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和顺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形势判断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重要时期。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三县目标”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贯彻“五县方略”,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截止2010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28%;地方财政总收入7.05亿元,年均增长40.9%;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2862元,年均增长10.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3元,年均增长14.95%。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5%,主要污染物排放SO2和COD分别下降2.88%和12.7%,均控制在“十一五”规划目标内。
(一)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推进产业化为手段,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社会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8亿元。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千头牛场5个,“五头母牛”繁育户达到1326户,存栏300头以上的养牛小区49个,千只以上鸡场43个,其中万只鸡场3个,50头以上猪场62个。规模饲养量达到全县养殖总量的60%以上。生态林业建设不断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25.07%;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516个。
(二)工业总量快速扩张,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十一五”以来,全县坚持总量扩张与质量改善并举,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提高工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工业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行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素质明显提升。一方面煤炭产业集中度和办矿水平明显提高,全县矿井数量由61座减少到15座,平均单井产能提高到98万吨;另一方面非煤接替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竞争力突出的新型产业项目快速成长,带动工业结构发生新变化。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65.6%,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三)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十一五”时期,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三县目标”和“五县方略”,确立了“牛郎织女”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实施“地下带动地上,煤炭支持非煤”战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业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为打造“生态避暑旅游名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1500余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3亿元。已经建成的旅游景区有云龙山景区,正在实施的旅游建设项目主要有牛郎织女文化景区、合山景区、海眼寺景区、阳曲山景区、太行龙口景区、农家乐旅游项目等,基本形成了旅游大发展、发展大旅游的总体框架。
(四)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县以建设生态避暑旅游名县和最具特色山城作为主攻方向,一方面以城市道路、供热、风景区开发、两河治理等为重点,全县城市建设、住宅建设、建筑业累计投资达15.2亿元,城市功能、承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规模扩大,集聚、辐射效应增强。另一方面村镇建设逐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小城镇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县城人口达到5.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7%,较2005年提高4.0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81个百分点。
(五)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十一五”时期,我县把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作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实施和谋划了一批事关民生和全县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交通事业飞速发展,建设了20项147公里农村公路重点工程,完成了600余公里的村村通及街道硬化工程,公路通行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公路路网结构进一步得到最大优化,初步构建了两纵两横“井”字型交通大动脉主框架和连接全县十个乡镇的“○”型方便快捷大循环。全县公路养、管、运协调发展,交通服务三农经济的保障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同时,狠抓了供水扩建、污水处理、集中供热扩容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品位明显提升。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全省实施“五个全覆盖”的有利时机,着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和路灯亮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六)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阶段性成效显著
2006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工作部署,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的基本工作目标,以“八项工程”建设为重点,按照“先行一步,总结经验,示范推广”的总体布局,把每年确定的省级试点村、省级重点推进村、市级示范村和县级、乡级试点村作为示范榜样,打造了一批全县乃至全市一流的新农村建设精品典范,特别是这些村通过“四改四化五有一建”,基础设施大大加强,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街巷面貌一新,综合功能升级。
(七)民生工程强力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县坚持以“民生工程”为第一工程,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对全县大部分学校校舍进行了改造,高中阶段升学率、高考录取率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科技推广活动,农村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医疗卫生进一步发展,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顺利达标,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8%;认真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政策,城乡群众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八)扶贫工作成绩斐然,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截止2010年底,全县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完成了涉及10个乡镇45个村11000口人的移民迁村任务和10个乡镇148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10个乡镇的195个村得到了省、市、县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扶持;4个乡镇23个村3100个贫困户得到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金和小额信贷支持;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科技培训达18100人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100人;有5个企业在国家扶持扶贫龙头企业政策和全省“两区”开发项目的支持下,发展迅速;同时还争取到了国际援助项目——新加坡慈援组织捐建的松烟敬老院,填补了全县“十一五”期间国际援助项目的空白。
(九)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平安和谐氛围形成
“十一五”时期,我县坚持“法制治县”方略,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对农村农民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了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县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监督工作有力度,代表工作有提高,自身建设有效果,工作评议实效明显,起到了监督与支持的作用。党政部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进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依法维护各种社会关系,营造了平安、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十)党建领县方略不断深入,为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十一五”时期,我县实施“党建领县”方略,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良好的形象和作风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回顾“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历程,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是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顽强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仍属于内陆欠发达县,总量不大,结构不优、链条不长,附加值不高,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城市功能仍需完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社会事业欠账较多,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难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和困难都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时期,变问题为压力,化困难为责任,扬长避短,努力加以解决和克服。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和顺发展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
