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欠缺的原因范文(创新教学模式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创新意识欠缺的原因范文(创新教学模式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facai369 2024-10-10 热点聚焦 4 次浏览 0个评论

一、自查和互查到的问题

1、思想观念老化需进一步更新。工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力求全面发展,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于本职工作,不能精益求精。

2、素质能力欠缺。放松了自我学习,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不强。

3、工作上创新不够。工作时创新意识不足,不能与时俱进,对于新生事物接受程度不足。

二、原因分析

一、是工作中受思维定式影响,创新性工作措施不够,突破旧框框、旧机制的力度不够。

二、是存在一定的懒惰思想,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三、是思考工作不够深入,自我约束力欠缺,思想深度仍需加深。

三、对策及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要重点做好:

1、坚持边学边查边整改,所谓旁观者清,在学和做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我们自身看不到的局限和错误,只要坚持边学边查边整改、即知即改,就能更好地自我改正。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问题;主要方向;影响

1 林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1.1 缺乏创新意识,缺少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林业技术创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林业技术创新逐渐受到了各地区林业工作者的重视,开始学习新的技术,改变以往的传统林业管理模式,但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林业工作者不能正确认识林业技术,没有创新意识,且难以舍弃已经适应的传统林业管理理念,对新的创新技术提不起兴趣,导致在这些地区难以实现林业技术创新,就很难发展经济。除此之外,经济不发达和资金投入不足也是林业技术创新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缺少资金的支持,很难引进新型技术人员,林业技术创新受阻。

1.2 主体地位不明确

林业技术创新以来,我国的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一直以科研机构为主体,林业企业参与度低,资金投入不足,林业技术创新难以进一步发展,满足林业企业的要求,使得林业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想林业技术不断发展,就必须要确定林业企业的主体地位,才能让技术创新和企业联系起来,共同推动林业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

1.3 科研成果不足

我国林业科技成果不足的原因,不仅是资金不足和缺乏资金,更重要的是国家的林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在林业技术创新团队中,高素质的研究管理人员少之又少,这些都导致了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限制了林业技术创新。因此,加强林业技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增强吸引高素质科研管理人才,是目前林业技术创新必要的研究。

2 林业创新的创新点和主要方向

2.1 提高创新意识,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林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林业工作模式是当前创新工作的首要步骤。各地区要加强培训林业工作者,更新林业工作者的思想,使其意识到林业创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同时,为了保证林业创新的进展,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并加大宣传,吸引更多社会投资。

2.2 确立林业企业的主体地位

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才能确保技术创新工作顺利进行,目前,为了保证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就必须确立林业企业在林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林业技术创新加入到企业生产中,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2.3 培养专业人才,创建创新队伍

当前我国林业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欠缺,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林业创新工作的发展必须从建设创新队伍开始,林业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林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水平,同时,林业企业也要加强吸引专业人才,让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投入到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中。

3 林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

3.1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林业技术的创新,以前林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病虫害威胁、林业产品成活率低等问题都得以逐渐解决,实现林业的生态建设。与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相比,创新后的林业管理更加精准化、数字化,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对树木生长因素的合理控制,也很好地改善了树木的生长状况。林业的技术创新带动了经济发展,使林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3.2 优化林业产品结构

我国传统林业产品存在很多缺点,例如,生存能力弱,繁衍期长,易受虫害的影响等,都严重影响了现代林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林业发展要从培养新林业品种,优化林业产品结构开始着手,通过林业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的品种,获得更高的林业产品质量。这样以来,推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还为林业发展铺垫了道路。

3.3 提高林业人员整体素质

传统林业产业中,林业人员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但是引进林业技术创新后,林业人员不需要以前传统的大工作量和高重复性,林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林业发展贡献力量。

4 总结

林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但是林业技术创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林业企业积极发挥主体地位,林业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促进林业技术创新工作步入正轨,带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经验比较缺乏。工作思路还有局限性,空有做好本职工作的想法,缺少有实效真管用的工作办法。有时候在处理各项工作的时候比较粗心大意,没能把握好细节,情绪有点急躁,导致工作上有所失误。

(二)思考的能力欠缺。很多时候工作还处在繁杂零碎的事物当中,思考问题不全面,工作定位没有系统、明确的标准,对问题的判断缺乏前瞻性、综合性,工作思路较为混乱。面对党支部内,单元活动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等现象,没能积极的去思考,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这样的问题一直存在。

(三)主动工作意识不强,欠缺创新意识,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比如,在民政工作上“眼中没活”不主动,不积极。在临时工作中,书记不要求,我就认为不是我的活,只有书记安排了我才干。

