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学情分析(小学体育教学学情分析范文)

小学体育教学学情分析(小学体育教学学情分析范文)

facai369 2024-10-14 球员动态 5 次浏览 0个评论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教学的实际需求和教材作为出发点,通过引入、制造或者创设出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或者气氛,以使得学生的学习情绪得以激发,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对于教学内容加以理解,从而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这种方法就被称为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在许多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其应用在体育教学之中,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等作用,对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1.合理应用生活情境

体育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要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于情境教学法有效地加以应用,首先就可以考虑合理地对于生活情境加以应用。教师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向学生普及体育和健身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明白体育与生活的关系。而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对于生活情境加以引入,比如教师可以将上学、放学回家的生活情境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在学生进行长跑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长跑的过程就是学生上学或放学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就可以让学生逐步地将体育锻炼带入自己的生活之中,从而使其在上学和放学的过程中也能够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进而促进体育锻炼与学生生活的融合。

2.有效应用游戏情境

对于绝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游戏是极具诱惑力的,所以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游戏情境有效地加以应用。通过对游戏情境进行创设,使得学生能够在体育游戏中进行身体锻炼,同时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游戏情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最大优势就体现在增强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将体育锻炼活动和游戏相互融合,再通过这些体育游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使得小学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立正、向左转、向右转”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对“一二三木头人”游戏的规则进行适当改编,创造出游戏情境,首先向学生讲解游戏的规则,然后让学生通过游戏来练习教学的内容,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方式的无趣,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活动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

3.有效创造问题情境

好问是小学生的一个天性,对于许多问题,学生都充满好奇心和兴趣,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于问题情境有效地加以应用,利用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和实践对于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在进行短跑和长跑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姿势更加适合于长跑?什么样的姿势又更加适合于短跑呢?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老师在长跑和短跑过程中姿势的不同,同时让学生自己对这个问题进行实践探索,从而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锻炼。问题情境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有效情境,通过对于问题情境加以应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4.丰富主题情境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效性不足的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包含阅读教学内容。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阅读能让学生迅速地尽可能广泛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在阅读活动中有情感教育内容,因为阅读的材料中是包含情感和作者的主观意识的。借着这些主观意识和情感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但是,现在学生的阅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展示出来。

(一)学生的情商没有得到较高的提升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将大量的时间安排在学生的知识教育上,对阅读教学活动安排得相对要少一些。而且经过阅读教学课程之后大多数学生的情商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了放任的形式,没有进行情感主题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将阅读课程当成了娱乐课、休息课,情感教育的目标没有达到。所以,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情商的目标就无法完成。

(二)情感教育被排除在教学考察之外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考察内容包括基础字词、短语、句式、段落、篇章等内容。有现代白话文的学习,也有古代文言文的学习。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学习考察的重点内容。在学生的学习中也会根据考察的内容而加强训练。情感教育方面因为不是重点考察内容,所以往往被师生忽视。虽然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将情感教育的目标明确地写出来,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这一内容并没有得到发挥。

(三)情感教育内容无法作用于现实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情感教育的内容却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们常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实际上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可以接受很多高于生活实际的情感教育材料的,但是学生却无法像阅读材料中所写的那样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我们的情感教育与现实的运用脱节,这就降低了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内容的效果不佳是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中学语文的情感教育目标没有达到。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

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效性不足与教材、教法、教学态度以及实践运用等方面联系在一起。具体说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阅读材料中缺乏情感教学内容

我国的教育虽然在不断进行改革,但是在素质教育改革之中,我国应试教育的根本还是没有变化的。所以,为了能够完成应试教育目标。很多的老师和学生都在重点关注教学与考试测评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素质教育中要求的情感道德的培养。所以,中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活动的素材很可能是重视基础教育内容而忽视情感教育的。没有了情感教育的阅读材料,情感教育就没有了立足之基。也因此,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缺席。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教师选择了将阅读教学时间和课堂教学直接结合起来。也就是在课堂讲述过程中给学生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而不是专门地花时间和精力来进行阅读教学。这种方式虽然能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却不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

(二)阅读教学中淡化情感问题

即使有部分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安排了阅读教学课,他们的课堂一般也是以安静阅读为主。教师进行阅读教学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写作情况,作者、内容梗概进行介绍。而不会将情感作为专门的主题来介绍分析。这是因为,不同的作品情感有差异,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一般会将阅读材料中的情感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不是从情感的形成、渲染和感染力方面进行感性的教育。这实际上是对阅读内容中的情感主题进行了淡化处理。最终也就导致了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缺失现象。

(三)阅读教学后回避情感内容

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要想说明一种情感或者是讲透彻一个情感问题是需要很多的实践的。而且这个内容与考试评估的结合不够紧密。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回避情感教学内容。尤其是一些不适合学生了解的情感类型,就会被教师选择放弃。

(四)情感教育与实践活动脱节

在语文阅读中,也有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并且提炼出了教学主题,学生也接受了情感教育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比较好,但是却没有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中。很多情感教育的持续时间很短,难以达到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状态。所以,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没有发挥出来。

上述内容分析了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没有展示出来的主要原因。为了配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必须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情商的人才。

三、利用阅读教学提高情感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一)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

一般中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阅读材料由老师安排和选择。除了教材所选用的阅读内容以外,很多教师都会从互联网或者报刊杂志上选择内容。实际上很多材料并不适合学生去阅读,教师需要根据自己所讲述的情感教育主题来选择相关的材料,而且材料必须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因为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结合我们的教材,从互联网上选择教育内容。

(二)利用主题式情感教育感染学生

教学中开展的语文阅读课程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教育的目的来进行有计划的教学。首先在教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育主题,比如父母之爱、爱国教育等,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感受为目的,促进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将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全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内容。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将情感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不仅仅是在知识的学习中注重情感的培养,在材料的认识和理解中更要抓住作者的情感进行讲述。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语文学习的感性世界。

(四)进行情感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学习的目的是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必须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讲述父母之爱的时候不妨安排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父亲节和母亲节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国庆节的时候可以写出一些表达祖国之爱的作品等等。将情感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将会提高情感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始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在进行情感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材料的选择,多角度多思维地进行学生的情感教育。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努力通过学生的阅读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情商,来提高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6]GHB1115。

参考文献:

[1]赵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4.

[2]王小芳.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4.

[3]闫晓静.教育生态学视野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 2013.

[4]李待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J].中国新通信 2016,(09).

【关键词】师范院校 公共英语教学 情感教育 问题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25-02

一 师范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教育实践中,长期以来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理念。即便在倡导素质教育后的相当时期内,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仍然滞后于认知教育的发展,师范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对山东省三所师范院校90名公共英语任课教师和45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有关数据,总结师范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在功能定位、教师角色定位以及实施策略三方面存在的偏差。

1.功能定位偏差:情感教育被误认为是促进认知教育的辅助手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情感培养作为学校中心任务提出来,指出学校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①而在我国,情感教育长期被视为一个模糊理念,许多一线教师对于情感教育理论缺乏深入认识。加之现实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不断强化着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师生过多关注理性认知的作用,忽视情感系统与认知系统的相互协调,从而使情感教育的目标定位出现了根本性的偏差。笔者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有47.05%的教师把情感教育当作实现认知目标的辅助手段,仅有17.65%的教师能够把情感教育作为教学目标本身来实施。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不少教学论著作也强调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②

2.教师角色定位偏差:情感教育被误认为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的专门职责

多年来,学校教育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把自己禁锢到学科壁垒中。问卷调查显示:26.47%的教师表示因为精力有限而对于难以量化的情感目标无暇顾及,但调查同时显示还有20.58%的教师认为情感教育不应占用英语教学时间。访谈中部分老师表示: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与英语课程教学是不相干的两个环节,学生情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门职责,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讲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情感状况。

对于广大专业学科和公共学科授课教师来说,确实普遍面临着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的实际问题。但深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主观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真正理解情感因素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能够发挥自身的动力、强化、调节、迁移、感染等功能,帮助学生把认识对象纳入自身认知框架,并形成新的经验和新的知识结果。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情感的体验、人格的健全与提升的过程。同时情感教育也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为开放的空间,使其能充分展现自我价值和个人魅力,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自由。情感教育的受益者不仅是学生,教师也从中受益匪浅。

