体育旅游区和海龙屯军体户外体育旅游区;打造 3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创建14个省级示范项目。促进各地区体育项目及赛事联动开发,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完善全域、全季、全时多类别赛事。进一步完善对接四川、重庆交通条件和配套服务设施,把遵义打造成以红色生态文化引领、体旅深度融合为特色的国际体育旅游城市。
总体定位:依托乌蒙山资源与亚高原黄金运动海拔,以山地户外、冰雪运动为特色,打造以冰雪运动、生态避暑、康体养生为核心吸引力的国家避暑城市、南方冰雪运动休闲胜地。
工作重点:全市重点推进“1+4+6”三级示范项目,野玉海(野鸡坪、玉舍、海坪)、牂牁江、北盘江大峡谷、月照神雕峡等区域,形成凉都避暑—冰雪体育旅游区;升级4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包括梅花山旅游景区、野玉海生态体育公园、牂牁江生态型多梯度户外运动基地、乌蒙大草原国家生态体育公园);创建6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项目。充分发挥亚高原黄金海拔与气候条件,做强“中国凉都”休闲避暑品牌,同时利用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契机,大力推进国家冰雪运动产业南拓战略,积极开展温泉疗养、滑翔跳伞、自驾攀岩等休闲养生运动项目及高品质的高山滑雪、滑冰、雪地卡丁车等冰雪运动项目。建设一批避暑体育基地、温泉养生小镇、冰雪运动基地,把六盘水打造成以生态避暑、康体养生、冰雪运动为核心吸引力的凉都休闲避暑城市目的地和国家南方滑雪基地。
总体定位:以黄果树瀑布和龙宫景区为亮点,借助低空探洞、汽摩越野等特色发展户外休闲探险,打造贵州名片、全国体育旅游明星城市、户外探险休闲目的地。
工作重点:全市重点推进“1+3+8”三级示范项目,以黄果树瀑布和龙宫两大5A级景区为核心,联动周边节点打造1个大黄果树极限探险体育旅游区;以格凸河攀岩、关岭洞漂等特色体旅项目为引领,升级3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紫云格凸河生态旅游区、坝陵河极限运动体验区、贵州九仙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夜郎牂牁文化、紫云亚鲁王文化、屯堡文化等民族文化为特色,打造8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贵州西部交通枢纽,以西秀区为核心打造体育旅游集散中心和自驾车综合服务枢纽,全域提升交通服务能力。
总体定位:围绕世界自然遗产资源梵净山和乌江文化资源,以佛教文化、民族文化为核心特色,结合特色温泉资源,重点发展山地休闲、康体养生、民族体验等功能,发展山地休闲、健体养生运动,打造知名的健身养生运动胜地。
工作重点:全市重点推进“1+3+10”三级示范项目,凭借生态山水和佛教文化两大特色,依托梵净山、锦江、铜仁一带,打造环梵净山户外康体体育旅游区;升级3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包括白鹭湖水上运动基地、中国龙舟训练基地、黎芝峡山地极限体验区);10个省级示范项目。打造环梵净山体育旅游发展极核,做好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产业联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全域体育旅游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定位:充分发挥海拔生态优势,依托百里杜鹃、大韭菜坪等为核心资源,联动织金洞、草海、慕俄格古城、支嘎阿鲁湖等特色资源,重点发展“洞漂探险、水上休闲”运动,建成康养避暑大众休闲体育旅游城市。
工作重点:全市重点推进“1+3+9”三级示范项目,以百里杜鹃景区、奢香军营山地公园为核心,联动周边区域,建设百里杜鹃山地休闲体育旅游区;打造3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包括阿西里西·韭菜坪景区、支嘎阿鲁湖水上训练基地、奢香军营山地公园);创建9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新全国体育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国家体育旅游乡村振兴试验区,探索景区带动、产业融合、特色村寨等乡村振兴与扶贫模式,打通资金、人才、推广等绿色通道。
总体定位:依托雷公山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民族运动、山地休闲,打造最具贵州特色的多彩山地民族体育旅游目的地。
工作重点:全州重点推进“1+3+14”三级示范项目,以雷公山原生态山水和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创建环雷公山民族文化世界级体育旅游区;升级4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包括西江苗寨民族体育体验区、舞阳河·云台山体育旅游区、侗文化体育旅游体验区);创建14个省级示范项目。推进体育旅游配套品质显著提升,加快“千里苗侗”黄金自驾游线等特色交通体验项目及文化民宿、精品度假酒店群落建设,强化地域文化的融入感与获得感。构建环雷公山多彩山地运动环,大力发展龙舟、斗牛、斗鸡、射弩、苗族武术、舞狮、独竹漂、耍龙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徒步登山、山地自行车等大众山地体育运动,把黔东南州打造成最具贵州特色的多彩山地民族体育旅游目的地。
总体定位:围绕喀斯特典型地貌,重点发展山地极限、航空运动,打造世界知名的喀斯特地貌山地探险目的地。
工作重点:全州重点推进“1+3+10”三级示范项目,依托天坑(平塘天坑风景群)、天书(平塘天然藏字石)两大世界级名片,打造天坑群山地户外极限体育旅游区;建设3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包括平塘天坑极限运动体验区、罗甸红水河体育旅游休闲度假区、荔波大小七孔旅游景区);升级和打造10个省级示范项目。强化地域文化符号,打造布依族、水族等民族风情体育旅游区,大型国际赛事绑定大荔波梅花节、三都端节、卯节、都匀毛尖茶文化节等民族民间节庆,开发相关衍生文化商品,加强品牌的影响力。
总体定位:以喀斯特典型地貌为特色,重点发展山地极限、跳伞滑翔为主的极限探险运动目的地。
工作重点:全州重点推进“1+3+9”三级示范项目,依托中国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资源,打造兴义万峰林山地户外极限探险体育旅游区;升级3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包括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贞丰县三岔河山地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晴隆24道拐国际汽车运动基地);建设9个省级示范项目。创建中国山地户外运动第一区,吸引国际顶级运动俱乐部落户,大力提升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影响力,做实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推动各类国际顶级赛事活动常态化举办,成为中国山地旅游先锋示范区。
总体定位:以绿色生态城市环境为底、以智慧体旅展示、大健康医疗、体育教育培训等为特色功能的创新产业新区。
工作重点:全区重点推进“1+1+1”三级示范项目,与贵阳市区联动形成贵阳—贵安城市体育旅游区;升级一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云漫湖-森哒星生态度假公园);创建一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项目(月亮湖贵州生态体育文化公园)。扎实推进智慧体育旅游开展,构建国家级体育旅游大数据发展集聚区,全面引领体育旅游服务迭代升级。
构建多产业融合体系,重点推动体育旅游与大健康、教育培训、大数据、制造业四类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与金融、会展传媒、文化、林业、农业、军工等相关产业拓展延伸,支撑经济增长助推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质量,拓展发展空间,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以发展健康医疗为体育旅游服务新业态,着重发展健康医药医疗、健康运动、健康管理、健康食材等产业,积极拓展健身休闲运动,强化体医结合,挖掘中医养生,提升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制定体能监测恢复体系。打造1个国家级国际救援中心,6个现代化山地体育健康服务中心,30个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挖掘特色中医药资源,打造健康体育示范平台。积极打造大健康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省级示范平台,重点支持遵义、安顺、黔东南等地建设高水平医药健康医疗示范区。到2035年,全省建成30个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强化体医结合,推动健康养生运动升级。打造体医融合示范基地,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和完善体医融合,打破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解决体育医疗的运动安全性、有效性和持续性问题,重视健康需求侧革命,提升健康供给侧服务能力,积极构建社区健康评价体系,促进体育健康服务业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温泉健康养生开发,推动水晶温泉、思州温泉、溪麓温泉、胜境温泉、石牛角温泉等以医养结合为特色的康复疗养基地。
建立山地医疗救援中心,制定体能监测恢复体系。打造一个国家级健康养生中心,遴选兴义、安龙、六盘水等6个现代化体育健康服务中心。建设以APP为健身指导的预约平台,提高指导科学性和专业性,开展体育、医疗相结合的游客体质监测,推动专业医生培养,开展运动康复指导服务,制定运动处方。
创新体育产业培训,加强青少年体育培训工作,完善体育向导、专业教练等后备人才培养,推进各级各类培训基地建设。支持2大高水平院校建设,打造10个精品体育培训基地。
加强青少年体育培训工作,创新体教旅项目综合体建设。推广山地体育运动校园普及制度,实行山地运动成人礼,颁发运动认证证书;重点强化青少年体育旅游项目三级培训网络建设,积极扩大初级培训规模,创新发展中级培训模式,着力提升高级培训质量;结合贵州清镇、赤水、紫云、独山等地特色,发挥山地体育、民族体育优势,以田径、自行车、攀岩、射弩、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拳击等项目为重点,合理规划优势项目,推动体教旅综合体项目建设,探索体育+教育+旅游发展模式。