从全国宏观经济形势看,“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期,投资与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外部环境。
从政策机遇看,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及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将缩小与沿海地区的体制、政策差异;同时,我省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晋中市作为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这将为我县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提供政策上的保障。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产业梯次转移步伐加快,我县具有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有利于大规模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特别是近年来我县交通、城建、生态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我县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全县经济基础看,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传统产业得到提升改造,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增强。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焕发了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拼搏奋进的动力,凝聚了人心,增强了信心,为我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力量源泉。
综观全局,“十二五”时期我县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但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二)发展阶段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速实现工业新型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具有历史性、决定性的关键时期,发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全县的综合实力。
一是经济发展进入升级转型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升级转型的任务繁重。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央扩大内需、国内外产业转移等有利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是体制创新进入攻坚克难期。“十二五”时期,改革开放将向纵深方向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发展民营经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利益关系的深层次调整,改革攻坚进入增量调整与存量改革并重的阶段,将更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三是社会事业进入全面突破期。“十二五”时期广大群众对改善公共服务的要求急剧增长,加强社会建设将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全社会的包容性增长将成为关注民生的重要目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发展质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有不少的差距。“十二五”时期必须要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为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全委会精神,按照全市加快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的要求,牢固树立“和民心、顺民意”理念,围绕“凝智转型、聚力跨越”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煤炭物流基地、文化旅游避暑休闲目的地、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设施农业跨越,由“原煤单一”的产业结构向以煤为基的多元产业支撑跨越,由山区交通闭塞地向山西东部现代物流中心跨越,全面推进转型发展、统筹发展、跨越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再造一个新和顺。
二、基本原则
——必须牢固树立“和民心、顺民意”理念,把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目标,形成无坚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
——必须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贯穿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调整经济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绿色崛起。
——必须坚持“凝智转型、聚力跨越”发展战略不动摇,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推动转型跨越。
——必须要有大气包容的宽广胸怀,创优环境,扩大开放,打造投资洼地、创业福地、乐居宝地。
——必须发扬追求卓越的精神,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敢为人先,争创一流,敢于想大事,勇于创大业,交出“争名进位”赶超跨越的成绩单,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三、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经济综合实力与竞争力显著提高,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2%,2015年达到100亿元,人均GDP达到50,000元,跨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9%,达到25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3%,达到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五年累计完成300亿元,年均增长32.5%。
2.社会发展目标。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有较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基本构建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机制基本建立,适龄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万人;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县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3.城镇建设目标。县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总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园林城市特色日益明显,县城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4.人民生活目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2.7%,2015年达到3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8%,2015年达到800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
5.资源环境目标。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县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5%,万元GDP取水量累计下降20%以上,同时,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
第三章 空间布局与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县要围绕“凝智转型、聚力跨越”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瞄准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促进城乡统筹和县域协调发展。
一、空间布局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构建“一核一带三区”的发展战略格局。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形成县域分工合理、城乡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核”,即以县城为中心,由主城区和外环区组成,是全县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区内重点发展制造业、房地产业、教育培训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商贸娱乐业、医疗卫生服务业等,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城市居住区,确立县城的增长极地位,充分发挥核心区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
“一带”,即沿207国道的经济带,包括李阳镇、义兴镇和喂马乡,形成以工业发展为主导,集农产品加工、养殖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发展带。带内集中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全县高效农业集中展示区域和发展轴;依托煤炭、耐火粘土等资源,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开采方式,重点发展现代化矿井和铝钒土深加工企业,稳步提高全县煤炭产量和加工转化能力;建设一批在周边县市有影响、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生态旅游发展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全县城乡一体化先行区,打造全县具有示范带动效应和发展潜力的辐射东西、带动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带。
“三区”,即以义兴镇、李阳镇为主的北部工业发展功能区、以松烟镇、平松乡为主的东部旅游生态功能区和以横岭镇、阳光占乡为主的西部特色农业和商贸功能区。
●北部工业发展功能区:以义兴镇、李阳镇为主,重点发展煤炭开采及加工工业、煤层气开发,大力引进煤化工项目,延伸煤炭产业链,积极发展化工、建材、电力和粮食生产、设施农业。