3.实施策略偏差:情感教育被政治思想道德教化所替代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各级各类学校从教学大纲、统编教材直到层层考试,不可谓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但往往注重的是概念的灌输和“牢记”。学生答题能得高分,但在实际生活中甚至连做人的基本品行都不具备。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而是把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道德教育对人的驯化――这种道德是一种无人的道德,这种教育是一种无人的教育。”③

人的道德水平不只是抽象的概念表述,它必然体现在具体的行为态度上。许多学生的不良行为其实并不属于道德品质的问题,而是情感质量问题。情感是道德生成的根基,情感教育不能等同于道德教化。就情感教育的实施方式和过程来看,应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的形成只能靠双方心灵的沟通和交融,靠人的感悟与体验,缺乏沟通与体验的情感教育只能造成情感的空场。一个人能否把外界社会道德规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直接取决于其自身情感水平的高低和情感质量的优劣。

二 师范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剖析

1.大班教学增加教师教学负荷

高校持续扩招,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是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扩招对我国的师范院校公共英语的教学无疑也是严峻的考验,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改善,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设施负载过重,教师教学负荷增加等问题凸显。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许多高校纷纷采取大班或合班教学的方式,以缓解师资匮乏的压力,因此,大班授课成了目前不少师范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现象。

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统计公共英语课教师任教班级学生人数50人以下(含50人),占8.82%;51~80人(含80人),占44.12%;81~100人(含100人),占44.12%;101人以上,占8.82%。参与调查的教师周课时数如下:8节以下(含8节),占8.82%;9~12节(含12节),占70.59%;9~12节(含12节),占20.59%。过高的师生比不仅造成了班级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使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暇接触和指导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关注学生情感状况,最终造成教育的失衡。

2.教学模式单一造成知情分离

在大班教学的模式下,教师面临着学生人数多、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的客观压力。为了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和学生仍然认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掌握书本语法内容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课堂面授以教材语法分析讲解、阅读和翻译等认知目标为主。访谈中,有的老师表示花在单词和课文讲解的时间在50%甚至70%以上,而真正学生开口练的时间不到10%,许多老师虽然意识到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情感内容的意义,但大多把情感教育让位给了认知知识的讲授。同时学生对教材学习重点的调查表明:学生对词汇语法的关注高达69.50%;对教材思想寓意和篇章结构关注的比例分别只占26.14%和4.36%。认知知识可以通过灌输、传授的方法来获得;技能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来形成;但思想情感需要引导、启发的方法来唤醒。

同时,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教学问题。访谈中有80%以上的年轻教师表示采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教学,但往往只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认知目标入手,不备学生,只备教材,而且不管学生学习程度如何,一律采用同一教案。课上师生主要通过幻灯片学习语言认知知识,课下师生也没有任何形式的感情交流,下课走人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教学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师生间面对面的沟通互动与语言交流大大减少,学生无法感受到教师身上的人格魅力和隐形知识,造成了师生间心理的隔阂与屏障,并最终对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学生学习主体性不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也都证明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笔者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显示,有近三成的学生学习英语是因为学校规定而不得不学。他们在课堂上精神懈怠,懒得张口,被老师提问回答问题时一律用“I don’t know”应付了事。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启而不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没有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和呼应,自然也失去了情感教育的动力。

语言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也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学生因为原有语言基础不理想,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产生了怀疑,久而久之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并在心理上产生了学习焦虑;还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害羞、胆怯而不能把握课堂练习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师生间互动性差等现象的出现。

4.教学评价制度不合理

情感教育长期不被人们重视与科学评价机制的缺失有很大关系。教育目标设定之后,评价手段应该及时跟上,这样才能促成目标的准确实施和有效达成。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评价为终结性评价,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情感教育的实施。在访谈中,数位教师承认仅凭一张试卷并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更不能代表学生情感质量的高低。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49.67%的学生表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过级、考研、求职。四六级考试设立的初衷是用以检验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学习水平,但随着社会对四六级考试及其证书的过分看重,出现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为四六级考试服务的本末倒置的局面。

功利性的考试评价制度使得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目的,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导向,而忽视了语言习得自身的规律性,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在对量的追求过程中,忽视了对质的把握。“大学外语教学不应被定位为单纯的工具性训练,语言基本功只是其中的表层部分,其深层部分应包括系统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开发学生智慧与创造力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④作为具有丰富情感和独特秉性的生命个体,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和情感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势必会影响和制约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这两个目标的有效达成。

注 释

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0

②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5

③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1):5

④杨自俭.关于外语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2004(1):15

参考文献

[1]李银仓.论外语教学的情感目标[J].外语教学,2005(2):68~71

[2]常欣、康延虎、王沛.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3):727~730

[3]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现状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85~211

关键词:小学体育分层教学法运用

体育分层教学指的是依据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不同能力水平、个人兴趣爱好等,把能力、兴趣等方面相近的学生归为一个层次,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组。教师要从各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不同标准下促进学生技术能力共同发展。

一、分层教学一般组织形式

1.按照身体状况分层

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的体能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科学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高年级段的耐久跑练习中,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3分30秒内跑完800米,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则可能只跑了600米。因此,在练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分组,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适当加大练习的量,对于那些能力较弱的或者身体存在缺陷的学生,应首先降低运动量标准,然后按照他们的的练习情况来逐步提高练习的要求。

2.按照学习能力分层

对于体育的理解感悟,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水平差异,有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学习能力,能够很快把握动作要领,而有的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弱。比如,体质好的同学最愿意上体育课,在课上能够很好展现自己,有自我满足感。而体质比较弱的同学在课堂上就没有这么有激情,对体育课惧怕,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对一些难度较高的教学内容有恐惧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兴趣爱好等,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可以适当提高动作难度、运动负荷,而针对不太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放宽标准,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特点。

3.按照教材难度分层

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其内容难度也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通过持久战的方式来处理教学难点,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针对那些身体素质好、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满足其发展需要;而针对那些体质较弱、运动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适当放慢教学速度,多给他们练习、讨论的时间。

二、分层教学法的运用研究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设置

首先,从学生生理机能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生理成长规律,合理安排课程,不管是课程密度,还是教学难度、运动量,都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关注不同年级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学生生理条件能够承受一节课的运动量,针对低年级和高年级要有不同的安排,体现出正常曲线变化。

其次,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小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稳定性较差,还不能够自主选择,拥有自己的目标,他们往往会努力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满足学生这种兴趣爱好需要,增强教学趣味性。多开展“兴趣化”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最后,搭配教材要注重实用性。对教材进行搭配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学习,项目选择以及教学搭配关键在于选择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否具有实用性,是否可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选择内容应对学生学习产生潜在积极影响。如在篮球课上进行运球教学时,可以先开展一些触球游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球感,对篮球进行熟悉认识,这对于提高运球技能很有帮助,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教材的搭配

首先,搭配教材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使用教材要从师生实际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教师应根据自己专业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起到教学主导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课程内容安排以及教学形式都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如教材设置、场地安排、器械位置等。教材安排要做到科学合理、方便有效,具有实用性,不能影响其他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此外在安排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季节因素,设立适当的活动项目。

其次,灵活搭配教材。选择内容时要根据教材从实际出发,科学灵活运用。形式不能过于单一,不能搞“一刀切”,增强内容的趣味性,运用不同形式灵活组合搭配,巧妙使用教学方法。开设的项目可以是学校的传统项目,也可以是大众项目,满足学生兴趣爱好需要。组织搭配要灵活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改进,有效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这样他们会更乐于学习。

最后,搭配教材应注重创新。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创新,灵活搭配教材,根据学校实际以及教学资源条件,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多用“新办法”,优化整合“新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能力。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在不违背课堂教学原则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分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课堂活跃的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锻炼,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

