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精选10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戏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幼儿教育是比较特殊的,其教育的主旨是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与基本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难度。幼儿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其理解能力还比较低,对新事物的接受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让幼儿更易于理解与接受。本文重点对游戏化教学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化;重要作用
幼儿教育是比较关键的,对于幼儿后期的成长与习惯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下,对幼儿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更加注重幼儿人生观的树立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游戏化教育方式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也能帮助幼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因此,加强对幼儿游戏化教育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了解游戏化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幼儿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促进幼儿教育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幼儿教育中游戏的重要作用
第一,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有着好玩的天性,通过游戏进行探索与其年龄、智力水平是相适应的。幼儿游戏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活动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教育中,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从而进行智力的开发与素质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兴趣的提高是教育高效进行的前提,也是优质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游戏化教育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相应地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从而集中幼儿的精力,让幼儿保持学习探索的热情。通过游戏化教育,活跃教育氛围,提高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二,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相较于小学教育,幼儿教育更为偏重于智力的开发与道德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幼儿可以更好成长。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游戏可以让幼儿进行自身感受,同时教师也进行言传身教,在游戏的过程中对幼儿的行为举止进行指导,针对其行为进行具体的评价,加强对幼儿的思想教育,为后续教育更好地进行提供条件。通过游戏进行幼儿教育,采取鼓励式的教育方式,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更乐于学习,并且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
二游戏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游戏。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语言体系,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制。在幼儿教育正式进行前,幼儿往往是通过父母进行学习的,没有规范的学习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幼儿教育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提高对语言游戏教学的重视,通过语言游戏教学,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让幼儿对语言表达有基本的认识。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语言体系,汉语语言的学习是比较深奥的,而且也有规范的语法结构,这都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教师通过语言游戏教育,鼓励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表达自身的想法与需求,相应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游戏的进行有着一定的规则,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才能对游戏进行更好的控制。通过语言游戏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从而开发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幼儿对于语言的表达是比较模糊的,而且其发音的标准度不高,利用语言游戏可以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的锻炼,纠正其发音,提高其发音的标准性、规范性。
第二,课堂教育中重视配合幼儿认识发展的智力游戏。幼儿教育比较偏重于幼儿智力的开发,同时也是幼儿发展中较为关键的内容。智力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中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幼儿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设置一些智力游戏,让幼儿自身进行积极探索,为幼儿后期成长奠定基础。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不规则的,而且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没有特定的形式,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教师通过智力游戏教学,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为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学工具让幼儿自身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看圆形,先让幼儿对圆形有一个认识,然后让幼儿找出身边的圆形事物。在幼儿的世界里,会认为太阳是圆形的,还会认为苹果是圆形的等。幼儿的答案往往充满新奇,而且与其周围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幼儿教育中,需要重点注意从幼儿的角度看待问题,鼓励幼儿思想的表达,对于不正确的观点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打击幼儿的学习信心,让幼儿保持童趣。教师与幼儿形成良好的关系,也有利于幼儿更好的发展。
第三,在课堂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游戏。在课堂教育中,创造性游戏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而且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也相应地提高其理解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当前教育发展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也是人才教育与培养的要求。幼儿处于培养的初级阶段,对创造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其提供更好的条件。在日常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多布置一些探索性的任务,没有特定的答案,让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相同的材料,让幼儿制作小发明,并且对幼儿的小发明进行评选,选出创造性较高的发明,对幼儿进行鼓励与教育。在课堂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认识能力,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在日常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加强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幼儿之间的交流是与幼儿的水平相适应的,对其各方面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通过交流和沟通,可以让幼儿形成集体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还可以提高幼儿的组织与领导能力,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在教育进行的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幼儿的联系,可以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教师可以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取得更好的效果。游戏化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对幼儿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意义。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游戏化教育的价值,并不是单纯地做游戏,而是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对幼儿的思想教育,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在教育中,教师还需要重视幼儿思维的发散与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佳玉.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3)
[2]裔婧.浅议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J].学园,2015(32)
摘要:在我国现代教育机制不断完善的今天,整个学前教育活动实现了本质化提升。采茶游戏是基于采茶活动所展现的艺术表达,其中不仅仅是对茶文化体系的直接表达,实际上也是整个茶文化成熟发展到相应阶段值之后的必然产物。本文拟从学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认知入手,结合采茶游戏的具体内涵理解,通过探究学前教育儿童培养过程中的整体诉求,从而分析采茶游戏对学前教育儿童的文化品质培养的实质性影响及运用机制。
关键词:采茶游戏;促进机制;学前教育儿童;文化品质;参与积极性
客观上看,其中存在相应局限性和不足,尤其是缺乏文化内涵和学生兴趣的必要融入,从而影响了学前教育活动的最佳实施。客观的看,采茶游戏中所诠释的不仅仅是兴趣元素,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的合理诠释。所以合理使用采茶游戏,其将为学前教育儿童的文化培养与学习习惯的有效培养。
1学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认知
客观的看,在传统的学前教育儿童培养过程中,其更多实施的是传统、机械的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等等,都忽略了文化体系的合理表达与诠释,所以,在学前儿童培养过程中,如何能够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融入其中,就发展成为当前激发学前儿童形成正确文化理念和积极文化心态的关键所在。我国不仅有着完善的文化内容,同时也有着重视文化的普遍认同。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文化内容融入到学前儿童的教学过程之中,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尽管当前整个学前教育活动已经实现了全面提升,基本上都覆盖了所有学生的培养过程。但是不难看到当前学前儿童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未能立足学前儿童的兴趣和关注点视角,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学前儿童教学活动的实施价值。所以,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将为当前学前儿童教学活动的本质创新,提供实质性指引。教学应该在理论支撑下,通过合理完善的实践探索和客观检验,从而探索出适合当前教学诉求的全新道路。尤其是通过探究茶文化体系中所展现的包容意识和传递精神,能够为我们更好发挥采茶游戏的应用价值提供支撑。
2采茶游戏的具体内涵理解
对于我国茶文化来说,采茶戏不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了诸多艺术特点,比如:采茶戏的表演形式极为多样,且整个采茶戏的表演风格极为欢快,乃至浓厚的喜剧色彩等等,所以,采茶戏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支撑,我们能够从采茶戏中,感受到浓厚的生活特色和人文精神,尤其是对于采茶戏来说,其本身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和语言内涵,其将实现理想的情感表达。对于采茶游戏来说,其中所具体诠释和表达的内容极为多样,比如民歌艺术、茶事表演等等,该艺术不仅有着良好的民族诠释,同时也是大众认可后的重要产物。对于任何一种茶文化艺术的具体表现来说,其背后都是对茶文化的重要诠释与表达。在采茶游戏中,无论是其中的音乐艺术内容,还是系统化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其中所诠释的趣味色彩,都未能发生变化。不仅如此,整个采茶游戏中,其中包含的内容,乃至采茶游戏风格极为多样,所以通过对采茶游戏的展现过程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更为全面的、真正的品味到茶文化中所诠释的精神理念。就整个采茶游戏本身而言,其中更多是基于采茶活动应用前提下的游戏改编,因此,通过趣味性的优化展现,结合文化内涵的集中表达,从而为整个采茶游戏的文化表达与价值呈现提供完善基础。
3学前教育儿童培养过程中的整体诉求分析
对于学前儿童教育与培养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其在教学氛围塑造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营造出如同家庭般的优雅、恬淡的舒适环境。通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前儿童划分相应的活动区,并且结合合适的教学元素革新与创造,从而为学前儿童的成长,提供充分、完善的体验机会。当然在该过程中,需要注重把握教学活动的核心与品质所在,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机制,让学前儿童能够在具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形成丰富而完善的文化体验和价值认同。与其他教学阶段所完全不同的是,学前儿童接受知识、参与学习活动的特点都与其他阶段学生培养之间有着本质性不同,当然,对于学前儿童教学与培养来说,其教学重点与目标之间,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当前我们开展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时,也充分注重引导儿童能够自由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通过构建完善的知识探索性活动,加上学前儿童生活能力的有效培养,从而在有效激发学前儿童参与兴趣的同时,充分自由的展现儿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学前教育活动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认知,乃至文化感知等等都将为学生终身学习活动产生实质性影响。所以,在完善的学前教育机制中,其中所应该包含和展现的,不仅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其中对学前儿童自身的兴趣和价值关注点等诸多元素,都有着较高诉求。
4采茶游戏对学前教育儿童的文化品质培养的实质性影响及运用机制
对于采茶戏来说,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游戏化改造,并且将其与学前儿童教育活动相结合,其将让学生能够更好接受和掌握教学内容。
4.1采茶游戏对学前教育儿童的文化品质培养的实质性影响
当然对于采茶游戏来说,其所能诠释的情感理念和生活体验。当然,更重要的是采茶游戏其中所表达的是一种文化思维。因此,合理应用采茶游戏,将让学前儿童真正实现人文精神理的合理感知与表达。在学前教育儿童的文化培养过程中,选择采茶游戏元素的合理应用,其将实现的价值是多样化的,不仅仅是优化学前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其中充分发挥了学前儿童自身的探索价值。就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来说,其中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乃至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时,能够保持积极性的具体时间都有着自身特色。因此,在学前儿童教育过程中,如何才能以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让儿童形成必要的理解与认同,并且形成足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当前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关键所在。
4.2利用采茶游戏培养学前教育儿童的文化品质的具体机制
就采茶游戏的实际特点看,其中存在较多危险,加上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在将采茶有效具体融入到学前儿童教育过程中,应该由老师来具体负责,结合教师自身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推动学前儿童能够自我、主动的探索知识内容,从而更好去展现学前儿童自身主导地位和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对整个采茶优秀的合理学习与认知。当然结合采茶游戏的本质内涵来说,无论是其中所诠释的娱乐属性,还是具体包含的文化诉求,最终都需要在老师与学前儿童配合活动中来具体实施。通过集中展现采茶游戏的具体应用优势,从而为学生更好感知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丰富具体教学活动的趣味色彩和人文内涵,从而为当前学前教育儿童的文化品质培养,奠定重要支撑。文化是一种需要经过不断感知和体会之后所形成的具体认知,所以必要的文化体验和实践环节,将是当前整个学前儿童文化品质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入采茶游戏元素丰富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背后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系统化的全新诉求,更是一种基于融合理念的教学提升。无论是学前教学机制活动的整体性优化,还是其中对学前儿童的培养诉求和培养需要都提出了层次化要求。可以说,将采茶游戏进行适当改造,并且将其系统化应用与学前儿童教育活动的文化启迪之中,其将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创造,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其实际上也是学前儿童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5结语
当前我们对学前儿童教育培养的活动认知不断完善,尤其是该阶段教学活动的实施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培养。因此,在教学创新机制成熟构建的今天,需要我们对学前儿童自身的具体学习状况和兴趣、爱好等诸多内容进行必要性理解与集体认知。所以就需要我们在充分了解学前儿童自身歇息兴趣和教学诉求的关键前提下,通过完善学生实践与应用机制,融入具体的时代诉求,结合合适的内容改造,从而让学前儿童能够形成完善而体系化的文化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智信.我国学前儿童教育资助政策:改革探索及启示---基于全国及部分省(市、自治区)现行相关政策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188-189.
[2]李育红,赵春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青岛市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为研究对象[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224-228.
[3]杨丽珠,邹晓燕,朱玉华.浅谈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独特性及其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结合的必要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2):133-135.