推进各级各类培训基地建设,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重点支持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水平院校建设,在贵安新区、贵阳、遵义、六盘水等地打造10个各级各类精品体育培训基地。开展体育旅游向导培训、体育翻译培训、乡村体育旅游从业者培训,提升全省体育旅游产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行体校分类管理,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选材育才水平。
重视和鼓励新型转播技术、安全监控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中的应用。鼓励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提升赛事报名、赛事转播、媒体报道、交流互动、赛事参与等综合服务水平。
1、 体育旅游+大数据融合
抢抓“互联网+”时代机遇,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推动大数据与体育旅游深度融合。
大数据+体育用品。借助安踏、李宁、小米、华为、苹果、Nike+Fuelband、Fibit Flex等品牌,在传统体育用品和智能体育用品两个方面加强与互联网产业合作。传统体育用品应优化体育用品制造环节,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创新产品营销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智能体育用品应加强创新研发,推出可穿戴产品,运用智能设备收集用户运动时间、运动量等信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供运动、健身、健康等方面的科学指导。
大数据+体育传媒。通过新浪体育、腾讯体育、虎扑体育、爱奇艺、直播吧等传媒渠道,开展体育传播、赛事运营、赛事IP等,促进体育传媒的转型升级。
大数据+体育服务。依托体育之窗、咕咚、Keep、永乐票务等渠道,运用APP、微信手机客户端和PC平台,提供场馆预订、门票预订、赛事报名、健身定制、体育商城等服务;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提供体质监测、运动监测、运动数据分析、健康管理等服务。通过分析专业运动员运动成绩,提高训练效果和技战术水平;对赛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提高解说精准性,带来更好观赛体验;对于个人可使用可穿戴设备以及各类运动软件,进行运动监测和健康管理,针对性提供私人健身计划;通过体育培训完成线上线下融合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预约教练和健身、培训等服务。
大数据+体育基础设施。通过体育之窗、IRENA、华熙live等平台,聚焦体育基础设施商务运营,实现场馆等基础设施的信息整合、商务运营与市场拓展。
大数据+体育电商。借助阿里、京东、奥体网、虎扑识货、运动惠、优个网、识货等体育电商服务平台,建立线上商城、线下门店、移动社群和APP四大社群,服务于运动爱好者。
2、 体育旅游+大数据应用
通过融入Ai智能,构建全域体旅大数据网络,打造“体育新公民”品牌计划。研发“活力贵州”手机APP,在车站、机场、高速入口及各大景区、体育运动区入口处设置人脸识别系统,完成游客注册记录统计;建立体育护照办理流程,确认贵州体育公民身份;通过计算机视觉辅助识别检测技术,在智能体育、旅游景区开展攀岩、滑雪、太极等动作标准化的VR指导培训,并监测实地运动体验,融入健康积分打卡系统,完成运动数据反馈;打造积分累计优惠系统,通过健康积分兑换,享受全域体育旅游优惠,涵盖户外运动门票、运动装备采购、运动主题住宿、健康养生餐饮等产品与服务费用优惠抵免等多种惠民助旅提升政策,以智慧数据促成体育旅游富民产业闭环。
3、 体育旅游+智慧产业
紧盯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领域创新应用,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兴业态,积极谋划,推动体育旅游智慧产业发展。
运用人工智能。在赛事区域、国家级体旅度假区、体育集散中心、体育中心等场所率先应用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推动机器人在导游导览、信息咨询、安全救援等方面应用。
发展智能识别。利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改进用户体验,如通过辨别选手在网络挑选运动场地时的情绪变化,帮助改进行程预订体验等。
利用北斗系统。推动北斗系统在山地、峡谷、江河等运动体验区的紧急救援中的应用,包括导航定位、通讯通话、足迹跟踪、危险预警及事故救援服务等。
运用高新产品。推进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在信息查询、定位导航、随行翻译、电子导游、监测游客身体健康状态等方面的应用。
融合轻工业以带动经济发展,提升体育装备制造水平,衔接一三产业,构建全产业链,形成4大体育户外装备制造拳头产业,助力国家运动品牌提升。
融合工业体系,提升制造水平。依托贵州三线文化及航空零部件产业制造基础,引入专业体育器械及精尖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航空运动品牌;借助户外运动,在贵阳、六盘水、毕节等地引入缆车悬索、自行车、低空等户外装备制造业和维修改装业;激活具有山地和民族特色的体育工艺品加工业;积极利用贵州特色有机农业,蓬勃发展体育运动餐加工业、健康养生食品加工业。
构建全产业链,助推转型升级。促进体育旅游产业与贵州省新兴产业融合、优势传统产业融合、装备制造业融合。
引入社会资本,支持体育金融联合发展,推进金融科技平台融入,加强互联网金融合作。
改善消费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体育竞赛表演消费支付产品,推动消费便利化。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特点,研发体育竞赛表演类消费信贷新产品。鼓励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研发适合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推进金融科技平台的融入。发展体育赞助模式,通过借助攀岩、马拉松、汽车拉力赛等体育赛事活动绑定金融理财产品,实现品牌营销推广;推动运动变现模式,结合客群健身运动与金融公益,以公益基金的方式变现奖励,增加游客参与性。
融入社会资本,加强互联网金融合作。鼓励企业投资入股登山、骑行、棋艺等俱乐部,实现对俱乐部的控股;推动企业通过购买体育赛事版权做到国内区域内独家经营;通过竞猜赛事+投标的模式,在互联网上设计金融产品;运用“先消费、后付款”的赊购方式,实现消费金融。
大力发展体育传媒产业,全面支持品牌赛事转播;借力会展服务功能,联动体育商贸,塑造城市品牌。打造1个专业体育直转播中心,构建3个国际会展平台。
打造国内最专业的山地体育直转播中心。构建国际化交流接口,为国内外知名山地体育赛事提供直转播服务。加快推动体育赛事相关权利市场化运营,推进体育赛事制播分离,体育赛事播放收益由赛事主办方或组委会与转播机构分享。
发展会展服务,塑造城市体育品牌。重点推进贵安新区、贵阳、遵义3大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将贵安新区、贵阳、遵义培育成促进体育宣传报道、体育赛事转播的会展平台型城市。
拓展会展功能,联动体育商贸。拓展会议、展览、路演、推介等多个模块,汇集体育用品、体育收藏、山地运动、体育时尚、体育娱乐科技等多元展品,促进体育商贸联动。
依托贵州独特文化资源优势,优化体育旅游融合内涵,延展深度,强化体育文化品牌,打造20个以上“多彩户外文化”体育旅游体验基地,开展“十个体育殿堂”、“百名国际明星”、“千名国内明星”耀贵州系列活动。
塑造体育盛会与大型赛事品牌。打造高水平、高影响力、覆盖国际的贵州品牌体育赛事,形成专业领域的运动圣地,支持举办各类体育庙会、表演赛、明星赛、联谊赛、对抗赛、邀请赛等,推动体育竞赛与文化表演相结合,吸引国内外职业、专业爱好者的“朝圣”。
强化体育明星效应,激发大众共鸣。挑选符合大众价值观、审美观的体育运动明星,塑造十大体育明星偶像,聚焦人们视野,激发大众的共鸣,带动参与积极性。建立体育明星与高校的长期合作关系,以“走教”模式为学生授课,激发学生积极向上进取精神。
强化创新驱动,培育体育文创休闲产业。创新体育旅游业态,加强体育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将体育结合贵州文化资源,吸引文艺工作者参与体育旅游文化创作,打造户外文化艺术创意旅游区。在贵阳、遵义、都匀等打造文化体育休闲基地、户外运动创意社区等。
立足森林资源优势,推进步道与隔离带、防火带多功能合一,大力实施绿色建设步道、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工程,扩大贵州林业知名度。创建5个国家森林体育旅游示范点;打造10个以上国家森林体旅特色产品,构建森林体育、森林康养品牌。
加强部门协同,共建绿色健身步道,实现多功能合一。建设近山亲水森林健身绿道,实现步道与隔离带、森林防火带多功能合一。利用境内山林资源优势建设天目山、南岭、苗岭、横断山4条国家森林步道,串联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林场等,融入全省绿色健身步道体系。
立足林业优势,建设森林体旅特色产品。开发建设甘堡国有林场和乌江国有林场等森林特色小镇,依托竹海、拱拢坪、雷公山等森林公园合力打造一批“森林康养”、 “森林体验”、“森林体育赛道赛事”等森林体旅特色产品;打造“草场骑行”、“丛林穿越”、“森林养生”等森林体旅拳头项目和精品线路;加强石斛、刺梨、油茶、竹等林产品的种植和精深加工,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健康体旅。
体育旅游与各农业要素结合,深挖地方特色,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成为体育旅游为特色的农业改革,农村扶贫提升,农民致富创收的先锋典范。创建5个国家级田园体育综合体;打造10个以上全国体育农业精品园区,构建农业体育品牌省。
整合农业资源,创建国家品牌。重点打造茶园骑行、花海徒步、禅茶瑜伽、垂钓农庄、稻田迷宫、梯田攀援、康体养生等体育休闲农业业态和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山地特色农业、养生农业、智慧农业等功能农业。
面向国际体育旅游市场,建设“健康山野”。打造各具特色、主题突出、串联并线的休闲体育农业、林业精品线路;创建“体育食品储备”、“运动餐饮”等特色品牌;建设体育运动食品、健康养生食品生产基地;举办农体融合重大赛事活动。
