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费用不到100元,西班牙“全民体育”的背后真相(每次体育比赛都能夺得冠军,每一次比赛都是)

每月费用不到100元,西班牙“全民体育”的背后真相(每次体育比赛都能夺得冠军,每一次比赛都是)

facai369 2024-10-12 即时比分 4 次浏览 0个评论

来源:雪球App,作者: 虎嗅APP,(https://xueqiu.com/5401654358/26535535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坛经济观察(ID:titansportsindustry),作者:吴昊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从任何层面看起来,都必须承认,西班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足球方面,男女足国家队均能收获世界杯冠军,又有着皇马、巴萨这样的全球顶级俱乐部。篮球方面,大小加索尔和卢比奥领衔的西班牙男篮黄金一代席卷了除奥运金牌外的一切大赛冠军,奥运会决赛上也能一度将美国队逼入逆境。

网球方面,纳达尔的成就无需赘述,近年来冒头的新锐阿尔卡拉斯同样有复制前辈成就的潜质。赛车方面,F1有费尔南多·阿隆索这样的沙场老将,也有卡洛斯·塞恩斯这样的新人涌现,马克·马奎斯也能在世界摩托车大奖赛上占据一席之地。

西班牙之所以能够在体育层面人才不断涌现,主要原因在于这个国家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与体育”,整个国家体育氛围浓厚,全国上下街头巷尾遍布体育场地,全民参与体育运动十分方便,成本也极为低廉。

在西班牙的街头巷尾,可以随时随地看到7人制足球或篮球场地,它们完全对外开放,不需要任何费用就可以让孩子们进行运动。在马德里市政府旗下的各个体育运动中心,只需要6.9欧元(折合人民币约53元)的价格即可预定一小时的网球、羽毛球或时下西班牙较为流行的笼式网球场地,如果进行双打,平均一人每小时的场地费用不会超过2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5元)。

浓厚的体育氛围,低廉的体育课程费用

不久前的马德里德比战上,坐镇主场的马竞以3-1战胜了来访的皇马,马竞前锋格列兹曼在赛后接受采访时兴奋地表示,希望马德里的孩子们都能够身穿马竞球衣去学校。比赛第二天是个周一,这一天马德里各大校园里的确多出了不少身穿马竞红白间条衫的孩子们,马德里街头的球场上,也有不少踢球的孩子穿上了马竞的球衣。

笔者的一位友人Leo一家三口都居住在马德里,他的女儿今年刚满7周岁,目前在马德里的一座半公立半私立学校就读。这位友人向笔者介绍称,他女儿就读的学校每天下午3点左右至5点和6点半之间会开设兴趣课程,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体育类课程,课程项目包含足球、篮球、网球、体操、轮滑等一系列运动,所有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也就是说,在完成了持续至下午3时左右的文化课程后,孩子们的时间都可以用来进行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

Leo女儿学校的足球课程中,几乎所有孩子都会身穿西班牙本地各个俱乐部的球衣,皇马和马竞当然是其中最多的,但同样包括毕尔巴鄂竞技、塞尔塔和瓦伦西亚、塞维利亚等西班牙老牌俱乐部,曼城、阿森纳等近些年拥有不少西班牙元素的英超俱乐部也是孩子们踢球时最喜欢穿的球衣。Leo表示,他女儿班上一位男孩经常身穿威尼修斯在皇马的球衣,这位男孩也是班上足球课中表现最出色的孩子。

在西班牙,所有的孩子在小时候就会被父母带到西甲比赛的现场去观赛,一些俱乐部的球迷群体甚至存在一个传统,那就是在孩子刚出生后,就将他注册成为本地俱乐部的会员,每个主场比赛日都会带孩子去往现场观赛,长此以往,会在孩子心中打下深刻烙印,将绿茵场上驰骋着的球员们视作心目中的英雄。

Leo对笔者介绍称,马德里半公立半私立学校的体育类课程会进行收费,但费用极为低廉,持续一个学期的每个项目的课程只需要1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77元)。本学期Leo为女儿报名了三个项目的课程,半年总共只收取了3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32元)的费用。Leo女儿就读的学校是由当地天主教教会和政府联合成立的,教会的基金会和政府为学校负担了绝大多数的成本,因此向家长收取的费用也极为低廉。

家长的观念是关键

在西班牙,小学至中学教育阶段的学校一般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Leo女儿就读的半公立半私立学校,这类学校由本地政府和当地教会共同承办,主要面向群体是本地中产阶级家庭,会收取一定的学费;另一种是公立学校,这类学校完全由政府承办,免除所有学费,主要面向低收入家庭;最后一种是私立学校,这类学校的承办方主要是企业,学费较为高昂,面向高收入家庭,培养方向也以律师、会计师等高收入人才为主。

上述三类学校除了最后一类比较重视文化和语言的培养之外,另外两类学校都会比较重视学生在体育上的培养,而这两类学校的文化类课程在下午3时左右就会结束,也不会留太多的课外作业,因此孩子们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会非常充裕,无论是参与学校的体育类课程,还是在课外进行体育活动,西班牙的孩子们都拥有充足的时间,也不会为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西班牙公立学校的运动场在课程结束后都会对本校学生开放,校外街头巷尾星罗棋布的免费场地,也让孩子们能够在课后充分参与体育运动。

除了参与学校的体育课程之外,西班牙的孩子们可以报名参加当地政府的公立体育类课程,由于有政府部门进行补贴,这些课程价格都是非常亲民的。以首都马德里为例,6岁至11岁孩子在当地公立体育场进行综合体育项目培训的平均价格只有每月13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00元),而如果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可以寻找私人教练,或是一对一教学,但价格也不会过于昂贵,大概价格约莫在每月20至8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55元至618元)之间。

足球是全西班牙青少年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根据马德里大区足协的一项统计数据,马德里大区境内,也就是以马德里市中心为圆心,半径大约为一小时车程的辐射范围之内,在2021-22赛季注册参加各级别青少年联赛的半职业俱乐部足球队共计有4000多支,根据不完全统计,这4000多支球队的注册球员数量达到了8万多人,而这还没有包含皇马、马竞这样的全职业俱乐部青训营中的队伍,这一数据还仅限于男足,如果将女足队伍也包括在其中,注册球员的数量还要翻倍。

在马德里,一个街区往往都会有自己的青训足球俱乐部,供本地孩子参加足球训练,马德里莫拉达腊街区的足球青训俱乐部的费用标价为每年每名球员10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773元),加上装备等繁杂费用,每年的花费也不会太多。充裕的课外时间让很多孩子都加入了自家附近的青训俱乐部,每到周末,马德里很多街区都在进行青少年足球联赛的比赛,不少家长都会前往现场观看自己的孩子比赛,还有不少家长会驱车前往另一个城市,专程观看孩子参加全国级别的足球联赛。

“西甲希望杯”是西甲联盟在这些年大力推行的一项赛事,这项赛事由各个西甲俱乐部的青少年梯队参赛,今年8月,西甲希望杯也曾来到中国昆明,让中国青训俱乐部得到和西甲俱乐部梯队切磋的机会。前些年这项赛事在西班牙特内里费进行时,笔者的好友,体坛周报记者闫旭曾前往现场进行采访,从他对一位阿拉维斯梯队小球员家长的采访中,大概可以读出西班牙本地家长对孩子参与足球运动的基本观念:

“我儿子10岁就进入了阿拉维斯青训营,因为我们全家都住在维多利亚(阿拉维斯俱乐部所在的城市),我从小就支持阿拉维斯。但我儿子选择进入足球青训营完全是他个人意愿,并非受到我的影响。他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足球带给他的影响都是正面的,我并不认为踢球会耽误学习,恰恰相反,孩子们在学业中的自觉性、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都是通过踢球形成的,只要我儿子高兴,我就会支持他踢球,不论最后能否成为职业球员,我都希望他不要放弃对于足球的热爱。

西班牙本地家长对于体育运动的基本观念,也是影响到孩子参与体育运动的关键所在。

综合项目运动员出自校园而非体校

在西班牙足球层面,青训球员们的文化课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梅西走出的拉马西亚青训学院中,每天都会保障居住在这里的孩子们进行与学校中相同体量的文化课程。而对于在本国接受青训并走上职业球员道路的西班牙本地球员来说,完成学业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进程。例如今年为曼城打入欧冠决赛制胜进球的罗德里,最初在比利亚雷亚尔接受青训训练时居住在卡斯蒂利翁大学宿舍,在足球之外,他还攻读了两项学位。

例如目前的皇马第一队长纳乔,虽然在11岁时就进入了皇马青训营,但他坚持读到了大学本科阶段,并毕业于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体育运动科学系。从童年时期到目前作为皇马一线队第一队长,纳乔始终居住在自己出生的马德里大区阿尔卡拉镇,从未改变过什么。

而在西班牙,除了如拉马西亚青训学院这样会为居住在这里的青训球员进行文化课培训以外,并不存在任何“体校”的概念,几乎所有综合项目的运动员都是依靠学业以外的时间进行体育项目培训,并参加各项赛事的。两年前的东京奥运会上,当时只有17岁的西班牙跆拳道运动员阿德里安娜·塞雷索最终在女子49公斤级比赛中收获银牌,她也是东京奥运会西班牙代表团的第一枚奖牌获得者。在获得银牌的道路上,阿德里安娜还淘汰了两届奥运会金牌得主,当时已经34岁的中国老将吴静钰。

虽然4岁就开始了跆拳道训练,但出生于马德里的阿德里安娜在代表西班牙参加东京奥运会的同时,刚刚结束了高中学业,并凭借优异的选拔考试成绩,进入了自己家乡的阿尔卡拉大学就读本科,她就读专业是犯罪学。阿德里安娜在今年9月取得了参加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资格,而此时她的大学课业也并没有落下,在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阿德里安娜曾表示,自己不排除大学毕业后进入西班牙国家警察特别行动小组的可能性,而她也并不会丢掉自己热爱的跆拳道事业。

西班牙综合体育代表性人物还有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羽毛球女单冠军,有“黄金左手”称谓的卡罗琳娜·马林,出生于西班牙南部城市韦尔瓦的马林在14岁时搬到首都马德里接受更系统的羽毛球训练,但她并未因此放弃学业,仍然坚持读完了高中。2019年,25岁的马林遭遇重伤,也错过了东京奥运会,她在养伤期间攻读了饮食和营养学学位,以充实自己的学历。

没有体校制度的完善培养制约了西班牙在奥运会综合体育项目上的成绩,上一届东京奥运会上,西班牙仅收获3金8银6铜,但足球和篮球等大型项目的庞大人员参与度,让西班牙在这些项目上始终人才井喷。西班牙全国良好的体育氛围,低廉的参与体育运动成本以及丰富的场地资源,都是这个国家“全民体育”的最重要基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坛经济观察(ID:titansportsindustry),作者:吴昊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 1、体育竞赛,是不是只有夺得冠军才能拥有荣誉?
  • 2、怎么评价东京奥运会举重石智勇一定要破纪录?
  • 3、写作文体育
  • 4、...9秒95斩获全运会百米冠军,他能在全运会夺得冠军有多不易?
  • 5、中国跳水经久不衰的秘密是什么?

体育竞赛,不止是只有夺得冠军才能拥有荣誉,只有参赛都是荣誉,因为不是谁都有资格可以参赛的,没有相应的能力与技术连参赛的资格都没有。

总的来说,冠军是比赛中的第一名,是荣誉和实力的象征。

卫冕指上一届获得冠军,这一届继续争夺冠军,保住冠军地位。卫冕特指冠军,诸如卫冕亚军,卫冕季军,是不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在一些体育比赛项目,如连续保持了冠军,就叫蝉联冠军,蝉联除了指冠军之外,还可以指亚、季军,如蝉联亚军、蝉联季军。卫冕指的是捍卫自己的荣誉和王者地位。

这个词源于体育竞赛,当一个队伍或选手在过去的比赛中夺得了冠军头衔后,如果他们在接下来的同类型比赛中成功卫冕,就被称为卫冕冠军。这种成就不仅代表着他们在领域的卓越表现,也象征着他们对上一届胜利的持续掌控和实力的稳固。因此,卫冕冠军不仅是荣誉的象征,也是实力的体现。

1、东京奥运会举重男子73公斤级决赛今晚结束,中国选手石智勇优势明显,最终顺利拿下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东京拿到的第12枚金牌,也是中国举重队获得的第4枚金牌,364公斤的总成绩还打破了他本人保持的363公斤世界纪录,这也是中国选手本届奥运会首破世界纪录。

2、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而且还能够打破世界纪录,最重要的是一名老将,感觉真的是挺厉害的。

3、在东京奥运赛场上,石智勇和肖若腾一样,其实是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在挺举192公斤的时候,被裁判判了犯规,慢镜头显示,这个判罚实在有些牵强。好在石智勇在这方面有着绝对的实力,要是换做别人估计心态早崩了,要知道,当时场上的那些选手几乎没有人能举过190公斤。

每月费用不到100元,西班牙“全民体育”的背后真相(每次体育比赛都能夺得冠军,每一次比赛都是)

1、体育运动作文 篇1 我喜欢的体育运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因为体育运动对我们小朋友的身体健康起很重要的作用。

2、有趣的体育活动作文1 体育课上,吴老师先让我们跑步,跑完之后,吴老师教我们玩“猎人捉猎物”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5个同学为一组,一个同学在一个羽毛球场的一边做猎人,另外四个同学在羽毛球的另一边做猎物,当猎人的要用一个没气的皮球打中了猎物的下半身才算赢。游戏开始了。

3、作文一:《阳光下的运动健将》(400字)他身材高大挺拔,站立在运动场上,仿佛一座高耸的山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他修长有力的双腿像两根坚实的柱子,每一步都充满力量与稳定。他结实有力的臂膀仿佛包裹着无尽的力量,等待爆发。黑色的头发随着他的奔跑飘扬,透露出英勇与决心。

4、中考作文体育500字1 自从我懂事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自己好动,一玩起来就停不下来,家里人说我像一个运动员。真的,我喜欢很多体育运动项目,如:游泳、骑车、跑步、打球、跳绳、体操等,但是,我觉得自己没有像专业运动员那样可以有天天锻炼的机会,虽然,在运动中没有特别的强项,可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快乐和满足。

5、体育运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乒乓球作为一项集速度、技巧、耐力于一体的运动,不仅能锻炼快速反应和敏捷动作,还是一种极佳的锻炼方式。我非常崇拜中国乒乓球国家队运动员王励勤,他的无懈可击的正手拉球和坚实完美的反手防御让我深深着迷。

6、作文《什么是体育》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原始人类在为生存而同自然界进行的斗争中,发展了走、跑、跳、投掷、攀登、游泳以及其他各种技能。

苏炳添9秒95斩获全运会百米冠军,他能在全运会夺得冠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训练之后的结果,这是不断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之后的结果,这一切都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想获得冠军真的不容易。

然而在总决赛当中,最终撞线的成绩是9秒95成功获得了金牌,第一也是唯一一个打破10秒大关的运动员,而这已经是苏炳添个人生涯的第10次打破10秒大关的成绩了。值得一提的是,在100米的最后20米冲刺赛程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苏炳添并没有全力冲刺,反而是将速度卸了下来。

在第十四届全运会当中,苏炳添一路轻松的闯进总决赛当中,在总决赛当中,苏炳添跑出了9秒95的成绩。这已经是苏炳添的职业生涯当中,第10次突破了10秒大关。

秒83苏炳添最佳成绩苏炳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能够跑到9秒83已经是极限了,不过这并不是中国人的极限,他相信以后会有中国选手可以跑进9秒80,而说到是否退役的问题,苏炳添表示现在还没有做决定,要等到全运会比完再看一下身体的状况再做决定。

苏炳添9秒95夺全运冠军,男子100米决赛,苏炳添是夺冠最大热门,本赛季他的状态爆棚,这场全运会的百米决赛堪称高水平,8名选手的成绩全部都在10秒30以内,苏炳添在30米后就确立了优势,苏炳添9秒95夺全运冠军。

黄种人身体柔软灵活,人种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加上人才培养体系非常先进,不断地良性循环,使跳水这个体育项目有着源源不断的人才。最主要的还是国家重视这个体育项目,综合以上条件,才使中国跳水经久不衰,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运动员基本上每天都在坚持训练所以总能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从而也就让中国跳水队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了,另外我们国界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很多优秀的运动苗子在很小的时候可能就一直在训练了。

我认为我们中国的跳水实在是太强了,这么多年一直非常厉害,我认为这么多年一直这么强的主要原因就是运动员多年的刻苦练习,中国跳水从梦之队的世界统治地位几乎从动摇过,从轻松甩开对手很多分数的高敏开始。她是连续三届奥运会得主。还有很多运动员的天赋是很好的。

是想保持你那经久不衰的明星光环,还是为了刺激观众的胃口,还是想向观众证明你自己,难道你不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你正在进行的一跳,对于你来说,是一项完全不存在公平性的挑战,也许它会毁了你的一切,包括你已经取得的将再度失去。跳水项目本身就是一项非常专业,且带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时隔近10年,郭晶晶又回到了熟悉的泳池之畔。她在东京与现役跳水队员的合影、与丈夫霍启刚的隔空互动,频频冲上社交媒体热榜。有人感叹,郭晶晶才是经久不衰的真“顶流”。2012年,郭晶晶与相恋8年的霍启刚完婚,自此淡出跳水圈。此后多年,外界始终对她的婚姻、育儿颇为关注。

1、民族和国家的区别是什么?

