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写在第15个全民健身日之际(“现教论坛”走进平谷 | 丰富课程供给,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写在第15个全民健身日之际(“现教论坛”走进平谷 | 丰富课程供给,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facai369 2024-10-06 体育赛事 6 次浏览 0个评论
  成都大运会洋溢青春风采,贵州乡村体育挥洒健康活力……8月8日,中国将迎来第15个全民健身日。
  让更多中国人身体壮起来、精神强起来!自2009年确立全民健身日以来,“运动是良医”深入人心。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引领全民健身和卫生健康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
  活力中国:全民健身事业迎来大跨越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7月28日,圣火盘一经点燃,光芒盘旋上升,古老的“太阳神鸟”仿佛展翼腾飞。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运动员相聚于此,共同见证体育的魅力。
  “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开幕式欢迎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诚挚邀请。
  百年变迁,缩影于此。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写在第15个全民健身日之际(“现教论坛”走进平谷 | 丰富课程供给,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每一场运动盛会,都在向世界展示活力的中国;每一个跃动身影,都映射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诞生了多项奥运纪录。作为最早对公众开放的北京冬奥场馆之一,这里成为众多滑冰爱好者“打卡”的新地标。
  融入敦煌壁画元素的滑雪大跳台“雪飞天”、国内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雪游龙”……奥运荣光载入史册,一大批优质运动场地设施兴建并开放,中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2022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实地考察北京冬奥筹办工作时深刻指出:“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它的意义,小中见大。”
  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新时代谱写的现代化乐章致广大而尽精微。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体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部署;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新时代全民健身事业统揽全局、系统谋划,作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写在第15个全民健身日之际(“现教论坛”走进平谷 | 丰富课程供给,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
  颁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修订体育法,征求全民健身条例修订意见,制定全民健身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全民健身有了系统性、全方位的政策保障。
  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千方百计解决“健身去哪儿”的难题——高架桥下建起运动公园,废旧厂房化身体育园区,“15分钟健身圈”遍布城乡,“运动教育”成为热门选项。
  “村超”,一个接地气的名字。进入夏天,西南大山里的这项业余足球赛事“火”遍大江南北。
  赛场上,球队由当地村民选手“拼凑”而成:种菜的、卖鱼的、建筑工人、饭店厨师……他们因为热爱体育而走到一起。
  现场数万观众山呼海啸,社交媒体上亿万人次围观,体育迸发出的“幸福能量”扑面而来,展现出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迈向体育强国之路,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更愉悦的健康之路。
  截至2022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共有422.68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7.02亿平方米;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超5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
  从贵州的“村超”“村BA”,到海南的“村排”,再到湖南、广东的龙舟赛,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群众体育澎湃的内生动力,成为中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推进全民健身的一个新注脚。
  健康中国:加快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7月23日,经过较长时间筹备,福建省体育与卫生健康融合协会正式成立。
  这个由当地体育局和卫生健康委共同发起的组织,将着力发挥体育在疾病预防、治疗与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
  “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
  全民健身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加快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中国不断开创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一切努力都是让健康这个“1”更加坚实。
  引导百姓想运动、能运动,健身、健康加速融合——
  张家口崇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脚下,山地自行车、定向越野、登山等数十项户外活动项目,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今年10月底前,河北省将建成15个健身与健康融合示范中心。
  江苏,建有12个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试点单位、100个基层慢病运动健康干预单位、134个省级以上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体卫融合工作机制加快完善。
  全国超过96%的县区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建成健康食堂、健康步道等健康支持性环境8万余个;大力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平衡发展,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4%……
  “运动处方”防未病,全民健身成社会新风尚——
  一张桌、几把椅、若干成员,曾是成都老体协初创的全部“家当”。成立之初,成都仅有6个老年体育组织。现在,全市老年体育组织超过3500个,覆盖近300万老年人。
  协会研发桌上冰壶球项目,创编全国健身球规定套路……在他们眼里,运动不仅仅属于年轻人,也属于成都的“老果果”们。
  八段锦、五禽戏的练习音乐,在城市公园响起;“运动处方”走近更多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患者……“多锻炼、少生病”,科学锻炼防未病成为更多人的坚持,喜爱健身、追求健康的观念蔚然成风。
  “体医融合”持续推进,高质量的健身“火”起来——
  划船机训练,卧式健身车……上海徐家汇赵巷片区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里,已有不少老年人前来锻炼身体。100多位老人在这里都有单独的健康档案。
  整合体育、养老、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资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提供了科学健身指导、运动康复训练、健康知识普及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体医融合”,要充分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
  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中国不断健全更高水平的健身与健康服务,让人民身心更健康、生活更美好。
  幸福中国: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从有到优”
  福州,登山健身,由来已久。
  行走在依山而建、全长约19公里的森林步道,如同漫步在林木上空,绿荫环绕。这里是百姓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福道”。
  从推动群众登山健身,到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确立,再到健康中国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关切一以贯之。
  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参与国际体育合作的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新征程上继续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从“有”向“优”转变。
  运动从“小”抓起,身体素养、精神状态全方位提高——
  秦岭山谷,寥廓幽远。走进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便能看到教室里的护眼灯、坐姿矫正器,还有专门设置的近视防控教室和视力保健室,更好保护孩子们的“明眸”。
  “让孩子们跑起来”“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体育锻炼是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最有效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牢牢记在万千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多部门印发文件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让更多孩子体验运动的快乐;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让每个青少年较好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让青少年形成终生的爱好和运动习惯。
  适应健身新需求,“软硬件”支撑体系更完善——
  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实现“农村青年普遍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从公园到社区、从线下到线上,随着健身方式的转变,健步走、路跑、马拉松、飞盘等越来越多的健身项目走近你我。新建、改扩建1000个以上体育公园,加强全民健身器材配建管理;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全民健身的支撑体系将不断健全。
  倡导全龄友好理念,向着体育强国迈进——
  秋分之时,钱塘江畔。
  40多个国家1.2万余名运动员将齐聚杭州,为世界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亚运盛会,向世界传递“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此前全面竣工并通过赛事功能验收的56个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陆续向社会开放,已有近1000万人次在这些场馆健身。
  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大型赛事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还馆于民”让更多人感受健身魅力;充分利用边角地、口袋公园等城市空间,为公众“见缝插针”打造健身“金角银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正不断强起来。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无障碍环境建设与适老化改造相结合;着力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运动权益,提高广大职工的参与度……推动构建全民健身参与主体多元化、供给内容多元化、供给模式多元化的格局,让更多人“动”起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温情”尽现。
  北京冬奥会结束后一年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依然记忆犹新:“里程碑”一词都不足以概括其意义。正如法国《回声报》网站当时的文章所写:一个更富裕、更强大的中国向全球观众传达出自信。
  为人民健康筑基,为自信自立铸魂。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健康之路,必将书写让14亿多中国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温暖答卷。
  (记者:陈芳、董瑞丰、彭韵佳、顾天成)
(责编:李军辉) 