●东部旅游生态功能区:以松烟镇、平松乡为主,积极推进人口内聚外迁和青山绿水工程,优化人口分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加强生态型小城镇建设;依托地域特色,发展沟域经济,开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种植业;依托传统民居、宗教寺庙、革命遗址等人文景观,发展以牛郎织女品牌为龙头的生态特色旅游。
●西部特色农业和商贸功能区:以横岭镇、阳光占乡为主,重点发展优质荞麦、杂豆、马铃薯等小杂粮生产基地,以肉牛为主的养殖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业;依托交通优势发展商贸服务业、运输服务业;构建以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建材与生物制药为架构的四业联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县要坚持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和品牌优势化等五大发展重点,加大开放引智力度,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工业新型化。依托现有资源和基础,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快资源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强外引内联,创优发展环境,放宽工业准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设一批工业项目,实现工业经济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走工业新型化道路。
——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步伐,培育特色产业基地。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县域城镇化。优化县城结构形态和功能分区,培育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完善城镇体系。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中,构建经济发展平台,形成城镇、环境与经济互联互动、互相促进的格局。
——城乡生态化。强化绿色理念,把产业生态和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形成“双生态”发展空间,打造产业发展和人口居住相对集中、人文景观各具特色的功能新区。提升城乡品位,使城乡居民在“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环境中更加和谐幸福。
——品牌优势化。突出特色品牌、名牌产品的带动作用,不断巩固提升“和顺牛”“中国翘酒”“新马杂粮”“禾宝中药”“阳光占醋”“寒湖月饼”“优质动力煤”等品牌优势,努力将品牌、名牌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品牌兴业、品牌兴县之路。与此同时,借助“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许村当代艺术家创作基地”“中国·和顺乡村国际艺术节”等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和顺的文化品位。
第四章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以农业现代化为引领,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设施农业跨越,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作为提升农村主导产业的切入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沟域特色经济,推进山区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集中连片成带发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打造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我县的发展现状和产业基础,按照每条沟域不同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发展趋势,重点打造文化旅游沟域经济、特色产业经济、生态治理示范沟域经济等三种沟域经济模式,形成具有和顺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山区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集中连片成带发展,最终实现山区农村的全面小康。
一是文化旅游沟域经济模式。目前,我县森林覆盖率为25.07%,林木绿化率为34.55%,自然风光优美,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和优势。马坊乡应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沟域经济;青城镇应依托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发展太行山风景旅游沟域经济。其他各乡镇要依托自身的自然风光和相应景点,推进沟域内自然景观和“农家乐”建设以及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当地农村发展。
二是特色产业主导模式。利用已有特色产业资源,注入科技、绿色、健康内涵,延伸山区农业产业链,增强山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横岭镇要围绕德牧农业循环生态园、晋中龙旺肉牛育肥及屠宰项目,大力开展山区沟域经济的综合立体开发。马坊乡依托柏木寨石碾石磨杂粮加工厂和富晋源杂粮加工厂,并利用旧村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以观光、采摘为主的农业旅游等主导产业。
三是生态治理示范沟域经济模式。我县整体生态环境良好,但部分地区需要加强生态治理,对不符合国家政策标准的矿山及资源性企业应全部关闭;实现小流域和全部重度以上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综合治理;将可视范围内的废弃矿山及裸露山体进行生态修复;宜林荒山荒地基本实现绿化。重点是以造林绿化工程为手段,大力发展牛川乡生态治理修复沟域经济;以白草足和西河为中心的流域综合治理为中心,大力发展马坊乡生态建设沟域经济。
二、建设太行山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
根据我县地域特色,大力发展有机特色农业,打造太行山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要坚持以发展有机食品产业为抓手,以建设有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的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快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农产品产地认定,着力打造有机食品品牌。重点打造松烟、青城、李阳等有机蔬菜生产基地;马坊、横岭等有机薯类生产基地。重点扶持有机食品认证龙头企业,实现有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到2015年,全县有机农业生产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达到5个,认证有机产品数量达到10个,建成太行山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形成和顺特色有机农业品牌。
三、加快农业种养结构调整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到201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6000万公斤,饲用玉米总面积达到6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干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牛饲养量力争突破10万头,肉牛出栏3万头,养猪规模达到5万头,家禽养殖量25万羽。根据全县发展的区位优势,重点建设四大示范园区。
一是良种繁育园区:集中分布在牛川乡、李阳镇、松烟镇、青城镇。主要任务是加强一批畜禽良种场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测定和育种设备,提高良种繁育和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能力;扶持大型畜禽良种企业集团,推进产学研产业化,加强联合育种,增强良种研发能力。加强以“县畜禽繁育改良站为中心的64个母牛人工授精站点”建设,形成完备的畜禽良种繁育改良体系,确保全县畜禽良种引进、改良繁育工作顺利开展,扎实推进全县良种化发展进程。
二是特色规模种植园区:主要分布于义兴镇、阳光占乡、松烟镇、马坊乡、青城镇、横岭镇。以建设无公害蔬菜、药材、酒高粱、牧草、杂粮、干果经济林为带动,向周边辐射,形成特色种植区,逐步向无公害和有机农业迈进,大力发展“名、优、新、特”品种。
三是特色规模养殖园区:主要分布于横岭镇、李阳镇、青城镇。以建设大友牧业养殖小区、东泰牧业养殖小区、龙旺种养殖小区、德牧山庄及天和养殖小区为龙头,用5年时间,使全县畜禽生产的养殖环节基本实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品牌响亮的目标。到2015年,建设300头以上标准化养牛园区200个,5头牛以上规模养殖户达到1.5万个以上,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80%以上,建设30个以上百头瘦肉型猪场,10个以上5000只鸡场,逐步形成绿色型、加工型、综合型养殖服务小区。
四是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主要分布于松烟镇、青城镇、平松乡。依托全县“三山一带”“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文化旅游资源,搞好旅游综合开发,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成为华北知名的观光休闲农业区。
四、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提高专业化水平。重点加大对适度规模养殖农户的扶持,逐步引导分散养殖向养殖大户集中,引导养殖大户向养殖小区(规模场)集中,引导养殖小区(规模场)向优势区域集中,加速形成现代化养殖小区(规模场)集群,构筑产业优势。建成一批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增强畜产品加工能力。重点发展优质牛肉为主的肉类食品、皮革等畜产品,培育1个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创立和顺肉牛加工品牌。
五、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围绕林果、畜牧、杂粮等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全县集中力量培育和扶持产值、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家,争取2家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模式,引导和带领全县农民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全县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新建特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肉牛交易市场。在李阳或义兴选择一处能够使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的产品便捷上市的区域,建设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同时配套全部检验、监测设施设备。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县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和部分种养大户上网,形成左右互联、上下贯通的网络体系,开展好网络销售。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大力推行农村连锁经营,支持农资超市与农家店建设,促进优质农资、日常消费品下乡进村。推进和顺品牌农业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范围。支持农产品申报国家级、省级名牌,加快推进我县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工作。