(四)存在当老好人的心理。当原则与情感发生冲突时,有时讲人情、顾面子,怕与人产生矛盾,过于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面对他人的意见、建议即使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也不愿意当面提出来,不能以公正客观的视角对待问题。团结同事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只注重自身利益,缺少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够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忽视了理论学习。对理论学习认识不足,学习只注重形式和实用性,不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

二是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责任意识。工作中责任意识不强,上进心不强,工作满足于现状,缺少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觉得是老同志有经验,既使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往上推就可以了。

三是党性修养有所欠缺。加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不强,提升自我素质的要求不高,导致工作得过且过。

三、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一是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学习党纪条规,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学习形式,既要向书本学,又要向领导向同事学,学工作方法学工作经验,通过学习充实丰富自己,增强本领。学会勤于总结,边学边思考,深化学习效果,经常对自己做过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提高素质能力。

二是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宗旨,树立无私风险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服务群众为工作的宗旨。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抗得起诱惑。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面前一尘不染,一身正气。

关键词:创新教育;烹饪;职业教育

创新意识欠缺的原因范文(创新教学模式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1、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把创新作为指导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更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

2、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其发展延续,就必须坚持创新演变。

在烹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打破思想中的“唯师论”,敢于对老师说‘不’。这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可做到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突破发展。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树立创新意识。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项目任务,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项目任务。在课堂上请学生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大家的激烈争论,大家发现有些项目任务把许多知识内容都可以包括在内,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项目任务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对象的现状

在烹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常面临一种困境,技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较低的情况已经是比较普遍,很多技校生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基础,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弱,学习中大多数同学缺乏学习热情,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不大。其原因主要有:基础不扎实,学习上存在较多的知识衔接困难;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身刻苦钻研精神不够;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或智力、记忆能力上存在着偏差;有部分学生虽然显得聪明伶俐,但对以课堂、书本为主的灌输知识的教育接受方式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学习效果不好。烹饪专业的很多学生在选择本专业是出于无奈,或是为了逃避文化课学习,故其专业选择带有盲目性,专业意识欠缺。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做到因材施教。

2、如何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在烹饪教学过程中需构建知识、材料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就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入手。在烹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像能力。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项目任务既不能太浅显,过于浅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又不能过难,太难学生就不敢想像。设计出来的最理想的项目任务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的努力,就能摘到果子。同时,设置项目任务应面向大多数同学,兼顾两头,让全体同学都能去思考、去分析,这样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些项目任务能够使全体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像,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转换和拓展知识,检验和运用知识,并学会分析项目任务和解决项目任务,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烹饪专业课操作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在操作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项目任务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开展好课堂教学操作,使人人参与了操作,学习的乐趣还给了学生,在操作中促进了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三、烹饪专业创新思路

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它引领着东方饮食文明的方向。对于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在今后将如何发展,社会赋予了当代烹饪者强大的历史使命。那么,中国烹饪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坚持继承与发扬的发展路线,在继承博大烹饪文化的同时我们要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经过对中国烹饪的研究发现,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思路进行创新发展。

1、挖掘历史文化,进行古菜今做,达到推陈出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历史文化,把古人创作的菜品结合现代烹饪理念与方法进行加工提炼,做到古今结合扬长避短。

2、烹饪技法的相互渗透,使传统技法多样化,达到创新的目的。烹饪技法是实现菜品变化的重要途径,在运用中,可以把各种技法进行交叉使用,互补不足,是菜品花色多样化。

3、合理运用可食原材料,进行主辅搭配增进花色,达到创新。在菜肴的制作过程中,要合理运用烹饪原料的性质,进行主辅搭配。不同的菜肴运用不同原料,相同的原料运用不同的部位,这样可以大大的扩大菜品的开发。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职业素质;培养

自上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其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导致每年都会有一部分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业的结构性已严重失调。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职业发展体系,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成为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各个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将对思政课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意义做详细的分析,旨在推动思政课在高校的落实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职业特点的了解与适应岗位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基础性的市场意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创新意识、专业素质和社会交往与适应素质等,也包括多种职业核心能力的素质。以思政课教学为切入点,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贯穿到具体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为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二、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的分析

大学生毕业后是否能成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人的职业素质,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不仅会耽误就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发展,而且即便是就业了,在工作中也不会取得突出的成绩。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在求职、择业中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1)缺少脚踏实地、良好的务实精神,对所做工作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愿从基层做起,期望值过高。(2)缺乏敬业精神和热情的工作作风,不能吃苦耐劳,拈轻怕重。(3)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不能较好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4)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三、思政课在大学职业素质培养中的意义

(一)思政课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直接的作用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思政课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直接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原理分析解决问题,并不断帮助其改造世界观。思政课的开设不仅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表现,也是他们求职成功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

思政课是各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功能和义务,在素质教育结构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态度,对其培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重要的意义。

