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facai369 2024-10-08 赛事报道 5 次浏览 0个评论

  传递扶贫接力棒 争做福气好干部

  2014年元月,张效明作为甘肃省体育局选派的第一批驻村干部,被派往渭源县新寨镇开展定点扶贫工作。2016年10月,张效明圆满完成任务,他先后帮扶的田家岔、廖家寨村均脱贫摘帽。

  被选派时,张效明在甘肃省体育学校任校长助理。根据省上要求,省体育局选出了四名符合条件的干部,他就是其中之一。经过省委组部的培训后,他便启程前往渭源县新寨镇和田家岔村报到。从省城一下来到偏远的山村,张效明还没来得及适应这个落差,就被当地干部冷漠的态度来了个当头棒喝。

  没有经验,不被接受,张效明的驻村工作举步维艰。“就先不说生活上的不适应了,我到村子里后,只知道自己被任命为田家岔村支部常务副书记,都不知道自己具体要干什么工作,怎么干,上面没有相关的政策,下面的干部就更不清楚了。”

体育明星扶贫

  张效明可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深入农户了解情况,一边琢磨着怎么打开眼前的僵局。这位农村工作零经验的“城里人”,从他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来到一片荒芜的偏僻山村,以他身上那股体育人决不妥协的开创精神,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条体育扶贫的路子,通过一件件惠民项目的落实逐步征服了当地贫困户乃至整个新寨镇群众的心,也用他灵活机动的行动力一点点敲开了当地干部刻意竖起的壁垒。

  “山是和尚头,沟里苦水流;喝的是苦水汤,吃的是救济粮。”这是当地流传的顺口溜,也是当时张效明所见的真实现状。他第一次驱车来到田家岔村,发现这里连个村部都没有,没处吃饭,也没地方住,只能又返回乡上,租了一间民房,先把住的问题解决了。村子距离乡上有十几公里路程,张效明早出晚归,每天在两处奔波,费时费力,决定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部修起来。

  在村支部书记的协助下,张效明通过和县委、县政府以及县财政局协调,解决了项目资金等问题,终于把村部建了起来,而村两委的日常工作也随之逐渐走上正轨。这便让他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了一个方向——先把村里的基础设施做好。

  定西市财政局来渭源调研,召集了省、市、县三级的扶贫干部一起开座谈会,会上财政局领导向大家提问:你们到这里来具体要做些什么,三年的驻村总得对组织有个交代吧?领导的话让张效明如醍醐灌顶,当即明白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他一方面在县里协调资金,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省体育局衔接申请体育扶持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入户深入群众,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找出贫困原因,理清致富思路。

  “山区穷,是穷在水、电、路上,农村人致贫原因就是病、弱、懒。”张效明说,“要脱贫,就得把这些贫困根源一一拔除。”

  张效明在掌握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后,心里给自己订了一个明确的计划: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有发展,第三年见成效。如何让自己的计划能够实现,张效明知道,首先是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要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让贫困户参与进来,扶贫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体育赛事扶贫

  怎么才能把老百姓的心凝聚起来,搞体育出身的张效明可算是找到了发挥自己专长的地方,他想出了搞乡村运动会的主意。“增加凝聚力,再没有比举办一场运动会更好的方法了。”实践证明,2014年7月1日成功举办的一场农民运动会,成为张效明在帮扶跑道上打响的“第一枪”。而“体育扶贫”也正在成为精准扶贫的一项有效举措。

  田家岔村有10个社220户1472人,多年来,老百姓连个打篮球的场所都没有,几个“好家”在庙院里栽了一副木头篮球架,一不小心篮球就滚到山下去了。张效明看到后,向省局领导汇报,筹资50多万元,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建成了集村级活动室、互助老人幸福院、灯光球场为一体的综合体育文化中心,还配备了村卫生所。那段时间里,他白天到省、市、县做汇报、跑资金,晚上又赶回来商量建设事宜。由于工程是报账制,建设资金不够了,他瞒着家人自己垫资10万多元。工地上缺人手,他便挽起袖子,提水抱砖。群众想不通了,他苦口婆心地一遍遍谈心做工作。“张书记刚来的时候可精神了,人又高大,长得又帅,衬衣领子都是雪白雪白的,村里的女人说他跟电影明星一样。后来跟我们一起干活,搬砖和泥啥都干,衣服就再没干净过,脸也晒得和我们一样黑,手上都磨出了茧子。”田家岔村的一位群众说,“我们看着都心疼着,那可是握笔杆子的手哩,张书记特别有才,会写文章,说话也中听,经常和我们一起开玩笑,一点架子都没有。”

  不到两个月时间,3600平方米的综合体育文化中心呈现在乡亲们面前,紧接着运筹已久的农民运动会就在这里红红火火地办了起来,十里八乡的群众闻讯赶来,那热闹的景象让张效明至今记忆犹新。

  此后,张效明的“体育扶贫”一发不可收拾。2014年9月,张效明又兼任了廖家寨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队队长。他如法炮制,听取群众呼声在廖家寨也建起综合体育文化中心,举办起了农民运动会。在省体育局和渭源县的支持下,张效明先后为田家岔村、廖家寨村争取资金硬化村社道路,完成农网升级改造和危旧房改造,牵头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电商网店、对村路进行了绿化美化……

体育彩票扶贫

  为了争取资金,张效明开着自己的帕萨特,三年行驶十万多公里,跑了省市县30多个单位,争取项目37个,到位资金1131.46万元,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体育扶贫”的成效斐然。

  张效明通过体育这个平台,使田家岔村、廖家寨村的基础设施、富民产业、民生事业、村容村貌、群众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刚开始我们以为挂职干部绕个面就走了,没想到张书记是个实干家,攒劲得很!”当了20年田家岔村支书的汪鸿德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基础打好了,如何谋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张效明面临的又一个难题。他挨家挨户走访一些种植养殖大户,寻求发展本地特色产业。走访中,张晓明发现近年来虽然在精准扶贫的引领下,农户种植了大面积的药材,规模养羊的势头良好,但面对病虫害,农民却束手无策。他当即向省体育局领导汇报,在渭源县委双联办和省扶贫办的协调下,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传经送宝”。这一举措让农户们心里乐开了花,纷纷夸赞挂职的张书记是他们的知心人。

  2014年2月,张效明被评为全省“标兵奖”先进个人,2015年被评为全省优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同年6月在省直机关党组织与贫困村结对共建中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6月被渭源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乡亲心中有杆秤,你离他越近,他就跟你越亲。”自2016年张效明结束驻村工作,调回省体工二大队任职副队长,已经离开渭源将近5年了,他说刚开始的几年里,心里还总是牵挂着那两个村子,老是梦见自己又回去了。

  这份情感是双向的。张效明驻村的时候,学着说当地方言,和群众同吃同住,把自己完全融入了群众中。他说就算后来他离开了,又改回了普通话,去到村里还是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臊子面。有一次他陪同领导去两个村子调研,遇上下雪,村民知道是他来了,都跑来帮忙扫雪,热情地招呼他们去家里坐。

  “那三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那里,有太多快乐又难忘的记忆。”说起那段岁月,张晓明的眼眸中流露出浓浓的怀念。

  “一个好干部是一个地方的福气。”这是渭源县委书记曾对张晓明说过的话,这句话何尝不是对所有基层干部的赞赏和期许。

  所幸,我们的体育人里,有不少这样的好干部,用他们的务实态度和实干精神,为那些贫困乡村带去好福气。

  甘肃省自行车中心副主任段俊文,也是省体育局选派下去的第一批驻村干部。2014年元月,时任甘肃省体工一大队党办主任的段俊文,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后,带着二大队选派的一个年轻人走马上任,来到庆阳市华池县白马乡东掌村担任第一书记,这一驻就是三年。

  让段俊文感触最深的就是从兰州到东掌村之间漫长的路程,坐车需要十多个小时,要耗上两天时间。每一次下乡,对他来说都是一次身体和心理的考验。本来就受痛风困扰,一趟长途车下来,两条腿久坐后僵硬胀痛得下不了地,让他从此对坐长途车都产生了恐惧。

  1968年出生的段俊文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当他来到东掌村时,对这里的恶劣环境深感意外,群众的贫困程度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段俊文第一次进村,怀着满腔热情和期待,装了一车物资带给村里,结果出师不利,遇上了暴雨,路上一片泥泞,车很快就陷进去动弹不得。他们只好下来推着车走,等进村后,所有人都是一身泥浆。“羊肠小道满山绕,不是扛来就是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当地道路情况的真实写照。段俊文带着工作队在村里住了三天,第二天由村干部带路步行进山,不幸又遇上下雨,山路陡峭湿滑,进一步退三步,不光被逼得四肢着地爬着走,还要面临掉进山沟的危险,摔了无数次之后,无可奈何只能放弃,几个人连滚带爬地折回了村里。

体育企业扶贫

  一来就摔了一身泥,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没这么狼狈过。大家都开玩笑说是东掌村给段俊文这个新上任的第一书记来了一记下马威,他因为个子大,重心高,爬山经验最少,所以摔得最惨。“我倒觉得这个下马威好,跤没白摔。”段俊文笑道,“我没下过基层,对农村工作毫无经验,刚来什么情况都不了解,对于怎么开展工作完全没有头绪,这一场雨一下子把我的思路打开了,给我接下来的工作指出了方向,我马上给工作队开了一个小会,大家一致同意要扶贫先修路,不把路修好,其他什么都谈不了。”村干部告诉他们,山里人每到冬夏,生病了就只能等死,“三马子”是山路上唯一能行驶的交通工具,也因此出车祸的很多,都是主要劳动力,一旦出事,人没了,一个家就垮了。

  段俊文在刚开始走村入户时因不熟悉路况,曾一个人好几次在山里迷失方向,摸到天黑了,下不了山,晚上只能寄宿在老乡家中。而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切身体会到群众的艰难现状。山里的夜很安静,难得地能呼吸着纯净无污染的空气,但段俊文却久久无法入睡。他在想着白天走访的几个贫困户,想着他们见到他时流露出的不信任和敷衍的神情,想到其中的一个五保户老人,年近八旬,无儿无女,老伴已经过世,一人居住在大山深处,住着破旧的窑洞,还在干着繁重的农活,别说医疗保障,就连生活饮水都成问题。

  老人成了段俊文的一个心病,他曾建议老人去养老院,但被老人拒绝了。劝说几次后,段俊文渐渐理解老人不愿离开故土,仍然想自食其力的心情。“他说他不想给国家添麻烦,成为别人的负担。”段俊文颇为感慨地说,“我慢慢地也发现了,这里的人骨子里都有一股硬气,脾气倔得很。除了少数几个懒汉二流子,大多数人都特别能吃苦,也特别能忍耐。”段俊文给老人申请办理了五保户的补助,又解决了饮水问题,加上老人自己种植养殖的收入,日子也还过得去。他每次入户都要带上慰问品去看望老人,有时候工作组下来,自己办灶,就去老人家里买鸡,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老人改善生活条件。

  段俊文下定决心要给东掌村把路修好。他开始不断往县里跑,去找主管县长和农村办的领导,打报告,反映情况,申请立项,跑了五六趟后,终于在2014下半年为东掌村争取来了修路的项目,还一下就是两条路,一条从柳子沟通到村部,一条从村部通到韩沟门。两条路大约十公里,花了一年时间,在2015年7月全面铺设完成。当时段俊文的激动心情不亚于村民,特意爬上了山顶,给新路拍了一张照片,看到黑黝黝的柏油路像两条龙一样从村部腾飞而出,他心里十分满足。段俊文欣喜地发现,自从路修好后,整个村里的人精神面貌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改变,以前一个个都是灰头土脸的,愁眉不展;现在则干干净净,脸上带着舒畅的笑容,最初的那些隔阂和漠然,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热情和希望,眼中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明晃晃的向往。