课程是实现教育理想的载体,在注重加强课程管理、倡导“开好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丰富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北京市平谷区各校坚持打造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为师生和学校特色发展注入活力。目前,一批具有特色、高质量的精品校本课程开始凸现,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已经成为了学校、幼儿园的靓丽名片。

2020年第10期“现教论坛”在平谷区教委举办。论坛特别邀请了平谷区教委主任路宝银、区教委副主任张子连,以及平谷区10所学校、幼儿园的校长、园长,共同围绕“聚焦郊区特色课程建设 提升教育质量”这一主题展开交流、分享。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写在第15个全民健身日之际(“现教论坛”走进平谷 | 丰富课程供给,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智慧分享

建设绿色、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路宝银(平谷区教委主任):课程是什么?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在首都教育推进深综改的过程中,课程改革也不断推进,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一个突出变化是用课程标准代替了教学大纲。如果再用原有课程的概念、用现在的进程去理解就会产生偏差。

在我个人看来,一是课程的理解。我们要对课程进行广义的认知与实施,现在常说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体验课程等,这些课程大多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更有些课程已经成为校本课程的内容。但是还有好多是隐性课程,体现不出来,例如心理、家庭、学生之间、老师之间,这类课程种类还有很多,但是育人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各个学校要把课程建设与育人目标相结合、与育人途径相结合,与校园周边资源环境相结合、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结合,从而推动课程能够更好地育人。

