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人睡三觉,命比纸薄”,说的是睡觉和咱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甚至影响寿命。
事实上,洗澡对健康的影响也很大:洗个健康澡,不仅去尘除垢,身体也倍儿棒;而不恰当的洗澡方式,则会伤身毁健康。
不夸张地说,洗澡时犯一些错,真的可能“命比纸薄”!
今天就说说一些洗澡时容易踩的“雷”——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千万别这样洗澡
招湿气、整晚都睡不好
使劲搓澡:容易招湿气
很多人会觉得,只有使劲地搓,把皮肤搓得红红的,才算洗干净了。
然而,搓得太使劲或搓得时间过长,容易破坏皮肤表面的“保护屏障”,大夏天里风扇或空调再一吹,湿气就会“乘虚而入”。
腋窝:这里有个极泉穴,按揉不仅能排湿气,还可疏导心经郁火。
肘窝外侧:是人体关键“排污口”。
人流后可以吃瓜子。人流手术对于女性的身体是有一定损伤的,人流以后可以适当增加营养。瓜子中也含油脂,蛋白质以及多种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也可以有助于营养的补充。但是瓜子大多加工以后,可能会有一定的添加剂,吃多了容易上火,有可能会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同时也会因为里面的油脂含量比较高,也容易引起肥胖现象。
在甘肃很多人提起校园足球,不能不说靖远二中足球,说到靖远二中足球,不得不说到一个人,那就是靖远二中老教师,足球教练张德鹤。
近日,张德鹤荣获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感动人物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朋友关注张德鹤老师的故事。走近张德鹤,了解靖远足球故事。
假期靖远二中操场上依然有学生在踢球,每天两次,早上一次,下午一次。放假十多天,张老师坚持每天早上到学校来陪学生踢球,要么带学生到乌兰山后山做素质训练。我去的时候正是上午,天气炎热,足球队的孩子们在操场上打半场,做足球训练。张老师跑前跑后做指导。
当天下午,这些孩子和 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一场足球赛 。 张老师对这场足球赛非常重视,坐在学校操场观礼台的板凳上一动不动地看完了上半场。 中间休息的时候,孩子们围坐在张老师周围,张老师开始点评,谁做得不够好,谁站的位置有问题,守门员为啥没有守住球门?一一点拨。
胡广伟是靖远二中现在的足球教练之一,去年才从四中调到二中,也是张老师的学生,包括二中总务主任李孝恩。甚至今天活跃在白银市足坛的很多教练都是张老师的学生。很多人非常优秀,学习好,球也踢得好。有的做了教授研究员,具有健康的体魄,也有足够的科研能力。
年轻时代的张德鹤教练(左)
一、童年艰苦生活铸就刚强性格与坚韧品质
张德鹤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靖远县乌兰镇西关村 , 那 时候,农村的日子贫穷而单调,除了上学还得承担繁重的劳动任务。春天,正是各种野菜生长旺盛的时节,每天放学提着篮子给猪拔野草;夏天,除了割草就是放羊,空闲时还会背着箱子去火车站卖汽水,为了多卖几瓶,经常跟着火车跑; 为了补充家里的口粮,每当麦子收割期,便约上几个小伙伴起早去拾麦穗,为了找到一片好麦地,一连走上三四个小时,等到主人收割后,才争抢着去拾那些掉在地上的麦穗,拾来的粮食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珍贵 。 冬天 , 天 还没亮就要跟着驴车拾驴粪作庄稼肥料,那时候的他才7岁,正是贪玩的年龄,每次被 父母 推着出门都很不情愿,寒冬腊月,穿着一双补了又补的单鞋,跟着驴车一走就是十几里路,枯燥且痛苦。当别的小伙伴都半途放弃的时候,他却坚持跟着,拾 满 一 背篓 驴粪 才肯回家。
一年四季,除了上学,每个季节还是干着 当季的农活 ,正是童年贫穷的生活和艰苦的劳动过程,塑造了他坚强的性格及坚韧的意志,也为他之后的运动员之路奠定了基础。
靖远二中足球队荣获甘肃省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冠军
