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无人值守冷藏车组助力东南亚水果开启运输旺季(跨学科教学)

跨境无人值守冷藏车组助力东南亚水果开启运输旺季(跨学科教学)

facai369 2024-10-10 赛事报道 5 次浏览 0个评论

随着新一季东南亚水果成熟期的到来,广西凭祥货物进口需求旺盛。4月11日,运载212吨泰国榴莲、山竹等热带水果的24510次跨境无人值守冷藏车组班列顺利抵达国铁凭祥口岸物流中心,将通过公路分销至全国各地,今年春季的东南亚水果贸易也迎来运输热潮。

国铁凭祥口岸物流中心,是我国通往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陆路铁路大通道。东盟水果进口需求连年增长,尤其是榴莲、山竹、菠萝蜜等热带水果备受国内市场欢迎。鲜活货物长途运输不易保存,为提升进口水果运输效率,国铁南宁局自去年8月推出“8+1”无人值守冷藏车组并迅速吸引了不少企业,在保证水果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提升了国际贸易供应链效率和效益。

据介绍,传统的跨境生鲜货物都是用传统冷链集装箱运输,一般4个小时就要接电制冷。“8+1”车组由8个冷藏箱和1个发电箱组成,可为8个集装箱持续供电制冷300小时,装载鲜活货物的冷藏箱不再受是否自带发电机以及脱离供电停止制冷4个小时的限制。“相较于传统冷链集装箱班列需要中途断电运输,‘8+1’冷藏车组运输途中可持续制冷,有效保证水果储运品质和运输时效,一经推出便深受果商青睐。”广西宁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商贸物流部部长廖旻说。

本次发运的是泰国正大集团旗下全球性高品质水果品牌CP Fresh的应季水果,每年销往国内的水果超100亿元。“我们通过前期体验冷藏车试运行,感受到运输和通关的快捷,第一批水果从泰国工厂到中国广东市场只用了5天。目前我们与铁路已经签订了年度运输协议,每天常态化最多可发运水果30标箱。”CP Fresh品牌负责人江天霁表示,希望能够加深合作,进一步提升发运量。

(总台记者 张卉)

跨学科教学(精选十篇)

一、在汉语言文化中再现化学过程, 提高学生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 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老师可有效地在课堂中渗透汉语言的有关知识,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让学生不断感受到化学带来的美。

在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时, 笔者利用“讲故事”“猜谜语”“品诗歌”等方式, 复习了本单元所有化学方程式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学生很感兴趣, 更增强了对老师的亲近感, 学习效果也达到了最佳。

在化学教材中, 汉语言与化学相互渗透的例子很多。针对明代于谦的《石灰呤》这首诗, 老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 诗人用什么化合物比喻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高尚的情操? (2) 诗句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何用方程式表示?诗句本身包含的诗人崇高的人格气节, 与千变万化的化学过程有机统一, 让学生在追寻化学知识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人格的洗礼!

广东台山市一位化学老师提炼了化学元素的特征而创作出《青花瓷》的歌词:“无色酚酞面对碱羞涩脸绯红, 紫色石蕊遇到碱青蓝慢淡出, 酸碱和盐融入水离子解离开, 酸和氢氧跟金属三角恋……”在课堂上激情演唱, 让人感受到汉语言赋于化学无穷的魔力, 感受到化学的美。这样的结合无不给学生以心灵的熏陶, 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知识在化学试题中再现, 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数学中的比例法、假设法、数轴、直角坐标系、三角函数、极值等知识在解决有关化学试题中有快捷而独道的功效。适时引入数学知识, 会使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感到亲切和轻松, 并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化学图像题是中考的热点题之一, 仅给出示意图和函数图像, 利用直角坐标系来描述有关化学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如2007年的中考题:向盐酸和氯化钙溶液的混合物中滴入碳酸钠溶液, 下图表示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图像, 不但能使学生学会画图, 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还能将数学中的坐标类图像与化学学科知识整合, 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在讲解直角坐标系中建立金属活泼性和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大小关系的综合试题中, 利用三角函数知识, 赋予它物理意义 (速率) , 结合有关化学知识来解决, 就使学生感到非常轻松——因为现在仅是用熟悉的知识来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罢了。

三、物理知识在化学试题中展示“才华”, 让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综合试题

物理中很多知识点是分析物体在某个物理量改变后产生的变化, 这正好与化学变化这个动态过程相吻合。物理中的浮力、气压、导电性、杠杆等知识以及“等效电路”等思维方式常会出现在化学试题中。因此, 进行化学相关知识点教学时, 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知识的迁移。

跨境无人值守冷藏车组助力东南亚水果开启运输旺季(跨学科教学)

在处理初中化学下册课本第75页习题一时, 笔者就跟学生这样叙述:鸡蛋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遇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 形成的气泡附在蛋壳上, 产生的浮力使鸡蛋上升。鸡蛋升到液面时气泡因受压减小而破裂, 二氧化碳扩散使浮力减小, 鸡蛋又下沉。沉入杯底时, 稀酸继续不断地和蛋壳发生化学反应, 又不断地产生二氧化碳气泡, 从而再次使鸡蛋上浮。这样循环往复, 当鸡蛋外壳被盐酸作用光了之后, 反应停止, 鸡蛋的上下运动也就停止了。此时由于杯中的液体里含有大量的氯化钙和剩余的盐酸, 液体的比重大于鸡蛋的比重, 因而, 鸡蛋最终浮在液体上部。

再如: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 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02与Na0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

在解答此类习题时, 不仅要用到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 还会用到浮力、密度压强等物理知识。因此, 平时教学中应加强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应用, 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试题的能力。

四、更好地结合环保及生物知识进行化学教学, 对开阔学生视野更有宜处

21世纪是生化的世纪, 生物科学和化学科学之间更是形影不离。如:化学变化与人体中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化学变化与酿酒制醋知识、化学变化与光合作用、化学元素与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等都密切相关。

在进行空气、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氧化碳和化学肥料等有关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中, 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和环保知识的传授, 既能增强学生保护和治理环境的自觉性, 也能解决有关环境和化学相结合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单词的基础上,着重 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发出指 令”这一教学项目,例如学会“Don,t throw it like this”和“Throw it like that”以及“Can you……”等句型。

2.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师生交流学习的基础上, 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情感。

设计理念

谈到英语课堂教学,许多教师 往往就想到教学用书上的这个模 式: Revision一presentation一prac- tese一worbook一Homework。对这 个模式,教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了, 一般的课照此上也没什么问题。但 我们如果所有的课都一个模式,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元味,缺乏主动 性,缺乏活力,逐渐就会厌烦。

如果希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就要让学生变被动地跟 着教师学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就得找一种学生喜爱的。容易接 受的教学方法。因此,我在教学 中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方法,让学 生在教学过程 中眼,耳。手并用, 在这节课上,我就一改常规,上 了一堂艺术英语课(手工制作 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

课前我告诉学生准备好纸。小 刀。剪刀,下一节要上艺术英语课。

(利用学生们对手工课相当感兴 趣的心理,激活学生学英语的活力。)

导人新课:我在讲桌上放了一 些纸折的鸟、船、花、帽子、盒子、包 等,通过这些实物复习前面学过的 知识:What’ s this/that? It’s a/an ……What are these/those? They are……通过这些句子复习了 bird、boat、flower、hat、box、bag等单 词,然后我和学生一起练习对话:

T: 1s ihis bird nice?

S: Yes, it is。

T:But l can’ t make it

SA : Don’ t worry。 I can help you。 Come here, please。 let me teach you。 Do you want to gO?

T: Yes, I want to go。 Thank you。

S: Now, 1ook at me, please。 (学生拿出纸、小刀、剪刀、胶水) Make it like this,Don’ t make it like that.(学生一边教我做纸鸟, 一边用英语告诉我)

T:Like this? Oh, 1 see。 Make ii like this。; Now, 1 can make a bird。这时我带着微笑把我 做的鸟出示给学生,学生们为我鼓 起了掌,我马上对教我的学生说: “Thank you。 My little teacher!”

