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本科论文(小学教育的要求精选(九篇))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小学教育的要求精选(九篇))

facai369 2024-10-15 热点聚焦 5 次浏览 0个评论

通过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联合会,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活跃,也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能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社团或联合会,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相同的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得以发挥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团体性的组织。它具备非常广泛的影响以及非常丰富的内容,与此同时,其组织活动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它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应该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要求来科学合理地建立学生社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是“第一课堂”很难完全提供的,所以,必须设置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并且和教学技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举例来说,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存在着非常密切联系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具体包括英语社、摄影协会、舞蹈队、书法社、文学社、合唱队、教育理论学社、系报、广播站等社团和组织。通过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类似的社团和组织,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各种各样的具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让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大大提高,切实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二、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延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专业化是借助于“实践性知识”来进行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为了应对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够长、实习效果不够好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从而保证其实习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选择分散实习(每学期一个星期的实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统一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两次实习,也叫做小实习(集中实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统一的方法等。

2.安排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

考虑到实习自身的具体特征和其他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非常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安排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与此同时,可以采取“拜师制”,也就是说,科学合理地确定学生所进行实习的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真正地深入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进行见面,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在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

只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才能够保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成效。

1.大一、大二期间。

大一、大二期间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学习,保证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进行深入地调研的基础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团队有必要制订全新的版块化课程设计方案。在学分分配方面,在专业限定选修课、实践环节、实验课程等方面的学分较重。在选修版块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教育心理版块、小学数学版块、小学语文版块、小学科学版块、教师成长版块、课程改革版块、先进教学方法等版块,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2.大三期间。

大三期间进行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与针对性训练,与此同时,进入一线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听课评课,模拟训练;也可以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教育实践,采用全景教学方法、现场诊断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

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进入小学当中参与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以互惠互利的实习基地建设为龙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为小学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实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的多样化。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实施“校外导师制”,也就是说,从大三学年开始,就将学生安排到小学和骨干教师确立“师徒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

四、结语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不仅是师范教育特色的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的要求。在认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的基拙上,构筑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优化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过程是培训有效性的保证。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证办学的高等教育水准,坚持并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应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反思传统的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并实施符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三,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如指导测评中心等,出台培训与考核规程,由专人主抓,任课教师、学生“小先生”积极参与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立体式的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达标考核的方法,不达到合理要求不允许参加教育实习。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

关键词:城乡统筹;重庆市;小教师资;人才培养;层级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24-02

小学教育作为普九义务教育的重要基础,地位日益凸现,小学教师的人才质量培养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要构建“西部教育高地”,必须重视小学教师人才质量的建设和发展,小学教师人才质量的科学培养是其关键环节,需要积极地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由于重庆是地处西部的大直辖市,城乡之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主城区与非主城区之间的差异甚大,小学教师人才质量的职前、职后培养不能搞“一刀切”,应充分照顾到这些差异的存在。重庆市在小学教师人才质量培养中必须改革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可尝试建构以下层级培养模式。

一、经济较发达地区“2+2”本科学历模式或“4+3”小学教育专业硕士模式

“2+2”本科学历模式:在重庆主城区这些经济较发达地方,由市教委协调联系知名师范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本地本科院校结对子,形成“2+2”的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即在本市非师范专业本科二年级升三年级期间,组织报名考试,选拔部分优秀自愿从事小学教育事业的学生,送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重点师范院校继续2年的师范专业教育。后两年的培养重点在于小学教学技能方面。此类模式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发展潜力大,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对小学师资的要求,将是我市主城区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此类模式培养的学生将大幅度提高我市主城区小学教育师资素质,提升小学教育软实力。

“4+3”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此类模式在于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和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时增设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在本科毕业生中招收这种应用型的硕士生。在硕士阶段,第一年主要完成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学习,第二年将学生送至全国知名小学完成教学实践技能阶段学习,第三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硕士论文撰写。此类模式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厚,又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技能和学术科研能力,是未来小学教师队伍的“领头羊”,是未来小学教育的校本专家,他们将承担未来小学教育理念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重任。此类模式将改变小学教育由大学专家、教授主导的创新向由小学校本专家主导的创新转变。这一转变将使小学教育创新更加实际,更有生命力。

“2+2”或“4+2”模式培养出来小学师资,学科专业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较高,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基本上会成为学校教学和教改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也相对更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较为成熟的教育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也会日臻成熟。这部分教师对众多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至为关键。因此,随着重庆市及各区县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需要通过“2+2”或“4+2”模式培养小学师资,这二种模式很可能会成为重庆市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模式。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3+2”中师+大专连读模式

“3+2”中师+大专连读模式:重庆东部地区部分城乡以及黔江、秀山、酉阳、彭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欠发达,加之地理偏远交通不便,很难吸引和留下大学本科毕业生。针对这类地区小学教师师资培养,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首先选择条件较好的中师作为培训基地,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验收,指定有关师范本科院校为指导单位,给予该类中师专科学历授予权。然后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定向招收部分中师生,在中师完成“中师+专科”连读培养。在完成中师学习阶段后,通过一个资格考试,即转入大专学历教育。

此阶段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培养,如由对口支援院校送师资,送课程,完成大专学历教育。也可选送部分优秀学生赴对口支援本科师范院校,组建一个高师班继续深造一年或二年形式完成大专学历教育。此类培养模式优点就是“短平快”,能快速提高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也能有效解决该类地区师资流失问题,有助于稳定当地小学教师师资队伍。该类模式适应该类地区经济实际,有利于培养欠发达地区的全科型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此类模式培养要注重学习基础教育,要注重“中”与“专”的教育衔接。此类模式的特色凸显应结合地区实际放在“全科型”教师培养上,只有这样才能使该类模式有生命力。

三、推行教师校级”1+1”培训模式

校级“1+1”培训模式:对新入职教师可采取“1+1”培训模式。即选拔部分骨干教师作为“师傅”,选为“师傅”的骨干教师每人带一名新进教师,按照师傅带徒弟模式,“手把手”、“传帮带”方式培养新进教师。要求新进教师必须保证每周听一定量的课时数,作为指导教师“师傅”必须定时检查和指导新进教师的教案,要实地指导新进教师的教学技能。

该模式特点是成本低,工学矛盾小,教学技能提升快。但该模式的不足是骨干教师容易按照思维定势带徒弟,教学观点创新少,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容易被忽略掉。新进教师的“新”思维容易和“师傅”的传统理念相冲突,引起一定的“师徒”关系紧张。

完善该类模式就是需要加大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骨干教师“持续充电”计划,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师傅的骨干教师,要用理解的立场去思考新进教师的思维,不断在“新”与“旧”的碰撞中,找到“新”与“旧”的融合点,这种碰撞的过程也是新的理念生长的过程。

四、推行教师校级交流与职后脱产培训模式(6+1)

目前小学教师就职后,基本是“定岗定员”模式工作,在职期间若不得到相应的“营养”补充,思维将会固化,脱离日新月异的教学理念革新。针对重庆市实际教学情况,笔者提出重庆市小学教师的师资结构的优化和师资素质的提高,可采用教师校级教师交流和职后轮训方式。

教师校级交流模式:根据重庆市的经济结构布局,借助小学地区优势,笔者提出地区间、校与校之间的教师交流计划,即重庆主城区间、主城区与区县间、区县间校级交流,实行跨区域,跨学校间的交流,盘活重庆市的小学教师资源,平衡小学间的地区优势,将重庆发达地区的小学教育资源辐射到欠发达地区,推动小学教育公平。此计划可根据小学教育特点,实行3年一周期的师资交换。师资交换不仅是教师间的交换学习,而且发达地区的教学设备也可采用借用或折价出售方式向欠发达地区学校流通,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用。

职后脱产培训模式(6+1):长期的教学工作会产生职业倦怠,也会形成职业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健康成长,笔者为此提出职后轮训培养模式(6+1),以期解决相关问题。针对小学教育特点,职后轮训培养模式以6年为一个教学周期,即让完成一个教学周期的老师脱产1年选送到相关高校进行职后1年的工作反思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在这1年时间内,脱产的老师应完成相关的知识更新和论文撰写。在这1年时间的脱产学习中,思维将会活化,教师的职业倦怠将转换成职业势能,不断让在职教师获得职业创新,才能有所作为。

五、积极组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专家资源库”培养模式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专家资源库”培养模式: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遴选高校教授资源和小学骨干教师组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专家资源库”,通过资源库的运行来辅导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其成长。

目前,我市小学放学较早,可充分利用富足的业余时间,借助“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专家资源库”资源举办讲座,开点书目,指导读书,辅导综述。由于这个专家资源库基本由本市教授和小学骨干教师组成,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特点,而且具有“本土”气息,能较好的根据本市小学教育实际需要,开出适宜的良方,满足教师发展需要。本资源库的专家长期深入第一线,能很好地捕获教育机会,为理论找到新的生长点,也能使一线教师更好地吸收理论,有利于丰富教师教育发展理论。该资源库运行的缺点就是容易挤占教师业余时间,引起教师反感。故该资源库的运行应纳入教师职后教育学分。而且辅导的内容要体现“新、实、用”特点,“新”就是要观点新,“能”给培训教师耳目一新的感觉;“实”就是要切合本市小学教育实际,要落在实践上,不能给人漂浮的感觉;用就是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要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能给教师发展开出“济世良方”,让教师知道怎么做,切实的解惑。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培训教师的共鸣,达到资源库运行的效果,提高小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新时期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需要长期发展和投入的复杂社会系统工程,是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的结果。本文结合重庆实际,在遵循教师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尝试建构一个开放、多元和系统化的具有重庆特色的小教师资人才培养层级模式。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重庆教育发展报告[M].重庆出版社,2008,(1).

[2]蒋亦华.本科层次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主体建构[J].江苏高教,2008,(4).

[3]康海玲.关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模式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03,(4).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之争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中的第二种争论是理论性与实践性之争。这种争论事实上是源于上述师范性与学术性争论的进一步深化,如有人认为我国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常常演化为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在科目和课时、理论讲授与实践锻炼之间的争论。”譬如,从1998年我国开始在高等教育中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评价模式,所以,几乎沿用了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评价的方式,即把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程度以校内静态考试的方式进行学期成绩检测,并以此作为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尽管这种主张理论评价方式的大多数院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也有一定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总共6周左右),并且每位学生有自己的见习与实习成绩评定,这好象是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实践能力评价环节,并且能和理论评价方式“相得益彰”,共同承担起小学教育本科人才评价的重任。但客观地说,这种所谓的教育实践成绩或由于实践时间过于短暂或由于教育实践缺乏严格的组织、监督及客观的成绩评定程序而致使其严重形式化。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并没有做好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从而在每年一度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来临之际,才随机联系教育实践单位,这种敷衍和应付的心态直接导致了教育实践评价方式的形式化。再者,还有许多所谓的实践基地形式上接纳了实习学生的到来,但却又以种种理由把实习学生拒之以课堂之外,所以代替教师批改作业和日记、管理课间操秩序等就成为教育实践的主要或唯一内容。于是,真正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其检测就几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

鉴于实践运用能力评价环节的形式化问题的严重性而影响了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许多学者试图构建起一种实践评价代替理论评价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方式。如有人就提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实践方案及其评价机制,如把传统意义上的定期实践拓展成一种全程性、全方位的实践,即包括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职业技术实践、教育科研方法实践及社会实践四大模块。组织实施主要通过校内外实践、课内外实践、集中安排的实践这三条渠道来进行,并且进行全面的全程性的过关检查与评价。

(二)科学性与人文性之争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中还片面强调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而几乎忽视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及评价。因此导致人才评价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长期以来,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是以一种“物化”的逻辑来评价学生的,即学生对于自己的合格与否、成才与否、成长与否等是没有发言权的,只有被动地处于服从他人评价的弱势地位。同时,这种评价方式还忽视了对于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及其实际效果的评价。目前,多数高校在进行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探讨时,把人文素养的评价引进人才评价的范围之中,这是非常值得肯定与认可的评价方式的改革。从总体上来说,大多数高校尽管也在着力进行人文教育,但并没有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为评价项目之一。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在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评价中有引入人文评价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但问题恰恰在于,长期以来过分注重科学性评价思维的势力与惯性还很突出。而同时对于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进行人文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果还相对处于一种较少与不足的现状,因此,致使进行人文评价的难度还远远高于人们的想象。

二、拓展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的建议

(一)转变评价观念: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逻辑起点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逻辑起点在于评价观念的转变,即把传统的封闭式内部评价转变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积极地引入社会评价理念。社会评价是指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的部分评价权利应当下放至用人单位,甚至于毕业生及其家长。如有学者认为,鉴于我国现行院校人才培养状况“自我评价,自我认可”制度的种种弊端,就需要科学认识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社会认可”机制的优越性,并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从认识上明确现行评价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建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而且,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应该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家长、毕业生三方认定。由这三方面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比本学校、本系统评价客观、公正和权威得多。为此,我们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如大型学术报告、专家讲座、校本培训和跟踪指导等方式来具体引导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进行社会评价机制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当然,国家与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及必要的资金资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此外,用人单位乃至于毕业生家长也要通力配合。

(二)组建社会评价机构: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制度保障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制度保障就在于社会评价机构的组建。笔者认为,社会评价机构应当建立在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其主要人员应当包括用人单位的代表、实习校的指导教师与主管教学的校长或副校长、毕业生家长代表、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组成员、实习指导教师、相关专家、中小学教师代表及毕业生本人等。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除了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其家长代表每年有变动外,其他人员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此,为确保社会评价机构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在建设自己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上多下点工夫。在此,笔者认为,社会评价机构要想有效地运行,这不仅需要社会评价机构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运行程序,而且还应当使得各组成人员明确自己具体的权利和责任,当然,还需要一个定期的外在监督和年终评估来规范与促进社会评价机构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比如,对社会评价机构的组成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培训与定期审查制度,并且基于一定的经济待遇和奖励与惩罚机制,实行机构成员的动态管理。这里的监督和评估工作可以由本科院校、实习校、毕业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等共同进行。

(三)综合评价方式: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实施策略

鉴于现行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理论上的种种弊病及其日益凸显的现状,笔者认为,这种拓展就表现为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首先应当把师范性和学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考虑人才的职业适应能力的有无,又要考虑人才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强弱。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对于缺失学科背景的教育系,应当适当地降低与减少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加强具体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增加其课时,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系学生缺失任教学科背景而导致的学业空泛及就业缺乏专业竞争力的尴尬与无奈,而且还能提升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意识及能力。当然,还需要适当增加《教育研究方法》课时,把传统的教学方法由理论讲授改为理论讲解﹢实践研究。同时,规范学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资料收集、研究综述、论文撰写、指导、答辩等,鉴于我国文化传统的“人情”、“面子”等负面影响,必须积极地试行学位论文全部匿名外审制度,适当加大学位的淘汰比例,以体现学士学位的学术性、评价性及激励性等本质特征。

此外,对于其他有学科背景的教师教育类院系和专业来说,应当适当减少学科的理论课程和适当增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其次应当把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关注人才工具性的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又要重点考察人才的创新性的发现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此,就需要加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文教育力度,具体可以采用加强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人文教育的校园氛围;把人文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和人才评价指标之中;邀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在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人士定期进行学术报告;进行成功校友事迹报告与研讨;经常深入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感受、交流及反思。笔者认为把这些人文教育的内容转换成相应的学分是人文评价的有效形式。