2.学情分析

实施分层教学,最重要的要对学生进行分析。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在生活和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中,教师选择教材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是了解学生基本信息、身体状况、心理素质以及性格特点,接着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选择相应教学内容,制订针对性教学计划,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此外,还要在学习过程中跟踪观察学生个人变化情况,这有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和身体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素质能力、学习表现以及技能水平,虽然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一定运动技能,但运动项目受到限制,开展的活动十分单调。比如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分成A、B、C三组,每组学生都有不同特点。A组学生:该层组学生拥有全部学生中最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可以快速准确理解教材内容,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学习时会自己思考分析,能独立解决自己学习问题。由于这些学生有很好的可塑性,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前提下,适当补充一些新内容,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培养勇敢探索精神。多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课堂基本教学目标完成前提下,可以让他们按照兴趣爱好自己选择学习项目,进行巩固训练或者帮助其他学生学习,增强他们课堂参与性,提高体育素质能力,并且要给他们更高的要求,避免学生出现骄傲自大心理。B组学生:他们能够掌握课堂教学基本动作,但技术能力不够稳定。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以引导为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设置一些教学重难点相关问题,在开展分层教学时要求他们围绕问题展开学习,通过老师帮助以及同学相互帮助来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难题。C组学生:他们很难掌握技术动作,缺乏学习动力。对于这类学生,关键在于培养其学习信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思想上就会放松,干脆“摆烂”自己。因此,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简单轻松的学习任务,提供容易达成的学习目标,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逐渐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比如,在练习排球垫球时,教师可以把整套动作分解成一系列小动作,先让他们做简单的动作,等到熟练掌握后,再慢慢增加难度,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多关心这些学生,时常和他们进行谈话,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我,超越自我。

3.教学环境设计的背景

(1)正视分层学生心理变化

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心理变化,尤其是B组学生,该层组人数最多,即中等生群体,他们是班级的中坚力量,对于班级整体教学质量水平以及未来教学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教师不能用后进生的眼光去看待中等生,这样会引起他们的心理情绪波动,使得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优生、后进生,而忽视中等生,应多鼓励引导中等生,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优生。

(2)提高层次间合作帮扶

如果按照高、中、低把班级进行分层,必定会对一些学生自尊和信心造成伤害,这些学生会觉得自己被歧视侮辱,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容易造成班级两极分化,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这是和分层教学法原则相悖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互帮互助,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优生要发挥榜样带头作用,鼓励中等生和后进生向优生学习,促进全体学生进步发展。

(3)增强分层教学重视程度

在上课前,教师必须要做好三个准备工作,即教材准备、学生准备和场地器材准备,这对于解决教学难题、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尤其是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变化,如果学生完成了基本教学目标,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提高层次,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迈进。很多学生通常在完成某个层次目标后就停滞不前,不会主动要求进入更高层次学习,因为他们觉得在这一层次中自己能够轻松应对,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变得懒惰、颓废、不思进取.为此,教师在平时就要多鼓励,敦促他们努力进步、积极探索。

4.课后评价的分层

(1)课后作业的分层布置

课余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培养锻炼习惯、增强体能、提高素质的有力形式。因此,布置课下作业,督促课余锻炼是分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①内容的针对性

应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提高素质、增强体能的练习内容,各层次学生的内容可以不一样,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跳绳、单足跳、加速跑等。

②要求的层次性

甲、乙、丙三组学生在运动量与强度上应区别对待,体现层次性。鼓励乙丙组学生力争向上一层次学生的标准靠拢。

③督促的经常性

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特别是发挥各层次小组长的带领、督促作用,以保证学生按时按量地完成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体能,为课堂教学的全面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后评价的差异化标准

体育教学离不开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业水平的提高。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只重视结果评价,忽视学习过程评价;只重视共性评价,忽视个性差异评价。这种绝对的评价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改进动作技术、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锻炼习惯。因此,必须结合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和相对评价法,分层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将评价对象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既能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又会激发内在潜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心态。

三、分层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1.正视差异分层教学

对于不同地区和有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而言,身体状况和智力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成果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个体差异,并且针对差异进行具体分析。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确保学习内容呈分层递进的状态,此乃体育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承认差异、重视差异、针对差异设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不足的基础上取得进步。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2.缩小差异分层训练

体育训练是体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同基础和技能储备情况不同的学生的训练强度应被却别对待。因此体育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要考虑到每不同学生的基础差异和技能储备状况,对存在的差异的制定应对策略。确保教学面向每位学生。我们可以对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对体质稍差的同学可以适当降低标准。让每一个学生受益,让学生的成就感通过训练得以提升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譬如,在开展蹲踞式起跑教学时,先让学生学习蹲踞式的动作要领,学习加速跑和冲刺跑。做完准备活动之后,详细讲解蹲踞式起跑的动作要领,接下来是进行示范教学,然后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将基础较高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进行训练,让基础稍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进行中度训练。让同学们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参照练习时的训练标准和注意事项。如臀部上抬高于肩部等技术动作展开反复训练,分开记录学生的成绩。根据技术达成情况,适当降低学生的评分标准。如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缩小差异,避免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提高。

四、结论

小学体育教学学情分析(小学体育教学学情分析范文)

综上所述,要在初中体育中实施分层教学法,第一,应当按照初中生生理机能、心理特点、实用效果科学设置教材,还要做到教材搭配合理、灵活、因人而宜;第二,应当了解和分析初中生体育学情,确立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然后针对学生素质、技能、表现进行分层;第三,教师要正视分层学生心理变化,提高层次间合作帮扶,增强分层教学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孙学鹏.初中体育课分层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53-55.

[2]王建良.初中体育选项课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0,(3):24.

[3]谢凯.谈初中体育课分层教学[J].金色年华,2011,(4):41-42.

[4]钱云林.因材施教,实事求是――谈初中体育分层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98.

1小学数学提出问题情境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1情境问题创设的不恰当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授课中,需要教师应用合适的例子来进行授课活动。如果在授课中,教师应用的例子比较不合理,学生便不能对知识点有良好的判断,非常不益于学生发散思维,开发智力[1]。不恰当的例子不仅降低了课堂的质量,学生也会由于对例子没有兴趣而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以至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例如,在学习表内乘法的过程中,教师举出一个例子引出该堂课的教学内容,小兔子的家里有兔子爸爸和兔子妈妈,它们爱它们的小兔子宝宝,因此便有a(b+c)=ab+ac的等式。这样的例子,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些不理解,反倒不会对这节课产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应用情境教学本意是为了提升课堂质量,但如果没有选择好例子,便会产生较差的教学效果。

1.2情境问题创设无效化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授课中,如果教师对没有充足的课前准备,在授课时对情境问题随意创设,提出的问题甚至有些不符合该堂课的授课内容,会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阻碍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很容易因为教师的问题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是该年龄阶段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的优点也是缺点[2]。所以,教师要对提出的问题有良好的把控,避免学生展开无限的联想,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数学的学习上。

2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提出问题的教学情境

2.1创设情境应紧扣主题

在日常授课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很好的诱发小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调动起来,以便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创设情境而进行问题的设置,有时会将教学主题掩盖掉,使教学秩序混乱。在课堂上对提出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其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引出主题,吸引学习的兴趣,而是要应用知识本身自己的魅力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使学生对教学的重点内容有良好的掌握,才是提出问题情境教学的目的,这样才能使提出问题情境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作用[3]。因此,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要紧扣教学的主题,应用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2创设情境应充满乐趣

小学生的年纪还比较小,年龄特征非常突出,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的特点。因此,在日常授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提升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数学教师要将生活中一些趣味性强的数学问题带到课堂中,为学生打造出活泼生动的情境。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要对例题进行充分的挖掘,更要将习题中的趣味性进行应用,创建生动有趣的故事,提出有针对性的情境问题,使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唤起探知数学知识的欲望。

2.3创设情境要简明

小学数学的课堂时间并不是很长,每一分钟都很重要,对于提出问题的情境创设不易过长,只要将其价值作用发挥出来,哪怕只有三言两语,将最终授课的目的达到,便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情境教学课程,不但节约课堂时间,又将其作用体现了出来。

3小学数学提出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3.1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反映能够真实的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所以,应用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时,要将知识本身的趣味性体现出来。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并不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但是要对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针对当前小学数学的教材来说,大部分知识点都有配图来对其进行说明,所以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进行情境创设时,可结合数学教材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思考。例如: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习中,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4]。在情境的创设上,首先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图片,上边有老师从学校走回家的几条路线,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想一想从学校走到老师的家一共有几条路线?哪条路线是最近的呢?之后让学生们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究,引出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哪条路线是最近的。其次,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上有几个三角形,在每个三角形里,老师从家直走到学校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又是这个三角形的什么呢?由此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授课模式,会将数学知识合理的贯穿到提出问题的情境中,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三角形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3.2创设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

无论多么简单的数学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说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数字语言。对于小学的学习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师不但要设计合理的数学问题进行教学,更要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指导学生将实物与具体的问题进行联系,创建可操作性强的问题。例如:还是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学习中,可应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5]。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每组都准备一些长度不同的纸条,请同学们随意用小纸条来摆三角形,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会随意的选择3张纸条进行摆设,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如果用长度为4cm,6cm和10cm的三张纸条,不会摆成三角形;用长度为3cm、3cm和6cm的三张纸条,也没有摆成三角形;用长4cm、5cm和6cm的三张纸条便可以摆成三角形。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进行实践,发现随意拿三张纸条,也不一定都摆成三角形。通过这样的情境实践活动,学生便会提出为什么用三张纸条中有两条长的和大于第三条长却没有摆成三角形呢?这样在进行之后的授课活动时,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会更加明确。

4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与提出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课堂质量进行了有效的提升。应用该种授课手段,推进了小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充分的结合了小学生的学习认识规律,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成绩,打下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

作者:潘香云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第三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李磊.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求知导刊,2016(2):23.