这时,我听见班上有许多学生 ,都在说“I can make it, too。”大家 都想表现,都跃跃欲试。我们千万 别认为他们不守纪律,乱讲话,相 反,这恰恰是课堂教学的高潮,是 学生们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愉快 思考的表现。这时,应层层紧扣,因 势利导,让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不断迸发。于是我赶紧引导道: “Some of you can make boats。 some of you can makeboxes。some of vou can make bird8.But some of you can’t make them。wh0 can he1p tihem?”学生们纷纷举起手。

我一看大家的积极情绪已调 动起来了,马上就把这节课的主 动权交给他们。我告诉他们可以 自由结合。整个教室热闹非凡, 桌子搭乱了,他们可以随便乱坐, 身心也都彻底放松了,根本就没 想到这是在上往日的英语课。他 们无拘元柬,畅所欲言。

这一组在做飞机,他们在说: “Can you make a plane ? Sony,I can’t.. Don’t worry. I can he1p you。 Make it like this,Don’ t make it like that. Now l can。 It’ s easy.” 那一组在练习:Excuse me, what’ s that? It’s a boat Can you make it? Sorry, I can’t.1t’s too hard。 Please don’ t worry。 let me help you。 Do iti like this. Oh, 1 see。 it’s easy. Thank you。 I want to go。

当学生分组在全班展示了自己 的作品后,我趁热打铁,又拿出了事 先准备好的简笔画图片,让他们操练 “Can you・・…・? Yes, I can”等句型。

课后反馈

关键词: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阐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标准中还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单纯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和开放的视野,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他们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得到以下两点深刻的体会。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对学生价值观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多数人只倾心于认知技能的目标制订和实施,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得可有可无。这些做法和认识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学生,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只局限于语文这么一个主体课程,没有从整体性、全面性出发,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存在很大的障碍。跨学科学习刚好消除了那个阻碍,其意义综合起来主要有两个:

(1)跨学科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基础。中学生的生活圈子小,走的几乎都是三点一线,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甚少。跨学科的学习能够及时补偿这一个缺口。教师好比一扇窗,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学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国家大事,明白做人道理,清楚别处的地理风俗。久而久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开始形成。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只是呆板枯燥地讲解语文知识,那样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2)跨学科学习是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的条件。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单一的、旧的那些理念开始受到冲击,价值观也一样。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单纯地判断事物的正或负,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错误。跨学科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形成多样的价值观做好了准备。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跨学科教学的方法探索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思索跨学科教学的问题。2006年3月~7月,我担任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教授工作,4月份的一天,学校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在全校的三个初中学年组范围内组织学生办手抄报的活动,活动主题不限。接到这个任务后,我犯了难,因为我对办手抄报感到特别困惑,文字方面的内容我指导起来没有问题,但办手抄报更多的是版面设计、色彩、构图方面的东西。我深深感到仅凭我一人的力量,或者是仅凭借语文老师的力量是无法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的。考虑再三,我决定与美术老师沟通,把学校对这次手抄报的要求重申一遍,并希望各位美术老师积极配合。美术组的老师欣然应允,他们专门拿出一节课讲解如何设计手抄报的标题、版面及手抄报的要求、设计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语文老师又结合手抄报的文字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两周后学生设计的手抄报交了上来,不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效果明显好于往届,语文组和美术组的老师也得到了学校的表扬,我的这次跨学科实践活动获得首次成功。有了这一次的成功,我也从这种跨学科教学中尝到了甜头。如果说办手抄报的活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话,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就是有意而为之了。讲九年下的第六课《黄河颂》之前,先请音乐老师上一节《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课,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作者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实际上也就是把《黄河颂》的背景进行了介绍,音乐鉴赏放到音乐课中去实施。有了音乐的感召,学生再学习文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就水到渠成了。这两节课上完以后,马上进入到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这样一石三鸟,使学生对黄河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既有形象化的理解,又有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升华,教学内容一气呵成,效果斐然。

由我自己的教学探索可以看到:综合渗透学科教学不仅是整合各学科的具体知识,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学到系统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的好处。学科整合能够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体现我们新课改的思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也更加喜爱语文学科的学习。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跨学科教学就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课程教学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梁鸶鸶.初中语文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

一、理性思考, 师生从主观上认真对待

在跨学科整体思路的基础上, 从简单的着手, 从教师熟悉的着手。我们确立采用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的多学科课程模式。多学科课程模式首先尊重各学科本身的知识和学习目标的达成, 因此, 它并没有将分科教学对立开来, 而是以分科教学为基础, 降低教师教学设计的难度。其次, 通过主题的联结, 突出教师对跨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的把握和协调, 通过统整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促进学生从多维度发展对主题的理解和学习。跨学科教学力求避免单纯分科知识琐碎的组合, 而强调从学生学习过程来思考和设计。

1. 选择主题和话题

主题和话题是不同的, 话题可能和具体内容有关, 而主题是话题涉及的基本内容或者观点。比如兽首事件是话题, 而主题是文化遗产。主题是我们将跨学科教学从分科教学的组合推向深层概念形成的重要载体。

2. 制定目标

新课改提出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 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因此, 这三维目标是我们跨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而对于跨学科教学本身而言, 目标的制定具有两个方面的突出价值, 其一是渗透主题, 明确学生学习的预期表现。其二是提供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的依据。

二、注重实践, 教学从方法上探索研究

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隔的关系, 它们之间有的相互交叉, 有的相互渗透, 就拿美术和语文学科来说, 美术和语文教学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着相互联系、相互迁移的作用, 这是毋庸置疑的。看图说话、看图写话充分体现了这之间的相互联系。低年级儿童的美术教育与说、唱、看、识和舞蹈、游戏等教学的整体关系比较明显, 中、小学各科教学虽然逐渐分化, 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依然存在。美国教育家格雷夫斯采用现代仪器在实验中发现, 孩子们在写作时, 通常要靠说话的帮助, 几乎所有的孩子, 初学写作的时候都需要从绘画开始。绘画和语言一样, 都是儿童表达思想的工具。

比如,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绘画日记、画插图、想象画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写”日记, 可以通过绘画来记下一天中记忆最深的一件事、一个人, 也可以是景与物, 同时还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把自己的真实感受, 心情画出来, 同时还配上文字, 以表现画面主题。鼓励学生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 积累创作素材, 这样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能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也促进了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三、挖掘资源, 加强主题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以主题组织内容的系列化学习, 根据教学需要, 要善于寻找内外联结点, 在内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 教师的特长、学生的潜力。在外充分利用教材外优秀作品、利用地方文化、地方特色、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如果说教材知识犹是一棵主干粗壮, 枝杈分明的大树, 那么教师教学的高超本领, 就是在完成既定内容基础上, 给大树“添枝加叶”。只有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不失时机地巧缀枝叶, 才能使知识大树枝繁叶茂, 郁郁葱葱。

比如在教学美术课程“材料的妙用”一课时, 可以运用多种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平面或立体的艺术作品, 在对教材内容作观察、欣赏、学习外, 就有必要对教材进一步“添枝加叶”, 利用地方文化、地方资源, 发挥教师特长、学生潜能。师生共同讨论对这一系列的学习设计, 组织编排学习内容。遵循由浅人深、从简到难的认知规律, 先从对教材的学习开始, 感受体会废旧材料那“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从而引发思路, 引导学生收集更多废旧物品,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设计更丰富多彩的作品。如在系列教学中“调羹的设计与联想”“酒瓶巧设计”“纸团玩具变变变”迎新年“可爱的小猪”设计大赛等……进一步启发了学生的思路,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材料, 经过联想与创新, 可以变成生动、有趣的造型。通过“材料妙用”这一系列的学习,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里教材的作品、特别是教师的创意作品是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催化剂, 反过来学生对作品的创新又给教师与其他学生新的启示。而利用地方文化、地方资源是艺术创作不可忽视的能源,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能运用各种材料, 展开想象, 创作丰富多彩的作品。在创造表现中丰富想象力, 陶冶情操, 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 主题单元的学习要根据课标、根据教学实际、根据地方特点等因素作灵活处理, 主题单元的学习强调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连续性、综合性。教学资源的整合起优化主题结构, 提高课程实效的作用。

摘要: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跨学科教学作为课程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存在多样性。本文既是对以往课程整合方式的一种反思, 又在实践基础上对如何是适合一线学校实际操作的跨学科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通过四个主题案例的分析, 来阐释跨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要素和具体经验。