摘要:游戏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生活与游戏是密不可分的,利用游戏促进孩子发展,游戏活动伴随孩子成长,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础。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活动;营造氛围;创造性思维;优秀品质
一、营造游戏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活泼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长时间坐或无所事事会让孩子感到疲劳和厌倦,而幼儿园教学中有些课程确实是枯燥无味的,如数学、社会、保健等,就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节课堂气氛,其中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加入游戏活动,可以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以求达到最佳教育和教学效果。而这些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能熟能生巧,但多次反复练习会使幼儿感到枯燥无味,时间一长产生厌烦情绪,以至对课程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积极为幼儿营造一种感染力较强的学习氛围,把游戏贯穿于教学之中让活动充满兴趣。因为游戏中的乐趣,能提高幼儿活动的情绪,活跃教学气氛,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如,在数学活动中教幼儿数数,幼儿反反复复练习数数而感到枯燥无味,有些幼儿会失去兴趣,出现不张嘴、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我利用《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引入教学,让幼儿把活动前准备好的图片戴在胸前,扮演小动物,自由结伴后飞回家中,先飞回家中的小动物报出自己家里小动物的.数量。有报七个的,有报五个的,还有报九个的,在这样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幼儿学习数数的积极性高涨都,争先数起来。又如,语言教学活动中,为孩子营造教学环境,让孩子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并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比让他们去死记住故事内容的效果要好的多,如故事《别忘了说谢谢》让孩子先听小狗、小熊等小动物的语音,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和动作,最后让孩子连贯性进行表演,孩子不仅记住了故事内容,还学会了声行统一的表演。他们在角色中学习,在游戏中模仿,在表演中逐步提高。这样改变了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将之巧妙地转化为形象的教学,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喜欢学、乐于学。
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小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他们游戏的愿望,让他们在游戏中发挥想象的翅膀,利用各种材料动手学习制作等。学习制作的过程中孩子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区域活动中用橡皮泥制作包子、馒头、搓麻花;教幼儿包绞子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动手的乐趣,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游戏中,幼儿心情愉悦,精神处于轻松状态,想象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作为教师,应不失时机,加以引导鼓励幼儿的知识和经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来自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加以引导鼓励幼儿去感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如,在一次户外游戏《我的气球飞得高》结束后,(因为那天天气特别热),我让幼儿说说他们的感受:有的幼儿说:“老师,我的沙包飞得太高了,我都看不见了。”有的说:“老师,外面太热了,像火一样。”还有个别幼儿说:“老师,我真想给太阳戴上一副眼镜,让它别太刺我的眼,我得沙包就飞得越高了。”孩子们畅所欲言地表达着他们游戏后的感受,积极性很高。虽然各说的都不一样,表达出来的东西也非常幼稚,却让我看到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看到了孩子的想象力是那样的丰富和开阔。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想象力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游戏中充分展示出来。幼儿游戏来源于现实生活,幼儿汲取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再将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加以再现。通过游戏活动,进入假设想象世界,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最好途径。教师应把生活作为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充分挖掘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幼儿成长发展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促进自身成长和进步。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去鼓励幼儿,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思考的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三、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从而促进幼儿优秀品质的形成
游戏提高幼儿对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如,《运西瓜》《小兔采蘑菇》这些集体体育游戏,让幼儿明白做任何事情要有高度责任感,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好;又如,建构游戏《我的房子真漂亮》,不仅让幼儿动手动脑,同时还让他们学会与同伴协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游戏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幼儿在游戏活动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教师要随时观察孩子的不同变化,抓住时机,鼓励孩子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孩子疏通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孩子能参与到游戏之中,促成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游戏中让孩子的身体都能动起来,这有利于提高孩子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幼儿能逐渐养成活泼开朗,乐观合群的性格。如果教师有意识在游戏活动中设置一些小小“障碍”,鼓励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可以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品质;教会他们从小学会不怕吃苦,比如,在游戏《开火车》中,如有的幼儿因摔倒而不愿再游戏时,教师应鼓励帮助他爬起来再继续游戏,应告诉他不能因为自己的摔倒而影响整个集体,大家只有团结互相帮助才能取得胜利。这样有助于在游戏活动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幼儿逐步克服不良个性的倾向。
四、利用游戏活动,促成家园共育
游戏不仅是孩子天性的反映,同时它也是作为老师与孩子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一道桥梁。每当孩子们游戏时,他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轻松的状态投入到游戏之中。也就是在此时,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最大的释放。老师也深刻地被孩子的这种游戏热情所感染,如同回到了孩童时代,自然而然地和孩子们一起融入游戏之中,这给日常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好处。比如,在家里受到委屈会来与老师说;有时还会带来些小惊喜。因此,在班级工作中,常听到家长们抱怨说自己的孩子什么也不说,在幼儿园里什么也没学会,在家庭中作为家长也应多和自己的孩子做一些游戏,以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接触,以此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孩子们也愿意在家长面前表现自己。表现在幼儿园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从而克服害羞、胆怯的心理。作为家长也可以从中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因为游戏,老师与家长有了孩子共同关心的主题,家园共育变得更加密切,教育观念有了共同的主题,教育方法逐渐得到提升。作为教师,将游戏活动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是让幼儿轻松学习的前提,而同时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本领。
摘要:分析了当前儿童素质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体”的错误倾向。论述了体育游戏在儿童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据此提出了在儿童体育游戏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儿童教育;体育游戏;素质教育
儿童素质教育已成为目前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人们正在积极探索儿童素质教育的发展途径。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客观教育规律的必然结果。而儿童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素质教育是我们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启蒙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小教工作者必须根据儿童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以促进每个儿童的全面发展。
1体育游戏的特征
游戏的特征,都是以矛盾对立的两极出现的,而这两极又共存于同一矛盾体中。
1.1愉快与严肃
游戏具有愉悦性,在游戏中儿童感受的主要是积极的情感,伴随着欢笑的表情,反映的是与满足、宣泄、尽情、轻松等有关的内心体验。但许多游戏都是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进行的,儿童进行游戏时带有一种专注和痴迷,其严肃的态度不亚于成人的工作态度,在扮演游戏角色时,其认真的神情就好像真的一样。可见,游戏是一种愉快而严肃的活动。
1.2自由与约束
游戏的重过程、轻结果,重手段、轻目的的特征正体现了游戏的自由品质。游戏主题的提出,游戏过程的展开,游戏情节的发展、规则的制定等都体现了游戏者的自由意志。但游戏的自由特征是限制在一定的规范之内的,儿童游戏活动时受游戏规则的约束。同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没有规则就没有游戏。
1.3活动与幻想
游戏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儿童游戏时总是兴致勃勃的动作,显示出积极的想象、情感和思维。同时,儿童在游戏中借助幻想的情景来满足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需要。幻想状态是内化了的游戏,这是由于思维和情感的积极参与,使儿童在假想的情景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得到愉快的体验和满足。
2体育游戏在儿童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体育游戏是与体育相联系的一种游戏,是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它具有体育活动的基本特点。体育游戏的显著特点,是体育与游戏的结合,它不是简单的走走、跑跑、跳跳,而是要完成一些规定的情节与相互联系的动作,故而不是仅仅靠体力活动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靠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
理论界早就发出这样的呼吁,体育游戏是儿童整个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儿童活动的规律就是游戏规律。实践证明,体育游戏具有小学教育的整体功能,是融体、智、美于一体的有效形式。概括地说,体育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基本能力的发展,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能够培养儿童关心集体、互相协作、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机智、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品质;能够使儿童学到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发展儿童智能,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儿童语言。因此体育游戏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项严肃的教育活动,是整个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认真严肃地对待体育游戏,是摆在每个儿童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3体育游戏对促进少年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3.1能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
可以说体育游戏是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进行体育游戏就必然有同伴间及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儿童一方面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张、态度,一方面要理解他人的意愿、主张和态度,并作出回应。儿童在体育游戏中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一种是现实的伙伴关系,一种是游戏中的角色关系,无论那种交往关系,都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体育游戏还能帮助儿童在交往活动中形成一定的交往技能。
3.2能为儿童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儿童少年期正处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他们要不断地学会所面临的现实社会生活,包括学习社会所必需的生活知识,学习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守社会规范准则与行为方式等,这一切都可以在体育游戏中得到实践。例如,儿童可通过在体育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行为规范,这是儿童最好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过程。
3.3能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倾向
体育游戏的规则可以帮助儿童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倾向,树立群体意识,向社会合作发展,其发展的机制是游戏中儿童日益觉醒的自我意识。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就可以以他人的立场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在相互关系中的位置,而逐步摆脱以我为中心。体育游戏的规则就是促使儿童学会运用规则来协调关系的。
3.4能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
游戏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游戏往往给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其主要表现是游戏能发展儿童的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游戏的假想情景也为儿童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有助于排除消极的情绪,起到心理保健的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专家阿尔金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
4少年儿童教育中存在“重智轻体”的倾向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教育中也普遍存在着以“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为特色的所谓“正规化”现象。占统治地位的教育观是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学科中心主义,出现了“重智轻体”的错误倾向。虽然我国早就说过在小学里要重视体育游戏这一基本活动,但在实际工作中,体育游戏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在人才竞争的前提下,作为学业的教育活动更加受到重视,各种兴趣班、特色班的盛行把体育游戏挤至角落,甚至不少孩子被剥夺了参加体育游戏的权利。调查发现:影响教师开展儿童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怕出安全事故。部分小学教师因怕出现安全事故而产生恐惧感,因此影响了组织开展儿童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反映了部分教师安全地组织儿童体育活动的能力不强,以及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和安全教育不够。
实践证明,所谓“正规化”,正是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违背了小学教育目标、原则、要求,抹杀了小学教育特色的集中表现,这将极大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游戏作为儿童教育的基本活动必然要求彻底改变现状,不仅要把体育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还应该通过体育游戏去实现教育目的。儿童教育的重点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全面能力提高的素质教育转化已迫在眉睫。
5在儿童体育游戏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针对目前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儿童素质教育,首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改善先天素质,提高后天素质的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升华——促进每一个儿童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教育;它强调面向全体,因人施教,强调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内在的提高,强调基础的发展。素质教育旨在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创造性的现代人。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抓住促进儿童发展这个根本,把促进儿童发展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实施教育。
5.1提高对体育游戏功效的重视与认识
我们要树立体育游戏是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观念。“完整儿童”是为适应未来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全方位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要求儿童能在教育影响下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体育游戏作为儿童体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
体育游戏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它能把儿童难以理解的动作变成具体的游戏情节,提高儿童练习的兴趣,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开展活动并达到锻炼和增强体质的目的。
体育游戏是小学的教学游戏之一,又要求儿童亲身参与,因而它既具有教育的特点,又具有参与的功能。体育游戏不仅是促进儿童身体发展,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儿童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有力手段,它还是个体介入社会的一种活动,使儿童获得自然、社会多方面的感受,并从中获得教育。因此,体育游戏本身不仅应有锻炼价值,而且应当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
5.2加大体育游戏的改革力度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小学体育游戏中要体现素质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儿童和儿童教育的特点,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体育游戏过程应体现主体性和创造性。儿童是小学教育的主体,教育的重要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教师只有相信儿童,尊重儿童充分发挥儿童应有的主体性,才能激发儿童的浓厚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加活动,变儿童是“被动的接受者”为“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则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儿童体育游戏的“引导者、合作者”形成“师生互动”关系。这样,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2)体育游戏应考虑课程的融合性。素质与创新教育要求小学的体育游戏与课程之间应该是一种辨证的、相互融合的关系。体育游戏是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儿童通过体育游戏,不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同时也促进了心理健康,并从不同角度促进儿童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发展。所以,体育游戏与各学习领域相互渗透的融合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3)体育游戏应重视情感和环境的教育潜移性。在体育游戏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儿童情感的熏陶,要充满热情,使儿童活动情绪高涨,从而感到愉快、自在,兴趣盎然地参与游戏。场地环境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在组织儿童体育游戏之前,应全面地、合理地周密设计良好的环境氛围,让每个儿童都充满愉悦的情绪参与游戏。这样,热情的教师情感和良好的环境氛围更能充分的发挥教育氛围的潜移性,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
(4)体育游戏活动强度应注意量力性和调适性。这就要求儿童教师在组织指导儿童参加体育游戏时应从儿童身心的承受能力出发,考虑活动强度的量力性和调适性。既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要创设儿童参加体育游戏的欢乐氛围,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5)体育游戏的内容、方法应体现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教育内容与要求,采用适宜有效的方法,要有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要考虑儿童年龄大小、体力强弱、个别差异,以及儿童发展水平差异、能力倾向差异,学习方式差异和活动经验差异等等,采用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要搞“一刀切”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组织的游戏内容和方式不但要有针对性,而且要有多样性、趣味性。
6结论
总之,当前的儿童身处在一个时时处处都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在各种新信息、新观念的作用下,会产生许多新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色彩,因此,要求小学教师应该更加深入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研究当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儿童在体育游戏等教学活动中,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将来“做人”、“做事”、“做学问”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曲宗湖,尚大光.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王玉珠.从素质教育的视角谈儿童体育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5(1):13-16.
胡祖祥.如何选择儿童体育游戏[A].中国儿童教育文学[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摘要:在发展的今天,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改善了生活质量,在对生活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新时期,教育深入改革,其中艺术教育得到了认可和重视,更加关注对于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幼儿年龄小,主要在三岁到六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心理和生理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也不能按照正常的学生或者成人的教育方式,需要根据这个年段的幼儿的特点来探索如何进行音乐教育。本文主要分析幼儿的特征,采取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探析游戏交互作用与幼儿音乐教育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游戏;交互作用;意义
幼儿教育已经是当前比较关注的一个内容,但是作为三到六岁的孩子,很多地方还在刚开始起步,选择教育方式,如何根据幼儿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创造力,如何进一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就成了研究的问题,本文探析的是游戏交互作用来进行幼儿的音乐教育。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教育纲要》都强调了幼儿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爱动、爱玩、停不下的蹦蹦跳跳是幼儿的天性。采用游戏交互作用进行音乐教育,不仅符合幼儿的发展要求,还能让孩子快乐的主动去学习音乐,对其产生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所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游戏要占据重要比例,幼儿音乐教师,必须要充分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以游戏方式进行音乐教学。
一、概念分析
游戏,游戏是一种基于物质需求满足之上的,在一种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遵循某种特定规则的,追求精神需求满足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智力游戏和活动性游戏。游戏,是一个严肃的人类自发活动,有生存技能培训和智力培养的目标。其中儿童游戏的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十九世纪中期,才进行理论的研究。国内外都对游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游戏的本质超过了顺应的一种思维模式,拉夫.克斯特认为游戏就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游戏。而我国对于相关游戏研究也有一些期刊文献,比如有《游戏的功能》《关于幼儿游戏的本质及其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思考》《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等等。儿童游戏的特征有:一是: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二是:游戏是在假象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的生活;三是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无法创造财富;最后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也就是说游戏快乐的。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有规则的、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它把丰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在听听、唱唱、动动、玩玩当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常规教育和审美教育。同时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还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和享受,愉悦了身心健康,培养并形成了他们对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个性,发展了创造性。因此,音乐游戏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背景
1.幼儿的特点
幼儿,主要是三到五岁的孩子,这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自身的特点。
(1)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逐渐完善,他的协调能力和一些知识的把握能力都相对比较弱,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2)开始幼儿园的学习,在情感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在三岁四岁年龄段的思维是具体所见的,也就是通过实际看见的进行思维,最常见的就是生活中父母为自己的做的他会同样的转移给玩具娃娃。在五六岁的时候,就会进行一个初步抽象概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问为什么。
(3)日常生活会是其兴趣的探索,比如孩子看到奶奶跳广场舞,也有可能引起兴趣去探索,在情感上是易变性,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会形成自己的个人情感。
2.游戏化音乐教育的研究目的
当前幼儿音乐教育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然而如果只是枯燥性的让他们听歌或者教他们唱歌,达不到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兴趣喜欢上音乐。幼儿这个年龄阶段,爱动爱玩,而且在一些活动玩耍中,就会不由自主的喜欢敲打不同的声音,而且你会发现,她们听到音乐会不由自主的摇摆身体或者蹦蹦跳跳,根据这一特性,可以发现游戏化的音乐教育,更加适合小孩子的学习。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自然的音乐节奏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捉迷藏游戏被认为有音乐节奏,游戏过程是一种交互性的模式,是传授技能知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游戏中加入音乐元素,让孩子更多的接触音乐,会让幼儿更加容易接受和学习。
三、幼儿音乐教育与游戏交互作用
1.游戏中音乐元素的体现
游戏在音乐教育中应用,所存在的音乐元素有:
(1)节奏,也是在活动中最容易被幼儿察觉的,通过游戏中的音乐节奏感知,会形成自己的节奏,在一些听辨游戏、语言游或者律动游戏都能体现出来。
(2)韵律,游戏中也会体现出韵律的音乐元素,韵律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音乐活动,而且幼儿音乐教育中最广泛的教育方法就是韵律活动。就比如小朋友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旋律会主动的跟着跳动,反映出了他们愉悦高兴的心情。
(3)旋律,旋律在音乐中是变化多样的,不同的音高组成了上行、下行和平行,对于幼儿音乐教育中所涉及到的音乐相对简单,比较容易记忆和掌握。最常见的一个游戏活动就是丢手绢、找朋友,小孩子通过游戏对歌曲反复的唱,这样游戏结束后,基本上也就掌握了歌曲。比如通过游戏的交互来辨别音的高低。
(4)在游戏中,还体现出了音乐元素力度,也就是音乐的强弱程度,音乐中有战斗性的歌曲,他慷慨激昂,也有抒情的歌曲,温婉柔情,比如《找朋友》就会让孩子兴奋,《摇篮曲》就会让其安静,这也就是音乐力度的体现。
(5)曲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是比较难的一个部分,通过游戏可以更加有利于孩子的理解和掌握,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的结构和组成。比如在闪闪的红星,老师根据曲式结构,来指导学生游戏,去感受音乐的结构。
(6)最后,游戏还可以体现出音乐中的音色和速度,首先音色,主要通过听辨游戏来进行教学,比如老师可以模仿不同的人让学生分辨音色的不同。然后速度,音乐中的速度代表着不同情感,比如动物的模仿,兔子蹦蹦跳跳音乐应该是欢快的,而狼就应该是低沉的。
2.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如何把游戏应用到幼儿音乐教育中,提高音乐教育的目的,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内容上的体现,丰富内容,进行情景化的设计,比如学习歌曲《十二生肖歌》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生肖,模仿生肖,找出二十个学生听歌词来进行模仿,让其找到情景游戏中断乐趣,比如里面歌词“大公鸡喔喔叫,小狗汪汪尾巴摇,猪儿呼呼睡大觉”,就可以让他们听着音乐和生活所见去想象并模仿。让其教学更加趣味化,通过游戏辨别音色、旋律、韵律等,同时学生边唱边游戏,联系发生。还可以自己通过对生肖的理解,自己编歌词与老师进行对话。
(2)探索性的游戏,这里可以通过玩具来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比如可以通过各种发生器材,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音乐,比如盆。铃铛、碗、筷子等可以敲出不同的声音。认识声的属性,知道声音轻重、长短、高低,有的清脆悦耳、明亮动听,有的沉闷、粗糙。发音器材的玩耍,自然地掌握最基本的节拍感,形成各种简单的节奏型。学会正确的有节奏的敲打,如在老师唱歌跳舞让孩子伴奏敲打,寻找节奏感。