坚持“人流进来、产品出去;赛事进来,健康生活方式出去”,以体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媒体推广、社会关注的组织形式,实施“赛事、产品、设施、公益”的四维体育扶贫创新模式。
加强赛事引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依托茶园、梯田等农业资源,通过赛事引导留客。打造生态农庄,养生庄园,加强农体旅长效融合,实现体育富民。开展体育旅游项目,组织举办农体结合节庆活动,开发衍生体验项目等,实现多方收益,增加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
创新健康饮食产品,构建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帮助推销健康饮食产品,利用体育旅游+互联网的方式搭建农副产品销售平台。扶持农民推出“微商+电商+电子仓单+供应链金融”混合农产品交易模式,实现“互联网+体育旅游+农业”协同发展。
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促进乡村健身运动。指导支持乡村新建一批社区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体育场地设施,促进乡村全民健身活动的全面展开,减少乃至消除因病致贫或返贫问题。
入股体育旅游项目,培育特色体育品牌。村民入股体育旅游项目,实现体育旅游项目经济效益和村民收入成正比,激发村民积极性,带动贫困村庄和村民增收致富;引导品牌企业在贫困地区进行投资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特色体育产品品牌。
贵州是南部军区与西部军区交叉点,是我国军事部队山地作战训练、复退军人疗养的大后方。规划结合贵州特色山地资源、红色文化及三线建设文化,创建“5个军事训练基地、3个军事疗养基地、5个大众军事拓展营地、3个爱国教育基地”,完善我国军体融合体系建设。
打造实战化山地军事训练基地。加强军事体育与军事技能融合式训练。充分利用贵州山地、洞穴、丛林优势在月亮山、雷公山、龙架山、白龙山、荔波喀斯特森林等做山地步兵实战训练,树立实战意识,创新训练模式,强化教学力量。
推进复退军人康复疗养基地建设。依托贵州海拔条件、温泉资源及大健康产业资源,在石阡、荔波、赤水、湄潭、百里杜鹃等地建设如石阡夜郎古温泉养生度假区、桃花江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天鹅堡康养旅游度假区等一批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康复疗养中心。
建设大众军事拓展营地。在贵阳、遵义、六盘水、毕节等地增加大众体验式军事综合培训营地,如娄山关海龙屯山地户外营地、遵义狼群军事体验教育基地、奢香军营山地公园、盘州综合训练基地、贵阳彩弹射击军事拓展基地等,实现大众休闲与军事体育的深度融合。
加强爱国教育基地建设。结合红军长征路线及会议会址,在遵义会址、黎平会址、猴场会址、土城古镇、丙安古镇、鸡鸣三省红色教育基地及息烽、普安、印江等地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以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为宗旨,构建“四个贵州”优质体育旅游配套保障体系。
以“体育旅游为核心,通达为渠道,服务为目标”,加强体育旅游与交通协同联动,积极推进体育旅游交通设施网络建设,创新体育旅游交通要素,提升体育旅游交通服务品质,加快构建贵州交通运输与体育旅游升级融合发展新格局,建设全国交体旅融合示范省。
交体旅融合,对外衔接,构筑中国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对内畅通,全省建成便捷、高质的体育旅游交通网络。依托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和贵阳北高铁站,拓宽国际航权,构建“水陆空”联动交通网络,打造世界级体育旅游新门户。
夯实和优化对外交通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各类既定规划的实施,统筹推进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高效率的普通干线网和广覆盖的基础服务网为主体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打造以高(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运为骨架的“水陆空”联动的交通网络,增加贵阳机场及各支线机场国际航线,形成与全国干线网络、周边省(区、市)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布局合理的全省立体干线网络。
便利游客出行,加快“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构建。推进现代体育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体育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让体育旅游客群拥有良好休闲体验,构建覆盖全省、快速衔接周边与省内区域的交通体系,推动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和“毛细血管”,加快中心城市、干线公路、航空机场到重点体育旅游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依托区域和省内高速网络,提高各市(州)景区景点通达性,加快构建全域体育旅游交通脉络,形成城市与景区、景区与景区的交通网络服务体系,构建全省体育旅游交通服务网络。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优质服务保障。依托全域高速网络体系,提升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全域陆路交通网络,加强景区景点对外连通格局,形成省域体育旅游交通新格局;优化区域内景区景点交通网络结构,升级和完善通达景区和景点的交通设施,加强旅游交通公路沿线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建设。
全面发展徒步、骑行和自驾体育旅游,实施“万里健身绿色步道”工程,建设自助自驾游示范省。围绕“长征之路”“霞客之路”“阳明之路”“茶马古道”4条文化之路,逐年累计建成万里健身绿色步道(登山步道、森林步道、步行道和骑行道);构建“环贵阳绿道网”、“赤水河慢行绿道”城市慢行绿道网,重点打造峰林探险、黔南民族特色、黔东南民族特色、武陵健养、乌江滨水、红色体育、休闲避暑、避暑冰雪等八条品牌体育旅游特色路线;到2022年全省风景道绿道总里程占比达到20%,到2035年实现翻番。
建立旅居营地工程,具体包括房车、新能源汽车、自行车的上路通行和设施保障建设。建立旅居车营地和露营地建设标准,交通运输机构开设拖挂房车运输服务,出台旅居车挂车上路通行政策,完善旅居车上路保障措施;全域主要交通干线服务站和通达景区、景点道路服务点统筹部署新能源车充电设施;交管部门出台交通班列上增设自行车托运服务的相关政策;建立自行车绿道风景道沿线配套服务设施。
完善自驾服务设施,提升自驾体旅便达性。在各市(州)主要城市高速出入口与交通枢纽周边建设 “租车港”、“泊车(房车自行车)港”;建设贵州全省共享租赁系统,实现省内联网共享,推动完善“异地租车、异地还车”共享服务;设立自驾游服务中心体系,在全省风景道绿道规划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特色突出的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全域推行加油站、加气站和充电站“三站合一”工作;推动星级服务、特色体育商品经营、景观体育化改造、智能化建设和绿色工程等五项行动。
建设一大数据中心,三大智慧体育旅游平台,充分融入贵州“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体系。
体育旅游大数据中心。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统筹推动,上下联动,全面推进融入“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增设体育旅游数据库为体育旅游提供数据支撑,加快体育数据库与旅游大数据中心衔接融合,建立体育旅游数据大数据中心,推行交叉共享、共建共管机制;促进外围交通、市场、气象和景区景点等部门联动,打破信息独享孤岛,促进部门间信息交换共享,推进省级引领、部门支持、基层跟进及体育旅游企业纵向一体化发展。
智慧管理平台。到2022年各市(州)重点市区建成体育旅游产业监测平台;到2035年,体育旅游重点区县建成体旅产业运行监测平台,实现对省、市、县域体育旅游产业进行智慧监管和应急指挥。
智慧服务平台。借助移动终端和新媒体,满足体育客群行前、行中、行后各类需求,为体育旅游市场客群提供全程个性化、便利化的智慧体育旅游服务。
智慧营销平台。聚合形成全省体育旅游宣传推广网站集群,利用新媒体构建多元化营销平台增加在线营销合作,推动事件策划与网络传播相结合,实现贵州省体育旅游境内境外、线上线下联动传播。
建设智慧体旅城市、智慧体育旅游区、智慧体旅设施、智慧交通四级智慧服务体系,实现体育旅游全域智能化智慧化。
智慧体旅省份建设。建设贵阳、遵义、安顺、铜仁、六盘水、兴义、凯里、都匀、毕节等9个“智慧体育旅游城市”;推进城市之间资源共享、数据融合、业务创新,构建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实现体育旅游与交通、医疗、民航、公安、气象、商务等数据信息共享,与预警应急机制联动,达到安全自驾和体育旅游。
智慧体旅项目区试点。提升体育旅游区域和体旅线路智能化服务,建设100个智慧旅游项目区,实现免费 WIFI全覆盖、智能向导、智能教练、智慧停车场等设施的服务;推进智慧可视化管理,加强项目区安全保障智能监控,规避项目区安全风险。
智慧体旅设施建设。推进完善贵州生态体育公园、场馆、游步道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促进全民健身电子监控平台建设和推广;重点加强生态体育公园、体育场馆、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的4G网络、无线宽带网(WLAN)、健身指标监测智能终端覆盖、自助教练指导培训等工程建设。
智慧交通系统。开展交通一体化设施服务和协同监管;建立客运票务、体育区票务等“一站式”服务;打造体育旅游交通信息一体化发布平台,引导互联网平台和市场主体无缝对接,提供体育旅游交通信息服务。