(二)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理论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各行各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职业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也是当代大学生普遍欠缺的基本素质。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是各个高校各个专业所面对的永恒话题,任何领域的创新要具备科学价值,应有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懈怠,透过现象看本质,敢于创新追求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才能不断开拓自己的事业。

四、利用思政课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策略

(一)全面制定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职业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挂在口头,应通过切合实际、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落实。制定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注重本科目专业知识目标的制定,也要适当结合每一单元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多角度的挖掘隐蔽的职业元素,全方位的制定大学生职业素质教学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加强思政课教学的社会实践力度

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各种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加强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成果,使学生学到的课本知识得以检验和升华。在具体社会实践中能体验和磨练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动性得到较高程度的提高和锻炼,为学生的前途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目标上相一致,高校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为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在教学中,不断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规范教育,创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素质模式,做到以不断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 邹刚.从大学生信仰缺失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2014(01).

[2] 陈子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

南昌航空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立于2006年,是最年轻的专业之一。新课程的建立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利用教材,成为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作为一门新开设专业的主讲教师,对于目前尚不完全成熟的教材,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和合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教学。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多个环节的案例分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比较低下,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大多已经具备了这样一种认识:“有了创新灵感还不够,还必须有为之付出代价的思想准备。”他们都渴望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积极吸收新的信息,不断充实自己,但又拘泥于现实的生活,对创新自信心不足,从而凸显出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总的来看,在校大学生对创新意识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仍然需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都不高,有待加强。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目标摇摆不定。另外有的大学生缺乏创新的兴趣,而且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不够专注。还有部分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缺乏实际的行动。

二、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专业的课程设计不合理。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国外引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迅猛发展,全国近200所院校开设了此专业,但该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所开设的课程又广又泛,毕业生没有突出专业的能力和素质,尤其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趋势下,该专业毕业的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2、实验室或事务所成为摆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南昌航空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但是由于实验设备不完善,实验课程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等同于虚设。专业事务所成立于2010年,是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事务所,由于是学生自己创办和自主开展活动,加上成立的时间不长,目前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学院已经与南昌的几个社区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准许专业学生定期到那里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了解社区居委会的运作管理模式,从而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学生也可以进入学校的行政部门进行实习,但是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进行的实践活动又缺乏资金支持以至于开展不起来。

3、教师对大学生创新指导不到位。高校老师一般都是忙于自己的科研任务,而忽视课堂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老师也不例外,这种现实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者双重角色。

三、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高校应以当前和未来该专业人才培养前途为突破口,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根本导向,从考研课程、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专业课程设计,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快同国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特别是像刚刚建立不久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更应该建立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方向深造做好准备,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目前,传媒行业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而且传媒行业在市场竞争方面也日益激烈。在当前的传媒市场环境之下,为了进一步确保电视新闻节目的又好又快发展,电视新闻编辑人员需要不断冲破固有的发展模式,促进创新意识的增强,并积极引进可行性较强的创新方法,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确保在激烈的电视新闻市场竞争中能够稳步发展。

1 电视新闻编辑在创新意识方面的基本概述

目前,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在严格遵守新闻编辑标准化原则之下,借助电视新闻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以及具体传播内容来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必须要有冲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勇气,不断激发创新精神。电视新闻主要是指对新近发生以及正在发生的相关事实的报道,而电视新闻节目如果想要寻找未来的发展契机,就需要对具体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进行大胆创新,电视新闻参与者的创新精神可以影响到新闻编辑内容与形式突破[1]。因此,电视新闻编辑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编辑工作过程中,必须要追求变化,勇于突破,改变原有的编排模式,从不同的新闻视角出发,把创新性思维积极投入到新闻编辑工作中,最大限度创作出更具吸引力、更加与众不同以及有内涵的电视节目。

2 电视新闻编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2.1 电视新闻编辑的手段相对单一

现阶段,电视新闻编辑在手段方面相对来说依然比较单一,往往会运用手稿形式,则很难形成更为简洁的电视新闻编辑流程,更加难以实现电视新闻编辑的时效性。所以,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符合广大受众的个性化要求,这也是收视意愿普遍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2]。与电视新闻相比较,网络媒体则具有较大的优势,互联网可以更快捷地完成信息的传递,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

2.2 电视新闻编辑的编排模式相对落后

目前,电视新闻节目在编排方面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与陈旧,不能很好的具备超强的目的性,从而使电视新闻编排日常工作比较混乱,在整体性以及系统性上比较欠缺,使电视新闻观众非常容易对新闻节目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此外,目前的编排模式已经难以符合观众朋友的个性化要求,部分观众甚至会对部分电视新闻中的相关社会观点产生疑虑,认同感逐渐降低。