(3)游戏性的教学方法,学会玩音乐游戏,在游戏中,利用幼儿的好奇,保持游戏的兴趣。要有丰富的内容让其模仿,比如模仿爸爸妈妈,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别人唱歌等等,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天资,都有各自的特点,通过模仿发现其他的元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幼儿善于模仿,同时要学会发现儿童的创造表现,要热情的鼓励和指导幼儿,让其得到认可,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挥。音乐游戏课是以人为本,让其主动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能够有激情去进一步的探索发现。案列分析,比如其中一个比较合适的游戏《猴子爬树》,首先老师要准备猴子小纸片,可以让学生回去自己制作出小树。进行的游戏要符合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所向,在课堂上,先是播放音乐《白龙马》,这是一个动画片的主题曲,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孩子通过音乐就可以自动的联想的动画片以及动画里的任务和事情,引出孙悟空,让孩子都充满了学习的兴趣进入到音乐游戏猴子爬树环节,《猴子爬树》共分为三个小段,第一个小段主要是旋律的上行,孩子通过这一小段的音乐做出爬树的动作,第二小段幼儿随着音乐的节拍做猴子的各种相关动作。最后一个小节则是猴子从树上滑下来。先听音乐内容,老师适时的提问,然后幼儿根据不同的音乐节奏来判断猴子的不同动作,并作出相应的动作。这一游戏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一个欢快的氛围,能够准确的听出旋律,根据旋律来进行猴子爬树的相关动作,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游戏性的音乐教育注意事项
(1)幼儿教师角度
作为幼儿的老师,要明确孩子成长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孩子的主体地位,老师需要引导孩子的发展,根据他们的成长情况进行教育,而不是让孩子配合老师展开教育,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建立正确的教学关系,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幼儿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游戏性的音乐教育,是把游戏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手段,把游戏贯穿于教学活动,是幼儿学习音乐的方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是明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在发展的新时期,教育深入改革,引入新思想、新观念,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情况,以及当前的教学理念,老师对学生要了解,包括了幼儿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以及生活环境等,观察他们的兴趣所向,教学游戏也要找准兴趣点。熟悉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另外还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帮助幼儿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正确做好赏识教育。二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通常使用情境教学,让学生深入到情境中,让其喜欢上音乐学习。这里的环境不光是学习环境,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要保持愉悦放松,仔细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幼儿学生的意见。三是教学内容上面,老师要根据幼儿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材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让游戏育教学得到一个结合,达到学习的目的。另外还有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全部都参与到其中并得到发展。四是做好教学评价,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好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正确的指出不足之处和鼓励,增强其信心。
(2)家长角度
要改变家长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游戏交互作用和幼儿音乐教育,很多孩子都是根据父母的意愿学习音乐,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兴趣想法。另外家长还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最常见的就是说教,认为学习一样东西就应该要认真刻苦的学习,才能学有所长,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爱玩的天性,也就忽略了利用孩子的爱玩的特性来进行教学,所以往往在实际的学习中,孩子的学习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家长正确不认识当前的新观念,改变教育方法,把孩子的思维: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四、结语
幼儿游戏促进幼儿学生在学习中快乐的成长,与学习相辅相成,游戏促进幼儿学生对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帮助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对于幼儿年龄阶段的孩子游戏教育方法更加适合他们的学习,所以需要老师能正确的采用游戏活动来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实现游戏与教学的集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虞春艳.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交互作用的意义分析[J].科普童话,2016(20):93.
[2]谢湘娜.试论幼儿学前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交互作用的意义与必要性[J].读书摘,2015(20):224-225.
[3]姚琛.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杨梦飞.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交互作用的意义[D].浙江师范大学,2013.
[5]陈淑琴.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J].山东教育,2000(09):24-27.
[6]王婷婷.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交互作用[J].艺术评鉴,2018(11):113-115.
[7]杜晨.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交互作用的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7(14):144+146.
一、大班开展幼儿角色游戏的作用
(一)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增强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最佳培养期为幼儿期,而在这个时期,游戏对于人类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就可以把握这一个关键点,以游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将幼儿对游戏的积极性逐渐转变为对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角色游戏时,需要幼儿以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仅起辅助游戏顺利进行的作用,当幼儿自身投入到游戏中,才能够增强其思维的运转,扩大其想象的空间,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二)营造良好接受感,在幼儿和教师间建立亲密关系相关教育机构曾对幼儿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从教育成果和幼儿接受结果来看,角色游戏教育方式更加优于传统课堂教育方式。除此之外,在幼儿园大班中进行更多的角色游戏,让教师和幼儿一起参与到游戏中,还能够促进幼儿和教师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二者间的感情会越来越深,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形成。当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感攀升,教师的身份不仅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幼儿的朋友或是亲人,从而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教师辅导大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策略
(一)设置合理的角色游戏计划教师在设置角色游戏计划之前,需要确保游戏贴近日常生活。幼儿在角色游戏的故事情境中,实现良好的进步和成长。教师想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需要尽可能地在计划角色游戏情景时,添加更多的生活元素,让游戏更加真实,便于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游戏情境中。另外,扩大游戏范围也是教师在设置角色游戏计划时要考虑的一个方面。由于长时间在一个相同的环境中,幼儿所能够学习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扩大游戏的范围,在游戏中添加更多的故事情景,并且组织多个平行班级一起进行游戏,彻底将游戏的空间范围进行扩大,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幼儿在娱乐中得到更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
(二)恰当解决游戏过程中的角色矛盾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虽然会对故事情境完成事先的计划制定,但是秉着幼儿为主导者,幼儿为主人翁的原则,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会随着幼儿的自我发挥而造成角色的不断变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角色矛盾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需要在第一时间内科学地解决好矛盾问题,按照幼儿的情绪、要求和喜好设置新的角色。将新角色科学合理地融入到游戏当中,会让幼儿在游戏中实现充分的自我表现,从而促进幼儿自行思维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置身于游戏当中,还能够观察和挖掘游戏设置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为今后制定的游戏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灵活应对,实现隐性引导和显性引导的配合想要让角色游戏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幼儿教师要具有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在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幼儿教师需要控制好全局的节奏,在恰当的环境下,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隐性引导和显性引导的配合,帮助幼儿获得智能和潜能方面的提高。在实际引导工作中,幼儿教师一定要认识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别,仔细观察游戏过程中每一个幼儿所表现出的不同之处,对幼儿实施相匹配的引导教育。例如,教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性格和喜好,赋予其不同的游戏角色,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
(四)科学引导幼儿的兴趣毫无疑问,角色游戏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幼儿的兴趣。幼儿本身对世界充满了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并予以进行科学的指引,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知识。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得知,以角色游戏的方式对大班幼儿进行教育时会存在一个问题,那便是教师对角色游戏中幼儿兴趣引导的缺失,兴趣引导缺失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失去娱乐教学的最初目的。所以教师在组织大班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一定要对游戏的整个局面拥有良好的控制力,尤其是需要对游戏氛围进行严格的控制,将幼儿的兴趣进行科学的引导,把预备的教育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当中,最终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规避游戏教育效果丧失,让角色游戏真正起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综述所述,大班幼儿游戏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对幼儿交际能力与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角色游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大班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程度,同时对幼儿的待人交往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在进行大班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将幼儿放置在主人翁的地位上,确保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游戏。教师要始终坚持辅助的原则,明确自己倾听者、指引者、支持者、监护者的身份。幼儿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愉悦的心情,同时还能获得知识,提高生活能力,增强自我表现力,培养自信心,最终实现师幼共赢的理想目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我国大多数幼儿园也逐渐加入教育改革的行列之中。由于幼儿园的小朋友年龄相对较小,他们还是以玩为主。所以,为了更好地根据孩子的天性来制定出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计划,幼儿游戏是绝对不能够被忽视的。幼儿游戏教学将会在幼儿教育活动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让幼儿游戏在我们的教育活动当中发挥最大的价值,本文将对此进行阐述并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起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孩子的学前教育。因此,现在幼儿园的数量在急剧的上升,对幼儿园老师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甚至已经出现幼儿园老师缺乏的现象。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老师的数量少就降低我们的教学质量。相反,我们要在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下,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幼儿园老师要不断地教学活动之中总结经验,并根据幼儿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让我们的幼儿园教学课堂受小朋友的欢迎。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朋友对游戏特别的感兴趣,可以提高我们幼儿教育质量。那么,如何将游戏有效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呢?
一、游戏与健康活动相结合
如果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让小朋友坐在教室里不动,要求他们专心地听老师讲课本上的知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小朋友都不会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长此以往,也许会有很多小朋友不愿意在去幼儿园。由于本身就爱玩的孩子,一下子受到了束缚,他们会感觉到不自在、不舒服、不快乐。因此,游戏教学便成了我们很多老师的必选教学方式之一。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小朋友进行跳绳比赛,把他们分成4~5人一组进行比赛,表现优秀的小组老师可以给他们小红花的奖励,没有得到奖项的小组成员,老师也要对他们进行鼓励。这样在各个跳绳的游戏之中,不仅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参与进来,还可以在这个游戏中强健他们的体魄,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那些得到奖励和鼓励的小朋友,会对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更加的感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之中学到知识的同时,还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游戏和艺术活动相结合
孩子喜欢动来动去,他们坐不住、呆不住,他们却是个“调皮”的孩子。所以,游戏教学便很好迎合了小朋友的喜好。幼儿园会教小朋友学习跳舞,学习唱歌等艺术性的教育。那么,当我们在游戏教学或者艺术教学的过程当中,把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科学的融合在一起的话。我相信,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比如,老师在进行幼儿游戏时,便可以将平时教小朋友的儿歌和舞蹈相结合。“我伸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加深对儿歌歌词的记忆,还可以熟练平时老师教的舞蹈。这样游戏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
三、游戏的设置要具有教育性
小朋友在幼儿园阶段不仅要学习一些知识,还要不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老师在游戏的设置过程中,便可以选择一些针对性的游戏进行幼儿教育。比如,在老师想要锻炼小朋友的英语口语时,老师便可以组织小朋友玩的小游戏,老师便可以把之前学过的单词放在桌子上,然后对小朋友们说.老师拿起一张卡片后这个时候很多小朋友便会大声地说出单词来。这样,小朋友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会不断的得到提高。算数在我国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般而言,数学这个课程相对于文科类学科来说,数学相对难度会大一些。很多小朋友在刚接触数学的时候,他们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但是,当老师在幼儿游戏设置环节时,将我们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后,将会大大提升小朋友们对数学的兴趣的同时还保证了游戏的有效性。总而言之,我国的幼儿园教育要想做好,就必须重视起我国幼儿园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幼儿游戏的选择和设置。科学合理的幼儿游戏选择和设置,不仅可以保证小朋友能够在轻松、快乐、愉悦的氛围当中健康成长。同时,科学合理的幼儿游戏选择和设置,还可以提升孩子的团队协作、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能力,有效促进小朋友的全面发展。所以,我国幼儿园教育必须要重视起幼儿游戏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幼儿期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均在发展提升的时期,游戏教育策略比较受幼儿的欢迎,而且游戏的趣味性是幼儿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探究了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且探究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游戏教育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游戏;有效应用;教育策略
幼儿教育过程中操作最为简易的方法就是运用游戏教学。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等均处在发展提升的时期,游戏教育策略比较受幼儿的欢迎。游戏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游戏的趣味性,它是幼儿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第二个特点是娱乐性,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教育策略的实施运用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教育,不断提升认知水平;第三个特点是启发性,幼儿教师把启发性与开导性项目加入游戏教学方法中,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受到心灵的熏陶与感染,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观察力、感受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力与创新能力;第四个特点是互动交流性,幼儿亲身参与体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之间需要进行相应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幼儿更加有效地接触人际关系,从而巩固自己的社会属性,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取长补短,互相帮助。
一、幼儿教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育策略的原因
1.游戏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教育明确指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首要工作。如果在幼儿教学和教育活动中选择,首先应当顺应幼儿爱玩的天性,为幼儿们开拓较为广泛的游戏空间,让幼儿能够有效开展各类游戏,以保证天性不受到压制,并且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游戏会使幼儿有效获得快乐,而快乐的心情能够保持幼儿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状态,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游戏教育在丰富幼儿知识的同时,可以锻炼发展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游戏方式内容多种多样,而且多姿多彩,游戏形式中往往包含诸多教育因素。良好有趣的游戏教育,让幼儿可以有效感知自身与周围的一切,使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等均得到有效激发与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益智型的游戏项目更能有效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生活常识,使幼儿开始对生活初步了解。有的游戏项目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幼儿会掌握一些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并且使观察、探索、比较及验证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有的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感性能力,有的游戏项目可以锻炼幼儿的理性能力,通过多种游戏方式的综合运用,幼儿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初步完善。
3.游戏教育能够帮助促进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形成。幼儿教育工作的最重点应放在对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培养上,良好的情感与人格修养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在游戏教学活动中,幼儿既是游戏的参与者,又是情感的体验者。参与游戏活动中,幼儿会带着一定的情感与情绪,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变化会受到游戏互动的影响与制约,变化较多的游戏活动类型能够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心情与情绪体验,这样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为将来的情感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并且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使幼儿在未来可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自我发展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4.游戏教育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能力。可以说游戏项目是幼儿接受教育期间最为喜爱的活动,同时是幼儿之间互相交往、沟通交流的最好方式,它能够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习且在逐渐接触同伴的过程中扩展自身的社会属性,养成愿意与别人交往的好习惯。幼儿教师要注意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们的引导与告诫也会发挥重大的引导作用。比如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告诉孩子友好善待朋友,与小伙伴和谐相处;在一起玩玩具时应当学会礼让与谦虚,不要争抢。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和谐、亲密、友善的关系,并长时间进行巩固充实。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还可以充分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增加社会交往的经验,不断提升幼儿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实施游戏教育的有效策略
1.游戏教育策略在一般教学项目中的运用。幼儿教师应当适当将游戏教育模式引进一般的教学项目中,通过广泛的游戏项目的开展,激发幼儿接受教育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把游戏教育模式带进童话故事的讲述中,在《小红帽》童话故事教学中,可以让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扮演小红帽的形象,并在集体中进行统一展示,增加游戏教育的乐趣。在讲述《丑小鸭》童话故事中,可以采取故事接龙讲述的方式,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教育策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体育项目游戏教育应当适合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和接受规律。充分坚持由浅入深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为目标。体育类游戏应当既满足幼儿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更发挥他们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教育策略在幼儿自由活动时的运用。在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教师应当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特点及游戏的兴趣点,向幼儿介绍具有适应性的游戏方式,比如传统的跳房子、跳皮筋及沙包游戏等,这样可有效丰富幼儿的课外游戏生活,也能够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总之,幼儿教育教学中,游戏教育模式的运用早已不新鲜,在当下幼儿游戏教育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游戏教育的重要应用价值与意义,充分掌握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游戏教育的基本特点,并探讨科学有效的游戏教育策略,为幼儿的学生与成长提供良好的游戏教学模式。
摘要:游戏对幼儿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通过游戏可以快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认识到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开始以游戏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和知识传授。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游戏教学法,加强幼儿和教师及家长的沟通和交流,锻炼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幼儿教育;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和学校的重视,如何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成为幼儿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方法中,游戏教学法最大限度地契合幼儿的发展特点而受到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游戏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幼儿教育的局限性,有效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对幼儿智力的发展和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幼儿教育中的经验,谈谈游戏教学法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
爱玩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来说游戏具有无可取代的吸引力,以游戏教学法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爱玩游戏的特点展开教育,将教育方式赋予到以游戏为载体的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幼儿教育规程肯定了游戏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幼儿教育要以游戏为主要教育活动,将教育融入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认知方式还处在具体形象的阶段,如果对幼儿进行灌输教育很难收到教育效果。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出发,选择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游戏教学方式,更易于幼儿接受和学习。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和认知倾向。兴趣对于幼儿也一样,如果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将探索过程当成一种享受。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喜欢玩游戏的心理特点,将教育方式与游戏有效结合,从而将幼儿对游戏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热情,引导幼儿在游戏环节中接受教育。如在帮助幼儿记忆拼音字母时,笔者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个游戏,帮助学生在游戏环节中牢固掌握拼音字母。笔者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幼儿组成一个小火车,小火车沿着轨道行驶,在轨道的中间设有火车站,教师拿着写有拼音的卡片,小火车开到站要所有学生回答问题,答对了才可以开走,答错了就需要停下来修理,修理好了才能继续开下去。这样组织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拼音字母的记忆与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拼音字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助于增强幼儿的体质
教师经常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运动量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身体体质,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阶段是身体生长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内多引导幼儿参加游戏活动,增加幼儿的运动量,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幼儿园活动中,教师要多引导幼儿开展体育类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奔跑跳跃,从而自主增加运动量。这样使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还使幼儿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状态,同时还增强了幼儿的体育锻炼,增强了免疫力,提高了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活动时,笔者会适当让学生进行一些运动力度大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游戏,带领学生奔跑起来,从而增加学生的运动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有助于幼儿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形成
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它本身就具有一种竞争性,引导幼儿经常参与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游戏,幼儿会在游戏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参与一些竞争性的游戏,使幼儿以小组形式来参与,通过良好合作,默契配合从而获得游戏胜利。这样,幼儿会在获胜心态的驱动下,自觉主动地进行调整,并呈现出最好状态,以赢得胜利。这样幼儿在合作和竞争的压力下,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心态,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综上所述,游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身体体质,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姜晓燕.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殷珊珊.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小学时代,2011(4).
