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西欧主体民族是日耳曼人,那么东欧主体民族就是斯拉夫人。斯拉夫人是东欧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时至今日,东欧大多数国家主要都是由斯拉夫人建立的,像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
那么为什么咱们要讲斯拉夫人民族的历史呢?这么说吧,要讲世界史离不开近现代史;讲近现代史避不开俄国/苏联/俄罗斯;讲俄罗斯历史躲不掉斯拉夫人的历史。斯拉夫这个民族在罗马帝国时期与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可见这个民族对于欧洲历史影响之大
斯拉夫人最早可以从文献当中追溯到1世纪左右,此时正是罗马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整个西欧越靠南越“罗马化”、“拉丁化”。越靠北越“游牧化”、“蛮族化”。而斯拉夫人就是在这样原始的环境中形成的民族。如今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谷,就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故乡,斯拉夫人从这里走出来,进入广袤的东欧平原,开启了斯拉夫民族历史
1-2世纪大概是斯拉夫人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不是说1-2世纪之前他们不存在,而是在这段时期斯拉夫人的活动开始出现在了历史文献记载当中,相信在被记载之前的斯拉夫人也有悠久的民族形成时期和原始部落时期
斯拉夫人的起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世纪末和2世纪初的古罗马文献,主要是罗马作家大普林尼著的37卷《自然史》中,提到在维斯瓦河(就是今天的波兰境内)一带居住着维内德人,而差不多同时期的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也把生活在日耳曼人东边的居民称为维内德人,于是在1-2世纪的罗马人(广义的罗马帝国境内的人)眼中维内德人就是存在于他们家乡向北向东的一个蛮族。
据考证,维内德人即古代斯拉夫人,在1-2世纪曾分布在西起奥得河、东抵第聂伯河、南至喀尔巴阡山、北濒波罗的海的广大地区(即后来俄罗斯人所谓的近东地区,而西伯利亚及以东就被称为远东地区)。再后来,由于南斯拉夫人同拜占庭(也就是历史上的东罗马)联系密切(因为东罗马主要处于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因此距离斯拉夫人,尤其是南斯拉夫人更近了,不可避免地出现交集),多见于史料记载,所以“斯拉文人”或“斯拉夫人”就成为各斯拉夫民族的统称。
斯拉夫人就这样在公元1-2世纪走上了历史舞台
在1-2世纪斯拉夫人“蛮族”时期的发展后,经过自己民族内部发展,尤其加上对其他先进民族、文明的吸收,斯拉夫人迅速进入了部落联盟时期。所谓部落联盟就很像国家形态的萌芽,一个个部落联合起来共同推举大酋长或者大族长,但是实际上决定大事件的还是各个小部落的各自部落首领,而大酋长就是召集大家,定下开会时间之类的(跟联合国秘书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这些小部落酋长最后进入国家形态后普遍发展成所谓“公侯伯子男”的贵族,而大酋长就是后来的夏禹、夏启、商汤这样的“国君”,国家形态再成熟之后,到了秦始皇才出现了咱们传统意义上的君臣关系,所以中国历史上什么伊尹辅商汤、周公摄政在其本质上是合作伙伴关系,只不过占的股份不一样。到了秦始皇之后的官僚体系出现之后,才有正经的上下级和君臣之别,到了满清那就更别说了,什么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连最基本生存权力都给收归“国有”了。