民族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共同体成员对语言、文化或宗教的心理认同,国家概念则强调政府和法律。民族并不一定形成国家,国家的形成可以构建民族。本尼迪特克·安德森将民族视为人造之物,称其为“想象的共同体”,与面对面互动产生的真实共同体不同,民族是经教育、大众传媒以及政治文化过程给我们建构出来的想象的创造物。

2、为什么民族国家的标准定义是不充分的?

民族国家这个概念试图把民族和国家统一起来,但无论从哪一种特征(领土、人口、独立、政府等)来定义都是不确定的,总是能够找出反例。

我在别处看到过对于民族国家的定义:“Nation State是国家主权掌握在该国大多数人民的手中的主权国家”,强调主权在民,而非把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民族“锻造”为一个共同体。

3、导致现代国家产生的因素是什么?

书中说现代国家只有大约500年的历史,采用国际学界的一般认知,即现代国家起源于近代欧洲。作者没有给出现代国家的清晰概念,只是强调政府统治力的扩张和共同体观念的形成,以欧洲历史来看,这两者需要借助强大的有助于统一的军事力量、信息传播技术、管理大规模人事物的技术、政府管治中的世俗化等。

有一句话描述欧洲封建时代——“我的封臣的封臣, 不是我的封臣”,这可以表现封建国家不同于现代国家的特点:封建国家的中央统治层没有垄断国家暴力,而现代国家有;封建国家没有统一的税收系统,而现代国家有;接下来还有统一的司法系统、统一的官僚系统……问题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是否有现代国家的主要特征呢?

4、民族主义起源于何处?

作者说“法国大革命释放了现代民族主义”,可能指主权在民的理念及政治程序塑造了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凝聚力并强化了参与感。战争也是民族主义的催化剂,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同仇敌忾的经历也能够让提高民族共体成员的凝聚力与参与感。我们小组介绍的南非历史中阿非利卡人的形成就与他们反对英国兼并的“英布战争”有很大关系。

民族主义分很多种,有支持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的,有强调尊重传统、反对外来者的保守主义式的,也有主张本民族优越至上的扩张式的。

5、作者使用的“争论”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一个国家里重要而长期的政治议题

6、我们如何界定欧洲地区的范围?

百度百科上说,“欧洲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东南以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和黑海与亚洲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极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分界线为:直布罗陀海峡)”,这应该属于我们通常语境下的欧洲,属于地理划分,但有时也在政治或文化意义上使用欧洲一词,特指西方海洋文明、欧盟、欧洲基督教国家或者欧洲实行多头政体的国家,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是一个欧洲国家,这里的欧洲显然不是地理概念。

7、稳定的民主制需要一定水平的经济发展吗?

笼统来看,富裕国家往往是民主国家,贫穷国家往往是威权国家,最早阐述经济发展与民主关系理论研究的美国政治学家西蒙·马丁·李普塞特认为“一个国家越富有,他越有可能维持民主制度”。民主转型并不一定能够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也不必然导致民主转型,但是一定水平的经济发展确实有助于民主转型后的巩固。作者指出民主制似乎需要有相当数量的中产阶级才能正常运行,GDP低于5000美元的国家移植民主制的努力一般都失败了,印度是特例。

关于民主转型的理论很多,除了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外,还关注阶级划分(比如工人阶级在争取普选权的过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政治文化、国际因素、转型政治中的精英行为等因素。

8、什么是政治制度?

制衡关系(党政体制、三权分立)、政府形式(议会制、总统制与半总统制)、投票模式(简单多数、比例代表制)、政党(一党、两党、多党)、央地关系(单一制、联邦制)等等都属于政治制度

9、什么是政治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政治学家在更为狭隘的意义上用该词来指人们的心理倾向,政治文化就是针对政党、政府和宪法等政治客体的“倾向模式”,并表现为信仰、符号和价值。政治文化不同于公共舆论,它由长期的价值而非对具体政策、问题或人物的反应塑造而成(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

不同国家、一个国家中不同的人对重要政治议题的态度和倾向都不同,国家是神圣之物,还是必要的恶?说起政治,人们更多地谈到权力还是权利?人们更相信权威,还是更警惕权威甚至于反智?这些问题都属于政治文化范畴。不过政治文化与民主制的关系一直遭受质疑,因为政治文化是可以被政治制度塑造的,可能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托克维尔是比较熟知的阐述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关联的思想家,他认为美国的民主维系依靠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其中民情最重要,民情是指乡镇精神,即乡镇居民对本地公共事务的依恋关怀和热情参与。

书中提到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与西德尼·维巴总结的三种类型的政治文化:参与文化、臣民文化和村民文化。二人认为公民文化有利于民主制度建设,公民文化是上述三种政治文化的集合,民主政体下的公民需要平衡好三者,对于政治事务不能过分积极参与也不能消极不理,对权威不能盲从但也不能总是强烈质疑,对于家乡和身边事儿要保持适度的关注和投入。

包刚升在《政治学通识》一书中提到,最近二三十年,最有影响的政治文化学者要数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教授,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与著作,被视为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1、地理如何影响英国的发展?

英吉利海峡把英国与欧洲大陆隔开,使英国很难入侵,最近一次对英格兰的成功入侵是(由诺曼人)在1066年完成的,这意味着英格兰能够在不受外国干预的情况下自行发展自己的制度。这意味着英格兰几乎不需要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有利于议会的发展,因为国王军队规模小无法驯服议会。

2、联合王国国旗代表什么?

英国国旗,即“联合王国国旗”,象征着代表联合王国不同组成地区的三个圣徒。大一些的红色十字是英格兰圣乔治的十字架,白色斜十字是苏格兰圣安德鲁的十字架,细一些的红色斜十字是爱尔兰圣帕特里克的十字架。

3、大宪章保存了什么?

1215年教士和贵族大宪章没有提到民主和自由,它是一个限制国王权力的法典,核心是防止出现君主专制统治或无政府状态,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宪政国家奠定了基础。

4、什么是习惯法?

习惯法主要是判例法,建立在早些时候裁决的先例之上,主要流行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曾经被英国统治的其他许多国家实施。

5、议会的权力在什么时候超越了国王?

1688年议会推翻了国王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及其在荷兰丈夫威廉成为英格兰的王后和国王,是谓“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了议会与国王的关系:没有议会的允许,国王不得颁布法律和征税。

6、清教如何影响民主制?

清教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对国家政治的干涉,认为所有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并不需要精神上的或现世的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人引导他们。宗教上的平等思想影响到了人们在政治上的平等思想。

7、民主制是如何来到英国的?

18世纪,英国议会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两个集团,辉格党代表商人和制造业,托利党代表土地贵族,在19世纪两党制形成,辉格党演变为自由党,托利党演变为保守党,议会的上院由世袭成员组成,下院由乡绅、土地所有者和富裕的人组成。随着工业革命和经济增长,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壮大,对政治权利的需求增加。辉格党为了政治稳定,在议会通过1832年《改革法案》,确立了“下议院应当代表市民大众,并对他们负责”的原则。1884年,第三份改革法案在选民中增加了农民,从而几乎使全部男性都有选举权,妇女最终在1918年获得选举权。

8、霍布斯和洛克的不同点是什么?

霍布斯思考的原初起点是人人平等的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人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他们会为了彼此权益受到保障而受到理性激发的自然法的约束,无权肆意侵害他人的自然权利,为了自然法的有效实施,人们之间达成社会契约,人们再让渡一部分权利给政府保证社会契约的有效执行,于是就成为国家和政府的合法性来源。只是霍布斯想得很极端,他夸大了人性中的暴力和黑暗面,认为要彻底把人从彼此争斗的自然状态中解脱出来,人们让渡权利所构成的政府需要由一个强有力的君主进行统治。霍布斯(1588-1679)见识了英格兰内战期间(1642-1648)的动荡状态,激励他的理论学说特别强调社会的稳定性论证。他的代表著作是《利维坦》,就写于英格兰内战时期,1651年首次出版,利维坦本意指巨大的海怪,比喻君主专制国家,现在一般用来比喻成强有力的国家、政府和机构。

洛克(1632-1704)洛克的代表作《政府论》出版于1689年,写于1650s,起到了为光荣革命辩护的作用。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方面,受到霍布斯思想的影响,但是在结论上两者截然相反,洛克反对君主专制,是议会主权的支持者,他认为君主专制会侵害民众利益,为了社会契约的有效保障,政府应该分权,君主应当把权力交给议会。除了自由和生命之外,洛克还格外看重财产权,他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完全地拥有自我,也就完全地拥有自己的劳动,当他将自己的劳动施加于同属于自然状态的物体后,就是该物体脱离自然状态而从属于他,成为财产权的由来,这激发了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

洛克的自然法权学说和社会契约理论为1776年美国革命和1789年法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根基,有很深远的现实影响,但是仅以理论本身而言却饱受诟病。其中一种批判意见是人类社会并不是由霍布斯、洛克等人设想的从自然状态演化而来,不过20世纪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则为此辩护,他认为洛克的社会契约学说当然不是描绘人类社会的发展路径,而是假设一个没有政府的原初状态,来考察政府为何要有的思考路径,只是这个原初状态的假设不够有说服力,罗尔斯提出了自己的版本,以复活政治哲学中死气沉沉的社会契约论。霍布斯支持君主专制的思想当然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了,不过他的稳定性论证特别吸引罗尔斯,一般而言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理论好像只是忠于自己的,很少会考虑大众能否接受,罗尔斯则认为一种社会构建理论应当考虑这种理论所设想的社会能够稳定存在,即首先这个社会能够建立起来,而且如果有某种力量让这个社会发生偏移甚至颠覆,那么这个社会有自生的力量来使自身重建。罗尔斯的代表作《正义论》有三个部分组成,整个第三部分就是稳定性论证,不过这也成为他的正义理论的软肋,此后面对学界的剧烈批评,罗尔斯选择退守以求共识。

9、英国和瑞典有什么可比性?

两国都在17世纪断绝了与罗马的关系,建立依附各自国家政权的教会(英国国教、路德教),避免了天主教对世俗政治的干扰,两国主要的政治分裂以阶级划分,即工人阶级对中产阶级。两国的工人运动使工人政党成立(工党、社会民主党),两国的工人政党都是强大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逐渐使两国发展成福利国家。瑞典的社会民主党自1932年以来几乎一直在执政,造就了一个更彻底的、也更加昂贵的福利国家。

1、白芝浩用“威严的”政府机关作为“高效的”政府机关的反义词。他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例子?

“威严”代表国家象征,团结一国民众情感,是礼仪化的存在,而“高效”指实际处理政务的行政机关,以君主立宪制的现代民主国家为例(英国、丹麦、瑞典等),国家君主就是“威严的”,而行政首长和内阁则是“高效的”。

2、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首相制政府”?

英国首相从上下议院(大部分是下议院)中根据政治资格兼平衡政党关系挑选成员组成内阁,这些内阁成员担任内政、财政、大法官、外交、环境、国防等构成一国政府核心功能的大臣班子,是谓一届政府。内阁实行集体责任制,所有大臣公开支持首相。

3、英国有制衡吗?

尽管英国首相是议会最大党的领导者,并挑选并控制内阁,并且愈来愈依靠贴身的顾问圈子而远离内阁和议会,但他并不能为所欲为,因为ta需要选民和议会的支持。一般而言首相需要迎合选民以试图赢得下次大选;首相推行的政策可能遭到反对党议会议员的反对票,本党议会议员也有可能投下反对票;当首相政策激进时,也会被本党高层抛弃,撒切尔夫人和布莱尔都曾因本党议员逼宫而下台;下议院还能够通过不信任投票罢黜首相。

4、布朗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托尼·布莱尔和戈登·布朗推动工党从左翼立场向改革和中间主义立场转向,两人都支持撒切尔夫人打造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但是布莱尔向伊拉克派遣英军,而布朗则不支持英国参战。

5、英国在什么时候大选?

英国议会(下议院)最长任期是五年,但是大选不必要等到五年,首相可以趁本党支持率高时或有特殊的议题要处理时(比如脱欧,需要选出一个能完成脱欧的议会和内阁)就可以提前进行大选。

每月费用不到100元,西班牙“全民体育”的背后真相(每次体育比赛都能夺得冠军,每一次比赛都是)

6、总统制和议会制的区别是什么?

在总统制国家,选民选出总统和议会,总统再选择内阁,初衷是设计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制衡关系。在议会制国家,选民投票选出他们支持的政党占据议会席位,由赢得选举的政党的领导人出任行政首长,行政首长再在议会中选择内阁成员,有时赢得最多数议会席位的政党的议会席位总数不够,需要与其他党派联合执政。于是在议会制中,行政首长、内阁和议会是同一阵营的,一种政治学观点认为议会制能够防止总统和议会因观点不同、发生对抗而导致的行政低效。

国内政治学学者包刚升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后成书《民主崩溃的政治学》)中提出了民主崩溃的结构性解释,他将选民政治分裂程度和民主政体类型作为两个自变量,得出对因变量(民主政体的存续)的影响结果。其中民主政体类型取自利普哈特的研究,规定那些激励政治家和政党适度合作、有助于培养强国家能力的民主政体称为“向心型民主政体”,反之,激励政治家和政党过度对抗、不利于培养强国家能力的民主政体称为“离心型民主政体”。造成离心型民主政体的要素有以联邦制为代表的高度分权的央地关系、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制度和总统制的政府形式。与之相对,向心型民主政体的关键要素是中央集权化的央地关系、简单多数制和议会制。民主制度能够使民众动员起来,当高程度的选民政治分裂和离心型民主政体相结合时会使政府无力解决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从而容易造成民主崩溃。作者举例,面对国际经济大萧条的魏玛共和国、处于严重地区和种族分裂的尼日利亚、高度阶级分裂的智利阿连德政府都是此中代表。

7、布莱尔对上议院做了什么?