  “三年的驻村经历,让我体会最深的,最难做的工作,就是扭转人的观念。”段俊文现在说起这一点仍然忍不住叹息。他用三个月时间走村入户,跑遍了东掌村的每个角落,对省体育局的23户帮扶贫困户进行了摸底调查,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东掌村共128户596人,贫困户38户142人,贫困率24%。2015年庆阳市及华池县对省体育局的帮扶户进行了大的调整,帮扶贫困户增长到87户。段俊文马上带领新确立的帮扶干部,制定了全年驻村工作队工作计划和安排,重新深入农户家里了解情况,登记资料,制成民情系卡片,熬夜加班完成了数据填报工作。在这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不配合的人,给他们的工作推进带来阻碍,其中不乏一些老党员。“他们会抵触,也是对扶贫持怀疑态度,认为是走过场。”

体育综合体扶贫

  “首先要扭转的是党员的观念。要让党员发挥群众带头作用。”段俊文凭借自己多年党办主任的经验,发挥第一书记的党建引领作用,率先恢复了村党支部的组织和工作,每月开展党教,学习相关政策文件,督促党员交党费,发挥党员职能。在过组织生活时,一位老党员的话让段俊文特别感动。老人已年逾八旬,曾经当过校长,在村里很有威望,他说:“我受过党的恩惠,这一辈子都还不完。我虽然退休多年,但只要党需要我,我就永不退休。”老人对村干部提出意见,认为现在是百年一遇的好形势,让他们不要总是上去要项目,而是要下到老百姓中,让百姓了解国家政策。

  “其实他们不相信,是因为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没有感受到扶贫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段俊文用实际行动,不仅让村里的老党员对党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也扭转了群众对扶贫干部的认识。看到段俊文带领着工作队扎根到群众中,切实地为群众做了很多工作,让他们的生活有了改善,这才对党的政策有了信心,对党和政府的感情也得以加深。

  “早知道现在的生活这么好,我们就该来迟点。”一位老人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群众最真实的心声。

  段俊文在东掌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通过“1+17”项目整合,全年为村里协调整合了10个项目,资金1079.4万元,除了完成两条乡村柏油路,还完成了危房改造11户,新打小电井15个,种植全膜玉米1200亩,新建羊棚10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铺设群众体育健身路径1套,捐赠农业科技类书籍500册,为东掌村小学、村部投入电脑10台,每年投入3.5万元组织农民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投入3万元扶持农民发展苗林种植1200亩,协调落实水利厅人畜安全饮水工程12.5万元。到2015年7月,东掌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106户442人下降到26户90人,贫困面从77.1%下降到15.3%,实现了贫困村的脱帽。

  2015年8月,华池县扶贫办将段俊文调到了条件更加艰苦的杜寨子村,这是一个有着249户1099人的大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1户592人,贫困率54%。这一回,段俊文有了经验,团结驻村工作队,带动村两委干部,协调项目资金880多万元,完成村组柏油路7.8公里、砂石路1.5公里的铺设,新建漫水桥两座、文化体育广场1个,免费投放体育器材、用品20多件,为村部增添办公设备,改善了工作条件。

  2016年,全省开展“大走访,回头看”行动,对精准扶贫进行深入广泛的摸底。由于前期工作有遗漏,所以从9月开始,省体育局组织大量干部走村入户进行信息落实、填报资料。为了接待上面的工作组,段俊文连着50多天待在村里,没有回过家,那是他驻村时间最长的一次。

  “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值得。”段俊文说,“县上、乡上对我们的工作都很满意,认为体育局这次的走访做得很扎实,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扶贫策略,对脱贫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17年底,段俊文的驻村工作结束,他离开时,杜寨子村也实现了整村脱贫。虽然已经不在那里工作,但他的心依然在牵挂着曾经工作生活过的两个小山村。“地理环境限制了那里的发展,要让群众彻底脱贫,就必须要寻找致富途径,要引导群众的观念,给他们建立能够改变现状的信心。”段俊文已经尝试这样去做过了,在他的带领下,改变正在发生。陇东地广人稀,按比率每户人家能有一百多亩地,但实际耕种面积只有十亩左右,其他多是荒山野岭,不能耕种。段俊文就琢磨着,正所谓“要想富先种树”,不能浪费资源,得利用这些土地搞一些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想到就干,他到省体育局的几家单位都跑了跑,要到一些资金,筹集了七八万元,又去县上协调到十万专项资金,购置了一批油松苗子,动员农民种植。因为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劳力缺乏,这种纯义务的劳动根本叫不动人。段俊文就召开村民大会,给他们讲种树致富的道理,又给他们分任务,采取奖罚制度,想各种办法让农民去种树。在他的坚持下,每年都能种植1000多亩,到他离开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6000亩。“习近平主席都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现代林业经济,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我很欣慰,老乡们把种树坚持了下来,村子的生态环境改变很大。”

  段俊文相信,未来,那里必将是一片丰饶之地。

  有人说,驻村扶贫就像一场接力赛,驻村干部都是传棒人。对于体育人来说,这个比喻最形象生动,也最能感同身受。限期的驻村时间,要完成限定的脱贫任务,何尝不是一次争分夺秒的竞速奔跑。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体育场馆扶贫

  年届不惑的张加德,却给人一种很青春的感觉,一身简单的T恤牛仔,没有啤酒肚,没有秃顶,脸庞黧黑,笑容憨厚,还带着点腼腆。他说,他的驻村经历更像一次百米赛跑。2015年7月15日,张加德接受组织派遣,到渭源县北寨镇小寨村挂职任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

  报到那天,工作队副队长带他到村上去,村委会是以前的旧学校改的,条件极为简陋,让没在农村生活过的张加德大为惊讶。

  张加德觉得这样不行,立即向镇上反映,但镇上表示资金下不来。张加德又向省体育局汇报,争取到5万元,很快把村部建了起来,还一同建了文化戏台和篮球场。

  有了新村部,张加德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率先恢复了村两委的职能,带领工作队开始入户走访了解贫困户情况。由于村民居住得很分散,路又不通,要徒步去,遇上下雨山路湿滑十分危险。张加德组织工作队和村干部开会商议此事,大家一致认为要先把路修好,必须做到户户通。

  张加德又给镇上写了报告,同时向省体育局领导汇报,获得了专项资金,用了半年时间完成5公里砂路和2公里水泥路的铺设。

  张加德在小寨村驻村仅有一年,尽管时间不长,却为村里干了不少事,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在他离开时,小寨村已经基本实现了水电网社社通。在他的协调下,从省体育局和镇上分别申请到资金,在北寨镇组织举办了一场乡村篮球赛,要求每个村都要组建一支篮球队参加比赛。为此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都纷纷请假赶回来,要为自己村子争夺这项荣誉。

  虽然省体育局在北寨镇只是协助扶贫,但对张加德在小寨村开展体育扶贫还是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运动员出身的张加德,曾经在自行车越野赛中获得过全国冠军,在他身上有着很明显的体育人特色,体格健壮,性格直爽,乐观开朗。有什么问题,二话不说,干就完事了。

  2016年7月张加德结束驻村回到省自行车中心,同单位的刘学海接替他到渭源县小寨村挂职任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队长,不久又调到新寨镇廖家寨村接替张效明任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队长。后来按照省扶贫办要求,甘肃省体育局定点扶贫华池县,2017年8月刘学海又被任命为华池县乔川乡徐背台村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队长,同时兼乔川乡杨湾湾村和李崾岘村扶贫队队长职务。

  刘学海也是运动员出身,曾在1993年获得第七届全运会自行车赛冠军。退役后他转职教练,从事运动员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批批体育人才。

  当过运动员的人都不怕吃苦,高压强的训练铸就了他们强大的意志力。刘学海在廖家寨村挂职期间,继前任张效明之后又在镇上组织举办了一次农民运动会,比赛项目种类繁多,还增添了许多具有乡土风情的趣味项目,诸如瞎子敲锣、扭秧歌等,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周围乡镇的村子也要求参加,最后一共有16支队伍参赛。一些小商小贩瞅准商机,也来卖小吃饮料,生意特别红火。

  2019年底,渭源县北寨镇全镇实现了脱贫。

  刘学海调到华池县桥川乡后,负责徐背台村、杨湾湾村和李崾岘村的扶贫工作,由于扶贫工作期间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

  2018年7月刘学海结束在桥川乡的扶贫工作,回到了原单位自行车训练管理中心。

  刘学海的驻村时间为两年,在这两年期间,他先后被调动了三次,分别担任过三个村的第一书记和五个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做的大都是承上启下的工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传棒人”,在驻村扶贫这场接力赛跑中担任了中间赛段的重要位置,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传棒”任务。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作为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举全省之力、尽锐出战,以敢死拼命、滚石上山的毅力,成功铸就脱贫攻坚的胜利之路,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

这些年陇原大地上,成千上万驻村干部奋斗在精准扶贫第一线,为贫困民众过上好日子殚精竭虑,奉献青春,奉献智慧。他们中有这么一群人,有的曾经是运动健将,拿过冠军,参加过世界级比赛;有的是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教练,为培养体育人才奉献了大半生,还曾带出过世界冠军,这群人有一个统一的称呼——体育人。

就是这群体育人,带着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充分发挥体育扶贫特色,为脱贫攻坚注入体育力量,给贫困乡村带去勇敢拼搏的励志新风,引导民众强身健体,在帮助贫困民众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点燃了体育的“星星之火”,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埋下火种。

甘肃体育在行动 助推脱贫长精神

2020年11月21日,甘肃宣布所有贫困县退出贫困序列,两天后,贵州宣布所有贫困县摘帽出列。至此,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标志着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甘肃省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共有75个贫困县,其中58个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17个是省定插花型贫困县。从2015年起,甘肃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精准扶贫战略,累计选派147333名驻村干部,为全省7262个贫困村组组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在这十多万驻村干部的努力奋斗下,完美打赢了这场收官之战。

其中,甘肃的体育人功不可没。

从2013年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到2020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收官,甘肃省体育局始终将脱贫攻坚当作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严格选派培训驻村干部,领导干部责任到人带头扶贫,部门单位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彰显了体育行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团队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为甘肃扶贫注入了强劲的体育精神。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2020年体育扶贫会

按照省委要求,省体育局党组专门研究成立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领导小组,把政治纪律摆在首位,增强大局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瞄准靶心不变,强化精准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党组成员多次前往定点扶贫县、村考察,结合实际情况精准制定帮扶计划,研究形成“体育+扶贫”的工作思路,通过在全省实施体育场馆、体育赛事、体育彩票、体育综合体、体育明星、体育企业扶贫等六大体育扶贫行动,创新性地展开了凸显体育特色的脱贫攻坚行动。

2018年9月,甘肃省体育局和省扶贫办在庆阳举办全省体育扶贫现场工作会,吹响了陇原“体育扶贫”的集结号。省体育局与省扶贫办联合推出了体育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使甘肃成为全国体育扶贫出台政策最早、工作行动最快、任务最具体的省份。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甘肃省第十四届运动会(2018年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幕)

2019年6月,甘肃省体育局会同省扶贫办在天水举办扶贫工作推进会,吹响了精准扶贫冲锋号。省体育局再次加大体育扶贫经费投入,每年60%的省级体彩公益金和全民健身设施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先后为75个贫困县安排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体育赛事经费补助累计达到3.3亿元。

省体育局先后在全省资助建设300个乡镇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1915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个笼式足球场、12个社区健身中心和多功能运动场、10个体育公园、37个健身步道、自行车赛道、拼装式泳池、攀岩基地等运动场所,全省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覆盖率达到98%。