七、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社会事业发展为保障,继续推进重点村建设,启动实施新农村集中连片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提升“五个全覆盖”工程,推进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用两年的时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全覆盖、农村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全面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管理工作。
八、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加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建设区域性中心服务站为主,规划建设10个农业区域中心服务站。到2015年要使10个乡镇农技站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一个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以乡镇农技站为重点,以县级推广中心为中枢的服务网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和应用。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畜禽品种改良与推广等农业科技专项,注重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要求,加快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农机具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积极发展农机大户与专业户,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到2015年,全县农业机械原值达到9335万元,农机总动力达到16.2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700台。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数量达到50个,农机中介服务组织2个。全县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机播面积达到播种面积的80%以上,基本实现农田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机械化作业。
第五章 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进程,打造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十二五”期间,我县要围绕新型能源化工基地、新兴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目标,以煤炭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为导向,依照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的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产业园区,做大做强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以新型化工、新建材、新能源与农产品加工为架构的四业联动的循环工业产业链,走出一条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53亿元,年均增长37%以上。万元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均控制在市控目标以下。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按照 “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总要求,以提高煤炭生产能力为核心,加快全县现有15座煤矿的技改和扩建工程,培育和发展新的煤矿,进一步提升矿井机械化水平,提高资源回采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建设全省重要的煤炭基地。重点是沿喂马、义兴、李阳、牛川南北一线形成煤炭工业基地,实施煤电联营以及气化开采等先进技术综合利用煤炭资源,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开采方式,稳步提高全县煤炭产量和加工转化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县要力争新建2个年产能达到500万吨以上大型现代化矿井,到2015年全县煤炭产年产量争取突破2000万吨,全县煤炭就地转化率力争达到30%。
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实现由原煤单一的产业结构向以煤为基多元产业支撑的新跨越。重点发展煤一电一化工或煤一气一化工产业链,逐步实现“全循环”,增强煤炭产业的综合效益。洁净煤生产,主要是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型煤,重点是加快李阳、义兴、喂马等地的洗煤厂精煤(打包)项目和天凯集团的型煤项目。煤层气综合利用,主要是加快城镇利用瓦斯集中供气供暖工程建设,兴建矿井坑口瓦斯发电站或煤层气液化工程,重点是围绕正邦煤业、星光煤业等现有煤矿加快煤层气抽采工程建设;利用星光、新大地、天池等煤矿的井下瓦斯,建设瓦斯发电项目;加快北京国能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的煤层气液化项目建设。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县要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硅钢镁产业,加快开发煤机制造、风力发电、煤层气等新产业、新项目建设,把我县建成新兴产业集聚区,实现全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煤机制造等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县要依托煤炭大力发展非煤企业,进一步落实“煤炭支持非煤,地下带动地上”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县工业结构多元化发展。煤化工产业,主要是抓好尿素、二甲醚项目建设,重点是加快天池兖矿制油制气煤化工项目、阳煤集团尿素生产项目、潞安集团煤化工产品(二甲醚、醋酸等)综合开发项目、正邦煤业煤化工项目的建成投产。新型材料方面,主要是抓好义兴200万吨新型干法窑水泥项目和李阳、义兴、喂马的2.4亿标块/年砖的新型墙体材料项目。煤机制造产业,主要是抓好在李阳镇投资建设的阳煤集团现代煤机装备制造项目。
二是发展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重点是在沿青城、松烟、李阳、牛川一带布局开发新型风电产业,建设10万千瓦风电厂项目;在义兴镇加快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正邦垃圾发电项目;在喂马乡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项目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是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工业生产过程监控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重点是加快建设全县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网络监控系统项目,以及重点工业企业实时监控系统项目。
三、积极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
“十二五”期间,我县要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力争把和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是要在品牌上求突破,重点的打造肉牛、小杂粮、玉米、中药材、酒醋、干果、蔬菜、马铃薯八大产业,扶持阳光酒业、新马杂粮、德牧、龙旺等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农畜产品品牌。
四、加快建设产业园区
“十二五”期间,我县要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建设新型化工园区、建材园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和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项目园区等四类产业园区。
新型化工园区。沿白泉至平松一带,布局新型化工园区,15万吨金属镁项目,重点开发尿素、甲醇、醋酸、氧化镁、硅钢镁、硼酸镁等化工项目。依托晋煤集团蓝焰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与阳煤集团合作开发项目,开展液化煤层气(LNG),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生产甲醛、聚甲醛、1,4—丁二醇、醋酸/醋酐、醋酸乙烯等化工产品。至“十二五”末,形成百万吨尿素生产基地和全国镁盐开发生产基地。
建材园区。沿蔡家庄至白泉一带,依托坑口电厂等,重点建设煤矸石发电项目、200万吨大型水泥生产项目,引导中小企业与重点企业建设协作配套体系,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在中部建设2~3个石材、木材与复合新型建材加工企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以低碳、环保、可持续为方向构建新型建材产业体系。
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沿河北到紫罗一带,布局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天然、有机、绿色为主打造一批加工产品知名品牌;在横岭镇、阳光占乡发展以肉牛为主的养殖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园区。同时,借助野生药材与生产基地,通过招商引引进1-2个大型生物制药项目。
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项目园区。沿青城至松烟,布局开发新型风电产业,加快建设10万千瓦风电厂项目。在喂马乡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项目建设,在义兴加快正邦垃圾发电项目建设。
五、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按照规模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加速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其规模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优化、结构升级,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同时,以低污染、低能耗、新技术为标准,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创造需求,吸纳就业。“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一批产值过亿元、过5000万元的大企业,构建以煤为基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第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支撑点
