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体能,反映出全军军事体育训练紧贴实战、向战为战的发展导向。这次试训除了探索创新设置典型兵种(专业)部队战斗体能课目外,还进行了全军通用战斗体能课目的试训。通用战斗体能课目有什么特点?包括哪些内容?能支撑哪些战斗行动?透过几位专家的解读,让我们一起聚焦通用战斗体能课目。
问:战斗体能课目有哪些特点?与基础体能课目有什么区别?
答:开展战斗体能训练是世界强国军队的通行做法,主旨是“按照实战需求练体能”。战斗体能训练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个更加”,即更加注重战斗行动专项体能素质训练、更加注重军事技能的动作模式训练、更加注重战场综合运动能力训练、更加注重战斗岗位伤病的预防与救治。战斗体能训练与基础体能训练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战斗体能训练强调实战应用、突出军兵种特点、紧贴岗位需求、增强环境适应。这与基础体能训练重在促进体能素质均衡发展、突出普适性等特点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简单来讲,基础体能训练对接强身健体,战斗体能训练对接备战打仗;创设战斗体能课目旨在发展和强化官兵遂行战斗任务所需的体能素质,为支撑军事战术动作运用、武器平台效能发挥、在恶劣环境下持续作战直至完成战斗任务提供能力支撑。
问:为什么要设置全军通用战斗体能课目?
答:从体能训练内容架构看,我军现行基础体能训练以4个考核课目及辅助练习为主,主要锻炼官兵有氧耐力、上下肢和腰腹力量,兼顾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目前各军兵种创设的典型兵种(专业)战斗体能课目以支撑技战术动作、装备操控为目标,重点强化相应部位的身体素质、相关动作模式和运动供能能力,以及上述体能素质的综合运用能力。考虑到典型兵种(专业)战斗体能针对性强、差异化大,类别体系难以完全覆盖所有官兵,需要构设面向全体官兵、支撑基本作战行动、促进体能素质均衡发展的通用战斗体能课目,从而形成包括基础体能、通用战斗体能、兵种专业战斗体能的“1+1+X”军体训练内容标准体系架构。
问:通用战斗体能课目主要提高哪些方面的体能素质?支撑什么样的战斗任务?
答:通用战斗体能课目在“1+1+X”内容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位置,基本定位是增强军人完成共性战斗任务所需的体能素质。专家组对接《军人共同(入伍)训练纲目》明确的11个基本战斗技能课目,运用体能素质解构方法,逐项分析运动供能模式、动作链路、主要参与关节和肌群等特点。从分析情况看,官兵遂行共性战斗任务供能模式以有氧运动为支撑、无氧运动为主体;要求官兵具有较好的力量素质,突出爆发力、力量耐力和核心力量;动作模式更加多元,对速度、协调、灵敏等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通用战斗体能课目需要在基础体能课目之上,重点强化短距离冲刺跑、上下肢爆发力和力量耐力、躯干肌群核心力量控制和传导、跳跨举砸推提钻等动作模式训练,支撑官兵完成物资搬运、战场救护、手榴弹投掷、战场机动等共性的战斗行动。
问:通用战斗体能课目面向不同单位官兵,如何确保通用性?增设这一课目是否会增加军体训练的保障难度?
答:设置通用战斗体能课目,专家组充分考虑了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在军事训练、军体训练上的现实条件和差异性,确定了“内容上总体统一、便于落实,标准上普适可行、分类调控,形式上连贯实施、安全活泼”的原则,并根据二类、三类人员和年龄、性别等因素适度调整,其中2项内容属于相同素质、不同难度类别,相应的高度、重量、距离等标准也将在后续试训中进一步完善。考核课目总距离150米,所需器材均在现行《军事体育训练大纲》明确的配置范围内,场地依托25米长、4米宽的平整地面,可在营区内训练场、体育场、营房前后的空地等地方来实施,考核流程简洁、耗时较短,总体上不会增加训练保障的难度。专家组研究时,组织陆军和战略支援部队部分单位的官兵进行了试训和模拟考核,普遍反馈训练效果提升较为明显、趣味性较强。
(解读专家:林建棣、严智勇、李春雷)
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基础体能调整和新增内容解读:功能训练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深化体医结合 守护官兵健康
——专家解读功能训练课目
■张春博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吴旭
功能训练课目作为新的训练课目首次进入军体训练领域,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为什么选择足踝与小腿等5个部位设置功能训练课目?组训中又有哪些注意事项,我们继续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详细解读。
问:为什么将功能训练引入军体训练领域?
答:功能训练是近年来体能训练的前沿方法,主要针对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干预矫正、降低损伤风险,对官兵的军体训练很有现实意义。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导致部分官兵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缺陷,影响完成军体训练动作,增加训练伤风险,甚至出现“简单动作、严重伤病”的情况;另一方面,调研发现部队官兵常见训练伤中骨关节损伤约占26.31%、软组织损伤约占31.15%,而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大多数可以通过功能训练进行有效预防。在军体训练中增加功能训练,有助于提升官兵训练动作质量,也有利于官兵“防未伤”。
问:增设功能训练课目聚焦足踝与小腿、膝关节等5个部位是怎么考虑的?
答:设置功能训练课目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须“有的放矢”找准突破口。根据军委机关组织的训练伤问卷调查,军事体育训练中心会同全军军事训练伤防治与研究中心进行大数据分析,部队常见训练伤主要部位依次为足踝、膝关节、腰、小腿、大腿及髋部、手、腕、肩等,前三个部位占总数的一半多。所以,针对部队训练伤的这些特点,综合考虑人体关节区域性关联和动力链,整合选择足踝与小腿、膝关节、腰髋部、肩颈部、腕肘臂5个课目。
问:请介绍一下功能训练课目的设置机理。
答:设置功能训练课目的机理链路是“软组织松解→肌肉拉伸→稳定性训练→功能力量强化”,每个课目择优选择这4个方面的动作,共14~18个动作。软组织松解,主要是通过按摩放松紧张部位、消除肌肉酸疼,唤醒休眠的运动功能系统,提升肌肉机能;肌肉拉伸,目的在于提高软组织延展性,改善关节活动度,形成最佳的神经肌肉效率;稳定性训练,重点提高稳定性力量,磨合神经系统与相关肌肉的协同做功,维持动态关节稳定性和姿态平衡,提高动力链传递效能;功能力量强化,旨在发展原动肌力量,使神经-肌肉-骨骼系统更高效地产生、传导力量,强化发力情况下的正确动作模式。
问:功能训练课目内容看上去很多,实用效果如何?动作相对专业,哪里有图片和视频教材可供学习?
答:功能训练不是考核课目,主要在平时军体训练中针对性使用。课目选择上,根据岗位任务特点和自身体能情况进行选择,比如,对负重和奔袭能力要求高的部队可加强足踝与小腿、膝关节课目的训练;感觉某些部位疲劳、肌肉紧张的,可选择练习相应课目。时间选择上,建议融入军体训练的热身、放松过程中,或者在大强度军体训练前后、大项演训任务后调整阶段。训练难度上,应注重循序渐进,动作由易到难、数量先少后多、强度由小到大、时间先短后长。这里强调一点,质量一定优于数量,要把动作的准确性放在首位。
问:功能训练课目需要哪些器材保障?
答:相关器材的主要特点是小、轻、便,如筋膜球、弹力带等,既能满足官兵在营区训练,也适合部队“动中训”特点,很多训练的器材也可以用毛巾、背包带、水壶等身边的器材来代替。
(解读专家:李春宝、周生军、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