2.3 电视新闻编辑的排版方式存在问题

从电视新闻的排版角度出发,目前的电视新闻编辑排版方式相对单调,降低了观众朋友的部分吸引力。排版方式的模式固定化,没有新颖的内容,导致电视新闻编辑的市场竞争力逐渐降低,从而对电视新闻编辑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3]。

3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措施

3.1 增强电视新闻编辑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海量新闻信息是每天都需要面对的,而且要将这些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筛选以及区分,从而把最具价值的数据信息合理选择出来,然后进行报道。由于每一个媒体都会非常重视新闻的时效性,但是通常情况下会忽视新闻素材的挖掘。因此,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充分认识到新闻素材挖掘的重要性,大胆创新,把更全面以及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出来,提升新闻质量,增强观众的吸引力[4]。

3.2 提高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提升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水平的过程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必须要具备相对专业化的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可以通过一线工作经历,与记者出外采访等提升自身对新闻数据的敏感程度,不断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一个好的电视新闻编辑在具备专业化采访能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新闻编辑工作,确保新闻资讯的较强真实性[5]。其次,增强新闻编辑人员在后期制作方面的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文字加工能力,从而使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更加全面,更好的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

服务。

3.3 加强电视新闻编辑在编排方式上的创新

电视新闻的播出形式占据着比较突出的位置,因此要加强电视新闻编辑在编排方式上的创新,从而吸引广大观众朋友的眼球。电视新闻在编排方式上要与众不同,应具备超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借助与众不同的电视新闻编排方式不断强化电视新闻的实际效果。此外,电视新闻编辑的编排工作中,相关人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事件实施全方位且连续性的新闻报道,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栏目品牌。

3.4 在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过程中要以观众为导向

电视新闻的最终目的是对已经发生过的相关事件进行报道,把社会舆论逐渐导入到相对健康的环境中。所以,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在实际新闻编辑工作期间,要充分了解以及尊重观众对于新闻内容的具体需求,改变传统新闻编辑手段的单一性以及排版方式的陈旧性,从电视新闻编辑的各个阶段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此外,电视新闻编辑中要学会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与观众朋友的互动,从而使观众能够实时参与到新闻评论中,对相应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反馈,充分体现出电视新闻对广大观众的尊重以及以观众为本的电视新闻编辑观念。在电视新闻内容上进行改变与创新,逐渐将伟人宣传模式转变为日常生活之中的平凡英雄宣传模式,更好的适应观众的需求,引起广大观众朋友的共鸣,从根本上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价值。

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验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完整地、系统地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以及实验技巧等,同时,学生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实现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掌握技能,并能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促进思考,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达到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因此,围绕实验教学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这一轴心,实验教学的改革注重在实验的内容和形式上两个方面。在实验内容上,实验课程的开设和安排,一方面要按照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相一致,实验课程教学进度与理论课程教学进度相协调;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实验安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启发性内容;显然,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后者才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在实验形式上,可开设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模拟性实验、虚拟仿真性实验等多种形式。诚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可以有多种的培养模式,这正是为什么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的探索课题的原因之一。作者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基于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机制与模式实践。

本文阐述了在“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机制下的自我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过程实践之间的关系。通过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树立创新精神和创新过程实践,最终达到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而且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实验教学过程,具有普遍性意义。

1实验教学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方面,大学生主要通过应试教育的模式升入大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虽然已经意识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总体上还缺乏发明、创造和创新的根本意识,多数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存在松懈和享乐主义倾向,对发明创造没有迫切的追求和渴望,因而缺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观念。主要表现在创新思维不够,深入努力思想缺乏,拘泥于幻想空间,不关注解决问题的焦点。大学生追求创新,希望获得创新能力,但行动上不能落实,主动性发挥不够,欠缺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大学生的行知反差妨碍了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析,轻综合;重个体,轻协作;重传统,轻创新等问题,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虽然我国高校已普遍重视对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但在方式方法、内容内涵等诸方面缺乏经验和不足,因而收效不甚满意,对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提升的作用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例如,如何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充分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在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世界发达国家已形成了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例如英国“三明治课程”方式、美国“合作教育计划”模式、德国“双元制教育计划”制度、日本“产学合作”形式等,这些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经验。国内北京大学实施了“元培计划”,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济大学致力于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KAP培养模式;武汉大学提出了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三创教育”的多元化培养模式。这些模式的运行和结果为国内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建于I960年,其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是一所享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的我国最早的气象类专业院校。1999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创建,现有学术硕士学位和专业(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为国家、地方环保和气象部门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应用人才,尤其是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交叉领域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以大气环境为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体系。近年来,借鉴了国内外在实践教学自主创新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在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建设和模式实践中,围绕国家环保产业的需求和发展,围绕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国内和江苏省学科特色建设中的定位,实施了环境工程专业“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机制下的建设与模式实践,成功地探索出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的发展之路。