“十二五”时期,通过实施旅游产业拉动战略,着力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9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一、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
“十二五”时期,全县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坚持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我县文化精髓和内涵,坚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以特色鲜明的文化促进旅游的发展,逐步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华北知名的“文化旅游避暑休闲目的地”。
“十二五”期间,我县旅游业的发展重点是:
(一)塑造旅游品牌。要以红色、绿色、特色文化促进旅游整体营销,叫响石拐红色军旅文化游、牛郎织女民俗文化游、太行山断裂带探险游、许村休闲文化游、石勒帝王文化游五大品牌,着力打造独具和顺特色、太行风情的文化之旅、生态之旅、休闲之旅、祈福之旅、健康之旅,提高和顺在全国、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打造旅游精品景区。瞄准国内一流标准,加快把具有国家级旅游资源的牛郎织女文化园、合山圣母广场、太行龙口景区、阳曲山度假山庄、云龙山森林公园建设成为旅游精品景区,成为引领太行山生态旅游发展的王牌产品。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景区品位,加快开发云龙山“龙”文化、圣母文化、生态养生文化等独具太行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新品牌。积极规划和建设具有浓郁太行民俗特色的旅游商品生产、研发、展示和销售为一体的和顺旅游文化创意园。
(三)开发旅游线路。“十二五”期间,我县要积极开展与周边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旅游线路,逐步形成太原—和顺、长治—和顺、石家庄—和顺、邢台—和顺的周末两日游线路,力争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开发国内高端旅游市场。
(四)加强旅游要素体系建设。适应旅游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注重抓好“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我县地域宽广、气候宜人、独特鲜明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红色旅游、观光农业、生态旅游、节庆旅游、养生旅游以及野外拓展训练基地、户外汽车露营地等新型业态和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根据现代旅游休闲、度假、体验、参与等特点,加快建设和顺乡村华北城市游客游憩地,积极打造许村影视基地、古庙奇泉合山村、孔子游学夫子岭、知青故里七里滩等一批文化浓郁的特色旅游村。
(五)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坚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两个环节多下功夫,着力打造《牛郎织女》大型实景剧,并实现常态化演出,以此增强我县旅游的吸引力,吸引游客过夜,扩大旅游消费规模,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积极扶持具有我县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工作,推动建设旅游特色商品超市、旅游纪念品商店。
到2015年末,全县力争达到接待省内外游客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比例达到3.6%,在初步建成五大精品旅游景区的基础上,使旅游开发更加有序,布局更加合理,旅游产业地位更加突出,基本实现华北知名的文化旅游避暑休闲目的地目标。
二、全力推进现代物流业
依托区位优势,围绕煤炭产销,打造山西东部物流集散地。一要加快和榆高速、阳左高速的建设力度,推动和邢铁路尽快动工,争取太和铁路、董榆线改造上马建设,构筑东西贯通、南北连接、立体交叉的高效运输网络,形成瞄准晋冀鲁市场,辐射东南沿海,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依托的“物流大通道”。着力提高全县运输能力和水平。二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和顺、昔阳、左权三县煤炭资源,开发数字化配煤技术,新上洗煤、选煤等项目,实现集中采购、集中储备、集中加工、集中配送、集中交易,使我县成为晋煤外运的一个重要基地。三要依托逐步完善的交通网络和煤炭优势,带动建材、商贸等物流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聚集和辐射,从而实现把煤炭的资源优势变成新的经济优势,努力使我县成为山西东部重要的物流基地以及新兴的区域发展中心。
依托晋中市和全省的大市场,以人流和物流为导向,以区域专业化市场建设为重点,合理布局,城乡互补,形成规范有序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以调整、充实、改造为重点,大力发展超市、购物中心、专营专卖、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提高服务业水平,建设2个商贸城,3个配送中心,完善两条商贸街和10个专业市场等县城中心商业区功能。以县城为中心,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依托,鼓励发展“农改超、集改超”,通过直营、加盟、特许、重组等方式组建超市、中型百货商店、专卖店。积极发展便利店、便民店等,进一步完善城乡商贸网络体系。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时期,要紧紧围绕实现“由山区交通闭塞地向山西东部现代物流中心跨越”的总体要求,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消费性服务业的水平,把我县建设成为现代物流、商务、文化旅游的区域性中心,率先建成现代服务体系。
一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节庆会展、信息服务等,建设和完善工业产品和大宗农产品专业物流体系。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打造现代物流基地。加强金融合作,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拓展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业务,形成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培育研发设计、营销策划、工程咨询、中介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
二是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加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市场资源,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布局,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做强做优大型流通企业。加快实施“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物流”工程,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加快建设工业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进一步完善大宗工农业产品专业交易市场。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教育培训、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中介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
三是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结合县城新区的开发,建立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规模适度超前的住房供应和消费体系,重点发展廉租房和新区住宅小区以及安置旧城改造拆迁住户的经济适用房,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现代服务体系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强化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通道管理,加强“放心工程”建设,严查市场垄断,打击各类欺诈行为,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第七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以县域城镇化为引领,按照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城乡市场机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加快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打造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地。
一、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围绕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建设“绿色和顺、宜居和顺、健康和顺”的城镇化战略目标,着力构建“一中心三组群”的城镇建设体系。
(一)实施大县城战略
“十二五”期间,要对县城重新规划定位,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引导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到2015年,县城城区面积要扩大到8.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要达到7万人。
(二)加快新区建设步伐
“十二五”期间,要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将207国道过境段、安和公路改线出城,划为城市道路,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坚持政府修建基础设施,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金投入的办法进行开发。“十二五”期间,出台旧城改造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社会保障、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激励措施,调动开发商改造的积极性,重点抓好化肥厂开发、新和路三期、南关西街、步行街北端等近1平方公里的城中村改造任务,提高土地集约和利用率。
(三)推进特色中心镇建设
全面推进特色中心镇建设,加强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心镇功能,构建空间结构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的城镇体系。
一是重点建设以义兴镇、李阳镇为主的北部工业主导型城镇组群。“十二五”期间,义兴镇和李阳镇要在坚持以煤为主,多元发展,大力开发煤电、煤气、煤化工等优势项目,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随着煤炭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村的群众发展运输业、餐饮业、零售业等第三产业,增强中心镇的人口集聚能力。
二是发展以松烟镇、平松乡为主的东部特色文化旅游城镇组群。在全县逐步形成以松烟镇和平松乡为主,带动周边乡镇,形成牛郎织女文化独树一帜、消夏避暑旅游别具一格、红色旅游逐渐升温的文化旅游市场新格局。
