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对策
作为具有9亿农村人口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正确认识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探索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教育环境差。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教学环境相当艰难,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2)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无法保障。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较低,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到农村去,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教师力量的调整。(3)教育财政经费少。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4)课程设置滞后。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义务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又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
二、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稍微有点头脑或能力的农民均出去打工,在农村就留下老弱病残和孩子。这样农业也无法搞上去,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结果当然是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2)《义务教育法》落实差。《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适龄儿童、少年必须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又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适龄儿童、少年进行义务教育所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义务教育法》是“软法”,对违犯《义务教育法》的现象,既不追究,更不制裁。(3)财政政策、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别很大,必然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使得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陷入恶性循环。(4)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波及到义务教育,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也开始上扬,加上留守生的急剧增多、隔代教育的负面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九年义务教育的流失率增大。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经济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政府要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措施,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财政支持。(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大致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教学改革,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二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以城带乡”的教育模式。(3)加大义务教育执法力度。首先要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教育意识和法制观念。其次要做到依法治教,认真实施,执法严格,违法必究。(4)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没有钱,什么事也办不成,更不用讲教育。各级政府必须保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以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教育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各级政府不向学校伸手,不向学校摊派。(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足够数量的合格师资,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必须全面推进教师聘任制,实行优胜劣汰,同时对中小学校教师要长期有效地抓好继续教育,采取组织交流教学经验活动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思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07)
[2]李菲.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9(1)
[3]陈静.社会公正视野下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初探[J].职业.2010(5)
一.农村初中英语现状分析:
(一)客观方面
1.教学师资力量不高。很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任教, 造成农村初中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专业教师。在有些学校, 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很多英语教师是跨专业的, 甚至存在一个教师 同时上英语和其他主科的现象。英 语 教 师 口 语水 平 不 高农村初中大部分英语教师口语较差, 又缺乏有效 的口语能力培训,课堂口语用量少,有的英语老师不重视利用提高口语交际的教学设备, 有的觉得放录音麻烦,领到了配套教学磁带和录音机也不放给学生听,严重影响了学生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教学条件的制约。农村中学班级人数较多,远远超过了科学合理的班级人数,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听说实践机会。而且只 有 极 少 数 学校建有语音室和电教平台, 与教材相关的配套材料缺乏。英语教师上课基本上是一本书、一支粉笔, 最 多加一台录音机。教学条件简陋, 加上农村学生接触 课外英语的机会甚少, 在这种教学条件下的确是学生说好口语的一大障碍。
3.环境的限制。汉语作为我国唯一的官方语言,使学生缺乏英语的使用环境,学生不必为了交际而实践其所学语言,而且目前的中考高考尚未实行口试,部分地区虽实行口试,但未计入总分,客观上好似口语毫无用武之地,说 英 语 的 动 机 不 强,种种因素使得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水平不高,而且农村学生的英语口语环境单一,教师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渠道,而绝大部分英语教师所讲英语不地道,以致无法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环境在无形中制约了学生听说能力。
(二)主观方面
1、学生对自己的不自信。部分同学对自己不自信,说 英 语 存在一定的心 理 障 碍,生怕自己出现错误,很多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上一张口就紧张,一紧张就语无伦次,久而久之, 形成条件反射,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说英语的习惯,进而更加惧怕发言,出现了胆怯心理,另外,部 分学生英语基础差, 或者发音不标准, 存在着严 重的自卑感。最后,有的学生在口语交际课堂上不愿采取 积极主动的态度。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趋向于随大流、 缺乏表现欲。这样一来,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基本不开 口说英语。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水平很难有所提高。
2、学生缺乏英语口语交际学习动机。农村初中生对英语口语交际学习价值认识不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没有用,既不能应用于生活,在考试中也不那么重要,学生缺乏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是决定英语口语交际学习成败的关键。学生不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口语学习目的不明确;久而久之,英语口语交际水平越来越差。
二、农村初中英语口语交际对策探讨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英语老师要成为中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激发者、带动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因而需要引进大量的英语 教师, 并用合理的激励措施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还要逐步去培养优 秀的、高素质的英语教师,壮实教师队伍。而且应多给予英语教师参加培训操作磁 带 、 录 音 机 、 光 盘 、 VCD等设备的机会,使教师更恰如其分的使用这些设备,另外,身为一名教师,人格魅力也是必不可少一部分,幽默,认真的教师能够达到更好的与同学沟通交流的目的。以上都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改善教学条件。要提高农村中学生英语口 语交际水平,首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迫切需要国家 及各级政府的投入,加强英语教学的配套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英语教学条件。努 力 创 设 说英 语 的 氛 围 ,教师可以尽量用英语上课,开始可以先使用简单的口语,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加,提高英语口语难度,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环境,增 加 学 生 的 听 说 量。
3、改进教学方法。教 师 要 尽 量 让 每 一位学生都敢于说英语,乐于说英语,让学生意识到说英语的重要性,增加英语口语交际的教学力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难度不同的任务, 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适当的 时候给予学生帮助,给予学生鼓励和关怀。使学生增强对学英语的热情和说英语的信心。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区别对待,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说英语, 随意打断学生说英语, 这极易 挫伤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为了巩固和增 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在 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英语教学、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话剧等,让学生亲自实践,更多的接触英语, 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氛围。