省体育局支持社会投入参与举办省级备案的群众性商业性比赛达到125余项,全省20多项省级以上青少年竞技体育比赛有16项安排在贫困县举办,支持组织举办了陕甘宁革命老区青少年足球联赛、合水秦直道乡村马拉松以及农民运动会、乡村夏令营等赛事活动。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表演展示、健身指导、帮扶结对和为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代言宣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明显提振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精气神。

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联合省体研所和兰州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组织开展“公益体彩助力扶贫——国民体质检测陇原公益行”26场次,为800多名贫困户进行了国民体质检测,在深度贫困和革命老区,每年着力建设20个“快乐操场”,实施“亮心工程”。

省体育局通过大力支持各地体育综合体建设,发展体育产业,为当地贫困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共计协调全省7843家体育产业单位吸纳贫困户从业人员近5万人。

2018-2020年,全省体育系统捐赠扶贫资金、物资达1865万元,购买和助销农副产品合计415万元。

省体育局先后定点精准帮扶了渭源县新寨镇、华池县白马乡、靖远县双龙乡、静宁县贾河乡、华池县乔川乡等地,如今已全部脱贫摘帽。这期间,全省体育系统有300多名帮扶干部,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体育扶贫和精准扶贫,用他们的汗水换来累累硕果。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2019年体育扶贫行动

作为革命老区华池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省级组长单位,省体育局先后选派2名正县级干部、9名县处级后备干部和科级干部驻华池挂职,选派67名干部帮扶137户贫困户,全力以赴抓党建带强村级班子,抓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抓活动增添乡村活力。这些扶贫干部在华池这片红色热土上,受“南梁精神”感召,克服重重困难,深入群众,讲实话办实事,一心为贫困户谋福利,开拓创新整合资源,帮助农民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他们中涌现出了张建红、姜军武、张志翔、翟发科等多名榜样式人物,他们的事迹在华池广为流传,他们的经验也被大家争相学习。

现在的华池,近几年发生的改变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为过。面对这样的变化,华池县11名扶贫干部中唯一的女性,曾任华池县乔川乡铁角城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的省体育局田曲中心人事科长张建红是这样回答的:“是挺骄傲的,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想要他们变得更好。”

不断进取,永不满足,这就是体育人的“燃”劲。

体育能带给我们什么?

毛主席说,体育能“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之表是增强人民体质,但体育之里其实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来自对生命力的致敬,告诉我们要朝着更高、更好的目标看齐。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脱贫攻坚工作联席会

扶贫先扶志,体育所蕴含的健康、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不就是“志”吗?体育不仅能带给人健康的身心,坚定的意志,还具有一种凝聚人心、激励前进的力量。

正是以这样的信念和决心,甘肃省体育局通过“体育+扶贫”的各项措施,正在持续地向贫困地区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让贫困群众通过体育运动先挺起“精神脊梁”,再直起腰杆甩开膀子奔小康,向着更高、更美好的目标迈进。

传递扶贫接力棒 争做福气好干部

2014年元月,张效明作为甘肃省体育局选派的第一批驻村干部,被派往渭源县新寨镇开展定点扶贫工作。2016年10月,张效明圆满完成任务,他先后帮扶的田家岔、廖家寨村均脱贫摘帽。

被选派时,张效明在甘肃省体育学校任校长助理。根据省上要求,省体育局选出了四名符合条件的干部,他就是其中之一。经过省委组部的培训后,他便启程前往渭源县新寨镇和田家岔村报到。从省城一下来到偏远的山村,张效明还没来得及适应这个落差,就被当地干部冷漠的态度来了个当头棒喝。

没有经验,不被接受,张效明的驻村工作举步维艰。“就先不说生活上的不适应了,我到村子里后,只知道自己被任命为田家岔村支部常务副书记,都不知道自己具体要干什么工作,怎么干,上面没有相关的政策,下面的干部就更不清楚了。”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体育明星扶贫

张效明可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深入农户了解情况,一边琢磨着怎么打开眼前的僵局。这位农村工作零经验的“城里人”,从他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来到一片荒芜的偏僻山村,以他身上那股体育人决不妥协的开创精神,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条体育扶贫的路子,通过一件件惠民项目的落实逐步征服了当地贫困户乃至整个新寨镇群众的心,也用他灵活机动的行动力一点点敲开了当地干部刻意竖起的壁垒。

“山是和尚头,沟里苦水流;喝的是苦水汤,吃的是救济粮。”这是当地流传的顺口溜,也是当时张效明所见的真实现状。他第一次驱车来到田家岔村,发现这里连个村部都没有,没处吃饭,也没地方住,只能又返回乡上,租了一间民房,先把住的问题解决了。村子距离乡上有十几公里路程,张效明早出晚归,每天在两处奔波,费时费力,决定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部修起来。

在村支部书记的协助下,张效明通过和县委、县政府以及县财政局协调,解决了项目资金等问题,终于把村部建了起来,而村两委的日常工作也随之逐渐走上正轨。这便让他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了一个方向——先把村里的基础设施做好。

定西市财政局来渭源调研,召集了省、市、县三级的扶贫干部一起开座谈会,会上财政局领导向大家提问:你们到这里来具体要做些什么,三年的驻村总得对组织有个交代吧?领导的话让张效明如醍醐灌顶,当即明白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他一方面在县里协调资金,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省体育局衔接申请体育扶持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入户深入群众,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找出贫困原因,理清致富思路。

“山区穷,是穷在水、电、路上,农村人致贫原因就是病、弱、懒。”张效明说,“要脱贫,就得把这些贫困根源一一拔除。”

张效明在掌握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后,心里给自己订了一个明确的计划: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有发展,第三年见成效。如何让自己的计划能够实现,张效明知道,首先是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要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让贫困户参与进来,扶贫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体育赛事扶贫

怎么才能把老百姓的心凝聚起来,搞体育出身的张效明可算是找到了发挥自己专长的地方,他想出了搞乡村运动会的主意。“增加凝聚力,再没有比举办一场运动会更好的方法了。”实践证明,2014年7月1日成功举办的一场农民运动会,成为张效明在帮扶跑道上打响的“第一枪”。而“体育扶贫”也正在成为精准扶贫的一项有效举措。

田家岔村有10个社220户1472人,多年来,老百姓连个打篮球的场所都没有,几个“好家”在庙院里栽了一副木头篮球架,一不小心篮球就滚到山下去了。张效明看到后,向省局领导汇报,筹资50多万元,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建成了集村级活动室、互助老人幸福院、灯光球场为一体的综合体育文化中心,还配备了村卫生所。那段时间里,他白天到省、市、县做汇报、跑资金,晚上又赶回来商量建设事宜。由于工程是报账制,建设资金不够了,他瞒着家人自己垫资10万多元。工地上缺人手,他便挽起袖子,提水抱砖。群众想不通了,他苦口婆心地一遍遍谈心做工作。“张书记刚来的时候可精神了,人又高大,长得又帅,衬衣领子都是雪白雪白的,村里的女人说他跟电影明星一样。后来跟我们一起干活,搬砖和泥啥都干,衣服就再没干净过,脸也晒得和我们一样黑,手上都磨出了茧子。”田家岔村的一位群众说,“我们看着都心疼着,那可是握笔杆子的手哩,张书记特别有才,会写文章,说话也中听,经常和我们一起开玩笑,一点架子都没有。”

不到两个月时间,3600平方米的综合体育文化中心呈现在乡亲们面前,紧接着运筹已久的农民运动会就在这里红红火火地办了起来,十里八乡的群众闻讯赶来,那热闹的景象让张效明至今记忆犹新。

此后,张效明的“体育扶贫”一发不可收拾。2014年9月,张效明又兼任了廖家寨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队队长。他如法炮制,听取群众呼声在廖家寨也建起综合体育文化中心,举办起了农民运动会。在省体育局和渭源县的支持下,张效明先后为田家岔村、廖家寨村争取资金硬化村社道路,完成农网升级改造和危旧房改造,牵头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电商网店、对村路进行了绿化美化……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体育彩票扶贫

为了争取资金,张效明开着自己的帕萨特,三年行驶十万多公里,跑了省市县30多个单位,争取项目37个,到位资金1131.46万元,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体育扶贫”的成效斐然。

张效明通过体育这个平台,使田家岔村、廖家寨村的基础设施、富民产业、民生事业、村容村貌、群众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刚开始我们以为挂职干部绕个面就走了,没想到张书记是个实干家,攒劲得很!”当了20年田家岔村支书的汪鸿德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基础打好了,如何谋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张效明面临的又一个难题。他挨家挨户走访一些种植养殖大户,寻求发展本地特色产业。走访中,张晓明发现近年来虽然在精准扶贫的引领下,农户种植了大面积的药材,规模养羊的势头良好,但面对病虫害,农民却束手无策。他当即向省体育局领导汇报,在渭源县委双联办和省扶贫办的协调下,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传经送宝”。这一举措让农户们心里乐开了花,纷纷夸赞挂职的张书记是他们的知心人。

2014年2月,张效明被评为全省“标兵奖”先进个人,2015年被评为全省优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同年6月在省直机关党组织与贫困村结对共建中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6月被渭源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乡亲心中有杆秤,你离他越近,他就跟你越亲。”自2016年张效明结束驻村工作,调回省体工二大队任职副队长,已经离开渭源将近5年了,他说刚开始的几年里,心里还总是牵挂着那两个村子,老是梦见自己又回去了。

这份情感是双向的。张效明驻村的时候,学着说当地方言,和群众同吃同住,把自己完全融入了群众中。他说就算后来他离开了,又改回了普通话,去到村里还是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臊子面。有一次他陪同领导去两个村子调研,遇上下雪,村民知道是他来了,都跑来帮忙扫雪,热情地招呼他们去家里坐。

“那三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那里,有太多快乐又难忘的记忆。”说起那段岁月,张晓明的眼眸中流露出浓浓的怀念。

“一个好干部是一个地方的福气。”这是渭源县委书记曾对张晓明说过的话,这句话何尝不是对所有基层干部的赞赏和期许。

所幸,我们的体育人里,有不少这样的好干部,用他们的务实态度和实干精神,为那些贫困乡村带去好福气。

甘肃省自行车中心副主任段俊文,也是省体育局选派下去的第一批驻村干部。2014年元月,时任甘肃省体工一大队党办主任的段俊文,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后,带着二大队选派的一个年轻人走马上任,来到庆阳市华池县白马乡东掌村担任第一书记,这一驻就是三年。

让段俊文感触最深的就是从兰州到东掌村之间漫长的路程,坐车需要十多个小时,要耗上两天时间。每一次下乡,对他来说都是一次身体和心理的考验。本来就受痛风困扰,一趟长途车下来,两条腿久坐后僵硬胀痛得下不了地,让他从此对坐长途车都产生了恐惧。

1968年出生的段俊文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当他来到东掌村时,对这里的恶劣环境深感意外,群众的贫困程度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段俊文第一次进村,怀着满腔热情和期待,装了一车物资带给村里,结果出师不利,遇上了暴雨,路上一片泥泞,车很快就陷进去动弹不得。他们只好下来推着车走,等进村后,所有人都是一身泥浆。“羊肠小道满山绕,不是扛来就是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当地道路情况的真实写照。段俊文带着工作队在村里住了三天,第二天由村干部带路步行进山,不幸又遇上下雨,山路陡峭湿滑,进一步退三步,不光被逼得四肢着地爬着走,还要面临掉进山沟的危险,摔了无数次之后,无可奈何只能放弃,几个人连滚带爬地折回了村里。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体育企业扶贫