推进贵州省体育旅游智慧化顶层建设“1136”工程,打造“一个智能APP——一张专属地图——三大支撑平台——六大重点系统”智慧体旅体系。研发活力贵州APP,为贵州省体育旅游提供综合服务;绘制贵州省体育旅游专属地图,为贵州省体育旅游客群提供最详细的指引;设立三大支撑平台——智慧体育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体育旅游管控平台、贵州省体育旅游行业孵化与电子商务平台,为贵州省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便利管控条件;建立六个重点系统——体旅移动端智能服务系统(体旅APP群)、体旅应急指挥救援系统、体旅咨询和投诉系统、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智慧体育旅游行业管理系统、虚拟体育旅游系统,为全省体育旅游体系提供完善的智能化保障。
构建“三个一”大数据应用体系,实现“一个终端统贵州、一个平台观市场、一条接口处舆情”的便捷式顶层管控策略。打造“活力贵州”移动客户端,监测体育游客运动积分打卡系统,统筹全域健康公民体系,推进与体育旅游相关平台的链接与跳转,完善体育区门禁、运动检测、健康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建立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反馈系统,持续跟踪体育游客对运动满意度的数据调查,及时汇总各方评价,明确整改方向,把握体验趋势与需求,提升体育项目创新能力与服务质量;借助大数据平台采集的监测信息,对互联网上的体育旅游舆论实时监控和深度分析,实现紧急情况及时处理,提升对体育旅游投诉处理能力。
坚持科学留白,严控生态功能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控要求,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底线作用;加强与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保护规划的衔接;遵循分级分类、区别管控原则,强化体育旅游开发监管,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奖罚机制;严格执行景区承载量相关规定,实施景区环境容量管理。
打造绿色体育旅游区,实行绿色出行。鼓励节水节能型景区、酒店和体育旅游村镇建设,实施奖罚管理制度;出台绿色服务评价办法;加快旅游公共交通领域清洁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发展慢行系统,改善绿色出行条件。
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着力培育生态文化载体。打造贵州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围绕梵净山、赤水丹霞、雷公山等建设一批以自然、人文资源为主的自然风景保护区;建设一批以绿色城市、绿色小镇、绿色社区、绿色村落和绿色企业为主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构建省域生态网络体系,形成体育旅游绿色屏障。构建省域生态绿地保护、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体育旅游游览系统;加强市域及重点区域生态绿地保护,建设生态网络体系和体育旅游联廊;保护和延伸城市绿地,建立城市体育旅游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省域体育旅游线路,形成车窗风景通道景观。形成流动的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车窗风景” 展示平台;沿公路游线形成以地区特色体育旅游项目为主题的展示系统;依托全域公路网系统,打造全省公路网体育宣传平台。
改善城市景观绿道,为城市体育旅游新增色彩。结合地区体育旅游项目特点对城市绿道进行修饰和体育元素植入,打造城市体育休闲廊道;营造城市运动氛围,改善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建设城市体育旅游门户景观,展示城市体育旅游的主题性。
打造社区体育运动景观,渗透体育旅游事业。为专业的体育基地栽植富氧类植物,创造运动基地独有的空气环境;在城市建设的小环境中,营造体育相关的景观场地,如奥运冠军林、体育赛事展示墙。
改善城市标志节点,为体育示范区创建新城市名片。依托城市特色体育旅游项目进行展示和宣传,作为城市交通或城市片区节点标志,打造城市体育旅游新名片;围绕体育旅游资源,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打造贵州体育旅游品牌。
赋予城市标识亮点,为城市体育旅游营造氛围。依托体育项目的特点赋予标识系统新的亮点,打造城市独有的标识系统;在重要景区导示系统改造中增加体育元素,增添重要项目特色氛围,创建体育导示系统。
强化户外运动应急救援保障,构建“政策引领、安全预警、监控反馈、安全救援、保险保障、安全教育”六位一体的体育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1、编制标准化应急预案
搭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搭建贵州省体育旅游安全应急平台,加强与国家体育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及地方应急平台的对接,健全户外运动安全事故报告制度,重大事故发生时要同时向当地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编制紧急救援服务规范。遵循全国一级政府颁发的全国性政策法规与标准,编制地方《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及服务规范》,完善体旅安全应急指挥、应急预案编制及演练等相关制度、法规、条例与标准。
建立行业安全管理制度。从行业管理角度,针对企业、俱乐部等主体对象进行行为约束和管理优化,建立行业质量标准,对涉及的安全风险管理问题,应从人员资质、场地条件、装备条件、事故处理等方面进行合理规范,以保障广大参与者的安全。
2、强化高风险事件安全预警
自然灾害预警。由气象局对强降雨、大风、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现象进行预防警报与信息发布,对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地区加强加测与防范,将突发事件根据事件类型、影响程度等维度进行分类分级,对应不同的处置策略及细则。
高风险项目预警。鉴于山地户外运动的挑战性和探险性,大部分项目具有高强度、大负荷的特点,针对低空飞行、探洞攀岩、瀑降溯溪等高安全风险运动项目,以及局部高海拔地区可能引发的身体不良症状,应及时做好安全信息预警。
参与者行为预警。对户外运动参与者可能造成户外安全事故行为进行预警,如不遵守交通规则,不当露营行为,擅自离队,未按规定使用户外设备等。
1、完善科技监控反馈系统
综合环境信息监控。借助计算机网络及3S等技术,全面搜集并及时发布户外运动开展地区整体状况信息,预警当地治安状况、卫生健康状况、政治稳定状况等。
重大赛事与节庆活动安全监控。强化对极限运动场地、专业场馆等体育设施,以及体旅客运、体旅道路等体育节庆活动重点领域及环节的监管,合理利用无人机设备对场地、活动及赛事进行监控,采用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减少突发事件对赛事活动的影响。
体育旅游区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实现人流、车辆、位置、环境等关键节点的全域全程全时可视化监控。到2035年,推动省级以上的体育旅游项目实现旅游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全覆盖。
2、建立专业化安全救援体系
构建四级户外救援系统。完善指挥中心、救助机构、直接外围机构、间接外围机构等四级户外安全救援系统,根据贵州山地户外运动事故类型特点进行综合评估,提出科学可行的救援机制,细化各级责任义务。
跨部门救援协作。建立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公安消防、武警部队、安全部门等救援行动直接相关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完善服务指挥中心指挥调度职能,强化和发挥政府各部门间的公共责任和服务职能,拓展现有职能,增加救援项目。
完善社会救援系统。整合社会救援力量和资金,重点针对户外运动协会、俱乐部,加强户外救援队、山地户外向导等民间社会救援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通讯部门、新闻媒体等间接救援机构建设。
1、完善户外安全保障体系
政府部门树立规范。规范装备质量标准,构建户外运动装备质量认证标准;建立登山户外风险控制体系,与保险公司合作,将高山探险、户外穿越以及救援系统纳入商业保险体系;拓宽救援费用渠道,利用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以及各种慈善资金设立专业的险种支付户外救援队进行救援的费用。
行业协会、俱乐部加大宣传。普及各类装备器材的正确使用,加强装备使用寿命监管;宣传和推广活动户外运动安全保险文化,树立投保意识,使户外爱好者变被动预防为主动预防;协会救援机构与保险公司协商,完善和推出新的安全救援保险。
保险公司服务保障。构建保险体系,推进投保范围广、保险期限与金额灵活的户外运动保险体系建设;丰富保险险种,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更多户外运动专项运动保险险种,加大户外运动保险产品宣传力度,为滑雪、跳伞、登山、洞潜等高风险运动爱好者提供保障;扩大服务范围,在事故发生时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和事后理赔工作。
2、构建户外安全教育系统
普及大众教育。组织宣传讲座,与学校联系定时给青少年作讲座、培训,提高青少年野外生存的能力;主流媒体报道,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对户外运动安全事故问题进行追踪报道,激发参与者的户外运动安全意识,并对相关责任团体的安全管理起到舆论监督作用。
强化专业教育。短期急救培训,户外运动出行前,邀请专业教师或资深领队给户外运动参与者进行固定课程短期培训,提高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升急救能力。长期院校教育,通过院校培养专业的户外运动从业人员,培养专业从事户外运动的教学、研究、组织和管理、户外运动经营和活动指导等方面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实现服务功能全域覆盖。编制《贵州省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规范》,重点构建“中心城区—体旅城镇—体旅景区(点)—服务驿站”全省体旅集散咨询服务体系;按照国家标准,突出贵州特色,统一体育旅游形象标识;在省内各客运枢纽及商业街区、景点景区等人流集聚区,建设贵州体育旅游集散中心或服务中心,有效提供项目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信息与服务。