毕竟,学英语是为了交际,为了适应时展对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加强英语口语交际的教学力度,努力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罗运春 论情感因素在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唐山市滦南县 农村初级中学 体育教师
一、引言
初级中学在县域基础教育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师资状况对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和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诸多教育资源中,教师资源是核心资源。因为所有教育资源都需要教师资源去调配、开发、利用和保持,教师资源成为各种资源的第一资源。随着全社会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广泛关注,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资源的重视已提到一个战略高度。唐山市滦南县是河北省东部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农业大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滦南县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有了巨大的改善,体育师资状况也有了很大变化。但滦南县初级中学的体育师资队伍到底是一种什么状况,是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唐山市滦南县农村初级中学(安各庄镇初级中学、扒港镇大沙窝初级中学、川林乡川林初级中学、程庄镇初级中学、青坨营镇初级中学、胡各庄镇西万坨中学、方各庄乡初级中学、姚王庄镇初级中学、坨里镇中学、周各庄初级中学、柏各庄镇初级中学等)的87名体育教师。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登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进行搜集、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对上述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2)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法。走访滦南县教育局领导2人,学校领导10人,体育组长25人,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意见。并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设计师资情况调查问卷,对体育教师进行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解,发放问卷71份,回收67份,问卷回收率达94.4%。(3)资料统计法。运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主要计算各项调查指标的百分比。(4)总结归纳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滦南县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体育教师的年龄与性别。从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24岁以下的体育教师占6%,24岁~40岁之间的占54%,40岁~45岁之间的占29%,45岁以上的占11%,所以说体育教师队伍以青年为主,40岁以上中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少,由此可见,滦南县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具有年轻化特点,这对于开拓和创新教学理念,活跃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因有丰富经验的中年教师太少,给学校更高层次教学与管理带来不利影响。从体育教师性别结构可见: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的矛盾并非十分冲突,男教师占63%,女教师占37%,可见男女教师比例基本为6:4,但仍存在男女之间的比例差异,而且各个学校分配不均匀,有的学校分配教师特少,这不利于体育娱乐健美和体育生理、心理等教学的开展。
(2)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分布。据调查统计:学历、职称情况和教学水平基本吻合。从学历来看,体育教师的第一学历,中专以下的占8%,中专占32%,大专占47%,本科占13%,由此可见滦南县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绝大多数为大专学历;但经过学校组织进修后,64%达到本科学历,中专以下为0%,中专为3%,大专29%,研究生占4%。在职称结构上,初级职称占30%,中级职称64%,高级职称4%,特级职称各2%。由此可见,职称情况比较合理。
(3)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工资与工作态度情况。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和工资有直接的关系。滦南县农村初级中学工资情况分布不错,1000元~2000元的教师工资占63%。课时多工资就多,也正是因为这样就有很多教师对分配工作量表示不满。据调查,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持一般的态度,不是很喜欢也不讨厌,但对自己的工作还是可以尽努力完成,事业心持一般态度,和学校领导相处融洽。
据调查,滦南县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对各种能力的看法并不一致,认为应提高教学能力的占71%,组织能力的占92%,获取信息能力21%,学习能力19%,管理能力31%,运动能力19%,科研能力34%,教育能力68%,指导训练能力62%,裁判工作能力33%。由此可见,大多数的教师注重组织能力、教育和指导训练等方面,并不是认为教学是最重要的,注重能力的培养。
(4)体育教师的科研态度及目的。科研建设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科技成果既是自我评价素质与能力的依据,又是检验校办质量的尺度。据调查,5%的体育教师对科研持非常支持的态度,57%的体育教师表示支持,7%的表示不支持(原因说出形式二字),31%的体育教师对科研持无所谓的态度。但是大家对科研的目的能够达成一致,就是获取较高职称。
2.体育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衷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有42%的人“喜欢”或“比较喜欢”体育教师这一职业;只有43%的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很好”或“比较好”地履行了职业义务;有54%的被调查者评价自己敬业精神为“一般”;39%的人表示有离职意向;多达61%的被调查者希望有机会去更好地行业发展。可见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道德不尽如人意,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出于对体育的喜欢或因在某些体育方面具有特长,从而走上体育教师的道路并在执教前期具有较高的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当一部分人或选择“随波逐流”或选择“应付”的态度,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目前农村体育的困境和体育教师的艰辛。
3.体育教师对专业素质和技能的认识
(1)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数据统计显示,体育教师对道德素质的评价最高,占89%,说明体育教师对道德素质的要求很高;业务素质67%;创新素质42%;身体素质32%;心理素质34%;审美素质28%。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对专业素质的认识并不统一,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存在矛盾,只能说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比较全面的。
(2)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据调查:有87%的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发展是为了职称和高收入。在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方面,调查显示青年教师表现一般,这很出乎意料,因为在教师技能方面,年轻教师起主导作用。调查还显示有好多体育教师并不是专项校对口,也就是说体育教师所学专项和教学内容并不相符。
(3)体育教师对人体学科和技术学科的认识。通过问卷显示,就人体学科知识而言:滦南县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营养学非常重要,原因:现在中学体育课本已经是《体育与健康》课,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而健康和营养是离不开的,所以认为体育营养学比较中重要的占56%,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都占45%;就技术学科而言:认为田径项目比较重要的占54%,球类项目的占67%,体操类占34%,民族传统体育占23%,游泳占45%,体育舞蹈占40%,野外运动占23%,由此可见,在滦南县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中,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球类运动比较重要。同时我在与体育组长和校长等领导座谈时,也提到这一问题,现在球类运动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得非常普遍。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滦南县初级中学教师队伍年轻化,有丰富经验的中年教师太少,给学校更高层次教学与管理带来不利因素。农村初级中学女体育教师数量基本满足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师的学历、职称情况和教学水平基本吻合,教师对学校安排进修学习表示肯定。体育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持一般的态度,但自己的工作还是可以尽力完成,教师对自己授课超任务后不能体现相应的报酬表示不满。体育教师的科研目的是取得较高的职称。青年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但在某些方面缺少经验。
2.建议
加强体育骨干教师和“师父带徒弟”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缓解当前体育师资结构性紧张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中青年教师队伍,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加强科研锻炼,纠正农村体育教师的科研态度,资助一批青年教师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切实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改善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加强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强昌义,黄俊峰.新形势下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运动,2012,01:75-76+120.