第三是把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对学生的理论学习程度进行考试,又要对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进行有效检测。这就表现为“校内评价﹢社会评价”的综合方式。社会评价的内容就是应当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现场检测,即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实习学生在经历不少于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应当有一个严格、客观的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显然,这种现场评价必须在中小学的真实课堂中进行,而非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检测。因此,这种测试最好能够在学生的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随即测试。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1-0049-05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困境

上世纪80年代初,“教师知识”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研究中的焦点议题。多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在不同理论的观照下,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教师知识,概括起来主要有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班级管理知识、教育伦理与法规知识、学生与学习的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环境知识、实践性知识等。这些知识广泛分布于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包含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中。通识教育课程涉及广泛的普通文化知识,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等多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学科专业课程包括某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如语文或数学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课程包含的知识也很丰富,与教育教学、课程、学生与学习、班级管理等有关的理论知识都包含其中。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了实践性知识和教育环境知识等。可见,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基本反映了当前有关教师知识的研究广度。同时,各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学分比例的差异,也反映出人们对教师知识的理解各不相同。乔勇曾统计过上海师大、南京师大和杭州师大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学分比例(见下表),发现三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差异悬殊。上海师大偏重学科专业课程,南京师大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比例过重,杭州师大的三类课程比例则相对均衡,这反映了各师范院校对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对师范生的专业涵养作用认识不一致。另外,三所师大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比例都较小,说明人们对教育实践知识在教师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够深刻。三所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呈现的问题反映出人们对于教师知识理解上的差异与偏误。如果更深入地调查与分析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则会发现更多的实践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识教育课程难以体现通识教育的真谛

通识教育并非要求文科学生学些理科知识,或者理科学生有些文学艺术修养那么简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李曼丽教授认为,通识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由此可见,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其核心价值是“人”的培养。这里的“人”不是某种职业人,而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公民。它强调的知识不是与做事有关的专业知识,而与“做人”相关联。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3]。

仅从课程设置的学分比例来看,大多数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比在30%-40%之间,比例充足;但若具体分析其课程结构和实施现状,我们会发现,通识教育课程并没有真正体现通识教育的真谛,没有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中起点的本科类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另一类是初中起点的专科类小学教育专业(五年制)。本科类小学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是“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选修(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教育)”。其中,必修课程中的政治与外语的课时占比过半。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政治理论的灌输,过于关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考级科目。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等知识虽被纳入选修课中,但选修课程设置“‘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已经成为我国大学通选课的通病”[4],再加上多数师范院校对选修课程的开设与考核管理比较随意,致使师范生的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本科类小学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难以实现通识教育的育人目标。

一般来说,专科类师范院校的通识必修课程大而全,必修课程权重在90%以上,选修课相当少,比例明显不足,且内容单一,难以有效培养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现代师范生。以某高等师范学校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文科方向)通识教育课程为例,主要开设了政治、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原理、文选、现代汉语、写作、语言实践、数学(含高等数学)、英语(含大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基础、课件制作、品德发展共计20门课程。通识选修课包括两门课程: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类、艺术与体育类。这些通识教育课程大都在前3年的学习中完成,以高中阶段的基础文化课程为主,具有高中学历补偿的性质。课程设置多以分科为主,虽然内容全面,但没有根据初等教师教育的培养特点实现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而且学生“没有机会掌握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机会综合处理不同学科的信息和概念,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真谛”[5]。

2.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与学的知识比例失衡

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将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课时与学分比例最高。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两类,学科专业知识反映的是“教什么”,而教育专业知识反映的是“怎么教”。在这两类知识中,多数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都偏重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构成了师范生未来从事学科教学的知识基础,的确很重要,不过,实验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过一定的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6]同时,我国的小学教育是以综合课程为主,与中学的分科课程相比,课程的学科性相对较弱,而综合性则比较强。因此,小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不需要太精深,不要过于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挖掘,而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小学教育工作的难点是怎样把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还比较弱的小学生,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学会。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更应该重视“怎么教”这一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当前,反映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专业课程不再是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这“老三门”,而是在“老三门”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专科类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主要学习小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班队管理、教育研究方法、小学心理学、教育技艺(如普通话、三字、计算机等)和学科教材教法等课程。本科类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有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班队管理、普通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一些教育技艺训练课程等,选修课程主要有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伦理学、小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学史、教育研究方法等。

从上述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来看,师范院校关注的重点是教师“教什么”与“怎么教”的知识,却对小学生“学”的知识的关注不够。虽然个别课程涉及到小学生“学”的知识,但远不及教师“教”的知识那么有体系有深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没有改变“教师中心”的倾向,就难以真正培养出会“教学”(此处的“教学”,不妨理解为“教会学生学”)的师范生,难以扭转小学教学重教轻学的局面。

3.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绩效难以体现

随着人们对教师实践性知识重要性认识的深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越来越受重视,所占的课时和学分比例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加,当前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但是,提高实践课程的课时与学分比例并不必然地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实践课程依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管理障碍,课程实施效果难如人意。

首先,偏重于实践结果的评价,而对实践过程的指导、监督和评价的关注不够。以实习为例,大多数师范院校将实习时间置于最后一学期,而且很多学校都让学生回原籍所在地自主联系学校进行实习,这必然造成实习学校比较分散,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之间的联系也就处于松散状态,师范院校难以对师范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具体有效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监督。

其次,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度低。基于“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师范院校期望师范生在具备一定教育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实习将所学教育理论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通过毕业课题的研究实现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因此,将教育实习与毕业论文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完成。这样的安排看似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理论取向”的高校教师指导师范生撰写毕业论文,“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指导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二者各自为政的指导很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很难帮助师范生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同时,这种“理论学习—实践运用—解决现实问题的再实践”的线性模式使得“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也孤立于教师教育的所有其它课程”[7]。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是教育实践课程绩效难以评估的重要原因。

第三,教育实践课程缺乏对教育反思的有效关注。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是让师范生观察和模仿小学教学与管理的常规工作流程,掌握备课、上课、班级管理等基础的教育教学技能。观察与模仿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师范生应该观察和模仿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互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方法运用和突发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技艺。但是,如果教育实践只停留在观察和模仿别人的层面,则会使师范生失去教育教学的主体性,成为缺乏实践智慧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教学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师范生实践智慧的成长与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教育教学的自觉反思。反思是有层次的,范梅南(Max Van Manen)将反思划分为三个层次:技术性反思、理解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技术性反思主要关注应用知识以便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理解性反思旨在调查、质疑和澄清最终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活动背后的假设,批判性反思则关注教育所存在的更大的背景。[8]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比较关注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问题,如教学目标的落实、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内容的处理、师生关系的处理等问题,就是这种技术性反思,也多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指导教师很少要求师范生审视自身实践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探究教育实践问题的社会背景,缺乏对理解性反思与批判性反思的训练。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经验没有经过逐级提升的多层次反思,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就很难真正结合起来,教育实践课程的绩效就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破解方略

1.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拓展通识教育的设置空间

当前,无论是本科类还是专科类的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模式,都没能有效承担通识教育的重任,因此,要对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优化,有效拓展通识教育的发展空间。

从通识教育课程内部结构看,本科师范院校的通识必修课程权重占比一般都超过60%,而且政治与外语两门学科的课时占比相当高,极大压缩了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拓展空间。如何在保持现有课程结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释放出更大的通识教育空间?一种改进思路是在通识教育课程内部进行整合拓展。有学者提出“可以适当减少外语学分,增设大学语文课程”,“将政治课程进行扩展,扩展到更广阔的历史、哲学、文化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与现有的通识选修课整合设计”[9]。另一种思路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进行拓展。这种观点认为“通识教育有广泛的、本质的意义,它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它必然包含着专业教育,但又超越了专业教育”[10]。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事实上,专业教育中的不少领域都与通识教育重合。譬如: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法律法规、教师伦理、教师职业道德可以与政治理论课程整合;专业技能中的课件制作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与计算机课程整合;至于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文化心理学等,更是跨越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综合性课程。

2.重构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扩充儿童专业课程内容

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首先应该要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儿童。日本很多大学突破了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的界限,以儿童为中心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从儿童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课程内容。[11]借鉴日本的经验,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要关注儿童的文化背景与特点,关注儿童学习的类型、特性及其规律,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增设以儿童文化与儿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形成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和儿童专业课程“三课鼎立”的格局。儿童专业课程可根据条件开设小学生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与儿童教育、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家庭环境与儿童发展、人际交往与儿童发展、小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学习指导、问题儿童的学习与行为研究等学科知识。学科课程与教师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适应小学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综合性的特点,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强调综合性,进一步充实小学教育专业课程。

3.改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提高实践课程的实施绩效

在课堂中,真正主导小学教师教学的是其实践性知识,而实践性知识则源于职前教师教育中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不断的双向建构。然而,当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仍没有改变“先理论学习后集中实践”的模式。这种分离模式的长期存在有其制度性根源:由于缺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度上的强力支持,一些小学因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往往不愿意接收师范生进校教育实践,导致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推进。因此,要对教育实践课程进行根本上的改革,首先要获取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度上的支持,将接纳师范生进校教育实践纳入小学工作考核的范围之内。其次,与实习小学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赢关系,从主观上激发他们参与师范生教育实践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形成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课程模式,将实践时间与实践内容分散于四年或五年的各学习时段中,并注重实践过程的反思。这样的课程模式会使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机会及时理解理论,并学会用理论去分析、反思实践,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加深对教师职业的了解,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第四,加强对教育实习的过程管理。教育实习由师范院校的指导教师、带队教师与小学指导教师共同全程管理。师范院校的指导教师在实习生实习期间进行教育教学的理论指导,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他们对自身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验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构架教学理论与实践体验的桥梁。小学教师对实习生的教学与班队管理进行具体指导,对实习生的实习质量进行全程监控与评价。师范院校的带队教师组织协调实习生、实习学校、师范院校之间的关系,以帮助他们适应实习环境,提供支持信息,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第五,将反思渗透到实践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实践反思不是一次性的实结,而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在实践课程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反思形式,如撰写观察日志和教育随笔、组织专题研讨和个案交流、进行案例教学和行动研究等。反思过程中,既强调对教育教学本身的反思,也要强调对教育教学赖以发生的社会文化和家庭背景进行意义性反思。

20多年来,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一直在实践中进行,尤其是实践课程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它毕竟是一门新兴专业,不成熟的地方在所难免。因此,仍然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实践、研究与再实践。只有坚持创新性研究,才能将小学教育打造为成熟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

参考文献:

[1]乔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14.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3][4]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J].大学(学术版),2011(5).

[5]曲海舟.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1).

[6]李其龙,陈永明,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

[7]骆琤.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89.

[8]王艳玲.教师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

[9]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0(2).

[10]易逢荣,曾萍.高职高专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萍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11]惠中.日本大学儿童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以日本东大阪大学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0).

Dilemmas in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Curriculum Provision for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GU Guo-bing

(Nantong Higher Normal Institute, Nantong 226001, China)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确立整体培养的意识,从各个相关环节人手,整体构建系统化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一、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提出的背景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特性要求

    教师职业技能作为表征和体现教师职业独特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其强弱直接影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既是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也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小教本科专业的“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的定位决定了其培养的未来小学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教育理论,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小学教育中“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与之对应,小学教育专业职前的技能训练所占比重也应该很大。在日本,小学教师资格要求在大学教育获得的学分中,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学分比例为18/41,而中学相应比例为40/19。由此可见,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

    系统科学理论指出,事物是系统各要素的统一体。任何客观事物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机体。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系统的组成单元又可分为不同层次。在一个稳定的系统中,一方面,要素之间相互独立,彼此存在有着差异性;另一方面,要素之间又按一定比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教师职业技能就是这样一个由诸多有内在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因此,对职业技能进行培养也是一个漫长、复杂和系统的整体工程,任何一个环节、要素都会对技能形成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在以往的小教本科职业技能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各个环节各自为政、缺乏联系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因此,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应确立整体意识,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从各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和环节人手,探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借助无形的多方渗透和有形的专门措施,整体构建明确、规范、系统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二、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内容

    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要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完善训练内容、建立多元培养路径、评价指标科学化等几个方面做起。其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前提,完善培养内容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建立多元培养路径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证。

(一)激发学生主体性: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前

    教学是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祸合而成的系统整体,是教师主体主导学生主体,学生主体接受并超越教师主体的主导的过程。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任何教学活动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技能培养的起点和前提。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主体性就是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知道职业技能对于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清楚决定职业技能高低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和付出,从而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为此学校要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主体性,引起他们进行训练的兴趣和自主性,为职业技能训练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长久的内在持续动力。

(二)完善职业技能内容: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拙

    职业技能内容是职业技能培养的依托和载体,完善职业技能内容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这种完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具体的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上看,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应该进人到培养体系中。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茶进行的今天,社会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职业技能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总结、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与教育发展需要的、崭新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十分必须与必要的。以往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多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文字和图形表达、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等传统教师技能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新增有关新课程、信息社会等所需的现代教师能力。因此,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制订上要增加相应的能力的培养,如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以及师生关系沟通、人际交往、课堂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完善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对已选定的具体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训练的预设和安排的方案要完善,包括各种技能何时进行培养、采用何种方式、开设何种课程、如何进行考核、如何分项学习综合训练、怎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到位,制定完善的职业技能培养方案,使职业技能培养有方案可依,而不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抓起。

(三)建立多元培养路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健

    教师职业技能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实践性等特点,其培养需要立体、多元的培养路径,这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所谓立体、多元的培养路径,是指培养的时间、培养的形式、培养的手段、培养的方法等方面要多样化。即不仅要有课堂内的学习,还要有课前(如课前10分钟的学生试讲)、课后以及寒暑假(如小教学生暑期义务教育学校)等其余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技能训练课上进行训练,其它课程上也应该进行学习;不仅有技能的理论学习,还需要技能的实际训练;不仅有正式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活动,还要有技能竞赛、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的、具有多重教育价值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有传统的教育手段如言传身教等,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示范、录制、信息反馈等手段实战演练和现场指导;不仅要有有形的专门措施(口语课、书法课及各种课外活动),还要有无形多方渗透(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处理)。这种融课上课外于一体、融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于一体、融传统与现代方法于一体、融有形无形于一体的训练将形成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化多元的教育技能培养路径,从而提高职业技能培养的实效性。

    (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证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将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的各项技能分门别类列出相关问题,评价人员根据这些特定的指标体系对各项技能进行打分,最后根据各项分数得到学生的技能水平等级。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复杂性和漫长性使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现显得尤为突出重要,它从衡量质量的尺度和标准发展方面为提高质量提供动力和保证。也就是说,评什么,怎样评,将有力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起着向导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证。

    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求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系统理论作指导,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项目及每个项目的权重系数,同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避免评价的主观随意性,逐步实现评价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其次,科煞化的评价机制要求在制订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注重基本技能的评价,以评价强化基础训练,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最后,科学化的评价机制要求可操作性,即评价指标明确具体,方法简便易行,既可自测也可他测,从而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三、整体构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教师因素

    整体构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既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完善训练内容、建立多元培养路径、评价指标科学化等各个环节的整体协调一致服务于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同时还需要其它因素的配合和支持。其中教师因素较为重要。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小教本科学生能否形成规范的职业技能及形成速度的快慢,将取决于教师对职业技能的理解、对指导方法的认识以及教师的示范。日本在微格教学发展的初期,效果不太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指导方法是拙劣的,他们的教学思想观念是陈旧的,在指导师范生进行微格教学时依然使用原有的一些方法。因此,在技能培养上,小教本科要配备能够胜任教师职业技能型课程教学需要的、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自身职业技能又很强的教师。一方面用科学的方法、理念去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另一方面,用“教师之师”自身的“示范”去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

前言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 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 ——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 “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小学教育的要求精选(九篇))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 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

[3] 吴东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08,(4):157.