[2]张晓云.关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6(30):149-150.

[3]张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4):79.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学校资源;体育教育;场地器材

1.研究目的

我国农村中小学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9%,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4%。因此,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应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农村学校体育对全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部体委司司长在谈到农村学校体育时指出:农村学校体育抓不上去,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农村的工作难度最大,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先不谈质量。中心小学以上还有12%的学校没有开体育课,器材设备严重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目前,尽管中国城市化节奏越来越快,但作为一个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例的国家,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走科教兴国之路,农村中小学的地位及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仍是不可忽视的,搞好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原因,对民乐县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现状与场地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渝水区农村学校比例较大,对这种类型地区的学校体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对策,无疑对推动全区乃至其它同类型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学校体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为适应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为教学服务,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渝水区(良山第一小学、良山第二小学、珠珊中心小学、罗坊小学、姚圩小学、南安小学、欧里小学、新溪小学、石州小学)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场地。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角度选取指标进行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m跑,立定跳远,800m跑,以及坐位体前屈进行问卷调查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九所小学中随机抽取问卷调查对象,学生900份(男540,女360)体育教师60份(男40,女20)。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本课题需要,参考教师意见,设计了2套调查问卷(见附表),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起结果符合社会学调查的要求,问卷详情见下表: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2.2.2访谈法

访问有关专教师,听取教师对本研究的意见;就有关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制作,参考教师们的建议。

从被调查的学校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认真记录访谈结果,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

2.2.3实地考察法

在渝水区小学进行实地考察。

3.结果与分析

3.1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活动场地按国家规定,城市中小学人均建筑面积达到5.6平方米,初中达到7.35平方米;活动面积城市中小学达到4.8平方米,农村中小学达到7平方米。[2]经统计和调查的学校体育器材与《标准》要求的配置器材相差甚远,现被调查学校中有76.5%的学校因体育器材缺乏而不能按大纲的必修教材开课,同时,现有体育器材大部分陈旧破坏,其中不乏由于保管不善修理不及时等人为因素造成,一方面器材匮乏,一部分人为浪费,同时也给正常的体育教学埋下安全隐患。由于地方经济的原因,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有些学校没有正常的经费来源,还有的学校因经费有限,不能对体育进行投资。

3.1.1体育教师数量不足

根据大纲要求,按六个班配备一名专业体育教师。[3]据调查,九所小学中,小学专业体育教师不足,体育课都由班主任或其他老师兼任,有些贫困山区连文化课老师都没有配备全,更不要奢求体育教师了。因此,农村中小学体育专职教师平均不足一人,普遍未按要求配备,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体育师资是学校体育工作能否很好开展的关键,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师资数量不足,兼职比例过高。体育教师的年龄、学历情况。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达标情况较好。本科学历占总体的42.1%,专科学历占31.8%,中专学历占26.1%,基本达到国家关于学历的要求,说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狠抓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工作已初见成效。但教师的年龄结构和职称不太合理,中年教师人数和高职称人数比较少。25岁以下26-35岁36-45岁46岁以上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重。有62%的中学教师和66%的小学教师每周课时量16~20课时,体育教师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外,32.4%的教师还要负责课余训练,79%体育教师要带早操、课间操,除此之外,92%的体育教师还要兼任其他事项。体育教师的待遇情况。85%的学校不把早操、课间操计入体育教师的工作量,87%的学校不能按规定发放服装。体育教师的思想状况。调查发现68%的农村体育教师思想不稳定,原因是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低,工作条件差。体育课开课情况。调查显示,能按教学大纲正常开设体育课的占调查学校总数48.5%,部分年级正常开设的占47%,全部不开设的占4.5% 。

3.1.2体育课随意性大

大多数农村学校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列入了课程表,但名副其实,开课率相当低,往往把体育课当成室外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或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师监护就可以了。学校场地不达标,上体育课操场尘土飞扬,学生拥挤不堪,教学任务不仅完不成,安全也无法保证。学生对上体育课兴趣不大,不仅女生在一起说说笑笑,男生也斯斯文文,和女孩子一样,聚在一起你拥我挤,尤其是村级学校,开课随意性大,上体育课随心所欲,拿一个篮球就行了,学生自己玩,“放羊式教学”占多数,这不是体育课,没有强度,达不到锻炼身体的要求。

3.1.3体育课开课率低

如果遇到雨雪天气,体育课只好中断,教学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五·一”,国庆节,学校其他活动),也不找空闲时间给学生补上,据统计,按一学期20周计算,除去中期和终期两次考试,正常开展体育课的时间有14周(不包括风雨天气),这样的体育课根本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缺乏是事实,但实践证明,体育教师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体育器材不足的。然而,教师过分依赖领导,不主动想办法,也不积极争取。

3.1.4体育活动方式单一

学生场地不达标,学生跑步你撞我,我推你。做广播体操,连胳膊腿脚都伸不开,有的学校干脆取消早操和课间操。一些学校即使开设体育活动,也并非向全体学生,而是培养少数几个体育尖子,以培养几个体育尖子为学校体育活动,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一种表现。早操,课间操及课外活动上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身心教育与个性发展十分重要的环节,从两操(早操、课间操)总体来看,农村学校课间操开展最好,课外活动次之(场地短缺),早操最差。从总体来看,镇中心优于中心中学,中心中学优于农村。

3.1.5体育经费不足

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且不平衡,59%的中学和66%的小学体育经费严重不足,12%的中学和18%的小学根本没有专项体育经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基本达标,但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中年教师和高职称的人数较少,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比例过高,工作量大,待遇低,思想不稳定;体育课开课基本正常,但执行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使用等情况较差;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建设处于目标模糊和放养式管理,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体制,经费严重不足;这些情况严重制约和限制了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加强对体育师资队伍的规划和管理,确保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加强体育师资培训的步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师资的素质水平,加强对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重点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以保障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而提高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机制,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有用人才。加大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各地要按照《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目录》要求,积极进行场所和器材的配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资源,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可结合地方特色,人文环境创编方性体育教材、自制器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要求。学校体育应有重点地推进这些有本地特色运动项目在学校的发展。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农村中小学80%的没有合格的场地、器材、设施资源匮乏,导致资源开发受阻;体育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60%的达不到资源开发的需求;学校的领导对体育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多数只重视升学,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身心健康考虑;体育资源开发往往只停留在内容资源的开发,观念落后、资源开发意识淡薄,教材成为唯一的开发对象,没有真正开发出适合本校的资源;已开发的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利用和推广。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应结合本地实际,沟通社区,建立校内、外体育资源的转化机制,多渠道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加强对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督察和指导工作,加大对体育教师、领导的培训力度,把体育资源开发作为评价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转变教师教学角色,增强开发意识,树立整体课程资。