二、贫寒的家境也抵挡不住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虽然那时候为了填饱肚子疲于奔波劳作,却藏不住一颗爱运动的心,并渐渐地与足球结下不解之缘。长久的体力劳动锻炼出他超出同龄人的耐心和体力,自然而然成为了学校里的 “ 体育达人 ” ,田径球类样样都能拿得出手,与足球的缘分也从那时开始。记得学校足球队招人,球技很弱的他抱着试试的心态去参加,结果意料之外被选中,老师看中了他对足球落点的判断及 抢球 时机 的 把握,认为他很有可塑性。老师的 夸奖 与欣赏,瞬间燃起了他对足球的热情和好奇。就这样他与足球之间的故事就开始了。
那时候的学校没有像样的操场,连球门都是用木杆子竖的,仅有的两个足球也已被大家 踢得面目全非 。每天下午放学前只做简单的训练,运球、传球、绕竿等。日常训练也多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简陋的条件并没有影响队员们踢球的热情。渐渐 地 他发现他离不开足球了,平时自己用纸团成一个球,上学、放学的路上边走边 踢着 玩,足球渐渐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乐趣。一次靖远县城区小学足球比赛, 张德鹤参加的 向东小学(现在靖远县西 关 小学) 球队 与五七小学(现在靖师附小) 球队 进行了一场比赛,以1:0胜,队员们激动地抱在一起,热泪盈眶,他热爱这项集体运动,深切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三、初生的梦想与希望
1978年 — 1986年 , 张德鹤 顺利进入靖远县第二中学,当时 足球 比赛少之又少,但是学校师生对足球的热情都很高。初二时,学校成立初中足球队,他与班里几名同学顺利被选入,当时先由张文祥老师带队训练,张文祥老师素来严厉,对队员们的训练要求严格,他注重训练队员们的基本功,认为:根基打 得 牢固,大楼才能越建越高。张老师对 足球队员 们基本功的巩固和训练起到了很大的促进。
靖远二中第一任足球教练张文祥老师
后来校物理老师 关 振华带队训练,高材生加上体育运动强项使得当时的 关老师 是那个年代队员们心目中的偶像。训练依旧是器材短缺,设施简陋,记忆最深的是二中校园那颗核桃树及旧大礼堂旁边的槐树,那便是他们最喜爱的 “ 器材 ” ,百年核桃树和槐树又高又粗,他们绕树带球,与树传球训练,累了就坐在树下乘凉休息。队员们的战术水平都比较低, 关老师 虽不是足球专业出身,但出于对足球的极度热爱, 有着 较强的技术和教学能力,对队员们的帮助很大,初三的他们才渐渐对足球比赛的技术技巧有所了解。
靖远二中足球队80年代教练关振华老师
训练场上的 张德鹤 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当 关老师 发现他在训练时,虽然每个动作都用心去完成,但是在动作收尾阶段却草草了事,比如在200米冲刺跑时,他虽然总是跑 得 最快,跑在第一,但却在最后10米没有他人威胁到的情况下放松自己而不是奋力冲刺,坚持到终点。当 关老师 批评他时,他还满不在乎地认为这些小问题影响不了什么, 关老师 一气之下严厉教育他,并罚他每天加练一小时体能,经过不断反思,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运动员应该将拼搏精神坚持到底,并不能因为暂时的成绩而沾沾自喜, 也是 因为这次事件, 关老师 教育他的话一直荡在他的心头,让他深刻认识的体育精神所在。也是 关老师 的执着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他以后的教师工作埋下了一颗种子,并生根发芽。
1982年正值初升高的 关 键时期,甘肃省中学生 “ 三好杯 ” 足球赛也在此时拉开序幕,紧张又激动的选拔赛开始了,经过与其他两个县区代表队的激烈角逐,他们以第一名的成绩代表定西地区获得全省比赛的参赛资格。正当队员们精心备战时,却被告知省级比赛他们参加不了,因为球队的主力队员面临中考,家长们担心比赛会影响孩子们的升学考试,百般阻挠训练和比赛,学校迫于压力只能放弃比赛机会 。 接到通知,队员们都默默 流 下眼泪,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去参加省级比赛的机会,他们不会轻易放弃。他多次找到教练传达队员们的心声,一番软磨硬泡,最终教练说服 学 校领导同意他们参赛,为此学校还专门召集初三级学生家长进行说服,队员们也答应家长比赛过后,晚上加班补课的要求。
1984年,靖远二中足球队全家福