>>2013年10月吉林自考真题

>>2013年10月吉林自考答案

2013年10月吉林自考科目(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

>>2013年10月云南自考真题

>>2013年10月云南自考答案

2013年10月云南自考科目(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

>>2013年10月内蒙古自考真题

>>2013年10月内蒙古自考答案

2013年10月内蒙古自考科目(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

小学教师副高述职报告

我于xx年毕业于丹阳师范音乐大专班,毕业后任教京口实验小学至今已有九个年头。xx年,我被评为小学一级教师,至今已有五个年头。自从xx年担任音乐教研组长至今也已有七个年头,我带领全体音乐教师认真做好学校的艺术工作。自04年开始我报名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班,于xx年取得了本科文凭。回顾过去的5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倾心教育,为人师表

身为教师,为人师表,我深深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崇高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甚至还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回校做好有关艺术工作;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精心施教,形成特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办好学校最基本的规律。在教学方面,能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人十分注重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语言生动,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自然。

首先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做好教学设计,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作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后反思。

其次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力求让教师的讲解做到逻辑化,教师的语言做到精炼化,教师的表情做到生动化,教师的板书做到示范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然后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最后自从xx年担任音乐教研组长以来,我一直都认认真真的做好本职工作,组织教师进行每周一次的集备学习。每当学校有各级比赛任务时我就带领音乐教师冲在前面,专挑最苦最累的活干,把学校的荣辱看成是自己的。我还承担了一个市级立项课题;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研究,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潜心钻研,完善自我

从教9年,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优秀公开课。

区级04.12音乐有效教学评课中获一等奖

校级07.5在五月花山,快乐飞扬活动中,执教了小雪花,收好评.

07.11在三年级蹲点检查中执教爷爷为我打月饼获好评

2、撰写教学论文。

国家级在第七届全国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评选活动中,赏识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获三等奖

市级06.9在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文选中,少儿舞蹈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获

三等奖

05.1在课改论文评比中赏识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获三等奖

区级06.9在第二届案例评比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审美意识的培养获一等奖

05.1在第二届课程故事评比中,我是快乐的小蜜蜂获一等奖

06.2在十二届论文评比中,浅谈少儿歌舞应注意的成人化问题,获二等奖

05.4在区读书笔记评比中人生是第一步获二等奖

校级 07.6文章给孩子的38封信,在学校三大活动读书报告会中,获最佳创意奖.

3、教学基本功比赛。

区级03.3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二等奖

07.1音乐教师说课竞赛中获二等奖

04.12音乐有效教学评课中获一等奖

4、荣誉称号

区级07.6在京口区小学生文艺汇演中,荣获指导教师奖

04.5在区首届校园小歌手演唱比赛中荣获优秀指导奖

校级08.1被授予十佳优秀教师的称号

07.9在花山园丁评比中,被授予教坛新秀.

07.2被评为工会积极分子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小学教育的要求精选(九篇))

5、继续教育。

08.3参加了国家教育部举办的第一期中小学京剧进音乐课堂音乐教师培训班.,为期五天

07.6参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自学考试,成绩合格

06.4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

06.1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

05.10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核成绩合格

03.12参加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考核成绩合格

参加普通话考试获二甲

四、精心哺育,培养新人

刘景喜,女,1979年8月15日出生,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逊克县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在从教的13年里,刘景喜始终恪守着忠诚教育、奉献教育、创新教育的原则,把强化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参与省市级各项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挥洒青春与汗水,在点滴的岁月里给予学生无限的鼓励与关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刘景喜真诚执教、勤恳奉献,所带的5届高考毕业班不仅课堂秩序优良,教学成果也连创辉煌:2004年高考语文学科平均分首次超过百分;2005年高考重本率全市第一,语文平均分全市第一;2007年高考她所教的班级郝成龙同学语文成绩考取了129分,居于全市榜首;2009年高考理科本科上线人数比上年多出二十几人;2012年高考学校第一次实现了本科上线人数157人的历史性突破。

实践出真知,课题带发展。从教以来,刘景喜一直致力于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科研的点点滴滴。“十五”期间,她从事了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国家级、市级课题的研究。2006年,她成为“十一五”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内容和方法的研究》的主要研究者,是子课题《高一新生心理调适》的负责人,该课题已于2010年7月通过验收;2011年她又成为“十二五”省学会重点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五步分层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多次代表学校向省市专家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和收获,学校已经申请更换她为此课题的主持人;2011年她主持的《高中作文层次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被市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一般课题。2011年刘景喜被评为市级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和县级教育科研骨干。课题研究给了她不断总结经验的机会,也给了她创作的源泉。2006年她的论文《让文章“亮”起来》在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试验”课题中获国家级二等奖;2008年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让感恩的心重新飞翔》在黑龙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五届优秀科研论文评审会上获省级二等奖,《用正确的人生观驱走自私的阴云》和《作文夺魁秘诀》获市级二等奖;2011年论文《从管理的角度探究有效课堂改革深入推进的方法》获得市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1年在第五届东北三省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她的下水文《永远的感谢》被评为一等奖;2012年《深入思考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利于弊》获得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此外,她的论文《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方法与实践》和《初步探索高中作文层次教学法》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刘景喜多次承担的公开课《林黛玉进贾府》《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分获省市级奖励。因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刘景喜先后被评为市级教坛新秀、黑河市优秀教师和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市级优秀备课组长。

从教的十几年仅仅是沧海一粟,今后刘景喜将继续把提升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为逊克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她的绵薄之力。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l.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素质教育是个人、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科教兴国和与世界教育接轨的需要,是教育领域观念转变的结果。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的方向,才能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2.拥有当好小学数学教师的愿望

美好的愿望是事业成功的内因。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为小学数学教育奋斗终生,当一名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愿望。有了愿望,该教师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专业感兴趣,才会努力去挖掘教材、钻研教法、思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懂得数学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会学数学,学好数学。

3.树立正确的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新时期的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质量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要实现由旧的数学观向新的数学观的转变;要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质量观的转变;要实现由“学生是装知识的容器”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的转变;要实现由“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是人才”到“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是人才”的人才观的转变;要实现由“只教知识”到“使学生诸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旧的数学教育思想是扶优弃劣,以分取人,满堂灌,搞“一刀切”,题海战术等,而忽视了因材施教和能力培养,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在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育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所以,新世纪数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二、知识渊博,业务过硬

“打铁先得本身硬”,小学数学教师本身就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数学教学能力。

1.渊博的知识素养

(1)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对所教的专业知识必须扎实、精通,才能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清楚地认识数学,具备数学观念,对本专业文化知识应有系统、扎实的基础,至少达到数学专科以上水平。教师做学问,要像金字塔一样,既博大、又精尖。

(2)宽厚的基础文化知识。精通数学是必需的,但对做好教师工作来说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有广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只有知之甚多和会之甚多,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开拓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才能预见未来的需要。

(3)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教育理论素养。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教师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育人,就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教育理论,并把它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活动,抵制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

2.较强的教学能力

(1)教学设计的能力。数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组织与实施。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是备课艺术之中的精品,具有创造性,是教师能力的综合体现。

(2)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应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素质教育理论作指导,进行数学教法的改革和创新,采用一些新的教法,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变“苦”学为“乐”学,变“老师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从而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3)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它可以把某种现象化小为大,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应广泛利用模型、投影、录像及电脑辅助教学,要学会制作模型、幻灯片,编辑教学影视片和编制教学软件,总结应用电教及其他直观教具的经验,努力提高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和水平,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4)教学科研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一过程的直接参与者,要善于了解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致力于对实际问题作深入思考和研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勇于实践,变“学经验”为“创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既能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水平,又能总结经验、扩大交流。

(5)语言表达能力。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要做好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所以,语言表达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是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切实做到口头语言、板书语言、体态语言最优化。

(6)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显然,它给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法的研究,又要注重学法的研究和探索,使学生掌握自学的“钥匙”,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能力。

三、德才兼备,率先垂范

1.热爱教育事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的关键。教师工作的动力来源于他对教育事业强烈的爱和执着的追求。

2.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受学生欢迎是成功教学的主要因素。因此做到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善于鼓励学生,热爱、信任、尊重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教中有爱,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上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团结协作,优势互补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能力;创新形式;评价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体育学习要讲求方法,明确最终目的。当然,强身健体是主要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重中之重,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不好体育。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多观察学生,关心他们,让他们表现出自己的特长,发现优秀的体育方面的好苗子。慧人慧语有言:“先要求最不同,再要求最出色”,这句话表达了在社会上,人才济济,社会需要有个性的人才,欢迎有个性的人才,因为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人非常稀少,因此难能可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对有潜力的学生进行独立打造,鼓励他们不被传统思想束缚,对有特殊潜质的学生,都要适当加大锻炼他们的难度,使之百炼成钢。

二、多种创新形式进行训练

小学生运动员对于单一的重复训练容易产生抵制情绪,降低继续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训练方式上,要进行阶段性的创新,增强运动员学习的兴趣,也可与相关的游戏节目相互结合,比如跳皮筋、单脚绕杆等等,努力在保证训练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变动。

在小学时期,跳远运动员模仿能力强,接受能力强,对于跳跃爆发力训练的完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因为在学生时期,运动员自身的控制能力也相对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到其他新奇的事务上,对于训练中动作完成的完整性有着消极影响。因此,训练员要根据每个人个性的不同制订不同的培养方针,最大化地发挥运动员肌纤维的工作效率和相关肌肉的协调性,逐步提高运动员的腿部爆发力量。

三、教学评价方法创新

一、母爱胜于一切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你的任何一种处事方式,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在这里,你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位有知识、有爱心、有方法的母亲。面对一名正常的学生,语文教师只要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如何去理解课文。而面对哪些发音都无法准确,情绪有很大波动的学生时,母亲必须具备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你声情并茂的朗诵和熟练优美的手语动作要吸引他们的神志。要让他以教师为榜样,为目标。然后再去一字一句的实践在他们自己身上。哪怕有针尖大的进步,也要以母亲的角度去看问题,给予他们尽可能的鼓励。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如此,本来自卑的他们才会找回自信,才会学有所获。

二、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只要是孩子,玩是他们的天性。特殊学生的语感能力差,思想难以集中。要让他们一动不动的去想象、去感知课文的情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语文教师只有把课文的情景再现课堂,让他们去参与、从课堂活动中去体验课文的情景。让他们从实践活动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费尽心机地去设计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难以再现课堂活动的课文中,要借助于多媒体来实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使他们的思想完全集中。理解完课文情景永远不要忘记一句话:如果不是你们来参与活动,帮助老师,老师不知道课文竟然是这样的情景呢!要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明天我会帮助老师干什么事情呢?”这样的想法。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时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虽然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为把学生吸引到本堂课的情景中来,教师始终要牢牢的把握住本堂课的重点,还要自然的、灵活多样的体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总结,让学生的思考离不开教师的指挥,让他们比较轻松的掌握知识,愉快的接受教学。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 英语老师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90-01

一、 小学英语教学

(一)设置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英语教学

1、小学教学是特殊的阶段,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成熟思维方式,在很多方面都表现的比较好奇,也比较贪玩好动,对新事物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是做事不会过多的考虑后果,所以在设置英语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把英语教学融合到一些游戏或者情景模式中,不应局限于教科书,应更多的利用肢体语言、一定的实物或者有颜色有图画的小卡片进行教学,应该用色彩鲜明的教具吸引小学生学习,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小学生积极的学习英语[1]。

2、小学生在记忆力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注意力一般不集中,短暂记忆力较强,这对于英语知识的巩固有负面的影响。在实际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能需要不断重复英语教学知识以加深学生的掌握程度,但是重复过多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在英语教学中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通过利用小学生擅于模仿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开口读英语,举一些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例子,或者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断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小学生一般比较喜欢新型的事物,在很多方面爱表现,比较勇敢,没有丢面子的概念,也比较喜欢和别人沟通合作。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很多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增加一些英语活动小游戏,鼓励不同的学生展示自己,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多给学生设置一些小奖励,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交流,创作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4、每个小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受不同环境影响,另外自身的智力也存在差异,所以在设置小学生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差异的影响,尽可能的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2]。对于差异较为明显的小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潜力,走进学生内心,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学习。同样也可以转化角度,站在小学生理解问题的角度,结合小学生具有的知识能力,丰富课堂设计及作业设计,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要求。根据小学生的特殊性,我国教育部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小学生的英语教学除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小学生发展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有: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为小学生建立一定的语感,打好以后英语学习的基础;注重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能进行一定程度地英语交流。

体现在具体方面,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是英语专业技能,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其次是英语基础的知识,有词汇、语音、语法、话题等;更深层次的就是情感的培养,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心,锻炼学生的意志等;最后就是英语学习的认知策略、评价策略、交际策略等和英语语言体现的国家文化。

二、 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

要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首要任务就是建立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团队。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能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小学英语教学老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老师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各方面能力,具体上来说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有:

(一)小学英语教师要清楚的意识到英语专业的性质决定其自身的素质,要能在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的因素中提炼教学的特殊性。

(二)小学英语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存在一定的差别,小学英语老师除了需要具备必须的思想道德素质,还需要明确专业英语语言教师的任职要求。作为专业英语教师首先要树立英语语言学习观,其次要有充足的英语语言理论知识,并熟悉英语的语法、词汇、语音等内容,另外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能运用一些灵活的教学方式,并重视西方文化特点对语言方式的影响。

(三)小学英语教师在具备了充足的英语语言理论知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后,还要能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判断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善于结合小学生的特殊性,不断整合和拓展英语教学资源,创造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的小学生。

(四)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也是必须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能有效的利用这些学科的知识,不断充实小学英语教学课堂。

(五)能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比如说:多媒体、网络、视频、音频、资源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能给学生呈现更为生动的英语教学课堂。

(六)小学生英语老师需要一定的艺术细胞,根据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目的要求,老师必须多样化英语教学方式,所以一定程度地艺术手段对丰富小学生英语教学有很大地帮助。

(七)除了以上英语教学的技能,还有一些自身素质要求对完善整个小学生英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具体素质有:

1、了解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所存在的特殊性,懂得如何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创造更适合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方式。

2、要全身心的投入英语教学中,热爱英语教育工作,并能和小学生融为一体;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要有足够的耐性,能因材施教;会贴近小学生的心理,能为小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善于分析小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难度有准确的总结。

3、具备健康的英语教学态度,会运用标准的教学语言,且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能更多的使用肢体语言,善于调节课堂气氛,有感染学生情绪的能力,在课堂上具有一定的热情及幽默感,也能保持冷静处理存在的问题,这样会在开发学生潜力的同时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结束语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很多地区小学英语的教学没有落实,也没有和初中英语教学做好对接,造成学生到初中又开始重新学习英语基础知识,使得小学英语教学没有发挥出价值。在加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道路上,教师的专业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做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对小学生英语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周骏.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转型 促进 职业技能大赛 职教理念 师资队伍 教学模式

一、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例子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办学背景是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和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张之洞于1906年创办的“两湖师范学堂”,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师范教育历史。原办学目标是为武汉市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2009年4月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转型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举办单位为武汉市人民政府,性质为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