——政治学习发言稿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邹 阔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邹阔,是华润校区一年级阅读与生活老师,今天走到台前来和老师们分享交流在课程整合中,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跨学科教阅读与生活的感悟和体会,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的第一点感受是:因为了解,所以幸福。作为阅读与生活教师,我很喜欢我教的这门学科,每天,我面对着我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听到他们稚嫩的嗓音,我的内心都会涌动着无比的幸福,这幸福来自于我能叫出所有孩子的名字,这幸福来自我能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具体的兴趣爱好,这幸福来自当家长打来电话询问他们孩子的近况时,我都能进行具体的沟通和说明,这幸福更来自于他们的成长和点点滴滴的进步。这种状态较之我教音乐课的时候,还真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我教音乐课的时候,年级多,班级多,面对面交流时间少,了解学生相对少,就是记住众多的名字也不是件易事。

第二点感受:因为兴趣,所以精彩。实事求是的说,有心上好一节课,与其备教案不如先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正确把握和引导他们。现在,我一周有6节阅读与生活课,有一节音乐课,都上的是同一个班,每次我备课前,我都会回想一下我们班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我会把这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有意识的整合到我的每节课里。孩子小,喜欢动,我就让他们边读古诗边做律动,他们喜欢表现自我,我就把古诗加上优美的旋律,让他们尽情的演唱和表演,评选出每节课上的最佳表演之星。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喜欢上彰显着每一位老师个性色彩的,富有特色的课,喜欢上满足他们兴趣爱好的课。课堂,因为融入个人特质而精彩。

现在的每一天,我和孩子们都很快乐,很高兴,当我问到,孩子们,你们下午上选修课的时候都学到什么了?他们会兴奋的告诉我说,邹老师,我上的是厨艺课,我学会了做可乐鸡翅,我在家给爸爸妈妈做了,他们夸我做的好,还有的说,邹老师,我学的是陶艺,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水罐送给你。我觉得,孩子们真的很快乐,他们找到了成功的感觉,找到了属于他们自主学习的那份乐趣。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因为满足了兴趣爱好的发展而精彩。

第三点感受:因为团队,所以成长。从事阅读与生活教学工作这段时间,教研组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教我制作课件,帮我解决一些不懂的知识,让我随时去听他们的课,和我分享他们的教学感受,他们这种热情和积极面对工作的态度深深的吸引和打动了我,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谢家湾小学教师的文化信念和执着精神,现在,我也每天醉心于熟悉课程标准、研读教参教材之中。一个小小的班级,42朵小小的红梅花竞相绽放,孩子们喜欢上了我。我慢慢感受到,家长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逐步接受了我,是的,只要你对孩子有满腔的热爱和真诚的关怀,有深入的了解和细致的呵护,有无限的耐心和温暖的宽容,家长怎会不放心,怎会不认可?

第四点感受:感动2014,一路同行。希娅校长曾说过:在战略上确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之后我从来没有犹豫过,懂孩子并且与孩子心心相通,是作为一个校长的骄傲与幸福所在。只有孩子们喜欢的、理解的、接纳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才能够真正地影响孩子的一生。我想: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校课程整合必将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史上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注定不平凡,所以老师们的参与研究就是课程整合的最好动力。

我这个人,很直率,也很认真,自我感觉在工作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好多需要向老教师学习讨教的地方,接下来,我会积极主动学习,提升学习力,认真完善自我。借着这个对话平台,我还要深深的感谢一直以来关怀我的领导和帮助我的老师们,感谢你们帮助我成长,成熟。让我们共同在课程整合的路上携手前行!谢谢大家!

美术欣赏课,本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努力激发其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从一般感知上升到审美感知阶段。在教参中,也着重提出教师可综合多学科、多角度的教学建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正是积极鼓励教师探索美术跨学科教学,促使学科交叉、渗透、碰撞、融合,并呈现走未来学科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趋势,这也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教学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也就是不知不觉地进行着跨学科教学。“因为任何美术作品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会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造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跨学科讲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注程度明显得到提高。

例如在上七年级《传神与魅力》这课中,欣赏五代时期的画家顾闳中的人物画长卷《韩熙载夜宴图》,我先用投影的教学手段将这幅古代人物画的精品长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画面描绘了南唐一个被皇帝猜忌的大臣——韩熙载在夜宴中的五个场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此画,我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背景,先介绍李煜其人——是一个好词人,如大家熟悉的《虞美人》(与学生共同背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是一位杰出词人,但却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乃至后来遭遇亡国的命运。画面描绘的正是主人公韩熙载不愿为昏庸无能的李煜出任宰相,而故意纵情声色,却掩饰不住沉郁寡欢的内心世界这一情感内容。这幅作品,就是画家受命亲自观察之后,默记了韩在家中夜宴活动的情况而画的。至此可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由学生分别饰演韩熙载、李煜、宾客、顾闳中、解说员等角色,共同演绎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再从美术的角度介绍此画的色彩、造型等元素,最后由学生评述。这样,在介绍这幅画的过程中,有历史、有文学、有政治、有人文,甚至有表演……让各种文化在美术的殿堂里交相辉映、熠熠生辉,让美术教学不再孤立无援。

再比如,在上七年级《创新与发展》这堂欣赏课中,我以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图》为例,深情阐述画家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美景,在艺术处理上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和中国画独特的艺术技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祖国南北不同的气候融合在一幅画面上,作品完整统一、传情达意,谱写出时代的颂歌,再现了万马奔腾的时代辉煌,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了让学生进入独特的欣赏境界,我引用语文课件中的毛主席词《沁园春·雪》,通过多媒体播放反映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壮乐曲,通过听觉的刺激激发学生情感,随后学生情绪饱满朗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豪放的词句,借助雄伟壮观的气势来激发学生情感。学生因词入情,因情入趣,继而进入学习状态,这就是作品所产生的震颤心灵的艺术魅力。有声的音乐和无声的画面融为一体,加深了对画面内涵的感悟,同时学生在多彩的知识世界中发掘了自己的才华,开启了自己的慧眼,体会到了求知的乐趣。多元化的知识、生动的教学环境、独有的学习氛围,使得美术欣赏课在跨学科教学中别具风采。

杰出的美术作品是人类的一个艺术宝藏,如何引领学生去开采这一宝藏,使他们不断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美术欣赏课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几幅画,而且要培养他们建立起“大美术”概念,能主动、独立地欣赏美术,从而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面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进行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思考;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探索性的审美态度,从美术作品中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对美术欣赏内容学有所感、学有所获。这样,才能使他们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作者单位:江西省进贤县第二中学)

中学历史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体现了育人价值,也影响了历史学科的育人方式。中学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不是培养只拘泥于学科本体知识的浅薄之人,也不是培养只有知识没有文化的粗陋之人,更不是培养只会背知识点、做考卷的应试之人。中学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应该是培养面对历史和现实问题,勇于求真务实,善于思考迁移的人;是培养基于历史史实和唯物史观,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并将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内化于身的人。这样的人会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会洞察事物发展的趋势,会通过“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来理性、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用史学思想和方法来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尤其注重打通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将跨学科研究的意识和方法渗透在历史教学中,从而促进历史学科育人目标的达成,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以下本人结合一些其他学科与历史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案例来予以说明。

一、史学与语文的结合

文史历来不分家,诸多世界名著都描写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当讲述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教师借助雨果的《九三年》,通过书中罗伯斯庇尔、丹东、马拉关于“民主”和“专制”的对话,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人说法国革命“播撒的是狮种,收获的却是跳蚤”?革命者如何在革命过程中不被革命所异化?我们该如何评价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领袖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来源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同时又能涉及历史深处的人性问题。正如美籍华人作家林达所说:“十年的大革命,并没有机会向法国民众普及现代社会的公民教育。专制的警惕、对权力的制度性的制约和平衡、程序公正的意义,对以上这些现代民主社会最基本的常识,巴黎人依然陌生。虽然在整整十年里,这个国家最时髦的称呼就是‘公民’。进步的成果,并没有以制度形式稳固下来。因此,虽然他们砍去了君主的头颅,表现了形态最激进的革命,却也最容易掉头回去。”史学与文学的结合,让学生深入历史,在历史语境中去感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厚重,认识到判断个人、团体、政党或者政策、制度,不仅要看其声明或主观愿望,更重要的是看其行为及其客观后果。培养学生把人与历史问题置于其所处历史范围内来分析的意识,形成求真务实、返璞归真的历史意识。