一来就摔了一身泥,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没这么狼狈过。大家都开玩笑说是东掌村给段俊文这个新上任的第一书记来了一记下马威,他因为个子大,重心高,爬山经验最少,所以摔得最惨。“我倒觉得这个下马威好,跤没白摔。”段俊文笑道,“我没下过基层,对农村工作毫无经验,刚来什么情况都不了解,对于怎么开展工作完全没有头绪,这一场雨一下子把我的思路打开了,给我接下来的工作指出了方向,我马上给工作队开了一个小会,大家一致同意要扶贫先修路,不把路修好,其他什么都谈不了。”村干部告诉他们,山里人每到冬夏,生病了就只能等死,“三马子”是山路上唯一能行驶的交通工具,也因此出车祸的很多,都是主要劳动力,一旦出事,人没了,一个家就垮了。

段俊文在刚开始走村入户时因不熟悉路况,曾一个人好几次在山里迷失方向,摸到天黑了,下不了山,晚上只能寄宿在老乡家中。而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切身体会到群众的艰难现状。山里的夜很安静,难得地能呼吸着纯净无污染的空气,但段俊文却久久无法入睡。他在想着白天走访的几个贫困户,想着他们见到他时流露出的不信任和敷衍的神情,想到其中的一个五保户老人,年近八旬,无儿无女,老伴已经过世,一人居住在大山深处,住着破旧的窑洞,还在干着繁重的农活,别说医疗保障,就连生活饮水都成问题。

老人成了段俊文的一个心病,他曾建议老人去养老院,但被老人拒绝了。劝说几次后,段俊文渐渐理解老人不愿离开故土,仍然想自食其力的心情。“他说他不想给国家添麻烦,成为别人的负担。”段俊文颇为感慨地说,“我慢慢地也发现了,这里的人骨子里都有一股硬气,脾气倔得很。除了少数几个懒汉二流子,大多数人都特别能吃苦,也特别能忍耐。”段俊文给老人申请办理了五保户的补助,又解决了饮水问题,加上老人自己种植养殖的收入,日子也还过得去。他每次入户都要带上慰问品去看望老人,有时候工作组下来,自己办灶,就去老人家里买鸡,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老人改善生活条件。

段俊文下定决心要给东掌村把路修好。他开始不断往县里跑,去找主管县长和农村办的领导,打报告,反映情况,申请立项,跑了五六趟后,终于在2014下半年为东掌村争取来了修路的项目,还一下就是两条路,一条从柳子沟通到村部,一条从村部通到韩沟门。两条路大约十公里,花了一年时间,在2015年7月全面铺设完成。当时段俊文的激动心情不亚于村民,特意爬上了山顶,给新路拍了一张照片,看到黑黝黝的柏油路像两条龙一样从村部腾飞而出,他心里十分满足。段俊文欣喜地发现,自从路修好后,整个村里的人精神面貌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改变,以前一个个都是灰头土脸的,愁眉不展;现在则干干净净,脸上带着舒畅的笑容,最初的那些隔阂和漠然,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热情和希望,眼中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明晃晃的向往。

“三年的驻村经历,让我体会最深的,最难做的工作,就是扭转人的观念。”段俊文现在说起这一点仍然忍不住叹息。他用三个月时间走村入户,跑遍了东掌村的每个角落,对省体育局的23户帮扶贫困户进行了摸底调查,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东掌村共128户596人,贫困户38户142人,贫困率24%。2015年庆阳市及华池县对省体育局的帮扶户进行了大的调整,帮扶贫困户增长到87户。段俊文马上带领新确立的帮扶干部,制定了全年驻村工作队工作计划和安排,重新深入农户家里了解情况,登记资料,制成民情系卡片,熬夜加班完成了数据填报工作。在这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不配合的人,给他们的工作推进带来阻碍,其中不乏一些老党员。“他们会抵触,也是对扶贫持怀疑态度,认为是走过场。”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体育综合体扶贫

“首先要扭转的是党员的观念。要让党员发挥群众带头作用。”段俊文凭借自己多年党办主任的经验,发挥第一书记的党建引领作用,率先恢复了村党支部的组织和工作,每月开展党教,学习相关政策文件,督促党员交党费,发挥党员职能。在过组织生活时,一位老党员的话让段俊文特别感动。老人已年逾八旬,曾经当过校长,在村里很有威望,他说:“我受过党的恩惠,这一辈子都还不完。我虽然退休多年,但只要党需要我,我就永不退休。”老人对村干部提出意见,认为现在是百年一遇的好形势,让他们不要总是上去要项目,而是要下到老百姓中,让百姓了解国家政策。

“其实他们不相信,是因为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没有感受到扶贫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段俊文用实际行动,不仅让村里的老党员对党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也扭转了群众对扶贫干部的认识。看到段俊文带领着工作队扎根到群众中,切实地为群众做了很多工作,让他们的生活有了改善,这才对党的政策有了信心,对党和政府的感情也得以加深。

“早知道现在的生活这么好,我们就该来迟点。”一位老人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群众最真实的心声。

段俊文在东掌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通过“1+17”项目整合,全年为村里协调整合了10个项目,资金1079.4万元,除了完成两条乡村柏油路,还完成了危房改造11户,新打小电井15个,种植全膜玉米1200亩,新建羊棚10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铺设群众体育健身路径1套,捐赠农业科技类书籍500册,为东掌村小学、村部投入电脑10台,每年投入3.5万元组织农民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投入3万元扶持农民发展苗林种植1200亩,协调落实水利厅人畜安全饮水工程12.5万元。到2015年7月,东掌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106户442人下降到26户90人,贫困面从77.1%下降到15.3%,实现了贫困村的脱帽。

2015年8月,华池县扶贫办将段俊文调到了条件更加艰苦的杜寨子村,这是一个有着249户1099人的大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1户592人,贫困率54%。这一回,段俊文有了经验,团结驻村工作队,带动村两委干部,协调项目资金880多万元,完成村组柏油路7.8公里、砂石路1.5公里的铺设,新建漫水桥两座、文化体育广场1个,免费投放体育器材、用品20多件,为村部增添办公设备,改善了工作条件。

2016年,全省开展“大走访,回头看”行动,对精准扶贫进行深入广泛的摸底。由于前期工作有遗漏,所以从9月开始,省体育局组织大量干部走村入户进行信息落实、填报资料。为了接待上面的工作组,段俊文连着50多天待在村里,没有回过家,那是他驻村时间最长的一次。

“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值得。”段俊文说,“县上、乡上对我们的工作都很满意,认为体育局这次的走访做得很扎实,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扶贫策略,对脱贫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17年底,段俊文的驻村工作结束,他离开时,杜寨子村也实现了整村脱贫。虽然已经不在那里工作,但他的心依然在牵挂着曾经工作生活过的两个小山村。“地理环境限制了那里的发展,要让群众彻底脱贫,就必须要寻找致富途径,要引导群众的观念,给他们建立能够改变现状的信心。”段俊文已经尝试这样去做过了,在他的带领下,改变正在发生。陇东地广人稀,按比率每户人家能有一百多亩地,但实际耕种面积只有十亩左右,其他多是荒山野岭,不能耕种。段俊文就琢磨着,正所谓“要想富先种树”,不能浪费资源,得利用这些土地搞一些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想到就干,他到省体育局的几家单位都跑了跑,要到一些资金,筹集了七八万元,又去县上协调到十万专项资金,购置了一批油松苗子,动员农民种植。因为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劳力缺乏,这种纯义务的劳动根本叫不动人。段俊文就召开村民大会,给他们讲种树致富的道理,又给他们分任务,采取奖罚制度,想各种办法让农民去种树。在他的坚持下,每年都能种植1000多亩,到他离开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6000亩。“习近平主席都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现代林业经济,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我很欣慰,老乡们把种树坚持了下来,村子的生态环境改变很大。”

段俊文相信,未来,那里必将是一片丰饶之地。

有人说,驻村扶贫就像一场接力赛,驻村干部都是传棒人。对于体育人来说,这个比喻最形象生动,也最能感同身受。限期的驻村时间,要完成限定的脱贫任务,何尝不是一次争分夺秒的竞速奔跑。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体育场馆扶贫

年届不惑的张加德,却给人一种很青春的感觉,一身简单的T恤牛仔,没有啤酒肚,没有秃顶,脸庞黧黑,笑容憨厚,还带着点腼腆。他说,他的驻村经历更像一次百米赛跑。2015年7月15日,张加德接受组织派遣,到渭源县北寨镇小寨村挂职任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

报到那天,工作队副队长带他到村上去,村委会是以前的旧学校改的,条件极为简陋,让没在农村生活过的张加德大为惊讶。

张加德觉得这样不行,立即向镇上反映,但镇上表示资金下不来。张加德又向省体育局汇报,争取到5万元,很快把村部建了起来,还一同建了文化戏台和篮球场。

有了新村部,张加德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率先恢复了村两委的职能,带领工作队开始入户走访了解贫困户情况。由于村民居住得很分散,路又不通,要徒步去,遇上下雨山路湿滑十分危险。张加德组织工作队和村干部开会商议此事,大家一致认为要先把路修好,必须做到户户通。

张加德又给镇上写了报告,同时向省体育局领导汇报,获得了专项资金,用了半年时间完成5公里砂路和2公里水泥路的铺设。

张加德在小寨村驻村仅有一年,尽管时间不长,却为村里干了不少事,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在他离开时,小寨村已经基本实现了水电网社社通。在他的协调下,从省体育局和镇上分别申请到资金,在北寨镇组织举办了一场乡村篮球赛,要求每个村都要组建一支篮球队参加比赛。为此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都纷纷请假赶回来,要为自己村子争夺这项荣誉。

虽然省体育局在北寨镇只是协助扶贫,但对张加德在小寨村开展体育扶贫还是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运动员出身的张加德,曾经在自行车越野赛中获得过全国冠军,在他身上有着很明显的体育人特色,体格健壮,性格直爽,乐观开朗。有什么问题,二话不说,干就完事了。

2016年7月张加德结束驻村回到省自行车中心,同单位的刘学海接替他到渭源县小寨村挂职任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队长,不久又调到新寨镇廖家寨村接替张效明任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队长。后来按照省扶贫办要求,甘肃省体育局定点扶贫华池县,2017年8月刘学海又被任命为华池县乔川乡徐背台村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队长,同时兼乔川乡杨湾湾村和李崾岘村扶贫队队长职务。

刘学海也是运动员出身,曾在1993年获得第七届全运会自行车赛冠军。退役后他转职教练,从事运动员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批批体育人才。

当过运动员的人都不怕吃苦,高压强的训练铸就了他们强大的意志力。刘学海在廖家寨村挂职期间,继前任张效明之后又在镇上组织举办了一次农民运动会,比赛项目种类繁多,还增添了许多具有乡土风情的趣味项目,诸如瞎子敲锣、扭秧歌等,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周围乡镇的村子也要求参加,最后一共有16支队伍参赛。一些小商小贩瞅准商机,也来卖小吃饮料,生意特别红火。

2019年底,渭源县北寨镇全镇实现了脱贫。

刘学海调到华池县桥川乡后,负责徐背台村、杨湾湾村和李崾岘村的扶贫工作,由于扶贫工作期间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

2018年7月刘学海结束在桥川乡的扶贫工作,回到了原单位自行车训练管理中心。

刘学海的驻村时间为两年,在这两年期间,他先后被调动了三次,分别担任过三个村的第一书记和五个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做的大都是承上启下的工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传棒人”,在驻村扶贫这场接力赛跑中担任了中间赛段的重要位置,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传棒”任务。