总之斯拉夫人进入部落联盟时代是历史发展的一大步,因为再往前一步就是国家形态了,所以部落联盟时期就相当于咱中国历史的帝喾、唐尧、虞舜、夏禹这样的时期,到了大禹传位给启,那就是夏传子,家天下,开启了国家早期形态。而斯拉夫人短短数百年就能从部落过渡到部落联盟,无疑是受更先进文明的催化。中国历史部落时期进入部落联盟经过了上千年,比如较早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仰韶文化,7000-5000年;良渚文化,5300-4500年。而夏朝正式开启纪元可是在公元前21世纪啊,这之间差的时间好家伙小一千年了,而斯拉夫人的发展速度无疑就是高速快车道
4-6世纪,正是民族大迁徙的冲击席卷亚欧大陆之际(详见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冲击浪潮,游牧-农耕世界大迁徙——古西亚简史54),斯拉夫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迅速发展壮大,当然了欧洲另一蛮族日耳曼人更厉害,直接灭了西罗马,鸠占鹊巢直接发展出了日耳曼人诸国,也就是今天西欧主要的国家的前身(像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
到了6世纪,斯拉夫人仍处于氏族公社制的阶段,但已经出现了比较巩固的军事组织,继续向国家形态大踏步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民主制也就是在国家诞生的前夜形成,而斯拉夫人的部落会议在原始的民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日后成为国家首脑的机构雏形。
同时在6世纪斯拉夫人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进入巴尔干。今天的巴尔干半岛面积狭小,但是国家众多,往前数个几十年,巴尔干被称为欧洲火药桶,两次世界大战都跟巴尔干半岛的矛盾有很大关系,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在小小巴尔干集中了太多的民族、太多的宗教、太多的历史矛盾。这一切的起源早就不可追溯,但是斯拉夫人进入巴尔干无疑也是起因之一
6世纪左右一部分靠南的斯拉夫人进入巴尔干半岛,此时拜占庭帝国尚存,于是斯拉夫人就与拜占庭帝国来了次深入零距离接触——战争与贸易。甚至此后拜占庭沦为一个龟缩在巴尔干的小君主国都与斯拉夫人持续数个世纪不间断的骚扰有很大关系。当然此时进入巴尔干的斯拉夫人还只是“蛮族”,但是这正体现了斯拉夫民族发展的另一件大事——斯拉夫“分裂”
6-7世纪,斯拉夫人由于分布太广,在广大的东欧地区扩散开来,导致了曾经拥有共同习俗共同生活习惯的统一斯拉夫民族,由于间隔太远不通联系,最终民族“分裂”。主要分成三大支:
当然这里面可没有北斯拉夫,为啥呢?简单来说一个民族、部落迁徙无非是找个适合生存的地方,而东欧我们知道,冬天很长,当然也很冷(毕竟俄罗斯的冬天耗死了拿破仑的大军与希特勒大军)。再往北那就是北极圈内了,哪个傻子会给自己增加生存难度挑战自己还往北去?因此斯拉夫人分成三大支: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
在斯拉夫人分成三大支之后,实际上斯拉夫人发展就已经足够建国了,于是在随后几百年间斯拉夫人建立了诸多国家,其中就有如今俄罗斯人的最早国家形态,基辅罗斯。斯拉夫建国主要是这些国家:
西斯拉夫:833年大摩拉维亚(后来的斯洛伐克)、870年波西米亚(后来的捷克)、1025年波兰(后来波兰多次灭国又复国)
南斯拉夫:681年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也多次灭国、建国)、1217塞尔维亚(后来的南斯拉夫,南斯拉夫解体后数次分裂成许多小国)
东斯拉夫:862年波洛茨克(后来的白俄罗斯)、882年基辅罗斯(后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
再之后斯拉夫人的历史就是各个国家的国别史了,而接下来几期内容让我们着眼于俄罗斯国家的发展历程,开启对俄罗斯历史的认知之旅!