1999年取消了上议员的大多数世袭贵族,设立终身贵族,这些终身贵族是在科学、政治、外交、军事、商业、文学和艺术等领域有杰出贡献的英国人,他们被任命为贵族,但头衔不能流传给后代,这使得上议院精英化,但它并不民主。

8、英国的选举制是如何运作的?

英国实行单名选区制,所谓单名选区是与多名选区相对的概念,就是一个选区是选一个代表还是多个代表到议会,一个选区选出一个代表就是单名选区,选出多个代表就是多名选区。英国的单名选区制伴随着头名过关制,顾名思义就是获得当前选区内最多的选举票数的候选人进入议会,所以这个票数是相对其他候选人的排位第一,而不用管得票数是否过半。单名选区制与绝对多数代表制一样都是赢者通吃,这种选举制度有利于形成两党制,因为小党和支持度有限的政治团体即使赢得一部分选票,他们在议会中也很难获得席位,即使有席位也数量有限,对推进该党的政治主张没有多大作用,于是小党之间倾向于合作组建大党。单名选区制和绝对多数代表制也倾向于产生政治观点温和的主要政党,因为政党的极端政策不容易获得大众支持,这有助于一国的政治平稳。

多名选区制有可能实行绝对多数制,也有可能实行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就是按照得票比例分配席位,比如某选区共有10个议员席位,选举中政党A得票50%,政党B得票30%,政党C得票20%,那么该选区的议会席位就是政党A得5票,B得3票,C得2票,如果该选举实行绝对多数制,那么A就得到全部10票。

当多名选区制与比例代表制结合起来就有助于小党的发展,使得那些政策主张受众小的政党也能在议会中有可观的议席数量,激励社会中不同政治观点和利益团体在政治层面的表达,这有助于增加一国政府和议会的多元化和代表性,但相对来说政治平稳性可能就差一些。

9、英国主要的政党有哪些?

主要的两大政党是工党和保守党,自由党在19世纪曾是两大政党之一,但在1920s被工党挤到了第三党的位置上。1981年,工党的温和派从工党分裂出来,组成社会民主党,他们与自由党在1988年合并为自由民主党。苏格兰和威尔士曾经产出过一些在议会中有影响力的民族主义政党,但都衰落了。

1、工资与薪水有何不同?请用阶级的观点解释?

这里作者把工资与薪水分别对应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劳动报酬,原话是:工人阶级是按小时计工资的那些人,典型的情况是较不富裕并缺乏教育;中产阶级是专业的或领取薪水的那些人,典型的是更富裕和受过更多教育。

从激励理论角度看,工厂里的工作重复性高,较多依赖经验而非技术,产出与个人努力程度的关联较小,而与工厂设备和环境的质量关联较大,所以委托方(雇主)对代理人(工人)的激励适合以固定工资为主。如果工作的产出与代理方的努力程度关联较大,代理方的努力程度也容易量化考核,那么激励方式就适合以奖金为主。

2、客观的与主观的区别是什么?

这里作者是用客观和主观两种方式分析阶级,主观是指个人依据自己的情感、经历、直觉判断自己的阶级所属,客观是根据可视标准(如收入、居住社区等数据)判断阶级。一种社会学观点认为尽管英国的客观的阶级差异一直存在,但在主观上人们可能更多强调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力。

3、什么是英国的“公”校?

“公”校是指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英国的富裕家庭的孩子上私立寄宿学校,中产阶级孩子上私立走读学校,“公”是指参军、公务员或政治等公共生活,意思是这些私立学校能够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精英,从事这些公共生活。这个词有浓厚的阶级差异意涵。

4、“牛津剑桥”的教育如何培养精英?

过去,英国大学只招收公学学生,二战后,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给优秀的工人阶级和中低收入阶级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以进入牛津剑桥这样的名校。牛津剑桥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为从政的学生热衷,那里是英国政治精英的摇篮,打造了英国的大部分首相和相当多的议会成员。

5、什么是阶级投票,它已经衰落了吗?

阶级投票是选民根据自己的阶级身份把选票投给代表自己阶级的政党。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后成年的英国世代,工人阶级特别忠诚于工党,此后阶级投票一直衰落,但是以阶级为基础,加上地区、族群、宗教和城乡差别等影响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有重要决定作用。

6、2005年的选举地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

工业化地区、大城市的选民更倾向工党,农村和城郊地区的选民更倾向保守党,地区加阶级是决定选民投票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7、英国有哪些中心——边缘的拉力?

中心指首都,边缘指边界地区,边缘会产生对中心统治的不不满。在英国表现为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三个地区的自治和分裂,曾长期困扰英国政府的北爱问题和2014年9月苏格兰举行的脱离英国的公投都是此中代表。

8、英国政党总是实用主义的吗?

历史上看总体上是实用主义的,大部分时间里的政策是温和而灵活,不会死守意识形态。不过在1976-1979年卡拉汉工党政府时期,工党致力于推行社会主义,而接过执政权的撒切尔夫人保守党政府,则强烈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

9、关于选民意识形态的民意调查告诉了政治家什么?

所有现代民主国家,选民大都是中间派,越靠向极左和极右,选民的数量就越少,这意味政治家推行极端政策容易失去大部分选民支持。

10、北爱尔兰何以变成这样的一个问题?

爱尔兰人在被英国长期统治中曾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境地,他们被驱逐,土地被攫取,天主教信仰被英国当局判定非法。1846-1854年爱尔兰发生大饥荒,100万爱尔兰人饿死,但食物充足的英格兰却袖手旁观,当时150万爱尔兰人移民海外,大多数去了美国。从1916年开始,爱尔兰共和军领导起义,英国在1922年给予爱尔兰自治领地位,1949年爱尔兰共和国成立。但是在如今的北爱尔兰地区,大多数居民是清教徒,认同英国的统治,他们在工作、住房和政治权利当年不公正对待天主教少数派。1968年,天主教徒抗议,其中一些加入爱尔兰共和军,与清教徒中的极端派走向恐怖袭击的极端。1998年,布莱尔政府与北爱共和军的政党新芬党谈判,重开北爱议会,经过三十多年纷争,追求独立的北爱人诉诸议会夺权,北爱问题步入和平。

1、什么是政党形象?什么是政党认同?

政党形象是人们对政党的政策、领导人和意识形态的看法。政党认同是选民长期支持某一政党的倾向,子女的政党认同很大程度受父母的影响。

2、什么是安全席位,如何获得安全席位?

安全席位是在投票中长期支持某个政党的选区,非常安全的席位通常由政党分配给政党领导人,政党也会把安全席位分配给有潜力的政治新星以栽培之。

3、谁挑选英国的候选人?

政党的中央办公室和地方组织都可以提名候选人,也都可以否决提名,中央和地方在挑选候选人方面是博弈关系,中央会为地方选区推荐候选人,地方可以拒绝。同时英国选民并不热衷于要求选区的候选人来自该选区。在美国候选人则纯粹是地方性的,国会候选人自我提名,选民也希望候选人来自他竞选的那个地区。

4、作为一个政党,“新工党”意味着什么?

托尼布莱尔为了赢得1997年选举,称工党为“新工党”,以示自己领导的工党右翼是温和的,与激进的工党左翼不同,宣称对商业、经济增长和政治改革持友善态度,尽管支持建立福利国家,但反对工党左翼的工业国有化和征收高额税收,外交方面亲北约、欧洲和美国。长期来看,单名选区制和头名出线制有助于促成两个主要政党,而主要政党数量少激励政党采取中间路线,有助于温和的国家政策的形成。

5、为什么自由民主党斗争那么艰难?

工党变得温和,抢占了原本处于中间地带的自由民主党的位置,而且自由民主党内部的自由派和社会民主派分裂。单名选区制和头名出线不利于两大主要政党之外的其他政党的成长,选民不愿意把票投给没有话语权的政党。

6、撒切尔与传统的保守党有何不同?

传统的保守党并不支持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撒切尔则推行政府尽量不要干预的新自由主义。

7、什么是英国劳工大联合?它有多大?

大约25%的英国工人属于工会,众多工会的联盟组成英国工会联合会。英国工会通过数百万工会成员的代理投票控制工党年会90%的选票,这让工党受到它被工会操纵的指责,政策因为太左而失去中间选民支持。直到1993年工党领导人史密斯改革工党制度,把选择候选人过程还给地方的政党组织,使工会控制的工党大会选票不足一半。

8、什么是质询时间?在哪里使用?

质询时间是下议院中预留给议员质问内阁大臣们的时间,在野党议员尽力履行他们的反对义务,通过质询来使内阁大臣窘迫以彰显其治理不善。

9、英国有多民主?和美国一样民主吗?

这里作者要说的是官僚的权力。这里的官僚是韦伯科层制意义上的官僚,他们不由民选产生,他们等级明确,专业挺强,服从规章制度,有自成一体、墨守成规的倾向,于是科层制官僚对于民主和专制都是限制。在英国,最高级的官僚是常务次官,管理一个部门,常务次官还由诸多官僚辅助,他们不随内阁辞职而辞职(在美国则由新总统政治任命),在部门专业领域相比内阁大臣更有话语权。这种现象有时被批评为民选政治家被专业官僚劫持,不过民选政治家和专业官僚的关系也会被描述成船长和船员的关系,选民选出的船长只要保证船航行的大方向符合公众利益即可,具体船如何航行(如何施政)还是交给船员(专业官僚)吧。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行政部门可能被企业捕获,因为官僚的治理情况与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关,而且政府官员还可能被企业收买。在中国以经济绩效为主要官员晋升考核指标的政治锦标赛中,这种捕获特别典型,比如新余市人大为赛维背书,不过客观上也限制了政府对企业的掠夺之手,保障了经济发展。

1、相对衰落与绝对衰落有什么区别?

经济意义上,相对衰落是“经济发展跟不上其他国家的速度”,相对衰落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经济变得越来越弱”。在1970s,英国由相对衰落进入绝对衰弱,通货膨胀超过工资增长。

2、撒切尔治疗英国经济的药方是什么?有效果吗?

撒切尔认为英国经济衰退是因为福利制度、国有化、补贴企业造成通货膨胀和不断下降的生产率。撒切尔的药方是“通过削减官僚机构、私有化、减少福利的增加和对企业的补贴,目的是控制英国的货币供给,并恢复经济的健康”。保守党1997年下台时,英国通货膨胀下降,成为欧洲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也经历失业率升高、罢工、企业破产的阵痛。英国的贫富差距扩大了,但社会福利快速增长。再分配不再占据道德高地,而是需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工党的布莱尔和布朗执政时期,改进撒切尔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3、塞缪尔比尔关于英国衰落的论点是什么?

塞缪尔比尔认为英国民主政治下,各方利益集团向政党提太多要求,而政党要赢得选举不得不允诺,导致利益集团不合理地膨胀,妨碍经济增长,所谓多元停滞。其实说白了,就是政治家和政党为了赢得选举需要收买选民,影响选举的关键支持者的数量越多(简单理解为选民数量越多),竞选者就越倾向通过扩大公众利益来收买选民。这正是民主制度的好处之一,但也孕育民主制度效率低下的种子。

4、什么是生产率,以及它为什么如此重要?

生产率是制造东西的效率,它可以理解为一名工人在一年中每小时生产的数量。“生产率的增长是未来繁荣的衡量标准,生产率迅速增长意味着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低增长意味着停滞甚至是衰落。”

5、英国能够在什么领域进行宪政改革?

制定一部成文宪法;指定美国式的《权利法案》更好地保障公民权利;改革司法系统使法院能够审核议会的答案是否合宪;改革上议院使其拥有制约下议院和内阁的权力;改革选举制度,加入比例代表制;

6、英国的国民医疗服务制度有效果吗?与美国相比呢?

NHS实行以来,国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明显,但也存在医疗服务成本猛涨、官僚机构臃肿、病人等待手术时间过长等问题。“英国人只花了国内生产总值的9%在医疗保健上,但是比花了15%的美国人还要健康。”

7、什么是权力下放?它会导致半联邦制吗?

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更多自治权,例如英国布莱尔政府给予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选举地方议会的权利。地方自治会塑造地方民众的本地认同,会导向联邦制,还可能导致地方独立。按作者的说法,英国现在已经是半联邦制了,即不彻底的联邦制。

8、北爱尔兰回到和平了吗?为什么?

大体和平,各方势力进入议会斗争。

9、英国对欧洲联盟的立场是什么?对欧元的立场呢?

英国看重英联邦关系胜过欧洲共同体关系,英国更像是一个大西洋国家,而非欧洲国家。反对欧盟的英国人忧虑欧洲商品、劳工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而引入欧洲的竞争也恰恰是支持英国加入欧盟的观点之一。现在英国正处于脱离欧盟的过渡期内,明年一到将正式脱欧。不仅是英国,欧洲各国国内反对欧盟的观点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欧元的反对,反对者认为欧盟国家丧失了货币主权,从而失去了灵活应对复杂经济状况的调整货币政策的能力。

1、与对英国的影响相比,罗马对法国的影响是什么?

罗马对英国的影响被盎格鲁撒克逊抹除,而罗马对法国的影响一直延续。法兰西地区在古罗马人中被称为高卢,今天“高卢雄鸡”指的就是法国足球国家队。罗马对法语有深刻的影响,迁入高卢地区的日耳曼部落自身罗马化,法语归类为罗曼语系,而英语归类为日耳曼语系(昂克鲁撒克逊人属于是日耳曼人)。

2、法国的核心地区在哪里?这一地区是怎样成为核心的?

在首都巴黎,其首先是政权的核心所在地,政权派教师分布到法国各地整合语言与文化,使法国成为以巴黎为中心、扩张其统治、语言和文化的国家。

3、谁是法国绝对主义的象征?

按照原书第六页的注释,绝对主义是指越过贵族的皇室独裁。法国自路易十一统治期间(1461-1483)走向绝对主义,君主集权在路易十四时期(1661-1715)达到最大,大量贵族住进路易十四修建的凡尔赛宫,官僚机构集中地围绕在国王身边。

4、重商主义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是其拥有的金和银,可以通过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而积累,不支持放任自由的市场,重商主义会刻意强调贸易顺差。

5、导致法国大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支援美国独立战争的法国政府面临窘促的经济状况,国库枯竭,还有巨额债务需要偿还,法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缺乏活力。路易十六召开三级议会试图改革财政,但享受特权的教士和贵族代表与平民和一部分贵族代表在权力和利益分配问题上谈不拢,平民代表退出三级议会另建国民议会。君主制下王权、教士与贵族的联合团体与贵族、平民的团体矛盾在政治舞台上爆发。1789.7.14,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开启法国大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宣传的天赋人权、分权制衡和主权在民的自由民主理念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

6、法国杰出的思想家与英国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法国思想家重逻辑和理性,惯于用超越经验的哲学思辨来构建一套理论作为评价、衡量、塑造社会制度的标准,因此对当前社会制度的否定可能是彻底的,于是容易激进,而英国思想家重经验,倾向温和的改革,显得较为保守。

7、克兰•布林顿的革命理论是什么?

