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礼区依托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有利契机,先后引进Columbia·中国崇礼168国际超级越野赛、BMW越山向海人车接力、斯巴达勇士赛等各类户外赛事,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特有优势,助力本地脱贫攻坚。
168国际越野赛
斯巴达勇士赛
越山向海人车接力赛
设立赛事公益岗位
8月9日清晨,崇礼区西湾子镇和平村村民李少永早早来到了崇礼主城区的冰雪广场。这里是第六届崇礼50公里国际山地越野赛的活动现场,他与29位同村将在当天共同参与赛事沿途的交通引导工作。
“去年干这活就赚了200块,今年又来了。”身穿带有赛事标识背心的李少永手持引导旗站在隔离栏边对记者说,“这两年崇礼一到夏天,比赛是越来越多,有好多运动员都是看着从我家门前跑过去的。”
50公里越野跑选手出发
44岁的李少永是和平村的一般脱贫户,平时依靠在村务农和周边季节性务工维持生计,并享受村里的产业扶贫和公益岗位政策。经过一天的忙碌,李少永和他的同村共30人在当晚赛事结束后就从组委会领到了每人100元的报酬。
“崇礼的体育赛事活动全年排满。”崇礼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杨治国说:“在办赛过程中崇礼积极协调赛事主办方优先雇用区内贫困人口参与赛事服务保障工作,增加务工性收入。”
近年来,崇礼区通过举办夏季品牌赛事,区体育局、乡镇和赛事组委会多方联动,在崇礼山地越野赛、自行车积分赛等多项赛事举办期间,招募赛事沿途乡镇的贫困家庭成员到赛道沿线参与服务,并给予补贴。全区先后有近200人次的建档立卡户共享到了户外赛事的红利。
工作人员正在为选手计时
“这些参加赛事服务岗位的建档立卡户主要是参与赛道途中的补给、引导、公益宣传等工作,每人每场补贴100到200元不等。虽然价钱不高,但脱贫户在参与赛事的过程中,接收到了培训,增长了见识,对日后在外务工起到了很好的积累效果。”崇礼区体育局群众体育股股长聂晓云告诉记者。
体育产业带动就业
朝九晚五、周末双休、食堂免费、班车接送、五险一金、每个月到手五千块钱……这便是崇礼区营岔村村民石永娥在“家门口”上班的待遇。
石永娥所工作的太舞滑雪小镇,地处2022年冬奥会赛事核心区内,是北京旅游圈中知名的崇礼全季运营雪场。自2015年开业以来,小镇接待游客人次实现近5倍增长。2019年雪季滑雪游客超26万,而夏季的山地度假游客逾28万人次。冬夏游客量基本持平,已然成为世界级的四季旅游度假胜地。
“太舞这片地方就是我们的营岔村。我就是这个村的人,真没想到种了半辈子地还能有份正式工作。”石永娥笑着说。2012年,因为建设太舞滑雪小镇,石永娥所在的营岔村整体拆迁,她告别了祖辈传承的以地为生的日子,搬去城区居住。小镇建成后,雪场为该村原村民提供了“一户一岗”的就业政策,石永娥因此又回到了自己本村的地面上打起了工。
“2016年8月3日,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我们村9个人一起来太舞上班。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卫生,巡视大厅地面、外面区域和地下车库,从普通员工升到领班再到现在的主管。”石永娥说,“现在我们村里老人都有养老保险,能干活的都在这儿打工,生活过得科比过去种地好多了。”
太舞滑雪小镇
“本地人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变化,会用自己所有的热情为自己成长的土地奉献。小镇旺季时有工作人员1800多人,80%是本地的,现在有107对双职工或者三职工,甚至一家四口人都在这里服务。”太舞滑雪小镇常务副总裁李永太表示:“作为国际化小镇,怎么把本地人员培养成具有一定技能和水平的具有国际化眼光的人才,是一开始就做的人才战略。在五年多的发展实践中,许多本地人逐渐成为骨干力量,是小镇运营发展的生力军。”
以冬奥为引领,崇礼以打造国际知名的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胜地为目标,持续发展以冬季滑雪和夏季户外为主导的体育休闲产业,充分带动当地群众就业。2018—2019年雪季,滑雪游客达到286万人次。高端滑雪集聚区的磁场效应有效带动当地餐饮、住宿、雪具行业发展,建成各类酒店、宾馆和酒店式公寓160多家,拥有各类雪具租赁店近60家。冰雪服务产业链带来收入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截止2019年底,全区直接或间接从事冰雪产业和旅游服务人员达3万多人,其中贫困人口9000多人。
滑雪游客
体育赛事反哺扶贫
2019年,在第三届崇礼168国际超级越野赛中,赛事组委会举办户外影像展公益拍卖活动,为崇礼区脱贫攻坚和助残共筹集善款4.6万余元;在斯巴达勇士赛亚太区锦标赛的开赛仪式上,赛组委会向崇礼区扶贫基金捐赠了78560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崇礼的扶贫事业。
斯巴达勇士赛项目负责人张昊洋表示,“在全国上下凝心聚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潮中,我们在举办赛事的同时向崇礼区扶贫基金注资,也是热心奉献爱心、回馈社会,为当地的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
崇礼区扶贫基金主要用于构建崇礼区患大病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防止因病返贫等保障机制,保证了全区2000多户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自该基金设立以来,越来越多的驻区企业和来区承办户外赛事的知名企业都借助赛事活动契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本地的扶贫事业奉献爱心,回馈本地群众。富龙集团在向崇礼捐赠了59万的基础资金后,以雪票计提的方式持续助力扶贫基金,富龙滑雪场每售出一张滑雪票,便向扶贫基金追加捐款10元,一个雪季可筹集到公益扶贫基金约100余万。