01
1999年3月,科索沃战争爆发。
科索沃是塞尔维亚下面的一个自治省,人口绝大部分是阿尔巴尼亚人(阿族人),作为非主体民族,他们认为塞尔维亚人(塞族人)压迫自己,一直想独立。塞尔维亚不允许科索沃独立,梁子就此结下。
科索沃战争的实质,是阿族人和塞族人两个民族之间矛盾激化,形成民族仇杀,进而引发了国际社会干涉。
具体而言,北约认为南联盟(以塞尔维亚为主)对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实行种族压迫和种族灭绝政策,为制止人道主义危机,于是对南联盟实行持续性轰炸,迫使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
当然,这只是北约认为。
俄国就不这样认为,它认为北约轰炸南联盟是拉偏架,目的是除掉“异己”米舍洛维奇政权,彻底掌控巴尔干半岛,挤压俄国的战略空间。
这里有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关键因素:南联盟与俄国关系非同一般。
南联盟的主体民族塞尔维亚人,属于斯拉夫人,信仰东正教,与俄国人同种同教;冷战时期,南斯拉夫与苏联有很深的香火情谊;冷战结束后,南联盟是俄国在巴尔干半岛唯一的盟友,也是俄国在独联体之外仅存的盟友。
很多俄国人把南联盟看作俄国的兄弟,并将北约打击南联盟视为在打俄国的脸。
所以,俄国的立场很鲜明,反对北约打击南联盟,谴责北约的霸权主义行径。
战争爆发前,俄国总统叶利钦亲自给美国总统克林顿打电话,声称“绝不允许任何人碰科索沃”。
此后,他又发出强硬警告:如果北约胆敢绕过联合国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那么俄国就会以核武器对付北约。
他还下令俄国的航母、巡洋舰、驱逐舰、导弹部队进入战斗状态,以随时应对恶化的局势。
然而,叶利钦的狠话无人理睬,北约按照既定的节奏轰炸了南联盟。
叶利钦狠话放出去了,圆不回来,也下不来台,进退两难,处境极其尴尬。
眼见警告无效,叶利钦恢复了冷静,他表示俄对南联盟的支持仅限政治和外交方面,俄不会向南联盟提供军事援助,只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这话翻译一下,就是俄国只能从道义上支持南联盟,帮南联盟呐喊呼吁,说说好话,别的就不要指望了。
北约狂轰滥炸,南联盟扛不住,主动提议加入俄白联盟(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盟),俄国果断拒绝了——它不想为了南联盟而与北约军事对抗,进而把自己卷入战争。
俄国的妥协退让,引起了一些反美国家的口诛笔伐,他们指责俄国软弱无力,不敢同北约针锋相对。俄国国内民情汹涌,纷纷要求俄国果断出兵,保护斯拉夫民族。南联盟也狠批俄国不靠谱,抛弃曾经的盟友。
一时间,叶利钦面临巨大压力,他愤怒且无奈。
俄国毕竟不是当年的苏联,无力同北约抗衡,而且俄国的很多事情,还需要仰仗北约。
没有足够的力量,又有求于人,叶利钦硬不起来,即使被狠狠打脸,也只能默默扛着。
02
南联盟问题与俄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俄国虽然被北约撇在了一边,但不可能坐视不理。
一来,这场戏美国唱了主角,风头无两,俄国连个配角都没争取到,活成了龙套丑角,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被压得死死的,太没面了,俄国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
二来,科索沃问题与俄国的车臣问题,性质相同,如果俄国在科索沃问题上态度不坚决,不强硬,车臣分离主义者就会受到鼓舞,气焰更加嚣张,车臣问题将更加复杂化。
所以,不管北约如何撇开俄国,俄国必须挤进去,参与进去,展现影响力。
方法也简单,既然狠话不起作用,那就两边说好话呗——斡旋。
叶利钦任命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为总统特使,穿梭于南联盟与北约之间,促进双方讲和。
就这样,俄国从南联盟的支持者,变成了南联盟与北约之间的调停人。
调停人的基本要求是立场公正,不偏不倚,为了展现自己的公正,俄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北约对南联盟压迫科索沃阿族人的指责,默认了“朗布依埃和谈”中部分对南联盟不利的条款。