从2009年4月教育部备案到目前,共计两年半的时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在高职教育领域取得了如下成果:① 2009年12月获批湖北省教改试点专业一个(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② 2010年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一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③ 2011年获批教育部项目“博世汽车检测中心”一个(汽车与机电工程系);④ 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两个专业,发展到28个,在校生规模由原来的2900人发展到目前的6000人,毕业生就业率94.7%(由第三方统计认定);⑤ 在省级、国家级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中获奖42项。

师范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业岗位主要是教师,工作对象是学生。因此,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上与职业院校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教师队伍结构、教师教育观念更是与职业院校要求甚远。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一所师范院校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迅速地转型为高职院校,并取得一定成绩?以下从职业技能大赛对转变职教理念的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实习实训基地的促进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教职工形成正确的职教理念的促进

1.职业教育理念:

理念,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观念、看法和信念①。职教理念即从事职业教育相关活动的人的职业教育观点、看法、信念,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诸因素(职业、教育、岗位、机制、模式……)进行思考形成的看法或观点。因此,理念是人们意识层面的东西,是思维的产物。它随着人们的经验、认识不同。接近真理的层次就不同,也就是说,有正确的理念,也有部分正确或完全错误的理念。哈佛校训说“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模式”②。足见教职工拥有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关键。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至少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认识:

(1)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层次是专科。“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类型的教育自有不可替代的类型特征”③。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产生、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④。

(2)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行为,教学行为的教育哲学观、认识论、方法论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形成了和普通教育学处于同一层次的“职业教育学”。⑤

只有在这种认识下,才会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认识观。例如,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源于学生行动,然后在自我反思内化下形成的。它有别于普通的刺激――反应说;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行动”是输入,而在“刺激反应”说中,行动是输出。在这一认识观的指导下,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便是“行动体系”;课程内容便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必然是“做中学”;教学组织形式必是“理实一体化”;教师的角色必是课程设计者、组织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将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如果把职业教育仅看成是普通教育学的例化,将不能完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任务,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

关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从2000年至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不做过多研究。有三个关键词要把握,一是技能型,二是服务,三是高端。“技能型“有别于“知识型”、“研究型”,“服务”有别于“发现、发明”,“高端”有别于普通培训,“高端”还有别于“高级”,高端是最高级的意思,而高级是一个相对概念。

(4)高职院校的办学基本模式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教、学、做”一体化。

只有把握了这四点,我们才能从教育制度层面,教育学理论层面,目标层面,方法层面形成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如何形成?职业技能大赛对上述理念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2.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职工形成正确的职教理念

首先,先简单探讨一下个人某种信念的形成机制。理念是对事物的信念,因而是一种明确而非模糊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经细化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解决了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为精神,精神可以变为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础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无限发展过程。

由是观之,实践是形成正确职教理念的必由途径。职业教育实践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每种实践都会对职教理念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而职业技能大赛是这些实践活动中时效性最强的。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这样一所师范教学传统浓厚的学校,通过组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短时间内便可在思想认识上取得共识,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原因:

(1)职业技能大赛的参与层次全面,几乎涉及带高职院校的各种角色:领导的决策角色(决策之前必有一个思考和认识过程),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指导角色,教师的参与、指导角色,学生的学习角色。多角色同时参与一个活动,交流内容明确,矛盾集中,容易达成共识,这是一种多层次实践,有助于形成群体认识。

(2)实践任务具体,目的性强。技能大赛既检验教学水平,也检验学校办学水平。参赛的目的是为了锻炼队伍,检测教师教的水平,学生学的水平,同时也为学校找准定位提供了一个可比较的平台,这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有助于认识的形成。

(3)技能大赛促使办学的各个层面反思,决策者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职能部门反思自己的组织、指导水平和服务理念,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一种反思实践,有助于内化认知。

三、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模式改革的促进作用

1.教学模式改革的含义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⑥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的结构有五个要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教学模式的改革定是从五个方面加以改变。即改变获得知识的理论依据,高职教育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以操作性知识为主,主要依靠“行动”的输入,通过反思内化为学生知识;这里的知识既包括可物化和存储的知识,也包括存在于过程中的经验、技能。改革教学目标,师范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强调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学科体系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的学科知识,强调知识的存储与系统化,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适应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操作性和职业认同感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改变操作程序,即改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活动的先后顺序。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操作程序强调组织、情境设计和评价,而非讲解、示范。改革实现条件:课程体系强调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群)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实现强调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在做中学。改革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强调过程评价,强调个体反思性评价,而摒弃一次性评价、结果性评价。

2.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模式改革的促进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能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取得突破,使“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很快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应用,总的说来是大赛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影响。

职业技能大赛的组织实施者是教师。由于技能大赛的内容、程序、条件、评价都有明确的指向性要求,事实上已经指明了“教学模式”,只是教师在一开始是一种在大赛规则要求下得被动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激起教师的反思,并不断校正自己固有的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解,在大赛结果的作用下得到强化。教师通过组织实施技能大赛,在学习教学操作方法的同时,又会影响到他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这种认识将会有别于他原来的教育理念。

四、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大赛的评价有两个方面,一是操作过程,二是操作结果。学生如何取得更优秀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教师的指导能力、设计能力、示范能力非常重要。教师的指导能力表现在各种策略的指导上,设计能力表现在对训练情景的设计上,示范能力表现在操作上的熟练程度上,以上三种能力要求教师对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有深入了解。教师要想完成任务,必然将目光转向行业、企业、岗位。他将到生产一线实践,与行业、企业专家研究讨论,将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来指导实践,这样,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的雏形便形成了,教师在实践中得到了操作经验,反过来用于指导教学。这样,教师逐渐具备了“双师素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教师基本上都只有指导师范教学实践的经验,没有指导其他专业的操作经验。各专业通过大量的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教师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到生产一线去,由开始的被动到主动,使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在短时间内得以提高。

五、职业技能大赛对校内实习实训室建设的促进

校内实习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已在高职院校中产生了广泛的认同。即在为什么要建校内实习实训室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在建设内容上、校内实习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上有着不同的认识,方法也各不相同。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通过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较好地解决了实习实训室建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内容的问题。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内容包括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要求相一致的软件、硬件建设。如何准确理解产生、建设、服务、管理的实际要求是建设校内实训室的关键。同时,校内实训室的软件建设又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要反映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体现先进服务管理理念。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要内容,采用比赛器材,流程,评价方法都能为实习实训的软硬件建设提供参考、指导作用。

二是职业技能大赛对实习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促进。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是市场的实际需求,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主要内容是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的分析与重构。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反映了当前市场对人才的最高要求,对大赛内容、要求的剖析为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赛内容的设计,本身就是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

三是对教学模式改革的促进。高职教育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强调在“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正确理解“理实一体化”的本质。其本质有二,一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不是先讲理论后实践,也不是先实践再总结,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二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心理机制在于学生的自我反思,通过行动反思内化。通过教学项目,教学情境的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融合形成学生的行动载体,以行动作为输入,以反思作为工具,以能力作为结果输出。

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方法改革之所以有促进作用,是因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中,都以大赛的要求为指导,不自觉地采用了“做中学”的训练方法,而大赛的结果反过来促进教师对“教”的方法的反思,学生对“学”的方法的反思。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参加2009年全国的汽车职业技能大赛,将大赛的训练方法和评价方法经过修改和加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训练教学方法”,如发动机拆装的教学就采用的是三人一组,两人操作,一人监督流程,并计算检证拆装步骤和相关技术参数的教学方法。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通过大赛的组织、准备、参与,加强了与先进学校的交流,找到了努力方向,在办学理念,教师队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其经验相信在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姜大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作者简介:

向健极(1967― ),男,副教授,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③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④《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距离城区不远的农村中学,一些好的生源流入城区中学,加上农村学生家长大多数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因此生源质量较差。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再加上初中所学知识比小学要深、难,每一堂课的容量比小学大,许多学生一时很难适应,造成听讲很吃力,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从听不全,到听不懂,然后变成不想听。

开学初我们作了一些小调查。

①你觉得自己的数学学得好吗?A.好B.较好C.一般D.不好,结果有5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或“不好”;②你喜欢上数学课吗?A.喜欢B.比较喜欢C.一般D.不喜欢,结果只有40%的学生选择了“喜欢”;③你觉得数学课的内容是否枯燥?A.枯燥B.比较枯燥C.一般D.不枯燥,结果只有近30%的学生选择了“不枯燥”。

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或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存在着畏难心理,遇到一点挫折,立刻想到的是自己数学学得不好,不愿意动脑筋,反映在课堂上,简单的题目大家争着回答,稍微难一点的题目许多同学就不愿去动手、动脑,都指望别的同学或由老师来解答。

通过对小班化教学的了解和认识,我们知道小班化教育有利于通过个别化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发展个性,激发他们的潜力及创造力。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变化,改善教与学的方式迫在眉睫。

二、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的做法

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次教学。

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班级教学的划一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地阻碍着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将学生分成三类,A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学习刻苦、成绩优异。B类:对数学有兴趣,有学习能力,但缺乏刻苦精神、成绩不稳定。C类:智力因素不佳或学习习惯较差,成绩不理想。针对这三类学生,备课组成员集体钻研教材,将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体现在教学上,就是将教学内容以“台阶”式地呈现,便于不同类别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到上课积极参与,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课上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对“每一个”;体现在练习和作业上,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主要面向A类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要求。B类学生要求完成必做题,可适当选择一些选做题练习,重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类学生往往缺乏自信,知识欠缺多,对他们的问题和练习的设计,起点低,坡度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个体情况,由教师在必做题里指定练习,让他们完成,其余必做题由他们视自己的情况完成。因为是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少,为实现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评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各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解题要求,都给以肯定和表扬。

3.引入积分卡评价制度

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和作业中的表现,给学生打“”。一个学生一天可以获得多个“”,由学习小组(每班5个小组,每组6人左右)成员轮流统计,签名确认,然后交给老师。1个“”1分,根据学生得到“”的个数统计出一周的累计得分,根据得分的高低评出班级每周数学学习之星,张贴在班级的表扬栏里。一学期结束,由教师统计,评出班级学期数学学习之星,颁发奖状和小奖品。“”的获得是根据表现,A、B、C三类学生只要认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都有同等机会获得“”。获得“”时,周统计时,学期统计时,学生们都很期待,也很兴奋。一个小小的“”,给了学生三次激励的机会。

三、对学生分层要求的几点反思

1.分类要进行动态调整,教师要适当干预。

刚开始分类时,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根据学生以前的数学成绩和实际表现,作一些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对B类和C类学生中进步明显的,鼓励他们按照A类或B类的标准要求自己。有一些学生在分类时,故意把自己的标准压低,教师要找其谈话,适时干预,力求营造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调控好自身情绪,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给学生鼓励,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对几类学生要一视同仁,他们只是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不能因为他们数学成绩的好或差,在有意或无意中流露出不一样的感情。对B类和C类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毫不吝啬地打出“”。

3.利用积分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还需要不断完善。

关键词:新课标,和谐,高效,英语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者应注重“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运用“新的教学原则”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新颖别致, 创造和谐的气氛 ,使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遵循新课标的理念和方法,创造和谐的气氛 ,使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期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 、坚持素质教育,在和谐气氛中实施英语教学 。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它顺应时代潮流,是富国强民之根本。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师的重要任务。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内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

为此,教者应在英语教学中,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他们的持续发展,关注他们的情感因素 ------ 培养他们的高情商的素则。帮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特别是帮助所谓的“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

其次,教者还应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创新思维。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特地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从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创见。

第三,教者还应在英语教学中,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竞争,充满了登上台推销自己的时机。这种竞争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成为习惯性意识,随时准备着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纠正学生的保守态度和嫉妒心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高尚的思想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促成他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的作用,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具体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教单词可竞争谁读得又快又好又准;教会话时,可竞赛谁对话正确、流利等等。这样竞赛项目一出来,同学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众所周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质量的英语课的前提。卢梭说的好“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是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

在新课标要求下,笔者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对“传统教学”进行“扬弃",既注意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点,又注意吸收采用“新理念,新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不断探索,让"视、听、读、写、唱、游、演、画"多种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全面开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更加快乐高效地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体验成功 。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学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

人们写文章常要求“虎头,凤尾”,好的开头能一下子吸引住读者,同样,好的英语开头也特别重要。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进行三分钟的“Warm up”,做一个比较新颖的游戏,来激活课堂气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笔者放音乐,学生从不同方向传递话筒和问题盒。音乐停下,一个同学从纸盒中抽出一个问题提问,另一个同学手持话筒回答,然后传递------ 学生所谈话题尽量有趣,并为新授学习内容做好铺垫。此做法,能一下子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情绪高亢,兴奋激动,同时,也能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得到巩固,使他们能将学过的英语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卫生原则中第一条原则就是“积极情绪原则”,所以教者应从每节课的开头就力求气氛热烈,为整节课的成功开好头。从每一节课开始, “一个都不能”少,给每个人均等的机会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表现自我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都使其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三 、 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 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 :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特别是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显著。

第一步 整体视听。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先使用电脑,让学生看相应的教学内容,声像并茂,学生们精力都非常集中。看过电脑内容,笔者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问答相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粗略的了解情况。

第二步 听读训练。

在整体视听基础上,让学生不看书听录音,逐句“Listen and Repeat ”,此步骤既是课堂听力训练的方法,也将学生课前预习的软任务变成了可操作检查的硬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课文内容长,段落多,可以分段逐句“Listen and Repeat”。《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到“倍则分之”,也提示我们分解目标有利于我们取得好的效果。

在每一段结束后,可以运用课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方法一 :“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 先逐条飞入The question(最好设置声音;The question的字体颜色可以用蓝色),让学生轮流两个人一组Ask and answer ,然后飞入The answer (最好设置声音;The answer的字体颜色可以用红色),然后集体进行Check.

方法二 :“ Listen and say ‘true or false’.” ------ 先逐条飞入The presentation (最好设置声音;The presentation的字体颜色可以用蓝色) ,让学生轮流两个一组Say and judge .如果答案是错的,学生必须尽力进行校正,然后飞入The answer (最好设置声音;The answer的字体颜色可以用红色),接着集体进行Check .