【摘要】
一个人在幼儿阶段受到的教育会对其产生一生的影响,幼儿的教育是值得教育学者和专家花费精力和时间去研究的问题,教育游戏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育游戏可以有效的对幼儿进行教导,帮助幼儿学会知识和礼貌,开发幼儿智力。本文将会讨论教育游戏的特色并分析在进行教育游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游戏教育 幼儿教育 放松 兴趣
在对幼儿教育过程中,大多数幼儿教师都能够采用游戏教育的方式,但是在应用游戏教育方式的时候,有一些幼儿教师不能够合理地在课堂中安排游戏环节,致使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游戏教育的功效,为此幼儿教师应该进行反思,正视自己在运用游戏教育方式时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运用游戏教育方式的能力。
一、游戏教育的内涵
一般情况下,游戏给人的感觉是具有娱乐性的,能够让人们放松,游戏教育方式带给孩子们的感受是放松和愉快的,但是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游戏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儿童们进行完全的放松,而是怀着一定的教学目的在儿童之间开展游戏。游戏教育是一种严肃的教育方式不是一种娱乐的手段,游戏教育方式中的游戏是根据专门的儿童教育理论经过认真的研究和严谨的验证设计出来的,这些游戏能够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让儿童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成长。优质的教育游戏能够让儿童们全身心地投入游戏展露天性,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并让幼儿们学会一些基本的知识,不断开发出幼儿的潜力,增加幼儿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对于幼儿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帮助。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可以采用的游戏有很多种,既可以是通过观看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也可以是组织孩子们到操场进行一些活动,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们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宜的游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游戏的功效,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
二、游戏教育的主要特色
1.强烈地吸引儿童。
设计游戏的目的是提高儿童很多方面的能力,这种严肃和周密的考虑是教育专家或者幼儿教师的工作,真正让儿童们接触到的游戏应该是能够强烈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的,让幼儿有极大的兴趣参与到游戏中来,只有设计的教育游戏能够成功地吸引儿童的兴趣,才能通过游戏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因此,幼儿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时应该从儿童的心智特点出发,以幼儿喜欢的颜色或者形式入手引导儿童们进行游戏。
2.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
幼儿的特点是他们只可以进行较为简单的动作,身体的协调能力比较差,对于事物的认识停留在非常浅显的表面层面,因此幼儿教师们在采用游戏教育的方式进行授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行为特点,选择儿童们可以完成的游戏,不断提高儿童动手能力,进而不断开发儿童的智力,使儿童的智力水平和行为水平都不断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无论是在学习知识还是在学习操作的时候,他们所使用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幼儿教师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示范工作,先让孩子们学会正确的操作方式,再进行模仿,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如幼儿教师在组织儿童们堆积木时,就应该先向学生示范一次或者多次,当儿童们掌握了一定的要领之后,让儿童们自己进行不断的尝试,让孩子们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操作,可以较快地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
3.开发幼儿的心智。
在教育幼儿时所使用的游戏必须能够开发幼儿的心智,让孩子们不断地认识世界,在游戏的过程培养儿童进行思考的能力。可以说可能一个简单的动作对于一个儿童的心智都可以产生影响和启发,但是单纯的动作性游戏并不能完全满足开发幼儿心智的要求,还应该选择其他种类的游戏,如组织儿童去观察大自然,让儿童们了解花草树木;如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卡通片,让孩子们学习一定的知识;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的游戏,让孩子学会与他人沟通和相处。这些游戏的结合使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思想,让孩子们的心智得到启迪。
三、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游戏教育必须注意的问题
1.勿忘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幼儿课堂教学中游戏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因此儿童教师必须注意教学目标的要求,在组织学生们进行游戏之前必须思考教学目标的要求,安排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的游戏,不能够为了完成授课而选择不适宜的游戏。
2.重视培养孩子的品格素养。
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到幼儿教师的影响,幼儿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时,必须重视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格,因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最佳时期,在儿童时期建立的习惯和品行会一直产生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游戏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地向孩子们传授正面的思想,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品性,如在观看视频时如果视频中的人们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教师就应该告诉这是正确的做法,如果看到有人破坏环境,幼儿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这不是正确的行为,通过这种细节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性。
四、结语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必须把儿童的教育搞上去,幼儿教师和相关学者专家应该创造出更多更适合幼儿学习和成长的教育游戏,所设计的游戏应该可以达到强烈地吸引儿童,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开发幼儿的心智等目标,在利用游戏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勿忘教学目标的要求,重视培养孩子的品格素养。
参考文献:
[1]谭晓红.试论幼儿教学中教育游戏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1):47-47.
[2]顾海玲.让幼儿快乐成长--试论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活动[J].新课程小学,2014,(1):142-142.
【游戏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幼儿教育中教育游戏的应用论文10-20
游戏中幼儿教育的地位运用论文10-20
音乐游戏在幼儿教育的作用论文08-21
幼儿教育的游戏精神缺失及重建论文10-20
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论文10-04
幼儿教育中游戏与音乐的融合论文10-20
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论文10-20
幼儿教育下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运用论文06-17
校园文化对幼儿教育的作用论文10-20
幼儿教育中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论文10-06
1.学习空间变化。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从以“教室课堂”为中心转移到以“幼儿园班级”为中心,这种空间变化可能短时间激起学生对陌生环境的新鲜感,但由于学生对教育实习认识深度的不同,加之师徒关系、同事关系、工作状态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对此的新鲜感很快变成失望感,从而对实习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实习效果。
2.认识观念变化。
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定位不清,就业方向不明确,教育实习时只是应付;有的实习岗位与学生的期望落差较大,幼儿园考虑安全因素,往往只让实习生参与一些保育护理工作,或哪里缺岗,临时让实习学生去顶替,造成实习生不安心或频繁换岗,这增加了实习的不稳定因素,也给教育实习管理带来难度。
3.学习方式变化。
学生在校学习时,是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教学化的学习活动,而在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时,是以“学生和幼儿园教师”双重身份从事职业活动。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服从学校的监督管理和约束,也要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学习方式的突变,易造成学生的不适,需一定时期的磨合。
4.心理适应期变化。
在校学习时只有师生关系和单纯的同学关系,而在幼儿园面对的是师徒关系、复杂的同事关系以及位置不均等及具有利益冲突的人际关系。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这种交往障碍如不进行适当沟通、疏导,就会影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
二、明确各阶段指导重点,提高教育实习效果
(一)下园前的指导———加强“三观”教育
1.学习观教育。
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是学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应以学习者、研究者、教育者的身份与幼儿园职工共同从事教育活动,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训练,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从而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吃苦观教育。
学前教育专科型人才,培养的是能胜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实习需要从幼儿园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树立一日生活各环节皆教育的正确认识,全方位参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管理与护理工作。要求学生做好吃苦的准备,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3.敬业观教育。
目前,幼儿园对实习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各有侧重,而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项指标中,最为关注的是态度,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实习过程指导———“传道”“、管理”“、解惑”
1“传道”
指导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学生教育实习期间所要面对的是真实、复杂的教育实践和班级管理,面对的是完全不同于学校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指导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调适工作。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要扮演实习者和教师两种角色,接受学校和幼儿园的双重管理。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说,对实习学生是以教师的标准进行教育和管理,要求其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完成教师岗位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实现教育实习的目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实习学生往往习惯于自己的学生身份,认为幼儿园对他们的要求太高、太严,难以适应。因此,指导教师需引导学生摆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学会用员工的意识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教师通过谈心、具体事例分析等对实习学生进行正确的“实习观”教育,达到塑造、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等目标。
2“管理”
关注实习全过程,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追踪学生教育实习全过程,对于学生实习岗位、实习纪律、实习过程、实习成绩、实践材料、考勤等进行全程管理。重点围绕为实习生习得实践性知识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得并不断增长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不仅是每位在职教师的任务,也是准教师在校期间的重要学习内容。准教师的成长是其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其渐进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拥有一定实践知识的准教师能够从多种视角对未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体把握,洞察多种可能性,进而迅速做出决策。围绕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指导教师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为实习生创造宽松的教育实习环境。师范生在实习之初由于对幼儿园教育的具体情境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的角色要求。这时,指导教师要为实习生创造一种宽松的实习环境,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便实习生尽快适应实习环境,发挥自身潜能。其次,要为实习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长期以来,幼儿园因担心实习生组织活动会影响班级常规,从而增加安全隐患,因此,往往不愿意给实习生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一般只让其协助教师做一些配教或保育护理工作,这样,实习生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就比较少,实习生也就不能得到预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带队指导教师要和实习基地园领导、园指导教师加强沟通,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实习生多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第三,要指导实习生学会主动学习。由于幼儿园工作具体繁杂,园指导教师身兼多项工作,能专门指导实习生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需指导实习学生学会主动请教,积极争取教育教学实习机会。只有积极主动,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也才能获得更多的指导与实习收获。
3“解惑”
教授方法与启疑,培养反思意识。实习生在实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在这些问题面前往往会束手无策。指导教师要和实习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帮助实习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习得实践性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波斯纳认为只有经验和反思交相融合,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师范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反思能力。指导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方式让实习生了解活动组织与班级管理的基本规范;以“评议”促进实习生进行自我反思;以“研讨”帮助实习生形成研究的意识和研究的习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对实习生进行指导,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都应充分发挥实习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范生的主动发展。
三、总结
客体因素
1.部分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你抄袭我应付,教师和学生彼此心照不宣。很多学校迷信老教师的能力,规定只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才可以指导论文。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不可否认,高职称老师的论文写作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充实,有利于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但高职称师资有限,一个老师同时指导几十甚至上百篇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差也是意料之中的。一部分老年教师对网络了解不多,有些因为身体原因而不能长时间对着电脑,但现在社会知识的更新,文化的传播很多是通过网络途径来实现的,于是难免出现学生从网络上下载论文而不被指导老师发现的状况。2.就业压力。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多数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考编、考公务员,而无心专注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往往东拼西凑,仓促成文,应付了事。网络时代信息泛滥,诚信缺失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网上贩卖论文的信息使那些缺乏道德约束和试图不劳而获的学生有机可乘。3.毕业论文答辩程序流于形式。毕业论文的答辩时间一般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期末,此时多数学生已经和就业单位签订了协议,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只求过关,不求优秀。加上就业率已成为高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岂有不放之理?另一种情况,许多参与答辩的老师,除了对自己指导的毕业论文较熟悉外,答辩前对其它学生的论文往往没有来得及翻看,只凭学生答辩时的表现,难免给出不恰当的评判。还有些老师顾及同事情面,对不是自己指导的论文,即使发现抄袭或其它不妥之处,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深究。
对策
改善高师毕业论文的尴尬现状,全面提高高师毕业论文质量,需要从主客体两方面入手,多方面共同努力。(一)大胆改革毕业论文形式,改善“八股化”文风曾有学生问,是否可以不把毕业论文写成学术论文,而是就个人对绘画的感悟写一些赏析类的文章?这种疑问,道出了毕业论文形式的规范化而导致文风“八股化”的尴尬。虽然固定的格式和章法对论文的写作不无裨益,但文风“八股化”、章法“套路化”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想要有“学术见地”,就必须摒弃小女子情节或大侠风范,所有和幽怨、唯美、诗情或幽默、犀利、豪爽相关的字句都要抛之脑后,换上冷冰冰的,所谓专业化、学术化的论证。改善文风“八股化”,就必须大胆改革,不再拘泥于传统毕业论文的模式,而代之以丰富多样又具专业特色的形式,让毕业论文挣脱“学术性”的樊篱,代之以更多的“应用性”。具体可分两步:首先根据专业特征,把一部分特殊专业如音乐、美术等专业的毕业论文由强制性的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让学生把精力投放于更能体现专业特色和提高专业水平的毕业创作和毕业演出中去。一部分对理论兴趣较大,同时也具备相应文学素养的学生,则可选择做毕业论文。这样才更符合“培养专业化人才”的教学目的。并非人人都有心思来做学问,也不是人人都有能力来做研究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文采出众。艺术类学生入校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加上在毕业论文写作的同时,还要忙于毕业创作和毕业演出,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疲于应付。其次,对于一般专业,除了选修毕业论文外,还可根据专业特征灵活规定,如文学院学生可以写诗歌,但要求在一定水平的刊物上发表出来;英文专业学生可翻译著作,环艺专业学生可做毕业设计等等,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从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学生)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果写作主体没有相应的能力,一切的外在施压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具体做法如下:(1)鼓励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2)在大学课程中加入论文指导的课程,由在学术和文学方面造诣较深,并且有论文指导经验的老师主讲。笔者现任职学校已推出此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加强平时专业论文写作的训练,给学生施加压力,促其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论文写作能力。(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将来若要为人师表,自己首先要“身正”、“学高”,才能做好表率,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三)提供相应条件,给学生动力支持1.学校方面:首先,加强管理和监督机制。其一,提高教师责任心,对于不负责任,学生经常联系不到的指导老师要及时更换。学生答辩前,参与答辩的教师必须熟知毕业论文内容。同时,加强青年教师论文指导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委派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帮扶,青年教师自身也要主动努力,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能力。这样有利于减轻老教师的工作量,从而解决上述矛盾。其二,根据各专业特征,完善论文评价机制,细化论文评分规则并公示,其中指导老师占50%,答辩组老师占50%,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感情分”。同时省内外多家高师院校可以联合,采取随机、匿名抽查的方式,对毕业论文进行复核,杜绝抄袭。以前我校曾有各指导老师之间互查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的制度,对抄袭的论文,不仅学生需要重写或不予毕业,指导老师也会被牵连受到处分。但由于同事之间或碍于情面,或为避免矛盾,最终使复核流于形式。其次,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服务地方经济,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2007年2月,教育部下发的教高[2002]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本科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可通过校企联合或服务地方文化、经济等形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学生做科研的兴趣,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现实依据和实践经验,使其有感而发,言之有物。2.社会方面:(1)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2)严厉打击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兜售毕业论文的行为。(3)各用人单位招聘时间应和学校协调,待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真正毕业之后进行。