3.2学校场地与器材使用情况

相对器材而言,多数农村学校场地尚有保证,在被调查的学校中,69.3%的学校有150m以上的田径场(大多是土场地),民乐县中小学都有篮球场,其中,60%的农村学校篮球赛球场是水泥场地。现有23.5%的学校体育器材基本达标(指基本能适应大纲必修教材教学需要),但还有71.4%的学校只有少部分体育器材,而5.1%的学校几乎没有体育器材,校与校之间差距较大。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普遍狭窄,学生活动范围小,达不到教育部对中小学人均占地面积的要求(3.3平方米/人),[4]体育器材数量少,品种单一,大都是一些球类(篮球、排球、乒乓球),而活动又往往不配套,有足球而没有场地,有篮球没有篮球架,而这些器材质量较差,易坏、易损,有效使用期短,器材陈旧,篮球有包,足球和排球脱皮。体育活动以跑步,打球为主,内容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远远不够。学生体育“三基”普遍较差,达标率低。学生对体育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普遍掌握较少,能力较弱,尤其是中小学生,平时对体育项目接触不多,对很多体育项目根本不懂,不会看,见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做,农村学生的体育成绩大都不是经过测试得来的,而是班主任根据平时的观察估计而来,实际的达标是很低。

3.3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

调查显示,缺乏体育活动是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几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不断下降,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例不断增加,学生近视率屡高不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不够,另外,学生在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弱点,如抗挫折能力较差,意志品质薄弱等农村中小学生身高普遍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发育比较缓慢,这既与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密切相关,又是课业负担过重,体育锻炼不足所致。[5]

4.结论

4.1目前渝水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普遍不足,致使教学大纲规定的一些教学内容无法进行教学,正常的教学活动得不到保障,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4.2各个学校近几年都没有修建体育场地和购置体育器材的计划,而在校人数却迅速上升,体育场地器材显得更加紧张缺乏。

4.3体育专职教师的缺乏、科学锻炼身体素质的方法单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除了跑步之外,其他技能、技术根本没有。

4.4体育场地器材不足,有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够,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5.建议

(1)学校领导要端正对体育教学的态度,既要中德育、智育,也要重视体育,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进一步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宣传力度,学校校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中华民族伟大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意义,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让学生从小有体育”,最重要的还是各级领导和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只要重视了,就能克服困难,想方设法使学校体育工作生机勃勃地开展起来。

(2)要争取社会的支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多拨一点体育专项经费,同时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自己动手制造一些土制器材(可在麻袋里装上麦秸秆,然后几个缝在一起,做成简易的海绵包,又如制作土杠铃等)。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学中应强调身心健康,淡化竞技体育要求,农村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充分挖掘乡土教材,民间体育项目,比如:沙包,铁环等,形成农村特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状况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3)总之,只要我们采取积极态度,努力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农村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促进广大农村青年身体的正常的发育和健康成长、提高生活质量、调剂学习和生活节奏、增添学习兴趣发挥重要作用,并将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宗琪主编.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事业改革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朱杰.我省部分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调查与分析[J].六安师专学报,2000.16(2):99-100.

[3] 邬宝国.浅谈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2006.19(1):140-141.

[4] 蒋丽农村学校体育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8(8):58-60.

[5] 李华生、周绍忠、李凯.我国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发展目标预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5(1):121-123.

[6] 曲宗湖.2000年中国学校体育卫生发展战略目标及对策研究[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

[7] 管水法.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2(2).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分层教学

引言

体育这一学科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组成,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有效增进学生的体育思维与学科素养高中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标准,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应用分层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不同特性,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与身体素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新课改情况下高中体育分层教学意义

(一)提升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身体素质水平作为基础,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将能力相近的学生划分到同一组别之内,应用差别教学方式来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与提高。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而言,分层教学的合理应用可以确保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学习的空间,调动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分层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素养与运动能力,将此作为分层教学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规划设定教学措施,最大程度全面完善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与体育技能,从而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并且分层教学还能有效推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通,分层教学模式之下蕴含着一种微妙的竞争感,学生在相互学习进程中,为了超越自己、超越他人,会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就会是十分频繁,从而推进体育课程更好进行。

二、分层式教学方式效果分析

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得出,在高中体育教学进程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对于革新提升体育教师的质量与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体育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手段的革新与整改,意识到学生在分层学习之中的实际情况,并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标准,显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层教学所关系到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教师应该重视细节,完善体育教学构架,创设高效率课堂,确保高中体育教学活动高校进行。

(一)明晰教学方针

分层教学对于高中体育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标准,教师应该掌握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全面的角度来引领学生,鼓励学生,确保不同能力与水平的学生发都可以在这一模式之下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针制定需要體育教师将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为载体,明晰预期目标,从而调整革新后续的教学方向,更进一步应用可行合理的方式来引领学生。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养与体育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应该分层教学模式,在同一个班级之中划分编排不同的组别,鼓励引领学生在小组学习目标之下实现个性化成长。如体育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基础组与进阶组,规划设定小组学习目标以及教学措施,重视不同能力组别学生的实际能力,确保不同组别的学生都可以在相关的教学措施引领之下提高个人的体育能力与体育素养。

(二)设计教学措施

体育教学措施的选择以及规划设定需要体育教师重视与其他体育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学习提升同行业人员的合理科学教学方式与教学经验,重视学生在分层学习中所遇到的困境与阻碍。其中分层教学法与高中体育教学这二者之间的结合需要体育教师通过现代化教学方式的选取已经精心细致规划教学措施为前提,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分析体育项目的困难与简单程度,从而有效整改教学思路与教学目标,选取相对应的教学措施,更加完善地显现分层教学的意义。其中,对于不同层次能力学生的教学方式所关联到的内容比较繁杂,体育教师应该掌握详细的教学进程,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应用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愉悦的体育课堂氛围,确保学生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例如,在向学生传授羽毛球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针对性教学方式,对于羽毛球经验较为充足的学生,教师可以将羽毛球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作为中心,相对之下,如若高中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且不具备羽毛球经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练习一些打羽毛球的基础动作,让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基础上实现体育能力的积累。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原则,依据不同学生能力选择不同教学措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稳定与持续发展进步。

(三)客观评价

在教学流程完毕以后,体育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相应的学习状况与体育教学成效进行客观反思与全面总结,掌握前一段体育教学的实质条件,分析探索高中学生的成长特性,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与反思,不断提升分层教学在高中体育课堂中的作用。过去的体育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乏味,教师忽略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与阻碍,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无法有效提升。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将分层思维引进评价与反思环节中,找出自身在实施分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及时调整与改进。体育教师应该投入更多地精力来了解自身教学中的欠缺,并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全方位评价鼓励学生,确保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具有更多积极性。教师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都是教学评价中的重要组成,体育教师应该重视这三者之间的连接性,提高评价反思的全面、完善、合理性质,促使学生可以对体育教学具有更加深刻的认同与信任感。

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是近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比较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乎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同时也与体育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过程而经常运用的较为熟练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从事体育课堂教学工作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是通过专门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根据上课的流程,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可分为:课前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能、体育课堂教学技能和体育教学课后反思技能。所以,探讨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不仅有助于中小学基层体育教师认识体育教学技能的重要性,而且可以介绍实践经验、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共同提高教学技能,实现体育教学技能的全面化和标准化之目标。

本专题以体育课前预设与课后反思视角入手,重点讨论体育课计划编制与体育教学课后反思技能,由于体育教学涉及内容很多,如水平教学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备课),因此,本专题主要针对单元教学计划设计、课时教学计划设计、说课与课后自我评价、听课(或看课)评课等技能进行讨论。

第1期:单元教学计划与模块教学计划编写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由于体育新课程出现了“模块教学”的概念,因此在基层体育教师中出现了几个相关概念的混淆,如单元、单元教学、教学单元;模块、模块教学、教学模块、单元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之间的混淆。为便于广大体育老师展开讨论,本专题拟定了以下几个具有针对性的话题:

①单元与模块、单元教学与模块教学、教学模块与教学单元、单元教学计划与模块教学计划有何异同?

②单元与模块划分种类有哪些?

③如果一节课有两种教材,那么如何计算单元或模块?

④年轻教师的单元教学计划与模块教学计划编写技能应如何培养与训练?您有何独到经验与技巧?

第2期: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编写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课时教学计划也称教案,它是广大体育教师所熟悉的内容,如何真正促进教师备课技能的发展一直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便于广大体育老师展开讨论,本专题拟定了以下几个具有针对性的话题:

①教案中需要呈现的“基本”授课信息有哪些?(以便于读者或分析者了解)

②教案中“教法与学法”是否分开阐述?教案各要素(教学理念、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学校条件、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步骤、教学反馈与评价等)之间有何关联?教案的质量重点考察哪些要素?