二是课程的开发。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都要有更高的站位和更为广阔的胸襟,以实现孩子全面发展为核心、为基础,来考虑课程建设。这样的课程一定是绿色的、健康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我们有学科拓展课程,也有劳动课程、实践课程,也有与社会密切结合的综合课程。这么多课程并没有影响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综合素养的提升,反而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提高了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课程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现代信息化对于校长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学校教师研发、开设一门课程,由教师主讲这门课程,或者通过活动创建课程,由于很多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去学习,可能了解比教师还多,视野面可能比教师还要广。这对校长、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挑战,也对我们的教师、管理者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给教师教育教学带来机遇和挑战。特别是还要面对紧随其后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和完善等,都要基于整体对课程进行理解和开发。学校要结合校情、学情不断地磨合探索,让我们的课程更适合于学生、适合于时代发展,从而真正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打破界限 形成大课程观

蔡雷(北京市平谷中学校长):北京市平谷中学着力进行课程改革,打破校内外,初、高中学段及三级课程界限,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学科内单元及章节界限,通过走班教学及校外研学等方式,使课程结构更具连贯性,课程内容更富有综合性,课程实施方式更体现多元性,形成大课程观。课程整体构建以提升核心素养为核心,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生活与健康四大领域的学校课程供给体系。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学校的航天科学特色课程。2018年4月,学校航天科学特色实验班启动,加入了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随后在初三年级开设航天科学特色课程。2019年9月,学校实现初高中航天科学特色课程贯通开设。从航天科学特色课程建设与实施中,我们认识到:

  • 学校的课程供给服务,要以大课程观为指导,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综合性、多元性及开放性。

  • 学校供给服务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在学校众多供给服务中,课程供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际获得感、幸福感及成就感,学生发展的需要是课程供给改革的原动力。

  • 课程供给是提升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但并不是唯一路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都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 课程供给既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更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要真正体现选择性及普惠性。

打造精品特色课程 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杜云朋(平谷区第五中学校长):平谷区第五中学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开设校本课程,以基础性、丰富性、发展性和特色性课程等开发为主,努力构建一个既有知识传递又具有能力培养,更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学生个性发展等多功能的课程结构。

自2012年9月,学校先后开设了上百门校本课程,包括:科学素养类、艺术素养类、体育健康类、学科拓展类。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中华魂、道德心、创新力为目标,逐渐形成了文理兼容、丰富多元、纵横开合的课程体系。

随着在宽度上的拓展和深度上的挖掘,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怎样形成特色课程。学校依托美术老师张艳霞的北京教育科研课题“建构民族特色的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确定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学习、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特色打造目标。

在本校教师承担的传统文化类校本课程剪纸、扎染、雕刻等基础上,加大外聘教师力度,弥补师资不足,又开设了武术、京剧、相声等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还在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中,以班级为单位开设了民族特色课程《竹竿舞》。课本剧、英语舞台剧、合唱、诵读等,也在内容上精选传统文化类剧目、曲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为了让学生们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还开设《吉他》《非洲鼓》等课程。

特色课程的打造,助推了师生全面发展,孕育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聚焦特色课程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杨建华(平谷第四中学校长):平谷第四中学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对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创造性改编和再开发,真正做到每个课堂都是一个课程实验室,每位教师都是一个课程实验者,努力做到国家课程中学科课程综合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科学兼顾统筹,与地方课程整合统筹。为更好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从三个层面落实:一是领导引领。学校成立校长领导下的教科研处,统一管理、专项负责新课程专题研究及教师培训;强化制度管理,严格集体备课制,完善学科评价体系。二是名师引领。学校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对有潜质的教师给位置、给任务、给政策、给机会,促进其成长。三是专家引领。学校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既组织教师参加名师培训活动,也聘请专家来校指导。

在构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学校管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坚持做到精细化的过程管理,通过成立专门课程团队,外请专家指导、学校骨干带头的方式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根据学生需求、教师资源、社会资源,设立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些教育课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特长,培养了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拓了艺术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落实课程促发展 科学育人创特色

张学立(刘家河中学校长):刘家河中学根据教委“关于开展特色学校创建的工作部署”,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秉承“文化育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遵循“依法治校、以德立校、质量兴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创建了“快乐读写”的学校特色课程。具体内容为:

第一,每天确保两个10分钟、一个20分钟来培养读写习惯,营造特色氛围。即每天早晨上课前的10分钟,创设了“快乐练字”板块。在这10分钟里,我们利用理论讲座及教学指导等形式,对学生的坐姿、握笔和写字技巧进行了系统的训练与培养。

每天中午课前10分钟,我们开设了“快乐读书”版块,师生们一起听朗读录音、读经典名著,既锻炼了普通话,又使师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底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随后,校园广播利用中午用餐时间,播放20分钟的中英文美文欣赏,以营造读书氛围,创设阅读环境。

第二,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突显读写特色。一是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每周的教师论坛,每学期的师生运动会等活动中为学生搭建演讲舞台;二是每个月都围绕特色主题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比赛,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水平,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内写作比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围绕读写特色,开发了以“快乐阅读”“快乐写字”为课题的校本课程。

创设特色课程 茁壮成长翅膀

沈军明(黄松峪中学校长):几年来,黄松峪中学致力于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开设课程,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已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特色课程三十几门。目前,我校积极与学校周边旅游资源单位合作,将石林峡确定为科技教育基地;金海湖的舍生崖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夏各庄镇嗨谷汽车营地确定为天文观测基地;马昌营坨坨公社确定为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对面的草莓大棚确定为科技、劳动实践基地。此外,周边丰富景区资源,加上平谷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学生科技体验中心和周边广袤的农田,都为学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校外资源。学习之余,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这些社会实践基地,让孩子们在体力与脑力、理论与实践、自然和人文、艺术和科学、现实与过去的碰撞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并进一步了解家乡、认识家乡,从而树立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们还充分利用校内26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依托北京教育学院开展了初中劳动实践活动的研究,把温室大棚内外的土地分到各个班级,由学生自主决定种植作物,在科技教师和劳技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物管理,收获由各班分享。

结合天文教学实际,学校在北京天文馆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基础天文》校本教材的编写和更新,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天文的热情。我校还聘请机器人专家和果树栽培专家指导我校教师编写了《机器人教程》《走路的果树》两本校本教材,并投入使用。三十几门特色课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玩转小足球 成就大梦想

刘建欣(平谷区第八小学校长):2014年9月,学校开发实施了校园足球校本课程。校园足球课程遵循“普及+竞技”的成长理念和“拼搏+规则”的育人理念。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坚持普及课程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普及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参与的课程,其目的是利用体育课的时间教会每个学生基本足球知识和基本足球技巧与规则,对学生进行足球精神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一二年级每周两节体育课教学足球,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体育课教学足球。

竞技课程是指在普及课程中表现优秀且有潜质的学生组成的梯队足球队,在普及课程的基础上,对他们单独上课,学习竞技技巧和比赛规则,并组织学生赛中训练。竞技课程利用校本课、二外活动课及每天早晚各1小时的时间进行系统竞技训练,周六日上午进行实战比赛,以赛代练。

学校还开设了足球文化课程,将其与班队会相结合,并充分与语文、美术、劳动、音乐等国家课程有机融合,还与学校环境建设、观赛活动相结合,展示足球文化,拓宽学生眼界,传递足球精神。

学校依据足球课程设置,编写了足球课程一至六年级课程纲要及一至四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设计。一年级64课时,二年级64课时,三年级32课时,四年级32课时。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内容详实、数量足的教学设计为教师们上好每一节足球课奠定了基础。

“三寻”课程挖掘“传统节日”价值

贾全旺(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平谷分校执行校长)传统节日庆典是传统文化彰显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挖掘“传统节日”价值,学校设立中秋之旅多彩创意、清明话语踏青寻春、端午粽香快乐安康三大主题,积极构建寻“源”、寻“元”、寻“缘”为核心的“三寻”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能激发起儿童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学校为每个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安排6课时,活动分为两个时段历时两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们以资料的收集、整理为基点实施阅读式学习,以实践活动、竞技比赛、创意展示为支柱实施活动式学习,以绘本画、研究报告手册、科技模型制作为成果实施展评式学习。