方法三 :“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 先在“screen”上出示带空档的短文(最好设置声音;The passage的字体颜色可以用蓝色),请一位学生读短文,同时,告诉大家空档的答案.在学生读短文,报答案的同时,飞入The answer (最好设置声音;The answer的字体颜色可以用红色), 接着集体进行Check . 以上三种方法 ,由于声音、文字动态出现,加上不同颜色的刺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转贴于

方法四:“Listen and retell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hints .” 在屏幕上出示hints(最好设置声音;hints的字体颜色可以用蓝色),请一位学生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同时,其他学生必须认真听,然后,他们可以对复述内容进行校正。此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可以一举多得。

在上述方法中,由于学生必须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就既锻炼了他们的听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听说领先,口耳并用,效果斐然 。

第三步 朗读训练。

可以先让学生集体朗读,然后让学生自读,再选学生单独朗读。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提醒他们注意单词的正确发音以及良好的语音语调。

需要注意的是,教者本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教给学生良好的语言面貌: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有感情-------抑扬顿挫,快慢变化,轻重缓急----- 要告诉学生实词、虚词重读、轻读等相关的语音技巧,神情并茂,大方得体,富有感染力 。力求读出美感,韵味,读出享受。

第四步 语言点讲解。

教者可以用课件,先飞入重要的词和短语,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相互讨论,用探索性的学习方法来进行语言点的学习。

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精讲精练,并注意练习方式的合理性。如在做翻译题时,可以用课件先逐条飞入汉语(最好设置声音;汉语的字体颜色可以用蓝色),请学生翻译后,再飞入答案进行校对(最好设置声音;答案的字体颜色可以用红色)。如前所述,动态的带音响的效果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语言点时,教者应当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易化。条理清楚,系统性强。教者应当认真研究教材,教学参考书,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考卷,把握考试方向。教者应当准确把握好教材,深入浅出地传授好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并且学习效果良好。

四 、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人的核心是爱心,做事的核心是原则,学习的核心是习惯。《英语课程标准》 指出:“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者应该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学会预习,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重中之重。

其次,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确立奋斗目标,勇于实践,善于思考,自控力强,充满自信,怀着满腔的热诚去学习英语,让他们课内外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课堂上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善于笔记,积极参与,提高效率。

第三 ,更新观念,勇于提问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的特别珍贵的品质 ------ 李阳《疯狂英语》中提到学英语时不要面子,教者应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课堂上问问题,弄懂知识不是丢面子;不懂不问,英语学不好才会没面子。

第四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五 、采用新颖活泼的形式,复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学习学习,先学后习,学了之后要趁热打铁,熟能生巧,百炼成钢。教学语言点后,教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操练,除了题型丰富,例如做选择题、词型变化、改错,完型填空、翻译等人员组织方面既可根据情况两人同桌操练,也可后转身四人小组对练,还可以使用扑克牌随机分组练习。其间,教者可以在行间走动,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结合实际情景,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演,这种教学方法既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学、演结合,活泼有趣,生动高效。

在做书后习题时,也要尽量结合实际情景,采取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如:做多条问答题时,可以让一名学生手持话筒站在全班学生面前,接受台下学生的随机采访:也可让另一学生也站在台前,进行独家采访。内容可涉及起居时间、家庭情况、饮食、衣着习惯、活动内容……总之,要贯穿活跃课堂,情景教学的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以上各项教学活动时,教者要坚持激励性原则。“Good .You are clever .Congratulations …”这些激励性的话语教者应该常挂在嘴边;教者还可以准备一些小礼物,发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力求课堂教学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由于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利用课件,直观教学,同学们都学得津津有味。总之,教者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需要,要贯穿情景教学的原则。

当然提醒学生作好课后相关复习巩固工作也特别关键。如:背诵,复习整理笔记,做作业,对答案,释疑 …….

六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升华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 。

在英语教学中,教者应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

笔者认为好的英语教学应当将和谐的英语课堂气氛应该向课外延伸,教者应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如:利用课余时间,教唱英文歌曲;进行英语朗诵比赛:英语讲故事比赛;英语卡拉OK比赛:积极组织与外籍教师及学生的联谊活动(如条件成熟,还可以组织一年一度的英语节,可以组织兄弟学校一起交流);使用英语进行环境布置;开展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以此激发学生更浓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及热情,形成更强的学习英语的动机,为学好英语作好更好的铺垫。

总之,学习英语的过程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英语教师应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要求下的英语教学应当是积极状态下的教学活动,教者应当积极努力,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提高教学效 果。

参考书目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则》,贾晓波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版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一、转变教学理念

1.《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教师掌握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体育教育本身是一种鲜活的创造性劳动,体育教师不应因循守旧,而应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体现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课程标准》设计和评价的各个环节,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或对学生施以机械的灌输,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和活动的知识容器。而课改新思想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表现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核心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教师主导,忽视学生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例如在《开火车》游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新的课改思想只给学生条件:用单脚跳的形式自由组合到达终点。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创造,通过实践,体验失败,体会成功,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由2~3人的组合过渡到多人组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学生在身体机能、先天素质、个人爱好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篮球、排球、足球样样精通,跑、跳、投成绩均优秀,这是不现实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注重促进学牛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所以教师就得下功夫去研究学生,对他们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了如指掌,才能对症下药。全面了解了学生个性和兴趣,才能去发展个性,培养兴趣。同时,教育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运动能力弱的同伴。

二、搞好课堂教学改革

1.制定好教学文件,是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

《课程标准》根据健康三维观,体育自身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趋势,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教师不要把运动技能教学作为唯一目标,而应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一项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多元目标来完成,教师在制定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2.根据新的评价思想,搞好课堂教学评价,是搞好课改的关键。

课堂教学更注重口头评价,教师要随时对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对学生的活动要加以评价鼓励,对有关的知识要加以渗透,教师的评价是全方位的,不能局限于技能评价的圈子里,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口头评价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程标准》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把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把学生个人评价与学生间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扬合作精神,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做好及时性自我评价,每堂课后坚持写教学日志或教案评述,我们体育教师除了上课外,还有两操、运动队训练等诸如此类的工作要做,所以很少有在课后写教学体会的。按课程标准思想,若想达到五个领域目标,教师必须学会及时总结,找出一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哪些是值得发扬的,哪些是应该弥补的,教师在课后能坐下来认真思考,对以后的系统上课是大有益处的。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思想理念上要重视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初步掌握运动技能技术,了解一般体育卫生常识,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和能力,学会尊重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跳跃性游戏和体操跳跃中纠正学生的不正确落地姿势:帮助学生了解勇敢与蛮干的区别,帮助学生完成动作等,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实验工作做好科学研究

关键词: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运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01-02

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和科学健身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很多高校采用了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体育教学俱乐部”是指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运动技能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某种动作的能力,也称动作技能。

1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的要求与体育教师现有运动能力之间的矛盾

俱乐部型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由此就可能出现以下的情况:目前教授某些学生兴趣较高、普及性强、技术动作易掌握的课程(如篮球、网球等)的教师供不应求,而另一部分教师因为专项(如武术、排球等)的原因供过于求;部分教师只能教授自己的专项课程,而副项的运动技能水平却达不到授课要求;部分教师由于传统体育课教学的要求较低,使得专项技能水平下降或者由于身材等的改变而不能表现出原有的运动技能水平。

由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形式是将健康、娱乐、竞技和生活教育融为一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因而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安排授课时要重点以学生的兴趣选择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即教师将自己具备的运动技能,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进度方向与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制订具体教学训练计划,安排练习条件,提供学习信息,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及传授手段,并进行评估。

2 俱乐部型教学对体育教师开课项目数量与运动技术水平的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应在具备自己较强的专项水平基础上,积极发展自己的副项,保证每个教师至少可以开出2~3门课,从而满足教学的要求。同时,要求俱乐部体育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战术要求、训练方法、发展趋势等了如指掌,对自己的专项具有特殊的敏感性,能够对专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3 体育教师运动技术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教学质量评价通常包括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总体印象和包括理论课、体育课、教学方法手段等单项指标评价)、同行专家领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授课教师教学自我评价。体育教师运动技术水平是好的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基础。

3.1是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需要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特征是设定严格的教学管理规则,但在规则内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度。对体育俱乐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规则、学分分配、教学内容、选修要求等都做出规定,保证向学生提供规范、公平的学习竞争环境,同时也为学生在学习与提高方面提供较为公正的竞争环境和评价标准。

由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学生自身的技能水平、接受能力等均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自身具有比较高的专项运动技能和多个项目的专项技能,同时还要具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项目中锻炼,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个体需要。

3.2是教学效果的需要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根据学生认为专项水平高低对体育教学效果影响程度进行问卷调查,共给2006级学生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56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专项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详见表1。

4 如何提高体育教师运动技能(主项和副项)水平

4.1加强运动技能训练由于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提高是比较困难的,则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运动技能有限提高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本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运动技能表现力,因为教师只有通过适当的方式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传递给学生,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本研究以天津工业大学体育教师为例进行研究。

4.2加强理论和科研能力,促进对专项的理解体育教师应注重体育理论的学习和钻研,用科研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用教学实践丰富科研理论。这样做有助于教师对专项内容的深入理解。近年来天津工大体育教师在国内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公开百余篇,出版著作、教材教学光盘等30余部(本),已完成及在研课题40项,包括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15项,局级课题13项,校级课题10项。

4.3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需要、兴趣、动机等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具备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1)大部分大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娱乐和应付考试,以锻炼身体为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以及以培养终身体育观念为动机的学生人数都相对较少。

人采取行动的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要是人对满足个人或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东西的渴求和力求占有的趋势,当人有了某种需要的时候,内心便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一种愿望,这种愿望就变成了实际行动的动机,即需要被意识到以后就以活动的动机形式表现出来,成为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以之推理,最主要的需要就会产生最强烈的动机,因此以娱乐和应付考试为上体育课动机的人数最多,因为娱乐是他们最大的需要,成绩也是学生在求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需要之一;以培养终身体育习惯为动机的人数最少,这是因为学生还不能意识到终身体育的习惯对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学习、以后的工作等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即他们并没有认为终身体育的习惯或观念是他们目前的需要,因而也就不会产生行动的动机。

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最后的学校环境,如果不能激发其参与动机,那么对于国家提倡的、和使之终身受益的终身体育观念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一核心培养目标的实现则成空谈。

2)学生是非常喜欢体育课或体育活动的,但在对此有兴趣的同时却有很多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活动。这个结果显然是矛盾的(不考虑其中的生理原因,如生病)。因为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给予某种事物优先注意,并伴有向往的心情。实际上活动形式、评价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产生影响。

质量保障监控体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涵盖了高职院校内部自我评价与质量监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检查考核、毕业生就业率、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以及用人单位对于录用人才的质量评价等。其中高?内部自我评价与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是最重要的,原因如下:其一,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全面评价教学成效、推动高职教学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建设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就能够让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评价在时空当中实现有机的结合,让本院领导以及师生员工均可自动地检查和评价教学活动之成效能否达到办学宗旨以及培养目标之要求,为合理地调整工作思路以及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信息以及依据。高职学校可运用该体系之运行,让教学工作能够实现规范化,让教学管理机构和师生们均依据教学准则来办事,并且全力推进高职内部各方面的工作,改进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程序,为开展科学决策以及民主管理提供足够的依据。其二,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切实满足社会各界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自我保障。高职院校内部、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彼此相互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能够让高职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变得更为密切,让社会监控所具有的反馈作用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当然,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还能够很好地提升社会各界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其三,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切实规范高职院校办学行为、维护高职教育秩序、落实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一体系的建设,能够很好地激励各所高职学校强化良性竞争,不断地深化改革,提升高职教学质量的内在发展动力,而且还十分有利于上级部门快速掌握高职教学质量等信息,通过快速调整思路,以求真正实现政府部门对于高职教育的管理。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质量观念之更新属于先导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一定要紧紧做到更新质量之观念。具体来说,应当抓好以下三点。一是要求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一定要具备正确的教育观,而且还应当在思想上加以高度重视。应当更加牢固地树立起"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二是要强化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经常性地选派相关人员参与到全国性高职教育理论培训以及课程研讨之中,经常性实施校际沟通和交流。三是要积极组织广大教工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并在本校师生之中积极开展研讨,从而能够真正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通过学院领导的积极宣讲、校级论坛的交流发言以及教研室层面上的研究,能够实实在在地把以上理念落实到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们的心中,从而形成持续学理论的氛围,全面进行探究,从而持续改进与更新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观念。

(二)质量标准之确立属于基础

质量标准主要涵盖了涉及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要通过完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等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制度化建设以切实规范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管理标准指的就是对本院各类事务的管理体系,其重点在于提出管理之范围、要求、责任以及流程等。工作标准组要是指依据各类工作之特点而出台的具体工作制度,其重点为工作范围、责任以及程序等。技术标准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教学机制,所涉及的是主要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形式、课程标准以及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等教学质量标准。创建质量标准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来进行操作,针对高职院校所具有的地域性、专业性以及发展性等特征,全面确定高职教学质量的标准与内涵,做到确定合理而且合适的标准职,切实保证标准具有科学性、规范性以及权威性等特征。在落实高职质量标准的过程中,应当全面参考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流程以及技术管理规范。与此同时,还应当切实融合到本专业的国家或者行业技能鉴定考试标准。随着高职院校质量标准体系之形成,也就建立建成了高职规章制度,确保了本校各类教学活动能够做到正常而有序地开展,从而为本院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三)质量评价之健全属于关键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体育弱势群体走进大学校园,这是党和国家对此类人群的重视和关怀。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增强大学生体质的关键因素,也是对大学生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所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和《体育法》相关条款均要求高校需要为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通过此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体质,使他们公平地获得适合身心特点和需要的体育技能,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开设体育保健课,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保健课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办法等不够科学,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保健课教学远远没有达到促使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高度,因此,目前各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文章对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对策,为完善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认识体育保健课

1、内涵

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在校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

2、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目标可细分为五个方面:(1)运动参与: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具备必要的体育欣赏能力,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2)运动技能: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健身方法,学会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3)身体健康:能够客观评价自身体质状况,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4)心理健康:通过参与体育锻炼积极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5)社会适应: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素养,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切实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3、必要性

(1)提高体育弱势群体的身体素质:通过体育保健课向体育弱势群体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健的能力,达到健身强体,全面提高其生理机能。(2)有助于心理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体育弱势群体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影响,他们大多存在着某些心理隐疾,而抑郁或焦虑水平很高的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锻炼改善其心理状态的可能性较大。(3)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目前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要求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体质,而体育保健课的开设,是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4)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能够给大学生传授实用的健身理论与方法,使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其自觉锻炼行为得以坚持,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迫切要求。

三、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足

目前,缺乏对体育保健课的内容、方式和价值等宣传,各高校领导甚至部分体育教师对学校所开设的体育保健课的认识不足,很多高校对体弱、伤、病及残等体育弱势群体采取免修处理,不能主动地采取方式方法去帮助该人群实现其自我保健能力。

2、缺乏教材和教学大纲

目前各高校的体育保健课教材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很多学校甚至没有针对体育保健班的教材,教学大纲更是不够具体,致使教学内容过于随意,绝大多数高校将注意力集中于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不强,与实践结合的不够,很多教学内容仅仅根据任课老师的特长爱好设定,即教师会什么项目,就教什么,没能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健身方法,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体育保健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从事体育保健课的教师绝大多数并没有参加过保健知识方面的培训,大都由年龄偏大的教师从事此课程教学,缺乏理论和实践支撑,制约着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效果,不利于高校体育保健课的健康发展。

4、考核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各高校体育保健课的评价标准欠合理,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出勤率进行成绩评定,对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等过程性指标不够重视,甚至部分学校在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评价中设定成绩上限,或注明“保健”或及格等,这严重侵害特殊群体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权利,缺乏从体育保健课的特殊性出发,不利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5、缺乏必要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

体育弱势群体作为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对象,由于他们运动能力不足,难以随同普通大学生使用正常的体育器械,需要特殊的辅助设备器械等,但是各高校普遍对此重视不够,场地器械数量严重不足。

四、提高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各高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应该提高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度,重视体育保健课的建设,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为体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注重情感投入,消除情感障碍

体育弱势群体在体育课堂上,由于身体运动能力不足,他们的内心较为敏感甚至存在抗拒心理,对教师间形成心理隔阂甚至对抗,所以,课堂上对体育体育弱势群体要多关系多沟通,消除他们心理上的戒备及情感障碍,注入更多的爱心。

3、重视教材建设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材需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为中心,摒弃传统的重技能轻理论等思维模式,顺应高校体育改革发展趋势, 实现传统与现代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科学论证并调整理论、实践教学比例,充分体现教材的针对性。

4、提升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加大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强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及相关医学知识方面的学习,通过多渠道的培训提高授课能力,同时要转变教育观念,多开展相关的研讨会,切实提升体育保健课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5、完善考核评价方法

高校体育保健课的评价标准应该从健康意识的养成入手,从制定适合自身的康复运动处方、身体康复的提高幅度和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程度等方面综合评价,形成全面的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自我满足感,激发其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实现对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需要从人性化关怀出发,进一步完善教材和教学大纲,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和目标,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使学生乐于参与,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为特殊群体掌握体育保健知识和技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本春.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1.