1982年 5月, 张德鹤 第一次来到 省城兰州,按捺 不住内心的激动。 这场比赛参赛队伍 来自全省各地的13 个球队 ,在对阵武威队比赛时,初出茅庐 的张德鹤 ,在场上不敢拿球怕犯错,只知道传球,想着把球传到队友就万事大吉了,怕拿球失误被教练骂,半场比赛下来, 关老师 发现了 张德鹤 的不担当行为,下半场将他换下来,说 :“ 既然不敢拿球,那就不用上场了 ” ,场下的他心急如焚,通过观察对方球员的表现,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不担当,不 作为 给团队造成了影响。随后他请求 关老师 继续让 他 踢,重新上场后,他面对球不再胆怯,勇敢向前。 经 过7天的比赛,他认识到球场上自身缺乏勇气和果断。虽然这次比赛成绩居中,但却给 他们 带来巨大的收获,不仅深切体会到了足球的魅力,赛场上的合作与拼搏,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泪水,而且清清楚楚地看到球队和自身与对手在技术、打法的差距,也是这次比赛,让他坚定了自己对足球的梦想与事业。
到了高中阶段,校足球队只有在比赛时才能临时组队参赛,当然比赛机会也很少。但是学校内部的足球氛围却越发好起来,土操场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业余比赛,班对班 、 校对校,他们自发组织,不亦乐乎。
四、求学之路的艰难与不易
那时候的 张德鹤 不仅足球踢得好,也是校篮球、排球、田径等队的主力队员。但是体育全能的他,刚上高一文化课成绩却总赶不上,他没有继续读书的信心,加上家庭条件贫穷,他萌发了辍学创业的念头,想挣钱尽快改善家里的困境。他开始逃学,两天后,他当干部的二哥找到正在路边摆摊卖汽水的他,给他做了思想工作,讲了读书的重要性。那一晚他彻夜未眠,辗转反侧,他终于想通了,重新回到了学校。回到学校的他,在加紧训练的同时开始发奋努力追赶文化课,夙兴夜寐,不懈努力。冬天没有火取暖,他 冻得 睡不着,半夜就爬起来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的文化课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考体育专业上大学已经没有太大问题。
1986年,他如愿以偿地考进天水师专体育系,家里的大姐、三姐怕他因为家里没钱又放弃上学机会,已作他人妇的姐姐偷偷卖掉了自己的物件,凑了钱,那是他一年的生活费啊,他带着感激的心搭乘了去往天水的火车。开始了大学的求学之路。
五、得遇恩师,奠定事业基础
进入天水师专的那年,刚好是该校恢复体育系第二年,学校体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当时带队训练的老师是学校专门外聘的成都体育 学院 的陆毅老师,他是四川省专业队球员,有着较高的足球技术和素养,遗憾的是他只给 张德鹤 上了一年的足球课。
为了提高自己的足球技术,除了正常的足球课外,课后 张德鹤 会花2-3个小时熟悉上课内容,勤加练习,积极组织各类小比赛,并邀请陆毅老师亲临指导,为他们找出问题,指明改进方法。逐渐地他对足球运动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维方式,真正懂得了足球的内涵。
从 上大学开始, 张德鹤 形成了一个好的习惯,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每次看比赛、打比赛时自己对足球的理解及后发,他会认认真真的记录下来,当然也包括陆老师每次的指导,他甚至可以一字不差的记录,这样的小本他有十多个,这是他求学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也为他今后的教师之路提供了参考。他常常说道: “ 我这个小本,可比教科书有用多了 ” 。天水师专那几年,正是他从一名运动员转型为教练员的时期,也使他更加坚定了为足球事业奉献的信念。
六、怀着理想和激情参加工作
1988年7月,他被分配到他的母校 —— 靖远县第二中学。当时,他曾经的老师谢兴彦时任体育教研组组长,找到他谈话说: “ 咱们学校的足球队师资力量薄弱,加上比赛很少,所以没有成立专业的足球队,你知道我校历年来是体育传统学校,学校对这方面也比较重视,你是足球专业毕业,我交给你个任务,你带个足球队,队员你自己挑,学校给予大力支持。 ” 这番谈话,让他内心激动万分,已经开始憧憬这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当时,学校安排他教体育,在完成每周14节体育课和每天的课间操以及每学期春、秋季两次体育运动会的前提下,他兼任校足球队教练。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思想纯朴,下定决心,一辈子忠诚教育事业。尽管决心很大,热情很高,但学校简陋的条件,还是让他始料未及:没有像样的操场,除了3个破旧的足球,其他辅助器材基本没有......