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围绕三大主题,学校低年级开展探秘寻“源”、传承饮食文化活动,围绕“饮食文化”探秘“来历起源”,以动手制作节日传统特色食品展开学习实践活动。中年级则开展探索寻“元”、传承活动文化活动,围绕“活动文化”探索“活动元素”,以组织开展传统节日特色活动展开学习实践活动。高年级则开展探究寻“缘”、传承科学文化活动,围绕“科学文化”探究“科学缘由”,以展评项目研究活动成果作品展开学习实践活动。

三寻课程的实施,深化了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了综合素养。同时,课程也彰显了文化教育功能,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此外,课程还凸显了快乐教育理念,提升了学校影响力。

幼儿园有了故事表演游戏课程

刘秀银(平谷区第二幼儿园园长):在传承与探索、求实与创新的过程中,平谷区第二幼儿园践行着“以美健心,以美启智,以美养成”的办园理念,探索美育与故事表演游戏主题课程的渗透与融合。

借助“十三五”课题的申报,在2016年,幼儿园对园本课程重新定位——在传承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向内涵发展,重点进行了“幼儿园故事表演游戏主题活动课程的研究”,开设了幼儿故事表演游戏课程。

幼儿故事表演游戏课程注重幼儿活动的主体性,对故事的理解和表现、角色的选择、剧本的创造以及表现的方式方法,保证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给幼儿自主游戏、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大胆地探索和讨论,尊重他们的创作和表现。课程涉及语言、艺术、社会、科学、数学等多个领域,也促进幼儿自主的创作和发展;此外,故事表演游戏也贯穿在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多角度自主感知、表现的机会,培养幼儿全面发展。

课程的实施,更新了教师观念,创新了教学方式,教师们更加注意故事表演游戏的“游戏性”“自主性”,认识自己的多重身份。

我们注重日常的积累总结,诞生了班级常态小剧场——儿童童话剧表演,形成了经验性的材料——我们的童话、故事表演游戏、绽放、园报“筑梦”,汇编了《幼儿园故事表演游戏主题活动课程》等。

开心小农场 做出德育大文章

孙红军(平谷区第一小学副校长):开学伊始,学校送给各班一份神秘的礼物——开心农场。学生面对这个“小农场”的时候,脸上更多的是疑惑与欣喜,期望与开心。学校德育处牵头,组织每班选拔小小农场主,带领班级学生共同管理自己的“小农场”。

一个课程的开创,不能信马由缰,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开心农场”课程很好地解决了学校学生缺乏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操作的问题;课程的开设不仅仅只有课堂上的教育,也有课外拓展的教育。各个年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学习。

开设“开心农场”这一课程后,得到师生家长的积极响应,有些班级聘请家长来校指导学生学习农业技能,孩子们兴趣极高。每班都有种植培训记录单、成果展示板,在蔬菜成熟时候,孩子们高兴地拿着蔬菜回家和家长做成饺子、馅饼等食品,带到学校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通过孩子们的小手把一块块“小田地做出了大文章”。尽管开心农场只是一个一平方米的小菜园,但却成了大德育的良好载体。

《配画》课为学生打开多彩发展之门

胡长青(夏各庄中心小学副校长)在学校开发的精品校本课程中,有一门艺术类课程叫《配画》,作为校本必修课,《配画》主要是让学生在精读精美诗文的基础上给诗文配画,通过这种形式去深入理解精美诗文内容,创设诗文的意境,实现吟其声、感其韵、赏其美。

学校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以刮画、简笔画、水彩、各种材料粘画(小石头粘画、布粘画等)、石画等多种形式的配画作为表现手段,让学生在为诗文配画的过程中感受绘画创作中的乐趣,体验成功。

《配画》课程分年级段设置不同的课程:低年级——刮画、简笔画;中年级——水彩、各种材料粘画;高年级——石画、各种材料粘画。教学方式则采用赏析临摹、简单演变、鉴赏创作、想象创作等。学生在反复吟咏中发现美,在展示评价、同伴互助中获得成长。

学校把配画课程的优秀作品选出来放在楼道、橱窗和班内进行展示。每学期学校都举行一届文化节,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学生、教师与家长同台展示,不断扩大校本课程的影响力。

文字:祝愿 李继君

编辑:现教姐

转载请注明来自艾欧小麦体育,本文标题:《“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写在第15个全民健身日之际(“现教论坛”走进平谷 | 丰富课程供给,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