[2]朱生根,丁新民,廖丽琴.素质教育背景下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新余学院学报,2012,03:142-144.
[3]施云松.对我市农村中学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25-26.
一、教的现状
1.音标该不该教的问题。一直从教于初中的老师,习惯于教学生读单词的时候看着音标,他们都潜意识的认为,只有认识音标,学生才能准确认读单词。而六年级的英语单词表上只见单词不见其音标啊,怎么办?教,不教?教,教材上没出现,会不会违背语言教学规律;不教,老师带读,学生听读若干遍,还有不亚于一半的学生读不准,甚至不会读。刚开始,由于急于求成,我也尝试着让孩子们给生词添上音标,虽然他们也不认识音标,但音标中的辅音因素和我们的汉语拼音极其相似,老师只要着重把单词里的元音因素反复带读,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可是对于基础不太牢固的学生,学音标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很大心理压力,以前,他们只要跟读单词就可以,只要激活大脑中“读”的区域,而现在还得在大脑中扫描记音符号,因此有的同学害怕不认识音标,唯恐发错音,怕老师批评,学生笑话,而不敢大声发音,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同样,也会提前加剧学生英语学习中容易出现的两极分化。
在教音标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纯粹为了教音标而教音标:在基础教育中,我们不但要让学优生吃的好,还要让学困生吃的饱,所以对于教音标的老师,我认为要“润物细无声”,比如在每单元的 Sound time 板块中进行拓宽相同字母组合的相同发音和不同发音,或在领读,听读课文的过程中多次重复难读单词的次数。此外,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歌谣,游戏法,先行组织法,触类旁通法,26个字母音标学习法等各种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好音标。其实,教音标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帮助学生掌握语音提供一个必要的拐杖,比如自己查字典、拼读单词、记忆单词。当然,对于不提倡教音标的老师,也是有他们的道理,语言的学习在自然环境中的效果最好,小学阶段先让学生感知第二语言,学会听说,然后在深入读写。就如我们中国的孩子刚开始也是先学会说话,后学拼音。因此对于六年级学习英语的学生们讲,他们也就相当于中国幼儿园里大班的孩子学习拼音一样,先了解,等到了小学一年级老师再细化了教。对于处于衔接过程的音标教学,没有硬性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设备条件,个人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进行合理的整合。无论教不教音标这一矛盾并不重要,关键是采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能让学生会读,会说,乐读,乐说才是目的。
2.认知教学过度。初中教师由于长时间使用中学版的教材,习惯于重点呈现讲解四会单词,短语和句子,于是在教六年级学生的同时,花大量时间去讲解某个单词,短语的用法,拓展某个知识点,硬生生地把Story time 曲解成了Reading;过于侧重Grammar time认知教学,而忽略了给予学生机会去演Cartoon time 的行为教学,错失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Culture time的建构教学。以上几点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初中教师疏忽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年龄差异性,小学英语教学主要以活动课形式为主,说、唱、玩、演贯穿于教学之中,便于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创造适合英语学习的情境,潜移默化的掌握语言交际的应用。因此,初中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理解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适度的加深英语认知教学。
二、学的现状
1.时间安排方面。刚到初中的六年级小学生,他们的时间安排要和初中生同等要求,而且有了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的积极带动,他们的到校时间几乎比小学提前一个多小时不止,另外他们上午要和初中生一样上完4节课,英语课也从小学的每周3节升到4节,时间的紧迫,带动孩子心理的紧张。虽然时间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保障,但如果忽视孩子的紧张情绪,学习效果也会略见甚微的。这就不但要求我们初中英语老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且还要在课后作业安排上多花心思,尽量少安排枯燥乏味的惩罚性作业,可以安排分层次作作业业,或者开放性的作业,保护好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四川农村 体育教学 现状 对策
从事川内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八年来,我一直在摸索怎样才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功效,把农村中学教育资源落后的现状得到改变,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发挥,把自己的知识投入到农村中学的教育中去。希望从中寻找到一些更适合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育的魅力,让学生在运动中快乐地成长。
但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有限,场地设施的缺乏,客观上制约着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下面是我对农村中学现状的调研分析:
一、农村中学资源现状
(一)场地器材资源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学校体育场地不标准,很多学校活动场地是田径场地套用的,这样,难免会出现几种活动在同一场地上进行的场面。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正常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容易发生运动时的意外事故。并且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与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有显著的差异。
(二)教师配备情况
调查了解到,目前许多学校专职体育教师配备不足,出现兼职、代课教师,一个体育老师要担任八个、十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教学任务重,导致教师力不从心。
(三)教师待遇
通过了解,目前很多农村学校体育老师收入都比较低,家庭负担重,有些教师不得不在外寻求副业,直接导致工作重心的转移,不能专心于体育教学工作,或者调离农村寻求更好的发展。
二、学生自身现状
(一)家庭教育现状
学生来源层次分布广,大多数来自农村,农村学生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普遍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学生心理现状
“留守学生”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同时,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更多的是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导致很多学生表现出不自信、胆小、懒散、暴躁等性格特征。以致很多学生愿意到户外活动,但讨厌被约束,给体育课堂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以上是我对于农村中学有关体育方面的调查,根据这些调查分析,结合这几年在农村中学的教学实践,我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如下,希望能给农村体育教学工作尽点微薄的力量。
三、建议和对策
(一)不限大纲,因地制宜,让学生动起来
根据现行大纲的要求,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涉及面非常的广,然而有的项目根本没法开展,比如器械体操,有的学校连单双杠都没有,比如排球,全校能用的不到10个,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比如游泳,根本就没有游泳池怎么开展,纸上谈兵也是徒劳。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学校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大家喜欢的项目,没有标准的乒乓球台子,我们在水泥台子上一样可以玩得很开心,篮球场不够,把篮筐挂到墙壁上,学生一样可以投篮,羽毛球在空地上就能展开,不拘泥于形式,不拘泥于课时的控制,只要能让学生达到锻炼的目的,身心健康发展就行。
(二)增加对体育教师队伍的投入
加强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体育师资实力是改变农村中学体育教育落后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必须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修养,培养敬业精神,采取“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政策措施,定期抽调或选派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增加体育教研的投入,鼓励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带动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三)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1]。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体育教学是双边活动,如教师能运用个人魅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体育课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重塑学生自信,激发快乐基因
大部分学生不论自身的体育成绩如何,他们对体育运动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培养和利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欢快和愉悦。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自信,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多表扬,少批评,如果学生做完练习的第一反应是观察教师脸上的表情而不是体会练习过程中的满足感,那么学生也就永远都自信不起来;其次,要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循循善诱,永远不要让学生觉得“我肯定不行”或“这太简单了,我不练都行”,而要让他们认为“我肯定能行,让我试一试”。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作为体育教师我们没有权利剥夺学生的健康与快乐,更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得到科学的锻炼和快乐。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有信心,农村的体育教学现状总会不断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农村音乐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进行思考,探讨农村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供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备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农村学校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尽量聘请代课教师。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工资较低。而一部分音乐教师也因没有课,在年终考核时没有机会参加考核,这些导致一些音乐教师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有些老师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都转教语文或数学,导致音乐教师队伍严重流失。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村的一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或多媒体音乐教室,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育观念陈旧、滞后