三是发展以横岭镇、阳光占乡为主的西部农、林、牧产业及加工型城镇组群。以建设无公害蔬菜、药材、酒高粱、牧草、杂粮、干果经济林为带动,向周边辐射,形成特色种植区;以龙旺种养殖小区、德牧山庄等养殖小区为龙头,发展养殖服务小区;加快发展加工工业,重点抓好阳光酒业、阳光醋业、寒湖月饼等品牌的打造,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促进周边地区人口向镇区集中。
(四)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按照全面规划、梯次推进的原则,对农村社区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每个乡镇重点建设10个左右中心村,留足社区改造和配套服务用地,积极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做好撤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工作。中心村要按照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统筹推进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完善配套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功能齐全的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力争通过5年时间,逐步把中心村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现代交通、能源、信息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统筹协调,全力推进,努力构建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
在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要着重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一是做好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完成县城区域性供热站和供气站建设,到2015年,实现集中供热供气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是完善城镇供水建设及配套管网建设,到2015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三是做好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逐步完善城镇雨污分流设施,提高城镇防洪能力。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工程,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完善县城污水收集管网,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管,加快中水回用系统建设,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减排任务。
(二)构筑现代交通体系
“十二五”时期要把握服务、绿色和民生三大特征,以打造“内畅外联”的路网框架和“方便快捷”的物流体系为重点,全力实施“井”字主框架,“O”型大循环公路交通网络向“五纵三横三连环”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转型升级,形成覆盖全县、通达四邻、方便快捷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实现90分钟省会通达,70分钟地级市通达,30分钟到临近县及乡村通达的“973”辐射运输带,在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和煤炭集散中提升我县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由山区交通闭塞地向山西东部现代物流中心新跨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山西“东大门”。
(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开放、多元、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以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目标,重点实施新建李阳镇温源村附近110KV、平松乡新寸村附近110KV等变电站,抓好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和县级城网配变改造工程,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扩大电网规模,优化电网结构。大力发展清洁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切实抓好管道燃气、农村大型养殖区集中沼气等项目建设。
(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根据工业、城市及灌溉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合理配置水资源。把水利作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大水利建设力度,改善我县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完成恋思水库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开发井子水库、大佛头水库新水源工程,综合开发利用海眼寺灌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保生态建设工程、防洪保安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
(五)强化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网络、广播电视综合网、公共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数字和顺”。
第八章 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深化体制改革,努力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一、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积极适应体制转换、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改革的思路突破体制上的束缚,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活力。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业供水管理体制、粮食流通体制、农村公路养护机制改革,不断深化部门预算、集中支付、乡财县管和政府采购等改革,积极推行医疗卫生体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特困救助、劳动就业、养老保险、农民和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等新机制,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保障能力。
二、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开放为动力,以扩大投资为目的,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部门联动、激励推动的招商促进机制,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元化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规模要力争达到160亿元以上。
优化发展环境,营造“亲商、爱商、重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夯实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平台,做好承接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坚持招大引强、招高引新、招才引智三大原则,重点抓好煤及非煤资源、畜牧养殖、特色产品加工、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领域的招商工作。
健全服务体系,提供有力保障。强化招商项目服务,逐步完善《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发[2009]19号),确保招商引资工作规范、有效、有序开展。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力推行重大投资项目“绿色通道”跟踪服务和全程代理制度,实行优先办理、特事特办、易事快办、专人负责和跟踪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奖励制度。
第九章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文明新和顺
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高度关注民生,实现全社会的包容性增长。
一、加大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和推进特色产业创新聚集为切入点,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已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上力争再引进3—5个,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继续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构筑新时期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走出一条农业科技在和顺干旱干湿山区的新路子。重视发展清洁能源与循环经济,在已有的沼气和吊炕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开发可再生利用能源,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抓好循环经济立体利用模式,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适应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建一所标准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在县城新建职业教育中心和1—2所中学及一批小学、幼儿园,在每个集镇建设1—2所标准化寄宿制小学,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办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全覆盖。
促进教育公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困难群体学生资助制度更加完善。
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为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
“十二五”末,全县教育事业各项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教育强县行列。