③编写教案的知识与技能有什么关系?

④青年教师的编写教案技能应如何培养与训练?您有何独到经验与技巧?

第3期:说课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近年来“说课”一词频繁出现在体育教师招考、体育教师业务类评比等活动中,足以说明它已成为体育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一种重要、有效的技能训练方法,更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说课是教学设计的延续,也是教学设计的简洁表达,为便于广大体育老师展开讨论,本专题拟定了以下几个具有针对性的话题:

①说课需要“说”些什么?需要按教学设计的流程说课吗?

②说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与内容无关但与效果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姿态、语气、目光、精神面貌、声音、气氛等)?有没有特别的说课技巧?

③说课技能与备课技能有什么样的关联?

④年轻教师说课技能应如何培养与训练?您有何独到经验与技巧?

第4期:自我反思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课后反思是教师上完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回顾与审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由于基层教师每天都要上课,这就为课后自我反思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与素材,课后自我反思技能就是在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为便于广大体育老师展开讨论,本专题拟定了以下几个具有针对性的话题:

①课后反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教师课后需要记录与整理哪些内容?

②课后反思对于您专业教学技能的发展有哪些作用?

③课后反思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④年轻教师的课后反思技能应如何培养与训练?您有何独到经验与技巧?

第5期:听(看)课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听(看)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能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中小学教科研活动中,通过听课活动,能够相互切磋技艺,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为便于广大体育老师展开讨论,本专题拟定了以下几个具有针对性的话题:

①听(看)课过程中需要携带哪些必备的材料?

②能否设计出内容全面、比较合理的表格以便于听(看)课与记录?

③听(看)课知识与听(看)课技能是什么关系?

④青年教师的听(看)课技能应如何培养与训练?您有何独到经验与技巧?

第6期:评课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评课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看课与记录的基础上,对体育课进行整体的、部分的、专题的剖析,发现亮点、指出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熟练的教学行为方式。为便于广大体育老师展开讨论,本专题拟定了以下几个具有针对性的话题:

①如何整理听(看)课的记录(按什么思路进行整理:是优缺点?教学流程?还是专题)?

②评课的视角有哪些?小学、初中、高中评课重点有何侧重?

③有哪些评课技巧?应如何对待评课过程中的不同观点?

④年轻教师的评课技能应如何培养与训练?您有何独到经验与技巧?

注:此专题讨论的进一步解读和背景资料请登录《体育教学》论坛(bbs.省略)的“教学技能”专栏进行查看。学校体育理论专家、浙江师范大学学校体育研究所邵伟德教授将作为此专栏版主组织大家在线讨论和交流。

“课改解读”专栏选题

自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十年光景,在这过去的十年中,我们或迷惘或欣喜,或信心百倍或无所适从。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线体育教师的我们都始终坚守着自己教书育人的信念,承受着风吹日晒的艰辛,我们虽默默无闻但却问心无愧,用自己执著的努力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带来健康、带来与众不同的知识和力量。

过去的十年是改革创新的十年,过去的十年是摸索前进的十年,在这十年里,您对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又作何感想,一起分享您的喜怒哀乐,我们将在自由平等、互帮互助中迎接新的开始……

讨论题目及背景资料

2012年第1季度此专栏讨论内容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梳理前一时期大家的经验与反思,更好地反馈一线教师的需求和心声,以期为下一步改革的推进提供更好的借鉴经验。

第1期:根据您的观察和切身体会,谈谈这十年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发生了哪些比较明显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第2期:面对此次课程改革,您以及您周围的同行曾经遇到过哪些问题或困惑,又是如何解决的?

第3期:根据您的教学需求,您最希望相关专家或经验丰富的教师给您哪些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注:此专题讨论的进一步解读和背景资料请登录《体育教学》论坛(bbs.省略)的“课改解读”专栏查看。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杜晓红博士将作为此专栏版主组织大家在线讨论和交流。

“教研园地”专栏选题

体育教研是体育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所有的老师都已牢固掌握教研方法,如有些人对如何有针对性地且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感到困惑,有些人对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找不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还有些人对教师的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感到无助等等。基于此,转变教师的教研观念和重新认识教研内涵,以期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等刻不容缓。本专题从大教研观展开对教研问题的多视角讨论。讨论活动“以研究促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教与研的关系密不可分,如谈教学问题是从研究的角度探讨哪些是真问题?因此,教学研究也好,研究教学也好,讨论自始至终以教学为主线,以研究为手段展开本专题的讨论。

讨论的主要内容

如何从“三步走”看教研问题(观念篇)

如何探讨体育教学“真问题”(问题篇)

如何从“人、事、物”三维观探讨问题根源(原因篇)

谈一些教师的教研“经验”(经验篇)

成功进行体育教研的“方略”(方略篇)

讨论题目

第1期:我开展或参与体育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

第2期:在教研活动中我所遇到的困惑与难题

第3期:在教研活动中发现的体育新课改后的新问题

第4期: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人为因素

第5期: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场地器材因素

第6期: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内容、目标与方法因素

注:此专题讨论的进一步解读和背景资料请登录《体育教学》论坛(bbs.省略)的“教研园地”专栏进行查看。学校体育理论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于素梅博士将作为此专栏版主组织大家在线讨论和交流。

“实案选登”专栏选题

“实案选登”栏目为进一步提高实用性、针对性、互动性,2012年对刊登形式进行重新改造,将以“教学设计+自我分析+网友点评”的多元形式呈现。教学设计:可以是完整过程,也可以是教学片断,老师们将自己设计的最精彩、最巧妙部分以教案形式呈现出来;自我分析:需要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剖析,针对教学环节、练习手段、组织形式,简明扼要分析其设计的优点是什么,符合什么样的教学规律;网友点评则是编辑在初步定稿的基础上,把稿件呈现在《体育教学》论坛(bbs.省略)的 “教案选登”板块,进行网上讨论交流,届时我们将选择一些精彩点评同步刊出。

讨论题目及背景资料介绍

第1期:技巧(小学:各种滚翻,中学:鱼跃前滚翻、直腿后滚翻,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

小学滚翻不强求技术动作,更注重活动手段,主要锻炼学生的灵巧、柔韧、协调和定向能力;中学主要通过技巧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动作的自然性,深刻理解技巧动作内在的作用。

第2期:单杠(跳上成支撑――后摆下、单(双)脚蹬地翻上成支撑)

不以单杠动作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技术达成度,而是通过单杠这一练习(手段),来发展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力量,不纯粹为了学习动作而进行教学,而更关注用此类教学的载体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3期:篮球(小学:双手胸前投篮,初中:原地单手肩上投篮,高中:急停跳投)

不同的学段教学投篮动作,不能说是同课异构,但可以相互借鉴,其技术教学的主线和方法可以相互渗透。

第4期:跑 (小学:接力跑、障碍跑、各种快速跑游戏,中学:耐久跑、途中跑技术)

小学主要是发展快速跑的能力以及各种反应能力,并通过一些校本游戏开发,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中学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和培养克服极点的意志力,同时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途中跑动作,提高耐久跑成绩。

第5期:投 (小学:轻物投掷,中学:实心球、耐久跑途中跑技术)

投掷教学是田径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各种投掷物的投掷练习,发展投掷能力,可以设计一些发展上肢力量的课课练。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提高练习的趣味性,避免枯燥机械的重复练习。

第6期:经典教学设计汇总

这一期将收集半年来各地区的经典教学设计,主要以片段的形式呈现,篇幅将缩减,但版面会有所增加,参与的作者群将扩大,并有一些互动。

注:此专题讨论的进一步解读和背景资料请登录《体育教学》论坛(bbs.省略)的“场地器材”专栏查询。一线体育骨干教师、原“实案选登”主策划、审稿人江苏省潘雪峰、浙江省张海平老师将作为此专栏版主组织大家在线讨论和交流。

“场地器材”专栏选题

体育场地器材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载体,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面对当前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瓶颈,体育教师要不断探索化解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积极开发体育课程的各种物力资源,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补充和缓解场地器材的不足,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际操作提供理论支撑,而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线体育教师最知情,最有发言权。为此,本栏目特邀请广大体育教师献计献策,将自己在实践教学中实用的场地器材新方法、新做法分享出来,让我们共享成果,服务学生。

栏目结构设计:

校园展台:以自己所在学校的真实素材为主,大胆秀出来,秀出精彩!