太舞PUMP TRACK 自行车
此外,崇礼区体育局积极规划的全域自行车赛道,力争早日引进自行车品牌运动,进一步丰富本地户外赛事内涵、“自行车赛道贯穿各个乡村,来区游客在观看选手比赛的同时,也为本地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机遇,自行车驿站的建设也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崇礼区体育局法规产业科科长路雁琼说。
同时,崇礼区以提高贫困群众身体素质为抓手,广泛推广全民健身,完善贫困村体育基础设施,开展国民体质免费监测进贫困村等活动,旨在通过提供科学健身指导,以非医疗干预的方式防治疾病发生,降低村民因病返贫的概率。
编辑:徐建军
编审:靳 磊
来源:崇礼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本期采访建筑师——崔愷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摄影 曹扬)
采访人黄元炤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学者/专栏作家
ADA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主持人
访谈内容
▼
崔 | 最早接触跟建筑直接有关的事是在农村盖房子,因为我在插队的时候参加过很多农业劳动。农闲的时候要盖房子,给生产大队盖大队部,给知青盖宿舍。当时没有图纸,完全靠老农来带领,叫庄稼把式,就是几个比较聪明的庄稼人,村里的房子都由他们几个合计怎么盖,告诉人家应该备多少料,要几条檩、几个梁、买多少椽子。全都备好后,就召集一些年轻人,大家一起来施工,而我们几个知识青年也一起参加,应该说当时是无意中接触到“建筑”,觉得挺有意思的,干的主要是和泥、摔土坯的力气活儿。
◇ 大学时和老师、同学交流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崔 | 当时老师做工程的机会并不多,塘沽火车站记得是张先生(张文忠)设计的,他画的渲染图也很漂亮,当时带着我们去参观过。当时在天津,经历唐山大地震之后,房子都很破了。有几个建筑对我们影响很大,一个是塘沽火车站;一个是天津水上公园熊猫馆,是彭先生设计的;还有另一位张先生(张敕)设计的一座高层办公楼。而胡先生(胡德君)主要是做住宅研究的,他设计低层高密度住宅,我们曾参观过,住宅间距很小,且密度很高,层层叠叠的体量非常丰富。
◇ 西安阿房宫凯悦酒店,对传统大屋顶的象征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北京丰泽园饭店,对老字号建筑的一种地域性符号的表达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在深圳华森的工作照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北京外研社大兴会议中心,介于园林和聚落之间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北京外国语大学综合体育馆,在狭小的场地上的立体空间叠合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德胜尚城办公小区,延续老北京城市空间序列的一次尝试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北京韩美林艺术馆,一次建筑与艺术的对话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在香港华森的工作照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参加国际建筑活动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参加国际设计竞赛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山东广电中心,以现代构成表达山东的“石”文化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北京西山艺术工坊二层交往小街——“圈子”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北京西山艺术工坊用空间和材料表达功能逻辑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部分作品
▼
◇ 青海玉树康巴艺术中心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杭州杭帮菜博物馆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四川西昌梁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及火把广场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北京奥林匹克塔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奥林匹克公园下沉庭院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泰山桃花峪游人中心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天津大学新建津南校区主楼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企业临时办公区
©《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 本文版权归“建筑设计资料集”公众号所有。文字内容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微信编辑:黄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