二、史学与化学的结合

在讲述明清文化并横向对比15~18世纪中西方文化科技发展的不同趋势和特点时,教师提出了“李约瑟难题”,即“什么东西阻碍中国科学技术由经验科学向近代理论科学演变”?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命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科技的发展、社会价值体系对科技的轻视、指导科学研究的理论体系相对薄弱、缺乏促进科学发现的合理机制等诸多方面来思考。当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有专家认为中国传统科学和西方近代科学有重视经验和理论、重视实用和实验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导致近代科技首先在西方出现呢?教师顺势抓住这个思维火花,列举了学生在化学课里学习的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即2KNO3+S+3C=K2S+N2↑+3CO2↑,让学生知道:火药是中国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即用碳、硝石、硫磺可制造火药,这种火药的配方从诞生起就一代一代传给后人,后人也依据父辈们的经验进行复制,在复制的过程中有人发现火药爆炸的威力不稳定,但却没人去研究和分析火药爆炸的化学原理。而西方科学家却通过实验得知火药爆炸的威力与一硫二硝三碳的比例配方有关,当硝的含量过高时,会因为容易受潮而降低火药爆炸的威力。实验结果的发现使得西方的军事科技有了质的飞跃。这种重理论和实验、重实用和经验的文化差异导致近代科学技术在中西方发展的不同命运。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人在科学方面缺乏追求终极理论的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问题和中西方传统文化精神的差异联系起来。一个化学方程式背后所折射出的中西方科技发展途径和文化精神的差异,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等史学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思维和发展观念来审视传统文化,更好地认识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成效。

三、史学与地理学的结合

将史学和地理学相结合来反映人类利用自然规律去征服自然的例子很多,如欧洲的奴隶贩子利用加那利寒流、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三角航程来完成“三角贸易”;郑和借助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进行航海等。随着近来环境科学的日益发展,对气候、温度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研究成果也逐渐体现在历史教学中。

在讲述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建立时,教师提到,经过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南宋时期中国的下雪线已经南推到广西附近,这说明当时中国整体气温较低,这个现象似乎可以解释身处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为何南下进攻宋朝,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温度下降导致依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为生存而发动战争。此时,有学生提出:“唐朝盛世是否因为那时气温较暖和?”也有学生提出:“唐宋时期的西方有没有因为气候带来战争或者移民现象呢?”面对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跳跃性思维,在鼓励学生大胆思维的同时,教师结合专家研究成果,指出:在唐朝时期,世界气温普遍升高,欧洲北方因气温升高带来农业发展,人口增多。正因为人口增多,资源有限,生存压力逼迫北欧的维京人南下抢劫。由历史问题衍生到地理气候环境问题,这加深了学生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认识,认识到自然环境造就人,人也会改变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经验。

四、史学与艺术的结合

在讲述古希腊、罗马艺术成果时,学生们惊叹于这个时期古典雕塑的精美和沉稳。欧洲古典雕塑是否是一种原生的艺术形式?如何去欣赏这些雕塑作品呢?这个看似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背后却隐含了文明史观之下对人类早期文明互动成果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埃及、古希腊人体雕塑的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古埃及和古希腊人体雕塑的主要风格和特点,通过比较两者人体雕塑的异同点,让学生发现古希腊文明深受埃及文明等诸多西亚和北非文明的影响。

此外,教师结合美学,介绍古希腊人体雕塑风格的发展与演变。教师结合文学,讲希腊神话对古希腊人体雕塑的影响;结合影片《特洛伊战争》,来阐述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教师结合地理学,分析古希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古希腊人喜欢裸体锻炼,这一风俗为艺术家提供了人体素材,对古希腊人体雕塑艺术产生影响。同时,希腊是一个开放性的海洋国家,希腊人勇于探索,东西文明的交融形成了古希腊人独特的雕塑风格。教师结合史学,指出城邦制度导致各城邦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和对抗,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身体,而希腊人体雕塑的完美形体正是城邦希望公民能达到的身体目标,因此,当强健的身体与城邦的安危联系在一起时,希腊形体艺术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政治的需要。史学与艺术的结合,让学生感叹知识的无穷魅力,认识到艺术的魅力不在于模仿的对象,而在于如何去模仿对象;认识到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和融合,区域文明共同构建人类文明。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对学生学科共通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跨学科教学理念。

“跨学科教学”是指以一个学科为中心阵地, 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思维方法, 对共同的学习研究主题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实践并不简单是几个学科教学知识要点的拼凑, 而是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与人文性, 渗透与融合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论, 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笔者通过几次教学实践, 谈一谈是如何将跨学科教学理念及方法贯彻到高中语文具体教学中去的。

跨境无人值守冷藏车组助力东南亚水果开启运输旺季(跨学科教学)

一、加强历史与语文的整合渗透, 加大学生的思考力度

语文学科与历史有着较为近的血缘关系, 通常讲的“文史不分家”就表明了两个学科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上, 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历史研究与学习方法, 达到“文史互证”的目的。特别在文言文教学上, 将历史学科知识背景嫁接到语文教学中, 这将更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力度与空间, 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文言文苏洵《六国论》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 时:一方面要讲解文言词汇与句式, 对气势俊伟、古劲简练的文风进行赏析, 另一方面还要联系该文历史知识背景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反思历史中学会用理性批判眼光看待历史现象。例如可以提出问题:“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从而开展课堂讨论, 启发学生进行语文与历史的互融学习。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开篇就指明:“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这只是“借古喻今”写法, 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只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 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教师可以向学生引入历史背景与规律:六国的失败, 主要是政治上保守, 因循守旧, 不重视改革, 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 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使秦国国力大增, 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 民不聊生, 由分裂到统一, 符合人们的愿望, 秦国统一中国,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这样的联系, 学生的思维力度就加大了, 也就达到了强化思维的力度的语文教学目标了。

二、加强地理与语文的整合渗透,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自然科学的理性之光起始于西方近代, 但中国古典文学里也不乏闪烁着理趣之作。我们在进行古代诗词教学时, 可以游离传统诗词解析之外, 充分发掘古典文学的理趣。中国历代诗人抒发喜怒哀乐之情, 旨趣表现往往借助于祖国的名山秀水, 故中国古典诗歌里蕴涵着地理自然科学哲理的审美理趣, 这体现着古人的自然人文关怀。

如李白的《蜀道难》 (苏教版高中必修三) “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两句充分说明了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 可以想见以“天府之国”著称的四川盆地, 四周被高山峻岭环绕。《梦游天姥吟留别》 (苏教版高中选修)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 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再比如“城市尚余三伏热, 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 则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 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

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文生活的感受出发, 欣赏诗词歌/赋的同时, 真正做到诗词鉴赏

与自然哲理思索的有机结合。

又如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 , 是选自其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语言简洁传神, 挟裹着作者对自然深深的忧患意识。开篇就是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的特写, 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 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 给人以震撼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反复阅读, 让学生来体味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 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环保问题。

三、加强音体美与语文的整合渗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的知识包罗万象, 同时也意趣缤纷, 教师在与学生学习的时候, 势必会引入许多方面的内容, 不仅包括政史地、物理化学、也还应引入音体美的学科知识, 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有兴趣, 才能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陶冶自己的情操。

因此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渗透音体美的知识和理念, 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会关注生活中音乐的优美、体育的健美以及美术的各项展览活动, 有意识进行跨学科欣赏, 从艺术品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赞美、留恋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慨和深沉的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将这份思考与感受带进课堂, 加深对语文教材的理解。

以上仅是笔者运用跨学科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简单实践尝试与粗浅理论思考。我们发现跨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共通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更加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的需要。开展跨学科语文教学研究, 有利于新课标目标实现, 有利于将大语文观教学落到实处, 实现“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的教学效果。

摘要:依据语文学科特点与新课标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跨学科理念, 如将历史、地理、美术等其他学科教学方法和知识嫁接到语文教学中, 以便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学校教育改革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而现行平常体育教学很少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 体育课练习密度普遍偏低,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另外, 由于升学考试的要求, 一向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学生, 家长, 老师们才感到体育加试在综合考试中的重要性, 在临考前的一段时间, 进行高密度, 大强度的训练来弥补平时不重视体育的结果, 这样的形式, 既枯燥又乏味, 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也很难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育教学形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体育课程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一直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中, 通过体育活动来放松紧张的心情, 陶冶情操。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 很多同学对于现行的体育课程感到单调乏味, 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时用来放松的, 不太重视, 因此, 很多情况下, 体育课反而变成了学生们自由聊天的时间段。