叶利钦认为,俄国当调停人好处多多。
一旦促成双方和解,可以彰显俄国的大国地位和影响,稳住独联体国家;可以顺便提出对俄国有利的和解方案,维护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可以利用调停人的身份,与西方在其他问题上讨价还价,争取更多的经济援助;可以避免把俄国卷入战争。
然而,这一次叶利钦又失算了。
他本想利用第三方的地位两边通吃,但现实情况是两边都不给他面子,搞得他里外不是人。
南联盟对俄国转换角色很不满——你不给我军事援助就算了,还跳出来迎合北约指责我。
北约也看不起俄国——你说的话南联盟根本不听,你提的意见南联盟也不接受,你调什么停,洗洗睡吧。
事实上,北约压根就没把俄国当调停人,只是把它当传话筒。
叶利钦有叶利钦的打算,北约也有北约的算盘,俄国的和解提议屡遭美国否决。
6月初,北约与南联盟达成协议:南联盟军队、警察撤离科索沃,北约核实南联盟撤离行动后停止空袭,在科索沃部署以北约为主的维和部队,维和部队的组成由北约确定。
俄国唯一争取到的利益是俄国也可以派一些维和部队进驻科索沃。
消息传来,俄国人暴怒了。
俄国舆论认为,这个协议“不像是妥协或者修改后的利益平衡,而像是俄国代表放弃了俄国原来的原则性立场。”
换句话说,这个协议完全是按北约的意思来的,俄国忙前忙后屁都没争取到,毫无原则和立场,这是俄国外交上的巨大失败。
面对汹汹民意,叶利钦又下不来台了。
老下不来台,可能真的要下台了,因为俄国人无法容忍一个软弱无力的沙皇。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叶利钦决定反击。
03
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有一个大型机场,这个机场是科索沃与外界联系的唯一航空港。
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对于接下来北约维和部队和物资快速部署到科索沃全境至关重要。
根据协议,普里什蒂纳及其周边将由英军占领。
6月11日夜间,一支英军小分队搭乘C-130运输机,从阿尔巴尼亚的机场起飞,计划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
飞机起飞后,驾驶员才发现飞机装载的军用物资太多了,严重超载,继续飞行可能机毁人亡,于是急忙掉头折返。
飞机降落时,机翼又撞到了建筑物,整个飞机断成两截,好在机毁人没亡,仅1人重伤。
英国佬太拉胯了,用刘华强的话说: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6月12日凌晨,英军改派第五空降旅的士兵,乘坐CH-47运输直升机,去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英军第四装甲旅同时向普里什蒂纳推进。
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在马其顿部署了快速反应部队,英军第五空降旅和第四装甲旅,都是从马其顿出发的。
另一边,俄国也认准了这个机场的巨大价值,一旦俄军抢先拿下机场,就可以打乱北约的部署,进而拿捏北约,提升俄国在科索沃问题上的话语权,向世界展示俄国决心和力量,赢回一点面子。
6月11日早上,俄国驻波黑图兹拉的维和部队,接到了上面的命令:挑选200名精锐空降兵组成先遣队,在北约部队到达之前,抢占普里什蒂纳机场并布置防线。
与英军不同,俄军走的是陆路,他们乘坐了10辆装甲车和30辆卡车,从波黑图兹拉出发,前往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然后南下科索沃,直扑普里什蒂纳机场。
行至波黑边境时,美军哨卡发现了俄军部队,但并未强力阻挡他们,只是将情况上报。
北约高层得知俄军部队的规模、装备以及行进路线后,很快判断出俄军的目的是普里什蒂纳机场。
本来,如果英军C-130运输机一切顺利,北约控制普里什蒂纳机场是板上钉钉的事,俄军此举将会是白忙活一趟。然而英国佬掉了链子,北约现在能指望的只有英军第五空降旅了。
此时停战协议还没有正式生效,理论上,科索沃还处于战区,机场也可能存在零星的塞尔维亚武装人员。