革命的预备时期是旧制度因治理无能失去统治合法性,激起人民不满,革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反对派增多,然后是温和派获得权力,接着激进派取得权力,革命进入狂热期,最后是降温期,秩序重建。

8、以什么样的政权,法国才成为一个稳定的民主国家?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导致第二帝国垮台,1871年第三共和国建立,这样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民主政体维持到了1940年德国入侵。

9、德雷福斯事件表明了什么?

严重的反犹主义存在于法国,法国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支持平等共和的左翼人士,另一部分是反动贵族、军官、狂热的天主教徒和反犹主义者。

10、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管理法国?

德国人竖立的傀儡—维希政权管理法国

11、戴高乐是如何上台的?

戴高乐原是第三共和国指挥坦克纵队的一名上校,在二战抵御德国入侵中表现优异擢升为将军。法国沦陷后,戴高乐流亡伦敦,建立自由法国临时政府继续抵抗。法国光复后,戴高乐作为临时政府的领导人因不满制宪会议制定的第四共和国宪法设定的行政机构过于软弱而辞职。此后第四共和国内阁变动频繁,法国面对越南人的反殖民战争中失败,在阿尔及利亚的反殖民运动后中陷入内战危险,戴高乐受邀回归,设计了新宪法,登上总统之位,建立第五共和国。

1、多党制议会的缺点是什么?

相比于国会中有两个主要政党,国会如果由多个党派组成则可能造成更多的矛盾和对立,由此容易导致内阁不稳换届频繁,无法保证高效平稳的行政。

2、法国的半总统制是如何演变的?

戴高乐设计半总统制的目的是加强行政机构,所以终结了第四共和国的议会制,但是如果采用总统制又可能导致总统和议会的对立,于是他试图赋予总统一个超然的位置。在半总统制中,总统任命总理但不能解雇他,总理再挑选自己的内阁部长,这些都不需要国会的批准,国会可以公开谴责内阁,使其被迫辞职。于是内阁背负为治理不善负责的责任,而总统的位置变得稳固。直到1986年之前,由于总统领导的政党是国会最大党,所以总理和国会都成了执行总统计划的助手。然而1986年的国会选举,总统所在政党不是议会最大党,作为社会党领袖的时任总统密特朗任命了保守党派的领袖为总理主持内政,而总统主持外交和国防,这称为“共治”。总理与总统各有分工、分庭抗礼是历史演变进程中的偶然现象,不是法国半总统制设立的本意。

3、共治解决了什么问题?

解决了总统和总理由于不属于同一个政党而引发的分裂。

4、法国的选举制是如何运行的?

总统和议会选举通常5年举行一次,总统每年可以解散一次议会进行重选,选举实行单名选区和两轮投票制。总统任命总理但不能直接将其解雇,总理再任命内阁各部部长。

除了两轮投票制外,法国还有一个不常见的选举制度是性别配额制。法国在2015年地方议会选举中,实行以男女两人一组为候选人,由选民针对组别投票的制度。由于法国的女性政治参与较晚,2000年时,为了让候选人数能够男女相同,故而制定《候选人男女平等法》。

5、法国的两大党与美国的两大党有何相似之处?

现在法国的政党与作者书写此书时发生了较大变化,现任法国总统马克龙2016年创立的共和国前进党(原名前进)赢得了2017年大选,该党持中间立场,力图弥合左右分歧,吸收了社会党和保守党成员,该党与持中间立场的盟友“民主运动党”联合执政,而右翼政党则组成联盟作为第二大党,原来的两大党之一的社会党沦为小党。2017年5月,三十九岁的马克龙胜选,成为法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统。

6、什么是技术官僚?美国有吗?

技术官僚通常不是选举的官员,他们凭借经济技能进行统治。美国当然有技术官僚,比如特朗普的财政部长姆努钦,在大学毕业后进入高盛工作,离开高盛后进军影视业,一直在经济圈打拼,没有选举经验,16年加入特朗普的竞选团队,17年被任命为财政部长。

7、法国的议会一直以来有多虚弱?

总统、总理、内阁部长都不是由国会决定;议员进入内阁需辞去议会席位,使国会失去内阁的力量;总统每年可以解散一次国会,重新进行选举;国会的立法权力往往只是对政府提案的接受或否定;国会没有完全的财政权,如果国会不能及时决定财政预算,政府可以直接颁布法令通过预算。

8、法国参议院的优点是什么?与美国的参议院相比呢?

法国的参议员由国民议会的代表加上超过10万名地区的和城市的议员组成的庞大选举人团选出来,参议院不能被政府解散,又没有下议院面临的通过政府法案的压力,保持了自主性。

9、法国和英国的政党制度有何不同?

法国采用两轮投票制,第一轮胜出的两名得票最高的候选人进入第二轮决胜负,因此选民可能不太重视第一轮投票,使得小党获得一定票数,但不意味它们最终能获胜。英国则是头名过关制,限制了小党的生存。

10、法国仍然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吗?

同英国类似,法国的单一制在松动,密特朗在1982年进行的改革限制了国家任命的省长的活动范围,同时赋予地方议会在教育、城市开发、住房政策等方面的决策权。

1、什么是法国政治文化的分裂性?

保守主义者信仰天主教、喜爱乡村生活、对大革命漠不关心或抱有敌意;自由主义者和左翼人士相对而言受教育程度较高,喜爱大城市,对宗教不感冒,推崇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

2、国家主义是什么?在欧洲是否还可以找到?

国家主义者认同和推崇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高效,倾向国家主义的国家一般国企多或福利高,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可能也是国家主义的。不过这里的国家主义定义在国内语境下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国家主义作为与自由主义对立的整全学说存在,那么它就应该有明确的核心价值排序。在这个意义上,国家主义乃是强调政府权力的至上,它超过公民个体的自由权利,最极端的走向是极权主义,尽管国家主义者会宣称只有一个高效的政府才可以保障人民自由,但国家主义者的最高级别的善是国家实力的强大。一个内部矛盾剧烈、饱尝分裂之苦或有专制传统的国家的国民可能更倾向于国家主义。在欧洲,可能俄罗斯、白俄是这样。

3、法国大革命的口号是什么?

自由平等博爱,据说可分别以蓝白红三色代表,正是法国国旗的颜色。波兰导演基耶基洛夫斯基的名作《蓝白红三部曲》就用了这样的象征意义。

4、什么是反教权主义?在哪里可以找到?

反教权主义反对宗教干涉政治,支持一个世俗化的政教分离的国家。在所有拉丁欧洲国家中(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由于罗马天主教会曾长期掌握政权和特权,所以激起反教权主义,而在英国和瑞典这种新教与天主教脱离关系并归于政府管理的国家,则没有反教权主义的土壤。

5、成为法国精英的典型的教育途径是什么?

法国多数大学入学门槛比较低,“几乎免费、学生不经选拔、只要通过高中毕业会考便可以进入大学”。而那些治理法国的少数精英人才一般毕业于选拔严格、竞争激烈的“高等专科学校”,其中三所高等专科学校尤为知名,它们是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法国国家行政学院。

6、ENA是什么?它为什么重要?

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简称埃纳,学生入学选拔非常严格,入学期间有一年多的时间在政府部门时期,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在政府部门中获得高级职位,可谓法国公务员摇篮,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省长和大使毕业于埃纳。埃纳的毕业生曾长期把持内阁,包括希拉克、奥朗德、马克龙在内的三位总统、七位总理和多名内阁部长都毕业于埃纳。

7、总统的记者招待会如何能反映政治文化的差异?

与美国相比,法国总统的记者招待会的频次很少(每年一两次)、布景设置庄重(在爱舍丽宫内的沙龙、背景墙是锦缎或挂毯)、总统着装严肃、记者的提问较为温和,好像法国总统是作为教授来给作为记者的学生传播知识,象征法国政治风格强调威严和理性。

8、法国的马克思主义有哪些遭遇?

法国的知识分子在长达一代人的时间里为马克思主义所吸引,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就热烈讴歌苏联。1970s新一代的法国知识分子批评苏联和共产主义。1981年密特朗领导的社会党掌权,理想主义经过现实的修正后,左翼知识分子走向温和的实用主义的中间路线。

1、波动性对法国人的投票有什么影响?

法国政党经常变换名称,兴起和衰落可能发生在短短几年中,法国选民的政党认同也没有像西欧大多数国家那样稳定。

2、法国的政党制度为什么比英国的政党制度更加复杂?

英国主要是两大党,而法国政党较多,崛起衰落速度都快,通常是政党组成联盟联合执政。

3、法国的选举制度是如何迫使各政党联合的?

法国采取二轮投票制,决定性的第二轮投票激励首轮选举中互相竞争的政党第二轮联合。

4、什么是戴高乐主义?它是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一种情绪?

百度百科这么说:“戴高乐主义是戴高乐的关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战后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对抗美国的控制的政策和主张。”在书中,戴高乐主义似乎意味着一个魅力四射的领袖领导的强有力的政府,书中指出“大多数法国人现在认为戴高乐主义是过时的,认为它是一种含混的保守情绪,而不是一个政党。”这种情绪可能解释年轻的马克龙的突然崛起。

5、法国的右翼为什么分裂为三派?

“一些人将法国右翼的分裂追溯到大革命,认为大革命导致了一个极端保守的保皇党右翼,一个温和的奥尔良主义右翼,以及一个民粹主义的保皇党右翼。今天,右翼三个支流的代表分别是国民阵线、新中间党和新戴高乐主义党。”

6、类似五月事件的情况还会再发生吗?

从2018年11月持续到2019年12月的黄马甲运动。

7、全民公决是如何被滥用的?

法国总统惯用全民公决的方式推行自己的政策,文中说,“公民投票可能是一种非常狡猾的、操纵公民的威权的工具。在一场全民公决中,关键性的权力属于起草问题的人。问题可能以一种非常简单化的方式被呈现出来,人们几乎不得不赞成投票。”法国民众可能已经厌倦了政治精英发起的公投,在席卷2019全年的黄背心运动中,有一种声音呼吁公民在网络上发起全民公投,实现更直接的民主。

8、法国的工会与英国和美国的工会有何不同?

在法国,工会基础薄弱,劳动力中只有9%被组织到了工会之中,而更强调自由市场的美国还达到了12%。法国的工会陷入分裂之中,对政府影响力有限,最大的工会法国劳工总联盟是共产党领导的,其诉求易被其他政党忽视。法国工会弱小使工人感到自己被政府忽视。

9、国家主义、统制主义和监护互相之间是如何关联的?

“法国有更长的官僚化历史和高等专科学校垄断高级公务员的历史”,这使法国官僚势力更强大。这里的官僚是韦伯意义上的科层制官僚,他们职业化程度深,遵循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固定职业生涯,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有固定收入,讲究在预算内做事,有自成一个体系的倾向。法国的传统是“统制”,即强调政府不受利益集团裹挟,而是依赖官僚指导企业。于是法国官僚的行动像民众的监护人。官僚作为国家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权力的象征之一,在公共生活的指导作用更强,就更助长国家主义的公共文化的生成。

1、法国经济为什么在“二战”后迅速增长?

二战后,法国成立计划委员会给企业在特定地区扩张提供建议,欧洲市场废除保护性关税使法国企业因竞争而变强。

2、为什么有太多的小农场主和小店主会成为一个问题?

小农场主和小店主竞争不过大农场和大超市,寄希望于政府救济,有利于民粹化。

3、法国经济中的国有部门为什么依然庞大?

因为国家主义是法国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对自由市场的推崇有限。

4、法国和美国的保守主义有何不同?

保守主义是强调对传统的承继,欧洲许多国家有绝对主义和天主教的传统,所以更强调国家主义,而美国的保守主义则认同亚当斯密的小政府和自由市场。欧洲的保守主义远没有英美的保守主义那么推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法国的保守派政治人物使用“私有化”一词非常谨慎。

5、欧洲的失业率为什么那么高?

福利高,人们寻找工作的激励弱;雇佣交税成本高且文书工作繁多;解雇行为被法律限制且费用高。

6、美国人和欧洲人关于福利的观点有何不同?

比起美国强调自由竞争、自食其力,欧洲国家更赞同福利国家,强调对最不利处境之人的救济,认为美国式的竞争是残酷的。

7、法国的种族问题与美国的种族问题有多相似?

法国大量接受欧洲非洲移民,现在法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穆斯林群体因为宗教信仰与多元文化、世俗政治冲突以及处于低下的经济地位的缘故而引起的恐怖袭击和骚乱。这导致像国民阵线这样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兴起。在美国,特朗普上台后出台了诸多限制移民的政策,比如取消多个穆斯林国家的移民申请、取消奥巴马追梦人政策、在美墨边境建墙等。

8、体育能够消除种族紧张吗?

作者举的是法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例子,为法国拿下世界大赛冠军的许多球星都是有色人种,像亨利、图拉姆、德塞利、姆巴佩、博格巴都是黑人,齐达内是阿尔及利亚人。

9、法国的教育问题与美国的教育问题有何不同?

法国一直在增加教育支出让更多年轻人获得上学机会并改善社会流动性,但是法国也面临教室失修、教室拥挤等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1、德国的地理问题是什么?

德国位于欧洲中央,面积大人口多,南北邻海,其北部是平原,所以德国处于分裂的虚弱时,容易在东西两个方向面临入侵,而德国一旦统一而强大时,也容易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威胁欧洲其他国家。

2、德国是如何与法国的中央集权相反的?

在19世纪俾斯麦主政普鲁士统一德国之前,德国都是分裂的,由成百上千个公国和城邦组成,皇帝的权力有限,贵族的权力相对较大。

3、“统治者的宗教乃人民的宗教”这一原则试图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解决宗教战争后的和谈问题。哈布斯堡王朝为征服欧洲并推行天主教,发动过两次大规模战争,1545-1555的施马尔卡尔登战争和1618-1648的三十年战争,前者的和平条约提出了“统治者的宗教乃人民的宗教”这一原则,后者的和平条约加以确认,就是一地若信仰某宗教,就由信仰该宗教的统治集团来统治。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分裂为360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4、普鲁士对德国的贡献是什么?

18世纪崛起的普鲁士推进了德国的统一,普鲁士贵族对强调纪律性、专注细节、服从权威的特性深刻影响了德国人的性格。

5、在德国,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拿破仑的入侵带来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并与种族主义结合在一起,强调日耳曼人更为优越,认同扩张。

6、什么是第一、第二和第三帝国?

800AD,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在罗马加冕,建立神圣罗马帝国,称为第一帝国。尽管它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分裂的和有名无实的,被拿破仑于1806年正式终结。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的治理下收服诸邦国、攻伐邻国,于1871年建立统一的帝国,是为第二帝国,于1918一战结束后终结。希特勒于1933建立的纳粹帝国是第三帝国。

7、俾斯麦如何延迟了德国的民主发展?

俾斯麦作为德国皇帝的忠实仆人,执政期间打压政党和议会,为德国留下强人政治传统。

8、为什么魏玛共和国注定要失败?

德国缺乏有限运行民主制的经验;民众对民主制信心与信任不足;魏玛共和国在1920s前几年面临恶性通货膨胀,在中期经济稳定下来,但在1920s末又遭遇世界性的大萧条,导致民众对政府不满;民众希望德国崛起摆脱凡尔赛体系下的屈辱;左翼政党未能联合应对纳粹崛起;魏玛民主制的制衡机制不好。以上这些都造成反建制的、推行扩张的极端民族主义的纳粹政党兴起,最终终结魏玛共和国。

9、纳粹主义的要点是什么?