点子超市:立足于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使用、开发,以具体的方法介绍为主。

自制天地:学校或自己制作体育器材的开发与使用的经验介绍。

注:此专题讨论的进一步解读和背景资料请登录《体育教学》论坛(bbs.省略)的“场地器材”专题查询。一线体育骨干教师、“中国体育教师网”创始人叶海辉老师将作为此专栏版主组织大家在线讨论和交流。

“游戏百花园”专栏选题

“游戏百花园”专栏在2012年来到之际,为适应课改需要,进行了版面调整。

(1)栏目结构设计

“一事一议”

专门就大家关注的游戏问题进行讨论和争鸣,投稿要求观点鲜明,字数控制在600字以内。

“游戏案例与点评”

围绕每期“一事一议”中的热点问题,刊登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创编的新游戏,通过点评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推广,投稿要求简洁明了,每则游戏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可附照片或插图。

“游戏小贴士”

以简短明快、有血有肉的风格,介绍游戏教学与创编的真知灼见,投稿字数200字左右。

(2) “一事一议”主题拟定

第一期:新课程标准实施十年来的游戏探索取得哪些成绩

可从游戏的发展趋势,对传统体育游戏的改良与拓展,本土化、校园化、课程化的合理改进、组织教法上的创意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二期:水平一游戏的特点与新发展动向

如何充分尊重和体现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欢乐中健身益智,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团队精神。游戏设计怎样体现时代气息,挖掘传统的精华加以创新,注重安全。

第三期:水平二游戏的发展与亮点

根据当今孩子发育提前,认知能力的提升实际,适当增加了多种功能的游戏及民间民族游戏,开发新资源有哪些亮点。

第四期:水平三游戏探究的得与失

大力引进古今中外的游戏,内容丰富多彩,竞争性提高,趣味性增强,但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如“绑腿跑”带来的伤害事故增多等。

第五期:水平四传统体育游戏与拓展相结合

对初中生来讲,过去的大纲仅把游戏视为教学手段,内容借鉴小学教材,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游戏,而新课程改革以来,产生了大量的各种球类游戏,尤其突出的是,能将传统的体育游戏与拓展相结合,新设计出了许多适合校园里开展的拓展游戏,深受初中生的欢迎。存在的问题是,体育教师缺乏这方面的教材和经验。

第六期:高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游戏

高中生同样喜欢游戏,关键是要符合此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如球类游戏、发展团队合作的游戏、男女生良好交往沟通的游戏、对抗、负重和角力的游戏、国防军事游戏、拓展历奇游戏等。但在这方面交流尚不足。

注:此专题讨论的进一步解读和背景资料请登录《体育教学》论坛的“游戏百花园”专栏查看。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被誉为“中国游戏大王”的吴纪安老师将作为此专栏版主组织大家在线讨论和交流。

重要提示

1.上述各栏目专题讨论投稿最佳时间:

第1期――2011年11月15日-2011年12月15日 第2期――2011年12月1日-2012年1月15日

第3期――2012年1月1日-2012年2月15日 第4期――2012年2月1日-2012年3月15日

第5期――2012年3月1日-2012年4月15日 第6期――2012年4月1日-2012年5月15日

2.投稿及参与讨论形式:

《体育教学》网站(省略)投稿系统;《体育教学》论坛(bbs.省略)各板块查阅相关资料和交流讨论。

3.投稿说明:

(1)请大家围绕主题,按时间规定投稿,在《体育教学》网站投稿系统平台投稿的基础上,同时将核心思想直接发帖在《体育教学》论坛中的相关栏目中,主持人将择优点评和推荐。

(2)作者提供照片格式应为JPG文件,不小于800像素,作品原则不小于2MB。

一、突发事件如何定位

在分析突发事件之前,实际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体育课堂上发生的什么样的事件才算是突发事件?如老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突然有同学提出一个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算不算突发事件?当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的时候,有同学一言不发,是不是突发事件?又如当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练习时,有学生不小心摔倒擦伤了,属不属于突发事件?等等,我们该如何给突发事件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也就是说,体育课上发生的事件程度达到多大的影响才算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度”的把握,可以看做是突发事件定位的关键。所谓突发事件的“度”,主要是指影响程度。由此,笔者理解突发事件的时候,从字面上来看,包含两个核心要素,即“突发”与“事件”,也就是说,是教师始料未及的,体育课上突然发生的,同时,又是有前因后果的,称其为事件的。因此,那些由老师事先设计的事件并非突发事件,另外,只是体育课上出现的,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消极学习行为与态度,假如尚达不到突发事件的影响性等都还构不成突发事件。因为,这种自我的学习态度或行为,对周围其他同学或整个班集体不造成一定影响,说明未达到突发事件的程度,也非突发事件。反之,便可视为突发事件,即非老师事先预设的,事件的发生达到一定影响度的。

二、突发事件源于何处

体育课堂上突然发生的、有一定影响度的事件被看作是突发事件,但突发事件源于何方?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突发事件?为什么有的观摩课会事先预设突发事件?其目的何在?如何正确认识突发事件?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突发事件的来源。它不能由老师事先安排,即便是为了在观摩课上要展示老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采用这种方式也依然不妥。因为,事先安排的所谓的“突发事件”,老师已经事先有所知晓,已经不能算是突然发生的了,因此,即便是从体现老师课堂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出发,预设突发事件环节,也已经毫无价值可言,也就是说,根本看不出能力的大小,甚至是否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都令人疑惑。由此,作为突发事件一定是课堂上偶发的,而非事先设计的。但是,突发事件本身,既有可能源于老师也有可能源于学生,还有可能源于场地器材等课堂内部环境,甚至有可能源于课堂外部环境,如其他班级课堂的影响、天气的影响等等。对各种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分析如下:

(一)源于课堂内部环境的突发事件

体育课堂之内的环境因素有教师、学生、场地、器材等主要教学因素。各因素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但引发的可能性都或多或少地会存在。

1.教师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教师作为处理突发事件的角色来定位,实际上,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依然有可能会引发出某一突发事件。如老师组织不当,口令不完整,或口令错误,出现意料之外的全体学生行动错误的教学场景,甚至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扭转局面,影响到了教学的正常进程。当然,这种情况也是老师不期望看到的,但确实发生了,归其原因又是老师的因素所致,因此,我们就不能忽视教师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教师本身也要关注到每个教学环节,确保正确无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尤其是将错误发生率尽可能降到最低。

2.学生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体育课上的突发事件有一部分可能是源于学生,有的是一个学生所为,有的是多个学生集体所为,而且,突发事件的类型也非常多元,有的是因调皮捣蛋思想在作怪引发的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或故意性;而有的是未曾意想到的突发事件,如未能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出现安全事故。还有的是,以一个同学为主,其他同学积极响应的突发事件。如体育课上有一个同学要求见习,紧跟着有3、5个同学一起提出同样的要求,实际上,很有可能这部分学生根本不是真正需要见习的学生,而是,利用见习之机离开课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部分群体既没有“见”也没有“习”,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见习生,但对于一节体育课来说讲,又是老师所未能预料的,尤其是老师事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准备按照一定人数分组练习,这样一来,就有可能打乱老师的计划,而不得不另做安排。除此之外,体育课上因学生而引发的突发事件还有很多,如老师刚做完示范以后,一位同学发现老师的示范不是十分标准或优美,主动上前接过老师手中的球,重新给同学们做示范,老师感觉很是尴尬且不好收场。这样的事件,老师或许也未能预料等等。实际上,体育课上大部分突发事件都与学生有关,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突发事件还是由学生引起的,基于此,要想避免体育课上出现不情愿看到的突发事件,就要多注意观察学生,并在教学设计阶段,深入地做好学情分析,对有可能出现突发事件的环节要能够有所预案,力争将负面的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度减少到最低限度。