张德鹤接受甘肃电视台采访
七、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开始筹备成立校足球队。首先招人 , 他和同事进入每个班级亲自宣传足球的运动的理念、精神以及获益,鼓励大家踊跃报名参加。令人意外的是,短短两天就有100多人前来报名,这大大激发了他对工作的热情。经过一系列选拨,最终选拔26名队员进入校足球队参加训练。其次购买器材 , 学校每年给足球队4个足球,踢破了补好后继续踢,面对人多球少的困境,他没有伸手向学校要条件,更没有等待,他四处奔走,走进大小商铺,自己拉赞助,那一段日子,他不知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好话,几天下来,他终于筹集了200元,虽然不多,但目前的训练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最终为足球队添置了3个足球及简单器材。为了不耽误队员们的学习,他将训练时间协调到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就这样,足球队顺利筹建起来。他的足球教练生涯也正式 开始了 。高兴的同时 , 问题也随之而来,第一天训练,26名队员只到了一半, 询 问原因是家长怕耽误学生学习 , 极力反对入队训练,有的家长怕孩子偷偷训练甚至还阻扰足球队训练。队员的不稳定让他很头疼。他在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坚持不懈地沟通着,终于在一个多月后,球队的队员基本上稳定了下来,训练也回归正常。
张德鹤与意大利足协主席合影
八、从教之道路漫漫
1、教育理念
足球运动被称作为是 “ 世界第一运动 ” ,但当时我国足球发展现状不尽如意,他在教育方面注重 “ 以人为 本 ” ,培养队员的足球意识、体能水平。训练时不仅向队员传授相 关 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渗透德育教育,在思想教育上更是毫不放松。他经常对队员们说:学习踢球固然重要,但学会做人永远是第一位。除抓日常训练内容之外,对文化课成绩较差的队员在学业方面进行监督,比如:很多调皮队员经常逃课,班主任管不住 , 唯有他能管得住,他想出了一个法子,就是将足球队的学生晚自习集中在一个教室,他亲自当班主任,监督队员自习,并且定期检查学习笔记。他知道,队员们球踢得再好,文化课成绩上不去,也上不了大学,更没有远大前途。在比赛期间,重视培养队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以及公平竞争意识。让他们真正学到足球知识,理解到足球赋予的正确价值,并由心而发出去为足球付出,了解足球的文化。包括足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1993年甘肃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比赛颁奖仪式
2、教学方式
校足球队队员一般在25个左右,这些孩子虽然年龄不相上下,但性格、悟性、身体条件迥然有异,因此,训练方法要科学,不能一刀切,不能用一套方法训练所有的孩子。认真研读各种关于青少年足球训练的书籍,参考国外足球训练的影像资料,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身体条件,认真分析他们的技术能力,结合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制定出各不相同的训练方案。但方案不能一成不变,随着孩子身体的成长发育,足球技能的提高,训练方案要及时修订。什么时间修订,怎样修订,如何落实修订,这全部靠平时训练中的观察和分析,这才能对症下药,避免盲目训练。每天训练结束后,睡觉之前,他都要把当天的训练在脑海中过一遍电影,总结成败,制定补救措施,把重要的经验及时写下来。为了带好校足球队,他虚心求教,利用业余时间和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他的老教练 关 老师等前辈们请教。前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丰富了他的专业内涵,对他今后的训练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让他受用终生,他打心眼感激他们。
1999年,荣获甘肃省校园足球争霸赛冠军
3、选人育人
选好体育苗子对一个足球队与足球教练来说至重要,也是提高体育高考生升学率的重要举措。现在的他懂得了育苗的重要性,因此每到足球队招生前三个月,他都会带着助理教练走遍全县18个乡镇的几十所小学、中学,不但打听该校热爱足球的少年,而且还 关 注 学习 成绩 。