[2] 张龙.构建和谐进程中大学生弱势群体体育保健课的开设[J].运动,2010.02.

[3] 唐栋.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9.04.

[4] 刘惠莲,林少娜.影响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原因及其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07.

[5] 牟利明,郑志磊.对高校体育设置体育保健课的必要性研究[J].科技信息,2009.17.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 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 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 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阳.关于健康教育内容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2,(4). 

[2]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 

[4]虞荣娟.高校运动保健教育的几个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6,(5). 

[5]于蕴,虞荣娟.对普通高校身体病、残、弱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的探讨[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2). 

游泳是一项非常基本的生存技能,一个人学会游泳将一生受益。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游泳运动技能,促成大学生的终身游泳运动文化与素质教育。然而在高校体育中,游泳课的开展也是诸多专项中困难最多、最不容乐观的。其中怕出安全问题就是制约学校开设游泳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安全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但部分人错误地认为不开游泳课是最安全的,其实不然,众多专家都曾呼吁:学会游泳才是预防溺水的最好手段。构建完善的高校游泳教学安全保障体系尤为重要。对此,本文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高校游泳教学安全保障体系,希望为高校游泳教学开展保驾护航有所裨益。

1.游泳教学设施的标准化

为了保障游泳锻炼者的身体健康安全,务必确保游泳场所各种安全器材的配备及设施均合格化。

1.1救生、急救器材的配置

每一个游泳场所都必须配置经中国救生协会认定的水上救生器材。游泳场所必备救生器材有救生圈,救生抛球,救生绳,救生杆。以上救生器材必须放置在游泳场所的明显位置,并张贴警示牌,告示急救时使用。救生器材要指定专人负责保养,定期检查,以确保紧急情况下正常使用。可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经中国救生协会认定的救生急救器材,如急救板、急救氧气瓶、肢体固定夹板、人工复苏器和携带型人工呼吸面罩、颈部护圈、急救箱包等。

1.2安全标志的设立

教学前教师要提前检查场地,掌握游泳池水的深浅、清晰度和池边情况,在深浅过渡区域设立明显的安全标记,预测可能发生的险情。除此之外,还应该设置各种必要的警示标志牌,如游泳者须知牌、游泳安全须知牌、紧急抢救须知牌、游泳场所示意图牌,以及禁止跳水、禁止嬉水打斗、道滑禁止跑步等警示牌,还有如绿色通道、残疾人通道、救生器材标志牌、各工作室标志牌等。

1.3水质卫生达标

当游泳池内人群密度过大时,会导致水质的各项指标尤其是细菌总数的严重超标,造成教学参与者游泳后发生腹泻、眼睛红肿发痒,等等,使游泳者的身心受到损害。所以,对于游泳池的水质问题一定要重视,必须每天进行消毒吸尘处理,保障游泳师生的健康。

2.游泳参与者身体健康合格化

身体健康合格的学生才能加入游泳锻炼,凡患有精神病、癫痫病、痴呆、心脏病、皮肤病、严重沙眼、急性结膜炎、中耳炎、肠道传染病、性病患者及各种传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场。这样既可以防止一些同学因为自身的原因发生特殊情况,又可以控制疾病的传染,避免同学们之间交叉感染。

3.教师自身救生能力的合格化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对于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一些情况应该有果断处理的能力。如果教师没有救生的能力,就谈不上保证学生的安全,所以高校上游泳课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救生能力,取得一定的救生资格,方可上岗教学。

4.教学过程中安全管理制度化

4.1加强课堂组织纪律性

教师要提前到达上课场地等候学生,课前严格执行点名请假制度,宣布游泳课纪律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规定本班上课活动区域,课上实行令行禁止,严密组织教学,发现险情及时抢救,下课时全体学生出水列队清点人数,指出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课后需要复习的内容后统一退场,教师再做清场工作。教师上课时应穿游泳衣裤,佩带口哨,既保障教学效果,又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健康。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游泳池内的各项规定,凭游泳证出入游泳馆,按上课规定时间准时到达上课场地,集体下水和起水,不得擅自进入游泳池下水。游泳练习时学生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必须在教师指定的区域,如条件允许最好挂上水线顺序游进,服从教师的口令、手势,禁止在水中打闹、冲撞或假装溺水。遇到紧急情况,学生要及时呼救。在上课过程中有事起水时需向教师请假,不得随意起水退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养成不擅自离岗、不闲谈、全面观察、重点指导、多走动和随时清点学生人数的习惯。

4.2教师采用科学、合理、实用、安全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业务学习,钻研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要尽快掌握所教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教学时有重点和针对性,采用全面观察与重点照顾相结合的方法,使每次课的组织与教学更科学合理、得当适用,而且还应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可采用分组、集体和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常规教学方法,最好在每次课堂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并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个体差异、技术掌握的程度,从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对于特殊学生要给予特别关照。如对一些患有晕水、贫血等病症的特殊学生,要区别对待,细心安排,还要教给他们在自己身体不适时的处理方法,并对在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演示,增强学生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教师观察要仔细,在练习中如发现学生面部发乌、发紫,出现紧张、恐惧情绪,动作僵硬、不协调、吃力等不正常情况出现时,要及时让学生上岸休息。

4.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旦学生知道了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意识,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就会自觉按照教师的指示和思路走,避免不安全的情况发生。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游泳场馆的建设,参加游泳锻炼和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多,游泳场所的人身安全应作为首要问题来抓。贯彻“安全第一”的原则,预防为主,创造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秩序、安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学习及锻炼。

5.游泳课安全组织工作的实施

5.1游泳课课前的安全组织工作

5.1.1加强安全教育

通过墙报、挂图、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宣传工具,开展游泳安全教育,宣传游泳安全的重要性及安全常识,在第一次水上课前系统地对学生传授游泳安全知识和课堂常规教育,如加强上课纪律,实施令行禁止。要求学生做到三不(不在泳池中跳水,不在人多、拥挤的水域中潜泳,不在水中嬉戏、打闹)。学生起水离队时须经教师同意,归队时须向教师报告后才可下水。

5.1.2游泳课前进行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包括学生水性情况,如是否学过游泳,水性如何,能游几米等。健康状况调查,开课前应对学生进行健康常规性检查及病史调查,凡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癫痫病、传染病等对游泳教学存在安全隐患病症的学生,应采用限制性的保护措施,禁止他们下水游泳。临时例假不能下水的女生,由任课教师安排课外作业或布置见习任务。

5.1.3了解场地情况

上课前教师应对游泳教学的场地情况,如水的深度、深浅区的范围、池边池底的形状、坡度、水温情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标出深浅区,在课前进行安全教育时告知学生,提出注意事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检查救生用具、教学用具是否齐备、损坏,对损坏和不符合要求的用具要坚决更换。要将教学用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给学生。

5.1.4做好考勤

教师必须在上课前10分钟到场,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更衣。然后召集学生在游泳池门外集合,进行点名考勤,统计人数。迟到的学生须报告老师才允许进场。有见习生需安排固定和安全的位置,不得随便走动。

5.2课中的安全组织工作

5.2.1课的准备部分

下水前,应向学生宣讲安全注意事项和上课纪律,强调安全工作对游泳教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后每次课开始时都要总结上次课安全方面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本课的安全要求。带领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尤其要活动水中易抽筋的部位,如脚趾、小腿、手指部位,并强调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使学生引起重视。第一次下水前应向学生介绍刚入水的身体感受,如水压的作用,会有胸闷、呼吸困难的情况,稍作适应就会消失,避免学生产生恐慌心理。教师在学生下水前还应组织好安全小组,将3―5名学生编成一组,挑选责任心强、水性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要求小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小组长应经常清点人数。布置救生人员和设置安全监督岗,发现有人溺水,及时呼救。上课时应视上课水域的大小,配备相应的救生员(50m×25m游泳池,每25m两岸应各设一名救生员)。任课教师应告知救生员本次上课人数。

5.2.2课的基本部分

为了保证教学进度的统一性,可采取统一进度进行讲解示范和练习,这样教师容易统一管理,练习和活动范围也可控制,从而提高安全系数。上课中,教师应经常观察检查上课学生的人数,约10分钟检查一次,并与救生人员核对人数。上课时,教师应全面观察,重点照顾,注意深浅水交界处的情况,将不会游泳和游泳基础较差的学生始终置于自己的监控之下。

5.2.3课的结束部分

及时清点人数。游泳课结束后学生起水上岸,立即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小结上课的情况,表扬优秀,指出还须注意的事项,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观念。教师离开游泳池前,应巡视一遍游泳池,最好绕池一圈,直至学生全部更衣完毕离开泳池,教师方可离开。

总之,安全重于泰山,每个细节都不可有丝毫懈怠。高校要带头加强游泳救生员的培训工作,逐步做到体育教师人人有游泳教学和救生员双上岗资格证。游泳教学场馆要严格遵守《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游泳场所)的规定,对于违反操作规程的人和事要及时纠正,对造成伤害事故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陈绍文.高校游泳课安全问题刍议.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05.

[2]龚海.普通高校游泳课“分层次教学”的研究.松辽学刊,2002,04.

[3]沈宇鹏,白慕炜.广东省高等院校公共游泳课程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商榷.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15-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来,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达到2 442所,在校生达到2 391.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0%,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为全面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与程序体系。主要是指高等学校为完成预定的本科教育目标,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评价与诊断、反馈与调控、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校内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系统。

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工作体系由六个部分构成:

(一)教学质量保障目标系统

高等学校制定学校质量目标,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依靠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对教职工的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质量行为。教学质量目标系统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专业规范等;(2)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用、师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等。

(二)教学质量保障决策与指挥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的决策与指挥系统通常由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处等人员和有关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对教学管理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进行决策,制定学校政策措施,组织指挥和协调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并总结经验和不足。这个系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三)教学质量保障决策执行系统

教学质量决策执行系统由校和院系二级运作模式组成,主要由校和各院系负责教学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另外还应该包括学校各级党委、社团组织、后勤等,执行学校指示决定,真正实践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和全员管理的思想。

(四)教学质量保障信息管理与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信息管理与反馈系统的目标是收集、分析研究、反馈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量改进意见,落实改进措施,检查、验收质量改进效果等。该系统通过相关制度和规定,建立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用人单位等多主体的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反馈、改进机制,为教学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形成有效的、持续的教学改进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信息管理与反馈系统应建立以教务处、督导室为主,就业指导中心、各院(系)、学生信息员、学生家长、毕业生、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同时还应有专业信息管理的人员参与。

(五)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与诊断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与诊断系统主要是对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评价与诊断以及日常评价与检查制度的完善。对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评价与诊断要多种途径并用,多个主体参与,对课程、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和诊断。日常评价与检查制度的完善要与专业评估结合,定期诊断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坚持日常教学检查和“三期”教学检查,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价系统,使评价标准更科学,实现多层次、即时动态评价。

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与诊断系统应该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主管,由高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成员,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以及从事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的专家共同组成。

(六)教学质量保障检查与监督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检查与监督系统的目标是通过监督教学质量保障项目的执行情况及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及时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生成的各个要素,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检查与监督系统是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正常高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高校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负责人和党办、校办主任组成。

三、现阶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日趋成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质量评估不够完善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并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政府、社会通过对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整合内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体、学校的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1]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辅以物质奖励形式的激励。客观地讲,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过程的测评和监控、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意识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它的不足。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老师,还是推动、改进教学?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发展教育?前者侧重于鉴定等级、区分优劣、排列名次;后者侧重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这才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前者是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成功的经验分析来看,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淡化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强化过程性和反馈性,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二)监控产生的“负效应”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监控信息的样本量,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公正意识的状况,都影响着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学生评教,还是专家或领导评估,都要对教学作出量化评估,其准确度不可能不产生偏离,如果偏离过大,就会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为,第一,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二,有的教师很可能会因此而讨好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第三,有的学生打分随意、不严肃;第四,不区分课程性质、课程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关联性的评价,不能真实反映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而失去公允;第五,专家或领导评估,如果只听了教师的一堂课,就得出评价结果,必然失去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2]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学校的各部门、各个工作环节,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部分,具体指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具体领导下,以教务处为主形成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权威高效的运行机构。从整体上看,指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按照学校总的教学质量目标,把分散的教学过程质量要素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教学环节有序运转、规范协调,收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最佳效果。从具体的运作上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学校,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务处。在这个指挥系统中,这一层次承担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指挥、组织和调度的职能。其中,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管理指挥中心,它起着上情下达和下请上传的作用。对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领导,它需要如实反映教学质量的现状,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和教学改革的设想,为学校作出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学院,它是代表学校行使全校教学质量管理责任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方案,筹措教学经费和改善教学设施,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调研,组织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检测,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的原则,落实或实施相关教学政策。

第二层次是学院。其主要职责是依照学校的使命、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质量标准,管理所属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协调教学环节的组织,检查课程实施的效果,完善教学基础建设,确保教学文档的齐全,监控各专业和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指导和协调实践性教学活动等。

第三层次是系。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措施,对所属专业的课程实施和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讲义编写、教师业务培训和进修、教研活动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学生学习指导和开展本专业毕业生追踪调查等。[3]

(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

教学信息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没有准确、全面、客观的教学信息,就无法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包括教学信息收集、教学信息处理、教学信息的评估与诊断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的收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有专家的信息、有校督导组的信息、有校领导的听课信息,还有学生的听课信息。教学信息的处理应该科学和全面,对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价,只听一堂课或是只看教师课堂上的讲课表现是不充分的,要有足够的、长时间段的课堂教学样本量,以及教师课前的备课情况,甚至要考虑课程的性质,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学信息处理的科学、合理和公正。收集大量的教学信息以后,对信息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结果,并将结果反馈给被评估者本人,不排序、不对比、不公示,目的是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教学信息的反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校长可以查询全校教师的评估结果,院长可以查询本院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系主任可以查询本系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而教师本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评估结果。因此,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教师的“隐私”,教师看到学生或专家对自己的评估,就可以去分析存在的教学问题,思考如何提高、如何改进。

(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督导系统

督导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约束机制,由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以及各学系本科专业委员会构成。它改变了过去督导成员单纯由退休教师承担的做法,建设了一支参与面广、能力强的督导队伍。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长、各学院分管副院长、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学院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各学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职能是建立教学质量标准,监督质量管理规范的执行,深入课堂、实验室、教研室、学生宿舍进行听课、调研和谈话等,认定和处理教学事故,接受学生有关教学方面的投诉,以及引导教学改革的进行等,从而监督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2][3]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相关的激励导向机制。改变传统的奖励方式,即“物质加精神,以物质为主”。这种低水平、一般意义的奖励手段仅发挥了激励的一小部分导向作用,难以涵盖激励导向的全部内涵,更难以发挥强大恒久的动力效应。在指导思想上,要转变观念,正确地处理好监控和激励的关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激励导向机制,要改变过去只关注教师的横向比较结果,忽略了教师自身现在和过去的比较,漠视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的现象。一个教师如果进步较大,即使原来水平较低,也应该受到奖励,不仅体现了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其效果也远比单纯的评比评估效果更加显著。

要让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切实发挥作用,真正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鼓励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在具体的措施上,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作支撑。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对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的评估、评价指标,以使各个环节的监控都有具体的标准可循,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监控的效率。可以建立本科专业评价办法、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评价办法、课程建设评价办法、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实验教学评价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评价办法、学院教学管理评价办法和教务教学人员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内容涵盖本科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4][5]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持条件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各个活动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任何一个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其工作和学习质量都会不同程度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高校是一个独特的社会机构,即“大学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在大学无政府状态中,每个人都被看作是独立的决策者:教师决定是否教授,何时讲授,讲授什么;学生决定是否学习,何时学习,学习什么。这一组织特性决定了高校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顺利运转必不可少的支持条件。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的思想文化基础。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氛围,需要以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和程序性文件为核心,通过目标认同、制度约束、活动引导等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识监督,尤其是学校领导的精力投入,使教学质量意识渗透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首先,目标认同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前提。教学质量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需要高校在形成独特的质量价值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的基础上,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和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高校的全体人员形成建立在教学质量目标认同基础之上的共同质量愿景。

其次,制度约束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核心。所谓制度约束是“高校为实现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严肃性”。质量管理制度是高校质量文化的硬件,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和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的体现。[3][6]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生多样化,使学校教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各高校要建立适合校情、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除了要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外,更要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把各体系环节的过程管理落到实处,并确保教学质量管理程序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建设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天虹,赵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4.2.