英军指挥部担心塞族武装人员扫射运输直升机,又担心提前武力占领机场会导致南联盟不满进而退出协议,因此行动畏手畏脚,运输直升机甚至不敢直飞普里什蒂纳机场,而是降落在了通往普里什蒂纳公路旁的一处高地上,等待与第四装甲旅汇合,然后一起占领机场。
英军指挥官接到的命令是在俄国人之前占领机场,如果机场已经被俄国人占领,就是把俄国人赶走。至于怎么赶,命令没说。
04
英军第四装甲旅要进入普里什蒂纳,必须经过长达10英里的卡萨尼克峡谷,峡谷里面有桥梁和隧道,情况复杂,更重要的是一路上都有南联盟军队铺设的地雷。
尽管南联盟军队已经将雷区用橙色条带标识出来了,但英军并不信任这些标识,他们每走500米就下来确认一下,寻找地雷、陷坑以及其他爆炸装置,行进速度非常缓慢。
反观俄军,目标明确,行动果决,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抢占机场,因此一路狂飙疾驰。
由于走得太急,俄军连装甲车上波黑维和部队的标签都没来得及撕掉,只是在车辆最前面贴上了科索沃维和部队的标签。
6月12日下午,当英军直升机抵达普里什蒂纳机场时,他们发现俄军已经在机场四周设置了防线。英军要求俄军交出机场,俄军拒绝。
当天晚上,驻科索沃部队最高指挥官杰克逊(英国陆军中将),乘直升机飞抵普里什蒂纳机场,会晤俄军指挥官扎瓦尔津,以避免双方擦枪走火。
北约欧洲盟军最高指挥官克拉克认为,虽然俄军抢先占领了普里什蒂纳机场,但他们毕竟人数太少,起不了多大作用。
克拉克收到情报称,俄军已经准备了几个营的伞兵,计划乘坐伊尔-76运输机前往普里什蒂纳机场,增强俄国在科索沃的力量——这是克拉克最担心的。
因此,他命令杰克逊用直升机封锁机场跑道,杰克逊拒绝服从命令,称:我不会为你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克拉克也不愿妥协,坚决要求杰克逊服从命令,杰克逊不能硬顶,提议用坦克和装甲车封锁机场更有效——他知道英国政府绝对不会允许他这样做。
果然,英国国防部只授权英军第四装甲旅隔离机场,但不封锁跑道。英军第四旅装甲旅的一些指挥官也明确表示,宁愿接受军事审判,也不愿意和俄国人开战。
克拉克无奈,转而向其他相关国家施压,要求这些国家不允许俄国利用其领空运输军队,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纷纷对俄国说NO,俄国被迫取消了增援部队。
事情僵住了,但总有解决的办法。
俄国人并不是非要独霸机场、给北约难堪,抢占机场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以机场为筹码,增强自己在科索沃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让北约正视它,争点面子。
要面子,给点面子就好了。
俄国想要一块独立的专属维和区域,北约担心此举会导致科索沃分裂为俄占区和盟军占领区,类似于二战后的盟军分区占领德国一样,拒绝了俄国的要求。
经协商,双方一致同意:俄罗斯维和部队部署在科索沃全境,但独立于北约,俄军同意英军进驻普里什蒂纳机场,双方共同负责机场防务。
简而言之,就是机场共管,维和各玩各的。
俄国终于赢回了点面子。
05
2019年,俄国和塞尔维亚合拍的电影《巴尔干边界》,就是根据这件事改编的。
电影不是纪录片,它增删、改编很多东西,变成了略带好莱坞风格的热血战争片,有点像《敢死队》和《速度与激情》。
一支桀骜不驯的俄军小分队,执行任务时违背命令犯了错,被勒令解散、开除。不久,俄国需要抢占普里什蒂纳机场,命令下来,指挥官又逐一召集小分队成员——他们能力出众、身经百战。
小分队成功抢占了机场,闻讯而来的大批恐怖分子围攻机场,小分队以寡敌众,浴血奋战,就要团灭时,等来了姗姗来迟的俄军大部队——200名乘坐装甲车、卡车的俄军精锐空降兵。里面还穿插了一些爱情、英雄主义等情节。
当然,影片中北约、英军以及阿尔巴尼亚人的形象比较负面,尤其是阿尔巴尼亚人,特别残忍嗜血变态。
俄国人的形象则高大、伟岸,堪称解放者,塞尔维亚人箪食壶浆以迎俄军。
片子算不上经典,但里面的战争场景值得一看,尤其是俄军特种小分队激战恐怖分子那段。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巴尔干边界》剧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