围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理念,首先全面修订和改革了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增设“环境-气象”交叉特色课程,加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完善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明确了拥有全新自主创新能力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①通过搭建“共性培养”和“特色培养”两条主线,贯彻我校“全面支撑、创新引领,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指导思想,突出了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环保领域的工科特色,开辟了在气象领域交叉应用的领地,同时巩固了环保行业渊源;②通过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进一步开拓和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③围绕实验、实习和实训等环节,构建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过去几年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我们构建的应用型人才“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体系,获得了校内外广泛好评,并力争将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先进、能够影响海外”的环境工程研究与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2“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机制下的自我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1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敦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托尼"E赞是英国智力研究人员,在他撰写的《大脑第一》一书中指出,每个人具备的九个方面的潜能,通过训练,这些潜能是可以被开发的。在这些潜能中,第一个潜能就是创造潜能,如何让创造潜能发挥出来,需要有计划有智慧的引导和训练。在“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机制下,我们有意地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知识点关联起来,首先使他们能够了解自己,把握兴趣,内心平和,激发潜能。只有每个人了解了自己,把握兴趣,才能内心充实,创造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而潜能的激发和自信心的树立是在有目的的引导和训练下展开的,是在“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机制中设置的。

被誉为俄国“教育心理学奠基人”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自我创新的重要动力因素,当学生的潜能被激发,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欲望,就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即产生动机,并积极探求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的过程,创新意识是拥有自我创新能力的基点,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我们可以发现,潜能需要激发,可以和兴趣结合,能够树立创新意识,涌现创新思维;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会不断地产生兴趣和维持兴趣,从而创造潜能就会不断地被激发,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在此循环过程中,就会养成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会树立健全的创新信念,从而为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下基础。在我们“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机制下,由此形成了“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的新型模式。

实验教学过程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最为理想场所,因为这个场所最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知识点关联起来,能使学生产生欲望,形成意向,提出设想,激发创造潜能。在具体的过程中,可以设置问题情境,也即孕造一种特殊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在兴趣与知识点之间发生激烈碰撞,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的火花4。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是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其手段有:直观演示产生问题、实验现象提出疑问、动画仿真展示结果、案例分析和科学预言,等等。其过程是: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过程,内容真实、过程形象、现象生动。因此,通过问题情境设置过程,唤起学生兴趣,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2.2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对立创新精神

拥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等于完全具备了自我创新能力,在创造活动中还需要胆量、勇气、智慧、决心和意志,不满现有,敢于质疑,敢于去旧求新,这就是创新精神。仅仅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不够的,同时必须赋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就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H。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是当代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典型代表,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创新者,人们如此地怀念乔布斯,不仅仅是他的产品为人类带来了便利的和革命性体验,更在于他拥有的那种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福布斯》每年全球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排行榜,将公司市值和创新精神关联在一起,这一指标称之为创新溢价。可见创新精神在自我创新能力培养中有多么的重要,创新精神是自我创新能力的基石。在我们“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计划中,我们引导和教诲学生不仅仅满足已有的书本理论和实验方法,更需要勇于打破固有框框,不再唯书唯上和盲目效仿,敢于质疑权威。但同时教导学生,拥有创新精神首先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是胡来,要符合客观需要,而不是为我是用。学生必须知道新颖、独特是创新精神内涵的体现,但同时受到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制约。这是“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机制下的创新精神培养模式。

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过程,实施“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机制下的创新精神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信息加工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技术能力、表达能力等,还要求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具体体现在: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要求每个学生提交综合分析结果,即由此所得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等。这样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胆量和勇气不断地得到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断地涌现,创新精神不断地得到灌输,创新的意志得到锻炼。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对实验路线进行了合理的修改,有的学生提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成为了本学科发展的亮点,有的还申报了国家专利,获得了很大的成效。总之,在自我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是十分必要和尤为重要的。

2.3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主重创新实践过程

创新实践过程就是创新活动实施过程,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实现的过程,其中需要创新精神的支撑,因而创新实践过程是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同时,创新实践过程也是检验是否具备自我创新能力的过程。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注重“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机制下的创新实践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潜能的挖掘,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寓于实验的各个环节之中,这样就会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必须注意到,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实现需要有意识的规划和设计的,在“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机制中,我们有意识地规划和设计了创新实践过程,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创新新模式-多维迂回式实践过程。