扩张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1、关于柏林作为德国首都的辩论是如何成为一个中心地区的问题的?

西德的首都在波恩,东德的首都在柏林,两德统一后,关于要不要把新德国的首都设在柏林成为辩论的焦点话题,毕竟两者在信仰(波恩主信天主教,而柏林主信新教)、地理位置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波恩靠向西方,而柏林带有前共产主义的印记)、经济水平(柏林工商业都不发达,需要国家大力补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2、对德国来说,联邦制是最好的路径吗?

德国采用联邦制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否定纳粹的中央集权化,并确保它不再出现”。

3、法国和德国的总统制有何不同?

德国的总统是礼仪性的职位,他的工作不涉及政府的实际权力运作,不管是接见外国使臣、宣布法律、任命总理还是解散议会都只是被动接受,德国总理才是政府首脑,德国议会也很强大。而法国的总统是实权职位,议会的权力较弱,当支持总统的政党占据议会多数时,总理、内阁、议会就成了总统贯彻自己的执政理念的有效工具。

4、英国和德国的首相职务有何不同?

书中似乎只提了相似性。德国总理的职位要比英国稳固得多,因为德国宪法规定,联邦议院罢免总理的同时要选出新总理。1945年到2020年,英国产出了16位首相,而德国只产出8位,现任总理默克尔是从2005年开始执政的。

5、德国的宪法法院与美国的最高法院有何不同?

6、德国的下议院是什么?

联邦议院,至少有598名成员,议院选举总理,议员出任内阁成员,议员由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导致单一政党很难占议会多数,需要联合执政。

7、德国主要的政党有哪些?

中间偏右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社盟、偏左的社会民主党是主要的两大政党,两者在2005年联合执政。

8、德国的选举制度是如何运行的?

德国采取单名选区制与比例代表制混合的选举制度,两者产生的席位大概各占一半。选民在投票时一票投给地区的单名代表,另一票投给政党以决定政党在该州按比例获得席位。这种混合选举制的目的是既要单名选区制的简单、高凝聚力,又要保留比例代表制的多元和公平。

1、什么是自由民主制?为什么它在德国根基不牢?

自由民主制的道德根基是个人主义,它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价值观方面,它认为共同体成员所有的个人的价值汇总成为集体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先于并决定集体的价值(集体主义则相反),倾向于认为共同体除了保护个人的价值之外,集体没有其他价值了。方法论方面,社会契约论作为典型,它认为社会制度的构建应当基于共同体成员间达成的契约。在制度实现方面,自由民主制是宪政、法治、民主选举、民意监督反馈、思想言论自由、权力制衡、多元宽容等的融合。

但是德国历史缺乏自由民主制的土壤,德国历史上饱守分裂之苦,加上普鲁士王国崛起塑造的强人政治文化,使德意志人倾向于认同权威和强权。德国的一些重要思想家,黑格尔、列奥施特劳斯、马克斯、施密特等等,都一定程度支持威权统治,肯定不是自由民主制的强力支持者。而且,纳粹通过民主制度上台,也削弱了自由民主制的合法性。

2、德国人是如何处理纳粹时期和大屠杀问题的?

德国人也不是一直持续地反思纳粹和大屠杀。二战后,由于前纳粹成员对当局有利用价值、当局不愿自揭伤疤、冷战后美国倚重西德不愿追究其历史责任、东德自认是纳粹的反对者无需反思等原因,直到80年代和两德合一后,才开始对纳粹和大屠杀的反思加以重视,通过大屠杀相关影视记录和书籍出版、修建纪念馆、建立赔偿基金等方式。

3、德国和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有类似之处吗?

文中提到关于政治文化的两个概念,输出喜好与体系喜好。提出这个概念的政治学家西德尼•维巴认为德国人主要是前者,即因为自由民主制产出了他们认可的物质和环境,所以支持,而英国美国则是第二种,即认为自由民主制本身是正确的从而支持它。根据一条朴素的道德心理学法则——我们是根据他人如何影响我们体会爱的方式来形成对人和制度的关爱,在某一个制度下健康成长的人多半会由衷地支持这种制度本身,形成对这种制度的支持惯性,所以德国人对自由民主制的体系喜好是增加的。

4、什么是后物质主义?它差不多在每个地方都存在吗?

后物质主义是“认为现代文化已超越了获取和支出的理论”,在所有发达工业化国家都能够找到。这种现象满足马洛斯需求理论,当社会生产的物质足够多足够好,人们的需求层级就会上升,关注人文环境、精神价值方面的议题。

5、德国的政治世代指什么?

通过一代年轻人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政治文化的分隔来将年轻人划分的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二战结束后德国产生了从废墟中走出来的“四五一代”,他们重注工作的专心和效率;“六八一代”则反叛自满的物质主义、反美,甚至有些人走向激进的恐怖主义;经历柏林墙倒塌的年轻一代则重注生活质量,他们是去政治化的。

6、西德人和东德人为什么彼此不喜欢对方?

两德统一时,东德穷西德富,政府为建设东德肯定要转移西德的财富,这引起西德人的不满。而且西德人认为东德人在共产党政权治理下变得懒散没效率,这种观感在工作中表现在西德人对东德人的排挤。两德合并后东德的产业受到西德更物美价廉的商品的冲击而大片倒闭,加上东德一直落后的经济,致使东德人认为西德人没有尽力帮助他们。

7、德国的民主制度与其他任何国家的民主制度一样牢固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经历过魏玛共和国虚弱的民主制和第三帝国治理的创伤后,德国人经过反思改良了民主制度,与其他成熟的民主国家一样,自由民主价值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文化,这是公共对话的基础,民主国家的民众最基本最核心的身份是的民主制度的公民,最根本的权利是宪法保障的公民权,而不是从属于某种道德、哲学和宗教学说的价值和权利。以此来看,民主制是牢固的。

8、威利•勃兰特如何代表了一个转折?

勃兰特作为社民党的领导人赢得1969年大选当选西德总理,他的当选的意义包括社民党第一次产出总理(政党轮替)、代表对德国历史和社会批判(鲜明的反纳粹特征)、价值观多元进步(与基民盟的保守形成对比)等等要素,成为民主制在德国扎根的标志之一。

1、为什么在德国联合的形成变得更加困难?

这里的联合指政党联合执政(组成议会多数),由于德国传统有两大政党(基民盟和社民党,各拿到30%—50%选票)和一个小党(自民党,10%选票),所以出现三种联合执政的方式。随着绿党和左翼党出现,两大政党的选票流失,可能需要三方联合执政,增加了联合的难度和变数,“这反过来使得德国政府更不稳定和更难以预测”。

2、为什么观点的单峰分布对民主制来说是必须的?

单峰分布就是大量选民意识形态趋向中间,社会分歧保持在有效范围内,选出的政党的施政较为温和,塑造平和有序的环境。而双峰分布表明选民意识形态趋向两极分裂,政党施政或许过于激进或者过于保守,容易引起社会混乱。

3、德国人的政治观点与英国人的和法国人的有何相似之处?

4、世界观党和全民党有什么不同?

世界观党是固守某种意识形态的政党,而全民党则是弱化意识形态、宣传代表所有人的政党,拥抱多元价值观念,趋向温和的政策,更容易赢得多数民众支持。

5、德国的选举与总统选举如何地相似?

尽管选举程序是选民选举出某政党在某地区的国会代表,即国会议员,再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的国会议员选出总理,但是在实际竞选中,各政党会强力宣传他们的总理候选人,选民也比较看重总理候选人的人格魅力,这点和总统选举类似。

造成这种现象还有个原因是议员的受关注度和代表性弱化。联邦议员的工作重心在处理法律条文上,向公众公开的监督政府的行为有限,而且议员往往凭借资历在党内被推举为联邦议院在各地区的候选人,与选民较为生疏,这两个原因导致选民不太关注议员。

6、资金筹措丑闻是民主制的一部分吗?

民主制总是与金钱选举相关联,政党和候选人想要赢得选举,需要尽量多的选举活动和广告宣传,选民选举热情越高,花的钱就越多,2020年的美国大选就成了美国历届选举最破费的一次。普通民众的中小捐款额度固然占捐款总额的大多数,但是他们是被普惠性的政策和宣传动员起来的,而富人人数虽少但捐款额度却非常可观,所以富人作为个体更受重视,这里更容易产生钱权交易。

7、北欧国家中的工会—政党联系是什么样的?

文中以瑞典为例,其工会强大,50%劳动力加入工会,形成强大的民意代表,工会与社民党联系密切,工会的高级成员往往也是政党的高级成员,在工会支持下,建立福利国家。

8、投票行为以什么方式遵从地理界线?

社民党更吸引北方的大城市的新教徒工人,而基民盟更吸引南方的乡镇的中产阶级天主教徒。

1、什么原因使德国人创造了经济奇迹?能有第二次奇迹吗?

战后起步较低的经济水平、全民努力工作以塑造民族自豪感的热情、技能高超的工人、大部分完好的基础设施、政府倚重市场经济、美国将西德发展从限定为农业转为扶持工业的冷战政策导向等要素构成了西德战后的经济奇迹。当下德国是高福利和高劳动成本国家,民众缺乏战后建设国家的干劲儿,加上德国已经成长为发达经济体的现实,第二次经济奇迹需要新的刺激点,5G会是吗?

2、德国模式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它终结了吗?

文中提到德国工人的“共同决定”模式,即工人在企业中的民主管理,大企业监管理事会的一半成员由工人选出,使得工人作为一个团体有更大的政治影响力。

3、高劳动成本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什么影响?

高劳动成本意味企业负担较重,企业不愿雇佣新员工,导致高失业率,同时激励资本外逃。

4、西欧主要的“左翼”政府有什么不同?谁做得最好?

作者比较英国的布莱尔(1997-2007)、法国的若斯潘(1997-2002)和德国的施罗德(1998-2005),说明三国的左翼政党的不同执政理念。布莱尔的左翼色彩很淡,他继承了撒切尔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将精力集中到保守政党此前未处理好的非经济政策,如北爱、地方自治、人权宪法和参议院改革。若斯潘的左翼色彩重一些,依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作用,拒绝市场优先原则,由政府提供资金、岗位和培训帮助失业民众,但效果有限。施罗德比若斯潘偏中立,接受自由市场,试图削弱德国的高福利,但同时也强调对年轻工人的提供岗位和培训。

5、东西德能够逐渐融合吗?

这个问题的意思是东西德能否以渐进的方式合并为一个国家,而不是像现实里发生的那样——柏林墙的突然崩塌,东德共产党政权快速瓦解。这需要东德共产党政权能够进行有效的改革使经济快速发展,走出共产政权的意识形态,让东德人不那么羡慕西德,不那么渴望推翻柏林墙。可是这又成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东德政权有足够的治理韧性,成功进行有效的改革,一个强大且专制的东德恐怕更没有理由与西德合并。

6、为什么移民对一个像德国这样的国家未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一国生育率与该国的经济水平呈负相关,像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一般都面临低生育率和老龄化严重的问题,需要吸引移民劳工提供年轻劳动力。

7、新的柏林共和国与波恩共和国有何区别?

由于东德共产政权瓦解、东德民众心向西德,所以两德合并确切说是西德统一了东德,相当于联邦德国把它的首都从波恩搬到柏林。

8、伴随欧元而来的困难是什么?

欧盟许多成员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固然削减了消费和商品流通的阻碍,但也削弱了成员国通过变更货币政策应对不同经济形势的主权能力。

1、欧盟与《邦联条例》时期的美国有什么异同?

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13个州于1777年通过了《邦联条约》,由美国13个州组成同盟,各州保留主权和独立,设计一个邦联国会,各州派若干代表参加,但各州只有一票表决权,各州授权邦联国会处理外交事物、建立邮政系统,协调各州争端,但是各州也同样有这些权力。邦联国会没有国家元首,也不设全国法庭。美国制宪会议后,《邦联条约》失效,美国成为一个联邦。

欧盟介于邦联和联邦之间,但欧盟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联邦,就像美国转型的那样,它尝试推出宪法,但目前为止是失败的。但欧盟的中央政府的权力较邦联强,其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制订了欧洲1/3到1/2的法律,在经济政策方面有一定施行力。欧盟还有统一货币欧元,但只有15个国家采用。

2、如何使欧盟的制度结构有效?

“运用经济手段把欧洲拉到一起,然后逐渐加入政治制度”。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构成欧盟的主要机构。欧盟委员会类似成员国的总统团,每一个成员国派出一名委员,任期5年,委员会主席任期也是5年;委员会管理2万多名欧盟文职人员。欧盟理事会相当于上议院,由成员国临时派与相关议题有关联的部长参加,每6个月轮值一次主席。欧洲议会相当于下议院,其成员由母国选举产生,各国席位按人口比例分配,欧洲议会可以弹劾欧盟委员会。欧洲法院由成员国各推一名法官组成。注意欧盟主要机构中,只有欧洲议会是选举产生的。

3、什么是“有效多数投票机制”?美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欧盟理事会大多时候采取有效多数投票机制,目的是既防止大国欺压小国,又防止小国否决阻止一切的现象。在票数环节上,大国票多,小国票少,但是首先27个成员国的大多数(比如满足2/3)必须同意该议题,而且345票的255票必须赞成,最后是“如果有一个成员国要求的话,代表欧盟人口62%的国家必须支持”,投票结果才是有效的。

4、欧洲的众多民族将永远认为自己是“欧洲人”吗?

欧洲各国民众认同欧盟主要还是出于经济与和平利益,相比于认同欧盟,他们还是更认同自己的国家,毕竟国家是联系历史、文化、亲族与同胞的纽带,而欧洲共同体是政治精英努力构建出来的,任重而道远。

5、“自由主义的”与“社会的”欧洲之间的争论是什么?

这里的“自由主义”指的是推崇自由市场、为企业减负,而“社会的”指的是政府积极介入市场、提高公众福利。前者有利于企业发展和经济繁荣,但会削减公众福利,后者给公众更多保障,但会付出失业率增高和经济发展不顺的代价。欧盟的争论议题之一,就是要不要由后者向前者转变。

6、欧盟应该尝试平衡美国的权力吗?

反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是团结欧洲的一个元素。

7、为什么欧盟宪法在2005年和2008年没有被批准?

书中P259列举了10条理由,包括:民众对欧洲一体化加深会破坏国家主权、本国工作机会流失或被移工抢走的担忧;有些国家(如法国荷兰)将宪法诉诸公投,宪法的条文过长过于复杂,普通民众不能理解;民众对政治精英不信任等。

8、欧盟应该走向“扩大”还是“深入”?或者两者都不是?

欧盟成员国总体上是增加的,但是英国在2021年初退出欧盟,法国意大利的右翼政党的反欧盟纲领也受到很多本国民众的支持,欧盟可能长期会与内部的分裂势力作斗争,无暇扩大或深入。

9、复杂性限制了公众对法律和宪法的接受吗?

作者认为,“欧盟宪法在2005年和2008年失败的一个原因是它太长、太复杂,以至于不能为人们所理解”。大众肯定没有政治精英那么有专业能力和时间精力去研讨复杂的法律条文,因此,法律愈复杂,就愈应该由政治精英、专业人士处理。

1、为什么日本的封建制比欧洲的持续时间更长,程度更深?