就上述情况而言, 为了调动学生们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促进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 我提出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 以体育教学为主, 各科相关知识为辅共同促进体育教学的进步, 这就是我此文中所要提到的“体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运用的研究”。

1 跨学科教学的概念

1.1 跨学科教学概念

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 这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文献中, 它指的是打破学科界限, 进行设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科研或教育活动, 既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自学科领域内的交叉, 也包括三类学科之间的交叉。

1.2 跨学科教学意义

跨学科教育以学科之间的交叉作用理论生长点, 一解决综合性质的问题作为现实启动点, 因此他是一种具有理论研究纵深性质和应用问题定向性质的多学科教育, 跨学科教育一方面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对于培养学术理论创新人才和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

1.3 跨学科教学的特点

一是参与人员的动态性:动态性的呈现来源于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总会有不同专业的人员补充到这个队伍中, 以解决综合性的问题。二是教学可要的互动性:参加跨学科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既是研究者, 也是学习者, 在跨学科教研过程中开展教学活动。[2]

2 跨学科知识整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体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就是围绕某一教学目标, 选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融合到体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渗透、互补, 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和结果。为了使学生学到比较全面的知识,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打破学科固有的疆界, 主动开展合适的、有针对性的跨学科知识整合,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媒体以及已学的各学科相关知识, 通过搜集、整理, 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套新的教学形式, 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从而获得新知识,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巧妙地利用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可以克服学科教学中知识支离破碎等问题, 能够从各个角度分析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实践的到理论的充分支持, 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到比较完整的知识。

3 跨学科知识整合在体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体育教学也是一门艺术, 我们都希望每一堂课都是精彩的、高质量的, 而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备好课。每一个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 精心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 就象蜜蜂酿蜜必须要采集足量的花粉一样, 备好一堂课教师要搜集大量的资料, 然后经过消化、吸收和辛勤酿造。

就从体育课中的室内课来讲, 同为体育课, 不同的是把体育课的场地从操场搬进了教室, 作为体育老师, 这时候就要靠着自己的语言来对同学进行授课, 试想, 光靠说一节课的话, 教师的水平肯定很高了, 但是, 这注定是一节失败的课, 体育教学主要还是以运动为主的, 让学生并一直听一节课, 肯定是不可能的, 这样一来, 课堂纪律谁都不能保证了。但是, 如果教师在这节体育课中加入了一些亮点, 喜迎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学生肯定愿意听下去, 比如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多每一设备, 以影片放映的形式播放一些运动项目的比赛记录, 并在其中穿插着现学知识点的讲解, 学生既对此产生了兴趣, 又能学到知识, 这何尝不是一仲好的办法呢?所以, 想要上好一节体育课, 就要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况, 且考虑到所有在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状况, 以及解决的方法, 最终精心设计安排一堂课的教学活动。

4 跨学科知识运用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

新课程改革以后, 体育教学的质量越来越的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这点从各个学校对体育课安排的密度上就能看的出来。课程总数增加了, 课堂任务当然也增加了, 对教学的内容就要深入的讲解, 所以对于教师就要有身后的理论基础功底, 运用自己已学的各方面知识进行深入的剖析。举个例子, 在体育教学中, 投掷类项目:一般来说, 对于这类项目, 在教学, 甚至运动员选材上都经常选一些体形较大体重较重的人进行深层次训练, 因为对于这些运动员来说在这一类项目上占一些优势。

体育项目中的所有运动项目, 都有着一个或者多个科学的理论依据, 作为老师, 要科学的讲出这些运动为什么这样?应该怎样?等等之类的问题, 必须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5 整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对当代体育教师的要求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不能孤立存在, 往往与其它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且相互渗透。对于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而言,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整合跨学科知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是否恰当, 首先在于我们教学观念能否转变, 切忌围绕考什么就教什么来组织教学材料, 一定要跳出课本的圈子, 实际上, 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资源就在我们身边, 这就对新一代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必须要有广泛涉猎, 而且对其要有一定深度的研究, 一定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不断进步。

其次, 我们要有自发的收集信息资源的意识和具备较强的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要广泛涉猎, 平时注重积累, 时时事事做有心人善于发现, 敢于创新;再次, 我们要学会创新的本领, 对于纷繁复杂的资源要剪辑嫁接, 合理地进行取舍, 再为我所用, 与教学有机地结合, 而不是牵强附会、无休止地拓展, 要根据实际情况, 在有理论支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

6 总结

当前教育形式下, 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跨学科知识运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也在考验着当代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 鞭策着体育教师的不断进步。只有灵活地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在系统方法、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元素, 才能使整个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教学系统, 大大推进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这无疑给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新时期的体育教师不仅是专业型教师, 同时还要是一名广博的学者。[6]

摘要:本文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阐述跨学科知识整合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描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地整合各类学科的知识点、并且灵活地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来, 为上好一节成功的体育课做好理论支持。随着当代科学的进步, 各学科知识越来越规范, 越来越专业, 需要学的在不断增多, 需要教的也在不断增多, 作为新一代的体育教师, 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 只有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才能更好的整合利用, 才能紧跟是带的步伐, 不断创新。

关键词:体育教学,跨学科知识,整合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网焦点新闻[OL].

[2]道客吧吧http//www.daoke88.com[OL].

[3]人民网[OL].社区运动会.

[4]优酷网[OL].深圳全民趣味运动会.

[5]“健康第一”的理论依据与学校体育的新使命[J].体育学刊, 2002 (1) .

一、地理教学中的文学表达之美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典藏中, 歌咏河山寄情山水的诗文不计其数, 这些诗文字章满怀意境意象之美的同时, 其中不乏地理知识的影子。在地里教学过程中若能对这些美文诗句善加运用, 以中国诗歌文字中丰盈的意象将地理学科中抽象的概念定理具象化、浅显话,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对陌生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同时可以普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丰富地理学科教学的课堂内容。

比如青莲居士著名的《蜀道难》中一句“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说的就是说四川盆地在当时地理位置闭塞, 交通十分不便。他的另一首名诗《将进酒》中亦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说的是黄河发源地的地势之高峻奇险。还有许多反映我国不同地理位置之间差异的诗句也十分生动有趣。“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反映了在相同的时间点, 地理方位不同则会有各自相异的天气环境。“橘生淮南为橘, 生淮北为枳”说明了相同的植被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会生长为不同的结果。“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则写出了某些植物无法适应多种气候环境, 而仅仅能南方存活生长。“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形象地描摹了幽怨的羌笛哀哀切切地吹奏《折杨柳》, 埋怨春光久不至, 即便如此, 玉门关仍是翘盼不来和煦的春风。从地理角度讲, 这是由于玉门关地处非季风区, 温暖湿润的夏季风是很难抵达这里的。

二、地理教学中的数理化学科渗透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不难看出其中多处涉及到数理化方面的知识, 可以说许多地理知识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必须依赖于数理化知识的运用。

许多地理问题都需要计算, 因此它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的产生是由于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的, 因此同一纬度上就会有不同的时刻。地方时的计算可以运用到数学中的数轴, 东可以当做正方向, 西可以看做负方向, 分别对应正负实数, 即是求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此外, 还包括地球公转速度的计算、太阳高度的计算等等都需要数学知识的积淀。

高中地理学习中有许多地理现象需用物理知识做进一步说明。如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情况, 可结合物理学中开普勒三大定律中的第二定律来解释, 同时结合平面解析几何中扇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加以理解。另外还有月食与日食、太阳地球等行星的运动等等。

开放的地理环境系统有着极其复杂的形成过程, 这其中包括各类物质与各种能量之间的交换, 化学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 化学学科在地理教学中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三、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意蕴

教育的灵魂和精髓并非智育, 实为德育。目前我国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文明修养, 努力把学生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接班人。从我们所教授的地理教材中很容易发现, 思想政治教化渗透在许多细微的角落。