在这种模式中,我们首先根据实验原理与要求,规划与设计实验意境,在这一步骤中,目的是将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点关联起来,并能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由于学生的兴趣点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具有相同或相近兴趣的学生组成小组,实验意境可以是多个,但实验意境获得应用必须满足在实验室可实施可行的原则,同时达到实验要求,此步骤需要迂回多次。一旦有了实验意境,就可以进行问题情境设置,通过多种手段体现问题情境,提供多个问题的情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确定后开始设计实验路线。在此步骤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实验新构思与新思路。设计的路线可以仿照原有的路线,也可以是全新的,如果设计的路线不合理或不可行,可以回到前一步重新设计或重新选择问题情境,直至达到一个合理、可行的实验路线为止。确定了(新的)实验路线(其中包括实验仪器和设备、实验步骤等),学生可以开始实验,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此过程中,需要提出为什么等问题,并作出回答和解释,迫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比较和分析的结果不合理,需要找出原因,再迂回至上一步,直至得到合理的回答和解释,最后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多维迂回式实验创新过程模式中,学生要得到一个理想的、崭新的结果和结论,首先需要透彻地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这样,首先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其次,理想的、崭新的结果和结论的产生必须有创新,必须掺入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可见,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重点在过程。原理和过程不透彻,新的构思和路线无法产生,崭新的结果和结论无从谈起了。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理解透彻,但不进行深层次构思,不会提出新颖的问题和满意的解释,也就得不到一个理想的崭新的结果和结论。在这种模式下,多维迂回实际上是允许学生实验有失败。因此,学生通过多维迂回式实验创新过程模式,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在这种模式下,有的学生提出了很多奇思妙想,有的学生变成了创造发明。在多维迂回式实验创新过程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学生的实验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在此列举一个案例,在大气污染物控制工程实验-净化和回收酸性气体(SO2、NOx、CO2)实验中,我们设置了各种实验意境和问题情境,提供各种塔器吸收柱、膜接触器等净化设备,溶液再生方法有热再生、真空再生和惰性气体再生等,要求学生设计净化回收装置流程,并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学生设计出来的流程有:一段吸收一段再生;一段吸收二段再生;二段吸收一段再生;二段吸收二段再生;塔膜混合吸收;热-真空混合再生;混合多段吸收混合多段再生;等等。在这些构思和设计中,包括单一式流程和组合式流程,组合式流程与单一式流程比较,组合式流程虽然复杂,需要独特的构思和深层次思考,组合式流程易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在多维迂回式实验创新过程模式下的大气污染物控制工程实验的一个实验中,学生就可以一方面学习和巩固了吸收法净化和回收大气污染物的知识,另一方面,掌握了多种工艺流程,并创新出节能降耗新流程。

3结语

关键词:钳工 教学实习 能力 素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1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大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许多大学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就是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原因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以及分析问题、解决实践工程问题能力不强。

为了增强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质量,许多学校都在全力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建设力度:但是,效果往往并不明显。钳工实习仍然采用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依葫芦画瓢”式的教学模式,形式单调、内容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自觉学习的要求和动力,仅把这种实习当成混学分的工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经过充分的调研分析,选择了金工实习中的工种之一―― 钳工实习,对创新型教学法首先进行试点。经过几届试点证实:这种创新型实习教学方法是成功的。确实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获得了较大提高。

1 钳工实习教学改革的意义

“钳工实习创新型教学法”是指在钳工教学实习中,先进行钳工的基础训练,再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结合理论课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自主创新设计,自编工艺、自行独立制作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创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实习中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1 使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社会的发展现己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正在突飞猛进,从而使得社会对学生的各种能力、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不能与之相适应,只能是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好坏对今后的工作、创业没有多大的关系,只要混到学分拿到毕业证就行。这个问题是各个学校需要共同探索的共性问题。应当承认,就总体而言,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较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因之一。培养新型创新人才,需要人才培养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我们应该意识到:(1)良好的专业学习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将专业知识学牢固,能做到灵活应用,才能实现技术应用上的创新。(2)培养主体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增强主体意识首先充要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3)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从小做起,我们的“创新型钳工实习”只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2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金工实习一直是老师照本宣科式讲解,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即依葫芦画瓢式的实习方式,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主观能动性。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能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去探求,自觉的去学习,我们进行了“钳工实习创新型教学方法”的试点工作,通过试点证实:确实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热情和钻研精神。使学生能将其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创新意识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2 钳工实习创新型教学法

在传统的钳工教学中,由于过于强调钳工技能的培训,往往只注重钳工操作姿势、动作是否正确的训练,这样学生会感到钳工过于单调、枯燥,在实习中抵触情绪较大,甚至与指导教师形成对立,调动不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的钳工教学改革,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由“被”学习到主动地去学习。钳工实习创新型教学法的具体内容主要是:自主进行创新型设计,绘出合格的零、组件图纸;出通知自编制作工艺,自选所需工、量具;自行独立制作出符合质量要求和零、组件;自我总结等部分。