推动体育游客中心建设。把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体育旅游绩效评价体系和创建考核指标;推广贵阳国际机场和高铁站的体育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模式,推动遵义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铜仁环梵净山公路等沿线服务驿站建设。到2022年,在全省建成30个标准化、示范性体育游客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到2035年体育旅游集散中心、集散点全面覆盖贵州省体育旅游示范区。
以系统、集约、创新、特色的理念构建高质舒适、地域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保障系统,高效盘活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及健身场地各类设施资源。
复合体育场馆功能业态。盘活体育场馆衍生服务,推进现有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盘活场馆资源,拓展会议,展览,路演,推介等功能;引导体育竞赛表演企业参与体育场馆运营,鼓励利用学校体育场馆举办体育赛事;以体育运动项目、专业队伍形象、运动赛事等体育元素开发周边衍生产品;体育场馆内部及周边空间应与体育业态相互补充,形成餐饮、住宿、购物复合业态,打造体育综合体,吸引人流量与消费。
差异化打造生态体育公园。建成100个生态体育公园,提升并统一各级生态体育公园建设标准,增加生态体育与运动休闲场地空间、功能设施,并施以相应的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应突出各体育公园差异性,植入多元体育体验类项目,开展健身养生运动、民族民间运动。
普及健身配套场地。营造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完成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设施,鼓励开展民族民间特色运动。
提升国内外客群出行体验,丰富多档次食宿配套,打造贵州体育旅游“康行”食宿保障工程。
实施健康饮食,提升养生美食工程。到2035年,打造出100条贵州特色健康食品街区,扶持200家优质餐饮企业,培育100家知名品质养生特产品牌店;支持健康文化饮食“申遗”工作。深入挖掘民间有机特色小吃,推出养生小吃,打造健康养生特色餐饮品牌,促进民间烹饪技术交流与创新;构建有机农牧业、健康食品业、品牌餐饮业产业链组成的“联合产业”。
完善运动住宿品质主题新业态。到2035年,培育200家特色体育文化主题酒店,打造100个精品营地示范区,建设100家智慧体育旅游酒店;推进企业连锁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围绕贵州省多元山地文化,重点打造一批山地主题、冰雪主题、温泉养生主题、红色拓展文化、民族运动文化等特色体育文化主题酒店,将体育文化主题酒店建设作为提升吸引力的新亮点;结合自助体育游,大力推动自驾车、房车、帐篷营地等建设。
推介体育周边,构建产品产销工程。到2035年,省级以上体育旅游重点项目、体育旅游集散中心实现商品便民点全覆盖;器械、装备、改造、文创等体育周边用品销售额占比体育旅游总收入达到30%以上;引进艾菲克等专业体育用品公司及阿里、京东、考拉、唯品会等知名电商,建立体育用品购物网络平台,促进体旅购物消费升级。
提升行业国际化对接水平,优化体育旅游友好服务品质。
提升体育旅游行业服务品质。在窗口行业率先开展“品质贵州”服务,积极争做文明体育旅游的传播者;通过开展体育旅游翻译培训、体育教练业务培训、体育旅游向导培训、乡村体育旅游从业者培训等,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实现全省体育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大提升。
完善贵州省体育旅游志愿者工作制度。规范体育旅游志愿者招募、注册和培训等工作;加强志愿者服务管理,推行体育旅游志愿者评价和激励制度,建立弹性用人机制和柔性流动机制;构建省市级体育旅游发展大会志愿者服务体系。
加强公益宣传教育,培养全民服务意识。以全民健康共建共享为抓手,加强体育旅游公益宣传教育,启动全民健身体验活动,营造“全民推介贵州,人人都是向导”的良好氛围;重点培养一千名体育旅游讲解员,发展一万名出租车司机、十万名大学生、百万名当地居民为“品质贵州”代言人,实现体旅软环境整体提升,最终形成品质服务全民化格局。
加强服务质量规范治理。以服务标准化引领服务品牌化,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为补充,编制《贵州省体育旅游标准化服务规划》;到2035年,建立健全涵盖山地体育资源开发、产品业态、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体育旅游安全、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体育旅游质量标准体系。
健全体旅产业标准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明确体育赛事开展的基本条件、规则、程序和各环节责任部门,提高标准化水平;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城市马拉松、自行车等各级各类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办赛指南和服务规范;健全行业统计制度,建立体育竞赛表演综合性信息发布平台;严格实行俱乐部、体育景点、体育向导、宾馆饭店等级标准动态管理制度,推进精细化管理。
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强调市场调研监测,开展常态化监测评价,完善反馈与统计机制,研究制定《品质认证管理办法》、《品质标准管理办法》,构建“贵州优质体育旅游”认证机制,建立“贵州体育旅游”先进标准体系,通过国际通行的第三方认证手段,为打响“贵州体育旅游”品牌提供科学评价方式。
针对不同游客群体,实现旅游客群全覆盖及专项市场精准定位,积极谋划竞赛、培训、爱好者、亲子、康体、会展等六大营销方向。
面向专业人群开展包括山地运动、冰雪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面向国家训练、素质拓展人群打造规模化的专业体育培训基地,面向运动爱好者及休闲度假人群打造户外运动体验之旅,面向家庭及孩童打造活动丰富四季皆宜的夏令营、拓展活动等项目,面向健康爱好者、运动康复需求者、养老群体打造以运动康体为特色,以生态环境、绿色食品、特色景观为依托的康体之旅,为体育会议提供专业化场馆,利用大型国际及国内体育会议提升市场专业度。
持续做好全年丰富的“节庆”“赛事”系列产品,共同实现全年活动引爆。积极推进品牌赛事活动,培养民族节庆产业与旅游节事活动,实现全年性活动,多形态休闲。
通过多渠道社会化营销,助力贵州体育旅游品牌加速腾飞。包括主流播放媒体(CCTV、体育APP)、市场营销主体(微博、微信、论坛/BBS、网易新闻、今日头条、凤凰新闻)以及综合信息主体服务平台(资讯门户、社交媒体、食品媒体、音频媒体)等三种主要方式。鼓励各类媒体播出体育赛事节目,普及运动项目文化和观赛礼仪。
创新全媒体营销模式,实现从传统营销向新媒体营销转变。大力发展媒体深度整合营销,助力传统行业破冰。
建立线上+线下+多维度+立体营销网络,整合PC端+社会化营销+移动端+广电传媒+户外广告+电信广告媒体,保证广告投放的精准度;建立以网络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移动新媒体等新媒体的整合营销,如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社交网站、问答平台、视频平台等;发展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营销。
联合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商业主体,联动同行业各层次不同商业主体,通过异业联合、合作共赢,实现异业整合各主体共同目标。整合贵州省体育旅游发展渠道,通过体旅文不同产业科学捆绑(如景区与俱乐部捆绑)、联合促销(如餐厅消费送体育赛事门票)、整合推广(如户外、楼宇、杂志等媒介促销宣传)等异业整合方式,实现价值最大化。
省委省政府应高度重视体育旅游工作,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顶层设计,提升体育旅游发展的“政府调控能力”。
强化组织领导。重点推进体育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城乡环境整治等问题;制定更加有利于体育旅游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区域联动机制、部门联动机制,调动相关部门资源共同推动体育旅游发展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实现大范围协调联动。
深化体制改革。改革体育旅游管理体制,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管理体制;完善体育旅游工作机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新格局,有效支撑体育旅游市场体系建设;多方引进战略投资者,认真编制包装一批体育旅游大项目,作为全省的重点项目对外招商引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旅游项目建设;设立体育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从条件比较成熟的点、线突破,切实加强开发建设引导。
落实“多规合一”。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做好规划引领,全省和各市(州)编制相关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体育旅游发展需求,彰显体育旅游要素,营造融合空间,增强宜体宜游功能;抓好全省体育旅游总体规划、体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民族体育发展规划和各市(州)的体育旅游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交通规划等有机衔接;重视体育旅游规划的实施评估和监督管理,加强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