红色热土传薪火 南梁精神永留存

“华池,是最不应该贫穷的地方。”甘肃省航校校长,曾挂职华池县委副书记的吴陆平说,“华池的每一寸土地,都埋藏着一段牺牲与奉献的故事。那里遍地都是战斗遗迹,到处都有烈士家属。他们为这个国家付出了很多,却从来没要求过回报。”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了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更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这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总书记心中始终有着浓浓的老区情结,他多次到老区看望基层群众,留下盈盈嘱托:绝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2018年8月,吴陆平从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被选派到华池县挂职县委副书记兼任扶贫工作队队长,负责全县驻村帮扶工作。2019年进入全面脱贫攻坚,省体育局重新研究部署,将力量集中到华池县,重点放在乔川乡,乔川乡是吴陆平包抓的西部片区三乡之一,是他的联系乡镇,他的两户个人帮扶贫困户也在乔川乡。

吴陆平到任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深入全县15个乡镇,尤其是他分管的西部片区所辖110个行政村、56个贫困村,全都跑了一遍,被他称为“认路、认门、认人”,通过入农户、看产业、听汇报,围绕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开展了细致的调研,全面了解农村基本情况。特别是他包抓的乔川乡、元城镇和白马乡这三个乡镇,他跑得更是勤,到每一个农户去,与群众拉家常,掌握贫困现状,寻找致贫根源,谋划发展方向,研究帮扶措施,助推产业扶贫。此后,这样的行程他每年都要跑一次,几乎把三个乡镇的沟沟岔岔都跑完了,也把他的司机给跑晕了。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吴陆平除了履行县委副书记的职责,管理扶贫干部的驻村入户情况,还要对联系乡镇进行监察,同时也要完成个人帮扶贫困户的脱贫任务。虽然任务繁重,但吴陆平在华池县挂职三年来,最大的感受不是辛苦,反而是华池这片红色热土带给他心灵上的震撼。

“华池遍地都是红色教育素材,只要踏上这片土地,就能清晰地够感受到历史的印迹。”吴陆平说起华池的红色底蕴,忍不住感叹,“在以前,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都活在书本里、电影里,可到了华池后,你会发现英雄就在你身边,他们也是贫困群众中的一员。”

吴陆平说起曾经走访过的一个贫困户,让他触动很大。那是一处坐落在偏远山上的农家小院,院子是黄土夯成的平台,并不宽敞,依着山崖掏挖的窑洞十分简陋,木制窑门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颜色,窗框上糊着报纸,窑洞里光线昏暗,散发着很重的霉味,除了一张土炕,只有几件旧家具,连桌凳都没有,墙被烟熏得黑黄,却还挂着一幅画面清晰的毛主席像。吴陆平与村干部进到这个小院时,窑洞里走出一位瘦小的老人,顶着杂乱的白发,佝偻着腰,颤巍巍地迎上来。在村干部的介绍下,老人爬满皱纹的脸庞绽放出大大的笑容,浑浊的眼珠里突然迸发出光芒,连说“领导好,领导好。”当吴陆平要和她握手时,她怔了一下,连忙在衣襟上擦了擦手,颤抖着双手,握住了吴陆平的手掌,招呼大家“快屋里坐,屋里坐。”

大家坐在炕上寒暄,当村干部说是来了解情况时,老人摸索着从炕边的矮柜里取出一个红布包。老人小心翼翼地把布包打开,吴陆平看到,里面包着两枚解放勋章。老人说,两枚勋章都是她父亲的。她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亲十几岁就加入了革命,参加过很多战役,兰州解放后退役回到老家,继续当农民,日夜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辛苦劳作,直到去世都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殊照顾。

老人已年过花甲,独自带着一个小孙子在大山深处过活。眼前的情景让吴陆平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心里很不好受。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代价和牺牲,而他们的后辈却在忍受着贫困之苦。“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一些事。我跟我们的驻村干部讲,当你们面对他们时,心里会不会感到惭愧?身为一名党的干部,要把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的工作就是为群众解决困难谋福利,我们的心里要时时刻刻都装着群众,也要让群众心里装着我们。”

吴陆平通过走村入户了解到,群众对驻村干部并不信任,觉得这些“城里人”就是来走个过场。他便对干部们说,一定要放下“城里人”的架子,要接地气,要和群众做自己人,千万别把自己当外人,因为外人是没资格参与“家”事的。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体育局选派的都特别踏实、认真,身体素质也相对较好,能吃得下苦,耐得住寂寞。”说起7名体育系统驻村干部,吴陆平很满意,甚至是颇为自豪的,驻村干部要求必须在村里住下来,每年驻村时间不得少于220个工作日。华池县处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多为山卯沟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饮水吃菜都成问题,更艰难的是要忍受孤独。

“都是有家口的人,一年大部分时间在乡下,好不容易回趟家,也待不了几天。”吴陆平说,“哦,还有个单身的,刘瑞江,刚找上对象,结果只能天天用电话谈恋爱。”

“翟发科,特别实诚,每天把一个本子抱在怀里东家西家的到处跑,真正把自己当成了群众中的一员。”

“姜军武,和群众一起干活,经常把自己搞得浑身泥土,没有几天就晒得和当地群众一样黑。”

“张志翔,不仅给村小学义务当体育老师,还在闲暇时间教孩子们踢足球。”

吴陆平一一介绍他引以为傲的驻村干部,其中最令他满意的当数张建红。他说,张建红的成绩是她一点点干出来的,铁角城村的百姓认可,整个华池县也认可,她不仅做好了本职工作,还自创了一套铁角城做法,融入群众,发挥自身特长,从教育入手,抓住老人、女人、娃娃的心;从党组开始,到产业扶持,再到扶志、扶智。

“言必行,行必果。”吴陆平这样评价张建红的工作作风,群众从她身上体会到了这种言行一致的力量,从而信服她,跟随她,这也就是为什么她能够把群众调动起来,在群众中具有感召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原因。

吴陆平在华池挂职三年,离开华池后,最让他牵挂的,就是他要坚持组建的少年足球队。他说,这次他特别在驻村干部里选派了一名专业足球教练员。“我们组建足球队,并不是要走专业化,而是要让足球普及化,让足球文化在农村扎根,发芽,遍地开花。”

吴陆平的心中,描画着一幅华池县的未来蓝图——双塔寺钟声绵延,古今建筑交融的小小县城宁静安逸;红色旅游景点遍布全县各地,每天迎来送往成千上万中外游客;黄土高原变绿野,塬上草原青青,川里梯田层层,牛羊如珍珠满山坡,风吹麦浪满目金黄;连片的蔬菜大棚,整齐的果木林园,萦绕其中的是农机轰鸣和农人谈笑,而点缀其间的,则是设施齐全的体育广场,蜿蜒伸展在河道边的健身步道,夕阳余晖下欢腾的舞蹈,以及足球场上的激情对抗……

这不就是最美乡村的最美风景吗?

姜军武的心中也有一幅最美的乡村画卷。只不过,他的画卷没有吴陆平书记的那么宏大、壮观,画面里只有一个让他这辈子都会牵心挂肚的小山村,还有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声声悠长的呼唤,和一句句暖心的话语。

“我没有觉得自己做了多大的事,给他们带去了多少东西,反而是他们回馈给了我很多,尤其是他们的那份心意,特别单纯,特别温暖,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热乎乎的。”姜军武平时是个很严肃的人,一张标准的国字脸板起来,常常会吓得学生打哆嗦。但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整个人都柔和起来,大概是因为又想起了那些温暖的人和温暖的事吧。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2020年的一个春天,姜军武到刘贵兵家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很不巧家主下地干活去了。姜军武回到村部后,接到刘贵兵打来的电话,说他马上到村部来。傍晚时分,刘贵兵风尘仆仆地来到村部,把一筐毛豆送到姜军武手上,嘱咐他毛豆是今天才摘的,要趁新鲜吃。

细问之下,才知道刘贵兵今天下地时,看到刚长出来的毛豆正好,就摘了一筐打算给姜军武送过来。刚巧姜军武去他家走访。刘贵宾家离黄蒿掌村村部很远,开车差不多要一个小时,刘贵兵花了三个小时徒步走到了村部,只为让姜军武吃上最新鲜的毛豆。

他说,这是为了感谢姜军武。

姜军武很感动,也很惭愧,他觉得自己并没有为刘贵兵做过什么值得他送上如此珍重谢礼的事。不过是刘贵兵脾气比较火爆,思想有些激进,以前和村干部老发生摩擦,姜军武来了以后,了解到这个情况,就出面去跟刘贵兵谈话做思想工作,姜军武用他的诚恳和耐心打动了这位耿直的汉子,之后不仅和村干部的关系缓和了不少,对驻村干部的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各方面都很配合。

“实际上是应该我感谢他。”姜军武说起这段让他印象深刻的往事,无不感慨地说,华池县不愧是革命老区,民风淳朴,人也很重感情。

2018年5月,姜军武由省体育局选派到华池县乔川乡黄蒿掌村挂职,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在他驻村帮扶下,2020年底全村55户建档立卡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他所在驻村工作队历年多次被市、县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个人也先后被评为市、县先进驻村工作者。

在黄嵩掌村驻村三年,姜军武和这里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2021年在他结束挂职离开时,乡亲们依依不舍,纷纷往他怀里塞土特产。“我刚来的时候,因为生活上的不习惯,还一度对这里产生过消极情绪。”姜军武说,2019年1月,他带着村里一个农户去兰州看病,顺便也给自己做了一个检查,没想到农户没什么问题,反而查出了自己的胆囊息肉突然长大,已经到了要手术摘除的程度。

尽管在黄嵩掌村已经待了半年,姜军武还是没能适应这里的水土,生病的原因多半出在饮水上。黄嵩掌村缺乏水源,村民多饮用窖水,碱性很大,加上这里实行一日两餐,为了入乡随俗,习惯三餐的姜军武常常被饿得胃痛。

这个手术让姜军武对驻村工作产生了犹豫和困惑。住院期间,正是春节前夕,村干部多次打电话慰问,后来又想到兰州来看他,被他劝阻后,特地杀了两只土鸡,和一些土鸡蛋一起寄到了医院。一句句质朴的问候,一份份饱含心意的礼品,就像春日的一缕缕阳光照进姜军武的病房,温暖了他的心,也消融了他的犹豫和困惑。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出院后,姜军武稍做休整就又回到了那个让他感动的小山村,从那以后,他就踏踏实实地待了下来,带领村“两委”抓党建、抓生产、抓扶贫、抓基础建设,让村部旧貌换新颜,也让村庄越来整洁越美丽。截至2019年底,黄蒿掌村实现全村整体脱贫并经过国家验收,长期困扰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姜军武用实际行动向组织交了一份合格答卷。

结束驻村工作后,在姜军武的手机里,保存着大量驻村时拍的照片,有第一次到黄嵩掌村看到的破旧村部,有车在山顶抛锚时大雪中的山峦,有第一次被村人请吃的杀猪菜,有改造后崭新的村部党建宣传栏,有他带着村干部和党员代表到兰州参加主题党日活动……

“或许,这将成为我的永久回忆,因为我来过,因为我参与了,所以我快乐。”

接到组织任命时,你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驻村?在遇到挫折和问题时,你又是以怎样的精神坚持下去?驻村工作结束后,你给自己和组织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铁角城位于陕甘交界处,是当年中央红军出甘入陕露营地,如今陕西省定边县和甘肃省华池县各有一个铁角城村。2018年以前,铁角城村的界碑两边还是两个世界,一边陕西,一边甘肃;一边干净整洁,一边脏乱破旧;一边立着“红军入陕第一站”纪念碑,时有游人慕名而来,瞻仰历史遗迹,追忆峥嵘岁月;一边村头堆满垃圾,无人问津。

那是张建红刚来铁角城村时看到的光景。而今,界碑两边的世界彻底打了个颠倒。被争相报道的角色也做了对调,曾经羡慕别人的人如今成了被羡慕的对象。

通往铁角城村的只有一条县级公路。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缓缓爬行,四周梁峁逶迤,无边无际,绵延不绝,给人一种道路没有尽头的错觉。