首先, 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是中国全部学科教学的核心, 在地理教学中也不例外。爱国主义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是人民对祖国深挚真切的厚重情感,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用心体会的伟大又质朴的感情。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祖国壮丽山川, 辽阔疆域的景仰和热爱, 使学生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次, 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也是地理教学责无旁贷的使命。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急遽发展, 许多环境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我国虽然自然条件优越, 资源比较富饶, 但相对我国人口大国的国情来讲, 自然资源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了解和巩固相关的地理知识, 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积极生活态度同样重要。地理学科的学习并非局限于纸上谈兵, 真正的地理科学家无不怀着崇高的科学探索精神, 亲身经历、躬身实践, 积跬步以丈量疆土, 阅万卷以博古晓今。我们可以诸多地理学家为榜样, 令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学习态度。同时, 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 我们可通过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底蕴来拓宽学生的眼界见识, 让学生看见更大更美的世界, 以此来培养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

(二)学生的反应、决断、运动表现等能力提高情况

表3是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反应、决断、运动表现等能力测试成绩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后两组学生的反应、决断、运动表现等能力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跨栏项目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这些能力的培养方面显著优于常规教学模式。当今的知识,按其外在化的程度可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两类。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默会知识则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达的那部分知识,本质上是理解力和领悟力[1]。在常规的跨栏教学中,教师是明确知识传授的主体,师生都不重视技能直觉、教学实践和个人经验等方面的默会知识,学生对跨跑技术、过栏技术等只能形成一种模糊的概念。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是默会知识的特点。信息化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均衡发展,更注重默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资料、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教学现场录像等,了解自己和同学跨栏动作的不足,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而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的增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反应速度、应变能力和过栏时的决断能力。相关研究也表明,自信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有关[2],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其运动表现呈正相关[3]。由以上分析可知,信息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跨栏的技术技能,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决断能力等素质,而这些素质的提高又能反过来促进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科学家都强调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常常会有这么一现象,有的体育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十节课,似乎觉的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育模式。但要问他的体育教学特点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师应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在深入钻研体育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里的创造性主要指

(1)在教材处理上,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球星和喜欢看比赛的心理,讲解篮球投篮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艺术处理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

(2)在优化教法上,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如教师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随后逐渐转入跨栏跑教学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3)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师在第一学期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设计一堂课,并在教师指导下,担当课中一半时间的教学。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出来的教案交教师批改,教师批发后交还给学生备课,上课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一个学期后,每个学生都担任过一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应如何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教学角度上讲,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倡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动作技术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技术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形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如教师在进行高一的跨栏跑教学中,单元按课题“什么是跳栏、跨栏、跑栏”,“跨栏为什么要攻栏”、“攻栏的要素”、“如何练习攻栏的动作”、“你的同伴的攻栏动作如何”等相互有关联的问题,放在8个课时的单元中进行教学。如第三节课时,课题是“攻栏的要素”,教师先让学生测量自己起跨点到栏的距离和下一栏第一步着地点与栏的距离,以诱导学生认知攻栏的技术结构,在实地验证和讨论中得出攻栏与速度、身体柔韧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练习的方向,并实践了如何理性地进行运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总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体育教学不应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科学家都强调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常常会有这么一现象,有的体育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十节课,似乎觉的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育模式。但要问他的体育教学特点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师应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在深入钻研体育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里的创造性主要指

(1)在教材处理上,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球星和喜欢看比赛的心理,讲解篮球投篮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艺术处理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

(2)在优化教法上,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如教师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随后逐渐转入跨栏跑教学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3)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师在第一学期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设计一堂课,并在教师指导下,担当课中一半时间的教学。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出来的教案交教师批改,教师批发后交还给学生备课,上课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一个学期后,每个学生都担任过一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应如何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本次教学展示的亮点

1.突出运动技能教学,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度高

本次展示课老师们普遍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教法多样,考虑细致。如无论是小学的课,还是中学的课,动作要领多以口诀的形式呈现,口诀朗朗上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又如李婕老师执教的小学三年级《快乐跳跃》一课,从两人一组进行一次单双脚跳,到四人一组的连续两次单双脚跳,再到全班分为四个大组的连续多次单双脚跳,这种教材呈现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再如詹辉老师做前滚翻动作示范时,学生呈矩形队站位,詹老师充分考虑到不同方位学生观察教师示范的需要,课前将体操垫摆成十字形,分别做了两次不同方向的前滚翻示范,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清楚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示范动作,提高了技能教学效果。

2.重视激发运动兴趣,学生体育学习参与度高

本次活动展示的七节小学体育课中,有四位老师运用了情境教学法,他们有的将情境创设于准备活动中,从上课伊始便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的将情境融入到运动技能教学中,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故事情境中学练动作,于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运动技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赵辉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快速跑》一课,赵老师将情境教学贯穿全课,通过让学生模仿各种小动物的起跑姿势来展开快速跑教学,结合儿童化的教学语言,将枯燥的快速跑教材上得生动活泼,学生高度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思维活跃,表现突出。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各项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笔者此次观摩的十节体育课,多数老师都能充分尊重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如在小学体育课中,老师们从小学生身心特征出发,使体育教材游戏化、情景化、趣味化,深受学生喜爱。李婕老师和夏超老师执教“单双脚跳”教材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设计跳跃活动场地,学生通过运动体验还可以进一步调整跳跃场地设置。赵辉老师执教快速跑教材时,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采用各种各样的身体姿势起跑,练习快速跑。在这些课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从而为各项教学目标的达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注重发挥一物多用,体育场地器材利用率高

本次展示的体育课中,做课老师们充分考虑了体育场地的合理使用,体育场地的布置美观、大方、实用,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充分开发器材多功能性,注重一物多用的好做法。如李婕老师和夏超老师在执教“单双脚跳”教材时,分别巧妙利用了跳绳和小体操垫作为跳跃练习的标志物;夏超老师还带领学生利用垫子作“方向盘”模仿开汽车,垫子放地上做踏板操进行热身活动;张雨老师执教《软式垒球:击定位球》一课时,也利用球棒自编棒操带学生做准备活动。这些器材多功能性的开发,对于前来观摩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来自我省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具有较高的学习借鉴价值。

二、本次展示课中的两点缺憾

1.小学生的蹲踞式跳远课

本次展示课中出现了一节小学四年级的《蹲踞式跳远》课。乍一看到这个课题时,笔者就有些不解:实施体育新课程以来,原先传统的、按竞技运动内容编写的小学体育教材早已被简化和改造,“蹲踞式跳远”等一批不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较难的传统教学内容已经在新课程实验小学教师用书中找不到了。为什么这位老师却要如此执着地选择这样一个教学内容呢?带着疑问笔者看完了这节展示课,果然不出所料,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看不出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蹲踞式跳远的“踏板起跳”与“起跳腾空”动作。课后笔者查阅了手头上新课改后的各版本体育教参、教科书,在人教版、教科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找到了“蹲踞式跳远”教学内容,看来正如这位老师在提供的教案中所说的那样,蹲踞式跳远“对于下肢力量较差的小学生来说技术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育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尽管教师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和运动特长等有所不同,但要上好课,都必须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内容和要求,应根据学生、教材和教师具体情况而定。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了解情况

学生人数(包括男、女人数)、年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思想状况、组织纪律以及班级体育骨干情况和个别学生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由于学校班级多,人数多,场地较狭小,再加上气候的原因,尘土飞扬,影响师生健康,建议购置水管,及时洒水,保证体育课活动的正常进行。

2、钻研教材、教法

教师应认真学习体育教学新课标和教材,根据学期体育教学进度,深入钻研每次课教材和教法。在深入钻研教材之后,应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

3、编写教案

在了解情况和钻研教材教法的基础上编写教案,是体育课课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工作。

4、培养体育骨干(包括体育委员和小组长)

有计划地培养与使用体育骨干,是上好体育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应经求他们的意见,改进教学工作,在进行一些较困难或复杂的练习前,必要时先让他们体会一下,使其掌握有关保护与帮助方法。

二、统筹合理安排学期体育教学进度

由于气候、场地、季节、器材、人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再加上同时有同一年级或不同年级的五至六个班同时上课,就无法全面主动地考虑和系统地安排整个教学工作,处理好教材和课次之间的关系。