[2]马东太,王晓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完善[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38.

[3]高耀明,张光辉.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67.

[4]张丽芳,张蔚伟.浅析我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9:38.

[5]张作岭,孙阳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功能与实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4:109.

[6]叶聚丰.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实践[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3.

[7]柴维斯,陈舒怀.大规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2.

[8]高海生,胡桃元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6.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53-02

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学评估工作是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在宏观方面进行的监控与评价,有力地推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高等学校内部也应该相应地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够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质量定义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 [1];而“监控”是以某种技术手段为工具对实体施以外部作用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政策性行政技术为手段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效果实施外部作用的活动过程 [2] ;“保障”则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校外(社会)办学环境和条件 [3]。

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是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因素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整体,并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管理实施监控、评价和及时调控的活动过程。

二、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加快,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质量监控指标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科学、完整、运行有效,特别是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有得力的监控设施。可见,在中国现有发展条件下,建立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于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和管理效能,提高办学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内容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是对高校内部教育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主要由教学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等组成。

1.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高效,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和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如制定《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等制度,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管理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机制,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激励政策与措施,如举行“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制定《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过程监控体系。高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员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听课评课、期中教学检查、座谈、学生评教等各种形式,加大监控力度,检查和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并在对监控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促进广大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和规范教学管理。

3.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校内教学质量评估是实施内部质量监控的有效方法,学校应该有适合本校的合理规范的质量标准。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应该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这种体系应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体现大众化的特征,适应国家化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建,重在建设,通过评估为教学主客体的自我反馈调控提供直接的依据,为决策咨询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4.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是整改和建设的重要依据,真实有效地采集教学质量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信息的采集和反馈有多种渠道,如通过随堂听课直接获取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组建学生信息网等及时掌握教学动态,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认真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另外,毕业生就业率也是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很重要,就业率是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检验。建立由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和校友组成的毕业生信息网,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估、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对高校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使学校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的要求,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所有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人员,包括大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政府教育厅行政部门等的行政官员,应该共同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内容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努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名师引进力度。扩大教师培养规模,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层次。努力形成鼓励广大教师安于教学、热心教学、投入教学的运行机制。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学校通过网络等手段公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要适时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备课情况;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通过教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

2.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良好学风的养成。开展主动活泼的学风建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校、院、系齐抓共管,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努力良好的教学环境。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3.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新建一批学生公寓、食堂、教学楼、实验室等,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使用优秀新版教材。建立科学的高等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讲义,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4.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不仅要进行内容更新和改革,还要进行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即课程体系优化和系列课程的整合。改变过去各门课程划分过细,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把当前国际通用的基本知识和法规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同时增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教材。充实高等学校教材的内容,大力推广双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大力推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与“精英高等教育”学生的差距,教师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让课堂重新成为最吸引学生的地方。

5.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的作用,推广网络教学。同时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内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参加前沿课题的研究,尽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教学管理部门是校内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直接执行者,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主动、科学、高效地为教学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金佳雷(1963- ),男,江苏无锡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36-01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石,在高职院校生源数量与质量下降和新的教学体系“厂中校、校中厂、工学结合模式”的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成的模式有多种,构成质量保障体系的子系统也有不同的划分方式,如有包括质量管理系统、质量评估系统、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三个子系统的模式,也有包括教学元素管理运行系统、教学环节监测系统、教学整体评价系统、教学过程的质量反馈系统四个子系统的模式,还可划分为质量目标管理系统、质量信息监控系统、质量评价系统、质量评价信息处理系统四个子系统的模式等等。但总体而言,无论是何种模式,它都应该包括质量决策、指挥、管理机构、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教学条件的支持与保证、质量文化建设等。因此,如何构建与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如何构建与健全符合教学多元化的教学督导队伍以完成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一、构建教育教学决策、指挥、管理组织多元化体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采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中具有高级技能的员工也正在承担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为保证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提升教学质量,应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相对应的教育教学督导组织机构。学院内部以学院主管教学院长、学院教务处长、学院督导室主任、系部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系部二级督导、学生信息员为主;而在学生实习的工厂,以企业主管校企合作领导及具备高级技能的行业企业专业人员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督导组织机构,实行人才共有、人员互聘、共建运行的模式,负责对整个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明确不同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指导思想、理念,构建优良环境和氛围,提供组织、机构保障。确定质量目标,并制定不同环境下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协调企业、学校、教学系部的关系;总结各项管理经验,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构建教育教学元素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明确教学工作中的主要角色。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新模式下,日常教学的主要角色为只具有理论知识教师、只具有实际经验的企业教师和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如何解决好三者的关系,是新模式下教学环节的首要问题。对缺乏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实行下企业锻炼的机制,以增强他们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力。将企业教师引入学院,培养其系统化、正规化的教学能力,将他们的实际经验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技能。对学生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实践环节的动手能力。

2.不同教学环节和内容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为了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不同层面上设立了以企业、学院、系部的多元化的教学督导管理队伍。并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日常教学良好、稳定地开展。

3.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管理的多角度、多元化的质量保障作用。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是一个庞大、细化的系统工程,应当从人员组织结构、政策制度保障、实训设备保障、工程运作机制保障、条件保障等形成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在这些保障中,还要多方位地整合学校、企业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多方位地挖掘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要素与潜力,最大化地使其发挥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教育教学元素多角度、全方位的监控和评价体系结构

1.教育教学多元化的监控体系的构建。构建以学院、企业、系部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 校内、校外的教学督导分别实行不同的评价机制,对教学实施全程管理,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即“过程管理,效果评价”制度,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应从输入—课堂教学过程—输出三个环节实现全方位的教学质量控制,即从单一受控对象变为多元受控对象,从单门课程的控制转变为多层次综合控制。以过程控制为中心,从教育教学中的各个具体环节加强教学质量控制。学院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应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展开全面的质量管理跟踪。建立以学院、系部、教学班级中学生信息员三位一体的教学督导管理队伍,形成相对开放的循环监督机制。对教学过程的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效果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学院外部应建立以企业为主、学院为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监控学生在校外的实践情况。我院对校外实践的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办在江苏省主要地区设置相应的工作站来对学生在企业里的工作进行全程监控与管理。

2.教育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构建。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还只局限在校内的听课制度、督导制度、 教学检查、学生评教的手段,而对学生深入企业后的学习阶段的教学质量评价相对落后。为解决现阶段校外实践阶段的教学质量评价相对落后的局面,建立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事业单位中聘请专家组成社会评价体系,对学生在校外的主要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3.构建用人单位的评价机制。用人单位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专业综合能力、专业专项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才能、社交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符合程度的评价,是检验高等职业院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对应的各个专业的课程标准制定是否真正符合现实需要的重要手段。

四、构建教育教学元素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体系结构

教育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是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实践中的各种信息的跟踪、反馈,信息的来源要克服原有的仅是理论(课堂)教学方面及仅限于校内的信息。对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直观、形象的记载,多元素、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反馈并加以分析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在现阶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的模式下更应建立教育教学信息反馈多样化体系结构。

教育教学多元化的信息反馈体系结构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校内应建立以学院、教学系部、教师、学生的四级教育教学信息反馈中心。通过校内监控构建各个环节数据采集、分析的全方位的信息处理机制,对教学过程的教与学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其次,校外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机制。企业、用人单位应将学生在校外对相应的工作流程、实际动手能力,是否能接受企业工作规范进行反馈,学院的院、系二级督导也应深入企业进行“导学”。再次,构建有效保障校内、校外信息反馈系统的体系结构。信息反馈系统的作用是对教学各个环节收集到的信息加以分析,根据不同层次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将信息反馈结果反馈给被评者和相关管理者,是教学质量监控形成闭环的重要保障。所以要保障信息的可靠、及时和全面以及信息反馈渠道的通畅。信息反馈系统同样应该保障校内环节、校外环节。信息反馈必须沿着ISO质量监控体系的环节,实现质量信息反向的传递,形成闭环。

高职高专院校在“厂中校、校中厂”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应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注重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特色,大力倡导政府、社会、企业参与办学,建设以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为主、内外部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有效的管理活动是一个闭合的环,是一个持续改进与提高的过程。戴明环是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提出的一种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和管理程序,由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评价,A(Action)修正或总结四个阶段组成,又称“PDCA”动态循环。“PDCA”不断循环而形成了一种管理系统,这一系统是由一组共同作用而又彼此独立的一系列管理环节组成,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环节对任何一项活动全过程控制、明细分工、明确责任和持续改进,最终达到组织目标。

戴明环作为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程序,,现已成功地被应用到环境管理、安全管理、医疗、政府行政等诸多领域。

(二)地方高师院校基于戴明环运转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鉴于戴明环在诸多领域成功应用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其动态循环管理模式,结合学校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实践,构建权责明确、层次分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1.计划阶段:学校决策系统(含制度系统)。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中枢系统,是决策中心。负责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对教学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根据信息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对教学工作做出调整,及时对教学检查评估系统提出指导性意见,保证全校教学监控工作的正常运转。

2.实施阶段:指组织系统。组织系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主要载体,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高效运行的保证,由行政事务管理系统和学术管理系统构成。行政事务管理系统与高校现行的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基本一致,学校是教学管理的主导,侧重对教学管理过程的指导、协调和研究功能,学院则是教学管理的实体,承担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与政策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工作。学术管理系统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下设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等组成。

3.检查评价阶段:指评估与检查系统。评价是衡量、评判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手段,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校始终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价方针,定期开展院系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研室教学管理评估、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估、本科专业评估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估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修正总结阶段:信息反馈系统。信息反馈是教学质量系统得以持续动态、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实行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等制度,由教学调研员、学生教学信息员、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多渠道收集教学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并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将整理结果如实、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学院、相关教师进行整改,从而为决策系统修订完善规章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或制定下一轮教学管理目标做出正确决策。

决策系统(含制度系统)、组织系统、评估与检查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执行办法,及时反馈和开展调研、总结,不断进行新的决策,修订新的目标,再实践,再实现新的目标。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教与学的矛盾,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二、戴明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实施

(一)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营造制度环境

一套完整、科学、严密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根本依据。为此,我校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根据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及时制(修)订和完善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涉及教学改革与建设、学籍管理、教务管理、质量监控、实践教学、专业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7个方面,涵盖本科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还制定系列教学激励政策,对教学工作业绩突出教师及团队授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两次修订《广西师范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力求做到奖惩分明。目前学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二)加强日常教学检查,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学校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及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开展侧重点各异的教学检查:第一,定期开展期初、期中、期末“阶段性”教学检查。期初重点检查教学准备、师生到课率情况;期中重点检查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效果、学生学习状态;期末重点检查考风、考纪、试卷、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第二,不定期随机检查师生课堂教学规范行为,如师生到课率、教学进度执行情况、教师迟到和提前下课现象、学生课堂纪律等;第三,重点检查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学生反映大、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实行专人跟踪式检查,对考试、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教学等重要的教学环节进行专项检查。通过多形式、制度化、规范化的日常教学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一线中的问题,将监和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开展教学评估与检查,落实专项制度

学校重视开展教学评估与检查,组织了院系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研室教学管理评估、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估、本科专业评估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估等评估工作,并在评估过程中形成了规范的评估工作程序。此外,各项专项制度也得到落实。

1.校领导现场办公制度。校、院系党政领导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院系进行现场办公,解决院系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与教学有关的问题。

2.听课制度。规定各级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每学期的听课时数,并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要求认真填写和保存听课记录册,提出改进意见,及时反馈。

3.教学调研员调研制度。从2003年开始,我校从各院系退休教师和在职教师中聘请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了学校教学调研员队伍。2007年,为了充实教学调研员队伍力量,充分发挥教学调研员的督导作用,组建了校、院两级教学调研员队伍。校、院级调研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评价、反馈。

4.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院在每个年级每个教学班中精选1-2名责任心强、学习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教学信息员。对教师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监控,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1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现状

1.1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概念

高校教学参考信息的定义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扩展,从19世纪起最初的特指任课教师指定的经典教参书,逐渐扩展到教学参考书的数字化、各类电子课件、习题等多媒体范畴。

提供教学参考信息和资源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直接服务于师生教学活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之一。教学作为高校的使命是第一位的,作为高校主要的服务机构,图书馆为师生提供有效、及时、便利的教学资源服务是校方和师生的基本要求,在今天高校普遍面临的“国际化、信息化”的机遇和挑战下更是如此。

1.2国内外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建设进展

国外很多大学和厂商很早就在积极研究和提供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1991年美国的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图书馆最早开发了一套电子教学参考资料系统,其后世界多所大学陆续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并将指定教学参考资料数字化后放在网络上供学生使用。

在国外已运行的教参系统中,Docutek公司的ERes软件由于进入市场较早、功能比较全面、运行稳定,是目前用户最多的教参系统平台。截至目前,ERes在全球有超过400家用户。ERes具有完整的版权管理流程,用户、出版社、版权所有者之间产生的文档能够自动生成,通过与美国CCC(版权解决中心)的良好合作关系,图书馆可以即时联网取得大多数文档的网络访问许可证。

此外,国外主流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都有相应的教参书管理模块,如SirsiDynix系统就包含“教学参考书”模块,读者可以依据“授课教师、课程编号和课程名称”等来查询参考书信息。类似还有Innovative Interfaces公司所开发的ElectronicCourse Reserves Module of Millennium、Epixtech所新加入的Reserve Book Room of Horizon、Endeavor Information Systems公司所建置的Course Reserve of Voyager Module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内建模块只能进行系统查询,而无法直接提供教参服务。

国内高校开始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的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最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根据马瑛在2009年4月至5月的调查,在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图书馆中,自建教参系统的已达36所,说明近几年,中国高校建设教参系统的步伐加快了许多[6]。

目前国内地区性的高校教学参考服务主要包括北京的BALIS和江苏的JALIS,分别已经整合了地区内多所学校的教参资源并实现了地区教参资源共建共享,但在资源种类、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全国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教学参考服务平台是从2004年起由教育部CALIS管理中心资助,复旦大学图书馆牵头,全国81家重点院校参建的“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二期建设。

1.3CAMS三期“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简介

在“十二五”期间,在CALIS二期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建设面向全国的“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平台”(China Academic Course Reserves Online)(以下简称:CALLS教参平台),着力提高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资源的保障率和服务覆盖面,将其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各类丰富教学参考信息资源、先进技术手段和便捷服务体系的统一平台,为全国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提供高质量的全文电子教学参考资源和教学信息的文献保障服务,并通过多层次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支持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促进高校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提升全国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确保可持续发展。