2.1 自主进行创新设计

我们首先选择机械制造类专业进行改革试点。在经过适当的钳工基础训练后,我们要求参加试点实习的每个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机械原理、金属工艺、工程制图等基础知识,自行设计一个零件或由多个零件构成的组件,绘出符合工程制图要求的图纸,列出检验所用的量具。并选择适宜的材料。然后自行编制加工工艺,选定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工、量具。通过这个环节,促使学生们综合应用了机械原理、工程制图、机械加工工艺、技术测量等多方面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他们对这种创新型钳工实习方法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不少学生设计的零、组件构思新颖,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且绘制的图纸正确、清晰、整洁。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工艺知识缺乏或随心所欲,其设计的零件无法加工出采。这就需要我们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研究重新修改设计。这样,对指导教师来说:一是加大了工作量;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指导教师必须首先学好多方面的知识,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2.2 自行独立制作

学生设计完成后,我们要求学生利用选定的工、量具将设计的零、组件自行独立制作出来,在制作过程中鼓励他们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工艺方法,在确保零、组件精度的前提下,快速完成制作任务。

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产品,都要按设计图纸的精度要求进行自测自检,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有难处找教师指导,直至自认为全部合格后,再将产品交给老师进行全面的测量检验。

指导老师根据每个学生所设计零、组件的创新程度和自制零、组件的质量给出综合评分。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创新型钳工实习方法热情高、兴趣大,且十分投入。因而出现了不少高质量的精美作品。

2.3 自我总结

最后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份自我总结。谈谈对本次创新型实习的心得、体会和取得的收获。并对本次实习的不足之处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

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写出下一届创新型钳工实习的改进意见,使下一届实习取得更大更好的效果。

3 结论

(1)自己设计零、组件,自编工艺,自行独立制作的创新型钳工实习教学法,改变了机械式、填鸭式、枯燥乏味的原有“师傅带徒弟”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这次实习的热情和钻研精神,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今后创造性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钳工实习创新型教学方法,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学好多方面有关的基础知识,熟悉工艺。对学生在设计和制作中提出的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分析和指导能力。因而对教师也是极大的促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彭宗祥,徐卫,徐过权.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 创新 人才 

论文摘要:新的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其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文章从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和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入手,对学校体育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新的世纪是经济、科技全球化的世纪,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突飞猛进的世纪,是多元化思想文化冲突与激荡的世纪。当代知识教育的主题就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世界各国都争相把创新教育列入本国培养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文指出:“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因此,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探索的热点。 

我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摆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试行)的通知》中强调:“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对一所本科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见,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如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急需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1.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同时,采用不同的信号,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学生左、右脑的应激训练,使之协调、平衡地发展。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技术动作的观察、分析获得反馈信息,对完整的技术动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中查找到自身技术动作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如球类运动项目,只有观察到对方的弱点,并根据对方的情况分析指定自己的战术,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击败对手,取得最后的胜利。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实践,提高对事物认知能力的过程,一旦这种能力变成习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校体育要想发展就必须创新。体育教师在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同时,必须利用自身的创新教法和创新精神来感召学生,在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学生才可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激发出创新的激情。体育课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强化素质教育的最好的场所,包括思想意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考核等方面的创新。如教学内容的创新中,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就必须变革体育课教学内容枯燥和单调的弊端,更多地利用具有地域特色,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和教学内容。 

3.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个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而不是教育本身,创办教育的目的是为育人服务的。体育教育的特点就是在“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开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扩展学生学习体育的空间和自由度,使学生从运动中找到乐趣,具有主动学习、参加锻炼的自觉性。学生在接受体育学习的同时,创造性、个性得到激发,为具备创新潜能的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学校体育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未来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肩负了新的历史使命,需要认真和全面的总结。在面临新环境、新要求、新的发展机遇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了与体育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个性特征,体育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面太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管理与考试评价机制形式单调,缺乏灵活性、针对性。第二,忽视了与体育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灵活。第三,忽视了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民主氛围和创新的人文环境,人文教育薄弱,只注重运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氛围不浓。第四,忽视了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制度与体制的创新,领导部门不重视及创新环境运行体制不完善。第五,忽视了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外部硬件设施建设,教学条件落后,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如下:一是教师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师观念和知识更新缓慢,缺乏教育学的知识背景,造成教学实践中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意识不强。另外,绝大多数教师是由体育院校培养的,很容易使教师在教育、训练、科研中沿袭传统的模式,不利于各类院校横向的信息交流和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二是文化氛围欠缺。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认识肤浅,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落差较大。三是硬件条件的制约。近年来,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和实验手段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从量和质上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有很大距离。四是创新氛围不浓。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能力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加以重视、严格要求。五是现行教育体制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观念认识不清,体育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四、学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型思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核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上。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型思维。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一的授课方法,提倡探究式、自主式教学以及问题法、发现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想象力。通过教与学的积极双向活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的多向思维,学会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进行分析。 