中国在公元前200多年走出封建制,欧洲在15世纪前开始走出封建制(采邑制出现于公元8-10世纪),日本的封建制出现与9世纪和12世纪之间,直到19世纪才结束。

日本全境主要由四块大型岛屿组成,而且日本多山,这使得日本很难统一;日本耕地少,人口数量有限,适合出现许多兵力差距不大的割据政权的出现,当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将日本大名间的小规模战争类比为中国村与村的战斗,日本地方领主之多,玩过日本战国类游戏(如《信长的野望》)对此可能深有感触。以上两点是造成日本封建制持续时间长、程度深的原因。

2、德川幕府抱持日本孤立的政策明智吗?

日本没有经历激励他们发展成为海洋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氛围,因此为了保持国内政治稳定、摆脱国外影响,闭关锁国对当时的统治阶层来说当然是符合他们利益的。

3、为什么明治维新是佩里打开日本国门的一个逻辑结果?

美国海军准将佩里奉美国总统之命于1853年率军舰抵达横滨港,以武力威胁使日本与美国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在外部势力威胁下,一些日本武士集团试图通过推翻幕府、重塑天皇象征、推行现代化来达到强国目的。

4、日本的首相与其他国家的首相有何不同?

日本首相尽管可能显得很强势,但他的权力基于维系自民党内各个派阀的关系上,派阀领导人与日本首相之间存在利益交换,“一些人认为,自民党派阀的领导人比首相更有权力”。

5、日本的一党独大制是如何运作的?

日本有多个政党,但自由民主党绝大多数时间都控制国会(下议院),首相和内阁大多从自民党内产生(一些内阁成员来自上议员或者本身是专家而不是议员)。日本首相没有任期限制,自民党对其总裁的任期限制变相成为对首相的任期限制。然而自民党并非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政党,党内派阀林立。1993年的选举制度改革将全国130个多名选区改成300个单名选区,并设置180个议席由比例代表制选举生成,此举试图使自民党内成员不必相互竞争,从而结束派阀主义,但改革效果不理想。

6、有独特的“日本人性”吗?你将会如何描述它?

书中提到羞耻感是日本人的一项重要行为动机;日本人好像很怕麻烦别人;日本人重视团队合作和团队和谐,强调忠诚和礼节,服从权威的观念很重,成年日本人通过影视剧给人一种印象就是毕业后成为穿西装的工薪族,而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很强烈,至今不愿意对战争做国家层面的道歉;日本人重视教育,学生课业压力大,但很少日本人大学毕业后会考硕士,倒是中国人去那边留学硕士博士的比较多;

7、利益集团和政府,是谁贿赂谁?

将贿赂理解为利益输送,这种输送是相互的:有竞选压力的政治家和政党向利益集团(各个行业的联合代表组织)允诺优惠政策,利益集团向前者提供竞选资金;官僚则指导各行业向官僚希望的方向发展,通过低息贷款和一些优惠政策加以诱惑,达到通过控制市场有序发展来保护本国经济,官僚通常与其负责的相关行业的公司建立良好关系,或中途跳槽或退休后在该公司高薪任职,中间过程易滋生腐败。

8、什么是“无人负责”理论?该理论有根据吗?

无人负责理论指,“在强有力的和有序的政府背后没有一个真正的决策力中心,无人负责”。按照常规,首相是行政首脑,但受限与派阀斗争,而且没有哪一方的派阀领袖拥有绝对优势。或许这一有争议的理论可以解释日本维持原来状态的技巧超凡,但缺乏社会变革的动力。

9、日本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日本经济哪些方面出问题了?

文中介绍了五项日本经济得以成功的因素:(1)倡导努力工作、稳定、服从、节俭的儒家文化;(2)低工资比较优势;(3)重视教育,提供了好技能的生产力;(4)日本人重视储蓄,银行有大量资金用于投资;(5)国家监管,把握对了经济发展的方向。

现在日本经济遭遇以下问题:(1)“日本的投资流向工资更低、管制更少的国家”;(2)除汽车、电子产品的出口部门外,其他产业的销售“主要掌握在昂贵而没有效率的邻里夫妻店手中”;(3)农业保护政策使农业没有效率;(4)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5)政府的扶持让市场经济容忍低效企业;(6)人口老龄化;(7)制造业离开本土;(8)20世纪90年代官僚的错误指导,使证券市场和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经济危机,从此日本经济一蹶不振。

1、俄罗斯的面积使它天生难以统治吗?

俄罗斯“横跨亚洲北半部直达太平洋的、穿越11个时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仅考虑单一变量,在面积大的国家,通常中央政策的有效性和地方治理的服从性和灵活性之间的矛盾比面积小的国家要大。

2、俄罗斯在历史上曾经面对的地理劣势是什么?

(1)俄罗斯疆域“几乎没有天然的界限”,容易遭遇外敌入侵,对手或者是它西面的欧洲国家,比如瑞典的查理十二、拿破仑和希特勒,或者是东面的游牧民族,比如蒙古人。

(2)靠近北极,冬季漫长,使得农业变量有限。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矿产和森林资源难以开采。

(3)缺乏出海口和温水港。

3、为什么俄罗斯的现代化似乎总是需要自上而下推动?为什么现代化不能自下而上?

这是落后的文化和强大的专制传统造成的。首先,俄罗斯地区信奉东正教,使用西里尔字母,文化上与中西欧产生隔阂,处于欧洲文化的边缘地带,错过了文艺复兴和大部分启蒙运动。而且,俄罗斯曾在13世纪被野蛮的蒙古人征服,致使文化衰落。蒙古人统治瓦解后,伊凡大帝崛起(1530-1584年在位),作为首任沙皇领导世俗政权和教会,建立了一个高度专制的莫斯科公国。所以在17—18世纪,这样一个依靠农业、还盛兴农奴制、专制力量强大的国家,缺乏贵族和资产阶级对王权的制衡力量,缺乏自由、人权的观念的土壤,所以现代化只能由君主自上而下的推动,彼得大帝适逢其时(1682-1725在位)。

4、俄罗斯曾在多大程度上实行了民主?

这个问题指的是沙皇俄国时期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发布了《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但农民经济条件依然很艰苦。亚历山大二世还建立了区和省的地方议会,但它们的权力有限。尽管在外部资本的输入下,工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但是政治现代化改革步伐缓慢,“本质上静止不前”,激励改革人士走向极端,亚历山大二世本人在1881年被刺杀。1905年日俄战争俄罗斯战败后,国内改革鼓声高涨,执政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做出肯定言论、出版和结社自由的改革,并建立国家议会杜马,但是尼古拉二世不愿意放弃君权,杜马被屡次解散。1914年俄罗斯参加一战致使国内经济崩溃,激化人民不满情绪,1917年3月,民主温和派夺取权力废黜了沙皇。随后执政的临时政府无所成就,遭10月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变瓦解。

5、西化派与斯拉夫派之间的冲突是如何仍在重复的?

1812年拿破仑武力占领莫斯科,在西方冲击下俄罗斯产生了希望效仿的西化派和力图保持俄罗斯传统的斯拉夫派。自由—传统的分裂在俄罗斯今天依然延续,“自由的改革派是亲西方的,而保守的威权主义者是反西方的民族主义者”,俄罗斯对西方的回应与中国是相似的。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会在人们没有想到的俄罗斯变得流行?

文中说的并不明白,只是强调19世纪末的俄国知识分子为了强盛国家非常急迫,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可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明确的历史的发展历程和光明的未来,可能没有一种思想体系会比马克思主义能提供更明确的关于社会过去、当下和未来的解释。

7、列宁是如何改变马克思主义的?

作者指出,列宁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通过海外掠夺可以收买无产阶级,所以社会主义也可以趁资本主义薄弱时建立。列宁的观念与后来毛1958年前后提出的一穷二白理论类似,而后者走得更远,认为共产主义也能在落后的社会主义阶段完成,因为越成熟的社会对变革的阻力就越大,反而在思想纯朴、条件苛刻的时期人们有较大的变革的可能性。类似观念走到极致,就是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忽视客观环境对物质和政治文化的限制。回到列宁的观念,资本主义软弱不等于社会主义就能建立,那么俄共领导人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相信历史发展路径的绝对论,认为社会主义必然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基础上,因为社会主义的建立需要依靠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提供的大规模的无产阶级组织和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协作模式。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相信在穷国实现社会主义也不是不可能,但那需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由富国帮助穷国的无产阶级政权生存并发展为社会主义。注意在这种解释里,列宁(包括托洛茨基)起初并不是一个反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没有把俄国革命视为通往社会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而是一颗点燃西方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火种,可是预料的西方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发生,这使得掌握政权的列宁不得不想其他的方式。列宁的结论是农业穷国要实现社会主义,需要快速实现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本应进行的经济发展任务,即城市工业化,现在这需要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强大的专政机器有效地控制农村,从农业生产中征收城市工业化发现所需的资本,在城市集中发展工业。最后,列宁的理论总结起来就三条:迅速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存在,以及关键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在列宁死后,列宁的社会主义改造学说在斯大林执政下快速执行。由于苏联是否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未引起建政的中共领导人的怀疑,所以苏联的模式成为中共唯一可借鉴的模式。在1953年,中共认为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推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重工业,在城市施行公有化、在农村施行集体合作社。结果毛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和结果的不满,激发其独特而激进的社会主义变革理论,并引发了党内分裂,催生了后续一系列政治运动。

列宁认为农民阶级有革命潜力,这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只认同工人阶级的革命力量不同。当然这一认同农民阶级的观念在后来的毛主义中登峰造极。

列宁建立了无产阶级夺权的标准模式,即建立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意识形态明确的共产主义政党,托洛茨基基于政党建立了由这个政党控制的军队。

就劳动者自治这一目的而言,列宁的社会主义实验没有成功,据说他在生命末期很难过,怀疑自己只是建立了一个官僚主义和党政高层干部治理的国家,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的愧疚。

8、临时政府还能掌权吗?它应如何做?

作者1917年7月—11月的临时政府应当果断退出一战,即便会丧权辱国,但可以获得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来致力于国家内部建设,就像后来布尔什维克那样做的。

9、斯大林的上台是一个意外吗?

就个人经历而言,任何人的成功或失败都可以是偶然的。但是一个掌握高超的政治斗争技艺的党内干部崛起成为全党全国家绝对领袖这一点而言,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似乎是必然的。这是因为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国家权力层层集中于党内最高领导者,导致权力有绝对化的趋势。

1、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共一党专政;党的各级委员会和组织取代或嵌入政府部门和议会机构,即以党组织指挥和行使国家权力,最高的国家权力掌握在作为等级最高的党组织的政治局手中;党代会和议会(苏维埃)的选举采用民主集中制,下一级成员选出上一级成员,但实际下级听从上级的指示投票;苏联是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联邦制国家,苏共中央可以通过当地的党组织直接干预地方自治;庞大的官僚机构;中央计划经济,计划指令出自国家计划委员会;建立秘密警察制度打压异议者。

2、为什么3个共产主义的联邦国家都分裂了?

这三个国家是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由于共产政权的衰落,原先捆绑各个加盟国和有独立意愿的民族地区的强制权力不不复存在,而且各加盟国、民族地区有的对莫斯科积怨很深,并且相互之间文化差异较大,在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机构调节下,信仰东正教的斯拉夫国家和中亚的穆斯林国家很难组建联邦,在819政变后,逐渐失去权力的戈尔巴乔夫试图努力维系一个有中央政府存在的联邦,结果失败了。

3、没有庞大官僚机构的社会主义是有可能的吗?

列宁式政党自身严密的组织形式和纪律,与该政党要领导群众的革命理念与群众自发性不相容的特质相结合,当该政党取得国家绝对权力,将党组织嵌入政府组织中,官僚化就不可避免,并且基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集权化和中央计划理论,列宁式政党在苏联模式下就制造了比现代化所需要的更庞大的官僚组织。

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实验是要求共产党政权从上至下集中化地发展城市工业化,随之而来的是党政干部的官僚化和专业化。计划经济体制需要有权威负责人一级一级地传递来自中央的计划指令,而且工业要想有效经营离不开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体系,上述两个原因导致官僚数量的增加,以及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等级制的建立。在工厂里建立了厂长责任制体系,工人管理工厂的社会主义理想让位于过渡阶段的实际需要。党政干部体系吸收的不再是革命者,而是掌握管理和经济工作经验的、将党员身份视作进身之阶的人。工业化的结果是工业化本身成了目标,社会主义目标被推向了遥远的将来。

4、成为独联体的目的是什么?

俄罗斯周边的前苏联国家对俄罗斯有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依赖,莫斯科也希望能够给各个周边国家施加地缘政治影响力,所以一个由前苏联国家(不包括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形成,它是一个松散的邦联,而非有中央政府的联邦。

5、俄罗斯和法国的行政部门有何异同?

虽然俄罗斯和法国都是半总统制,但是法国由于政党轮替,出现总统和总理分庭抗礼的共治局面,而在俄罗斯,普京控制的统一俄罗斯党掌控国家下议院杜马,所以普京作为政党领袖大权独揽,不管是担任总统还是总理。

6、普京的背景能解释他的目标和行动吗?

个人在当前的选择肯定受到他在此之前的经历的影响,普京长期在秘密警察部门克格勃担任中高级领导的履历势必塑造他的权柄、人际关系及政治理念。这些影响包括:通过掌握权贵分子的把柄有助于塑造威权统治;擅长权力斗争并惯于运用铁腕,蔑视规则和民主原则,保留监视和暗杀的老本行;信任克格勃成员,比如普京任命联邦安全局高官担任全国七个大区的领导人。

7、普京是如何改变俄罗斯的选举制度的?俄罗斯的选举制度现在是什么样的?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采用德国式的混合比例代表制,杜马的一半席位根据比例代表制选出,另一半席位根据单名选区选出。普京则在2005年将杜马选举完全实行根据政党名单投票的比例代表制,取消独立候选人和单名选区,并把入席门槛由叶利钦时的5%上升到7%,不利于小党生存。

8、俄罗斯的政党制度与我们此前研究过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类似吗?它们有哪些异同?

普京控制的统一俄罗斯党一党独大,这点与日本自民党类似,不过自民党内部派阀林立,而统一俄罗斯党听命于普京个人,强人政治和专制元素浓烈。

1、在一个“民主制”带来衰朽和贫困的国家,民主制如何才能成长?

像俄罗斯这样实行过民主制但失败的国家,人们怎么重拾对民主制的信心。也许经过常期稳定的威权色彩较浓但经济发展良好的治理后,俄罗斯会像韩国、台湾、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一样进行民主化改革。

2、为什么民主制在俄罗斯遇到的困难比在前共产党的中欧遇到的更大?

书中主要列举了三个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是俄罗斯的专制历史更长(汇总沙皇和布尔什维克执政期)。历史让俄罗斯人民习惯了集体主义、国家至上、以及父权性质的政府,并且当苏联崩溃、民选领袖叶利钦又让他们失望后,催生了俄罗斯人对政治的冷漠。第二个原因是基于宗教:东正教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元素比基督教少。第三个原因是俄罗斯人比中欧国家的民众更认同共产主义,因为俄罗斯在苏联占据支配地位,共产国际的中心是莫斯科,也就是说俄罗斯人基于民族主义和国际间的实际利益分配,会更认同国家力量。

3、你如何能够断定一个制度是建立在意识形态之上的?苏联的制度是吗?你能够找到的时政指标是什么?