张建红说,她第一次来的时候就被这漫长的路程吓坏了,路越走越荒,心也越走越慌。放眼望去只有大山沟壑,几乎不见人烟,好不容易看到了几户人家,以为到地方了,结果被告知还远着呢。“那一刻,我整个人都是崩溃的。眼泪控制不住地涌了出来,说不去了,我要回去。”

那是三年前,也是六月将尽之时,时任甘肃省体育局田曲中心人事科长的张建红“临危受命”,被派驻华池县开展帮扶工作。而事实上,对张建红派驻的事,家人都极力反对,不仅是出于对她自身的担忧,家中还有八十多岁的老父亲,体弱多病,需要人照顾。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张建红终究还是不顾家人阻拦,收拾起简单的行李,一个人坐上了开往庆阳的专线车。从兰州到庆阳大约需要六个小时车程,再到华池县,因为路况较差,需要三个小时车程,光是路上就要花一天时间。张建红要去的是华池县乔川乡铁角城村,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连结着两省(甘肃省、陕西省)、三市(庆阳市、延安市、榆林市)、四县(华池县、环县、定边县、吴起县),曾经是北宋军队抵抗西夏入侵的古战场,是自古以来的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也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地方。“我当时并不知道,铁角城村是中央红军长征时曾经驻扎过的地方,也不知道陕西省同样有一个铁角城村。我只知道当从铁角城村赶来县里接我的两名驻村工作队干部看到我时,都露出了失望的表情,包括华池县扶贫办公室主任,知道选派来的是个女人,当即就变了脸。他们几乎都认定了我肯定待不下去。”张建红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显然,她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仅待了下来,而且还永远“留”了下来。

可在当时,别说他人的闲话,就是张建红自己也心里没底,惴惴不安。当车艰难地行驶在崎岖山路上,时间在颠簸中缓缓流逝,这份不安越发强烈起来。出生在城市,从未到过乡村生活的张建红,随着车越行越远,心中的小鼓也越敲越急,她不禁提出疑问,铁角城村到底有多远?陪同的工作队干部都是年轻小伙子,性格活泼,说话也直,回答道:“乔川是华池县最远的乡,铁角城村是乔川最远的村,你说有多远?别人驻村还可以回乡里住,我们只能住在村里,太远了,想偷跑都跑不成。”

张建红以为无尽的山梁和遥远的路程已经是极限,谁知到了铁角城村后她才发现,这里远比她想象得更糟糕。坐落在山坳河谷边的村落,有几十户人家,房屋挨挤成两排,分列在马路两边,刚下车,入目的就是村头杂乱堆放的柴草,尘土飞扬的道路,干涸河道上的断桥,还有令人望而却步的露天旱厕,空气中弥漫着说不出的复杂味道,让在山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的张建红胃部一阵不适,几欲呕吐。

开弓没有回头箭,也是那句话——来都来了。

都说庆阳人倔,但不是庆阳人的张建红,更倔。她打开铁角城的资料,仔仔细细地研究,思考着自己脚下的路到底有多坎坷,她要怎么迈出第一步。

铁角城村距省城600多公里,是全县最远最贫穷落后的深度贫困村之一,属于三不管的地带,被戏称“小澳门”,民风彪悍,执法难度大,村民意识落后,获取财富的方式不是用双手创造,等靠要思想严重,信访不断,村容村貌脏乱差,群众卫生习惯差,酗酒赌博恶习难除,没有村支书,村“两委”班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为零……摆在张建红眼前的现状,让她明白了,自己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张建红说,因为不曾被风吹日晒,显得过于白净窈窕的她,遭到了全村女性的敌视。而她却因为身为女性,还要在宿舍门口放一根曲棍杆来保护自己的安全。逼着学会了生炉子,也习惯了少喝水免得起夜,冬天的风给她的关节留下了难以弥合的伤痛,而来自贫困户的消极不配合,更让她的入户走访变得尤为艰难。

作为铁角城村支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张建红刚接手村支部,就被定性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没有村支书,文书刚到岗两天,而村主任是个文盲,大字不识一个,村部连一张纸质资料都没有。

张建红一个人把村支书、第一书记和村长的责任都扛了起来。召开第一党组会议,定的12点,结果到3点人才稀稀拉拉地来了。她给每个人严格强调组织纪律,违者究责,第二天接着开会,迟到者罚。就这样,一次次,她和他们打心理战,直到所有人都习惯准时。在这个过程中,她也让所有人看到了她的言出必行。

从党建开始,张建红一步一步把铁角城拉回正轨。“女人总是为难女人,但女人也永远会站在女人这边,毕竟只有女人才懂女人。”张建红从村里的女人入手,和她们谈心帮她们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教她们跳广场舞,鼓励她们做女红,帮助她们找到自身价值……最终,张建红赢得了她最忠诚的拥护者。当她要求查禁赌博、整理村容村貌、对垃圾进行清理时,女人们的响应总是最热烈。

像这样的贫困户铁角城村有很多。曾经的赌汉章贤义,夫妻两人都患有慢性病,一直住着破旧的窑洞,庄稼地常年荒废。在张建红的帮扶下,如今不仅住上了新房,养了几十头羊,还增建了猪圈,签了十几亩地的草料种植合同,两年间就从贫困户步入了小康之家。

张建红知道,要给村民办实事,他们才能真正信服。她积极衔接县、乡全力争取项目资金,新修了通组油路、入户路,打通了村组“断头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大幅改善水、电、房、田、网等基础设施,使群众生活更加便利;扩建村小学教室、操场和笼式足球场,让孩子们拥有了健康丰富的课余生活;帮扶村民建起黄酒厂、羊场和合作社,协调资金扶持经济产业;对街道破败房屋进行提升改造,把一个脏乱破旧的村子逐渐打造成为全新的体育文化生态文明小镇。

在张建红手里,铁角城村从一个“告状大村”到信访率下降为零;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成为2020年全省五星级党支部;深度贫困村蜕变为文明村、稳定村和先进村、明星村,成为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驻村工作队连年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奖,她本人也获得全国、全省、市、县各级组织的表彰奖励,她的先进事迹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成为了许多扶贫干部倾慕的偶像。

张建红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发挥专业特长承担了全县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乡村振兴示范村扶贫扶智公益讲座和青少年公益心理疏导,帮助更多的父老乡亲走上自我成长发展的有意义的人生。她的课堂几乎遍布华池县的所有乡镇,她的声音如春风般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传播开去。

三年来,张建红被铁角城的风吹老了,皮肤变得又黑又粗糙,哪还有初来时的样子。可是,她并不后悔。她说,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经历,让她从20年教师的单纯角色蜕变为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从坐在省城办公室看不懂一户一策的青涩干部蜕变成懂养殖种植能担当的农民干部,从经不起事的柔弱女性蜕变为雷厉风行的“女汉子”。“与铁角城群众在一起的笑与泪、苦与乐,是我一生珍贵的回忆。”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结束三年的驻村工作,张建红有诸多感动和不舍。同样,铁角城的乡亲们也舍不得她。这里的沟沟卯卯都留下了她的脚印,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记住了她的身影。他们不会忘记,是她为这里铺下了致富的道路,是她帮助建设了发展的合作社,是她亲手种下了满街的花和树,是她把他们的家园打造得那么美丽整洁。

阔别多日,再次回到铁角城,张建红的脚步不自觉地变得轻盈起来。刚走进村子,正为街道两边漂亮的绿植景观惊叹时,一位老妇人走过来,发出惊讶的呼声:“哎呀!是张书记吗?张书记真的是你吗?”

张建红迎上去,老人亲昵地拉住她的手,笑得脸上开了花,“真的是你啊?我刚才梦见你呢,说你又回来了。”

老人的样子像是还在做着梦,她盯着张建红仔细看,“张书记啊,真的是张书记你回来啦。”

紧紧握着老人的手,张建红的眼中闪动着波光。她已经离开了这里,好像又从不曾离开。

“毕竟待了两年多时间,大家都有感情了。”

完成为期两年半的驻村工作,回归原岗位半个月的翟发科,时常会有还待在那个偏远山村的错觉。早上习惯性六点就起床,他一边洗漱一边琢磨着一会儿去徐生锋家看看,自从对这位“老难缠”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攻关后,两人也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没事就一起喝点小酒闲话家常。等到走出家门,抬眼望见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翟发科这才猛然醒过来,原来自己已经离开那个小山村了。

2018年11月12日,就职于甘肃省体工一大队的翟发科被单位选派到华池县乔川乡徐背台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支部第一书记,他万万没想到,来这里遇到的第一个难题竟然是语言不通。2018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为做好脱贫验收,甘肃省调整了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和认定程序,要求各地落细落实“一户一策”,严把脱贫质量关,必须到户验收,专业认定,确保脱贫结果得到政府认定、社会认可、群众认同。翟发科驻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走访建卡贫困户,精准掌握帮扶情况。第一次人生地不熟,是村干部陪着他去的,却不想因为听不懂彼此的话,全程只能当个“旁听生”,而贫困户对待他们的态度,也让他感觉到了这项任务的艰巨。一回到村部,翟发科就提了两瓶酒,去向村支书虚心求教,怎么才能和贫困户搞好关系,让他们信任自己。支书老贺是老党员了,群众基础扎实,来来往往的干部接触得多了,谁是什么态度怀着什么样的心思他都看得明明白白。翟发科的实诚打动了这位老党员,知道他是踏踏实实干事的人,便也毫不吝啬地倾囊相授,告诉翟发科,首先要放下省城干部的架子,多进村和贫困户交流,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而不是“放空炮”。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翟发科从向老贺学方言开始,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一点点地适应了当地生活,而徐背台村也逐渐接受了这位总是乐呵呵好脾气的驻村干部。翟发科终于能够顺畅地和当地群众沟通了,也可以在没有村干部的陪同下独自入户了,他为自己取得的第一步胜利鼓舞,正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番时,迎头却又撞上了新的难题。贫困户对驻村工作队抱有抵触情绪,也对给予他们的产业扶持政策不信任。他们担心自己的技术水平不足,不仅没能发展产业致富,反而影响了粮食收成。其中抵触情节最严重的就是徐生锋,因为政策变更的原因,帮扶干部换了好几拨,并没有为他家解决实际问题,使得他对帮扶工作队态度消极,甚至拒绝沟通。翟发科和工作队到徐生锋家去查看原来的帮扶资料时,他一开始是不理不睬,后来就直接谎称资料都被烧掉了。

徐生锋毫不掩饰的敷衍态度,让翟发科明白,这是遇到“刺儿头”了。虽说没有在农村工作的经验,但多年从事体育培训工作,与人打交道的经验翟发科还是很丰富的。他先通过村干部和其他群众了解徐生锋的家庭情况,知道他和妻子只有一个女儿,家里缺少劳动力,主要收入来源于打工,生活水平较低,自身发展动力不强。翟发科针对徐生锋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一户一策”方案,主要是通过发展产业和加入合作社来提高家庭收入。拿着这份方案,翟发科带上酒和慰问品,一次一次敲开徐生锋的家门,先用酒暖和了彼此的温度,然后推心置腹地畅谈,给他做思想工作,向他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