结语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人工智能(AI)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兴起的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活动去求解问题的学科,与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一起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学技术成就,目前广泛应用于专家系统、机器翻译、语音识别、文字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电子游戏等方面,已经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及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中的核心技术。
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广泛的需要,国内外高校普遍开设了“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特别是作为计算机方面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我校自从1993年开始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智能控制”选修课,1996年为自动化、计算机、机械等专业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目前,我校软件学院、信息学院、机电学院都开设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许多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面向包括人文社科等全校所有专业的公选课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和前沿内容,拓宽知识面,启发思路,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有关问题的入门性知识,提高学生应用开发软件的能力和水平,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好“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和很广的受益面。
由于人工智能是交叉学科,涉及面广、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往往有望而生畏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生学都比较吃力。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协调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使学生由望而生畏的感觉,变为有用有趣的感觉,根据已有人工智能课程在教学与实践方面的经验和方法,结合“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近几年教学实践,对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
2 调整与优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人工智能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许多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面向包括人文社科等全校所有专业的公选课之一,其研究领域及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基础面广。因此如何选好教学内容,既能使学生了解本领域的概貌,又能适合学生的基础,便于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是一件重要而又困难的事情。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学科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了及时反映人工智能研究和学科的最新进展,我们修订了“人工智能导论”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和更新,极大充实了各个系统的内容。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1部分为概论,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主要研究领域及发展过程;第2部分是知识表示,推理和搜索技术,讨论几种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推理技术(包括确定性推理方法和不确定推理方法)和搜索求解策略;第3部分是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领域,包括专家系统、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等。其中第2部分是基础理论,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础,应该循序学习。第3部分是人工智能的应用,由于每个研究内容都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且有其专门的学术著作研究、热点,因此针对高等院校的本专科生来说,不必循序学习,而且结合专业特点可以选择其中几个研究领域。例如对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同时可增加在自动控制领域的应用,包括专家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进化控制等热点:而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可以选择专家系统、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等,并辅以动物识别系统、语音识别系统、智能机器人等实例。总之就是要把握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调整本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以有限的时间学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另外,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兼顾基础知识和新兴技术,注意与相关课程(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概率论、自动控制原理、Matlab系统仿真、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等)的链接,密切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训练,注意学生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整体素质。
3 加强课程立体化建设和系列教材研究
在课程的立体化建设中,教材充当了地基的角色,所有的课程内容安排,无不体现出以教材为基本,以教材为模板。所以本着基础、实用的原则,我们先后编著出版了《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教材导论部分概括性强,引人入胜;基础部分系统全面,叙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应用部分密切理论与实际关系,典型形象。其中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证据理论、模糊推理、神经网络等理论的一些典型应用,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另一方面,又新增了自然语言理解及其应用内容,以适应目前计算机翻译、人机自然语言交互等技术日益广泛应用的需要。系列教材适应了人工智能导论新课程开设的需要,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为人工智能课程确立了基本框架,发挥了重要作用。系列教材的问世不仅解决了本校“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学用书的问题,而且也被各兄弟院校普遍采用,促进了该课程的普遍开设,推动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
为了配合教材第二版的教学和自学,在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积累的基础上,制作了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和完整的教学视频录像,并刻录成光盘随书供读者使用;同时又研究与开发了网络课程(http://),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包括主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录像、网络课程及教学资料库等在内的课程立体化建设符合二十一世纪高校教学的要求,支持教师提高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水平,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4 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教学新路,经过数年辛勤试验,结合蔡自兴教授等对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经验,对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一些的改革与创新。
(1)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受到学生兴趣和参与意识的影响。由于这是一门导论性前沿课程,一般来说,学生开始学习兴趣很大。但是,当一些学生开始接触到抽象概念和算法时,往往感到不易接受。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 论、布置读书报告和课外实验、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专题讨论/辩论等形式。特别,我们精心组织和准备了模糊控制技术及其应用、智能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智能交通、BCI(脑机交互接口)等专题,以及智能调度软件、语音识别系统、动物识别系统、足球机器人比赛、机器人轨迹跟踪、倒立摆的智能控制等课内演示,使学生扩大了眼界,增加了感性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与效果。
(2)面向问题的启发式教学
人工智能中的许多问题,有的似是而非,有的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提出相关问题,提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解决方案。然后逐步进入教材中的解决方案,启发学生求解这些问题,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到比较抽象的“遗传算法”时,提出“遗传算法如何用于优化计算?”这一问题。针对该问题,先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入手,讨论“遗传”、“变异”和“选择”作用;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从特殊到一般地启发学生思考“遗传”、“变异”和“选择”的实现,最终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导出遗传算法用于优化计算的基本步骤。这样,学生不但从中学习了遗传算法,而且得到一次逻辑思维的训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辩论与交互式教学
组织课堂辩论,讨论的议题包括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和其他比较等有争议的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激发了学习潜能,明确了学习目标。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智能机器人内涵的理解,我们组织了“机器智能能否超过人类智能”的辩论会。会前正反双方结合本课程内容及其相关知识,认真进行准备;辩论会上正反双方唇枪舌战,激烈争辩,气氛热烈。辩论后,学生余意未尽,讨论热情不减。无论是哪一方获胜,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学中我们还注意采用了多种交互式策略,如课堂上教师提问可鼓励或指定学生提问,也可由学生自由地就某个知识点进行主题发言后老师点评等。
(4)个性化学习与因材施教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报告的形式,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多提新颖思想,有意识地鼓励优秀学生探讨比较深层的内容,并辅导优秀学生将其成果以科技论文和发表文章的形式转化为成果。又如,在教学设计和实验设计中,注意要求学习有余力和兴趣的学生选作部分探索性、创新性的功课和实验(选学内容,如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进化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发挥个性优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注意分析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具体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的使用
本课程在PPT演示文稿和网络课程上,采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如视频、动画、声音和图像等。目的在于使得人工智能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例如,课内让学生在线观看涂晓媛博士的计算机动画“人工鱼”的录像片段、人工生命Floy中生命智能体在环境中不断的适应进化构成演示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此外,随教材附赠的教学光盘和开发的网络课程(http://)提供了学生课外自学用的高质量的电子课件、完整的教学视频录像、丰富的实验和案例资料等,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7)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时布置一些人工智能实验给学生进行课外练习。设计的课外实验包括产生式系统实验,归结反演实验,主观Bayes推理网络实验,A搜索实验,以及基于Maltab工具箱的模糊控制位置跟踪系统、两车追赶模糊控制系统、神经网络模式识别仿真、遗传算法优化计算等实验。通过实践和参与,保持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难点的理解,掌握基本方法和技术,为从事智能系统应用开发打下基础,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我们的研究生综合自动化实验室,观看机器人臂取物、倒立摆控制、语音识别软件、指纹识别软件、智能调度软件等演示,密切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的这些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多方位培养学生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5.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构筑“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是本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丰富表现形式,利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情景化等,进行教学。采用的方法包括:
(1)抽象知识内容的多媒体表示
通过动画和视频来演示抽象的概念、算法和过程,包括机器人轨迹跟踪、机器人臂取物、足球机器人比赛、倒立摆控制、“人工鱼”等录像片段,以及智能调度软件、语音识别系统、指纹识别系统、动物识别系统等软件演示。
(2)通过PPT撰写教案
精心编制PPT,组织好课件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提纲挈领,便于学生理解,便于教师讲授。
(3)开发与应用网络课程
“人工智能导论”网络课程较好的实现了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习过程的情景化。在交互性方面,通过网络课程的课堂练习和章节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在情景化方面,采用了在线答疑形式,使得学习过程丰富有趣。
(4)先进实验系统的观摩与演示
利用我们的研究成果等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成果演示(包括智能调度软件、语音识别系统、指纹识别系统、动物识别系统等软件),使学生知道学了有用,而且很有用,很有趣,很有意义,从而进一步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通过上述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也取得很好的实际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5.2 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改革作业方式与方法
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书面习题作业,发展成为必须交给教师评阅的书面家庭作业、不必交给教师的课外思考题目、口头布置的思考题或阅读材料以及大型作业等。其中上交作业通过网络进行,教师批阅后的作业也通过网络返回给学生,实现了作业呈交和返回的网络化。
(2)改革考试方式与方法
如何对本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我们综合考虑课堂出勤情况(10%)、平时正式作业成绩(20%)和期末课程考试(70%),进行综合评分。期末考试有时采用综合试题考试,出几个大题目让学生选择其中几个进行开卷笔试,当面交卷后评分;有时采用课外开卷论文结合或口试面试。最近,我们还对部分学生结合实验或实际问题提问等进行考核。我们正进一步改革、试验和探索,使考试成为衡量与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营销专业 体验式 实践教学模式
一、营销专业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生成背景
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管理类学科的一个分支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特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应用”的轨道,“教”与“学”的矛盾异常突出:就施教对象而言,处于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阶段的众多“营销门生”专业学习方面患有先天不足,一次又一次的择校升学考试迫使他们整天面对书桌和黑板,对社会经济现象漠不关心,对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知之甚少,亟须填补营销阅历和营销经验的空白;就施教者而言,基于教育历史背景、教育舆论导向、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式、教师知识结构等关联因素的制约,他们只顾及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强化营销理论教学的同时,弱化营销实践教学,所教内容与所用内容相距甚远,难以满足施教对象的愿望和要求。
营销专业的教学现状与营销人才的素质要求相脱节,与营销职业的岗位要求相脱节,与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相脱节。作为营销专业的一线教师,我们深知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创新的观点。我们以营销知识体系为起始、以营销实际背景为依托,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梳理环节、归纳流程、提炼要素、摸索规律,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和运作方法,提出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营销专业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即以营销实战为背景,以营销职场为舞台,以营销事件为道具,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共同完成的系列教学活动。体验式实践教学根植于体验经济。20世纪90年代,美国俄亥俄州的战略地平线顾问公司(Strategic Horizons LLP)的共同创办人约瑟夫派因二世(B. Joseph Pine Ⅱ)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 Gilmore)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欢迎体验经济”中提出: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时代已经来临。随后,两位学者出版了《体验经济》一书,阐述体验的定义与类型。他们认为:体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当一个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达到某一特定的水平之时,其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或者说,是个体对某些刺激产生回应的个别化感受。体验存在四种类型:娱乐(entertainment)、教育(education)、逃避(escape)、审美(estheticism)。如果将“体验”这一范畴界定在教育领域,我们认为,市场营销体验式实践教学是一个固化模式,即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环节做出整体安排,通过具体的操作程序协调、配置实践教学要素,发挥实践教学功能,优化教学成果。下图为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图。
(一)体验式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营销场景,将学生置身于动态的营销实战当中,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强化学生的营销体验,使学生的营销感觉、营销视野、营销情绪、营销思维、营销经验等关联需要得到满足,从而生成专业效果。
(二)体验式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
遵循体验式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六个体验环节:
1.营销场景体验。学生入学伊始,与营销导论课程同步,设置营销场景体验环节。倡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营销,要求学生依托(挂靠)于某一行业的某个企业,以此熟悉营销工作环境、观察营销活动状态,找到营销职业的感觉。
2.营销视野体验。学生稍有营销感觉,需要扩大营销视野,开辟校外营销体验通道。聘请行业、企业营销管理者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把握实践教学方向,定期举办营销实战讲座,为学生提供与营销职场精英对话的机会;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涉足营销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参与营销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以此贴近社会经济生活,观察市场环境,了解市场竞争动向,明确市场需求发展态势。
3.营销情绪体验。学生感知到营销氛围、具有一定的营销眼界之后,与专业基础课程同步,设置营销情绪体验环节。运用“专业游戏教学法”将学生置于特定的营销情景,结合营销理论,针对授课内容所涉及的实际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出两道题目,并把答案写于纸上公布其中一题,待教师首肯之后,请两米以外的任何一位同学在限定时间内口述答案,然后教师请全体学生就该问题的答案内容发表见解,并与出题者协同评定给分。以此巩固课堂营销知识点,拓展课外营销实战信息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营销思维体验。学生储备一定的营销理论之后,与专业课程同步,设置营销思维体验环节。运用“专业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深入企业勘查实际营销问题,自愿结合,组成项目小组,依据营销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返回企业验证对策的可操作性,再携带企业意见回到课堂,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结论。以此缩短课堂教学与营销现状的距离,对营销实际问题反复推敲,训练学生营销思维习惯。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5.营销角色体验。学生具有一定的营销思维能力,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设置综合性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开辟营销角色体验系统。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和能力,分别扮演不同的营销角色,担当相应的营销工作,取长补短,组成“营销团队”进入营销对抗模拟状态。以此审视自身的营销素质、锻炼营销协作能力、积蓄营销职业的能量。