党政体制、计划经济、国有制、农业集体化、集中发展重工业都是苏联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不过这个问题对应书中的内容指的则是苏联意识形态的退化,即去政治化,革命性质的政党逐渐蜕变成一个依靠官僚进行专制统治的集团,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是劳动者自治而国家不复存在的社会形态,但列宁式政党的革命实践则创造了最坚固的官僚统治。

4、市民社会是什么?如何实现市民社会?它和多元主义是一回事吗?

civil society,又译作公民社会,就是民众自由结社的组织较为发达的社会,通常与NGO的发展情况相关。利益、价值观念互不相同的各个公民组织进行各自的活动、发出各自的诉求,本身就是多元主义的表现,各方组织价值观的公开呈现势必增加民众的积极对话和拓宽思考维度,促进多元主义。至于如何实现,因为人们有联合的需要,如果公权力不打压的话,具有便捷的联系渠道的现代社会本身就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5、俄罗斯现在已经稳定了吗?或者它依然还是“魏玛俄罗斯”?

在普京的强人统治下,俄罗斯已经走出90年代的混乱局面,进入稳定的状态。

6、不道德的商业行为在美国和俄罗斯有什么差别?

见第7问的(2)。

7、为什么我们曾认为共产主义之后的俄罗斯会很快变得和我们一样?

“我们”指美国人。所谓“一样”大概是指自由民主制和自由市场。这种错觉的产生是因为美国人忽视了俄罗斯与美国在思想观念(即政治文化)上的差异。文中指出其中四点。(1)哲学鸿沟。美国人认同洛克宣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而俄国人认同国家强权。(2)道德鸿沟。自由市场建立在公平互惠的道德基础上,但苏联人不知道,他们受到的与资本主义相关的教育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不道德、滋生犯罪并损害民生,在随着苏联解体而来的自由市场中,俄罗斯人失去了道德准绳,似乎不道德的商业行为成了资本主义的理所应当。(3)经济鸿沟。俄罗斯的经济学家不够了解市场经济,对其盲目崇拜,实行的休克疗法把经济搞糟了。(4)法律鸿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法律,而那些法律对私有财产和民权的保护不够。

1、我们如何观察俄罗斯的老问题?

这里可能指俄罗斯缺乏“多党竞争、出版自由、自愿性社团、宽容和真诚的礼貌”等元素,以致西化改革不成熟,导致混乱的局面,使得政治重归专制。

2、赫鲁晓夫试图做什么,为什么?他为什么失败了?

赫鲁晓夫受够了斯大林的高压模式,希望结束个人崇拜并改革过于中央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苏联中央的其他领导人对赫鲁晓夫“促进生产(特别是消费品),消除阶级差异(每个人在上大学前都必须工作,即便是精英的孩子),以及瞒过美国人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鲁莽的实验性和自由化政策不满,通过政变把赫鲁晓夫赶下台。

3、极权和威权之间有什么区别?

极权是自由的反面,极权主义又称为全能主义,指政府权力之大和范围之广显得其无所不能,公权触手深入社会,人们日常生活政治化,历史经验中极权都是不民主的。威权、独裁和专制这几个词之间好像意思差不多,它们是与民主相对的词,强调统治者不与民众分享政治权力,尽管统治模式可能披着民主的皮。

4、戈尔巴乔夫试图做什么,为什么?他为什么失败了?

因为7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的增长率就开始落后美国,勃日列涅夫之后的两任总书记几无作为,于是改革的重任落在了85年上任的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身上。戈氏试图重塑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开放言论,让苏共的党政干部参加民主竞选通过民意授权来获取统治合法性,并进行经济权限下放地方、认可一些资本主义元素的经济自由化改革。但是戈氏民主化改革激励了联邦国家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分裂意愿,使得政府权力的来源不再局限于共产党(也就是失去了对政府的绝对控制),导致了党内分裂,并激起保守派的政变和随即的苏共的瓦解,最后一个光杆司令约束不了各个联邦加盟国,苏联最终寿终正寝。书中作者强调戈氏改革过慢,这其实反映苏联模式的自身逻辑困境,如果戈氏想寻求民主,那么苏共就要成为一个有可能面临轮替执政的政党,如果戈氏要经济自由化,那么苏联就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怎样,改革的结果都是列宁式革命政党和列宁式社会主义实验的完全终结,所以戈氏的改革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5、在俄罗斯这个背景下,你如何界定保守派和自由派?

自由派推崇自由民主制、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哲学,支持的改革具有颠覆性质,而保守派则认为改革应该从俄罗斯的传统中寻找出路,认同强权、专制、民族主义。

6、俄罗斯的寡头是哪些人?谁会成为寡头?

在苏联解体、叶利钦掌权、俄罗斯独立这一时代,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中,原来政府中的政治和学术精英、国企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利用政治关系和职务上的便利获取了原国有资源和财产。

7、为什么改革在中欧起作用而在俄罗斯不起作用?

这里作者强调的是公民组织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在中欧民主转型的共产政权国家,典型如波兰和捷克,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并且政改前有着广受民众支持的民间异议组织和异议人士,比如波兰有团结工会和保护工人委员会,捷克有公民论坛,有哈维尔这样凝聚力强的名人。这些公民组织和名人其实就是一个社会为政治民主转型做的准备。

8、半总统制天生不稳定吗?为什么?

这里的不稳定应该指内阁的频繁变动,由于半总统制的设立初衷是确保总统的超然地位,所以总理和内阁容易成为总统为化解议会不满的牺牲品。

9、普京已经建立了威权制度了吗?

毫无疑问,普京这个人就是俄罗斯的最高领导者,不管他是总统还是总理,职务名称只是名义上的意思,他牢牢控制政党和议会,通过修改宪法已经延长总统职位到2036(在2024年要经过选举),并且颁布行政豁免法律,确保总统离职后其本人及家属免于刑事调查。普京可以终身执政,如果他提前退下,也无后顾之忧。

1、导致俄罗斯当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俄罗斯的经济过于依赖油气出口,生育率低。

2、政治学家为什么没能把握苏联的衰朽?

书中指出几个理由,包括苏联信息封闭、相信体系的自我修复和改革能力、低估经济影响、受反对麦卡锡主义的影响而不愿过分唱衰苏联社会主义体系、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好感。

3、把波兰经济的休克疗法与俄罗斯的比较公平吗?

俄罗斯在进行大规模私有化的过程中缺乏监管,导致国有资源快速地流失,寡头阶层崛起,资本外逃现象严重,致使原来的计划经济崩溃后,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没能快速建立起来。林毅夫指出,国企私有化后企业还是会因为政策性负担(比如计划经济下吸收过量的就业)而向政府要钱要政策,政府为了社会稳定还是会造成预算软约束。

4、俄罗斯现在有资本主义吗?为什么有或者为什么没有?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语境上,俄罗斯有大量私有经济,无疑是资本主义,只是普京把能源企业重新收回国有。

5、1998年俄罗斯的经济发生了什么?与墨西哥相比有何异同?

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原苏联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寡头们倒卖企业财产和原材料,资金没有回流到俄罗斯,而是进入外国银行。而且全国逃税现象严重。在1998年,政府税收不足,加紧印钞,同时对银行监管松散,不良贷款众多,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最终导致卢布贬值3/4,银行破产,民众失去储蓄、财富大幅缩水,1/3的人掉到贫困线以下。

6、在车臣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事情还可能发生吗?

车臣位于北高加索地区,车臣人多数是穆斯林,历史上经历沙皇俄国和苏联的残酷统治,车臣人与俄罗斯人有深刻的民族矛盾。1991年,随着苏联分裂,原苏联空军将军杜达耶夫赢得车臣地区选举,宣布车臣独立,叶利钦在1994年下令军队突袭车臣,在车臣人顽强抵抗后双方达成和平协定。1999年,车臣试图扩张,遭到莫斯科严厉打击,车臣在俄罗斯进行恐怖袭击,普京下令大规模入侵车臣并成功占领,扶植了傀儡政权。但是两场血腥战争势必增加民族仇恨,车臣的反叛只是暂时压制,只待俄罗斯的衰弱。

7、什么是近邻?俄罗斯人为什么想得到它?

近邻是指原苏联的非俄罗斯共和国,因为这些地区历史上曾被俄罗斯征服,并且有2500万的俄罗斯族人散步各处,所以俄罗斯人想要重新得到这些国家和地区。

8、推行“中间道路”的困难是什么?

中间道路是指融合中央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但是中央计划不能计算出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相对稀缺程度,这些只能通过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依据价格反映出来,计划与市场根本上是矛盾的,计划的僵硬和低效阻碍市场的发展活力。计划与市场的矛盾可以参照中国改革年代陈—邓路线之争。

1981年12月,陈云在省委书记座谈会上,强调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在国家计划经济范围内活动。1982年1月,《人民日报》一版显著位置报道陈云与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姚依林、国家计委副主任宋平等人的谈话,陈云强调工业以计划经济为主,农业可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在政治压力年前,众多经济学家不得不表态支持计划经济。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陈云的经济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胡耀邦、赵紫阳的平衡游戏的运作下,得到邓小平、陈云的同意,在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一项重要决定,即《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承认我国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其实就是指市场经济,但过去的提法都是商品经济,以区别于计划经济下的产品经济。)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赵紫阳作政治报告,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做新解释:“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种提法没有突出计划为主,陈云虽没有公开反对,但在赵作报告开始不久就退席了。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后,国家计委主任姚依林公开批判“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提法,被邓小平压下。1989至1991年进行政治整顿,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集中管理,批评市场取向的改革又开始增加。1992年1月,邓南巡途中公开发表对计划和市场问题的看法,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键。实质上,邓把社会主义完全归于经济发展和民族主义,他说对改革的评判,“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久以后,政治局会议正式确认邓的讲话,并将这些讲话内容作为中央的精神组织全党学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是陈—邓两种政治力量的妥协的结果。

1、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统一有何不同?

中国从公元前2世纪就走出封建制,建立了统一国家和以中央政府为中心的地方郡县制,经过分裂和战乱后,总是迎来大一统。虽然经过元、清异族统治,但一统体制和汉人为主体的文化始终不变。日本直到19世纪才从诸侯割据的封建制走出来,但日本孤悬海外,始终保持一个共同体状态。而印度则分裂得多,族群差异也更大。公元前1500年印度被雅利安人征服,人数最多的土著居民位于最低等的种姓。印度历史上的主要政权多集中在北部,南方多土著,南北人种、宗教、文化差异较大,8世纪伊斯兰文明侵入印度后,西北部成为穆斯林地区,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裂埋下基础。

2、总体而言,英国的统治对印度是好还是坏?

这个提问方式就是要持续考虑历史的发展,以无限远的结果论证最初的行为。类似的,日本侵略问题。承认历史客观进程是一方面,但不能成为建构殖民与侵略的正当性的依据。

英国作为殖民者但同时身为现代国家也为印度带来了现代性,包括统一的语言(英语)、资本主义工商业、成熟的文官制度、由律师记者和教育者组成的现代知识分子阶层,这些都是印度成为一个独立的现代国家的铺垫。

3、印度国民大会党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是什么?

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最初是知识分子为讨论改革问题建立的精英圈子,在1921年受甘地领导,并在随后至40年代印度迈向独立的过程中,国大党转变为一个组织良好的大众运动,成为整体印度人的政治代表,并在印度独立后统治印度多年。

4、印度的制度是如何融合英国和美国模式的?

印度与英国类似,是一个议会制国家,其内阁由议会成员组成,印度没有国王,设置了代表国家形象的礼仪式总统。印度像美国一样实行联邦制,并实行两院制,只是代表各邦的上议员数量对应所在邦的人口规模。印度有作为裁决终端的最高法院,其法官由总统任命,无需经过议会,工作到65岁退休,就其独立性和审判权力的终极性而言与美国最高法院类似。

5、对“表列种姓”的帮助与美国的平权运动有何异同?

这里指的是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配额和工作配额制度,书中这样说:

“将近13%的印度人被划为贱民;27%被划为其他落后的阶级;而10%被划分为部落民。这使得有一半的印度人有资格从某种形式的平权运动中获益……”这反而使得高种姓人觉得对他们不公平,“对底层种姓配额制度的仇恨使许多上层种姓的选民团结在印度人民党旗下”,就像“美国的平权运动把许多白人男性推到了共和党一边”。

6、什么是“紧急状态”?印度的民主制是如何从中产生的?

印度总理可以要求总统宣布紧急状态,使国家权力收归中央政府。在1975-1977年间,时任总理英迪拉甘地为了应对大选抗议而实行紧急状态,利用政令统治践踏公民权。1977年,印度反对派组建新人民房要求举行大选,并在大选中击败英迪拉甘地的国大党,而后在1980年英迪拉甘地卷土重来,率领国大党再次赢得大选。紧急状态的和平解决和政党轮替,表明印度民主制的顽强生命力,并没有随着强人政治滑落到威权。紧急状态是作为印度民主制的正规程序运作的,所以学界通常不把英迪拉甘地时期的紧急状态视为印度民主政体的瓦解。

7、印度与巴基斯坦有何异同?

两国都在1947年诞生自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印度大多数人是印度教徒,而巴基斯坦绝大多数人是穆斯林。印度是世俗化国家,而巴基斯坦将伊斯兰宗教法律作为巴基斯坦的法律。印度是民主制国家,而巴基斯坦有军政府传统。巴基斯坦的经济落后印度。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两国关系紧张,属于世仇,因克什米尔引发3次战争,印度支持孟加拉国从巴基斯坦分离出来引发过1次战争。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爆发过种族仇杀,而印度当局指责穆斯林的恐怖袭击报复受到巴基斯坦的支持。巴基斯坦与中国走得较近,而印度与中国存在区域竞争关系。

8、为什么印度完全团结起来?

多元主义的政治文化,催生了各方都认可的民主政体。

9、国大党与美国民主党有何相似之处?人民党与共和党有何相似之处?

国大党种姓基础是低收入者和中产阶级,支持民族平等,推进平权运动,经济政策上有社会主义的加强经济管制传统因素,但是现在也支持市场经济,价值观属于中左。人民党的种姓基础是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价值观处于右翼,信奉印度教的民族主义,反对平权,支持自由市场经济。国大党与人民党在政党的群众基础的阶层划分、对少数族裔的态度和对经济放任程度的接受方面好像与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区别有些类似。

10、在亚洲的经济竞赛中谁将获胜,是印度还是中国?

在总的经济体量、工业制造业的完整程度、基础建设程度、市场规模、人均GDP和购买力、经过教育的有素质的劳动力的数量、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强度、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 印度与中国还有不小的差距。

1、哪个国家发起了大航海探索之旅?是沿着什么航线进行的?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发起了大航海探索之旅,两者的目的是到达东南亚寻求财富(尤其是香料),通常从欧洲到达东南亚有两路海路,其一是经过地中海,经中东到达波斯湾,另一条也要经过地中海,到埃及走红海。这两条路径要行经的国家较多,需要面对复杂甚至敌对的政治势力。15世纪晚期,葡萄牙人发展南下大西洋,沿非洲跨过最南端好望角的方法到达亚洲的海路,而西班牙则选择向大西洋的东方行使,在哥伦布的率领下到达中美洲。

2、在西班牙征服之前,墨西哥的文明是什么?

阿兹特克文明。阿兹特克人发源于西北部,在1300年左右推进到墨西哥河谷,1325-1521年期间统治墨西哥。1376年阿兹特克官僚制帝国建立,首都特诺奇蒂特兰。

3、墨西哥的殖民时代与美国的殖民时代有何不同?