创新综合管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突出体育旅游品牌塑造,抓好体育旅游宣传推介工作,创新宣传形式,建设体育旅游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深入推进体育和旅游、文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公安、安全监管、法院等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综合执法体制;探索建立放权于县(区、市)、放责于协会、放事于市场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产业促进机制;深化“体旅融合”试点改革,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和运营,实现区域内全域、全景和全产业发展。
构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依法规范体育旅游市场,探索多级项目保障机制,多层面推动体育旅游发展。
构建政策保障体系。用足用好国家和各地支持体育旅游、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旅游部门与体育部门紧密联系;协调争取在用地用林、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逐步出台税收减免细则并落实执行;加大对体育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级体育旅游项目,对经营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在扶持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
依法规范体育旅游市场。建立健全体育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联合监管机制,制定体育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责任清单,依法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建立体育旅游市场“红黑榜”,坚决打击欺骗、胁迫参加计划外自付费项目或强制购物的行为,打击私自收受高额回扣行为;充分发挥各类体育旅游监管平台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机制作用,提高体育旅游市场监管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建立统一受理体育旅游投诉举报机制,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体育旅游投诉举报受理、处理、反馈机制;打击危害健康和缺乏安全保障的体育旅游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加强对体育旅游项目的市场监督和安全管理,健全体育旅游安全防范、风险预警、紧急救援体系。
探索多级项目保障机制。规范休闲绿道、自行车道、登山步道及相关营地、码头等设施的建设标准,探索建立体育旅游统计制度和行业监测机制。
实施人才战略,构建完备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柔性引进,做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健全体旅行业培训机制。加强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体育方面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引导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体育旅游提供强力支持;将体育旅游相关内容纳入教练、向导培训体系。落实教练、导游人才职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体育旅游企业开展游学考察,扩大出国留学人员派出规模。
完善体旅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帮助企业、高校等有效对接,构建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鼓励体育旅游企业与体育、旅游类院校合作建立体育旅游实习实训基地;支持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培养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技能人才。
创新体旅人才引进机制。鼓励退役运动员投身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引进体育旅游创意、规划、经营、管理等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建立体育旅游人才专家信息库和高技能人才库,推动体旅人才的信息化管理;促进体育旅游人才的区域流动与交流,实行体旅人员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
构建体旅人才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人才市场的保障服务体系,出台异地体旅高级人才落户政策,放宽外籍高层次体旅人才居留条件,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倾斜;鼓励体育人才开展体旅研究,加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力度。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运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原则,鼓励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开发商、投资商多渠道创新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
鼓励设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整合现有资金渠道,拓宽资金来源,支持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及基础设施的开发;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基金。
创新金融政策吸引社会资本。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参与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体育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体育旅游企业探索通过相关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筹资。
推行PPP投融资模式。推广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投融资模式。
统筹(整合)财政资金。通过直接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体育旅游发展,实行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评价机制。
扩大银行信贷投入。加强与农信社、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的合作,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扩大银行信贷投入;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体育旅游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大对体育旅游重点项目的支持。
开发证券化产品。鼓励发展体育旅游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支持地方探索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易平台建设。
创新平台发展机制,建设体育旅游资源交易平台、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监测平台、区域协同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
建设体育旅游资源交易平台。健全体育交易平台机制,构建完善的省市联动资源发布平台,提供公开、透明的一站式服务,及时公布与体育旅游相关的项目招商、无形资产、企业股权交易、实物资产交易、项目融资等信息,达到资源和信息的互通;强化市场运作,形成市场化开发、服务模式以及全社会参与的办会机制。
完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监测平台。强化贵州体育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立全行业监控、监管、展示、共享平台,实现体育旅游全行业信息纵向贯通,交通、气象、公安等部门数据的横向打通。
打造区域体育旅游协同合作平台。紧密联系国家体育总局,争取总局相关运动中心的资源导入;搭建跨市(州)体育旅游区域协作发展平台,有机组合、联合挖掘各地体育旅游特色产品,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客源互送”;建设“体育旅游联盟”,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区域互动与合作,通过开发智慧体育旅游APP、设立联盟发展资金、强化媒体合作等形式推进体育旅游发展。
提高贵州体育旅游市场化水平。进一步简政放权,使市场在体育旅游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企业、中介机构、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和民间协会资源优势,鼓励社会融资,导入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发挥在优化资源配置、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行业自律和创新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支持社会企业发展。鼓励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体育旅游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良好的赛事品牌等无形资产,通过管理输出、连锁经营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和利润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企业集团。支持企业实现垂直、细分、专业发展,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竞赛表演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培育中介咨询机构。积极发展独立运行、治理规范、行为公正的体育竞赛表演行业组织,支持其积极开展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研究。充分发挥各类中介咨询机构作用,鼓励其向体育竞赛表演机构提供经济信息、市场预测、技术指导、法律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资本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通过授权经营等方式加快建立以政府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筹措资金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创新融资平台建设,组建体育旅游投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投入体育旅游项目、赛事和体育用品建设。