6.营销行为体验。学生具备一定的营销素质、拥有一定的营销思维能力之后,与毕业论文同步,设置营销行为体验环节。运用“定点岗位教学法”要求学生挂职企业营销的管理岗位,在外聘“岗位教师”的引领下,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观察营销环境竞争态势,把握微观营销的运作过程,从企业营销管理者的视角提出建设性观点与意见。以此来积累营销职业经验,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毕业论文。
(三)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实施体验式实践教学需要在时间、地点、人员配置、经费支持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尤其需要关注下列问题:
1.关注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组织。依托行业或企业的支持,聘请营销领域的成功人士与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且由专职人员负责实践教学各方关系的协调工作,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营销体验的指导工作,保证体验式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2.关注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启动。新生一旦跨进校门、涉足营销领域,在进行专业介绍之时,需要能阐述营销专业特点,强调专业素质的基本构架,分析专业学习的适宜方法。并指出获取营销技术、提升营销能力的有效途径,明确营销体验的目标要求和设置环节,表明营销实践的现实作用。 3.关注体验式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需要与学生心智开放的程度相适宜,需要与其专业素质的成熟度相符合。在获得营销场景体验、视角体验、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完成营销思维体验、行动体验乃至角色体验的过程,逐步走进营销职场、确立营销观点、成就营销能力。
4.关注体验式实践教学与灌输式理论教学的平衡。实践教学只有与理论教学相伴而生、同步进行才能塑造合格的营销人才。实践教学借助理论教学的铺垫:学生在掌握营销理论的同时,经过营销实践的体验,不断摸索营销规律,创造性地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理论教学借助实践教学的平台:学生在获取第一手营销信息的同时,在经过营销理论的强化后,能加深对营销原理的理解,不断丰富营销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四)体验式实践教学的成果评价
评价是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如下特征:
1.评价的主观性。在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中,评价不存在客观的“标准答案”,即使追求精确化、量化的结论,其评价标准也具有主观性色彩。
2.评价的复合性。在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思维体验、行为体验等都是教学效果考评的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有对学生的专业体验进行整体性关注,采用多重标准,才能够对实践教学做出正确评价。
3.评价的模糊性。在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中,短期内对于体验效果难以做出精确的评价结论,只能得到相对模糊的判定。这源于两种因素:一是体验内容的连续性,二是体验内容的复杂性。
基于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特点,其教学效果评价注意避免下列问题:其一,参照实践教学目标,避免评价的巨大偏差;其二,参照体验的整体过程,避免评价的先入为主;其三,参照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评价的晕轮效应。
三、营销专业实施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市场营销专业实施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感受营销职场氛围、理解营销职业艰辛、领悟营销运作规律,丰富阅历、陶冶情操、积累经验,增强能力,对于促进专业建设、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固化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实施流程和运行环节,构建了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框架,提炼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规律,从而成就了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为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为市场营销职业化教育改革提供参照路径。
其次,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突现人本倾向。在施教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情感升华、参与程度、合作交流,将学生置身于动态营销的情境之中,强化其营销职业的体验与感受,从而达到专业素质的生成状态,为其步入社会谋职创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 培养方案 构建
一、研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2014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转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2015年2月西昌学院被批准为四川省第一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构建,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的关键,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现状分析
西昌学院体育学院在2008年申办了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主要参照其他院校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结合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资状况。这势必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方向不明确、定位不准确。虽经过重新修订,始终没有脱离体育教育专业的束缚和影响,未突出本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本质区别。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时数基本相同、专业选修课合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甚至考试内容都是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几乎一样,完全没有区别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不同。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扮演一个几不像的角色,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及岗位需求,缺乏就业竞争力。这也是为何我国市场经济越发展,越感觉高校教育问题凸显,人才匮缺的原因。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不明确、课程设置的不科学、教学内容及课时的不合理,严重影响社会体育服务与于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看不到希望,存在很多的不理解、不明白,不知道毕业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出现历年报考本专业的人数减少现象。
因此,必须重新制定社会体育与服务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重在为地方、企业、社区培养应用性人才。通过前期的考察调研和与企业的研讨,为适应社会及岗位需求,根据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师资队伍现状及专业特色,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可以在社会体育范围中的商业健身与休闲、体育旅游、公益性大众健身及其相关领域中,从事健身服务、指导、经营、管理及老年运动与康复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体育健身俱乐部(中心)、游泳池(馆)、社区养老院或学校,从事俱乐部大众健身指导和游泳教练与救生员、老年健身康复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和管理工作。
(二)突出应用型及实践性
强调以应用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教学,保持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行“注重实践、强化应用”的培养模式,结合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将实习实训时间纳入教学总体安排。采用集体集中实习方式,让学生实训实践真正落到实处。
(三)构建联合办学模式
1.共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针对健身行业及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了解健身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岗位需求,主动适应地区人才需求。在地方、企业、社区专家参与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预测,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市场和企业的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岗位所需具备的专业技术、技能及综合能力。学校与企业或行业专家一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共同实施教学活动。校企共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采用所学专业与相同岗位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用人单位岗前培训,直接上岗。
4.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将职业规划纳入全程教育和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针对企业及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共同编写就业指导实训教材。在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及岗位体验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需求,实习结束后继续签订就业合同,共同寻求和推荐就业岗位。
四、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等,是通过所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完成和达到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职业核心能力、专业素质拓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几个方面进行。特别注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同时结合市场发展及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方向。
(一)通识教育模块
教育部规定全国高校统一执行。包括了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检索、思想及特色理论、应用与写作、中国近代史纲要、军事理论、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基本原理、就业指导,共计11门课程。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块
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重点必修课程,其中专业主干课程是根据市场发展和岗位需求而设置的。通过学习,完全具备作为健身行业服务与管理、教练员及老年运动与康复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同时具备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素质。课程包括了专业理论、专业术科、专业选修、产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理论:人体解剖、运动生理、教育心理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推拿与按摩、社区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导论、健身概论。术科:篮球、足球、排球、田径、游泳、武术、健身健美操、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
专项选修课是就业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通过学习取得专业教练员资质,从事该专业服务与管理及教练员工作。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中心)服务与管理、健身教练、游泳教练与救生、老年健身康复与管理、小球项目(羽毛球、网球、乒乓球)。
产业实习是进入社会市场及企业岗位的体验式工作,了解并熟悉岗位流程及所需知识、技术、技能,同时检测自身需要完善知识,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产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5-7月,集中再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则是毕业生结合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选择性的到健身俱乐部岗位进行的适应性实习,为毕业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安排在第八学期3-6月。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结束前开始。
(三)专业素质拓展模块
通过选修课形式完成。拓展体育知识,开阔视野,一专多能,多渠道就业,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课程包括理论和技术部分。理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社交礼仪、体育产业学、体育市场营销。术科:身体素质及训练方法、体育游戏、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中学说课、专业大联赛、团体操组织与编排。
(四)综合素质提升模块
通过综合素质课程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课程有理论及技术部分。理论: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营养学、体育经济学、康复心理学。术科:基本体操、散打与拳击、太极拳、定向越野、器械健美、瑜伽、轮滑、门球、民族舞蹈。
五、结束语
西昌学院做为四川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起重任。各专业学科需通过不断地摸索、探究和创新,科学合理的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企业岗位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转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夏明忠.新建应用型本科办学特征西昌学院第一届教师能力提升培训讲话,2014.04.
关键词:专业实习实训;初期改革措施与问题;构建新模式与制度机制;新模式取得实效
0.引言
“未来十年,世界将进入万物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潮流的泛智能化时代,‘硬件+软件+服务’日趋融合相互渗透,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总理提出的“互联网+”顺应了全球信息技术形势的变化,引领我国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加快发展的新步伐。然而,产业发展需要一定数量与特定质量的专业化人才,据统计,软件行业每年有120万人才缺口,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也给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为此,各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实习实训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的重要过程。
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习实训概况
近十年来,针对软件人才共性化培养与企业个性化需求出现的供需脱节问题,我国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如调整专业结构、开拓校企合作渠道、与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等,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即前3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第4年全程进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各高校进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新制订,作为实践教学改革核心的专业实习实训,其主要办法包括建立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增加实习次数及学时数、增加课程设计门类、加强实习实训的管理等,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应用型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
实习实训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校企合作出现了如下的问题。
(1)以培训机构为主体,合作资源单一化。
(2)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地域局限性问题凸显。
(3)实习实训存在随机性,校企合作缺少约束力。
(4)顶岗实习缺少程序管理与质量跟踪机制。
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新模式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升级目标。基于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在前期实习实训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实习实训工作中探索新的模式,实现实习实训工作由过程管理转化为制度规范的科学管理体系,提升管理层次。
3.1多地域分层次建立企业实践基地
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与专业方向相对应的实践基地是实习实训改革的首要条件。根据各专业实习计划要求,需要在多地域建立企业实践基地。目前,学院的实践基地有深圳软件园、青岛软件园、东软集团、上海交通大学实训中心、北京天健集团、北京尚观科技、上海九城、杭州创客汇、苏州高博教育、哈尔滨海康软件等30多家企业,并将这些企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专业、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相对应,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实习实训,满足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
3.2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我们重点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管理模式,将实习实训贯穿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全过程。新模式将大学四年的实习实训分成“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三个阶段进行,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达到了专业教学总课时的30%,达到了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的要求标准。
3.2.1开展企业认知实习,开拓学生行业领域视野
“认知实习”为“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一阶段,安排在大一学年。该阶段统一安排学生到国内相关专业方向的知名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实习活动,时间为1周。认知实习以企业参观为主,让学生了解软件行业。期间,项目经理给实习学生做行业引导,并利用C语言与导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生编写小型的程序项目,让学生了解项目设计流程。通过认知实习,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涉及岗位的感性认识,使其对专业领域及现状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明确所学的专业方向,形成初步的专业感性认识,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并增强其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2.2加强专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专业实习(实训)”是“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二阶段,为重要阶段。专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大二时期进行,为期3-4周。在该阶段,学生基本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院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方向划分并组成新的专业班级。此时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完整的技术程序,了解实习单位各个部门的职能和运作,体会专业实践与课堂理论的联系和差距。实习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内容根据不同方向分别设计,如计算机科学的嵌入式方向和软件方向、数字媒体的游戏媒体设计方向和游戏软件设计方向等。根据各专业系主任制订的要求,本阶段的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分项目组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中等规模的项目,实习结束之前所有学生均要进行项目组集体答辩。
专业实训在大三阶段进行,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本阶段的实习主要以项目实训为主,采取校内、校外结合的方式完成企业模拟与真实项目。一方面充分发挥学院特色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的功能,校内教师与企业经理双向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全部到企业去,由企业项目经理带领,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组,分模块参与项目的研发,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2.3落实全程顶岗实习,促进学生高质量实习与就业能力
“顶岗实习”是“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三阶段,为关键阶段。
根据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大四学年要以企业准员工身份全程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活动,称为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体系、知识结构、技能要求以及职业特征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系统运用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本专业实际操作过程的具体内容、环节、方式、方法以及工作性质、工作规程有所了解和熟悉,以便毕业后尽快熟悉本专业的业务,胜任本职工作。