2.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好奇心、进取心、想象力、挑战性的创新精神,具有独特的便利条件。在教育和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是民族生存的基础,允许和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大胆怀疑,发表各种意见和建议,克服墨守成规的思想;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坚持培养学生勇与挑战、知难而进的精神和勇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能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态。

3.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创新,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从科学的角度鼓励学生探索,开拓未来;只有教师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将科研看成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推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不能仅停留在过去书本的理论界,要有新思想、新思路、新教法,这样才能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4.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存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主体性教育主要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独立、能动而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个性。教师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个学生,尊重其人格,尽量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设计和评价过程中来,改变以往保守、权威和专制的作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视为一种享受,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自由而充分地发展,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5.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评体系。改革以往那种“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再练习”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呆板,以技术教学为目的,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构建一套思维活跃、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评价形式单一,只重视学生运动技术的评价,而忽视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价。二是只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致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体育教学评价必须重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注意客观反映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制定出能够准确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学内容上,应把创新能力作为学生能力的重要评价因素;在评价教学方式上,要坚持灵活性和多样化,可提倡学生间互评、学生自评和结合教师的评价。 

6.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首先,体育课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进行自我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只有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主动性才能增强,创造性才能发挥。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师的培训制度,确保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健全体育创新机制,保证体育创新机制能长期、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孙长缨.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1999(6). 

[2]黄汉生.面向21世纪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设计[j].体育学刊,1997(3).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设定“至2035年建设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力求以高质量体育教学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时代新人。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层面的发展现状,高校应深化体育强国目标引领,以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为重要导向,结合教师队伍组建、核心素养培育、教学方法变革与教学评价完善,全方位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师队伍带领下全面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其在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组建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迎来良好机遇,推动高校以体育强国建设为教学目标,积极研究新思想、探索新道路,使得体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在满足教学新需求的基础上组建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以带动体育教学在体育强国背景下的全面创新。一方面,高校应带领体育教师及时转变体育教学理念,逐步引导体育教师意识到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教融合、以人为本等思想的重要价值,并鼓励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践行此理念,推动体育教学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创新。在具体实践中,体育教师应主动分析体育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主体学情实际,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升体育教学亲和力。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体育教师队伍优化,以全新理念为指导,结合必要的系统培训与人才引进,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为此,高校应为本校体育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帮助教师系统了解体育强国新背景、体教融合新思想,并运用新型培训模式巩固教师体育教学理论知识、锻炼教师体育教学技能。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学专业人才引进,并提升人才聘用门槛,定期考察教师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技能与职业道德,判断教师是否具备体育强国背景下带领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以此优化调整体育教师队伍结构,结合专业培训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优化体育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

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及教师开展高质量体育教学需要优化教学目标,加强核心素养培育,通过传授体育锻炼理论知识、培育体育锻炼实操技能等,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在“五育融合”实践中培养时代新人。其一,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在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以学生全面发展素质要求为导向,逐步完善体育教学目标,以满足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其二,高校及教师应关注对学生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的培育,结合各项体育运动中涉及的团结合作、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精神,在体育锻炼中以“赛课结合”形式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凝聚独特的民族力量,以此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变革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参与积极性

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必不可少,尤其是体育教学具有较强实践性,加之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习惯,需要高校从大学生主体出发,在考察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设计全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在充分互动中深化体育教学影响,促进体育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一,高校及教师应展开必要的学情实际调查,掌握学生体育水平、明确学生主体需求,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的差异化特征,并据此设计体育教学方法,为提升体育教学亲和力奠定现实基础。其二,教师应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设计出满足体育教学需求的情景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赛课一体”等教学方法,以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借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并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提升体育教学实效。其三,教师应立足体育教学特性,设计兼具生动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以“运动体育”、游戏教学等为体育教学注入活力,使学生充分参与到体育课堂中,在体育教学主阵地中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目标。

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以评促教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作为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一环,以评促教、以评促改能够在优化调整体育教学中提升体育教学实效,从而在动态化调整中以高质量体育教学助推体育强国建设。从体育教学层面出发,高校应完善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方法,结合体育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优化,体育教师、专家学者、大学生主体、家庭成员、社会组织等评价主体的健全,全方位反映体育教学实效,提升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并及时发现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调整,促进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从体育强国建设层面出发,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从体育学科建设、体育教学实效、“五育融合”实践等层面入手,全面分析体育教学质量,并结合高校建设及体育教学对高校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明确体育强国目标导向,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判断高校办学水平,切实激发高校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积极性,带动高校以高质量体育教学服务于体育强国建设。

吴宗喜(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讲师)

转载请注明来自艾欧小麦体育,本文标题:《创新意识欠缺的原因范文(创新教学模式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