在较偏远地区一些农民的生活还有问题,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钱去学习知识、学习音乐。即便是想让孩子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音乐,他们觉得不能创造财富,所以他们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去学习。只有文化课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文化课的成绩,没有认识到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
由于学生家长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所以,学校一方面考虑升学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家长的“重望”之托,它们以抓学生成绩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学校就会为了升学率放弃,甚至牺牲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一些学校拿教学成绩作为老师的考核标准,一些老师用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这一连串的排名不由自主地会让学校、教师、学生都觉得走到哪里都是文化课最重要。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所以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而一到临近期末,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去。
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一些学校讲升学率,家长期望他们跳出农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也会重视文化课。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也只是通过电视、录音机等这样一些媒介,认识到的也基本都是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其实,对于本民族的民歌、民族乐器等,他们应该多了解、应该了解的知识却从未耳闻,更谈不上喜欢与否。
因此,在农村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是模糊的。
3.师资力量缺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支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交通、通讯、文化等与城市相比较落后,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
现在,农村较少数学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大多数音乐教师都由语文、数学或其他科教师兼任,这些兼任老师绝大多数也都是半路出家,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音乐课教学形式单一、气氛不够活跃,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而那些专职的音乐教师,也会因为教学设备不完善而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到没有用武之地。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
二、发展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
1.转变农村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所以,必须要改变长期以来影响音乐教育向前发展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改革考试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还不够好。要对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进行教育,使他们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培养的思想。还要鼓励学生家长参加一些社会艺术活动或民间艺术节,使家长切身体会到艺术的美和音乐的美,使他们明白音乐教育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塑造孩子心灵的重要作用。
在改变社会、学校、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随之改变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当各方都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时,便不会再以单一文化课成绩来衡量学生和评价学校,这样会激发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需要投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对农村音乐教育进行投入,逐步建立多种渠道,来筹措农村音乐教育经费机制,解决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教室,配置音乐教学器材,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样,一些音乐教师才会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音乐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3.优化农村音乐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且目前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首先应该稳定在职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音乐教师的定期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综合音乐素质。发展有音乐爱好的其他课程教师,鼓励他们加入音乐教师的队伍里,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从而壮大农村基础音乐教师的队伍,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当然,单靠农村音乐教师的自我补充和自我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高等师范、中等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专业教师到农村去作讲学、作兼职,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农村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然后再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便不至于使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同时要鼓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建设农村,毕竟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少部分,城市学校所需的音乐教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到农村去的观念,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负担和困惑。另外,相关部门对这样的毕业生在生活上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4.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在农村,要保存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从农村入手。对于农村音乐教育来说更是便利,对传统音乐文化触手可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音乐资源。
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适合农村的特点,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共鸣。例如,淳朴高亢的西北民歌、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豪迈热烈的北方吹打等,这些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更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学生的感染也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一些本地的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进行演出,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使他们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这样既丰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要实现21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科教兴国,一定要狠抓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这是物质基础与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长要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改变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伟大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诸多现实困难,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邬志辉,任永泽.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苏敏.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边缘化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8).