优异的田径运动员,通过多次观察发掘他们的潜质。每当遇到好苗子,他会及时进行登记,将好苗子的情况从小学跟踪到中学,进入中学,他会推荐进初中校足球队跟踪培养。到了初三,他会准许这些好苗子利用暑假的时间由他亲自训练。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潜质的运动员。有的成绩优异的苗子,家里不让加入足球队,他会三番五次到访家中,与他们的父母面对面交谈,向他们传达踢球并不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只要时间分配得到,反而会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踢球取得的成绩对学生的中考、高考之路都会有很大帮助。很多家长都被他的诚意打动 。
2014年中学生体育成绩(50分)纳入中考分数总和,其中足球成绩占10分,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足球的热情,他是全县体育成绩足球项目的测试员,每年都要走遍全县所有的中学测试,他利用这个机会,发现体育特长生和足球苗子,并单独找到这些学生,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进行后续的跟踪培养。这就是他的求才之路。
他不但致力于选拔有潜质的足球运动员,而且用心培养德才兼备的教练员。他带队30年,不乏培养出很多优秀的队员。比如1995届足球队队员贾永刚和2001届足球队队员李兆星,经过他的栽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练员,现任靖远二中足球队教练,是他的得力助手,如同他的左膀右臂。
4、机遇与挑战
1988年 前 ,不但条件艰苦,而且正规的县级以上比赛都没有参加过。为了让队员多些交流历练计划,1990年,他主动找到县保险公司拉赞助举行了一次保险杯比赛,他所带的靖远二中足球队是6支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支中学生队。当时的靖远县没有成人足球队,从1993年开始他组织队员们每周去离靖远县城二十几公里的靖远电厂,与电厂的职工足球队进行友谊比赛,这一赛就是十年。这十年的 队 友交流学习,对队员的技战术素养有了较大提高。他每次看到赛场上队员们的拼搏和努力,这劲头是平常训练中很难看到的,他暗自发誓:以后要为队员们创造更多的比赛机会。他始终坚持着这种信念没有放弃,终于得到老天的眷顾。
1993年获得甘肃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足球比赛冠军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他牢牢把握在手里。1993年,当时省教育厅、省体委督导团检查靖远二中的田径项目,无意中看到了足球队的训练,看完之后,提出了高度赞扬,并当场承诺:虽然你们学校不是足球传统项目学校,但是今年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足球比赛准许你们参赛。他听到这句话,无比激动。为了能够取得好成绩,他决定暑假每天训练7小时,对他而言是个好事情,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足球队人数增多,住宿、吃饭、洗澡、训练场地都成了大难题,而学校的经费也严重不足。暑假训练期间,他向学校申请和队员同吃同住在学校集体宿舍,没有任何训练及伙食补助,队员每天喝自来水解渴,训练完洗的冷水澡,负伤了也不肯休息,带伤训练完在去医院做电疗。整整一个月的集训,他和队员们吃尽苦头,流血流汗从不喊累。8月份,作为唯一一支县级中学参赛队赴兰州参赛,在首场比赛中,虽然队员们技术和体能均高于对手,但由于队员们无正规比赛经验,紧张加之求胜心切使得他们失去了方向,乱了阵型,他当时的指挥能力也有限,没能及时挽救,因此,在第一场对阵天水长城中学时输了比赛。队员们痛哭流涕,中午都没心思吃饭,他也做了反省,总结经验教育,弥补自身不足,下午召集队员开会,会上,他耐心疏导队员的消极失落情绪,积极鼓励大家振作精神,轻装上阵。他也根据情况重新调整战术,精心准备,继续迎接明天的比赛。第二天对阵夺冠热门球队一酒泉中学队,放松心情的队员们场上勇敢果断,以技术和体能优势顺利拿下比赛,这场比赛鼓舞了队员们的士气,建立了自信心。他们勇往直前,连续赢得四场比赛,最终,靖远二中足球队夺得了冠军。他们的夺冠令很多同行意想不到,一支县级参赛队,还是非传统项目学校,没有比赛经验,竟然拿到了全省冠军 ! 从此,在他带领下的靖远二中足球队在全省中学生球队中站稳了位置,也是他的事业开启了新的转折点。
5、自我提升
教练员既是训练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又是运动员的教育者、指导者,是竞技体育的 关 键人才,是竞技体育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而教练员只有不断学习,丰富知识,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 再 创佳绩。