重视社会组织参与。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机制。给予社会组织在发生纠纷、解决问题时制度保障;降低体育社会组织在获取正式社会组织身份上的难度,保证体育活动参与,社会治理参与。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空间。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部分体育公共服务责任;鼓励社会组织挂靠政府、依附政府的发展模式,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拓宽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纳入体育治理体系。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力度。调整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号召组织成员参与社会组织运作,打下坚实群众基础;协调与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吸收有效资源,提高公信力,推动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
构建港澳台合作新格局。引导港澳各界人士到贵州休闲旅游、投资兴业,使港澳成为贵州走向世界的重要桥头堡;不断深化与台湾在体育旅游业、电子信息产业、中医药业、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扩大与台湾社团合作的范围,推动黔台大交流大合作。
打造山地体育国家合作平台。扩大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影响力,举办山地体育旅游国际会议论坛,推进与意大利、法国、瑞典、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地的合作共赢,紧密联系国际山地运动组织,体育旅游协会、亚太体育旅游协会、世界体育旅游城市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及山地生态体育旅游典型国家(地区)旅游机构;推进国际知名院校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的联合办学,引进瑞士、加拿大、日本、尼泊尔等国际山地户外运动人才,开设山地体育旅游学科,建立体育旅游研究机构,完善山地、洞穴、峡谷等体育旅游向导体系。
拓宽国际市场交流渠道。发挥海外人士、海外贵州商会作用,广泛邀请国外前政要和经济界、文化界名人走进贵州,深度体验体育旅游项目,搭建友好城市、友好学校、友好医院和外商投资发展的桥梁。加强海外社交平台宣传推广,与Facbook、Twitter、LinkedIn、Pinterest、Instagram、Google+等6大社交媒体合作,推介贵州山地体育、民族体育、红色体育文化特色。搭建国际山地体育旅游投资平台,吸引国际体育资本投资重点体育旅游项目建设。
推进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提升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国际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深化大会标准化办会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体育旅游组织,将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打造成为山地体育旅游及户外运动国际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
创新体育旅游推介平台。举办国际山地体育旅游联盟年会论坛、国际山地体育旅游发展论坛、国际山地户外运动论坛、“绿色发展与山地体育旅游”国际商会领袖知名媒体对话会等高权威性、高聚合力、高延展性的品牌活动,形成对外开放窗口及宣传推介平台,推动户外运动壮大发展,提升中国体育旅游业发展水平,展示健康中国良好形象。
引进国际顶级山地体育运动赛事。举办如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国际攀岩精英赛、汽车拉力赛、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自行车赛、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救援交流赛等一批常规性、系列性、规模性、高水平的、世界知名的顶级山地体育运动赛事,扩大在国际户外运动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展示中国对外开放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
争取入境签证政策。简化旅游签证流程,建立电子签证系统,推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开放山地体育旅游落地签证政策。扩大免签国家范围,鼓励更多的外国人赴贵州进行山地运动。延长免签停留时间,促进入境旅游市场活跃发展。放宽免签人数限制,团队免签放宽为个人免签,满足外国游客个人出行的需求。
优化免税购物政策。释放免税购物政策红利,推进本土特色体育旅游商品持续创新。提升免税购物限额,扩大免税商品品种,优化出省免税店布局,选择在客流量大的高铁站、机场、码头增设免税店。争取引入国际优秀免税运营商参与贵州出省免税业务,给游客提供优质价廉的商品。
重视推进国家风景道建设。成立国家旅游风景道管理机构,积极开展风景道科学和技术研究,逐步开展省级风景道体系的研究和认定工作。加强风景道对道路沿线廊道地区空间优化、产业发展、区域协同、脱贫致富等的拉动、带动和促进作用;着力建设乌江国家旅游风景道、环梵净山旅游公路及佛顶山旅游公路,构建乌江、武陵山等国家风景道工程,打造深受自驾车游客喜爱的线型体育旅游目的地。
无缝连接国道318景观大道。积极融入国道318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工程,利用渝黔高速对接川渝,规划调整沿途开阳、乌江服务区,加强交旅融合,打造服务区+景区模式,联动乌江百里画廊,开展高桥极限运动、水上运动、红色拓展运动。
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打造贵阳内陆型经济开放高地,带动贵州省体育、旅游、文化等一系列产业共同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签订一带一路贵州体育文旅产业综合体框架协议。加强政策沟通,深化政府间合作。推动设立瑞士(贵州)产业示范园、德国(贵州)产业园,中瑞生态文明建设合作,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加快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体育旅游、教育、扶贫等领域合作交流、政策协调机制。加快设施联通,通过“北联、东进、南下”,建设沟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通道和重要物流枢纽,推进黔深欧海铁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开通中欧班列(贵阳—杜伊斯堡) 并列入国家规划,不断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推进贸易畅通,加快形成白酒、轮胎、肥料、茶叶、手机、吉他等知名出口品牌,不断拓展经贸合作领域。
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建立体育旅游战略联盟,开发黄金体育旅游线路,推进与成渝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及长三角地区的交通互联互通,构建开放共享新格局;使贵州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打造长江经济带内陆型开放示范区,长江经济带上的生态文明先行区,长江经济带的能源产业承接区。
加强区域协同合作。不断深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面向区域客群宣传贵州旅游产品,推销贵州旅游精品线路,增加泛珠三角地区游客和经济体对贵州的区域产业合作热情;依托贵广高铁等交通条件实现空间布局,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独特山地体育资源吸引“一程多站”游客资源,以大数据为主打,与大湾区进行体旅科技创新分工协作,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借助紧邻北部湾区位优势,扩大完善贵州西南陆路出海大通道,建立黔桂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联动北部湾体育旅游资源,加快开发东盟体育旅游市场。深度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推进共建西江——珠江生态廊道,加快建设连通广西、面向东盟和联通广东、面向港澳的交通大通道,加快建设贵广高铁新型城镇带。