顶岗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企业工程实践过程,需要学院有计划、有程序、有步骤地将学生逐一落实到企业进行实习。在大三下学期,学院组织安排企业校园招聘实习生,为学生搭建平台,学生针对自身条件及兴趣选择实习企业。顶岗实习以推荐实习单位为主,学生自主联系、分散实习为辅,顶岗实习的学生承担实习企业相关职位的工作任务:①能力强的学生通过投简历自行找到实习公司;②学院引入软件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公司进行校园招聘,学生经过考核进入公司实习;③需要进行短期培训的同学,进入培训机构进行4个月的学习,再进入公司实习;④考研的学生,学院统一安排公司定期实习;⑤确定实习企业需要签订实习协议;⑥进入公司实习10个月;⑦实习结束后,回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4.建立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机制
根据“四年一体三段式”的实习实训管理模式,我们制订了《实习实训管理办法》规章制度文件。《实习实训管理办法》从实习基地建设、企业考核、实习计划、带队教师、企业教师、学生管理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文件规定,并附有校企合作协议、实习涉及的各类表格等文件。《实习实训管理办法》是学院实习实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可使实习实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操作,形成一整套科学管理体系。
4.1严格考核实习实训相关企业
对于实习实训合作的企业,需要经过实习实训领导小组深入企业进行考察,包括资质、环境、规模、师资力量、承担实习的能力、完成实习的质量标准要求等指标,并对其进行审核。考核后确定合作的企业,首先必须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教学要求制订详细条款,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够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并对学生的安全管理等关键因素给出保障。
4.2制订实习实训管理规定与职责
制订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学生遵守实习计划,遵守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和其他各项规章制度,虚心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业务流程知识,认真做好实习日志,认真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活动结束后,由实习单位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鉴定,给出鉴定意见。
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实行带队教师(包括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负责人逐级管理制,带队教师全面负责,学生负责人协助带队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动态。顶岗实习实行按人数比例分配专业指导教师与区域学生负责人逐级管理制,分区域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监管。
4.3制订学生成绩考评标准
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均按照专业培养计划进行成绩考核,实行学分制,成绩考核表记入学生档案。成绩不合格者需重新进行专业实习,累计三次不合格者按结业处理。考研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要求学生考试结束当天提交研究生考试准考证原件,考研总成绩作为核定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一部分,占50%。学校统一安排企业组织学生定期实训,企业实习成绩占最后实习成绩的50%。
4.4成立实习实训管理组织机构
实习实训工作需要成立领导小组管理机构,并针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各阶段的实习点的选定、顶岗实习企业的选择等事宜开会进行商议确定。领导与实习实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别对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期间的各专业实习点进行巡查,及时了解并掌握带队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实习情况以及企业的配合与支持力度,形成领导及广大教师齐抓共管的督查与分级管理机制。
20日上午,首先由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讲话。在讲话中他指出我省课题研究中三方面不足:
一、教育科研理论支撑不够,主要是学风不实,只做文字游戏。列举了唐山某小学三年识千字和寄宿学校在小学推广的利与弊的例子进行分析。
二、指导实践不深,不能提高理论高度;
三、与现实联系不紧,只做理论性、概念化的东西。
并且在发言中提出了一些提倡:提倡人人搞科研;提倡面向一线搞科研,尽量为教育提供一些理论基础;提倡推广校本教研工作,抓制度,努力提高教师水平。
接着全国教育规划研究常务副主任、规划办公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天山教授为我们做了重要的培训。
一、首先曾教授对“关于教育科研本质的认识”进行了讲解:研究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是对一个问题持久的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本领,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研究是看问题、讲教训,讲不断改进的,要不满足于现实,还要具有批判性思维,“服从的是真.,崇尚的是进步”。要不为书,不为上,只为真.,永不满足、不断创新。
他还指出:研究不讲门槛,但要有研究的素质,即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如原来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改成是学生看看,教师讲讲,或是小组讨论等,这些都是的尝试。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由问题意识理论者和与有理论素质的实践工作者的结合;
2、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是文.结合;
3、学科和事业的结合
4、可信与可行的结合
5、教育内外的结合
6、历史、未来、现实的结合:要立足于现实,要有时代感。
三、最终达到的目的----科研产品
1、思想观念的革新
2、体制机制的创建:如评估自助体系、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体系。
3、标准的创建:办学标准、教育评价标准、投入标准
4、教学模式的创建:如秦晋教学法、疯狂英语、洋思中学模式。
总之是抓规律性的,研究是对规律性的揭示。要注意做研究的人是喜欢、是兴趣,不带有功利性。
四、教育科研的管理
管理很重要,要形成持久的、稳定性的发展,要培养队伍,培养人才。
1、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改变&方^案范%文.-&:不要重立项轻结项,忽视间接影响,长期影响,要作精品意识。建立一套完.的标准,只有标准统一了,才能形成规范的成果。
2、管理规范化:开题解决什么问题,不是讲重要性,而是讲可行性,是把蓝图变成施工。开题应.用倒计时的方法,不要说的过大,研究是有阶段性的工作,是有缺憾性的工作。
3、要有团队的成果:我们现在搞科研总是重复的路走的过多,出现的问题是数据不共享,每次做同一个研究总要从头开始,都站不高,都走不远。所以要建立专门的数据.,专门讨论,专门写报告,问卷调查,要专业化,要分工合作。大家要清楚研究是探索真.、发现真.的过程,正因为掌握真.的人很少,所以要你讲给大家听,所以要有团队意识,要相互合作。
4、要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门的经费(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专门的项目、专门的奖励机制、专门的网站、网页、专门的规划。
总之要有质量、要有管理、要有团队。要先君子后小人,先讲清楚,分工明确,要共建共享,鼓励合作。要出精品,培养管理经验的人才,管理不好是不会长远的。
五、研究上怎样做出精品
1、创新为主,要超越自己,应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要敢于承担失败,要以服务社会,以服务人民为宗旨。
2、要有使命感,开题前要做好准备,不开无准备的会,不做无结论的会,不做聊天会;一旦立题其他人员只能做补充,不能出颠覆性的问题。
3、对题目要细化、分解、研究,找出核心概念,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对假设的确立,找出的..。
六、注意事项:
1、做课题时,开题、中期的档案一定要有,要..,要归类,要注明日期,要加强过程研究,要尽量责任到人。
2、开题时就要明确:形成什么样的报告,哪些是分散做的,哪些是自主做的,哪些是.中处理的,三个时期要有不同的成果。
七、中期研究接近一大半,基本定性,基本告一段落,后期只是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不能做颠覆性的判断,要相信第一感觉。
三个阶段三个意义:
1开题讲可行性;
2中期讲可持续性;
3鉴定讲可运用性,也就是其价值。
曾天山教授此次培训主要是从大处着眼,给我们讲了“教育科研的本质”和“怎样培养管理科研的人才”。
2009年9月20日星期六,我到石家庄参加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课题培训。下面我将继续总结此次培训的内容,希望对各位教师在课题研究上有所帮助。的 曾天山教授指出:研究是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技术,所以要讲研究方法。下面我就主要的研究方法为大家讲一讲:
八、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抽样的科学性都关系到你的结论的科学性。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如大推数据不进行分析或是大推理论没有数据支持都是不可取的。定性管大局,定量管细节,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调查不了面就调查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道听途说就是图书管理员。可调查自己班、别人班、其他学校,要结合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特点。
2、文献研究法:
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文献,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新论据,找到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认识。要注意文献研究在.个课题研究中是作为辅的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
是对个别的、典型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可以与典型调查结合进行。其步骤为: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调查,收.资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写出分析报告。
个案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
2做好材料的积累,必须较全面地记录关于研究对象的个案材料。
3对获得的资料做出分析和解释,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4、行动研究法:
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各课题组可以.用柯雷的五步骤行动研究法,即明确问题,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过程,按设计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资料,对有关材料进行..,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关系之间的一些一般原则,在实践情景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也可以.用凯米斯四环节法: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5、实验研究法:
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因素,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用此方法进行课题实验,要注意教育实验的变量: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三个变量的确定,科学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观测项目与指标,研究过程要求规范、严谨,因变量的检测需按照实验法的“数.统计”要求呈现。
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有兴趣的教师可以买一些专业书籍进行深入的学习。曾教授再三强调,在课题报告中不要只为了好看罗列很多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本没有体现或者是根本不实用,研究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的用了哪些就写哪些,不要弄巧成拙。
九、课题的呈现方式:
1、第一页目录
2、立项课题、通知书
3、立项申请书
4、鉴定申请书
5、成果的研究报告
6、成果副件、发表的文章等、社会影响或被报刊转发,或学校适用、评奖、或被新闻媒体.访其中要注意开始要有收.意识,结尾才好..;开始要目标明确、有的..,一定要避免两头热,中间闲。
十、成果问题
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报告有固定格式,简化后三段论:
1、内容与方法
2、结论与对策(给有关部门提意见,是运用性的、操作性的)
3、成果与影响:可以是论文、教材、教学模式。
概括为:“我发现了……怎样发现……怎样解决……有什么用。”写三千、六千字就可以了,要通俗易懂,要深入浅出。
培训的第二天上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霞教授为我们进行了指导,我主要选择了她向我们推荐的几本专业书籍,供爱好科研的人学习:
1、比较简单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裴依娜
2、《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袁震国97年出版
3、北京大学陈向民《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福柯;话语理论;文学研究;文学接受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凭借其深邃独到的思想、宏大的著作、难懂的语言和不羁的个性闻名于世,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福柯的一生,研究的领域极为广泛,跨越了文学、历史、医学和社会学等;著作也极为丰富,包括《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和《性史》等;其思想的深邃独到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但是,纵观福柯的思想轨迹,其核心部分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话语理论,探寻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福柯指出,话语不仅存在于文本上,它更包含了支配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法则和规范,“福柯的话语论揭示了社会、文化中权力和知识隐而不现的共生关系”。
在所谓的后现代社会,福柯的话语理论受到了诸多领域的尊崇,文学研究领域自然也不例外。话语理论既能对正确剖析文学作品提供指导,又能为深入研究文学作品提供有效的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摆脱文本的局限,而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宽广的历史和社会方面,更为全面深入地解释作品的产生过程与内在意义;与此同时,话语理论也赋予了读者以一定的话语-权力,使其在文学接受中摆脱了完全被动的地位,也能够凭借自身的话语-权力,质疑和反抗创作者的原意,而这种对文学作品与读者互动关系的研究也是文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文学创作与话语-权力
话语-权力关系是福柯理论体系的核心,米歇尔・福柯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话语(discourse)与话语构型(discourse formation)的操纵。他认为现实产生于权力,而权力是通过话语机制生产出我们赖以信仰的知识和真理,因此,话语和知识是被权力构建的,话语的争夺实际上就是权力的争夺。福柯通过对医学、人口统计学、精神病学、教育学、社会学、犯罪学和政府管理等进行考察和研究,揭示出并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知识和真理,因为看似客观的疯狂、犯罪和性等都是由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权力构建的。他的话语理论最初是针对医学、政府管理等领域的,他所关注的话语也都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特征的领域,而非单纯“形而上”的理论,他发现了曾经被奉为“真理”的“客观知识”背后的权力运作关系,但由于话语理论的出发点在于文本和话语,它在被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迅速吸纳的同时,也得到了文学领域的重视。
福柯的话语理论迅速掀起了轩然大波,他指出正是“权力”赋予我们说话和写作的“权利”,为我们可以诉说的内容作出了限制,他认为一切社会文化问题的症结,都在于“语言话语”以及各种话语的实践和运用。而随着爱德华・萨伊德的《东方主义》的出版,后殖民主义也方兴未艾,福柯的话语理论在文学研究领域进一步为人接受。萨伊德在其书中对虚构类文艺作品进行了解读,揭示了西方对于东方进行虚假想像,从而为其侵略占领东方提供道义支持。萨伊德指出,西方社会的理性、优秀和发达与东方的古怪、落后和贫瘠,都产生自“东方主义”的思维模式,正是西方行使其“话语-权力”的结果,萨伊德等人的后殖民主义明显受惠于福柯的话语理论。继之而起的女性主义、种族主义研究等,更使福柯的话语理论蔚为大观。至此,话语理论终于在文学研究领域成为“显学”,研究者纷纷发掘曾经被湮没的声音,第三世界文学、女性文学、黑人文学等都纷纷登场。而随着改革开放后欧风美雨再次洗礼中国,话语理论也在中国的文学研究领域悄然落地生根,现实主义不再是文学研究领域唯一的尺度,甚至有人重新审视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
福柯在话语理论中提出,“话语通过三种途径发挥作用,分别是赋权、限制和建构” 。研究者们在文学研究中逐渐注意到了话语-权力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他们基本有两个着眼点:一是对文学作品本身暗含的话语-权力进行揭示,二是对不同版本的翻译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前者对文学作品内在的人物角色和创作者对他们的情感评价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作者在创作时所持的权力角度及对话语权力的运用。虽然不同研究者针对的是民族、性别甚至时代特征等不同的角度,但是他们秉持的都是作者对一方话语-权力的赋予和对另一方的话语-权力的剥夺。例如:学者宁俊红在《女性形象漫说―兼谈的“话语”》一文里,对《水浒传》中典型的女英雄形象和、形象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作者在创作时所持的男性权力的观点,因为其中的女性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她们也具有了武艺高强、讲求义气等男性特征,而则都是阻碍男性追求“义”的绊脚石。宋来根在《福柯话语理论视域下的》中揭示了福克纳对南方种族关系的忧虑与无奈,小说正是通过《去吧,摩西》的主人公麦卡斯林最终无法挑战根深蒂固的黑人异质性话语来表现作者的忧虑。相比于直接探讨文学作品内在的权力-话语关系,对文学作品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或许更能说明文学创作中的权力。翻译的母本固然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翻译者对原著的不同理解、翻译者的不同立场和所处时代都可能导致译作的差异。译者的翻译活动,在权力话语的视角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游戏,而被赋予了一种政治权利功能,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在有意无意地行使其话语-权力。例如闫玉在《从的翻译看译者话语权》中,比较了不同译者、不同出版社的不同译本所蕴含的译者权力,而刘娜则在《从的三译本看时代权力话语》中指出,不同译者不仅受到自身话语权力的影响,还往往受到译者所处时代的权力话语的制约,正是处于不同背景下的翻译者的不同,才导致了不同译本的产生。
福柯的话语理论使研究者们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对文学作品的顶礼膜拜,特别是对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文学作品的无上尊崇,使他门能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所凸显和隐藏的内容,揭示出文学作品背后的权力关系,从而使得文学研究不仅有了新的视角,也进一步阐明了文学作品所能发挥的实践性意义。
二、读者接受与话语-权力
福柯的话语理论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视域,也有助于读者的文学接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并不能完全放松,而应该提高警惕,才能发觉并反抗创作者的话语-权力。在这层意义上,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接收,就是创作者与阅读者的话语-权力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的博弈。“话语生产、传递并强化了权力,却也在同时破坏并揭穿了权力,使人们看到了权力的脆弱和反抗的希望” 。福柯的话语理论阐明了读者并不一定必须遵从创作者的原意,而是可以基于自身的立场,对创作者隐含的话语-权力进行批驳和反抗,这也是后现代社会多元主义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读者在运用自身的权力时,实际上就是参与了文学作品的话语建构,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含义,也是打破作者中心主义、破除创作者主观偏见、揭示作品真正含义的必由之路。
三、话语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研究方法
福柯的话语理论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范围,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福柯是通过知识考古学,对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日常行为进行历时性考察,追踪各种“真理”和“知识”等话语的痕迹,从而揭示出其中的话语-权力关系。虽然福柯更多着眼于“真理”等看似客观的话语,但是其深入不同文本的内部、比较分析它们异同的方法,为众多的文学研究者采用。例如上述论文中对文学作品不同译本的话语体系进行对比,就化用了“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于拥有数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尤其是存在众多版本文学作品的传统社会,知识考古学更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
在历时性考察中,福柯重点分析了“话语的形成”过程,即为什么最终会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文本和话语形式,这也为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与作者提供的方法。作为艺术的文学领域,人们往往把文学中的人物角色、地理环境的描写和评价看成是创作者无意地流露或者看成是为了增强作品艺术性,因而不会过多地牵涉到政治或权力。但福柯的话语理论打破了这一“神话”,话语无处不在,正如权力无处不在一样,甚至正因为文学的艺术性、阅读者在欣赏时也更为放松,它在运用话语-权力时也更为隐蔽而不为人知,其权力的行使也从而更为有效。例如,在《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中,诸葛亮的仁义与智慧为人津津乐道,但深入分析文本,作者的汉族立场就昭然若揭:汉军多从高地上俯看孟获的军队;南蛮的丑陋“不类人型”;南蛮地区蛇蝎遍地;而南蛮的结局就是被汉人“规训”,这一切都是作者行使话语-权力的体现,而只有基于话语理论,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去发现这类文本中暗含的权力。
由此可见,话语理论指导研究者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挖掘,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主动与被动等进行揭示,从而发现创作者的立场,这正是福柯的话语理论给文学研究提供的方法论意义。
综上所述,福柯的话语理论,阐明了权力与话语的内在关系,为研究文本、话语与权力的内在关系开辟了新的境界。福柯话语理论在文学领域的运用,揭示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话语-权力的行使,从而为拓展研究领域、挖掘内在意义提供了借鉴;福柯对文本进行历时性考察从而提出话语理论的方法,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此同时,福柯高度重视话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为读者在文学接受中赋予了更多的主动性和权力,这也是进一步完善文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把福柯的话语理论放置在后现代社会文学研究之中,其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意义都是具有开创性的。
参考文献:
[1]周宪. 福柯话语理论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2013(1):121-129.