1、统一安排学期教材内容和时数

例如初中可安排速度跑、游戏、跳绳、飞盘、掷实心球、打沙包、400米跑等活动量小、密度大、趣味性强的项目,以适应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高一年级同时有三个班上跨栏(50)米或跳高,进度上就必须错开,调整顺序,高二教材内容也安排跨栏(50)米,高二和高一以及高一之间更要调整顺序和时数,合理利用场地器材,做到统筹兼顾,使体育课教学有序进行。

2、做好教学分组和分组教学

首先应按性别分组,然后再根据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一般2-4组)。或根椐教学需要和本校实际条件,把同年级同时上课的几个班合起来再按男女生编班上课。在男女生班中分别按不同条件进行分组。这样,也有利于根据男女生特点安排教学内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分组教学有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两种形式。在老师统一指导和体育小组长协助下,按教材安排顺序和不同性质教材,合理安排教材顺序和运动负荷,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学习内容,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积极性。

三、实行场地轮换《分块》制教学

由于场地小、班额大、同时上课班级多等因素制约,事先应分块。尤其在集合和做准备活动时,要统一顺序,做到互不干扰 。在教材内容错不开情况下,要新旧教材搭配,进行场地分块轮换教学。例如高一学生下午五、六节上同一内容 ,高二学生七、八节上相同内容。以化解冲突,完成教学任务。

四、资源共享,增强体育课教学工作的凝聚性

由于器材限制,再加上班额较大,对球类课的开展面临严峻挑战。为了缓解压力,可以把例如高一同时上课几个班的球聚到一起(或不上球类课的班),几个教师负责一个班(或一个组),最好一个组上篮球、足球、排球课,下次课换另一班或另一组,以增加密度、次数、负荷,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完成课的任务,增强凝聚力,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通过教学评价,可获取关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真实材料。这些资料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反馈信息,分析自己教学优缺点,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来说,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长处与不足,从而改进学习;对学校来说,可以从中了解每个教师,每个班级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对家长来说,可以了解子女学习情况及其变化,以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例如,对好胜心强的学生,在作出肯定评价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对有自卑感的学生,在作出否定评价同时要肯定他的长处,鼓励他进步。

初中生可谓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正值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不但身体要成长,而且思想要逐步发展成熟。因此初中体育教师不但肩负锻炼学生健康体魄的重任,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心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也就是说体育不仅是单一的体育技能及相关保健知识,而且要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多加关注。关键是如何引导他们学会自主锻炼,并能科学地自主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在未来人生中有科学积极的影响,自觉地形成锻炼意识。教学中对学生体能发展及锻炼身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呢?所谓体育教学策略,其实指的是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老师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预想,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情景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思想、策略进行相应调整。可见,一方面教学策略并不是教师的教案,而是对教学方法的思想及策略,另一方面,教学策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景进行调控。为了满足初中生体能发展及锻炼身体的要求,现提出如下有效教学策略。

一、优化环境策略

体育教学环境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主动性很强,更能积极参与教学,走进锻炼的队伍中,相反学生自然会处于低迷、懒惰的情绪之中。当然这里所说的环境不是单一的硬件环境,如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等,还包括软件环境,其实这是起重要作用的,如教师的素质与技能、教学方法等,对教学有很大影响。所以初中体育老师一定要学会利用现有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宽松的锻炼环境,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硬件环境的优化。对硬件环境的优化,体育老师应主要着眼于一些可控制的环境,如场地和器材选择,不同体育项目要有不同场地、不同器材,教师要在课前对场地进行观察,对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早修整,同时选择合理器材,对于一些老化的器材要及时修理和丢弃,确保学生在体育课上安全、高效地完成体育技能学习和必要的体能锻炼。教学中,高标准的硬件对学生学习、锻炼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软件环境的优化。软件环境主要体现为教师自身的技能与素质,因为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试想一个体育老师如果连一些基本的跑、跳、投的动作都不能娴熟地教授,那么学生又能怎么学习呢?可见体育老师对体育技能和自身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体育老师要努力营造好的体育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兴趣,并采取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与互动,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策略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到来,人们娱乐的方式千变万化,大多数初中生的娱乐场所也是花样百出,很多初中生出于对新事物的好奇,游戏方式已不再是体育项目,他们走进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甚至网吧、歌厅等。而学校组织的体育锻炼也是被动接受,对体育项目学习和锻炼根本没有主动性。因此,体育教学时,老师应着重提高学生兴趣,兴趣其实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具体可从情景式教学、因材施教及问题式引导教学三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

(1)情景式教学。所谓情景式教学其实就是借助多媒体、图像或者音乐进行教学,这样的情景式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及心理特征定制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仅简单易懂,能够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其新颖性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例如,进行跨栏练习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刘翔夺冠跨栏的视频,将每一个关键动作通过慢镜头方式放出来,不仅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更直观地学习跨栏动作,避免老师口述过于抽象化或者由于客观限制有些关键动作做不出来,从而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选项模式下的备课需要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学生人数、学生体育基础、每个章节模块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而定。备好课和大量信息资源有着紧密联系,但从目前情况得知,很多高中体育教师应用的教材过于单一,甚至没有配备相关参考书籍。由此一来就导致体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部分教师就选择敷衍了事甚至不备课。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能使备课更有规律,最重要的是能有效解决体育资源整理和收藏等问题,提高体育教学备课效率。借助互联网可查阅大量和体育教学有关的资料并下载存储大量运动图片、视频等便于课堂教学使用,编制出一套涵盖各种运动的教学课件,形成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色彩鲜艳的教案。此外,如果体育教师发现撰写的教案偏离教学目标或授课后有问题,可随时打开保存的网络底版进行修改。为进一步提高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体育备课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可建立相应的体育教学备课附件库,一旦附件库成立后,再备课时就可从库中选取相关附件并结合体育教学实际内容优化修改。同时,课后还可根据体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修改整理附件库,使附件库的内容变得越来越详尽,一定程度上能减轻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备课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毫无疑问,体育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这也是每个体育教师和家长都深知的。高中体育教师可从娱乐方向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在于捕捉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娱乐元素,使学生能积极投入锻炼中。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夸奖学生,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田径中的短跑时,就可先让学生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国田径运动员刘翔参加的110米跨栏比赛视频,让学生感受田径赛场上激烈的气氛以及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自豪感。之后向学生讲解田径这项运动,具有广泛性、简易可行和促进身心健康的特点。甚至还可以根据多媒体视频创设游戏情境,奔跑的距离可设置在50米之内,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进行对抗,提前跑到终点的学生可获得教师提供的奖励,最后真正引入田径知识。体育教师在引入多媒体视频之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确保学生在游戏视频中能真正吸收知识。无论教师播放的体育视频是属于平缓类还是激烈对抗类,都应在实践过程中反复对体育场地安全性和体育工具进行检查。例如,在组织篮球投篮游戏中要检查场地是否能容纳一个班级,并挑选适合学生的篮球。此外,在游戏前带领学生做好各个关节的热身活动,降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的风险。

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及开设讲座,向学生讲述参加中长跑训练对身体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中长跑训练对改善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有显著的作用。通过中长跑,可以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中长跑训练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比较辛苦,切不可“三天打鱼,四天晒网”,训练时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持之以恒。只有在训练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中长跑对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为训练作充分准备,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进行细致的心理辅导

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中长跑教学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当今的学生普遍怕苦怕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坚毅,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中长跑中会出现的生理、心理现象和应对的方法要重点讲解。比如中长跑过程中出现的“极点”与运动性腹痛现象,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中长跑运动的一种正常的运动生理现象,是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从而消除心理疑虑。

“极点”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在中长跑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氧气的供应落后于身体的需要,跑到一定距离时,会出现胸部发闷,呼吸节奏被破坏,呼吸困难,四肢无力和难以再跑下去的感受,这种现象称之为“极点”。“极点”是能够克服的,当“极点”出现后,要勇于接受挑战,以顽强的意志继续跑下去,同时加强呼吸,调整步速。这样,经过一段距离后,呼吸变得均匀,动作又重感到轻松,一切不适感觉都会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极点”的出现会延迟,不适的症状渐渐会减轻和较快消除。在训练时,还会因准备活动不充分与吸入冷空气等而引发腹痛情况,此时,不要紧张,用手按住疼痛部位,减慢跑速,多做几次深呼吸,坚持一段时间,疼痛就会消失。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性腹痛的现象会很少出现。