关键词:农村小学;农村教育;家庭教育;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8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85-0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小学教育从硬件条件到师资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城乡教育投入的不平衡,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收入分配上,更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而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则表现的最为突出。
二、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困境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困境来自于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而其资源投入的不足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从总量上看,我国小学儿童就读于农村小学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但国家对小学教育的投入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却远高于城市。同时,由于城市人口相对集中,而农村人口较为分散,使得农村小学的数目更是远高于城市,由此以学校为单位获得的国家资源投入就相对更少。同时由于体制等种种原因,很多农村小学的义务教育经费很难保证发放到校,这使得农村小学不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与城市小学存在巨大的差距。
2.社会投入不足,且现有的投入针对性不足。到目前为止,多数论文在阐述社会投入时考虑到的主要是慈善机构、个人的捐赠、救助,本文认为,除此之外,农村和城市小学教育最大的社会投入差距应该是私企资源的投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落后,从总量上看,每年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且投入方向上主要是社会贫困救助,疾病救助,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比例上看都是相对不足的。目前,我国对农村小学的社会投入主要是个人、企业和慈善机构这三大来源。对于个人和企业而言,对投入对象现状的调查、核实成本较高,一般依赖于媒体的信息来源渠道,信息的真实性存在质疑,且主要是针对儿童个人的投入,即使有对学校硬件投入,一般也是一次性的,只能在短期内起到改善作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在监管上也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使得每年看似巨大的对农村教育的慈善捐赠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众多希望小学的荒废,只有电脑没有投影仪的教室等。由此可见,尽管对农村教育的社会投入在不断的增长,但由于缺乏引导和监管,针对性不高,对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作用不大。
3.家庭教育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国农村壮劳力外出务工情况非常普遍,留守儿童数量不断的增加,以重庆开县为例,2012年留守儿童高达9万人,这就导致家庭的主要陪护人为单亲或祖辈,教育观念陈旧,且由于周边人员的示范效应,读书无用论逐渐盛行,使得家庭对儿童小学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本没有,有的甚至是消极的。同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壮劳力的流失,在农忙季节,儿童作为家中的半劳力也会参与劳作;同时,由于交通、家庭经济、师资调动等种种原因,使得农村儿童的小学教育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开展。由于小学教育属于国民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被很好的掩饰在这一教学制度之下,但同时又由于小学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基础教育,高中的升学率,大学的升学率,同龄人的就业结构、师资和生源的流动方向等都可以说明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和城市的差距。所以,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目前正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即:教育投入越少—教学质量越低—师资、生员流动越大—教育越看不见成效—其后教育投入则更少—教学质量也会进一步降低。
三、对策建议
首先,应从政府的角度,建议一科学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使得农村小学的投入、发展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目的性。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缺乏一个具有较强可行性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使得本就有限的投入总是处于一种散而乱的状态,对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改善没有根本的意义。其次,建立合理的师资引进、培养的渠道,使农村小学教育在师资的数量上、专业上获得稳定的保障。如城市和农村小学的长期合作机制、教师长期的农村支教制度、并在教师职称的评定时将农村教学履历作为硬性指标,给予农村小学教师更多的发展渠道等都可以引导小学师资向农村小学教育方向流动。再次,为了保障上述措施的有效性,国家和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监管力度,对教育资源的来源、流转、使用、效果评价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监控,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切实提高农村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效果。
综上所述,面对农村小学教育当前的困境,我国应该从全局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进行阶段性规划;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拓宽发展渠道,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使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当前困境,切实推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志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M].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7,(7).
[2]吴春霞,郑小平.城乡公共品财政投入不平衡性分析——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C]//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3]陈乃林,杨向群.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9).