[2]约翰・斯道雷著,常江译.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6.
[3]李洁.权力话语与文学经典复译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2,5:112-113.
[4]宋来根. 福柯话语理论视域下的《去吧,摩西》[J]. 安徽文学, 2013, (4): 5-6.
[5]刘娜. 从《简・爱》的三译本看时代权力话语[J]. 作家, 2012 (16): 172-173.
20日上午,首先由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讲话。在讲话中他指出我省课题研究中三方面不足:
一、教育科研理论支撑不够,主要是学风不实,只做文字游戏。列举了唐山某小学三年识千字和寄宿学校在小学推广的利与弊的例子进行分析。
二、指导实践不深,不能提高理论高度;
三、与现实联系不紧,只做理论性、概念化的东西。
并且在发言中提出了一些提倡:提倡人人搞科研;提倡面向一线搞科研,尽量为教育提供一些理论基础;提倡推广校本教研工作,抓制度,努力提高教师水平。
接着全国教育规划研究常务副主任、规划办公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天山教授为我们做了重要的培训。
一、首先曾教授对“关于教育科研本质的认识”进行了讲解:研究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是对一个问题持久的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本领,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研究是看问题、讲教训,讲不断改进的,要不满足于现实,还要具有批判性思维,“服从的是真理,崇尚的是进步”。要不为书,不为上,只为真理,永不满足、不断创新。
他还指出:研究不讲门槛,但要有研究的素质,即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如原来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改成是学生看看,教师讲讲,或是小组讨论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由问题意识理论者和与有理论素质的实践工作者的结合;
2、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是文理结合;
3、学科和事业的结合
4、可信与可行的结合
5、教育内外的结合
6、历史、未来、现实的结合:要立足于现实,要有时代感。
三、最终达到的目的----科研产品
1、思想观念的革新
2、体制机制的创建:如评估自助体系、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体系。
3、标准的创建:办学标准、教育评价标准、投入标准
4、教学模式的创建:如秦晋教学法、疯狂英语、洋思中学模式。
总之是抓规律性的,研究是对规律性的揭示。要注意做研究的人是喜欢、是兴趣,不带有功利性。
四、教育科研的管理
管理很重要,要形成持久的、稳定性的发展,要培养队伍,培养人才。
1、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改变:不要重立项轻结项,忽视间接影响,长期影响,要作精品意识。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只有标准统一了,才能形成规范的成果。
2、管理规范化:开题解决什么问题,不是讲重要性,而是讲可行性,是把蓝图变成施工。开题应采用倒计时的方法,不要说的过大,研究是有阶段性的工作,是有缺憾性的工作。
3、要有团队的成果:我们现在搞科研总是重复的路走的过多,出现的问题是数据不共享,每次做同一个研究总要从头开始,都站不高,都走不远。所以要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专门讨论,专门写报告,问卷调查,要专业化,要分工合作。大家要清楚研究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正因为掌握真理的人很少,所以要你讲给大家听,所以要有团队意识,要相互合作。
4、要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门的经费(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专门的项目、专门的奖励机制、专门的网站、网页、专门的规划。
总之要有质量、要有管理、要有团队。要先君子后小人,先讲清楚,分工明确,要共建共享,鼓励合作。要出精品,培养管理经验的人才,管理不好是不会长远的。
五、研究上怎样做出精品
1、创新为主,要超越自己,应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要敢于承担失败,要以服务社会,以服务人民为宗旨。
2、要有使命感,开题前要做好准备,不开无准备的会,不做无结论的会,不做聊天会;一旦立题其他人员只能做补充,不能出颠覆性的问题。
3、对题目要细化、分解、研究,找出核心概念,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对假设的确立,找出方向。
六、注意事项:
1、做课题时,开题、中期的档案一定要有,要整理,要归类,要注明日期,要加强过程研究,要尽量责任到人。
2、开题时就要明确:形成什么样的报告,哪些是分散做的,哪些是自主做的,哪些是集中处理的,三个时期要有不同的成果 。
七、中期研究接近一大半,基本定性,基本告一段落,后期只是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不能做颠覆性的判断,要相信第一感觉。
三个阶段三个意义:
1开题讲可行性;
2中期讲可持续性;
3鉴定讲可运用性,也就是其价值。
曾天山教授此次培训主要是从大处着眼,给我们讲了“教育科研的本质”和“怎样培养管理科研的人才”。
曾天山教授指出:研究是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技术,所以要讲研究方法。下面我就主要的研究方法为大家讲一讲:
八、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抽样的科学性都关系到你的结论的科学性。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如大推数据不进行分析或是大推理论没有数据支持都是不可取的。定性管大局,定量管细节,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调查不了面就调查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道听途说就是图书管理员。可调查自己班、别人班、其他学校,要结合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特点。
2、文献研究法:
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文献,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新论据,找到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认识。要注意文献研究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是作为辅的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所2012年培训心得体会】的同主题文章:
·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总结 ·2010拓展培训总结范文 ·干事培训总结范文 ·班主任培训总结的范文 ·协会培训总结 ·管理班培训学习阶段性总结 ·党员培训总结范文 ·急救员培训总结范文
查看更多>> 培训工作总结
3、个案研究法:
是对个别的、典型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可以与典型调查结合进行。其步骤为: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写出分析报告。
个案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
2做好材料的积累,必须较全面地记录关于研究对象的个案材料。
3对获得的资料做出分析和解释,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4、行动研究法:
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各课题组可以采用柯雷的五步骤行动研究法,即明确问题,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过程,按设计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集资料,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关系之间的一些一般原则,在实践情景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也可以采用凯米斯四环节法: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5、实验研究法:
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因素,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采用此方法进行课题实验,要注意教育实验的变量: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三个变量的确定,科学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观测项目与指标,研究过程要求规范、严谨,因变量的检测需按照实验法的“数理统计”要求呈现。
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有兴趣的教师可以买一些专业书籍进行深入的学习。曾教授再三强调,在课题报告中不要只为了好看罗列很多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本没有体现或者是根本不实用,研究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了哪些就写哪些,不要弄巧成拙。
九、课题的呈现方式:
1、第一页目录
2、立项课题、通知书
3、立项申请书
4、鉴定申请书
5、成果的研究报告
6、成果副件、发表的文章等、社会影响或被报刊转发,或学校适用、评奖、或被新闻媒体采访其中要注意开始要有收集意识,结尾才好整理;开始要目标明确、有方向,一定要避免两头热,中间闲。
十、成果问题
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报告有固定格式,简化后三段论:
1、内容与方法
2、结论与对策(给有关部门提意见,是运用性的、操作性的)
3、成果与影响:可以是论文、教材、教学模式。
概括为:“我发现了……怎样发现……怎样解决……有什么用。”写三千、六千字就可以了,要通俗易懂,要深入浅出。
培训的第二天上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霞教授为我们进行了指导,我主要选择了她向我们推荐的几本专业书籍,供爱好科研的人学习:
1、比较简单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裴依娜
2、《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袁震国 97年出版
3、北京大学 陈向民 《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叶澜老师的研究报告
5、中国学术期刊网,包括各种刊物的最新成果。
【教育科学研究所2012年培训心得体会】的同主题文章:
关键词:创意产业;中小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0002
1 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化及创意产业是指,结合创意生产和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为无形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基本上受知识产权保障,形式可以是物质的商品或非物质的服务。这个文化产业也可以视为创意产业,或是在经济领域称之为朝阳或未来性产业,或是在科技领域称之为内容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化及创意产业包括:音乐、出版、视听技术、电子、电子游戏和网络。文化产业的概念一般包括出版和多媒体、视听、录音和电影生产、工艺、设计和印刷。在某些国家,也接受视觉和表演艺术、建筑、体育、乐器制造业、广告业和文化旅游业。
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最早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我国定义文化产业的概念主要从产出的角度、从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精神文化性质着眼,认为只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而创意产业,除了服务于个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明显突出“生产业”的性质。
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并不矛盾,创意是人类文化定位的一个重要部分,可被不同形式表现。二者的核心内容是相近的,只是创意产业的说法更加深入地揭示了文化产业的本质:创意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2 创意产业的特点
2.1 创意产业以符号和象征性产品和服务为主
创意产品具有文化的主要特征即是符号和象征意义。创意产品的经济价值源自它们的文化价值。因文化价值不在于使用价值而在于观念价值,而观念价值(如品牌等)具有的价值不可估量性,因而创意产品创造出的经济价值也是不可衡量的,这就使得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2 创意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组织呈现集群化
创意产业多是由有突出创意的人、艺术家和有技能的人创办的,因而其企业组织形式多是中小企业。创意产业要求有完整的产业链,具有从研发、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其发展并不是个人或者单个企业的个体行为,而是需要企业之间的群体互动和地理聚集。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凭借分工细化、灵活配合互补来弥补企业规模经济的不足,用多样的网络性市场交易合约取代通常性的企业组织合约,并通过知识的累积增长和信息的节约而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因此,创意企业多呈现小型化、个体化、扁平化、灵活化的特点。
2.3 创意产业具有交叉性、辐射性
作为一种多文化、多学科和多种技术融合的产物,创意产业及其产品,不仅能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消费观念,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4 创意产业的本质是服务型产业
创意产业与生产服务业有许多共同的部门,如创新、开发、设计、广告等部门,其共同属性是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现代服务业中,并占据其高端创新部分,因此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产业载体是现代服务业的这一性质也证明了服务经济的到来。
3 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创意产业的优势
3.1 中小企业更易进行产品创新
创新型产业具有较高的风险,大企业往往不轻易进入,中小企业可以把握这个契机进行投资。而且,中小企业以其灵活性,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中小企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市场动向的把握较强,一旦发现开发的新产品不适合市场,也可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
3.2 中小企业有着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广泛的企业联系
通过多年的磨练,中小企业锻炼出职业的工作团队,形成了特有的工作方式,构建了通畅的工作渠道,其工作能力和社会影响决不容小觑。创意产业的本质是现代服务型行业,而中小企业最能积极投身于服务,希望通过服务成长,通过服务创造价值。
3.3 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发展创意产业符合创意产业的积累发展过程
创意产业是个容易进入的产业,中小企业往往可以因为一个创意、科技而进行生产。创意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具有自发的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所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性有利于中小企业在雇佣工人、交换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等方面都非常便利,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同步的,中小企业的成长推动创意产业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3.4 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创意产业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状况
中小企业具有经济活力高、经营灵活、资金循环周期短的特点,对于扩大城乡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启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需要以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时刻,创意产业无疑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最好选择。
4 如何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创意产业
4.1 政府对从事创意行业的中小企业应提供支持
(1)首先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作为解决就业、产品创新的主力军,如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小企业就无法进行研发和生产。银行作为营利机构很难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放松融资底线。政府作为链接中小企业和银行的“桥梁”,应当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或者政府对从事创意产品生产的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如果其产品和企业具有美好的前景,政府为其进行融资担保。
(2)设立专门管理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政府机构。政府应以明确的法律形式确定中小企业的地位,并设立专门管理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使其充分了解创意产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中小企业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3)鼓励研究机构的的创新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大学、科技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有时无法与生产相结合,这就需要加强研究机构与中小企业的联系,使其创新成果顺利转移到生产部门,实现商业化。中小企业作为科研机构与市场的中介,在创新、创意转移的过程中不仅达到了经济目的,也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4)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为扶持从事创意行业的中小企业,减轻中小企业的竞争压力,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如政府资助、设立技术开发基金、减税、出口退税等。
(5)鼓励建立企业孵化器。鼓励建立企业孵化器,提供一个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创意经济的良好生存空间和政策环境,培养创意企业的产生并促进其成长壮大。
(6)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一旦被盗,中小企业必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严重打击中小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如果中小企业选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这通常是个耗时耗财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小企业要承受经济损失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损失。所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创意产业,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要加强。
4.2 中小企业自身应做出努力
(1)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企业中不仅仅是研发人员而是全体职工都应充分开发“人脑”中的“活性”资源,实现“无中生有”创意开发和“有中生优”的创意转化,用人脑无限的创意突破有限的条件约束,产生一系列原创性的产品和服务。
(2)完善产业链条。创意产业价值的体现,需要完善产业链条来实现。加快创意产业发展,就要贯通“创意-设计-产品-市场”的各个环节,开发能创造价值的创意产品,拉长创意产业链条,使创意的“价值扩散”效应充分发挥。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事创意行业的中小企业要打破传统产业区对有形资源的依赖和投入,转而依赖文化、技术等无形资源,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对土地、能源、资金等资源的消耗。对于创意产业来说,个人创造和生产的空间相对于工业、制造业的生产空间是较少的,尤其是由于不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投入,为国家的集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捷径。
(4)从各个方面创造新领域。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必须不断进行研究和开发。在研发过程中,中小企业应集中必须的创新力量,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市场环境,选择适当的领域进行创新。中小企业不仅仅要注重产品创新域,而且要在产品功能、产品质量、产品设计、需求和顾客方面创新域。产品功能领域,新产品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但产品功能的增加或减少都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产品质量领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是必须途径;产品设计领域,造型新颖、设计奇特的产品越来越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需求领域,由于需求是顾客最直接的反应,针对顾客需求选取创意点,能为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发展领域。
(5)吸取先进创意文化。对中小企业而言,所采用的企业进步战略大多是模仿创新。在模仿创新中,选取的模仿对象应针对市场和企业的情况,选取合适的先进文化进行消化、吸收、改造和创新。
(6)采取多种合作形式进行创新。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实力较弱,应当选取多种形式进行创新。中小企业可通过与外国投资者合作,积蓄创新实力,从而进行独立创新;也可与同行业的企业合作进行创新,通过协作关系,中小企业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创意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孙学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近年来,游戏教学法慢慢流行起来,许多对外汉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游戏来辅助课堂教学。游戏不仅能辅助课堂教学,还能增进师生感情、同学友谊,它能将“学以致用”和“寓教于乐”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享受快乐,也实现了语言知识的良性循环互动。笔者亲历泰国汉语教学第一线,根据在旺楠岩公立中学初中大班中的实际教学情况分析设计了能在对外汉语大班课堂使用的游戏,并对课堂游戏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能激发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和前人对游戏教学法的相关研究的综述;第二部分为游戏教学法的理论论述,先阐述了游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然后介绍了游戏教学法的定义、分类、原则及优势;第三部分,分析了旺楠岩中学汉语教学现状并针对初中大班学生对于汉语课堂游戏教学的接受度进行调查;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笔者根据初中大班汉语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游戏教学的步骤进行详尽的介绍,并按照游戏使用道具的不同将游戏分类设计,总结出了三个较为典型的游戏案例,创造性地提出了游戏奖励的机制;第五部分,根据课堂游戏的实施情况对游戏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