三、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建设标准化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力争到2015年形成比较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立足区域文化优势,注重挖掘和利用全县的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培育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大对具有我县区域文化特色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扶持开发力度,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发展各类文化中介机构,支持组建股份制多元化的民间文化产业集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四、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进一步改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新建我县中医院,扩建松烟镇、李阳镇中心卫生院和平松乡、阳光占乡卫生院。加快卫生队伍建设,提高三级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扩大农村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到2015年,全县98%以上的农民能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重大疾病及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全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应急机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构建便民、惠民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卫生监督管理体制,促进依法治卫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医疗卫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到2015年,全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到95%,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0%,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8%以上。全县县乡医疗卫生单位卫技人员拟增加高学历人员80名,取缔无学历人员上岗。
五、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十二五”期间,保持城乡就业持续增长、失业率稳中有降,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800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从业人员总量由2.0万人增加到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力度,全面实施预备制培训,到“十二五”期末,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比例达到90%,参加者中劳动预备制培训的人员占新生劳动力的80%以上。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达到70%,创业培训合格率达到95%。
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全覆盖,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7%以上;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障待遇。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
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属地化动态管理,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发展城乡社会救济、优抚和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的机制,建立和完善城镇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难户的住房保障体系。
七、创新社会管理
继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主动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信访问题。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推进网络化监管工作,以煤炭行业重点,深入开展覆盖所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严格事故查处,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县安全形势稳定。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县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完善药品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县级电子监控、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化系统。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争取到“十二五”末建成一座储备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储备物资100万元以上的物资储备库。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高度重视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
八、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救助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有效控制人口总量,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出生率保持在10‰左右,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完善人口迁移政策。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适当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扩大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对人口的总量调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做好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到“十二五”期末,人口总量控制在15万以内。
九、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继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中的人权保障,提高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保障水平。发挥职工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制度,推行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直选,实行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确保群众依法参与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深化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实施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预防青少年犯罪。大力开展普法活动,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第十章 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化,建设“两型”社会
以城乡生态化为引领,以建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地为目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经济和生态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把我县建成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建设循环型农业。重点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实行节水灌溉、清洁能源等工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引进、推广循环型农业关键技术,建立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是建设循环型工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力度,努力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产生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绿色产品研制和开发,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三是建设循环型社会。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增强循环社会建设的公众参与度。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优化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实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生活用地等的合理布局和配置利用。
二是优化水资源的利用。加快制定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区域统一管理体制。严格保护水源地,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监控,建立饮用水安全预警系统,加强节水工作,提高中水回用率,形成全社会节水氛围。
三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能源节约,抓好高耗能产业的节能改造,进一步开发推广节能技术,重点加强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积极引导商用和民用节能。
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实施蓝天碧水和造林绿化工程,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继续围绕“一城、两滩、三线、四区”的造林总体规划,坚持 “增绿与增收并重、造林与造景并举、绿化与美化同步、植绿与护绿同抓”的总体思路,坚持多元化投入、专业化栽管、经常化督查的工作机制,把生态建设融合于道路、河流两侧,渗透于工业园、居民区之中,实现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要向生态建设倾斜,推广“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让产业发展过程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严格限制开发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加强生态保护。建立严格的水源保护制度,切实防止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切实加强大气污染控制和治理,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加强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力争实现“零排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控制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等污染,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五年,在进一步加强通道绿化、荒山荒坡绿化的同时,要更加突出城镇、村庄、生态庄园的绿化,争取全县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争创全国林业生态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第十一章 强化政策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实现规划目标和完成规划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金融机制,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有效顺利实施。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