西班牙人毁灭阿兹特克后,在墨西哥建立了根据出身和种族的等级制度,最高层的是在西班牙本地出生的人,次一级是在墨西哥出生的西班牙人,而后是混血,最差的墨西哥土著。西班牙的殖民时代在1521-1821年,由于西班牙本国推行重商主义,所以大量抽取墨西哥的黄金白银。维系这个殖民统治的是庞大的官僚机构。西班牙殖民者还带了强调中央控制的天主教教义。

17世纪初,英国开始对美国殖民,由于英国逐渐走出封建主义、推行新教和贸易,所以在殖民地没有建立森严的等级制,推行殖民地的自我管理,殖民者对当地金银没有特殊需求,给当地带来的政治文化是个人主义式的。

4、为什么卡列斯和卡德纳斯是如此的重要?

两人先后担任过独立后的墨西哥的总统,为墨西哥留下的政治遗产延续至今。卡列斯执政期间,在1928年通过法律规定总统任期只有一届不可再任,一届为6年。在卡列斯之后,墨西哥总统才通过宪法规定的合法途径上台执政。卡列斯在1929年联合各州政治大佬、将军、工会领袖和农民领袖组成国民革命党(1946年更名为革命制度党),该党在墨西哥历史上一党独大。卡列斯的继任者卡德纳斯将国民革命党打造成一个法团主义式政党,用于团结各个利益集团,塑造了难得稳定的政治格局。

5、革命制度党的统治在哪些方面是非民主的?

(1)革命制度党作为单一独大的执政党,它的法团主义特性使政府成为各个利益集团的代表,相应的政府作为全体公民的代表属性就弱化了。

(2)选举竞争不够充分。墨西哥总统作为执政的革命制度党领袖,卸任前会指定继任者作为总统候选人,而且几乎都能竞选成功,选举舞弊是惯常操作,所以总统选举实质与传位无异。

(3)议会缺乏制衡能力,议会成员多由革命制度党成员把持。

6、墨西哥引入的意识形态是什么?有适合墨西哥的意识形态吗?

书中列举了诸多意识形态,包括:自由主义、经济的新自由主义、实证主义(通过科学改进社会)、社会主义、农村社会主义(推崇小农经济)、无政府主义、反教权主义、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

7、为什么选举不等于民主?

因为选举可能是不透明、缺乏媒体报导、舞弊的、充斥胁迫选民的手段和被规则操纵有利于执政集团的,因而流于形式。

8、什么是一党独大制?墨西哥仍然是一党独大制国家吗?

一个政党长期处于支配地位、长期执政,就可称为一党独大制。从卡列斯建党的1929年到2000年,墨西哥都由革命制度党统治。2000年国家行动党赢得总统大选,实现政党轮替。2006年国家行动党继续赢得总统大选,并赢得议会多数。2012年革命制度党赢得总统大选。进入21世纪后,墨西哥已经不是一党独大制,而是有三个主要政党,分别是:温和的革命制度党;推崇市场经济、受商界和教会支持、在北方受欢迎的国家行动党;以及推崇国有化、代表穷人利息、在南方受欢迎的民主革命党。值得一提的是,政党势力分布在2018年总统大选时发生变化,原来民主革命党的洛佩斯·奥夫拉多尔率领他建立于2012年的国家复兴运动党赢得2018总统大选。

9、墨西哥已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从政党实现轮替、大选操纵行为逐渐被净化的角度看,墨西哥的民主制度运行较为平稳。

1、尼日利亚有哪些宗教和族群?它们分布在什么地方?

尼日利亚的一半人口是穆斯林,还有40%是基督徒,10%的人拥有本土信仰。尼日利亚有大约250个族群中,其中较大的是:尼日利亚北部主要是信奉伊斯兰教的豪萨—富拉尼人,占人口总数29%;西南部主要是信奉基督教的约巴鲁人,占人口21%;东南部主要是信奉基督教的伊博人,占18%;还有占10%的伊贾人。尼日利亚的地区分化很明显。

2、殖民主义对非洲有什么影响?

西方殖民者的影响包括:跨欧洲、非洲、美州的奴隶三角贸易;掠夺非洲本地的自然资源;带来基督教;帝国列强将殖民地的统合和边界划分形成现代各个非洲国家的雏形;建立现代政治制度;带来现代思想和知识等。

3、尼日利亚在制度设计方面模仿了哪个国家?

在央地关系上,英国人在1947年建立联邦制度,以北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分别对应三大族群。政治制度采取议会制,1951年建立全国议会。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后,联邦制延续,一些北方州实行伊斯兰教法统治。1979年,尼日利亚由模仿英国的议会制转变为模仿美国的总统制,因为尼日利亚鲜明的地区分化使议会分裂,造成内阁不稳。

4、尼日利亚是如何揭示了普力夺主义的?

普力夺主义是指政府孱弱的国家经常出现反复的军事政变。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后的半个世纪里,文官统治只占1/3多的时间,另外2/3的时间由6名不同的将军进行军事统治。

5、伊博人和比拉夫揭示了什么?

这里“伊博人”指1966年一群伊博人军官因不满选举舞弊而发动政变刺杀来自北方的穆斯林总理,以后伊龙西将军接管国家,试图把尼日利亚变为单一制国家,结果被另一场军事政变推翻。之后伊博人在北方遭到杀害和驱逐。“比拉夫”是指东南部的伊博人和伊贾人因为族群矛盾和想要独占当地的油田资源而在1967年进行的军事独立,引发了尼日利亚内战。这两个事件揭示尼日利亚的族群矛盾通过地区分裂体现出来。尼日利亚不断分化大州成小州,目的之一是降低地区分裂势力。

6、用殖民主义能解释贫困吗?

意思是一些国家因为被殖民统治过所以变穷了,但是也有一些前殖民地在独立后变得富有。殖民统治既有破坏也有建树,东亚的经济成就表明在全球贸易的时代,一个国家要想经济腾飞应当善加利用它的诸多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全球贸易中扮演最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角色。

7、石油对尼日利亚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尼日利亚生产世界1/10的石油,是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充足的石油资源是尼日利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自然资源富足的国家容易陷入资源诅咒,体现在四方面:其一,国家经济过于依赖石油,易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并且因石油的低成本而使资本没有动力投向其他产业升级;其二,方便统治阶层利用石油资源及其所得收买关键支持者,不利于民主制度;其三,石油行业作为重工业吸纳就业有限,国家资源的收益不能普惠到全民;其四,环境污染。

8、为什么碎片化的尼日利亚并没有分裂?

这里作者介绍了一个“横截面的分裂”理论,指的是有些多族群、多文化的社会的分裂不是沿着一条轴线进行的,而是沿着包含多条轴线的横截面分裂,这使得各个族群不是完全针锋相对的分裂,而是互相有共同点。

9、腐败能被客观地衡量吗?

很难,因为腐败行为是隐秘的。对腐败程度的评判通常依赖身处某环境的个体的主观感知,缺乏对充足的准确数据的比较研究。

10、尼日利亚的人民民主党会变成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吗?

事实上没有,人民民主党的长期执政被终结了。中国国家外交部网站关于尼日利亚的简介上,这样写道:“2015年3月28日至29日,尼日利亚举行国民议会、总统选举,全体进步大会党获胜,结束了人民民主党连续执政16年的局面。布哈里当选新总统,并于5月29日正式就职。2019年2月,布哈里在新一届总统选举中胜选连任。5月,布哈里宣誓就职。”

1、地理环境对伊朗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伊朗位于连接中东和中亚的的交叉地带,容易成为征服者的目标,带来文明和宗教的确立。公元前15世纪印欧语系的侵略者占领了伊朗,建立波斯文化。公元前3-4世纪被亚历山大征服。7世纪伊朗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逐渐信奉伊斯兰教。11世纪又被突厥人入侵,13世纪被蒙古人入侵,占据伊朗的蒙古人也信奉了伊斯兰。1501年萨菲王朝将伊斯兰什叶派定为国教,延续至今。

2、伊朗与阿拉伯国家有何不同?

伊朗信奉伊斯兰什叶派,而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而伊朗官方语言是波斯语。

3、现代化的暴君是什么样的?他们为什么失败?

书中把巴列维王朝的君主称为现代化暴君,他们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独裁者,认为民主制在国家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是虚弱无力的、易引发混乱,相信唯有通过专制手段才可以改进国家。

4、什么因素导致了伊朗的伊斯兰革命?

巴列维王朝的对伊斯兰教的压迫、亲美所引发的民族主义、君主制暴政、以及腐败等因素遭遇全社会的反对。1978年末,面对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巴列维王朝倒台,伊斯兰主义者高超的政治斗争技艺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使他们摘取了革命果实。

5、你如何解释伊朗的双轨行政体制?谁的权力更大?

伊朗的行政双轨是政府和宗教,尽管伊朗有民选总统,但政治权力处于宗教领袖的监护之下,宗教领袖享有最高权力,其任命所有主要的国家和宗教机构的领导人,还可以宣战。他控制了司法部门、武装力量(革命卫队)、秘密警察、情报机构、电台和电视。伊斯兰革命后的宗教领袖是霍梅尼,霍梅尼1989年死后是哈梅内伊继任。伊朗有一个一院制的国会,但是国会议员竞选人是否有资格参与竞选则由宪法监护委员会决定,宪法监护委员会还可以审查和否决国会的每一份法案。宪法监护委员会的成员由宗教领袖指定的6名伊斯兰神职人员和伊朗最高法院任命的6名伊斯兰律师组成。一个由宗教领袖任命的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监督总统。

6、现代化总是带来世俗化吗?

伊朗巴列维王朝覆灭、霍梅尼宗教政权建立的历史否定了“现代化总是带来世俗化”的观点。

7、你如何解释伊朗的权力斗争?

伊朗政治权力斗争主要发生在温和派和激进派之间,因为倾向自由民主的改革派和自由派缺乏合法渠道进入议会和政府。温和派和激进派都是坚定的穆斯林、伊斯兰革命的支持者,不同的是,温和派支持:对内放松伊斯兰教对政治和社会的控制、向议会过渡权力、支持多元政党、放松对言论和妇女服饰的严格控制、以及进行经济自由化的改革,对外倾向改善西方关系、与美国对话、允许国际检查核计划;激进派以内贾德为代表,他们与温和派相反,他们支持:对内希望维持伊斯兰教对国家的控制,维系宗教领袖的政治权力、禁止非伊斯兰的政党、严格的言论和服饰审查、保持对经济的中央管制(60%),对外仇恨美国、与西方保持距离、继续不受检查的核计划。

8、美国和伊朗是如何互相误解对方的?

巴列维王朝时期,美伊关系不错。在70年代伊朗伊斯兰革命中,美国作为君主制的支持者扮演了伊朗民族主义敌人的角色。两伊战争中美国站在伊拉克一边加深了双方敌意。伊朗因支持各国什叶派暴动而被美国列为恐怖主义国家。对于伊朗的执政集团来说,美国在全世界对普世价值的推广是对神权政体的颠覆。现在美伊两国的一个主要矛盾是伊朗的核武器问题。伊朗长期以来受到美国的经济制裁,偶有小规模军事冲突,2020年1月,伊朗革命卫队高级指挥官苏莱曼尼被美军袭杀,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

9、波斯湾为什么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

“波斯湾沿岸国家蕴藏了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的2/3。”

(略)

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主义有什么不同?

西班牙热衷于掠夺拉丁美洲的金银,而葡萄牙更看重贸易,葡萄牙在巴西热衷于发展制糖业,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从非洲引入大批黑奴。葡萄牙人对巴西的治理比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治理要温和得多,1822年巴西的独立是以和平方式完成的。

2、旧共和国具有哪些辉格党民主的特征?

非大众民主,选民主要是中上阶层,决策多由传统的精英所制定,如巴西的大种植园主和政治领袖。

3、巴尔加斯在他的“新国家”中做出了哪些尝试?

1930年接任总统的巴尔加斯颁布了许多对工人有利的福利措施,比如实行8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保障、带薪休假和劳资谈判,还创立了庇护于政权下的巴西工人党。在1934年宪法中引入法团主义:立法机构的五分之一代表在专业和贸易团体中选出。1934年宪法将总统任期限制为4年,但巴尔加斯打破了这一限制,执政到1954年,执政期间政府腐败横行通货膨胀剧烈,巴尔加斯试图动员穷人,在军方要求他辞职的压力下,以自杀结束一生。

4、为什么巴西的将军们要在1964年接管国家?他们又为什么要离开呢?

1963年时任巴西总统古拉特实行社会主义政策,试图进行土地再分配、石油工业国有化、给文盲选举权、给共产党提供合法地位和组建新国会。这些政策激发了军方对共产主义和民粹化的恐惧,1964年军方发动政变,开启了21年的军方统治。1970s,将军们意识到不能一直使用高压手段治理,开始实行政治解压,通过言论管制和两个顺从的政党维护军方权威。1985年,军方直接统治结束。巴西是普力夺主义的代表,军方高层认为自己有义务也有能力保障祖国的现代化平稳发展,同时军方乐于与专业的文官系统分享权力,当政治经济走上正轨,军方也乐意放权,最后离去。如果国家再次出现危机,军方可能再次出手。

5、巴西的体制有哪些弱点?

(1)宪法问题。巴西宪法过于讨好民众,规定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权利,如每星期工作40小时,医疗和退休计划,最低工资保障,12%的贷款利率上限等。然而这些规定在国家陷入经济困境时难以被实行,结果更加导致民众不满。宪法还规定了民众的复决权,这激励政治民粹化和削弱议会的专业性。此外,宪法规定的最低投票年龄过低,只有16岁。

(2)央地关系。巴西实行联邦制,各州和市政府的财政约束较小,因而财政赤字较大且公务员群体过于庞大,使得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较重。

(3)国会。巴西实行两院制,议员选举实行比例代表制,国会席位由十多个党派瓜分,席位分布比较分散,致使议会容易分裂。

(4)臃肿的国有部门拖累经济发展。

6、解释经济在巴西政治中起到的作用?

民调显示,经济形势好时,民众对民主的信任程度就上升,经济形势不好时,民众对民主制度的信任程度就下降,一方面大众容易被煽动,政治容易民粹化,另一方面大众可能希望军队出手接管。

7、是什么因素使得巴西民主化?它会持续多久?

中产阶级数量的增加、工人阶级和底层民的被动员、民众对军方治理的失望、专业文官治理崛起、国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失败和市场化的成功、以及天主教会的影响等因素促进了巴西民主化。作者对巴西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民主化前景持乐观态度。

8、举例说明巴西是怎样实行军人政治的?它结束了吗?

见第4题和第10题。

9、为什么巴西会实现经济繁荣?

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90年代巴西从国有化、国家高程度干预市场向私有化和自由市场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

10、为什么卢拉会在巴西的政治中取得突破?

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1945年生人,2003至2011年任巴西总统,他是巴西第一位出身工人阶级的总统,卢拉年轻时是激进的左派,因70年代领导罢工而被军政府逮捕下狱,1980年被释放后创建了劳工党。担任总统的卢拉由激进左派转变为温和派,在重视劳工权益、改善穷人生活(如家庭补助金计划)和打击腐败的同时,采纳了前任卡多佐的自由市场政策,在其治下巴西经济高速增长,卢拉赢得广泛的尊敬。卢拉的劳工党和他的指定继任者罗塞夫在2010年大选中获胜,作者认为,卢拉总统的成功和罗塞夫的和平当选都表明腐败的军人专制主义被现代化所取代。

转载请注明来自艾欧小麦体育,本文标题:《每月费用不到100元,西班牙“全民体育”的背后真相(每次体育比赛都能夺得冠军,每一次比赛都是)》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