加快周边省市联动。加强喀斯特地貌地区体育一体化建设,构建喀斯特山地体育旅游联盟,在云南石林、贵州荔波施秉、重庆武隆金佛山、广西桂林环江等地推行山地体育旅游一卡通,加强滇、黔、桂、渝四省共建“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体育旅游区”;推进滇黔桂湘川体育旅游联合,凝聚体育旅游合力,联合建设渝黔川、云贵川、黔湘桂等无障碍体育旅游区,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共同开发特色体育旅游线路,推动“一线多游”、“一站多游”等体育旅游形式;深化各省多机制协同合作,联合周边省市共同完善体育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机制、体育旅游安全救援机制、山地体育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市场统一宣传营销机制。
本规划是指导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总体规划,现阶段各具体项目的建设存在不确定性,环境影响强度难于量化,因此建设项目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另行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同时坚持以“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总体原则,严守生态底线,合理衔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等规划,坚持绿色发展、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做好与城镇体系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上位规划衔接,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不动摇,实施保护性开发,最大限度降低体旅项目开发对资源造成的影响。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体育旅游业发展相互促进机制,严格执行体育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体育旅游能效提升计划,降低资源消耗,推动构建绿色体育旅游标准体系;对项目开征适当的体育旅游资源维护费;培养熟悉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专门人才,提高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健全资源保护制度。明确规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及团体成立的申请、审批的实质条件和程序条件;组建有关体育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等,具体规定机构或团体的性质和作用、权利义务和责任等;所有的体育旅游项目都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来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实施保护性开发。在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保护地范围内建设有关项目必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核审批手续;注重生态资源保护,注意在生态体育旅游开发中的保护性开发问题;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科技兴旅”战略,实施科技手段,转变盲目掠夺式的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化开发,最大限度减少开发过程中对资源造成的破坏。
坚持生态立省战略,守住青山绿水,切实保护全省自然、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重点保护以山地、水源与动植物为核心的生态资源。明确生态红线,树立生态体育旅游观念,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际生态省。至2035年,确保体育旅游项目区内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率达到9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为85%以上,为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优质环境保障。
严格执行《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切实做好体育旅游项目用地与《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贵州省“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衔接。遵循分级分类、区别管控的原则,严格执行对5大类(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流失控制、石漠化控制)生态保护红线功能区的各类生态资源提出的管控措施,确保各类生态空间得到科学、合理有效保护利用。严格审批红线区内的各项体育旅游项目,控制体育旅游开发强度。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奖罚机制,对体育旅游项目规划、建设、运营进行全过程管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要及时进行制止、整改和处罚。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对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山体、水系等资源,保护山地生态环境,推进山地体育旅游环境整治与生态景观恢复。重点构建起乌蒙山—苗岭生态屏障、大娄山—武陵山生态屏障,乌江生态保护带、南北盘江及红水河生态保护带、赤水河及綦江生态保护带、沅江生态保护带、都柳江生态保护带为骨架的“两屏五带”生态安全格局。控制体育旅游开发强度,尽量保留和扩大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容量。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积极配合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推进美丽乡村体育旅游环境综合整治。
严格执行《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旅发〔2016〕172号),按照国家旅游局制订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LBT034-2014)要求,景区内体育旅游者数量达到最大承载量的80%时,立即停止售票。在梵净山、万峰林等省内重点体育旅游区内,加大限客预警监管,制定相关预案机制。强化对体育旅游区环境监管,制订适合贵州省的体育旅游区最大承载量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等各种媒介及网络将最大承载量、通往体育旅游区的道路、宾馆服务、停车场容量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应满足《贵州省“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要求,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区体育旅游活动,保护原生态的森林、草地、湖泊、湿地等环境景观。
鼓励体育旅游企业对节能环保、绿色环保技术的运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体育旅游酒店、景区、度假区、体育小镇、交通等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节能减排,促进体育旅游景区景点低碳式发展,并向全省范围内的体育旅游相关企业推广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和技术。评选绿色环保体旅企业,并给予一定环保奖励。积极打造一批低碳体育旅游城市和特色村寨等。鼓励在体育旅游城市街区、体育旅游景点等广泛开展文明体育旅游宣传和教育活动,倡导文明、绿色的出游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居民和游客文明体育旅游。积极引导和支持本地体育旅游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开展体育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强化社会团体的环保监管力量。利用网络社交媒体、体育旅游网站、电视、期刊等传播平台,宣传“绿色出行”“环保体育旅游”理念,增强环境保护氛围,多途径引导居民和游客加强环保意识。
规划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和区域的规划开发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各相关单位和部门需采取必要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以促进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加强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的保护,做好污废水处理,减少废气排放,增大绿化面积,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体育旅游区开发生态恢复和补偿措施机制,健全山地与水源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提升游客保护文物的意识。
加强对贵州文物古迹、古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山水、民族和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区,保护现有少数民族的遗址、建筑、服饰、习俗、语言等文化遗产。加大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具有贵州代表性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奖励资金、创业支持等方式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传承单位选择、培养新的传承人和依法开展传艺、讲学以及艺术创作、学术研讨等活动,争取在规划期内建立50家左右的非遗文化与手工艺研习所。重点推进贵州文化融入餐饮、住宿、演艺娱乐、公共服务、体育旅游商品等体育旅游消费生活中,形成贵州特有的体育旅游文化气氛,为国际山地体育旅游目的地构筑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