正确认识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极点”与运动性腹痛的生理、心理现象,消除心理疑虑,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中长跑训练。

三、改进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中长跑常规的教学方式既单调又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如果强迫学生进行练习,学生会产生不情愿的情绪,从而对中长跑训练更加讨厌。只有通过变换“跑的方式”,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训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中长跑”练习,才能够明显的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1、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运用游戏跑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

在中长跑的教学训练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广泛地运用游戏跑的手段组织教学。如跳绳接力跑,抱球接力跑,传递手绢接力跑,负轻物接力跑等。由于学生大部分有争强好胜的特点,而且团队意识很强,谁都不想扯团队“后腿”,于是人人奋勇争先,就会把劳累感抛诸脑后,进而积极参与教学训练项目。

2、利用“超人”跑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进行练习。

学生按照男女性别,体质强弱分组,然后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出发,每位同学都力争领跑一段距离,当一人领先时,他不能减速,后面的同学不能泄气,也要力争超过他人,然后领跑。让同学们始终在一个你追我赶的氛围中跑步,这样,无形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同学们的耐力水平。

3、利用障碍跑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增强学生练习的情趣。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第一册中有障碍跑教案,教师可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和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在练习形式上,可采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越障碍计时比赛,以增加趣味性和提高难度;教师还可以发动同学利用跨栏架、标枪、体操垫、跳高架等器材在田径场中间,由同学自己创编图形路线进行障碍跑,以此激发他们跑步的热情。

4、利用图形跑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运用各种图形,让学生围绕行进路线做各种图形跑,如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各种线条进行跑进,还有蛇形跑、螺旋形跑、对角线跑、8字形跑、五角形跑等各种新颖的图形,使学生感到有新意,以此调动学生练习的情绪。

5、利用变速跑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分散学生对疲劳的注意。

这里所讲的变速跑与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变速跑有所区别,一般变速跑常常是固定化、程式化的,如50M快跑+50M慢跑;100M快跑+100M慢跑等,这样学生在练习中会很快地感到枯燥。而我们将此形式变化为不等距变速跑,如:50M快跑+50M慢跑;60M快跑+60M慢跑;70M快跑+70M慢跑……这样,在练习中会因距离的改变而分散学生对疲劳的注意,同时也可使学生体验到跑不同距离的练习而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利用“校园铁人三项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为学生提供了重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

笔者从“铁人三项赛”受到启发,把它引入中长跑教学,设计成校园铁人三项赛:400M跑+150个单摇跳绳+上下5层楼梯跑。“校园铁人三项赛”对学生来说充满挑战,其中400M需要速度和耐力,跑完400M后跳绳就不轻松了,两个项目完成后跑5楼上下需要坚强的毅力和足够的耐力,许多学生会停下休息片刻,上下楼梯速度很慢,但绝大多数都能坚持下来。这个练习虽然艰苦,但是多数学生还是表示喜欢,它提供了重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身体是疲劳的,而精神却是愉悦的。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它是一个以增强体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练学生意志为目的的教学过程,所以教学中应以“动”为主。在动的过程中,由于激烈的身体运动和对抗,很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在体育教学中,有些伤害事故很难控制,而有些伤害事故在教师的安全教育和采取相关措施后是可以避免的[1]。为了既保证学生在身体运动中的自身安全,又不耽误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化和训练,下面就中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谈几点看法。[1]

一、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

1.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决定容易发生伤害故事。体育教学主要是在室外进行的,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教学。大多数体育项目都需要借助器械等进行练习,还有许多体育活动对抗激烈,强度很大,这就使体育教学本身就存在了危险性(如足球、跨栏跑等)很容易引起伤害事故的发生。

2.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安全意识不强,未实施保护措施或措施不当。体育教学与室内的课堂教学相比较更难以组织和管理,且它本身就具有危险性。如果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安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疏忽大意,就可能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投掷项目进行练习时,学生被安排站立的位置不恰当;体操教学中未实施保护措施或措施不当等。

3.运动场地、器械存在安全隐患。据有关资料显示,因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不安全而引发的伤害事故占总体的29.1%,是造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主要因素。它主要包括体育器材存在质量问题,年久失修又没有及时更换,安装不牢固,放置不合理,场地不平整等。如体操垫太薄,跨跨栏架破旧等,均是造成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潜在因素。

4.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的组织不合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体育教学规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合理的内容和适当的组织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和组织方式不恰当很容易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果备活动不充分,就可能导致学生在进行负荷大的内容练习时发生运动伤害事故。

5.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伤害事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安全意识淡薄,不听从教师安排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如在武术中的刀术教学课中,某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听从教师指挥,乱舞动手中的钝刀,结果将同学手臂砍伤。

二、运动伤害事故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不良极影响

1.危险性大的项目教学被学校抛弃。本着“安全第一”的思想,很多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时把具有危险性的项目屏弃在外,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这就使教师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使体育教学变得单调、枯燥无味,使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渐降低。

2.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减少,学生体质在逐年下降。学生伤害事故给学校和体育教师出了个难题,许多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就尽量少让学生进行身体练习,尤其是负荷大的练习。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在逐渐减少,而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健心强身的功能也越来越难以体现。

3.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产生恐惧心理。大多数体育项目的进行需要有特定的场地与器材,如跨栏需要采用栏架,跳高需要跳高架等。在进行这类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内容练习时,容易出现伤害事故,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抵触情绪。

三、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中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在此提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把安全教育贯穿于每个学期、每节课、每个动作的始终,要时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防伤教育,加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要把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措施纳入到备课工作内容。备课时,应周密细致地考虑教学各个环节可能发生伤害事故的因素,把相应的预防措施写入教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严格执行,发生伤害事故后要认真进行分析,总结经验。

2.认真做准备活动

合理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提高大脑皮层对运动器官的有效调节,使动作更加准确,减少失误和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安排准备活动时,其内容与负荷应依据基本活动的内容,学生的身体机能,当时的气象三个因素而定。一般准备活动应以中速跑,定位的、行进间的,单人的或双人的徒手操为主;专项准备活动应以徒手的模仿练习、相关辅助练习为主。如在进行急行跳远练习时,做完一般准备活动后,可进行一、二组30米加速跑和几组腾空步练习,不但为准确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创造了条件,也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2]

3.加大小学体育经费投入,,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

小学必须要拓宽体育经费的来源,不仅依靠政府拨款,而且要组织学校自筹和社会资助,这样才能加大经费的投入。并且确保体育经费专款专用,有效的利用体育经费。加强对体育设施安全的检查!维修和更新,努力完善体育器材,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这样才能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使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防范于未然"

4.完善体育管理制度,区别对待特异体质学生

由于小学生防范意识薄弱,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特异体质学生,即使知道,也不能确定自己不能参与某项运动,甚至都清楚,也有可能难以启齿,不敢告知老师。所以学校要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清楚掌握学生是否有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以便在教学中安排体育活动时区别对待。学校和家长要进行交流,共同保障学生健康。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如果伤害事故频繁发生,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2]。

文章根据相关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对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措施,相信会对小学体育教学安全性带来较多有益探索。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因为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如何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只有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教风端正,行为高尚,谈吐文雅,爱护学生,处处、事事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称得上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师的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形象,对学生思想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品德教育的途径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多方面品德教育。例如: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教育;通过球类、游戏、接力跑、拔河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通过中长跑教材,进行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教育;通过跨栏及体操项目的练习,进行勇敢、机敏、果断等优良品质的培养;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如武术等,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舞蹈、韵律操教材,进行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通过体操教学的相互帮助、保护,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布置场地、收拾器材,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

2.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品德教育。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教育的过程。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保证课的正常进行,培养良好的班风班貌。

3.上理论课时渗透思想教育。可以讲述我国的体育发展史,唤起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激励他们为祖国繁荣昌盛、国富民强而奋斗不息。这样不但能唤起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树立为祖国而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4.针对学生在课中的不同表现进行教育疏导。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行为、情感意志等都充分显露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如在课堂中的同一活动中、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而有的同学则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胆怯、态度不端正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青少年具有较强表现欲的心理特征,热情地激励,耐心地引导,使其个人英雄主义行为逐步朝着集体主义精神升华和内化。

转载请注明来自艾欧小麦体育,本文标题:《跨境无人值守冷藏车组助力东南亚水果开启运输旺季(跨学科教学)》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