[4]关鸿羽.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条件受到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时,指出“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发展的灵魂。”必须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大部分农民处于较低文化水平层次,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为六个字“一大、六低、一弱”。
“一大”是指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我国农村中有近5亿劳动力。据专家推算,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农村只需1.5亿劳动力[2]。也就是说,在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有3.5亿属于富余劳动力。我国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庞大的农业大军与有限的耕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
“六低”是指农村劳动力思想素质低、文化素质低、科技素质低、经营管理素质低、身体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
(一)思想素质低。我国农村受长期自然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缺乏较强的成就动机,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
(二)文化素质低。在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9年,而美国农民大部分是从州立农学院毕业的;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专文化;德国6.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日本农民中5%是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占74.8%[3]。另外,受到妇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致使妇女及其家庭无法正确认识妇女教育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妇女劳动生产能力,有利于提高妇女的人力资本,从而造成了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不高,更低于男性劳动力素质。全国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男性从业人员占83.9%,女性从业人员则占88.1%。2000年我国男女人口占总人口之比分别为51.63%和48.37%,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3.26个百分点,以农村总人口8.0739亿人计算,女性人口应为3.9亿多[4]。几近半数的农村女性,无疑是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支柱,她们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整个素质水平。总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将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三)科技素质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在农村劳动力中,近80%的劳动力没有特别技能,可谓是“科盲”。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有14%的劳动力掌握了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能,2.8%掌握驾驶技术,3.2%掌握农业技术[5]。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四)经营管理素质低。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多半停留在传统耕作水平上,生产方式简单,劳动手段陈旧,经营管理粗放。他们不计劳动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投入成本,不讲投入产出效益,不会合理配置劳动资源,调整生产结构,无法预测市场变化。从事乡镇企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尽管其经营管理素质优于种植业的农民,但绝大多数人的经营管理并非自觉意识下的行为,仍是一种凭直觉经验的,带有相当程度盲目。
(五)身体素质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较低,基本上是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食物构成和食物营养简单,因而身体素质较差。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营养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农村卫生保健条件差,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要。加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人口生育质量低下。据统计农村残疾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6%,弱智儿童占人口的15%。农村劳动力中还有少数人格不健全、有心理疾病等患者[5]。
(六)劳动生产率低。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创造力的总标志。《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的数据显示:1997-1999年期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316美元,仅相于日本的1.03%,韩国的2.58%,巴西的7.35%,约为印度的80%。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及高层次文化程度人员比重过低,必将影响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给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城镇化进程带来严重制约。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成因分析
1.观念较落后。长期以来制约着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除了经济落后、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落后的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主观的因素,即观念上的落后,在农村地区,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民风习俗,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民风相当纯朴,人们经常是夜不闭户。由于其教育条件差,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奋斗的目标或眼光短浅,还处在小富即安的状态,部分农民宗族观念、家长观念盛行,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相当严重,并且过分强调客观条件的不足,缺乏主观的追求。尤其在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村中多数人未真正摆正读书与挣钱的位置,没有树立起以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高素质形成再就业竞争力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多读书不划算;二是不读书照样能挣钱。
2.投入不足。政府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中中央占51%,省级10%,地市17%,县乡两级共计不过20%左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全国义务教育投人中,乡镇负担78%,县级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6],财权与事权极不相称。在投入规模方面,政府投入农村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从总量上来看,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偏低。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3.76%,比上年的13.31%增长了0.45个百分点,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3.17%,仍未达到1996年国家提出的2000年“财政性教育支出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的水平”的目标。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美国1949年3.3%的水平,明显低于中等收人国家4.48%的平均值,更低于高收人国家5.66%的平均值[7]。
3.体制不适应。对于文化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农民已有一定认识,对提高自身素质也有迫切要求。但是目前的农村教育体系和农业科技的供求现状却使农民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科技素质,难以完成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整个农村教育体系来看,农村“三教”(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分割或残缺,农村教育脱离实际,使得农民素质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农村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教育体系建立起来的,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没有任何区别,从学生的学习目的到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一样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而是为了高考应试。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农村职业教育也脱离农村实际,“升学无希望,打工无出路,回乡无技术,致富无门路”是学生普遍面临的困境。真正能为农村服务的成人教育又面临诸多问题而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4.管理不完善。整个中国的农村教育系统,过去都是由教育部门条条管理,农村县镇(乡)村需要农技、农业产品加工及经营管理初级专门人才,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农民,但不能按农村的这些需求去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结构、课程、内容与方法,以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素质,这不仅制约农业现代化,也阻碍农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海外劳务输出。
5.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就业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劳动力输出不断增加,一部分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或其他行业,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外流现象严重,导致了农村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的进一步下降。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农村的留守大军中,女性和老龄人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沉淀下来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结构更不合理。
总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农民,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总理也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因此,我们只有面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剖析成因,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
参考文献
[1]冯菊香,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9):69-70.
[2]王凤山、阎国庆、任国岩,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5,(3):60-62
[3]李水山,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3,(15):6-9
[4]李苏英,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问题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17
[5]卢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8-30
[6]高文宇,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政策性原因探析[J],巢湖论苑,2004,(1):22-25.