整整三个月时间,翟发科用他的真诚和执着,终于捂暖徐生锋那颗曾被冷透了的心。徐生锋从最初的冷漠抗拒,到开始抱怨发牢骚,再到愿意听取意见,最终消除疑虑,不仅拿出了原来的资料,还积极配合填补了新的资料,对翟发科更是绝对信任,经常邀去家里吃饭。而在翟发科的帮扶和鼓励下,徐生锋家里不仅养了十几头羊,还种植了10余亩燕麦草,享受到了相应的惠农政策,又加入了种养殖合作社,每年能有几千元的分红。到2019年,他们一家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000元,远远超出了脱贫收入标准。“在我走的时候,老徐非让我去他新翻修的家里看看,我看了,装修得挺漂亮,院子也收拾得特别干净,不比城里人差。”翟发科感慨地说,“彻底脱贫后,老徐整个人都精神起来了,家里也是焕然一新,添了新家具,家电齐全,日子过得越发红火了。”

有了徐生锋这个先例,翟发科在徐背台村的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在省体育局的全力支持下,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徐背台村的中药材种植、肉牛羊养殖、黄酒酿造等各类产业扶贫项目得以落地开花,让300多名贫困群众从中获益并如期脱贫。为了帮助群众开拓市场,提升当地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翟发科积极和省体工一大队衔接,将一处临街铺面免费提供给贫困户,开办华池特产专卖店。2020年7月,该店正式开业,平均日营业额能达到1500元。这个专卖店,成为了华池的一个窗口,也成为了华池和省体育局之间的一个纽带。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每看到一个家庭摆脱贫困,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翟发科都会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看到他们,你就会发现,幸福其实很简单。”翟发科说起帮扶过的贫困户,言语间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关切和一丝感伤。他曾遇到一个比较复杂的情况,村里有一户人家,原本是一家四口,丈夫在外工作,妻子白丽霞带着两个孩子在家务农,丈夫还在县城里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小日子过得还不错。不料丈夫突然生病去世,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孤儿寡母,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但他们的条件又不能算特困户,如果严格按照政策来,是无法给予补贴的。翟发科便想办法用其他方式对这个有着实际困难的家庭进行帮扶,先为她争取了村合作社的补助,然后又给她安排了一份护林员的工作,这样一个家庭便有了两万余元的年收入,基本的生活花销就够了。“要是孩子努力学习,能考上大学,将来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翟发科在徐背台村待出了感情,把乡亲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回报他的,是乡亲也把他当自家人。走到哪里都有人热情地招呼到家里吃饭,站在山岗上远远看见他,从好几里地奔走过来就为和他说几句话。

时光不负有心人 体育火种播乡间

“快,传球。”

“加油,球进了!”

“孩子们太棒了!”

2020年7月的一天,大山深处的一所小学里,一位年轻的教练正带领一群孩子在崭新的笼式足球场上进行比赛,孩子们身着统一的球衣,在绿地上矫健地奔跑着,阵阵欢呼声和加油声在小山村里久久回荡……

这位年轻的教练名叫张志翔,有着一张黧黑的脸,短短的寸头衬得人很精神,孩子们围着他一会儿叫老师一会儿叫教练,显然他不仅是一位足球教练,还是一名体育老师。然而,他其实是一位驻村干部,来自甘肃省体校训练科,2018年4月,被派驻华池县乔川乡杨湾湾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初来杨湾湾村时,张志翔对这里的印象就是人们思想意识落后,村级干部管理方式落后,老百姓的文体生活基本没有,当地的特色产业没有发展起来,村里的小学地方很大但没有体育老师。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抓党建,促脱贫”,张志翔一直在搞体育教育,没有做过具体的党建工作,面对杨湾湾村“两委”工作基本瘫痪的现状,他也有些不知所措。大概是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县上为此专门抽调了一批干部,作为党建指导员到各村去帮助抓党建。由于村干部大多文化水平低,文件处理不行,张志翔和村支书、指导员一起共同完成文件资料的填写整理工作。到2019年,党建工作终于恢复了正常,以前的一言堂等不良作风也得到了改善。

通过一年的党建和入户调查,张志翔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计划,他把这个想法向省体育局做了汇报。他认为,体育扶贫就要凸显体育特点,把赛事放到华池去,用赛事引领扶贫,以赛事来扶持产业。他还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搞“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但因为技术上的限制,没能实行。

在省体育局的支持下,华池县的体育扶贫力度不断加大,不仅举办了全省青少年篮球赛这种高级别的大型赛事,还创办了全国首届乡村夏令营,随着各种乡村运动会纷纷办了起来。很明显的,运动会不仅让群众得到了快乐,增强了凝聚力,也给地方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华池有三宝,荞麦、羊肉、黄酒,可惜都还处于家庭手工作坊模式,没能形成规模生产,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无疑是目前最好的脱贫致富路子。张志翔认准了这一点,积极衔接省体育局,在杨湾湾村创立一个肉羊养殖合作社,又通过荞麦、小米等当地特产进行产业消费扶贫,他努力通过体育扶贫,不断去改变当地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

对于三年驻村经历,张志翔深有感触。他认为体育扶贫,不仅仅是给乡村建体育设施,让群众强身健体,还要把体育精神的正能量带给群众,让他们能够自发去寻求路子摆脱贫困,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脱贫。

村里逐渐建起了文体广场、健身步道,村民开始养成闲暇时间去锻炼的习惯,广场舞也在妇女中盛行起来。但最让张志翔挂念的还是小学的孩子们,对于他们没有体育课而耿耿于怀。“全校包括幼儿园在内有49个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总共4位老师,每位老师都要兼好几门课。”张志翔说,他现在回想起刚来时看见孩子们在水泥地和砖块混合成的小场地上玩耍,还会感到心酸。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张志翔主动提出给孩子们做足球训练,成为了学校编外的体育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足球动作技术,他总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每周一、三、五下午固定为孩子们上足球课。

“对于孩子们来说,足球运动不仅能健身,还有益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和意志训练,还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张志翔说,“我们国家的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扶贫工作也一样,孩子是未来,是希望。”

如今,在甘肃省体育局“体育+”扶贫模式的大力帮扶下,杨湾湾小学有了标准化的笼式足球场、男女足球队、足球训练课,还可以开展篮球、田径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就连周边村子的村民也来看孩子们踢球……足球,正改变着山里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的确,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体育人里的一位驻村干部,就身体力行地将扶贫工作从自家娃娃开始抓起。

2019年4月,就职于甘肃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的刘举斌,主动“请战”参加扶贫工作,被派驻华池县桥川乡徐背台村。刘举斌的妻子在省人民医院手术室工作,得知丈夫要去乡下扶贫,有些不能理解,9岁的大女儿在上小学,需要辅导学习,小女儿才两岁半,她因为经常上夜班,多数时间是刘举斌在看顾孩子,他这一走,两个孩子谁来看?

面对妻子的不知所措和家里的实际困难,刘举斌不得已向岳母求助,但却得知老人家患了子宫癌。正在他焦头烂额之时,岳母知道了他要去驻村扶贫的消息,给他打来电话,让他就放心去,孩子她会帮着照看,并对他说:“趁着还年轻就应该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这样才能获得新的收获。”

“我最感激的人就是我的岳母,他们那一代人的精神和觉悟真的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觉得选择来驻村的行动更有意义。”这位有些微胖的中年男人,在说起岳母时明显有些激动,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2019年5月20日,刘举斌毅然离开兰州,来到华池县乔川乡徐背台村,在一孔30平方米的窑洞里,开启了他的驻村工作。窑洞里一张办公桌、一张床、一个小灶台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温馨别致。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第一次来到这里,坐了10个小时的汽车,倒了3次车,越走心里越沉,可我是带着责任和干劲来的,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刘举斌说,“党组织的重托我必须扛起来,把家庭照顾好也是我的责任。”

为了减轻岳母的负担,也为了妻子能够安心工作,学校放暑假后,刘举斌便把大女儿带到了徐背台村。

白天,刘举斌带着孩子进村入户,调研村情,掌握资料。晚上,在窑洞里,自己整理资料,孩子在一边做作业。有时候还要加班到凌晨,他就让女儿先睡。后来在女儿的作文里,他看到女儿写着“我经常看着爸爸的背影入睡,爸爸工作很辛苦,但我知道,爸爸做的工作很伟大。”

刘举斌很少和女儿讲他的工作内容,但他带着女儿去走访贫困户,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足以让女儿了解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56岁的徐光成是徐背台村的贫困户,刘举斌在走访徐光成家的途中翻了山、蹚了河,走得尤为艰辛,这里落后的自然条件深深烙在他的心里。“要想富先修路”,经过刘举斌和驻村工作人员及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硬化道路直通到了徐光成的家门口。“以前山路崎岖难走,每年种植的玉米、杂粮、饲草都拉不出去,商贩进来收购还会增加费用,现在路修好了,进出方便多了。”刘举斌说。

“自从举斌来了以后,家里的小米、荞麦面都变成了‘商品’,还能赚钱哩。”说起刘举斌,村民无不伸出大拇指赞许,他们还亲切地直呼他的名字。

除了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刘举斌在工作之余还会通过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帮着村民卖蜂蜜、杂粮、黄酒等土特产。他还在自己注册开一个网店,专卖农村土特产,“这样不仅能增加村民的收入,还能让更多人吃到我们优质的荞麦面,品尝到乔川地道醇香的黄酒。”刘举斌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教村民怎么开网店卖产品。

2020年寒假,大女儿又跟着刘举斌开始了驻村生活。冬天要生炉子,大女儿不仅学会了生炉子,也学会了在炉子上做“一锅子面”。这让刘举斌心疼中又感到欣慰,“带着孩子来,让她适应不同的生活,锻炼锻炼自理生活的能力,也没什么不好。”刘举斌把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转换成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必将对她的女儿产生深远影响。虽然因为疫情影响,学校还没有开学,可是在放假期间,刘举斌都会督促她学习,女儿也能自觉上网课,学习成绩一直在稳步上升。这年暑假,女儿很主动地提出要跟爸爸去扶贫,显然她已经喜欢上了这样的“度假”方式。

假期结束后女儿回到学校,把她跟着爸爸去扶贫住窑洞的经历和感受写成了一篇作文,被老师在全班表扬,还让同学们传阅学习,后来又贴在了学校的优秀作文专栏里,她特别自豪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

“虽然看上去是我们这些扶贫干部去驻村,去落实政策,去帮扶贫困户,实际上是全国人民都在助力扶贫,尤其是我们的家人,有他们分担了我们在家庭中的责任,才能让我们在下面安心工作。”李宗璋笑着说,“有首歌里不是唱了嘛,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2018年7月,李宗璋又一次来到了他曾经为之奋斗的地方——庆阳华池县。2012年,李宗璋作为省体育局的第一批帮扶干部,来到华池县白马乡马高庄村进行帮扶工作。而这一次,他被派到华池县乔川乡李崾岘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刚开始工作不够熟练,很多政策性文件都比较陌生,加上工作压力大,他常常焦虑得睡不着觉。为了尽早熟悉全村情况,李宗璋一边钻研政策知识,一边走村入户搜集资料,有几个月不曾回家,这让他深感对家人亏欠良多。而幸好,他有一个包容和支持他的贤内助。

对这三年的驻村工作,李宗璋感受最深的是自己得到了成长,“虽然身上的皮肤变黑变皱了,但肚子里的货变得更多了;虽然和家人的距离变远了,但和老百姓的距离更近了。学会了向群众问问题、向群众讨方法、跟群众交朋友的工作方法,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驻村干部。”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李崾岘村位于桥川乡东南部,境内山梁起伏,沟壑纵横,秦长城横穿而过,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基础薄弱,是典型的纯山区村,也是贫困面积最广,扶贫难度最大的一个村。

初来李崾岘村开展扶贫工作时,李宗璋住的房间狭小阴暗、破损漏雨,冬天更是寒风刺骨,各种各样的昆虫随处出没,潮湿的霉烂顺着墙角窗缝滋长,生活用水用电非常紧缺,连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都很困难,更别说清理个人卫生了。购买生活物品需步行十几公里路程,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他积极高昂的工作态度。