3.场地、器材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体育课都需要场地,且大部分的体育课都需要器材,因此,因场地、器材而引发的突发事件也不可轻视。因为,此类突发事件大都与安全事故有关,即危险性会波及到学生的健康与安全。因此,这类突发事件,就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有一节羽毛球课,对面两个同学在练习时,突然有一个同学的羽毛球“拍头”脱落被甩了出去,正巧扎到另一个同学的眼部,这种事件,尽管是两个同学练习中发生,但主要是由于器材本身的缘故所致。当然,其中还存在着上课之前老师对器材的安全检查是否充分到位的问题。又如,一节跳远课上,一位同学完成一次试跳,突然出现股骨骨折这一严重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沙坑场地长期受雨水冲刷变得较为坚硬,学生助跑急速跳起落地,再加上缺乏有效缓冲能力,结果导致骨折事件发生。之所以此类突发事件,更应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是因为这类突发事件的危险性要远远高于学生调皮捣蛋或教师错误口令或不当组织而引发的事件,课前加强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隐患是减少此类事件发生最有效的方法。

(二)源于课堂外部环境的突发事件

1.外班体育活动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由于受场地条件、学生人数的影响,一所学校很少有每次只有一个班上体育课的情况,往往都是两三个班,甚至更多的班级同时在一个操场上体育课。这样就难免互相干扰。假如在上课过程中发生突发事件,应引起任课教师的高度关注,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但有时候是不太容易把控的。如一节跆拳道课,是在体育馆主席台上组织教学活动的,而馆内同时有其他两个班级在上篮球课,其中有一个班在组织同学们打教学比赛且较为激烈。对于跆拳道班来讲,时逢老师正在讲解示范,要求同学们席地而坐听讲观察,当老师讲解示范结束以后,发出“起立”,并提出练习要求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听而未闻”“视而不见”纹丝不动并全神贯注地观看别班的篮球教学比赛,此时,才引起任课教师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这一讲解示范的教学环节未能发挥作用,且又直接影响到下一环节活动。另外,在小场地上同时几个班一起上体育课时,由于事先缺乏沟通,体育课上两个班级会因占据场地的有利位置而发生冲突。如一个班级在一块较宽敞的场地上练习武术套路,而另一个班级要从该处跑过(耐久跑),结果就因未及时躲让而发生冲突,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也同样不容忽视。

2.气候环境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体育课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随时需要调整活动的场所或量与强度,有时,会因调整不及时或考虑不周全而引发事故,这样的突发事件也不可掉以轻心。如在炎热的夏季上体育课出现的中暑事件,有的尽管没有因中暑而晕厥,但在十分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出现若干个学生精神不振、体力不支、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多数会与气候环境有关。另外,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偶遇下雨,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坚持锻炼,在雨点不大的情况下,未能及时停止体育活动,结果就有可能因场地湿滑而出现摔倒损伤等情况。但是,这些因气候条件而引发的运动性疾病或运动性损伤,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三、突发事件如何防范与处理

体育课上出现的突发事件,有一些是可以事先通过一定的防范措施最大可能地降低的,有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假如处理得当是可以减小其负面影响程度的。基于此,接下来谈一谈突发事件该如何防范和处理。

(一)突发事件的防范

对于有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而言,还是要多考虑防范措施,尤其对于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的突发事件更应加强防范,但如何防范呢?

1.强化责任提高防范意识

实际上,每一个老师在上体育课的时候都担心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因为,一旦出现一例,将带来诸多的难以解脱的麻烦,当然,学生因不同程度的损伤更是深受其害。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任课教师应在体育课前、课中,乃至课后都要强化责任提高防范意识,也就是说,要首先想到去防范,既要充分还要细致,否则,就有可能因疏忽而引发伤害性突发事件。

2.勤于动手动脑降低事故机率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是传递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健康与文明的使者,当然,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在突发的伤害事故面前无动于衷,但被动的处理与主动的排除将收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防范效果,需要老师勤于动手动脑。其中,动手是指,最好能够在课前对场地“看个遍”,对器材“摸个遍”。其主要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场地、器材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安全事故遏制在隐患状态。如羽毛球拍破旧失修的是否考虑更换?跳远沙坑是否在课前松动平整?跳高课中发现海绵垫子歪斜,是否需要动手归位?看似举手之劳,实际上,将能够发挥很大防范作用。所谓的动脑,就是指课前要对教材、场地器材、学生等有一个充分的考虑,要有预估能力,把有可能发生的伤害性突发事件充分的考虑周全,做好防范预案。同时,在课中,还要调动思维和充分想象,通过观察了解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及时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以最大可能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突发事件的处理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大都需要老师主动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正确、有效地处理。当然,不同的突发事件因影响程度不同,处理的方法也有所区分。

1.对严重突发事件的处理方略

在众多突发事件中,有的是较为严重的突发事件,一旦有这类事件发生,需要充分发挥“体育老师是半个外科医生”的作用,尤其是对严重程度较大,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故,老师一定要冷静、机智、高效地处理。冷静,是要求此时此刻不慌张,要依然有章法,思维不紊乱,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安排得恰如其分。如考虑判断是否需要拨打120急救,是否需要通知校医急速赶到,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解除暂时性的晕厥症状等。机智,是要求判断正确,方法恰当,时机准确,一旦发生严重的突发事件,万万不可因过度紧张而“思维短路”,要很机敏地做出最快速的反应和采取最适宜的措施。高效,要求老师们选择的处理方案具有时效性,如对骨折的学生采取何种搬运方法才不至于带来更大的伤害,老师要能够掌握不同部位损伤骨折的搬运要求。再如中暑的学生如何应对才能规避更大的风险。总之,体育老师不但需要有防范伤害性突发事件的意识,在较为严重的伤害事故面前也不能束手无策。

2.对中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方略

有些突发事件对课的影响,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介于严重与轻微之间,但它的影响性有时已经足以对课的有效进行带来麻烦,对学生的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对中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虽不像严重事件那么担惊受怕和机智应对,但也不可过于放松。依然需要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确保课的有效开展。如当学生在体育课上发生打骂事件,老师就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得过且过的冷“处理”,而是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针对性的措施。当然,同为体育课上打架斗殴,不同学段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发生此类事件,处理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小学学段,可以用激励法,如当老师发现有两组同学因比赛出现矛盾争执时,老师采取“看哪一组同学先站好,站得即快又整齐”的方式,就有可能制止住这类突发事件。可对于正值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讲,有时这样的方式就显得效果微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需要反着来,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比较明显,假如一味地制止,就很有可能加剧学生争执程度。但反着来,或许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初中生发生打骂现象时,老师可以走上前去说:“刚才谁先骂人的,骂的什么?我听听是不是还不够狠;打哪了?是不是还不够疼?”当学生听到这样的语言,往往都会停止下来不再争执。而对于高中生来讲,可以根据时机和火候施加教育,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导之以行的方式处理该类突发事件。

3.对轻微突发事件的处理方略

体育课上还有些突发事件表现出比较轻微,对课和学生产生的影响都不大,但有时确实会影响到课的顺利开展,影响老师的教法实施,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效果等。因此,对轻微的突发事件也应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不可置之不理,放任之流,尽管它的影响的程度不那么严重或强烈。对这类事件,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对事件产生的原因有一个充分的认知,是场地器材的缘故,还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具体原因何在?并对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如是否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否影响孩子们之间的友好与团结?诸如此类的分析判断以后,就要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应对。如在老师讲解示范的时候大多数同学出现听讲观察不集中现象,老师要能够及时观察并发现是否是由于其他班级的体育活动影响所致,紧接着需要想到并行动起来,让学生背对其他班级而提高注意力和关注度。体育教学中,老师要尽量避免只顾教而不顾学,只顾按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不顾学生在流程的各个环节学习的真实情况。再如,老师示范结束有学生主动挑战老师重新示范的现象发生以后,老师更应结合学生示范的效果给予该学生以肯定,提高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激励其他学生要有挑战精神。同时,对老师来讲,也是一种鞭策,需要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否则尴尬将很难完全排除。总之,轻微的突发事件不能因影响程度不大而忽略之,因为,有些影响性虽小,但有可能会造成负面效应的积累,而加大影响的广度与深远性。

四、结束语

转载请注明来自艾欧小麦体育,本文标题:《小学体育教学学情分析(小学体育教学学情分析范文)》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