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制。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实现职责、机构和编制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各综合经济部门要主动配合、密切协调、功能互补、形成合力,提高县级宏观调控的效果和水平,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维护社会公开、公正、和谐为目标,以调节社会矛盾和平衡利益为重点,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加强市场监管,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二、规范政府资金管理,创新金融机制
规范政府资金管理。一是明确政府建设资金安排的优先领域。政府建设资金要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集中用于公共基础建设、基础产业和公益性事业发展。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提高国家扶持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打破部门分割,按照“综合平衡、部门管理、法人运作、市场管理、审计监督”的模式,整合各方面国家投资和社会投资,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规范政府投资方式。健全投资决策机制和管理办法,建立政府资金使用后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积极创新金融机制。加强政府与银行的沟通合作,稳定银企合作机制,扩大信贷规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三、培养引进优秀人才,提供智力支撑
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县之路,培养、吸引和使用好各类人才,努力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适应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城乡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培养多层次人才,完善智力引进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紧缺人才。创新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业的积极性。
四、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十二五”目标要实现,党的领导是关键。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和党的作用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大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领导干部的发展本领和水平。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举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五、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实施
完善规划体系。建立与省、市规划的衔接配套,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指导性和严肃性。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建设重点、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注重发挥中长期规划的指导作用,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时要搞好衔接。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坚持“先定规划后定项目”,避免项目决策的随意性。完善规划监控和调整机制。加强对中长期规划的动态监控,做好对规划的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由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需调整规划目标和任务,应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县各级各部门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录:和顺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
“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是“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条件。结合我县实际,重点谋划了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促进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技术改造、服务业发展、农林水利等产业发展项目;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生态环保项目;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事业项目。入选项目共计129项,总投资约600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90亿元。
一、农林水利项目
入选项目26项,总投资15.8亿元,“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投资,主要包括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利项目、农技体系建设工程、东泰肉牛育肥有限公司肉牛育肥项目、恋思水库项目、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工程、设施蔬菜项目、旅游产品系列开发项目等。
二、城建环保项目
入选项目11项,总投资4.8亿元,“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投资,主要包括县城集中供气项目、汽车油改气项目、南内环路建设项目、文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城生态治理工程、污水管网配套项目等。
三、服务业发展项目
入选项目3项,总投资0.44亿元,“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投资,主要包括晋中德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企业信息化系统工程、县乡运输信息服务中心工程等。
四、社会事业发展项目
入选项目5项,总投资19.2亿元,“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投资,主要包括新建康乐幼儿园项目、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扩建和顺一中项目等。
五、交通项目
入选项目24项,总投资87.5亿元,“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投资,主要包括邢和铁路、阳和高速公路、阳涉铁路、汾邢高速公路、河绪经天池至神磊矿区路建设工程、通村水泥(油)路工程及街道硬化项目、乡镇客运中心站建设项目等。
六、旅游项目
入选项目7项,总投资7.5亿元,“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投资,主要包括姑崖天险太行龙口景区项目、八路军一二九师抗战纪念馆建设项目、牛郎织女文化园景区建设项目等。
七、煤层气、天然气项目
入选项目3项,总投资31亿元,“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11亿元,主要包括中石化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光导试验示范项目、瓦斯气液化项目等。
八、工业项目
入选项目28项,总投资424.3亿元,“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41.8亿元,主要包括隆华煤业180万吨/年兼并重组整合项目、李阳煤业120万吨/年、硅钢级氧化镁项目、镍热联产项目、中药材保健饮品研发高科技 (禾宝)、富士康金属镁及镁合金系列产品深加工开发、潞安集团煤化工产品(二甲醚、醋酸等)综合开发项目等。
九、其他项目
入选项目22项,总投资8.8亿元,“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0.8亿元,主要包括漳河流域(下游段)松烟镇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平松乡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青城镇百备沟流域生态治理项目、牛川乡小流域治理项目、薯类系列产品开发深加工项目、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项目等。
咪咕体育ufc直播是一款优秀的体育赛事直播软件,提供免费的实况统计信息和下单提示,拥有会员服务、社交圈子和手机等,还提供丰富的资料库内容和精彩赛事视频。可以随时观看比赛,并了解实时更新的新闻和热点头条。该软件支持投屏到电视和语音互动功能,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分析服务,可与粉丝互动和其他球迷一同讨论赛事。还可以通过软件查询比赛数据、赢取奖金和进行分析,而且软件安全可靠、老少皆宜、提供最全面的资讯,画质又好。
1)提供多种观看方式,图文和视频直播列表,满足多样化的观看需求。提供最新的体育新闻,随时了解最新的赛事动态和球员动向,保持与篮球世界的连接。
2)多种画质调节选择,根据网络情况和个人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画质模式,提升观看体验。
3)多人直播在线互动,与其他球迷一起观看比赛,分享喜悦和激情。
4)比赛视频回放功能,随时回看喜欢的比赛,不错过任何精彩瞬间。
*投屏到电视:支持投屏到电视功能,可以在大屏上观看比赛,享受更好的视觉体验。
*资料库内容丰富:丰富的资料库内容,能够深入了解球队和球员的情况。
*社交圈子:加入软件的社交圈子,与其他球迷进行交流和讨论,增加趣味和互动性。
*精彩赛事视频:观看软件提供的精彩赛事视频,回顾和欣赏经典比赛,增加娱乐性和回味性。
1.语音互动:还提供语音互动功能,能够与软件进行沟通和互动,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分析服务。
2.下单提示:还会提供下单提示,可以更准确地进行下单,提高中奖概率。
3.会员服务:设有会员服务,提供更多专属权益和精彩内容,提升体验。口碑良好,许多体育爱好者都对其赞赏和推荐,即使专业球迷也为其功能和内容的丰富性所惊叹。
4.免费实况统计:免费的实况统计信息,能够实时了解比赛进展和数据情况。
1)安全可靠:该软件的安全性很高,可以放心使用,老少皆宜,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轻松操作并享受赛事的乐趣。
2)手机:可通过手机功能,随时随地观看比赛,无论身处何地都不会错过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