看球赛成为靖远二中的一个日常活动
他不仅是个好老师,更是个好学生。从教期间,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升,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与同行们还有一定差距,发展现状较之国内外发达地区还相当落后。过去对足球教练员的培训不多,机会也很少,近几年,他抓住一切可以充电的机会全面提升自我。2009年4月参加赴北京参加中西部中小学体育教师(足球)培训,被授予 “ 优秀学员 ” ;2013年参加中国中学生足球协会杯比赛教练员培训;2015年参加全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指导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2016年参加中国足球协会组办的中意足球教练交流培训;2017年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高中总营教练员培训。
他非常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培训机会,在这些培训教练中有来自国内外知名的教练及球员,学习他们带来的现代足球的先进理论及技术战术、深入分析研究现行校园足球的发展方向与模式等。对他,一个来自西北小县城的中学体育老师来说,能与国内外知名教练交流学习,对他来说是莫大的荣幸,也是巨大的收获,不仅开拓了眼界,更是与先进思想理念接轨,他通过不断的 学习,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足球文化素养。既有丰富的教学实战经验,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足球知识。
张德鹤 秉持 “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 的教育理念,30多年来,校足球队向北体、兰大、太原理工、大连理工等高等院校输送了300余名队员,在甘肃省足球圈内,只要谈起靖远二中的足球和张德鹤老师,无不竖起大拇指,赞叹张老师及其桃李芬芳,弟子遍天下。
张德鹤 不仅是个好老师,更是个终身学习者。他深知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丰富知识,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佳绩。他抓住一切充电机会,全面提升自我,多年来参加各级培训学习30余次,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
30多年的无私奉献,30多年的默默付出,他个人也获得了许多殊荣:
2019年获甘肃优秀体育工作者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2019完成了关于校园足球试点县的课题,已结题。
2017获全国优秀教练教练员,
2010-2019年八次获甘肃省优秀教练员,
2015年获中国中学生足球协会杯比赛优秀教练员
2003年获白银市十佳体音美教师并获白银市园丁奖等多次荣誉,
1998至2004年度获甘肃省优秀足球教师,
2004至2013年度获全国校园足球优秀教练员。
他带领的校足球队多次代表省市县参加全国、省市县比赛,获得了一系列荣誉:2013、2016年代表甘肃省参加了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取得佳绩。
2010、2013、2016、2019年代表白银参加了甘肃省学生运动会,取得了两金两银的好成绩。
2015至2019年,代表白银市参加甘肃省校园足球联赛,获得三次冠军,两次亚军。在甘肃省运动会中获得一次第二,一次第三,在甘肃省传统项目和甘肃省青少年足球比赛中获得多次冠军。
张德鹤荣获2004-2013年全国校园足球优秀教练员
由于成绩显著,他被选为甘肃省学校体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足球协会理事;白银市政协委员,常委;白银市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白银市兼职督学;白银市教育协会体育学科副理事长;靖远县足球学科基地办公室负责人。2001年,他获得甘肃省首批亚足联中国足协C级教练员等荣誉。
为了喜爱的足球事业,张老师依旧在努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张老师加油!
( 张德鹤成长故事由靖远县足球基地提供,有修改、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