建设内容包括;

(1)资源建设:以教学参考书为重点,扩大资源类别、增加资源量;通过配套服务措施鼓励参建学校共建共享;通过试点,逐步整合现有资源(如将教育部13个外国教材中心已有资源、国外著名高校开放课程的教参资源、本地自购自建教参资源等纳入服务体系);扩大教学参考资源的来源,充实教学参考文献保障内容。

(2)平台建设:在现有软件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服务功能,提供更为丰富的互操作接口;积极探索与其他教学相关系统(如E-learning教学平台、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校园的其他系统等)的有机融合,形成完善的教学参考信息管理与文献保障平台。

(3)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心网站为核心,依托CAMS省中心和主要参建馆,在充分整合利用CALIS和本地的各类服务平台(如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图书荐购等)基础上提供分层次服务;以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建设,制定服务规范,持续推进业务培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运维模式。

2我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

2.1存在教参信息孤岛,教参信息收集困难,无法与师生互动

根据文献调研可知,由于高校各业务职能划分很细,课程信息、教学参考书目信息和教学大纲等教参信息资源往往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如教务处负责,而相应的教参书全文信息以及教参书数字化工作往往由图书馆承担,国内外高校普遍存在信息孤岛,一方面造成了信息单一,师生无法有效使用这些信息资源,查找不方便;另外一方面部门间的隔阂进一步增加了图书馆教参服务人员收集这些信息的困难,更不用说直接从上课教师和学生角度获取相关需求。这也成为困扰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2各类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系统间异构,互相不连通

和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相关的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系统,如图书馆教参信息服务人员需要从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E-Learning系统)收集本学年的全校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课程代码、上课时间、地点、开课院系、课时安排、选课学生、教学大纲、课件URL等,以及和这门课相关联的教师指定的教学参考书目信息,如书名、ISBN号、出版社、作者等,由于没有实现学校的E-Learning平台和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平台之间的系统交互接口,加剧了信息孤岛和信息收集难度。

此外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系统与图书馆OPAC、学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教参元数据加工系统、电子教参书全文书库系统等也需要解决异构问题,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2.3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缺乏标准规范

要解决各类教参信息资源的孤岛问题,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首先需要对涉及到的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而由于以往不够重视以及多头管理原因,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标准规范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教参信息共建共享的推进。

2.4缺乏国外教参信息,不能适应国际化教学需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主要高校纷纷把“国际化、信息化”作为学校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国外交流学生、国际班、双语教学等成为学校的一大任务,目前的教参信息服务建设模式无法有效支撑建设国外课程信息和引进国外教参书,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国际化发展需求。

2.5教参信息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不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研可以看到,大部分自建了教参信息服务系统的学校基本能建立本校范围内的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体系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尚没有健全完善全国范围内的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严重的重建设、轻服务问题,存在重复建设问题,没有足够、持续的运行服务资金支持,没有建立相应的服务激励机制,严重阻碍教学参考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和对策

3.1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实现数据“分布采集,集中存放,嵌入应用,定制服务”

高校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规范是进行教参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和先决条件,由于目前国内的教参信息服务系统基本上都是各个学校自建或者少部分较发达地区的区域共建,针对全国范围的高校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规范目前尚没有统一制定,严重制约了教参信息的共建共享。在此背景下,CALLS三期教参项目组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在总结上一期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起草制定了《全国高校教学参考元数据及其著录规则》(以下简称《规则》)。

《规则》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著录对象进行了分析,指出著录对象的界定、著录对象之间的关系、著录单位以及著录文字,特别指出著录对象之间是互相引用关系;第二部分是课程信息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包括10个课程信息核心元数据,9个课程信息一般元数据,然后对这19个元数据进行定义以及给出著录规则;第三部分是教参书描述性元数据规范,指定11个教参书核心元素,包括题名、主要责任者、其他责任者、主题、描述、出版者、出版年、资源类型、语种、资源标识、相关资源。此外还有3个一般元素,为版本、提供者和页码;第四部分为方便使用,以附录形式列出课程信息元数据、教参书信息元数据和教学大纲元数据范例,以供用户参考。

在制定《规则》的基础上,通过研发“CALIS全国高校教学参考服务平台中心系统”和基于云服务技术的“CALIS教学参考服务平台共享版”(以下简称“教参系统共享版”),在CALIS全国32个省中心进行部署并提供给81家参建馆使用,实现教参数据的分布式采集,然后集中存放于CALIS管理中心和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心服务器。同时,为便于数据的采集,对于条件成熟的学校,将“教参系统共享版”相关功能模块嵌入到学校的E-learning系统,通过数据采集接口,将E-learning系统中的课程信息和教参书目信息等自动导入到“教参系统共享版”,目前已经实现对开源网络课程系统Sakai和卓越课程中心整合服务,设计开发了“图书馆相关资源”和“学科服务”二个可自主定制的嵌入式功能模块,实现师生和教参系统的交互访问。

3.2制定系统接口标准,实现系统间各类数据“收集、加工、、利用”自动对接

完善的高校教学参考服务平台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利用的完整过程,且应最大程度确保数据的全面、完整,不仅包括国内教参信息,还应包括国外教参信息,不仅要有中文教参,还应有西文教参。CALIS教参平台需要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CALLS数据交互平台、E读、教参中心系统、教参系统共享版、教育部外教中心系统、本地和中心电子书库、学校E-learning平台、图书馆OPAC等17个系统间建立接互标准,这些系统间接口关系如图1所示。

3.3整合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资源,收集国外著名高校教参信息,建立国外教参导航服务

自1979年教育部成立外国教材中心以来,按照学科分类,分布于全国的13个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经过33年的建设,目前已拥有各类外国教材20余万册,其中复旦大学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还全套引进了哈佛大学教材,这些教材非常珍贵,很受师生欢迎。为更好地发挥外教中心作用,服务全国高校,探索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服务模式,CALLS全国教参项目积极尝试与教育部13个外国教材中心进行资源整合试点,通过建立外教中心系统与CALIS教参中心系统的数据交换接口,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设有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的首批3所高校外教中心已经系统整合试点,在CALIS全国教参系统中可以检索和利用这3家外教中心的外教资源。

同时,针对目前缺乏国外著名高校教学课程信息和教学参考书目信息,不能有效指导师生更好利用外国教材的现状,由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承建的CALLS全国教参服务项目子课题“国外著名高校教参信息导航和信息库”通过开发定向网络信息收集工具和加工审核程序定期对哈佛大学、MIT等10所国外著名高校课程信息和教参书信息进行收集入库,同时建立了排名前100的国外著名高校教参信息导航。

通过以上建设思路,在资源建设上全面构建了包括中文课程信息、中文教参书、外文课程信息、外文教参书资源建设的完整模式,解决了以往数据资源不完整,覆盖面低的问题。

3.4依托CALIS服务体系,基于云服务技术(SaaS),健全服务体系

CALIS教参项目通过制定运行服务规范制度和服务激励办法,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整合其他服务平台(如CAMS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平台、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系统、学校E-Learning平台等),依托CALIS省中心,推广云服务等方式,面向全国或本地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教学参考信息元数据管理、、检索、浏览服务以及教参文献资源保障服务。同时,针对以往重建设,轻服务的问题,本期项目建立了以服务促发展的服务模式以及参建馆自运维和运维外包的混合运维模式,使教学参考信息库的建设步人良性循环的轨道,探索教参信息文献保障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在运维服务模式上,教参共享版部署在CALIS各个省中心,CALLS省中心作为SaaS服务提供方提供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省内各成员馆通过互联网使用该系统,该系统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可保证各成员馆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此外,教参中心系统部署在CALLS管理中心和复旦大学,日常维护工作,数据更新由CALIS管理中心提供。这种运维模式可解决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技术力量不足和维护经费短缺问题。

CALIS教参项目的运维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基础设施运维服务、应用系统运维服务、安全管理服务、网络接入服务、数据统计服务以及综合管理服务,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得到落实。

4应用效果

截至2012年5月,CALLS三期教参项目在教参资源建设方面新增76949条高等院校教学参考信息;新增54675种各高等学校正在使用的全文电子教学参考书(含教材);新增64863种出版社推荐的全文电子教学参考书;新增59052条国外著名高校课程信息;整合教育部外教中心41221种国外教学参考书。

完成开发教参中心系统和教参共享版,改善了现有系统的检索、浏览和在线阅读功能的可用性,提高系统的收集、整理、制作和管理能力。为本地系统和带有版权控制的电子全文书库提供更广泛的标准接口,并初步实现和各高校已有的电子教务、E-learning等平台的资源共享,使教参系统能够为电子教务系统提供文献保障服务,电子教务系统能够为教参系统提供完整的课程信息,使教参系统在信息的收集、更新和维护上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也使E-learning系统有更丰富的文献资源保障,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在我国学习化社会形成过程中,自学考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广开成才之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以国家考试为基础,以严格的教学质量管理为保障,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方式灵活,学习系统,吸引越来越多的高考落榜生、职高、中专、中技生等低龄非在职学生加入到自学考试大军中。针对全面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和严格的“教考分离”要求,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就笔者在自学考试助学工作中的实践,对如何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现状

教学质量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普通高校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值得信赖的声誉吸引了一批高考落榜生报读全日制自考助学班。没有学生满意的教学质量就没有学校声誉,办学就不可能发展。教学质量不仅仅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而且还涉及社会经济腾飞、民族兴旺、科技发达、国家富强等问题。

(一)“宽进严出”,教学的目标应试特征表现较为突出

自学考试虽发展二十余年,但管理方式和考核手段相对滞后,从助学、命题、考试到评卷整个过程,管理方式落后,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比较严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尽管没有入学考试要求,但要取得毕业证,必须通过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科目考试。考试采取全国统一命题、省级协作命题、省级命题的三级命题方式,授课教师不参与命题,教考职责分离。这种考试方式保证了自考毕业生的质量,但也造成了“毕业难”的瓶颈。这固然有自考生本身的原因,但“读自考毕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毕业。就必须通过考试。残酷的现实为自考的教学工作打上了深深的应试烙印,教师教学工作不得不为通过考试为目的,教学目标应试特征突出,素质教育受到挑战。

(二)学生生源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

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对象主要是低龄非在职学生,低龄非在职学生以应届高中落榜生、职高、中专、中技生为主要群体,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作为学生本人,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渴望获得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希望通过自学考试拿到高等教育文凭并找到工作,然而,曾经的挫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挫伤他们的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自我设置心理障碍;不甘于现状急于拿到文凭又使他们过于急躁,往往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波动较大,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选择自学考试的考生往往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学习比较刻苦,但也有相当部分自考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毅力。在这部分人的影响下,其他自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容易受挫,自然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师资力量分散,教学方式单一

普通高校举办高教自考助学班,师资一般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发挥退休教职工的作用。相当部分的退休教职工还担任了自考班的大量教学任务。他们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热情。这对自考班在高校立足和发展起了甚为重要的作用。二是本、外校在职教师兼职教学工作。自考助学班能得到普通高校的青睐,除其能发挥重要的社会效益外,它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也促使高校在职教师在能力、精力许可的范围之内对其表示关注。但总的来说,师资队伍兼职为主,队伍不够稳定。

在教学方面,全日制助学班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自学考试大纲”为指南,采用系统教学和课堂练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学方式单一,只强调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识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

(一)国家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的要求

国家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同志多次讲话提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问题,他提到“近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正在从补偿教育、补充教育,向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开放学习平台的转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坚持‘积极发展,开拓创新,规范管理,确保质量’的方针,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发展是主旋律的观念。强化核心竞争力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是第一位的,是自学考试的生命力。不管教育的形式怎样变化,教学质量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改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二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搞好社会助学;三是加快自学考试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如将自学考试与各类远程开放教育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再如发展涉外考试项目,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储备各类人才等。”

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定位要放在构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来做长远的战略考虑。明确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属于继续教育,最严不一定是最好,要适度,不能再用精英教育的学术型标准和要求去衡量自学考试质量,使得助学、教材、大纲、命题、考试要求偏离自己应有的规格和层次,远远高于自己的需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总则第二条中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任务,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见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倾向于职业型,纵向定位是本科、专科,并逐步向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横向定位是应用型,既然定位为应用型,就不能用研究型、理论型的质量标准来衡量。

(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

1 人才质量的要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其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对全日制自考助学人才培养质量上要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专业水平上的要求。全日制自考助学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达到高等教育层次的基本要求,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第二,知识结构上的要求。在应用型专业教育中,更应从高等教育质量的横向层面把握质量标准,重点加强全

日制自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应用型专业教育亟须突出自身特色的部分。

2 人才能力的要求。第一,学习能力。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强调考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体化学习,这对人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种磨砺和促进,在这一点上对接受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自考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专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和农村的应用型、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更加重视新技能、新知识的应用,在培养自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应该有新的要求。第三。职业适应能力。全日制自考生要有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要结合实际,结合职业的需要来进行,因此,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还要走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和渗透职业能力教育的内容,提高自考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以此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中实施、渗透职业能力教育,有利于解决我国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中间层次上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更符合社会的要求,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就业,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减少浪费。

三、关于构建普通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

在提高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方面,教育是前提,管理是保障。在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时必须突出自学考试的特点,体现教学改革的思路,不能脱离自考助学单位的实际,既要体现时代感,又要有适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形成本校的特色。

(一)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

由于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既不完全等同于普通本科教育,也有别于社会力量办学和其他非学历教育形式,教学对象学习基础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但又像全日制统招生一样住校学习,而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教学教务管理工作既无成文又无定规。因此,全日制自考助学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有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制定既反映自考特色,又体现全日制管理特点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严格执行,以形成优良的校风,确保自学考试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日常教学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管理队伍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重点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重视自学考试,在自学考试管理队伍的人员配置、条件设施的配套等方面投入少,管理松懈,助学工作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于社会上应聘人员或教工家属,素质参差不齐,像一支“杂牌军”,不利于助学工作的开展。自考助学单位一定要注重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形成规模,除了要配置主管院长外,还需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各专业配备一名专业造诣较高、协调能力较强教师担任专业主任,各教学区增设一名教学区负责人,各班配有专职班主任。各部门分工协作,职责分明,做到管理、服务、协调相统一。

(三)稳定教师队伍是保证和提高自考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日常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提高自考助学质量的关键。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最好以离退休教师为主。一方面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助学辅导效果好,另一方面可以不像年轻教师那样要求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相对比较稳定。2、对于长期从事自考助学工作或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实行恰当的奖励制度,对部分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课程,通过提高课酬的办法吸引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进行授课,达到待遇留人的目的。3、注重与任课教师的平时沟通和感情交流。通过定期召开教师聘任会、教学研讨会和茶话会等聚会形式,达到感情留人的目的。4、学院内部要培养和储备少量的专职教师,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做到凡事不求人,关键时刻能用上。

(四)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是良好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要配备健全的教学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专职管理队伍之外,还需要一整套健全的运行机制作保障。

1 建立健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机制。考虑到大多数助学单位助学专业多、覆盖面广、教师来源复杂等因素。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切实做好教学管理全过程。

3 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考虑到自考生的性质特点和培养定位。在帮助自考生完成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应尽可能加强在技能型和应用型方面的训练,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地观摩和实习,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和资格考证,如会计证、电子商务师、营销师等考证学习。

(五)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艾欧小麦体育,本文标题:《小学教育本科论文(小学教育的要求精选(九篇))》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