[7]李剑富、曾卫明、郭金丰,农民素质提高的障碍因素分析-基于欠发达地区的考察[J],农村经济,2005,(1):116-119
《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是唐松林的著作。唐松林教授是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育学学科带头人,兼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他主要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的研究,并发表多篇国家级论文与专著。《研究》一书于2005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康”视野中的农村教师发展研究》研究成果。此书是以中国农村教育以及中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为背景,分析中国农村教育和教师素质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挑战及其原因和局限性,提出了以整合教师管理与教师教育的视角解决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作者试图通过解决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促进农村教育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为农村教育与农村现代化作贡献。
本书通过对中国农村、农村教育和教师基本状况的分析,提出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为:(一)农村地区小学教师整体超编,但是局部地区缺编以及部分学科教师数量短缺;(二)师范大学毕业生“进不来”,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三)农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程度低、科学技术素养差、创新意识不强及科研能力较差,教师人力资本贬值;(四)农村教师素质提高难(兼对民转公与代课教师素质分析);(五)劳动效益低,“产品”无出路(升不了学的学生就业困难,回乡学生在农村用不上);(六)发展经费投入不足(公用经费不足,教师培训经费无法解决,教师只能保证基本工资,很难有福利待遇)。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作者提出教师教育事业管理的理论,即协调教师教育事业中包括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与教师个体等诸要素的关系,使不合格教师“出得去”(退出规则),使优秀人才“进得来”(吸入规则),使教师素质“提得高”(提高规则),重建农村教师“价值”(价值规则)。书中还从教师的群体和个体目标两个方面分析农村教师素质发展的目标。
农村教师发展的群体目标是:(一)针对超编与缺人以及教师素质提高难的问题,提出使不合格教师“出得去”,达到“不超编”的目标;(二)针对人才溢流,人力资本贬值的问题,提出使优秀人才“进得来”,达到“不缺人”的目标;(三)针对人力资本贬值,素质提高难的问题,提出使教师素质“提得高”,达到“高素质”的目标;(四)针对劳动效益低,“产品”无出路的问题,提出重建农村教师“价值”,达到“高效益”的目标;(五)根据发展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提出保证经费“高投入”,达到“高待遇”的目标。这五个目标是针对农村教师群体提出的比较宏观的目标,也是一些政策和制度性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涉及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错综复杂的因素,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农村教师的个体目标是:农村教师目的观,农村教师价值观与质量观,农村教师课程观,农村教师教学观,农村教师学校观等,即农村教师应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培养这样的人、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应该如何教学、如何看待农村学校的文化使命、应该具备什么精神”等方面具有与城市教师不同的独特理念。其目的是有利于突出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解决农村学生的出路问题。例如,农村教师课程观的基本思想是:重视必修课、增加乡土选修课、加强实践与活动课;在学科课程中渗透有关农业知识的教育,普通文化课程和“三农”课程同时设置,把“三农”课程列入课表,使“三农”课程系列化、层次化。这些目标贴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为农村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指导思想,但这个指导思想对农村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很高。关于如何培养农村教师的特殊素质,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的操作性标准书中并未提及,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学术价值
本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下列几方面:首先,作者试图在义务教育和教师教育间找到连接点,基于整合教育管理和教师教育的思想,以教师教育事业管理为视角,针对教师如何进入、如何退出、如何提高、如何有效益等进行管理,依赖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体等要素的共同参与,并发挥退出规则、吸入规则、价值规则和提高规则等的作用,解决农村教师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农村教师发展。其次,基于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的异质性取向的视角研究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上,同质化、城市化倾向严重。
一直以来,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特殊性被淹没了,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一样被抽象化与同质化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无论从理念、课程还是实践上都推行标准化的、同一性质的教育)。抽象和同质的结果就是使农村教师发生了“异化”,培养出来的人在从村落人走向城市人的转变中,会在社会、行为、价值和人际中无所适从,自己不知道属于城市还是村庄,在城市觉得自己是村里人,而在村落里又觉得自己是城里人,成为一个边际人。但本书作者针对农村教师的特殊性来构建农村教师发展的个体目标,具体表现在:物理教师会修家用电器;语文教师会指导学生乡土人文调研与评价、写调研与农村乡土调查与评价报告;生物学教师既能做生化实验,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乡土农业技术的指导与新农业知识的传播等。再次,本书视域较广,论述了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中诸多范畴的问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只是其关涉的方面之一。
此书以教育学的视角为主,兼用社会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但是此书主要是基于制度和技术维度梳理问题并提出对策,对诸多问题和现象背后的因素,似乎还未深入分析。比如,针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作者认为主要是制度(考试制度和人事制度)和管理的僵化。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关注,制度和管理的改善当然是重要的,而且是首当其冲的,但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这里涉及农村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三、对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途径的启示
(一)农村教育的希望不仅在乡村而且在城镇
有学者有感于农村教育的衰落,呼吁“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需要的乡村教育模式既能给他们以同等升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又能让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受到对他们而言良好的教育;让乡村教育即使在条件跟不上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利用乡土教育资源来更好地实现乡村少年健康、活泼、全面的发展。”(刘铁芳,2002)此设计的构思是理想的,但是就目前来说,操作实现的难度很大。因为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使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占主导地位,成为主流文明,优质的经济、教育和公共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而且农村家长送子女读书的初衷和国家的农村教育导向都是学而优则仕,所以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存在的。现在还存在一种趋向:农村学生基于对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向城镇流动,农村教育的城镇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成为公众的自发行为和普遍诉求。“‘教育移民’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或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一种模式。”(胡俊生,2010)所以,农村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农村社会内部的问题,而是整个城市化建设、整个社会发展的问题。
(二)重视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在职培训