李宗璋多次顶着烈日,冒着大雨一家一家去入户走访调查,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实地了解查看,并与贫困户倾心交谈,把村里每个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如家庭人口、收入、外出打工人员、致贫原因等都一一记录下来,做到心中有数。

为了驻村工作,李宗璋在家庭中缺席了太多。孩子病重住院,被下达病危通知书,他不在;家里姥姥过世,他不在;母亲因照顾孩子劳累过度送去医院抢救,他不在;母亲重病住院做手术时,他还是不在。李宗璋回家后多次见到妻子因为不堪家庭重负而黯然落泪,却不知怎么去安慰她。他明白妻子内心的苦楚,但是再苦再难他也要尽最大努力去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不能给单位抹黑,更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那方土地和那些乡亲。

李宗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把自己入户时拍下的照片给她看,为她讲述那些贫困户的故事。随着理解的深入,妻子也逐渐明白了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伟大之处,曾经无法释怀的一切也在慢慢被消解。

2020年初,李宗璋的驻村扶贫工作时间到期,原本应该回到他在省体育馆的原岗位,但1月24日新冠疫情暴发,他接到组织通知,要延长驻村工作时间。在交通全面封锁的情况下,李宗璋克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自掏腰包,购买了防疫物资,率先前往帮扶点,开展疫情期间防疫工作。

前往驻村点的前一天,李宗璋心怀愧疚地告知妻子,没想到她特别支持,语调柔和并坚定地对他说:“你去吧,家里一切有我!”那一刻,李宗璋突然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正是因为妻子以及家人的全力支持,近三年来,李宗璋通过不懈努力,让李崾岘村得以旧貌换新颜:800多户村民们住房有保障,饮水有安全,教育全覆盖,医疗全参保;全村村组道路得到全面修整、硬化;村民有了自己的体育文化活动广场,村部有了“一站式”服务中心,做到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种植社、养殖社的建立刺激了内生动力并增加了收入。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和千千万万个同样平凡的扶贫工作者一样,既没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也没有辉煌夺目的精彩履历,作为一名普通的扶贫干部,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李宗璋说,“我帮扶过的群众能够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刘瑞江大概是迄今为止省体育局选派驻村干部里最年轻的一位,1994年出生的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自行车训练管理中心工作。2019年5月,刚有两年工作经验,还不具备准村干部选拔资格的刘瑞江成为全省脱贫攻坚增配驻村的那一批人。

接到组织通知,刘瑞江很忐忑,一边感到压力,一边又激动不已。怀着对革命老区的好奇,刘瑞江来到了华池县桥川乡黄蒿掌村,成为了姜军武带领的驻村工作队中一员。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虽然是从农村出来的,但刘瑞江也没有见识过这里的偏僻和贫困,他没来得及为现代人还住在窑洞里而惊叹,因为正赶上“大走访”最紧张时期,马上就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之中,每天填写资料,常常加班到凌晨。

由于有些老百姓不配合,故意遗失资料,扶贫干部就得帮他们补上,而为了防止他们再破坏,做资料的时候还得再备一份,无形中工作量加大了很多。对于刘瑞江来说,最辛苦的不是填不完的资料,而是骑着摩托走山路去入户调查的那些突发的遭遇。“一家一个山头,一天能入四户就不错了。”刘瑞江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都觉得有些超现实,“为了安全起见,我们都是两人搭伴去入户,有一次我们两个骑着摩托,没算好时间,天黑了还在山里,看不清路,摔了好几次,裤子都摔破了。眼看九点多还没有回去,姜科长也急了,怕我们出什么事,拿着方向盘锁来找我们。正好在村子外面碰上了。”

刘瑞江说,当时姜科长看到他们时的表情,他能记一辈子。“有些村民养了看家狗,也不拴起来,见到生人就追,我好几次被吓得就跑,脑子一片空白,都不知道自己跑了多远。”

还有一次更危险的,那是刘瑞江刚到黄蒿村不久,因为连着下了几天的雨,村部后面的山体突然垮塌,压塌了好几间房,幸好当时房子里没有人。想起当时的情景,刘瑞江依然感到有些后怕。

被选派去驻村前,刘瑞江刚谈上恋爱,还在浓情蜜意阶段,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每天都在忍受相思之苦。因为村部在一个山洼里,信号不好,为了和女朋友通电话,他冒着寒风跑到山梁上去找信号,差点给冻僵了。

奇怪的是,华池的春夏秋气候都很好,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在北方地区算是相当不错的,可一到冬天,就彻底变了模样,高寒阴湿,风特别大,要生炉子来取暖,又不敢把窗户关严,怕一氧化碳中毒。刘瑞江还在房子里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地上的砖缝每天都会往上返土,过一阵就能扫出一堆黄土来。

从来没做过饭的刘瑞江在这里学会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这样也经常饿肚子,这对一个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来说,无疑是最难忍的折磨。冬天水冻住了,不能做饭,每天都吃方便面,从华池回来后,刘瑞江看见方便面就发怵。

年轻的刘瑞江大概在驻村那段时间把这辈子的苦都吃过来了,但他对此一点都不遗憾,他说,“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往小里说,是对自己的锤炼,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机会,我是幸运的;往大了说,我也算为改变世界贡献了一份力量,多么光荣啊。”

是啊,多么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片红色土地,曾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深刻见证了党的光辉历程,是陇原儿女艰苦奋斗的不竭动力。

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华池县南梁为中心,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永远的丰碑。脱贫攻坚,同样是一场世纪大战,是足以为铭刻在历史丰碑上的伟大战役。同样在红色土地上战斗过的体育人,也以自己的汗水浇灌了这片热土,以自己的赤诚点燃了星星之火,怎能不引以为傲呢?

yinyan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作为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举全省之力、尽锐出战,以敢死拼命、滚石上山的毅力,成功铸就脱贫攻坚的胜利之路,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

这些年陇原大地上,成千上万驻村干部奋斗在精准扶贫第一线,为贫困民众过上好日子殚精竭虑,奉献青春,奉献智慧。他们中有这么一群人,有的曾经是运动健将,拿过冠军,参加过世界级比赛;有的是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教练,为培养体育人才奉献了大半生,还曾带出过世界冠军,这群人有一个统一的称呼——体育人。

就是这群体育人,带着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充分发挥体育扶贫特色,为脱贫攻坚注入体育力量,给贫困乡村带去勇敢拼搏的励志新风,引导民众强身健体,在帮助贫困民众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点燃了体育的“星星之火”,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埋下火种。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甘肃体育在行动 助推脱贫长精神

2020年11月21日,甘肃宣布所有贫困县退出贫困序列,两天后,贵州宣布所有贫困县摘帽出列。至此,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标志着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甘肃省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共有75个贫困县,其中58个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17个是省定插花型贫困县。从2015年起,甘肃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精准扶贫战略,累计选派147333名驻村干部,为全省7262个贫困村组组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在这十多万驻村干部的努力奋斗下,完美打赢了这场收官之战。

其中,甘肃的体育人功不可没。

从2013年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到2020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收官,甘肃省体育局始终将脱贫攻坚当作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严格选派培训驻村干部,领导干部责任到人带头扶贫,部门单位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彰显了体育行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团队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为甘肃扶贫注入了强劲的体育精神。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按照省委要求,省体育局党组专门研究成立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领导小组,把政治纪律摆在首位,增强大局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瞄准靶心不变,强化精准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党组成员多次前往定点扶贫县、村考察,结合实际情况精准制定帮扶计划,研究形成“体育+扶贫”的工作思路,通过在全省实施体育场馆、体育赛事、体育彩票、体育综合体、体育明星、体育企业扶贫等六大体育扶贫行动,创新性地展开了凸显体育特色的脱贫攻坚行动。

2018年9月,甘肃省体育局和省扶贫办在庆阳举办全省体育扶贫现场工作会,吹响了陇原“体育扶贫”的集结号。省体育局与省扶贫办联合推出了体育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使甘肃成为全国体育扶贫出台政策最早、工作行动最快、任务最具体的省份。

2019年6月,甘肃省体育局会同省扶贫办在天水举办扶贫工作推进会,吹响了精准扶贫冲锋号。省体育局再次加大体育扶贫经费投入,每年60%的省级体彩公益金和全民健身设施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先后为75个贫困县安排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体育赛事经费补助累计达到3.3亿元。

省体育局先后在全省资助建设300个乡镇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1915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个笼式足球场、12个社区健身中心和多功能运动场、10个体育公园、37个健身步道、自行车赛道、拼装式泳池、攀岩基地等运动场所,全省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覆盖率达到98%。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省体育局支持社会投入参与举办省级备案的群众性商业性比赛达到125余项,全省20多项省级以上青少年竞技体育比赛有16项安排在贫困县举办,支持组织举办了陕甘宁革命老区青少年足球联赛、合水秦直道乡村马拉松以及农民运动会、乡村夏令营等赛事活动。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表演展示、健身指导、帮扶结对和为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代言宣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明显提振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精气神。

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联合省体研所和兰州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组织开展“公益体彩助力扶贫——国民体质检测陇原公益行”26场次,为800多名贫困户进行了国民体质检测,在深度贫困和革命老区,每年着力建设20个“快乐操场”,实施“亮心工程”。

省体育局通过大力支持各地体育综合体建设,发展体育产业,为当地贫困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共计协调全省7843家体育产业单位吸纳贫困户从业人员近5万人。

2018-2020年,全省体育系统捐赠扶贫资金、物资达1865万元,购买和助销农副产品合计415万元。

省体育局先后定点精准帮扶了渭源县新寨镇、华池县白马乡、靖远县双龙乡、静宁县贾河乡、华池县乔川乡等地,如今已全部脱贫摘帽。这期间,全省体育系统有300多名帮扶干部,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体育扶贫和精准扶贫,用他们的汗水换来累累硕果。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作为革命老区华池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省级组长单位,省体育局先后选派2名正县级干部、9名县处级后备干部和科级干部驻华池挂职,选派67名干部帮扶137户贫困户,全力以赴抓党建带强村级班子,抓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抓活动增添乡村活力。这些扶贫干部在华池这片红色热土上,受“南梁精神”感召,克服重重困难,深入群众,讲实话办实事,一心为贫困户谋福利,开拓创新整合资源,帮助农民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他们中涌现出了张建红、姜军武、张志翔、翟发科等多名榜样式人物,他们的事迹在华池广为流传,他们的经验也被大家争相学习。

现在的华池,近几年发生的改变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为过。面对这样的变化,华池县11名扶贫干部中唯一的女性,曾任华池县乔川乡铁角城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的省体育局田曲中心人事科长张建红是这样回答的:“是挺骄傲的,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想要他们变得更好。”

不断进取,永不满足,这就是体育人的“燃”劲。

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体育能带给我们什么?

毛主席说,体育能“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之表是增强人民体质,但体育之里其实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来自对生命力的致敬,告诉我们要朝着更高、更好的目标看齐。

“扶贫先扶志,体育所蕴含的健康、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不就是‘志’吗?”甘肃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向晨说,“体育不仅能带给人健康的身心,坚定的意志,还具有一种凝聚人心、激励前进的力量。”

正是以这样的信念和决心,甘肃省体育局通过“体育+扶贫”的各项措施,正在持续地向贫困地区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让贫困群众通过体育运动先挺起“精神脊梁”,再直起腰杆甩开膀子奔小康,向着更高、更美好的目标迈进。

来源丨甘肃省体育局

责编 | 刘宇鸿

审核 | 李金霞

说明 | 当归定西旨在宣传定西市文体旅游。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原标题:《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报告文学(一)》

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艾欧小麦体育,本文标题:《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报告文学(星火照耀——甘肃体育扶贫纪实)》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