同样,农村教师的问题不仅仅是农村社会内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凝练出了20个重大教育问题,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高居第二位。为此,国家在政策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相关措施,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师范生实习支教”“师范生免费教育”等,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良好政策环境已经形成。现在关键是注重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以教师的“需要为中心”,关注农村教师每个个体发展,采取多样灵活的培训方式,推动教师积极地自主参与多元互动的培训行为,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关键词:吉林省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农民职业素质
1 吉林省农民职业素质问题现状
1.1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30年,吉林省稳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这一影响深远的战略格局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始终是工作的重点,而农村地区的“普九”工作更是重中之重。随着“普九”目标的逐步实现,农民扫盲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主线、扩大职业教育资源为取向、开展扫盲及化技术教育为补充的农村教育发展大格局。经过扫盲教育和基础教育,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文盲人口及文盲率大幅下降。
1.2科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政府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国家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多渠道开发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培育农村管理人才。获得农广校中专或农校中专以上学历的有3.5万人左右;获得绿色证书的有22万人左右,农民科技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农业发展的更高要求来说,吉林省农民科技素质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1.3经营管理素质状况
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信息来源,所有样本农户在销售农产品时,有29.2%的市场信息来源主要是邻居亲友,说明农民参与市场的意识有限,经营管理意识不强。从购买生产资料的信息来源看,所有样本农户中只有8.6%通过农技人员购买生产资料,主要还是通过邻居、广告和以往经验为渠道获取生产资料信息。以上说明,吉林省农技人员的服务上目前还很欠缺。
2 吉林省农民职业素质的制约因素分析
2.1历史因素
建国以后,吉林省经济走的是“以钢为纲”的发展路子。国家从“一五”时期开始对吉林省的投资主要是发展重工业,长期实行的是重工轻农的政策,农业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受到了一些限制,农业人口的素质提高必然要落后于其他产业。
2.2教育因素
教育体系不健全,教学脱离实际;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师资配置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2.3政策因素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农民工子女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由于户籍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进入城市的学校就读,他们只能去流动儿童学校学习,但是在办学条件、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上,流动儿童学校都无法和正规的学校比,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可想而知;另一部分是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他们一般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在耕种土地的同时,还要料理家务,根本无暇顾照顾这些孩子。父母在外打工赚钱的行为多少对这些孩子产生示范作用,使得一些孩子过早得辍学,走向社会或寻求打工赚钱的机会,导致了未来的农民队伍素质不高的现实。
3 实现吉林省现代农业背景农民职业素质的对策
3.1提高吉林省农民教育素质的对策
转变农村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
3.2提高吉林省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
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农业科研和科技培训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3.3提高吉林省农民经营管理素质的对策
发展生产力,让传统落后观念失去滋生的土壤;加强经济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对市场的驾驭能力;动员各方力量,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农民直接走入市场;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树立典型,引导农民增强经营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秀艳.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技术部.2004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191~198
[3]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M].当代世界出版:2002年11月第一版,2~7,37~53,183~224
[4]郭庆海,姜会明.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与产业政策[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216~220,257~258
[5]陈华宁.农民素质的内涵探讨及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农户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49~55
[6]张华华.中国农民素质现状成因剖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09):171~174
[7]付永峰.我国现阶段农民素质偏低的成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02):48~50
[8]林美卿代金平.论提高中国农民素质的措施[J].山东社会科学,2005(01):104~106
[9]陈伯清,李前兵,张国良.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02):48~50
[10]林美卿,代金平.农民素质及其科学评价体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265~267
[11]辛贤,毛学峰,罗万纯.中国农民素质评价及区域差异[J].中国农村经济,2005(09):4~9,55
[12]夏永祥,卢晓.新时期农民素质评价体系与农民收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6(06):31~35
[13]茶金学,徐步朝.新型农民素质评价体系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237~239
[14]周韬.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J].甘肃农业,2005(06):16~17
[15]李培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现代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29~34
[16]张艳红.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16~17
[17]李洪珍,张殿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J].农业经济,2004(08):26~27
[18]呼应,刘钟钦.浅析提高农民素质与增加农民收入[J].农业经济,2001(03):23~24
[19]戴田.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素质问题研究――以衡阳农民为个案[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2):88~91
[20]李淑妍,杜宝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06):179~180
[21]王永发,王甲午,于小兵.农民素质与农业教育[J].农业经济,2004(02):53
[22]韩士元.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J].天津社会科学,1999(05):68~70
[23]柯炳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村经济,2000(09):4~8
[24]傅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涵义与标准的理论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4~9,15
[25]邓汉慧,邓旋.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